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再说杨贵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09:2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平原君 于 2021-6-5 08:58 编辑

    再说杨贵妃

    此前写了一篇小文《杨贵妃之冤》,收集了一些材料没有用得上,这些边角料弃之可惜,于是就连缀成文,取名叫《再说杨贵妃》,是延续前文而来的。这题目有点名不副实,确切的说应该叫《杨贵妃入宫之谜》或《杨贵妃是否以处子入宫》,总觉得那样的题目好像是标题党的做派,就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概念稍微模糊点的题目。
    杨贵妃是否以处子入宫,这是个炒了一千多年的冷饭了。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直炒到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一说在燕京大学。也可能在两个学校都讲过)专门讲授过这个个题目,并在其《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长恨歌》笺证中详加讨论。我今天又拿出来翻炒一下,当然也不会炒出什么新味道,只是略加了自己的一点佐料而已。
    历来讨论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贵妃是直接被唐明皇纳入宫中,贵妃自然是处女身。另一种观点认为杨氏先是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妃,后被公公看中纳入宫中。两种观点都有些资料根据,有的是正史,有的是稗官野史。古人否认贵妃曾为寿王妃,是为尊者(皇帝)讳。今人持此说者,大概是使得贵妃的形象更美好,因为贵妃由儿媳成为公公的宠妃,虽说是身不由己,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经历,台湾学者李则芬则持此观点。陈寅恪花大力气考证此事,是为了研究李唐王室的血统、习俗,以及唐代社会习俗中华夷之辨的文化问题,所谓“纳须弥于芥子”,那就比较高大上了。(但钱钟书就对此不以为然,颇有微词。)
    炒了一千多年,资料还就是那些资料,没有什么新发现。只是在使用资料时,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否定不支持自己观点的而已。我的看法是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我们只要从情理上来推断判定事情的真相应该是怎样的。就像我在谈论贵妃与安禄山有无暧昧关系时,是根据历史提供的资料并从情理上来推断是否可能,而不完全依赖某一种资料,而强为之说。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我们根据历史记载和专家的考证,把杨贵妃的生卒经历的大关节排列如下:
    1,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
    2,开元二十三年(735)17岁  12月4日册为寿王妃。李则芬(见《贵妃之冤》)考寿王生于开元9年,时为14岁,或谓16岁。
    3,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12月7日死。
    《旧唐书》杨贵妃传:“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
    《新唐书》杨贵妃传中则说:“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
    按:这里记载开元二十四年(陈寅恪考证为开元25年12月7日)玄宗宠妃武惠妃死后,后宫无可意者,后纳杨氏女入宫,并非是年入宫。
    4,开元二十八年(740年)22岁。玄宗以为其母窦太后祈福为名,度杨氏为道士入宫。
    《新唐书》:开元28年10月甲子日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
    《南部新书》:杨妃本寿王妃,28年,度为道士入内。
    《杨太真外传》:28年10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士,号太真,住内太真宫。玄宗时年56岁。
    5,天宝四载(745年),27岁。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时年61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秋,七月,壬午,册韦昭训女为寿王妃。八月,壬寅,册杨太真为贵妃”
    按:杨玉环为玄宗母窦太后祈福守戒五年期满,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正式册封为贵妃。
    6,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38岁。6月死于马嵬坡兵变。

