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根生 于 2022-1-26 04:58 编辑
爱在疫情肆虐时(二) ——宅家日记摘录 2022年1月1日,周六,晴 今天除了去饮水机处打水,再没出去。 女儿早上上网课。高三,已经没有休息日了,师生全身心投入备考。我想给她辅导语文,可她总是上课做作业,还真没有时间。不过我发现她不爱背东西,这不行。文科大量是需要背诵的,你不背诵咋行。可我又不能老说,说多了,孩子会烦的。我现在是想办法少批评孩子,又能让她钻心学习。 今天,郭老师把我的那篇《林中教师出征赋》要过去了,说她的美篇想发,我又改了一下,自认为没啥问题了,就给她了。可发了以后,临潼一位爱好诗词歌赋的朋友赵亮看后,给我提了几个问题:1、有些句子对仗不好;2、“与子同泽”的“泽”是否应该换为“袍”;3、错别字有好几个。我听到别人指出我的文章问题,脸上真有些难堪。这可是我精心改过的啊!不过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应该虚心接受。我和他探讨“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我很佩服他渊博的知识。我接受他的意见,同时又觉得“赋”这种文体,对对仗其实要求也不是很严格,《阿房宫赋》就不用说了,就算文体很严格的《滕王阁序》也不是很严格的对仗,比如“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一句,就不对仗。但人家音调平仄把握的好。我又改了一下。我坚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时也让我感到人上有人,你稍微一个马虎,就会贻笑大方的。 郭老师发这篇文章,是和胡慧珍老师的一篇《辞旧赋》一块发的。看看胡老师的文章,我真是佩服人家写得很精致,而我简直是粗毛大骨头,好在美篇打头的是胡老师的文章,我庆幸我的文章放在后面,很多人看完胡老师的文章,就不看了,让我能躲过读着挑剔的目光。 经过再次修改,我的这篇赋,变成这个样子── 红烛出征赋 辛丑岁末,新冠肆虐;短短几日,感染骤多。长安封城,街区静默。高楼巍然,绝少络绎行客;通衢宽阔,不见人车穿梭。百姓居家,隔离岂止交往;公仆奔走,救民心急如火。众单位人员调动,奔赴抗疫前方;各部门雷厉风行,制定驱魔之策。长安内外,白衣战士夜以继日;城乡上下,各路英豪络绎不绝。 鹏举窗明,乃教书育人场所;德润园绿,谱传道授业之歌。疫情当前,网课实实在在;全民隔离,教研兢兢业业。抗疫需要,请战书似雪片飘舞;国家使命,宣誓言如火花飞播。放下教本,告别灯下漫文;穿上白衣,走进志愿群落。轻柔红妆,坚如男子刚毅;课堂恩师,品似群山嵯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亲一亲娇儿,娘要去上班;念一念亲娘,儿已在工作。路灯莹莹,照余征路;寒风凛凛,衬我壮歌。昨天教坛红烛,今天白衣战士。校园风景清雅,蓝帐灯火通明。学校里,灯光闪烁,领导为教师送行;检测场,老少嘈嚷,我们给市民“直播”。臃肿战袍着身,不辨男女;火红党章在心,何计少多?母女天各一方,日月同在;父子情在一处,红心似火。课上传播真理,课外实践报国。前方英勇无畏,忠心可鉴;群里助威正酣,肺腑如歌。能言会战,安能辨我是雄雌;经文通理,更见男儿重横行。危急请缨,慕宗悫之长风;火线投笔,舍簪笏于百龄。 骊山巍巍,向英雄致敬;渭水滔滔,为红烛扬波。心念来年春色,红花正硕;试看明日战捷,教坛凯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在社会,不要小瞧人,也许一个农民摸样的人,它还是农学院教授;一个收破烂的,或许就是藏而不露的民俗学家。人不要自大,不好自傲。人人都有不足,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写的古体诗,也有点让人看不下去;在央视举办的诗词大赛当评委的康震,做起格律诗来,也瑕疵不少。我不过是一个语文教师,更应该学习别人。 这几天除了备课,我有空就一直在看《静静的顿河》,现在看到第四部了。我佩服作家肖洛霍夫,一位共产主义者,却能用冷静中性的笔墨描写了哥萨克的爱情、硝烟与眼泪。