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苦海 于 2020-11-9 10:49 编辑
致敬为我的诗歌《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点评的诗人们
致敬
文/黑龙江 苦海
诗歌最美的地方
是它失败的意义
是读者和评论家都无法得知的意义。
几句话,就有万水千山。
一句诗,就是一千公里阳光。
我在自己的诗中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其实我最感慨的
最感谢的是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家对故乡的叹息,叹惋和思念。
(2020年8月25日于黑龙江)
以下是苦海诗歌《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的70个点评: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第235期《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
栏目主持:王夫刚 点评整理:金石开 作者:苦海
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
文/黑龙江 苦海
兄弟。村野上,遇到一个农民兄弟。大地上
我看清楚了,我的亲兄弟。一个衣衫褴褛的
拎着袋子捡拾大豆的兄弟。原来,除了写诗的我
四面楚歌,还有一个捡拾大豆的兄弟
与我栉风沐雨。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
我们,捕捉劳动的快乐:诗歌和瘪豆
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弯腰捡拾大地的人
叫我想起自己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
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
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
~点评~
少木森的点评:
这并非一首悯农诗,而是一首关于诗歌和诗人的反思之诗。第一层面写诗人和捡豆农民是兄弟,诗歌和瘪豆是兄弟,第二层面写捡拾豆子和写诗都是在阳光下“捕捉劳动的快乐”,第三层面写诗歌的归宿与诗人的乡愁,其实就是诗意栖居的乡愁。诗人冷调而沉郁的叙事,产生了一股撞击心灵的力量。诗人和诗从哪里来?从那个“有人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东西”的地方来,那是一个让人心安的地方,是家园故乡。可是,那个“拎着袋子捡拾大豆的兄弟”心安了吗?那儿是他所向往的诗意栖居吗?显然不是。这里就有一个悖论:捡拾瘪豆的兄弟向往着另一个诗和远方,另一种诗意栖居,然而没有到达也可能永远不能到达,而诗人向往着回归有人弯腰捡拾瘪豆的家园故乡,却无法回去了。一个到达不了,一个无法回去,这就是乡愁,真正的乡愁。
文生子的点评:
这首诗采用铺陈手法,两条线同时推进,一条是捡拾大豆的农民,一条是写诗的“我”,交汇点在村野故乡,诗人的情绪也在这里落单。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埋伏什么诗艺,用词简洁,用意明确,主题也比较单一,但这只是面上的平静,是一种惯性平静,一种表面文章,其实诗人在诗中还是下了工夫的,如果捡拾大豆的是农民而不是兄弟,就会被一般化。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诗人故意用了一个闲笔,“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当然不是妈妈要说的,但诗人加进这么一个情节,是想架起一座桥梁,让捡大豆的兄弟和写诗的“我”走到一起,合二为一。也就是说,那个兄弟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破解写诗困境的方法,也许就是回到故乡,回归现实,“捡拾大地”是诗人给自己解的套,当然,这是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空套。
蔡淼的点评:
整首诗构思完整,让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找到了内在逻辑上的联系,而不是一种单纯事实的罗列,因为农民兄弟拾起田野中的瘪豆,写诗的诗人拾起诗歌,都能收获劳动的喜悦,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它是一个瘪豆,即使我们四面楚歌。整首诗关照现实和土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地上拾土豆的人,都是写诗的人,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要善于发现,美好就在我们身边。诗人拯救了庸常的现实,升华为一种诗意表达,整首诗诗风简明,语言朴素,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因为诗中的每一个场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叙述着另一种走向和可能。从这点来说,这首诗是成功的。
升庵豪女的点评:
很好。现代语言当代视角,陶令归园衣褴褛,渊明乡恋情不移。
刘隽的点评:
文笔干练。娓娓而叙,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质朴的农民兄弟、金色的秋天、还有对家乡的那份纯朴的情愫。劳动真美!
沉迹的点评:
古有云:心安即是乡。作者心里的故乡是那么娴静悠扬……不禁想到我曾无奈地写下:千欢万笑庭前过,不知何处落此身……
匿名网友的点评:
作者对家乡的味道思念,也是对母亲的一种牵挂之情。
黍筱乾的点评:
诗人形容"写诗的我""四面楚歌",侧面说明了诗人写诗的艰辛;而用"栉风沐雨"来形容"我与捡拾大豆的兄弟",说明了写诗的我与捡拾大豆的兄弟是一样的,都是劳动的人,只是劳动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但他们都喜悦于对劳动的付出与收获。 "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母亲对"写诗的我"态度。然而,"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对清朝诗书人的生活现状的描述,亦是对无缘官途的自己的自嘲,同时也为下文"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作了铺垫,尾联刻画了诗人黄景仁在低谷逆境中的乐观豁达的豪迈之情与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所以,"写诗的我"与"捡拾大豆的兄弟"是一样的,都是辛勤劳动的人,都是默默耕耘的人,而"写诗"正是"我"弯腰捡拾的田地、"我"的故乡。 (以下搜索百度)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百无一用是书生:《杂感》黄景仁(清)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王雪人的点评:
读苦海老师的诗作《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感触良多,酸酸的情愫也从心间升起。首先是标题特别新颖,“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两种职业、两种社会地位的人连在一起,视觉新、遣词新、思考新,现实主义诗歌的温暖深厚明晰,悲悯情怀瞬间便占据了人心。 其次诗歌写法朴实诗意深刻,诗像具体生动,触动人心。在诗人的视觉与感知中,“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社会地位一样底层,命运一样苦沉,但坚强自立,“栉风沐雨”,“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一起“捕捉劳动的快乐”,创造出我们的劳动成果:“诗歌和瘪豆”。这样的心绪和情感,让我们没有功利地情感依托平等交流,“置身亲爱的故乡”。 再次诗歌表达出我们的文化与农民农业走到了一起,应该研究真正的创作,应该重视我们的农业和农民,否则“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这样的“写诗的诗人”与“拾大豆的农民”,相遇相融,是诗者的来源,诗者的归宿。只有根植土地,聚光“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这样“弯腰捡拾田野中”捡拾、劳作,才有我们的“土地”和“故乡”啊。 谢谢苦海老师奉献的好诗!
