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格律与起承转合 传统诗歌是中华文明的菁华,是有平仄韵律的文章小品!诗奴阆仙(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道出了“推敲”之苦。诗鬼长吉(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呕心沥血。方有“玉楼赴召”之佳话。 诗歌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初学诗歌者,一定要恪守格律,认真学习!历代大诗人都是循规蹈距,循序渐进的!千万不可信马由缰,任意挥洒!诗歌如同书法,草圣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但其楷书造诣不输于欧阳询、虞世南。诗仙李白的歌行体豪迈飘逸,但其律绝造诣亦不输于张九龄、贺知章! 诗的“起、承、转、合”四字,始见于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是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起承转合是对古代文艺创作高度概括。 "起"运用比兴手法,"比"就是以此物比彼物,也叫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也。比喻中的本体和"兴"的所言之物,就是广告所要传达的最重要信息。 "承"是"起"的延续,从情感和叙述上使之饱满。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主要的是从"起"势中的"他物"入手,寻找与之相关的元素。 "转"从意义上开始转入它式,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 "合"将比兴阶段所运用的载体(他物)与转折时所用本体,作情绪、逻辑、意义上的揭示和升华。
庚子年春··通天斋主人王绍龙撰於漏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