作为 一部非教育意义的小说,我们能明白的不是“要坚定立场才会活下来”,而是那个塑造得饱满且值得热爱的角色形象。 在我们正能量的价值体系里,没有这类人的位置,只要不坚定,就是叛徒,甚至汉奸,非黑即白。可人性全然不是这样,在革命信仰与传统观念冲撞的时候,无论哪个民族、什么阶层,很多人是理解不了革命为何可以凌驾于人性与生命、为何投诚后历史问题仍会被清算、为何必须表明立场、不发声也要遭殃。这就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曾和陕西省作协会员、擅长写西安民国史的民俗作家阮老师简短地聊过这部小说,他说,你读了这部小说,简直觉得名著就是名著,它不是被捧起来的。和中国一些当代小说比较,你就会发现,《静静的顿河》就像巍峨的高山,而我们的一些作品连土丘都算不上。阮老师评价的很中肯。 老同学孔令鹏写了一篇《说唱:西安不认怂》,用西安方言写的,有点像网络歌曲《咱西安人的歌》,浓浓的正能量,写的很好,真正体现了大俗即大雅。 看到网上有人将《人民日报》的元旦版,从1949年,整理到2022年,很有感触:财富是什么,对普通人来说,财富有事有心人收集的生活岁月。一张张元旦的《人民日报》,收集起来可是岁月的划痕,是共和国隆隆前行的跫音,是伸手可摸的历史!我转发了朋友这个收集,可惜字迹有些模糊。我绝对相信,你要是能把这些报纸收集齐,你还在乎一套房一辆车吗? 晚上和西安一位老同学微信聊了一会财富、收藏与老庄易经,她说:“青年要学儒家,中年学道家,晚年学佛家。”看看,生活完全可以把人锤炼为哲学家。 你不得不佩服生活这本大书是多么厚重而丰富! 疫情宅家,其实你可以干很多事,这样想起来,也不觉得寂寞了。更何况我真是一个能宅的住的人,只要有吃的,我半个月都可以不下楼,也不想下楼。 这段时间,待在家里最舒服。既为抗疫做贡献,又能干你想干的事,岂不一举两得? 这封城中的元旦,就这么度过的。 今天官媒公布昨天昨天感染人数174人。其中38人是核酸检测出的,其余是居家隔离发病的。这说明居家隔离已见成效。 1月2日,周日,晴 一大早,老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段视频,大意是对元旦西安城中村几个防疫人员,对出门买馒头的打工人员拳打脚踢,手段粗暴的行为横加指责,而且这位作者由这件事联想到了张养浩的揭露社会黑暗人民饱受疾苦方面来了.我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写了一点感受── 真实的事实未必就能推出正确的结论。这篇文章打着同情弱势群体的幌子,扭转舆论,煽动市民不满情绪,让我怀疑作者的用意。其字里行间说话的语气都不对。比如这一句: “看了西安馒头哥的遭遇,我们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三位铁人宁愿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逃离? 这些案例都是疫情之下,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还是希望能够多多关照一下底层人民的生活。 正如张养浩在这片土地上写的这首曲子……” 我们姑且可以认为张养浩写这些曲子仅仅是批评社会上某个现象,但它的效应却远远超出了这个批评的意义,而是批判怒斥,人们通过这首散曲理解元朝社会的本质,你还能把这只曲子只理解为个别现象这么狭窄吗? 这位作者还自己填了一首词,语言尖酸刻薄,由一件事抹黑整个抗疫,简直让人怀疑作者是在煽动人民不满情绪。 抗疫,封城,是没错的,居家隔离也是没错,政策在制定或者执行时候也有其不足的地方,那就应该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借题发挥,煽动群众不满情绪,进而干扰国家抗疫方向,给抗疫添堵。 批评与含沙射影的谩骂、口无遮拦的骂大街甚至恶毒攻击是有区别的。借批评之名借乐府歌行体的手法借题发挥,以点带面抹黑整个,这才是一些作品的险恶用意。对这类事情,我们不要把问题扩大化,有事说事,这才是应有的做法。 文人这支笔很可怕,文人的嘴是有毒的。事实只是客观现象,而你的笔你的嘴怎么分析怎么理解就有了导向性,所以,文人世界观很重要。写文章,要注意文章的效果,你可以在你的日记中啥话都说,但你要说出来,就得注意你的话产生的影响,因为这已经是公众写作,而不是闺房写作,不是私密写作。