萧木叶的点评:
从语言风格和内容来说,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希尼的《挖掘》,大意是祖父挖泥炭,而诗人则是用一只笔向下挖掘。《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用拾土豆这个动作来重新看待诗人、写诗和诗歌之间的关联状态。前两节出现了四个“兄弟”。显然诗人和农民之间,二者血脉相连。拾大豆和写诗本质上已经变成了一种相互印证、构成复调和互文的关系。这种关联不单是因为关于故乡的记忆,更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的境遇。“衣衫褴褛”“四面楚歌”“栉风沐雨”在淡然的语气中跳出来,读者应该可以感觉到言下的酸楚,甚至是危机。诗人很快反转笔调,写到了“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我们,捕捉劳动的快乐:诗歌和瘪豆。”更加深化了写诗和拾大豆的关系。诗歌和瘪豆都是劳动的成果,其中有辛劳艰苦,当然也有劳动创造的快乐。接着,诗人再次反转笔调“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诗意开始朝着自我审视和对于故乡的怀念流淌。结尾进一步朝着故乡迈进,或许提示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诗人和他的文学故乡之间的关系。
山韵的点评:
此诗写农民“兄弟”,采用剧本的写作手法,镜头从远到近,到特写,把“捡大豆的农民兄弟”的形象巧妙又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与“写诗”的我一同捡拾“劳动的快乐”,镜头又从近拉向远方,即本诗的立意。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优美意境。
五福耕人的点评:
曾经浸润在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怀抱中,那时候,对于故乡的一切,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无感觉。也许为了逃离心中“贫瘠落后”的故乡,也许为了心中的梦想,离开了故土奔向新的广阔天地,虽然有亲人朋友的不理解,就如母亲“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自己义无反顾的离去。 在新的天地,在追逐梦想的途中,故乡的一幕幕却常常在心头浮现,却常常让自己不愿忘却,不能忘却,为之心神不宁,为之泪流满面。 再次踏上故土,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都是那么的让人动情感怀。原来,故乡已经留存在我们的血液中,永远不能剥离,一生一世。
LYF****0719的点评:
很有意境,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也从农村出来的城里人。从作者写到“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应该体会到:在母亲眼里捡拾大豆的儿子要比写诗歌的儿子更实惠更亲近些;也能略略体会到母亲对作者从事写作诗歌的不满之意。 从诗歌中能体会到作者在外的不易以及对故乡对亲人的眷恋。那片土地对作者来说是故乡但对母亲和兄弟来说那就是赖以生存的家。 如将题目修改为“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歌的文人”较好;“弯腰捡拾大地的人叫我想起自己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应为“弯腰捡拾大豆的人叫我想起自己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能在排版和标点符号方面作以规范更好。 斗胆评价,诚惶诚恐。
呵护重来的点评:
有了生存和生活,才能有诗与远方,远方再远,也离不开故乡,因为那里有你忘不了的乡愁
王宝俊的点评:
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每个收获的季节之后都会遗留下一粒粒的珍珠,有农民兄弟的粮食,有草类的种子,有树的果实……这是生命的嚼裹。但繁盛的土地应该生长的不仅仅是这些,还应该有丰富的思想,博大的爱以及所有的希望。直至今天,还没有人活成他自己所希望的样子。诗歌恰恰是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展现对一切卑微的事物的怜悯,对所有弱者的同情。用一种哀而不伤的语调表达内心深处隐秘的心灵悲剧。正如诗中所说“衣衫褴褛的农民兄弟”与诗人同样面临“四面楚歌”有着生存上的压力――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物质上富足地活着的未必能精神;精神上的贫乏生活必定趋向苟且。在思想的浩瀚宇宙中撷取一枚诗歌的珍珠未必比农民兄弟在宽广的大地上捡拾一粒空瘪的豆粒更简单。但每一次俯身我们都满怀希望,因为每一次的捡拾都是朝着我们理想中的自己奋力前进的坚实一步。
LEE19700314909的点评:
有的人用一生拾掇,尽管夜色斑斓。
梁卫山的点评:
《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诗朴实、抒情、哲理,是一首令人读后难忘的好诗!但是,《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诗里中,我的一个的拎着袋子捡拾大豆的亲兄弟,为什么非要穿得衣衫褴褛呢?!《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诗朴实无华,画面强烈:兄弟。村野上,遇到一个农民兄弟。大地上 我看清楚了,我的亲兄弟。一个衣衫褴褛的拎着袋子捡拾大豆的兄弟。原来,除了写诗的我 四面楚歌,还有一个捡拾大豆的兄弟 与我栉风沐雨。《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诗又是很抒情很诗情画意: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 我们,捕捉劳动的快乐:诗歌和瘪豆 《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诗富有哲理: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弯腰捡拾大地的人 叫我想起自己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 《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诗真叫人难忘啊: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 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好诗矣!
