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2-1-7 17:06 编辑
饮马洱海边 高速路的出口,就在下关城口。我们根本无心进城,驱车沿点苍山簏向古城方向驶去。因现在新建了绕城路,加之路标含混、老大发生了判断错误。急急的插下坡来。驶向一条通向洱海边的小公路。直接开进了海边的一个村落集居区,寻找先前来耍时的老房东。可惜走错了地方,原来这里到古城还有好几里呢!大家一看时间还早,眼前风光绮丽、景色正好。汽车又可直接开到水边,便决定将错就错、不急着安顿。先饮马洱海边,等玩尽兴了再去寻访。 这时才下午四点左右,暖融融的冬阳让人很觉惬意。眼前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难怪一直被前人称作,“群山间的一块无瑕美玉”。传说在海眼处,长着一棵硕大无比的玉白菜。这波光莹莹的湖水,全是从菜心沁涌出来的玉液。据说坐飞机从天上看、整个湖的形状酷似人耳,因此叫洱海。在古文献中,则称为“叶榆泽”、“昆弥川” 、“西洱河”等。按现代地理书说:属于断层陷落湖泊,洱海到苍山之间是一片扇形的冲击平坝。田地肥沃、村落相连,就是有名的大理坝子。因其水面海拔高二千米左右,系很珍贵的高原淡水湖泊。北起洱源县江尾,南止大理市下关。南北长近百里,东西最窄处只五、六里、最宽处近二十里。更因洱海是有来源,有去路的常年活湖。北有弥苴河,弥茨河注入。东汇波罗江,挖色河水系。西纳苍山十八溪,会聚灵泉活水源。只从西南角的西洱河流出,汇入漾濞江、再一同注入澜沧江修成正果。因之白族,自古尊之为圣湖。也是历史上,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诏国”、“大理国”等的根基。“上关花” 、“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早已脍炙人口。洱海是白族先祖的发祥地,是白族繁衍壮大的的摇篮。 虽然气温不低,但风很大。我们很快都加上了厚厚的羽绒服,移师至才村游艇码头。才村位于洱海中部的西岸,隔着平坦宽广的坝子、与大理古城、崇圣三塔遥遥相望。后方点苍山横列雄峙如屏,前面则隔海和玉案山相对。这一段正处洱海中段,村里居住的白族同胞、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上个世纪末,才开始由渔业转向旅游业、自发性的在码头经营起了小游船。后来旅游公司进行了规范,但村上大多数人已经从事招揽游客、旅游品销售、农家乐、住宿等经营。现在有公共汽车直开这里,还修了很标准的游艇码头。 这里正是老大寻找的地方,老房东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这时正值红日含山、波光粼粼,湖风浩浩、景色最迷人的时候。我们便抛开一切,先上码头观景。这里海面不宽,玉案山隔海相峙,临岸陡峭无路可登。这时游船大多数均已归位,据说平时人不多。除节假日旅游团队来包船活动,散客是不多的。从宣传上看洱海的岛屿、岩穴、湖沼、沙洲,林木、村舍,都各具风采,令人赏心悦目。并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曲” ,不过坐船只能按规定线路巡游一圈。我们便没了兴趣,令人高兴的是这里很宁静。又恰好有一对情侣正在拍照留影,并帮助我们留下了、此行唯一的一张全员合影。许是海神也不舍我们,匆忙的离别。一阵风来,把妻子刚买的旅游帽,平平的刮出一、两丈远。如一个小小的白色飞碟,降落在洱海的碧波中。悠闲自在的荡漾,我急忙把这珍贵的留念收入镜头。究毕它代表我们一行,完成了荡舟洱海的心愿。
古城大理 我们的习惯是到了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住定后就封车。以便确保安全,也有利于更快、更直捷的融入当地民众中。体察到各地真实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从才村到古城还是有两、三公里,公交直接从城里过。找了家自贡老乡开的川味饭店用的晚餐,是出行后吃得最合口味、最满意的一顿。老板特意给我们上了富顺豆花,这可是我们自贡的有名小吃。因已歇了车,大家破例斟上了酒、在微醺状态下去逛古城。其实大部分都是新建的,但和彝人古镇不同。是在老城的基础上,翻修和作了适应时代的改建。有好些地方,多少能窥探一点先前的痕迹。 这里有条护国路,不知怎么叫成洋人街了。是外国人扎堆的地方,有地道的西点、酒巴、咖啡馆,招牌多用西文。游览的重点是由南城门,直通北门的一条复兴路。这条繁华的街市和苍山的走势一致,往上往下有不少的岔街支巷。沿街店铺栉次鳞比,游人熙熙攘攘、摩肩并踵。大多是出售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美玉,水晶大理石的。也有土产、小吃,小玩意儿。街巷间还有些老宅,尚存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最有特色的是街上有渠水溪流,淙淙不绝。据说是来自苍山的清泉,绕户穿巷常年不懈,让不少来客、特别是干旱地区的游人,羡慕不已。 更令人惊喜的是花,在这一年只剩几十个小时的岁杪。这里的山茶花却开得如火如荼,街两旁每隔几步便摆放一株。不但色鲜艳且花大如碗,更兼名品多树姿优雅。真是浓纤合度、高矮随心,不必俯察、无需仰视。行走在这花街,步步芬香四溢、处处沁人心脾。为让来客,更深刻的理解茶花文化。善解人意的主人,在每株花树上佩带了标签牌。请你读读这些动听的芳名:大理茶、鹤顶红、松子鳞、恨天高、童子面、雪里红、赛菊瓣、玛瑙、朱砂、玉带、紫袍、雪娇、牡丹茶……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动听。