也许说话人本意真没什么坏意,但效果却是作者无法控制的。就比如这则笑话—— 亲戚家给孩子做满月,一个傻子走亲戚。临行前父母一再叮咛去了别说话,以防丢人。这傻子在亲戚家倒也没说话,当吃完饭要回家时,说了一句话:“我今儿一句话没说,你家孩子死了别怨我。” 这样的人说轻一些叫不会说话,说重一点就是煽动不怀好意。 看事物要看本质真实,要看主流,不可以偏概全。元旦发生的事,政府高度重视,这不,连夜发文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吃饭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件事情中看到人民政府勇于担当、真正解决人民问题的魄力。那么那位写手是否也应该对这个热情赞扬呢? 写着这些文字,我似乎感到我真想一个乞丐,在整夜做着饕餮的梦。说得好听点,叫安贫乐道,叫位卑未敢忘忧国;说得不好听叫愤青,叫多嘴。 整个白天,女儿都在书房上网课,学习。我心里比较高兴。 今天除了看《静静的顿河》外,开始对我曾经采访的一些资料开始梳理,准备写一些文章,这是我曾答应朋友的事情。可学校太忙,我一直没机会动笔,我现在该动笔了。答应人家的事情,就必须去完成,最好在假期内完成。否则当初别答应。 中午和我当初在省艺术师范学校教过的一个学生吴同学通了电话,他打过来询问西安封城期间,我的生活情况。我和他聊了有18分钟。他说他们那里(陕北)12月29日也封城了。看来陕西疫情很厉害。 按规定,每两天一户可以有一个人出小区购买东西。早上妻子想出去买菜,可到门口被挡住了不让出去。买菜可以在网上卖菜的公众号上卖菜,商家免费送到。晚上,饮水机还有一点水,我立即穿上外套,下楼去打水。女儿本来想去,可我已经收拾好了。她显得不高兴。这段时间封闭小区,连出门打水,都成了一家人组奢侈的工作。 今天,儿子给我发了一段比站上的九分钟的视频,我看后才明白新冠病毒多么可怕,一旦染上,留下的后遗症,可能会让人痛苦终生的。 今天精神状况不好,过敏症状也非常厉害,不住的流清鼻,像开水一样清亮而不惜,你擦都擦不净,擦的人鼻子通红。 看到我的连环画,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在抖音上发视频,介绍我的连环画,和网友们聊连环画的有关内容。这可能是我想尝试的事情。等女儿考上再说吧。 昨天,西安新增123个确诊病例。 1月3日,周一,晴 中午吃麻食,这饭有个好处:菜可多可少,只要调好,菜多有菜多的味道;菜少有菜少的味道。这段时间要节省吃菜。因为蔬菜价位真的很高。我摘录今天群里一家给小区供应的价格,罗列一点。特价菜(几乎等于平价菜,每斤):菠菜4块5,白菜2块2,莲花白2块5,青菜4块5,螺丝椒6块5,莲菜6块,韭黄9块,大蒜5块5,蒜薹7块,笋5块,洋葱3块,蘑菇8块,香葱6块,土豆2块8,黄瓜6块,西红柿6块, 西蓝花8块,变蛋2块(1个),香菜6块5,豆腐4块5,冬瓜3块5,红萝卜1块4,红薯4块,食盐1块5(1包)。肉类(每斤):冻肉6块5,腊肉22块,猪肉18块。水果类(每斤):橙子17块,小蜜橘6块等等。这是老百姓常吃的家常菜,至于鱼肉牛肉羊肉等。难怪有人说,稍微拿一点菜,就七八十块,要肉,就得上百。这封城了,菜价高的可怕。 哈哈哈,巴尔扎克说,他要做生活的书记官,而我正是在用这些繁琐的菜价,展示封城中,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一切花言巧语,一切手法,都不如此时的近似说明文的语言、摈弃色彩华美的白描更能记录历史。我和泰斗级的大作家没法比,但我可以学习大作家。习近平总书记不是在哪一年还写过一篇文章《学习马克思》吗?圣人不只是放在神坛上供人祭拜的,而是让人学习的。 我的一个同行朋友,他老婆在医院工作,因为这家医院在疫情时期,接受国家飞行员疗养,自然自己也就被封闭在医院了,不得外出。而我的朋友在抖音发的自己每吨吃饭的视频,:大年初一,吃油泼面:而且面条调的红是红白是白的,让人恨不得想让他给自己快递一碗;那吃饭的姿势,简直让人觉得这是人间最好吃的饭。这饭,只要一点葱花就行,省菜。平时在家里油蒸包子、茄子包子,这不,一个男教师,也会想办法用仅有的菜,把生活调理的有滋有味。 