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歌(4词-34)
[镜缘斋]·呼正林·编辑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图1)
【译文】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如今这一个劫后余生的人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哀声,春天的意味到底有多少呢?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吗?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我婉言谢绝了这些酒朋旧友、诗朋诗友。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日子,闺门女子有很多闲暇的时间,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头上戴着装饰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金线、素娟、银纸做成的雪柳,穿着漂亮的服饰力争最漂亮哪一位。到如今形象容貌憔悴,被风吹散的乱发已是霜染两鬓,懒得夜间出去看灯了。倒不如守在自家门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注释】
[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次第]接着,转眼。
[香车宝马]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以金线、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簇带指妆扮衣饰。
[济楚]穿戴整齐、漂亮。
【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汴京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江南在主观心情。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人在何处”,明明寓居在江南,为什么却要问人在“何处”呢?正是这一问点出了作者心中的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幽怨忧郁的感受。这也为上片末句的“何处”打下了伏笔。
前三句写的是天气,次三句写的是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首句从视觉观察写道:细柳初萌像被浓烟笼罩,点明正是初春时节;次句以听觉感受描述:演奏着《梅花落》笛声正把无限的幽怨传来,以此衬托作者不佳的心情。尽管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词人仍发出“春意知几许”的设问与感慨。
再三句,起句点明正值“元宵佳节”,次句说明“融和”——好天气。面对“佳节”、“好天”,没讲怎么过,却继续写道:“次第岂无风雨”。看来作者对“佳节”、“好天”的兴趣不大,而是更在意“次第”的“岂无风雨”。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招呼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能因为没有这样的心情而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此时作者在想什么呢?这就是下片必然要陈述的问题。
词的下片一开头就写“中州盛日”以点明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繁盛。次句“闺门多暇”有很多闲暇时间的闺门女子在做什么呢?有的说“多暇”是说很多闲暇的游戏,这种解释不准确。“闺门多暇”这四个字没有提到“戏”,只讲“暇”是多的。从次句与第三句的情景看,只有“暇”多,才能使“记得”的“三五”得到更突出的“偏重”效果。倘若是很多游戏被玩耍的昏天黑地,就不可能使“三五”被“偏重”了。
“三五”被“偏重”体现在哪里呢?“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精心打扮,盛装出游的心情愉快真实情景。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可如今,因金兵入侵飘流异地的我:人老了,憔悴了,疏于打扮,雪染双鬓,已经最不愿意晚上出外游赏了。之所以“怕见”应当与作者的已经没有了旧日青春年华的无忧无虑心境有关。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既然“怕见”,那就在自家门里听一听走过门前的人们的欢声笑语吧。这就更衬托出词人伤感孤独寂寞的情景和心境。
整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词作浅显易懂、平易近人的极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呈现出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