置身花仙从中,如入群芳阆苑。顿觉宠辱偕忘,深得古城一游之乐。当即得诗两首: “云山叠叠水迢迢,一路风尘万里遥。心慕红山茶已久,轻裘骏马下南诏”。 “大理风情非自夸,清泉汩汩绕千家。虎年心燥春来早,争放满城腊月花”。 古城旅游的重点,在金碧辉煌的五华楼。是游人相机,远远就聚焦的中心。里面有相关介绍及碑刻,大理原名叶榆。又叫紫城,是南诏王筑羊苴咩城为其都城。后经明、清完善成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四门,有城楼及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文革中则连这有天下第一楼之称的五华楼,也被败家子折了。好在城区街道尚存明、清以来的棋盘格结构,老百姓通称:九街十八巷。拨乱反正后,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才被修复一新。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集名人郭沫若的书法。时代变了,古城已不再古。旅行团把这作为一个夜游项目开发,真是高明之至。至少能让大多数游人,永远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读了五华楼门洞里,嵌的重建碑后。我心潮澎湃,难抑心中的伤痛之情。其实历史总是爱和人类开玩笑,不管时代怎样进化、科技怎样发达。不少事件总是像有一定规律,刻板式的重复着。喜剧、悲剧轮换着上演,希望、失望交错更替。幸福、悲痛你来我往,平和、灾难无止无休……仿佛一切真是先天注定,我辈小老百姓、还是少两分清醒为好。
客串了一夜“洱海人家” 才村靠码头,有一个刚好能过小车的村巷。巷口的进去不过十多步,有一个独立院子。院门是很有气势的古色古香的牌楼,匾上有“洱海人家”四字楷书。配有一副古联,“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因为我们一行要五个标间,主人便把我们安排在这个独立的小院落里。 白族民居是很讲究装饰的,特点注重门楼。一般都有飞檐翘角,斗拱彩画。主人自家住的就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式建筑。他院内有一排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照壁。因特殊的地理关系,那里正房大多坐西朝东。其实就是汉族也喜欢的,倚山面水格局。这样因阳光反射,整个院落都显得明亮。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一般用于种花。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故称五天井。而且大多数院落内有水井,这就是盛传的“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由来。加上门窗、照壁,用木雕、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也挺精致,有一定艺术品位。在云南民居建筑中,白族是很有特色、堪称一流的。 我们住这院子限于地形,南面只有围墙没修厢房。院子较小,加上依旧种有很多花。我们停两部车进去,是很费了点周折的。但儿子很满意,“二百五十元钱,居然包下一幢这样清新典雅的别墅!有几个地方找这样的好事?”我听了只有苦笑。他们这一代年青人,原本没有太多金钱的概念。想起当年在大凉山,老乡家借宿一夜、房东只要一个五分的硬币。那时人很纯朴,彝胞又认不到纸币。你多给他还不要呢! 当然遗憾是免不了的,临近除夕的大理。四大名景之一的洱海月,注定与我们无缘。大家似乎有点惋惜,我说先前听人说过银苍玉洱的奇观。是洁白无瑕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交相辉映所构成。但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船才能泛舟洱海,二是要有雪才有银苍倒影。目前的现实是夜里无游船,且今年苍山并无积雪。有月不如无月,这样至少依然让我们保留了一个美好的想象。 不知谁提议看洱海日出,孙儿早早跑来摇醒我。大家全都上了房顶的观景台,四周极静。看那一线亮光撕破夜幕,并急速的扩展,山水渐渐的越来越明亮。几乎就在那么一转眼间,天就大亮了。洱海东面天空的云朵已经淡淡的带彩,慢慢的变得鲜艳起来。尽管已经造了这么大的势,早已摆足了排场、太阳依然懒懒的还未现身。想起二十多年前,孩子们还幼小的时候。带他们到峨嵋山,金顶看日出的情景。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那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分。舍身崖前站满了游人,紧盯着黑咕隆冬的东方天。忽然一线金光撕破一道缝隙,陡然滚出一个暗红的火球。随着一轮金光绕球一闪后,才渐渐鲜艳起来。天也才慢慢亮开……现在这里天早已经亮了,太阳迟迟不出来。“这哪是看日出,是在等太阳呵”!我有些失望的说,正想回房睡觉。太阳却悄悄在山顶露头了,好像还没睡醒。光很柔和、浑圆如盘、红艳摇金,半边天空也衬得霞辉灿灿。连山带影映入洱海之中,又似从海中浴出。可能是洱海水质纯净,透明度高、反光较强的关系。我连按几下快门,拍出来的都有两个日影。算是见识了又一种日出的辉煌,多了一份意外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