我看他元旦吃油泼面,就给他打电话,问他为啥没存菜,他说封城那天晚上,自己本来想去超市采购。可一看一些朋友发的超市抢购菜肉米面油调料的视频,人熙熙攘攘的,根本就不是平时那样悠闲地挑来拣去,而是看到蔬菜,你只管抓。排队的像一条游龙。他说这很容易感染,自己不去了,在家里凑活吃吧。到底跟着医生过日子,对疾病的警惕性很高。 今天比较忙,可也没忙什么正经事。除了上网课,晚上讲考练题,就是给人帮忙改了几篇文章。加上过敏症状严重,不住流清鼻,我吃了大夫开的抗过敏药,挺管用的,可就是瞌睡多,中午在电脑前给朋友改文章,竟然趴在电脑旁睡着了。好在家里有暖气,不然真会感冒了。 答应朋友写几万字的稿子,今天仍没有动笔,也没有看我在看的《静静的顿河》,中午吃完饭本来想打开整理材料,可不知为什么电脑的输入法只是英文状态,怎么也调不到汉语输入法状态。我只好关了电脑,安慰自己,这是上天邀我休息呢,就在床上睡了一会。就是感到瞌睡。我硬撑着改完了学生交的作业。 今天,西安感染人数下降了,昨天174人,今天92人。晚上看群里发的西安市文件,好像说,只要在小区发现一例,就要让全小区人去外地隔离,这样避免跟别的小区传染。政府呼吁市民正视疫情,克服困难,顾全大局,尽快解封,恢复西安经济。今天又听说,因为临潼疫情不严重,所以给西安疫情严重的区派去了1300多名医护人员。 今天也看到西安市发布了为打工者进行困难补助的文件,感谢政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段时间,微信、QQ、抖音、快手、新闻等,正能量的文章很多,几乎一个腔调,歌颂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应用抗疫,几乎是各单位写个单位的志愿者大场面多,写作学上讲究点面结合,而我们的诗歌散文面上着笔太多,没做志愿者、在家隔离的普通百姓与祖国同呼吸写的少,细致入微的写的少,而他们细微朴素甚至烦乱的生活依然体现对政府的理解、对解封的渴望、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信任。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妨把笔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写一写他们在封城居家的简单真实的生活,这样更有人间味道。或许他们也会发泄不满,也应该理解。毕竟只是群情激昂抗疫呐喊,声音单调了。我们的文字也可以写一点牢骚,这是对政府倾听于民、关心人民、胸襟开阔的一点衬托。颂歌,容易鼓励人前行;而问题的报道,能让我们更加冷静理性反思我们的工作,进而把工作做得更好。我承认,我们人民是好的,我们的工作人员太让人感动了,但讴歌之余我们也需要更冷静与理性。在任何时候,百姓越万人同声歌颂感激,政府越需要冷静。唯有冷静才会时刻清醒。 我在想,随着疫情结束,西安解封,我们的城市回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我们的身边还会有这么多感人事件、感人场面报道吗?还有人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点吗?还有这么多百姓,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我们身边的正能量吗?我们要歌颂英雄,但不要凑热闹,还要歌颂平凡生活中的美,这样,平凡的日子,人才过得更有信息,即使小葱拌豆腐的日子,也会让人生活的幸福。这恰恰印证了一个真理:幸福不是财富的积累,幸福是一种感觉。 1月4日周二阴 今天早上六点多,天还未亮,我正坐在床上,把笔记本摊在我的膝盖上,写一点文字。忽然隐隐约约听到小区的工作人员又是喇叭,又是敲门,好像叫大家出去做核酸。这已经是第九次核酸检测了。我早上八点二十还有课,这会去做,应该不影响早上上课吧。我急忙穿上衣服,草草地洗脸刷牙, 出门的时候,叫醒了老婆和女儿,告诉她们我先去排队,让她们赶紧起床赶过来。 到了体育场,检测人太少,根本不用排队,直接到跟前扫码去做。7点半,我就回来了。这才好好洗脸,刷牙,上厕所,然后就是准备课。 上完课,我看到小区群里工作人员告诉大家,没做核酸的人,可以暂时不要去了;因为二维码已经崩溃了。等好了的时候,再通知大家去做核酸。 这已经是西安市的第二次二维码崩溃了。