汪含冬的点评:
张清华说:“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本诗的乡愁不是绝望,但也透着孤独。没有慰藉,只有贫穷。回乡,是去寻找故乡的不变,但也期待着她的变,当它如旧,迎接我们的便是绝望;同理,故乡也在审视我们,当我们未改乡音,只身前往,迎接我们的也许是亲人或乡邻的冷落。鲁迅的《故乡》就是一次孤独的回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地,“亲人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本诗没有刻骨的绝望,捡拾大豆的兄弟与写诗的“我”仍然捕捉到了劳动的快乐,弯腰拾捡大地,对故乡,作者没有失望,而是同情和眷恋,也许是妈妈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让作者对故乡的现状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这是一种深情,也是一种无奈。
月使的点评:
诗人称拾大豆的农民是兄弟,直到两个人在村野上相遇:弟弟衣衫褴褛,兄弟两个人栉风沐雨。兄弟两人一个捡豆,一个写诗,虽然职业不同却都感到劳动的快乐。于是诗人由弟弟弯腰拎豆,联想到故乡,以“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的问答道出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劳动为乐。 同样,诗人也指出劳动无贵贱之分,劳动光荣:无论是捡豆子的农民还是写诗的诗人,都是故乡的一份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一样在生活与精神方面追求诗意和梦想。 本诗感情真挚,别具一格,语言质朴无华,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如清流般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和农民称兄道弟,虽然生活不同,努力的方向不同,但都是扎根于故乡的土里,都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诗人和诗”象征着远方和梦,也象征着高层次生活和精神追求。而“捡豆子的农民”,象征着故乡的守护者, 守护者留守在故乡,默默地耕耘,虽然衣衫褴褛,物质生活不好,但是他们培育的豆子却喂饱了诗人的胃,充实了诗人的心灵,填满诗人的情感。 也许在某些人眼中,捡豆子的农民是底层次的生活,而诗人和农人是打不着边界的,但是在诗人眼中二者豪无差别,都是故乡的一份子,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而劳动光荣。故而诗人高呼:“ 捕捉劳动的快乐:诗歌和瘪豆”。 于是诗人在结尾处以问答的方式言简意赅的点出:故乡就是诗人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既有诗人对农民的浓厚情谊,又有故乡的眷恋和热爱还有诗人内心深处渴望的土地—心之所向,家在何方。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感情真挚,不失为一首好诗。
王教勋的点评:
人生田野太多遗漏,不断捡拾方能不断充实!欣赏佳作,学习点赞!
围泊的点评:
第一遍读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对兄弟情义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再读几遍,我五味杂陈,诗意给我的不单单是字面意义。这首诗似乎成了我对心灵的审问,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的故乡我们之间还有着连丝的一种兴奋和此时此刻只是一人在书写文字的孤独、无奈。或许是“我等浪子无所依,仅与纸笔灯下记”吧。
Sonopuella的点评:
劳动者从来都是艺术家所描摹的对象,譬如梵高的《播种者》和米勒的《拾麦穗的女人》都是这样的作品。而我们这首诗也会令人想到田野间劳作的农民的辛劳。“拎着袋子捡拾大豆的兄弟”在田地间劳作,作者以兄弟称呼农民,表明其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亲切感。虽然作者是一名“曾不事农桑”的诗人和农民本应有的疏离感被一句“捕捉劳动的快乐”打破。作为拾大豆农民旁观者的诗人其实也是这大地上劳作者,他们四面楚歌又捕捉快乐,令人不禁想到荷尔德林的诗句 ”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句的结尾充满深刻的思考“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关于土地的思考,故乡,是否是回不去的呢,而田地里的农民令作者由此及彼的想到了所处的空间与自我身份的认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是众多知识分子所发出的感慨,他们在众人眼中手无缚鸡之力,五谷不分,和在田里劳作的农民形成鲜明的对比,譬如白居易的《观刈麦》里最后的感慨自己不事农桑而又不劳而获,诗人的身份在诗中是尴尬的,就如同作者母亲的观点。而当作者看到大地上捡拾东西的人的身影时却觉得并不孤单了,因为作者认为他们共同参与了劳动,体力与脑力。
张文霞的点评:
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有何共通之处?都是在故乡的土地上,一个收获物质满足,一个寻找精神的归宿。农民拾起好的豆子丟掉瘪豆,诗人寻找灵感写下优美的句子刹那的感悟。在本质上,都是捡捡拾拾。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一个捡拾的过程,即使贫病交加,内外交困,但凡心中有信念,活着总是不错的。喜欢这样的诗歌,喜欢这样的描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守花肥佬的点评:
农民的土地上长出了诗人的大豆,瘪豆喂饱了血液,诗歌肥沃了故乡,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一个个诗人的灵魂。
夏野的点评:
诗中“我们,捕捉劳动的快乐:诗歌和瘪豆”这句话在我看来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我与诗歌代表的是理想的美好,而衣衫褴褛弟弟和瘪豆则代表现实的无奈。但前文也提及了弟弟和我境遇的凄惨。若是如此,诗人又怎能“捕捉劳动的快乐”?我觉得其实在诗的后面有所注解,我们弯腰拾取着大地,“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我觉得弯腰拾取的不是真的大地,也不是故乡,是藏在故乡深处的那个我的坚持。一定有个人,你可以在他的眼睛里面看到他的坚持,而这也是我和弟弟这两个意象所要表达的,当理想和现实碰撞,我所做的,也只剩下坚持下去了。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误解请见谅。
陈哲的点评:
也许我比较悲观。出身于中国的农村且能“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更能够理解这种表面看似对立实则没有区别的兄弟的生活轨迹。拾大豆和写诗并非六便士与月亮。都是搬砖讨生活,自得其乐即可。 诗中的另一种情感是与故乡的羁绊。即使今日,“写诗的我”依然在“捡拾大豆的兄弟”的那片土地上找寻灵感。
武新才的点评:
这首诗歌的中心意境和意思是在写一个游子返乡而感对土地和农业大国独特的感悟思索而作,告诉自己和别人是农民的儿子,一个辛勤劳作弯腰耕作或者拾起生存土地的人,生活的苟且和远方的诗歌是同样的重要和需要。这首应该是大胆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手法,通过对比的形式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感觉,触动心灵赞美生活。
黄昏微雨后的点评:
无论是写诗,或者捡拾土豆,都是在与生活抗争,从这个角度来说,写诗与捡拾土豆并无高下之分,作者与农民兄弟在做同样的事情,农民兄弟在大地上书写,一颗颗土豆就是给他的奖赏,诗人在偶遇了农民兄弟后,开始对自己的所处环境,以及对农民兄弟与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了思考,这是这首诗歌产生的动机,我们不难看出,甚至可以揣测,他们进行了交谈,并且并无沟通不畅的情况,他们互相接纳了彼此,正如大地母亲,接纳了诗人和农民。
jules wangu笙的点评:
全诗摆脱了固执的对仗,读起来有一份乡下的质朴,又不乏兄弟哥们之间的热情,亲身经历让这首诗更加真实。作者归乡,在村野上遇见了一位正在捡豆的农民兄弟,而这位兄弟不仅仅指农民兄弟,而是暗示了自己的故乡,作者本人也在慢慢在脑海里弥补即将缺失的回忆,正是故乡和故乡里的人,让作者沉浸,在经历风风雨雨时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陪伴自己的故乡。“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一句直接写了乡下的一切都是无拘无束的,自然的自由,清晰可见;而“捕捉劳动的快乐”捕捉显得调皮,但也有不容易,劳动很累,从久违的劳动中找寻快乐,可见作者的内心十分积极愉悦。“诗歌和瘪豆”说明每个人的方向和目标不同,即使不同,但母亲的话和自己的想法——“弯腰捡拾大地的人,叫我想起自己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更加让自己对故乡产生了另一种浓厚的怀恋:珍惜并热爱着。结尾问句,增强语势,写出故乡土地的独一无二,那么捡拾的东西,定是回忆。 评论网友:王诗雯
甦生的点评:
其实我不大理解诗里的标点,以及分行,看起来并不整齐,当然不一定非要整齐。我通过诗看到的本诗作者,他的生活并不如意,诗人和拾大豆的农民,听起来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但既然相遇了,说明本质里还是有相同。农民捡拾田间的黄豆,诗人汲取字库中的大字。生活都很辛苦,但又都得活着。那何处又是故乡?此心安处,让人能产生共鸣和有归属感的这么一个地方,熟悉又陌生。艺术源于生活,在我看来,不只是因为从生活中获得的启发,还有对生活的向往。以上仅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丹阳微水的点评:
人生总是在梦想与现实中渡过,我们总是在过程中感觉收获良多,又感觉无所获取!