    从以上资料看,杨氏以处子之身入宫恐怕是不可能的。按照《舊唐書》的说法,贵妃初见玄宗时,“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是说贵妃见玄宗时穿着道士装,道号“太真”。那么贵妃初见玄宗是什么时候呢?是开元28年(740年),时贵妃22岁。22岁是什么概念?古人早婚,那时候22岁,犹如今时之30多岁的剩女。而且也并没说贵妃已经出家为道士,为什么穿道装?有道号?如果是已经出家,为何出家?旧时出家除了笃于佛道者外,或是家贫无以为生而出家;或是体弱多病怕养不活而出家修行;或是为某种还愿而出家。杨玉环为什么出家?文字都没有交代,完全是模糊不清的,《舊唐書》的说法显然是把真事隐去了。
    相比之下,《新唐書》就写的明白些了。说杨氏原为寿王妃,因玄宗在武惠妃死后,后宫无可意者。“或言(有人说)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说是出自杨妃自己的意愿),丐籍(请求入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而太真得幸。”这里起码说明白了贵妃是由寿王妃,出为女道士,然后召幸的。
    现在我们要谈的是玄宗贵为天子,就找不到一名可意的美女以充后庭吗?那些百官、太监们连这点事都办不成吗?玄宗何以不怕落天下污名而夺自己儿子之爱?
    根据上面的材料,杨玉环是开元二十三年(735)12月4日册为寿王妃的,时年17岁。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度杨氏为道士入宫。时年22岁。如果按《新唐書》的说法,是有人说寿王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这就有点奇怪了,杨玉环成为寿王妃五六年的时间里,玄宗没见过她?竟然一见“异之”,大为惊异?显然《新唐書》这里也是在忽悠人。虽然帝王之家父子之间的关系不像寻常百姓家那样随便和亲密,但新年、皇帝皇后寿诞,儿子儿媳都是要朝拜的。而且寿王李瑁是玄宗宠妃武惠妃的长子,“以母爱,特见宠异”(《旧唐書·李林甫传》,《新唐書》文字略异)。在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运作”下,原太子李瑛被废,旋被赐死,李瑁极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在此关键时刻,武惠妃一命呜呼,李瑁的太子梦断寿邸。
    我们还是以常情来推断,说玄宗对自己最亲爱、并想立为太子的儿子的媳妇数年内没见过面,能说得过去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情况。我大胆地猜测,正因为李瑁是他最爱的儿子,他对杨玉环这个儿媳也是比较熟悉了解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宁可落个“扒”儿媳的污名,也非杨玉环不“取”。是玄宗早就对这个儿媳有觊觎之心,还是仅仅喜爱,在潜意识里有某种占有欲?我们不得而知。不管是那种情况,即使是前者,他也不宜自己提出。一旦“或奏”“或言”提出此议,玄宗自是顺水推舟而已。
    促成此事的应该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高力士。何以为证?《长恨歌传》谓,武惠妃死后,“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上心忽忽不乐。……召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这里是说玄宗让高力士暗访各处,在寿王邸发现了杨玉环。以长安之大,高官王侯的漂亮女孩子众多,如果不是高力士早有了解,哪里就这么巧?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旁证。不能以此就判定“或奏”“或言”者就是高力士。
    还是以常理来推测。我们来分析一下在新旧两书中的“或奏”“或言”者是谁?是朝臣吗?哪个朝臣敢向皇帝建言把儿媳妇纳为妃子?他们不敢、也不屑为此缺德之事。是普通太监吗,当然更不是,他们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接近皇帝。而高力士呢,1,他有资格,也有义务为皇帝物色“可意”的美女以充后宫;2,他随时服侍在皇帝身边,是玄宗的忠实拥趸,对玄宗深为了解,也只有他最知道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玄宗所想要的“可意”之人;3,而且他以大太监的身份有条件比玄宗本人更了解杨玉环其人;4,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只有他才了解玄宗的真正心思在杨玉环身上,有了八九成的把握,他的提议才可能成功。即使玄宗不同意,他也不会因此获罪。高力士的这些独有的条件,“或奏”“或言”者舍他其谁也!(关于高力士和玄宗的关系,可参见文后附注。此处避免枝蔓不多说。)
    杨氏的哪些方面令皇帝公公这么着迷?第一,当然是漂亮。新旧两书称其“资质天挺”,“资质丰艳”。第二,是“善歌舞,邃晓音律。”(两书意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我们知道玄宗是一位精通音律的艺术家,酷爱音乐歌舞,甚至创办了个“梨园”歌舞训练班(不愧是梨园行供奉的祖师爷),亲自当教习(参见《新唐书·礼乐志》文繁不录)。却把政务交给李林甫、杨国忠之类的佞臣,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玄宗先前的王皇后、赵丽妃、武惠妃都善歌舞。而这位善歌舞,通音律的儿媳怎能不会引起他的注意和欣赏呢?第三,是“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新唐书》)“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旧唐书》)也就是说,杨贵妃是一个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善解人意的女子。老皇帝身边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女人吗?有了这三个条件,所以一旦“或奏”“或言”,真是正合朕意,焉有不准之理。
    以上我们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按常理的推断,玄宗因为爱上了寿王妃,然后用为窦太后祈福守戒的名义,入宫度为道士。天宝四载(745年),杨玉环守戒五年期满,与寿王解除了婚姻。这才册韋昭訓女为寿王妃,并正式立杨玉环为贵妃。如果杨玉环从被立为贵妃算起,到死于马嵬坡兵变,玄宗与贵妃相伴生活了12年。如果加上那5年的所谓“道士”“守戒”(这5年的所谓守戒,只是掩人耳目而已,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非法同居”),则是17年。
    儒家那套纲常伦理,在唐以前并不那么严格。古时就有“脏唐臭汉”之说,那只是宋明以后,理学盛行,以宋明人的眼光来看汉晋六朝隋唐的事情,自然就有些看不顺眼。从魏晋六朝到隋唐,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从历史的发展看,这些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不值得大惊小怪。当时人就很宽容。就以唐代的太宗玄武门之变杀其弟元吉,却纳其弟媳。高宗偷了老爹的女人武则天,后来封为皇后,武则天并不以为耻,还以当年服侍先皇太宗为荣。唐明皇“扒”了自己的儿媳,等等。这些有违儒家伦常之事,既见于正史,也见于稗官野史,当时的文人们更是歌咏不断,并没有人认为大不敬。《朱子语类》云:“唐源流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也是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元稹诗云:“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亲历其时其境的白头宫女,或许能说出些玄宗时的宫闱秘辛。我们千载之下的人,要想还原当年的历史情景,难矣哉。