庆幸的是上班的人很少,不然正常情况,很多上班的人乘坐地铁,没了二维码,地铁都坐不了了。人不坐地铁了,都出现崩溃!我的大西安啊,您这二维码是地摊上白菜价买的吧? 民间到处都有文学家,有些人才华横溢,针对西安的疫情问题,马上编成了一副对联── 上联:非必要不亮码 下联:必要时码不亮 横批:西安核检 还有聪明的人,干脆把横批改为:人困码乏。真是太有才了! 今天西安市委书记喊话,西安今天核酸检测,要达到“社会性清零”的目的。我还不理解什么是“社会性清零”,后来有关方面给我们解释: 所谓“社会性清零”,就是指只要小区有一个感染,全小区物业全部到外地隔离,比如到延安、陕南等宾馆;如果有感染的,那只是隔离区的人员,而不是剩下在西安的人。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西安尽快解封,尽快恢活生产。 这也难怪,封城十几天了,而西安感染人数每天居高不下,只是这两天才有所下降。昨天90例,今天95例感染者,终于从最近的每天三位数降低到两位数。 于是今天,网上又有段子,是这么写的── 只有西安人才能明白这段话: 一人有,一楼走;两人有,小区走。 守住小区绿码,今夜平安在家。 以前叫株连九族,现在叫牵连一楼。 明天睡在哪里,取决于左邻右舍和楼上楼下。 前段时间,人们更多的赞扬抗议人员辛勤付出,歌颂他们冲锋在前、勇于牺牲的精神;而今天,网上就出现了“负面”的声音。比如西安某小区一职工,自己感染了,打电话给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不当一回事,让他居家隔离。后来,他为了怕传染给他的家人, 自动走出封闭区,自动被工作人员隔离起来。后来他们全家检测,老婆、俩孩子(最小的一岁多)、母亲等6人全感染了。 有些消息说,城内现在还有一些农民工封城后在挨饿。 这消息看得人揪心。有一个朋友在微信中对我说;“王老师,我这人心软,子看到这个新闻后,我一直流泪。”他说的时候,我也正在擦眼泪。我想到了屈原的《离骚》中的两句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觉得这些新闻也有报道的价值。只要我们的主观意图不是找事添堵,而是解决事就行。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过:“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所以我觉得这些真实的报道,有助于政府发现问题,很快解决问题,能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深得人民满意。不管是压制,不让人说,还是你说了,无人搭理你,都不利于社会批评健康发展。 疫情,是要歌颂抗议英雄的,失误是可以批评的。我欣喜地看到,西安市政府已经出台政策,给农民工多少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所以,善意的批评,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我的手机生病了。前两天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发的我连续的“封城日记”《我在疫情肆虐时》连续两天,已经无法显示了。我查了百度,百度解释也是糊里糊涂的没说清楚。我怎么捣鼓,就是没法分享出来。还怪了,我别的文字,有些是可以分享的。是不是因为我的题目太敏感了,遭到互联网的封查?我怀疑是这样。但我的朋友圈,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以我的党性保证,我不会传递负能量的,这样的文字,你还怀疑?我们的互联网是不是过于神经过敏了?况且我还准备上语文课,想用网络上一篇批评性的文章,讲一讲写作与阅读的一些问题: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负面现象;写批评类文章不是骂大街,不是扩大矛盾,而是解决矛盾;写文章,要考虑社会影响,因为这是公众写作,而不是私房写作。看看,我是多么正能量的一个人啊,无时无刻不在引导学生的积极向上的阅读写作观念。 听一个朋友说,某超市今天豆腐的价格已经是每斤六块了。 