诺言飞的点评:
写出人生态度、人生感觉。
站在起点等风来的点评:
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瘪豆和诗歌,一个物质,一个精神,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淳朴的日子是记忆的奢侈,闪闪发光的是劳动的光荣,我们或者我们的祖祖辈辈,在泥土中摸爬滚打出高楼大厦,书生在那些弯腰捡拾大地的人,有什么值得骄傲,流下的汗,是大地上拾起的大豆,“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 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是啊,所到之处皆故乡,弯腰拾起施罗德初心而已。
渊源流长的点评:
这首诗歌写了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两个人是兄弟,两个人在村野上相遇。弟弟衣衫褴褛,兄弟两个人栉风沐雨。兄弟两个人一个捡豆,一个写诗,感到劳动很快乐。回想弟弟弯腰拎豆,想到亲爱的故乡。结尾通过问答形式,再次说明故乡就是诗人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诗歌寓意深刻,说明不能忘了故乡,要热爰劳动和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和故乡的热爱。
港湾qd的点评:
此文像一幅自然淳朴的情感油墨画。作者的文笔精炼,风趣,自然,别具匠心。全文就一百多字,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三个成语和我妈说的一句俗语,语言高度精炼,故事情节层层推进,惜字如金,极具感染力。但情感可谓珠圆玉润。题目很长有十二个字,可开头一句话,就两个字“兄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结尾,一问一答,还留下心灵拷问的无限空间。文中不时出现了兄弟的排比,但情感的丝线,始终贯穿着对母亲的爱,对故乡的情。朴实无华的反应着真事的生活。兄弟,一个“捡豆,那衣衫褴褛就是生活,一个写诗,那份诗意,就是梦想。这两个兄弟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人生。语言没有矫饰浮夸,但字字与读者的情感产生着共振和共鸣。读着这篇文章,也就像回看自己,也曾捡拾小麦,也曾田野拾豆,现在思念故乡,想念母亲。看到大地田野,看到“弯腰捡拾”,就能触碰内心最温柔的琴弦。幽默风趣文字如“瘪豆”,通俗易懂,形象饱满。如一股清流,涤荡着红尘喧嚣。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作者对兄弟情,母亲爱,故乡美的感觉,在阅读中自然而然的潜入读者的心中。心灵美文,这鸡汤老少皆宜,是一精神享受的大餐。
坐栏听雨的点评:
什么道理写仔细了面面俱到反而不好,不如原生态。
宋浏的点评:
诗人与大豆本无关系。但是,为了生存,为了填饱肚子的一口饭,诗人要放下笔和纸,伸出乞讨的双手。拾大豆的农民就不一样了,他捡起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大豆是珍惜粮食,要让丰收年的希望颗粒归仓。民以食为天,诗人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诗人写下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应该就是农民拾起的一粒粒豆子,一粒粒汗水和泪。
杨劭涵的点评:
篇幅读出来像一个散文,但是又充满意境,有两个强烈的对比。一个是母亲认为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我,在田野故乡里,目之所及,皆是诗意。一个是在田间捡拾大豆的兄弟,力所能及,勤劳无怨,农民本色。当两个人相遇处在同一幅光景之中,总有共通之处,就是脚下故乡的泥土。在故乡这片土地上,无论是什么角色什么身份,无论理想抱负都各有不同,我们都是故乡的兄弟,我们都是故乡的孩子。诗末,一个问句:哪片土地是故乡的?作者回答说一定有某个人在土地上弯腰捡拾这东西。对于作者来说,农民兄弟是一个意象,已经深深的埋在了诗人的脑海之中。在阳光倾洒的田野间,故乡的土地上,捡拾大豆的农民兄弟,写诗的我置身其中,共历风雨,这些都流进了作者朴实的诗里。
蔡上武的点评: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哥哥离开家乡土地多年在外打拼,而且从事诗歌创作的工作,以为有出息,结果穷愁潦倒四面楚歌,不得不回到故乡。看到衣衫褴褛捡拾大豆的兄弟,才明白兄弟俩都是为了享受劳动的快乐,这才是阳光中的金子。妈妈的话使他伤感,而回到故乡见到自己的亲人,才找到了归宿,明白是踩到了故乡的土地。自己在外漂泊多年到过许多地方,那都不是故乡;有亲人的地方才是故乡,才是自己的乡愁,才是自己的归宿!作者通过兄弟俩的对比,一个从事脑力劳动,一个从事体力劳动,表明即使飞得再高,也离不开故乡这片土地,那是我们的根!