    附注:关于高力士其人,在文章中不宜展开多说,以免枝蔓。在此补充一下。高力士与玄宗年龄相仿,可以说是伴随着唐玄宗的一生。当李隆基还籓邸,高力士就倾心附结。玄宗即位后,深受玄宗倚重,不少大事玄宗都会征求他的意见。这里举一个关于立太子的例子,可见高力士说话的分量。“初,太子瑛废,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属寿王,帝以肃宗长,意未决,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皇上)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尔,我家老,揣我何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长而立,孰敢争?”帝曰:‘尔言是也。’储位遂定。”高力士对玄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肃宗在东宫,兄事力士,他王、公主呼为翁,戚里诸家尊曰爹,帝或不名而呼将军。”作为太监,高力士虽然位高权重,但做事谨密,平生无大过。陈寅恪这样评论高力士:“与玄宗一生之政治生活发生密切关系,殆有过于专任之宰臣或镇将者,因文武大臣之任用只限于外朝及边境,且任用期间亦不及力士之长久也。”(《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玄宗返京后,被李辅国幽禁,高力士也被流放。肃宗死,代宗即位,高力士被赦还,在路上得知玄宗去世,北向恸哭,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宫,死有馀恨。”呕血而死,年七十九。

                                                                      2021.6.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发表于 2021-6-4 16:30: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看似一篇文章不长,却要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费时还要耗费精力,感谢姜教授的分享,遥祝您夏琪,创作愉快!

    点评

    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21-6-5 0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板凳
    发表于 2021-6-5 00:36:13 | 只看该作者
    问历史。

    点评

    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21-6-5 0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1 23:32 , Processed in 0.0770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