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竹心 于 2014-6-2 09:44 编辑
感受福州之端午节 文/紫竹心 一晃在福州已渡过了第三个端午节,对于端午,不外乎吃粽子,划龙舟。一个人在外地,没那么多讲究,粽子可吃可不吃,龙舟嘛,自是离我很遥远,更别说近距离观看了。 初到福州便有发现,福州人对于传统习俗比内地人要保留得多,比如妈祖,比如社戏。偶尔到河边,还能看到存放于岸边的龙舟。那时便想,福州的端午定是热闹的。只是住地离河边较远,也不曾知晓这里的龙舟赛事在哪里举行。前些日子宿舍搬家,搬到了晋安河边,每天上下班必经过存放龙舟的船坞。龙舟长十余米,细细长长的,倒扣在支架上,并不曾见人专管,但也不曾有人破坏,甚至连小孩子也不在它附近玩耍,只偶尔有避雨的行人在船坞处避雨,却也不轻易触碰龙舟,可见,此乃是圣器也,不可随意亵渎。 我住的房屋正好可以瞧见一段河面,水并不清澈,但也不曾有异味,活水,缓缓流动着。临近端午,便时常听得鼓锣声,上阳台探望,便能瞧见有龙舟从此经过,多半是练习的。鼓点声,吆喝声,错落有致。远远的,瞧不大清楚,只隐隐龙舟忽地窜了过去,只闻鼓罄声,不见神龙也。 今儿难得休息,又正值端午,便撑了小伞,沿着晋安河向南,一个人漫步。福州市内有许许多多类似晋安河之类的小河,多是闽江支流,最终汇入闽江。福州的园林设计也较为人性化,沿河边多修有护堤,且布有休闲类石桌石凳,供行人休慼。平时较忙,没多少时间行走,加上新近搬到晋安南路,对周边环境并不熟悉。难得有空,索性一个人沿着晋安河行走,看它到底流向哪里,在什么地方与闽江汇合。 晋安南路的休止符应该是与光明巷路的交界处,河水依然向前流动,只没有路了。横穿光明巷路后,发现前面有沿河修建的河堤,石板路面,弯弯曲曲。晋安河到此也遇到横向河流,想必前面的河已不再是晋安河,至于叫什么名,不曾知道,估且就叫它光明河吧。小道至此左行,放眼望去,榕树垂悬,好一避暑纳凉的去处。此时河面时不时有三三两两的龙舟划行,鼓点并不密集,划行速度也不快,大约是中场休息吧。 河堤的人群随着我的行走,也渐渐密集起来,有老有少,形形色色的。中间也穿插着扛着专业设备的摄影爱好者,以及卖冰棒雪糕之类的小贩。鼓点声,叫嚷声,大人小孩的欢呼声,汇集在一块,河水便沸腾了。河对岸因为拆迁,较为冷清点,但每棵榕树下也站满了围观的人群。我继续不快不慢地前行,偶尔停下来用相机捕捉龙舟的倩影。也许靠河堤这边河水较浅,龙舟多半在河心及对岸划行,这让我的数码相机有些吃力。为了能捕捉到更精 的镜头,我决定继续前行,寻找最佳观测点。 记得12年初访小金山寺时,在九龙江上看过龙舟,但桥面离江面有几十米高,只略略地瞟了几眼,便与龙舟擦肩而过了。这次光明河相会,定是不能错过机会的。光明巷公园是我宿舍搬家前的近处,虽不曾下到公园,但长乐东路却是常去的,横跨河面的桥更是必经之路。只是搬家月余,有些生疏了。 临近小桥,已是龙舟汇聚了。原先估摸有七、八十条船已是不对了,粗粗算计了一下,少说也有百十条,密密麻麻,藏于桥下休息。穿过桥底,河面更为宽阔,更有陆陆续续赶来的龙舟还在往桥下挤,水花翻卷,船头攒动。瞧这情形,估计晋安区十乡八里的龙舟都汇聚过来了。福州不同于别的城市,虽是省会级大都市,但各社区,各居住点,依然沿用以前的老名字,如某某村、某某厝等等。乍一看去,还以为是乡村里的集会,热闹非凡。 龙舟的外形如一柄长剑,前端有一龙头,稳住龙头的多半是村中得高望众之辈。我镜头中的龙舟就端坐一位白发须眉的老者,手持一根龙香,神情凛然且威武。老者背后是一总指挥,站立船头。他手中敲的应该是锣,随着他的敲打,船中央的鼓手敲打鼓面,鼓声一响,桨手们齐齐划动,船便如离弦之箭,嗖地射了出去。我数了数,每条船大约三十二位桨手,龙首或一或二,龙尾一人掌舵,长长的尾桨,划行时必须保持平衡,且与船行进的方向一致,只有休息时掉头才能转动,可见它的重要性与艰辛。 端午节赛龙舟是千年前留传下来的习俗,意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发源于汨罗江,盛于楚地。而今,这南方的龙舟却热烈于楚地的龙舟,更为亲近民众。 喜欢这样热闹且随意的场面,也喜欢这样传承龙舟精神的方式。你看那些桨手,个个身手不凡,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并非都是年轻力壮的后生,也有老当益壮的须眉者,更有巾国英雄,虽然捂得严严实实,倒是更有女人情女人味。还有些小孩子,被父兄带到船上,虽不曾划动半桨,也是童声呐喊,稚气勇猛。河堤上观瞻的人群也是神采飞扬,他们不是什么腰缠万贯的豪绅,他们只是平民百姓,无需花费半两银子,便可观看一场盛大的赛事。也许,龙舟上划桨的小伙就是他们的子侄,也许掌舵的老者就是他们的父兄,也许,龙舟上的桨手、舵手跟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可那有什么关系啊,他们看的是龙舟赛事,他们赏的是龙舟精神,他们也是龙舟赛事盛况的一员,他们高呼,他们惊叫,只为这千年的习俗,只为这端午的龙舟。 有幸能近距离观看龙舟,有幸能亲身参与赛事,一个人的端午并不寂寞,有你有我,有游魂的屈子,有慷慨的民众,中华神威,渊源流长。 2014.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