喵呜~的点评:
本诗语言质朴,充满哲思。诗人在类比中揭示诗歌的创作历程何尝不是在彷徨、怅惘、无数的纠缠痛苦中仿佛令自己如农民一样置身莽莽苍苍的原野之中,孑然一身,间或狂风暴雨,满身泥泞、衣衫褴褛。无论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内生困境,还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外界戏谑,诗人自始至终却如捡拾大豆的农民一样,依然痴迷的找寻、忘我地拾取着豆子。诚然,这“瘪豆”恰是诗人笔下的诗歌字句、情感、意志的具象承载物。诗人正因为触及到与拾取豆子的农民的深层的共通之处,所以才会分外惊喜、亲切地一遍遍呼唤“兄弟”、“农民兄弟”、“我的亲兄弟”……诗歌尾声中“弯腰捡拾大地的人叫我想起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我认为,这故乡或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体的来处,更多的是心灵的归处。结尾设问,照应前篇,巧妙地将诗歌的朦胧的内蕴清晰化:故乡,无论是血缘上还是情感上一定是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你可以看到“有个人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这最近的地方一定是最能使你找寻到自我价值,形成自我认同,感到最舒适愉悦并为之进行奋斗的精神归栖之所。
桃花岛岛主的点评:
如果要伸手抓住高高在上的东西,脚下必须要有结实的地基。诗歌也是如此。本首诗采取一种并列的结构,并行不悖地将“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放在了一起。诗人也许远离故乡很久,也许很久没有看见故乡的风景。但是一看到拾大豆的农民,那种亲切感却自然涌上心头。就好像抓住了脚下的土地,感受到一种踏踏实实的真实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拾大豆的农民”,就是诗人的兄弟。曾经有位哲人说过:“健全的心灵只能徒劳敲打着诗的门”。诗歌的灵感是难寻的。好的大豆也是难拾的。拾大豆与写诗,从某些方面上来说,其实都具有一样的意义。写诗的“我”四面楚歌,苦苦寻诗不得。就像拾大豆的农民,衣衫褴褛,也在劳作。“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我们,捕捉劳动的快乐”,写诗和拾大豆,都是劳动。这样的劳动过程是幸福的。而写不出诗歌,就像瘪豆,“写诗的诗人”不满意,“拾大豆的农民”也不满意。原来“我们”都在寻找各自的“大豆”。“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也许在家乡的眼光看来,“我”写诗,没生产什么看得见的成果。而“弯腰捡拾大地的人”,却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己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就像在外面漂泊太久的游子,在外寻找理想诗歌的诗人,既需要够得到诗歌殿堂的气球,也需要脚下的不落空。需要一种脚踏实地的安全感。也许这就是诗歌的地基。最后一句:“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熟悉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故乡。如果有什么能让“我”感到真实存在着的,那肯定是“我”脚下的土地。让“我”拾起自己的“大豆”,做大地的农民。
Iily的点评
鹧鸪天.田园
惊破熏风蝉噪鸣,蛙潜荷底怕炎蒸。农夫挥汗心犹忍,脚踩泥巴借响晴。
枝抱翠,叶悬铃,满园径转水灵灵。香沉如浣揉惺眼,拽月扶篱向梦中。
雷的点评
同为劳动则不分阶层,不分贵贱都可称得上是“兄弟”,“捡拾大豆的兄弟”这一称谓将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关系拉进,让人倍感亲切。并且很容易让读者从“捡拾大豆的兄弟”的身上看到诗人在辛勤耕耘自己思想后花园时的影子。“捡拾大豆的兄弟”衣衫褴褛,诗人自己则是“四面楚歌”,通过对比将自己当前的困境突出的表现出来。但诗人以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拾大豆的兄弟”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反映出诗人决心要在精神的思想后花园中弯腰捡拾思想的金子强烈愿景。即便“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诗人始终相信“劳动的快乐”就是“诗歌和瘪豆”诗人愿意做在他人眼中那个“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的人。
苹果皮的点评:
故乡是比较难写的,一不留神就容易飘,抒情显得空洞。但苦海本诗巧用对比,通过诗人“我”与拾大豆农民,两相比较,两者都为土地之子,两者都为“生产的人”。该诗写出了时代变迁的人们,写出了“我”作为离开故乡者对土地的感恩。本诗的题材并不大,但诗的成熟度与完成度都较高。因其从小着手,没有讴歌故乡的景,却通过具体的事——劳作,拾大豆之劳作与书生之劳作,渲染了对故乡的情。这样的诗并不能改变诗歌中人物的命运,但清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读者也藉由本诗完成了对故土的情感,即吾心安处是吾乡。不过,本诗在两方面可以优化,一是语言可以更精简,二是减少成语、谚语的引用。总而言之,苦海用克制内敛的笔触写出了故乡对自己的治愈、故乡代表的隽永。特别是最后一行,“弯腰捡拾”——这拾的不仅仅是大豆,这拾的是过往青葱岁月,这拾的是我们汲取着大地母亲的力量。
羽扇翁的点评:
本诗既是思乡曲,又是乡恋画,通诗用夹叙夹议技巧展开。母亲的爱,兄弟的情,故乡的恋,淳朴自然,情感真挚,朴实无华地反应了真实的生活。文笔精炼,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导出拾大豆的人与写诗的诗人关系不一般。开头七句“兄弟”的出现,出于对亲人既亲热又同情步入诗作主题。作者借助知识渊博,熟用成语的诗艺。在"写诗的我四面楚歌,还有一个捡拾大豆的兄弟"里,感觉自己不孤单,并用手足情对乡恋加以阐明。“与我栉风沐雨,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我们"捕捉劳动的快乐:诗歌和瘪豆",这些难忘的风雨兼程日子,具体导出了兄弟之情表现,把对故乡的思念进一步深化。紧接着是母亲的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全诗重点句,看上去是自嘲,实际上是醒世,把母爱大于天与乡情交织。从而感受到"弯腰捡拾大地的人"是那样的可贵可敬,又一次给亲爱的故乡画面添彩。最后以一问一答浓烈乡情共鸣结尾,把读者思绪引进诗中:"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呢?"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那里才是你最难忘的地方。
