本帖最后由 平原君 于 2020-10-4 18:12 编辑
麈尾和拂尘
几年前曾见到某报上的一篇文章谈到京剧《空城计》时说:“诸葛亮在城楼上带二童子,一个捧宝剑,一个捧尘尾。”这里的“尘尾”显系“麈尾”或“拂尘”的误用。 “麈”从鹿音zhǔ,是一种麋鹿类的动物,麈尾是用麈的尾毛制成的。1980年版的《辞海》解释云:“麈,麈尾的省称,即拂尘。”“麈尾,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做成。”引宋欧阳修《和梅圣俞聚蚊》诗云:“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1988年版《辞源》“麈尾”条解释云;“古以驼麈尾为拂尘,因称拂尘为麈尾,或省作麈。”引白居易诗《斋居偶作》云:“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张床。”(本人手头只有《辞海》和《辞源》的这两种版本,后出的新版本有无修改不知道)这两种辞书都把麈尾解作拂尘,应该是错误的,起码是不全面的。麈尾和拂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件。 先说拂尘,顾名思义,拂尘就是拂去灰尘,动词用作名词。是人们用来掸去灰尘,驱除蚊蝇的,俗名也叫苍蝇甩子,在影视剧中常见太监们捧着这玩意。这东西过去常见,一般家庭里也常有,可以挂在墙上,或者插在插瓶(这是我杜撰的一个名词,是一种直筒的瓷瓶,有的地方叫“帽筒”,不知其的正式名称叫什么)。 再来说麈尾。麈尾是魏晋名士清谈时用的一种“道具”,既用以表示身份,又可以资谈助。《世说新语》及《晋书》中多有记载。《世说新语》言语52:“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庾太尉见高僧庾法畅的麈尾极其漂亮,问他这么好的东西你怎么还能保得住?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贪婪者我不会给他,所以一直在我手里。可见一柄好的麈尾名士们人人都想得而有之。《世说新语》容止8:“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王夷甫容貌漂亮,皮肤白皙,麈尾的白玉柄与其白皙的皮肤都分辨不出来了。伤逝10:“王长史病笃,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著柩中,因恸绝。”刘真长把朋友王濛平生最爲喜愛的麈尾放在其灵柩中,可见魏晋人士对麈尾的喜爱与重视。《晋书·石勒载记》记载,贫贱出身的军阀石勒收到一位贵族名臣赠送的一柄麈尾后,不敢使用,把它挂在墙上,时时下拜,以表崇敬(当然石勒这是为了取得王浚的信任故意装出来的,但也足见此物之贵重)。可见麈尾绝非侍女婢仆为主人拂尘驱蝇的拂子、蝇帚之类。 麈尾大概在初期是一种兼具拂尘和凉扇功用的器具。其形如羽扇,长尺余,由固定有两排麈尾毛的轴杆与柄相接而成。柄一般为木质,上可涂漆,或饰以玉石、角、犀等。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因为当时清谈之士多执此物,用来指授而增饰其仪容、威势。故清谈亦称麈谈、挥麈,南宋王明清撰有《挥麈录》一书。唐宋以后麈尾渐渐不那么流行,也不那么珍贵了。从《辞源》《辞海》所引用的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句来看,麈尾确实不过就是一般的拂尘、蝇帚而已。 弄明白了麈尾和拂尘是什么,现在回过头来说《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小童子捧的显然是拂尘而非麈尾。而文章作者写作“尘尾”,错得有点荒唐。因为人们常常把麈尾和拂尘混淆,作者用“尘尾”,大概是指“麈尾”。因麈与繁体字“塵”字字形相近,特别是字体小的时候,对鹿字头下面的“主”不加审视,加之“麈”又是个生僻字,故而把“麈”误作“塵”字,把“麈尾”误作“尘尾”了。
附:拂尘和麈尾的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