景民的点评:
很显然,妈妈会对可以填饱肚子的粮食给与更多肯定。当诗人认出和歌颂劳动的农民时,诗人已经和农民一样是捡拾大地的人。回归了大地,回归了故乡,回到了母亲身旁。这时的诗人,和农民都是母亲认可的孩子。
钟灵毓秀的点评:
本诗写诗的诗人偶遇拾大豆的农民,诗人觉得自己为写诗到处流浪、四面楚歌过的够苦了,却没有想到还可以见到比自己苦的人,在地里拾那一颗一颗的大豆的农民,诗人觉得的他们同样的辛苦,感觉遇到同类的人,倍感亲切,觉得自己也不是一个十分苦的人,所以感触不管走到那,遇到辛苦的农民都是兄弟,都是家乡
简J的点评:
①这首诗语言朴实真挚,于无奈与心酸中流露出一点点乐观:“四面楚歌”的我和“捡拾瘪豆的兄弟”看见“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我们 捕捉劳动的快乐”。②另外,诗中也透露出怀乡之情――“叫我想起自己已置身亲爱的故乡”,将人生的困境与乡愁结合在一起写,是升华诗歌立意的常见手段,这点已司空见惯、并不十分高明,但最后一句“一定有个人……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意犹未尽,是特意给诗歌留白,也增加了诗意、突出了主题。③阅读这首诗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绞尽脑汁写诗的诗人矛盾的心理――迷惘许久,突然间又找到了自己灵魂可以皈依的文学故乡,柳暗花明又一村。④另有一个待改进的地方:这首诗如果语言能更流畅、精炼一些,效果会更好。
动次打次的点评:
这是一首思乡,赞美故乡和劳动者的歌。诗的开头,作者用层层递进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具体劳动者形象:衣衫褴褛拎着袋子捡大豆的兄弟。但作者意不在此,这是很古典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手法。世间的劳动本无高下之分,“劳动的身影总是最美丽的”。捡大豆的人和写诗的人,他们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是如此地相似!“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这一句是全诗中色调最明亮又富于动态的描写。那细碎的、一波波荡开的金子似的阳光,不就是给每个劳动者撒下的礼物吗?诗的结尾,作者又通过对眼前劳动者的观察,勾起浓厚的乡情。那亲爱的故乡,一定是有些亲爱的人印刻在脑子里。他可能是你的母亲、一个玩泥巴的小孩,或任意的劳作乡邻们的身影。他们以卑微的(弯腰的)又最虔诚的姿态热爱生活,热爱脚下的一方土地。土地如诗,故乡是诗,捡东西的农人和写诗的人,都在这里拾到了自己的东西。
~~的点评:
诗人回故乡途中,在村野大地上看见了拎着袋子捡拾大豆的兄弟,他衣衫褴褛,却在金子般的阳光里快乐地劳动,并享受着劳动的果实——瘪豆。诗人用文字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虽然艰辛但无比美妙的劳动画卷。看到这一幕,诗人想到妈妈嘴里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自己——写诗的自己,虽四面楚歌,但也能和捡拾大豆的兄弟一样快乐地劳动——谱写美丽的诗歌。诗人通过笔下“捡拾大豆的兄弟”、“写诗的我”展现了不同阶层劳动者虽各自艰辛,但却共同奋斗,快乐劳动。看到弯腰捡拾大豆的亲兄弟,诗人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故乡了。故乡是什么?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在诗人看来,“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故乡不仅仅是村野大地,还有在这片村野大地上生活、劳作的故乡人。诗人爱故乡的村野大地、爱淳朴勤劳的故乡人的情感流露得淋漓尽致。
无名的点评:
我愿为诗人,也愿为农民。心中存一线,吟诗又耕田。
李大魁的点评:
一个诗人在田野中漫步,孤独地寻觅着,诗情,忽然遇到了一个捡拾大豆的农民,心中感到十分亲切,在繁华的城市中每天遇到无数的陌生人,但这位衣衫褴褛农民却让诗人想叫他“亲人”,因为,农民和诗人一样身处在“四面楚歌”的繁华中,却“栉风沐雨”,在金色的阳光中,用劳动来捕捉快乐。柏拉图说,诗歌不是诗人自己创作出来的,它们来自于神,诗人不过是传递的使者。或者我们可以说,它们来自于自然,诗歌和豆子一样,正在田野中等待着人的捡拾。“百无一用是书生”,诗人也曾闭门营造自己的空中楼阁,但他苦恼于无病呻吟,当他把诗歌创作当作工作时,文字失去了阳光的色彩,他似乎厌倦了让人目眩的灯光的美。诗情在哪里?正在那弯腰捡拾豆子的农民的身上,在他身上,诗人看到了故乡。如果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在多少万年前,人类依靠着捕猎和采摘生活,那时候,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之前,我们属于自然。靠捡拾豆子生活的人,认真地从田野中寻找着食物,他们享受着自然的赋予,像一个娃饿了就吃些娘的奶,他们让诗人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根。地球是每个人的故乡,怎么会感不到故乡?劳动的异化!当我们看到捡豆子的农民,故乡就映入了眼中;当我们也衣衫褴褛地捡豆子、填肚子时,故乡就踏在了脚下。
Sunfly辛夷的点评
渗透想象力的语言,如铺陈大地的阳光,照耀或捕捉到了金色阳光下,大地上最憨厚的笑,那是劳动的收获与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诗歌源于生活但远高于生活,秘密就在那双诗人的眼睛,洞察世间万物痛与美的眼睛,你可以用这双眼睛去爱这个世界,温暖冰凉,也可以用这双眼睛去get爱与美,最普通的一瞬,阳光下捡拾大豆的一个瞬间,那片阳光照耀了下来,你看见捡豆者的头发眉毛甚至睫毛上都有汗珠,被阳光一照,似乎更亮了,那一刻你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心也敞亮,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就是美,就像你在诗的田垄里耕耘,那一刻,那一瞬,大豆地上的阳光让自己如此踏实。
半壶的点评: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既写出了视觉感观上的觐见,又道出了内心世界的久违。
觐见劳动,觐见兄弟;久违了故乡的亲切。
我们又何尚不是衣衬褴褛,弯腰捡拾着大地上干瘪的黄豆。
行走与诗,总是赋予熟悉的尘世生活“铺陈金子”。
“世上又有哪片土地是故乡的?
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
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
一片云的点评:
诗为拾豆付一首,
幻起多少古乡情。
七十年代拷双手,
修理地球似保尔。
看今朝国强民富,
望北斗星空翠灿。
新疆蔡淼的点评:
整首诗构思完整,让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都找到了内在逻辑上的联系,而不是一种单纯事实的罗列。因为土地农民兄弟拾起了田野中的瘪豆,而写诗的诗人拾起了诗歌,都能收获到劳动的喜悦,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它是一个“瘪豆”,即使我们“四面楚歌”不能被周围的一切所理解,但正如诗人在结尾所说“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就能收获希望和阳光,即使那个结果并不是看起来那么满意。整首诗关照现实和土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地上拾土豆的人,都是写诗的人,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只要善于发现,所有的美好就在我们的身边。诗人拯救了庸常的现实而升华为一种诗意的表达,整首诗诗风简明,语言朴素,有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力量,因为诗中的每一个场景正无时无刻正在我们身边叙述着另一种走向和可能。从这点来说,无疑,这首诗是成功的。
虹桥的点评:
劳心劳力都是劳动,初级的劳动为温饱,中级的劳动为荣誉,高级的劳动为众生。
闪闪的点评:
“弯腰捡拾大地的人”是农民身份的象征。诗的最后一节,“我”将故乡的定义,延伸和扩大到有人在“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东西”的场景。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和乡土深深的思念,流露出深厚的情意。这首诗写了两个人,一个是现实写照,一个是理想追求。 诗歌开篇,以诗人自身的第一视角“我”开始了对我的兄弟的介绍。“我”的兄弟,和我同一个母亲的亲兄弟,他是村野里最普通常见的农民“衣衫褴褛”,做着捡拾大豆的农活。而“我”是追求“诗和远方”的自由和理想精神的化身。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却都是同一个母亲的孩子,一个充实精神,一个满足生存。 然而,他们都在辛苦地劳动。诗的第三节,“我”与兄弟虽身份不同,但依然一同“栉风沐雨”,经历人生的考验与沧桑。即使经历风风雨雨,依然坚强地在阳光中捡拾金子,这里的“金子”是一个象征手法,不仅仅是兄弟捡拾的金黄的大豆,也是“我”的诗篇,“我”的那些闪着金光的硕果。这些收获,都是“我”与兄弟通过劳动换来的。 诗的第四节,提到了“我”的母亲,这个给了“我”与兄弟生命的人,或许也是个普通的农民。她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或许她不理解追求诗与远方的这种情感,但她一定是个很爱儿女,理解儿女的伟大母亲。因为“我”如今便成为了她眼中“无用的书生”。这里,诗人仅用一句母亲说过的话,便使母亲的形象展现了出来,在诗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那位可爱又可敬的母亲。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垣城踏雪的点评:
初看题目,“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分别代表着两类人,一个在下,属于坚实的土地类的,一个高高在上,属于上层建筑,它们应该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但读诗的内容,出乎读者意料的是,他们又属一类人,形成一种相互映衬的关系,他们的境遇相同,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窘迫”,“拾大豆的农民”衣衫褴褛,“写诗的诗人”四面楚歌,他们一起“栉风沐雨”。他们收获相类,“诗歌和瘪豆”,在别人眼里都是没有多少油水的东西。但既使这样,他们的精神是康健的,“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我们,捕捉劳动的快乐”。“叫我想起自己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世上哪片土地是故乡的?/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紫荆的点评:
诗人在回乡途中(或许在远离故土的他乡),遇到一位在阳光下辛勤快乐拾大豆的兄弟,这故乡或是与故乡相似的一幕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恋和对故乡亲情的深深怀念。从拾大豆兄弟的身上感受到不怕艰辛坚强乐观的故乡精神,联想到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在生活中无论是“拾大豆”,还是“写诗”,每一个在生活中奋力打拼、累并快乐着的故乡人。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文化、故乡的精神早已深入骨血、渗透到灵魂,幻化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沉淀为故乡的一种标识。
任一金的点评:
作者开篇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切入,通过我回故乡,对兄弟的描写,拉近了我与亲兄弟的距离。人物一一兄弟;地点一一村野上;事件一一捡拾大豆。 “原来,除了写诗的我四面楚歌。”与‘还有一个(衣衫褴褛拎着袋子)捡拾大豆的兄弟。’形成鲜明的对比。写诗的我四面楚歌一一诗人经历山穷水尽的生活沉淀期。也是抵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必经之路。有一个衣衫褴褛一一描写了兄弟贫困;拎着袋子捡拾大豆的兄弟一一描写了兄弟生活的艰辛;与我栉风沐雨一一我与兄弟常年各自为生活奔波,自己并不比兄弟混的好,再次拉近我与兄弟的距离,真是同病相怜啊。诗歌创作成为我生活中的主要部分;捡拾瘪豆则成为亲兄弟生活的一种习惯。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原文: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老人守旧的顽固思想。体力劳动,抑或脑力劳动。人生在世,也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财富。老人的观念不能束缚我,而之前的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预示我们的生活会更有希望一一发现我们各自的价值。故乡亲兄弟的勤俭负出,值得我们思想。而诗尾段则给人留下一种悬念,无论你身居何处,当你踏上故乡土地的时候,总会有双勤劳的手在那里劳作,只要有人劳作,故乡的土地就不会荒芜……
易州米的点评:
这首诗从标题就为我们设定了两个人物——农民和诗人,自然是要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联。两个人物一样的衣衫褴褛栉风沐雨,一样的离不开大地,一样的在捡拾中捕捉快乐和幸福。两个人物互认兄弟,都快乐于“阳光在空中铺陈金子”。诗在最后两小节对情感进行了升华——只有在故乡才能遇到弯腰捡拾大地的人,才能遇到自己的兄弟。诗人把对故乡的情感由此全部抒发了出来。但诗人并非只为抒发对故乡的离别之情而写此诗,他巧妙地藏起了诗眼——“我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诗人当然是那个无用的书生,之所以无用是因为远离了故土的大地,远离了那一方水土的丰厚养分,而只要诗人回到故乡,就一定能和自己的兄弟们一起,从土地上捡起大豆和诗歌,捡起真正富含诗意的生活!
望远的点评:
诗人在故乡的村野上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同根兄弟。豆地空无一人,只有捡大豆兄弟陪伴诗人栉风沐雨。金黄吐芳的季节。不同的劳动获得同样的快乐。诗人捡拾起诗源创作的素材及灵感。以及故乡那些人和事的闪光点,发现诗歌充盈人们的灵魂。生养自己的土地乃是故乡。在故乡的土地上一定有人弯腰捡拾田野上的巨细。诗人简洁的语言禅明了:不同的劳动有同样的快乐!写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忧伤及未来的期待……
独守千秋纸上尘的点评:
拾大豆的农民兄弟,何尝不是自己?
诗人四面楚歌,“兄弟”栉风沐雨
两位捡拾的都是故乡那片土地
那里有大豆生长
那里有诗歌萌芽
故乡在远方亦在脚下
诗人与农民成兄弟,因为我们都是故乡成长的“高粱”
兮兮的点评:
诗人用纯朴和思考的笔触引出关于理想和现实间做人做事既需要拥有梦想也要立足故乡于创作的道理。农民兄弟写出了倍感亲切的感觉,一个衣衫褴褛的/拎着袋子捡拾土豆的兄弟运用了描述的写法,传达出一种灰头土脸的视觉冲击,除了写诗的我/四面楚歌写出来我的理想遭到质疑,还有一个捡拾土豆的兄弟/与我栉风沐雨,两者相互映衬,让拾土豆也能拥有创作的心一目了然;我们/捕捉劳动的快乐,写出了劳动是创作的组成要素,我妈说/百与一用是书生,一语道破了我的诗人梦想被人质疑,弯腰捡拾大地的人/叫我想起自己已经置身亲爱的故乡,写出故乡是我们创作动力的源泉,世上有哪片土地是故乡的?/一定有个人在你眼中弯腰捡拾田野中的什么东西,写出了故乡是我们的出生地,也是创作地,立足于故乡的创作,能够让梦想重拾,充满了一种对劳动和故乡的热爱。
弱若儿的点评:
朴素的思想和朴素的语言是构成本诗的两大特质。诗歌开头,一声“兄弟”五味杂陈:惊喜、意外、亲切。紧接着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一位沧桑感十足的“捡拾大豆”的农民兄弟的形象,并将自己巧妙地带进诗中,以便并驱于生活的风、雨、阳光里。“捕捉劳动的快乐:诗歌和瘪豆”是本诗的点睛之笔。“诗歌”、“瘪豆”,这些在别人眼里看似不屑一顾的东西,却隐藏着金子般的喜乐在里面。比如:偶尔迸发的灵感之光以及小小的成就感。其实快乐,就是一种心态。“我妈妈”和“故乡”具有相等的喻意暗示,象征着养育的恩情。末节,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心扩展为一种人类感情的共性。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故乡可爱,因为它深爱着它的每一个儿女,无论是百无一用的诗人,还是衣衫褴褛的捡拾大豆的农民。尽管,诗人对故乡怀着几分惶魁之情,但一点也影响不了他满足的喜乐。
独立又寒秋的点评:
好诗,直击人心。
胡安监的点评:
七十年八十年农民在农忙收割时,特别是秋天收割大豆,却有农民在地里捡拾收割时掉落的大豆,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许作者很怀念过去。所以就有了大豆与诗人的遐想。点赞!
周启斌的点评:
这首还是可以的,但是捡拾大豆,这个形象不太符合农民身份,倒是符合拾荒者的身份。我们看到这首诗最后那句有人捡拾什么东西,作者为了诗歌的张力和整体的回应,前面使用这一捡拾的形象,可以见得作者的匠心。但是,现实和我们要追求的统一性意境,往往不是准确的,这是诗歌最难地方。我是农民出身,但我从未见过农忙时农民兄弟捡大豆,一方面没时间,其二是大豆收割不会等到夹子炸开,这是个常识,农民兄弟都懂的,要不你赞美的兄弟是个懒兄弟,瞎搞。但是最后捡拾什么东西,很好的,地里活很多,捡草,捡石子都可以。所以我们看到,写实的部分,想要与爆发的诗意,形成完美的统一,这是很难的,这一点古人也早有论述。
春天故事的点评:
读《拾大豆的农民和写诗的人》
衣衫褴褛,捡拾大豆的人,
我被方言耽误了,
我以为拾荒的人,不是农民,
海水回流,时光倒转,
历史某一个瞬间,诗人确眼神,
往昔不是现实,只是情感,
百无一用是书生,
飞天的践行者,是书生。
生命密码揭秘者,是书生。
余秀华的诗流行,她不是书生,是村妇,
也许现在是城里人,
诗歌是莲花,也许是曼陀罗花,
管他是什么?我要的是故乡,
脐带在故乡土地上,
树木拥抱天空,那一树光,
一卷云哦。
作者苦海简介:作者简介:苦海,本名周平,男,1965年生,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诗林》《诗潮》《奔流》《湛江文学》《中国校园文学》《诗选刊》《五台山》《时代文学》《海中洲》《北方文学》《作家天地》《东方文学》《草原》《零度》《金银滩》《乌鞘岭》《东渡》《湿地》等百余种文学期刊。作品入选《大风.十年诗选》《2016鄱阳湖诗歌年选》《当代诗词三百首赏析》《中国当代乡愁诗精选》《新时代.我们与你在一起》等选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