1月5日 周三 阴 好消息,昨天一天西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5人。新增35例确诊病例中,均为轻型。西安的“高温”终于降下来了,距离解封已经为期不远了。 今天没有做核酸检测。 早上打开新闻,知道1月5日凌晨,西安市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免信息: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军因履职不力,停职检查;其工作由一位副局长主持。 这也难怪, 在这次西安疫情中,西安“一码通”半个月内经历了两次系统崩溃。2021年12月20日,西安市“一码通”曾因访问量过大导致系统崩溃,“一码通”无法扫码,许多西安市民难以进行核酸检测。1月4日,西安市“一码通”再次发生故障,直到当天下午才逐渐恢复正常。主管领导当然难辞其咎。 大乱必用重典。 今天,抖音批评西安的声音比较多。其中一个河北的主播振振有词地指责西安某些医院医护人员不顾人民生命,硬是因为核酸检测报告比规定的48小时超过了4个小时而不让人住院,结果导致孕妇在医院门口大流产,让胎儿失去了生命。指责是应该的,一条生命失去了,这确实是大事。但这位主播,却将矛盾扩大化,抹黑否定整个西安抗疫,让人看着不舒服。我个人觉得,西安抗疫肯定有失误,不然也不会出现城中村的打工者因为买馒头而导致防疫工作人员拳打脚踢,也不会出现一条小生命的丧失。但是整个抹黑就不对了。还是我在上一篇日记说的话,批评指责,不要演变成煽动与攻击,不要把啄木鸟的功能,夸大为毁坏树木。 今天,老婆告诉我,岳母给她打电话说,政府给丈人家很多蔬菜,还有肉,家里两个老人都吃不完。工作人员告诉老丈人说,有啥困难,直接打某某号码的电话,他们随时上门解决。老两口很高兴,给我们说还是共产党好。岳母还说要是路上可以走的话,让谁把这些菜,给我们送一点。这个消息也让我们高兴。国家替我们操心了,我们能不心情舒畅? 老丈人今年八十多岁了,60年代到90年代,可一直是当地比较有名气的基层干部。我问老婆是不是因为照顾老干部才给那么多菜?老人说,其实人家工作人员给家家户户送菜,只不过给他们送的多了一点肉罢了。看来,我们的政府在关心百姓疾苦的同时,还没忘记在共和国艰难征程上,给党和国家人民出过力的老干部。 不管西安被指出有多少问题,但在我的眼里看到的,大都是正能量:人和人之间更加和睦,防疫工作人员和百姓关系也很融洽。我们单位工会还组织了一个服务组织,专门为缺少生活用品的家庭,帮忙购买东西,让人倍感温暖。 网上一个同事说,唉,出门倒垃圾,看一下天,觉得舒服多了。是啊,疫情封城,大家都宅在家里,基本不下楼,那么下楼倒垃圾,到小区门外打直饮水这样的活计,已经变成了非常奢侈的工作了。 早餐,吃了昨天剩的煎饼;中午吃了烩饼,老婆弄了两个菜,比较清淡,挺好吃的;下午吃了炒米饭,妻子把西蓝花、白菜、红萝卜、金针菇、木耳在开水中煮熟,然后倒很少的油凉调,也很好吃。一天吃的几乎全是剩饭,剩饭也很好吃。 今天在构思那几万字的文章。又读开了《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必须细读,因为环境描写非常出色,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描写顿河两岸的风光太生动简练了,书写得好,著名翻译家的金人的汉语文学素养也太厉害了。我边看边在书上作眉批,有时候加一两句自己的惊叹或者看法性的文字。这样的书,你手里没有一支笔,就无法看。对我来说,好书,必须得自己买,不能借阅,你借阅,绝不敢在书上乱画的;你也无法在网上看,网上看书就不是看书,因为它就没在你跟前放,让人心里一点也不踏实,也无法做记录。只有买回来,放在你床头的柜子上或者另一边的书桌上,你才踏实;即使今天没有阅读,但看到自己心仪的书就在你的床头柜上,或者在距离你两米之遥的书架上,你的心也是舒服的。 每当我看到房间里书架上满满的书籍,总有一种旧时代农民看到一囤一囤金灿灿的小麦粒的感觉,灵魂的富足感油然而生,其实这些书,我每天看的很少,有很多书,实际上是为我镇宅呢。 这段时间上网课,我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上课,我喜欢单打独奏,统一课件,我总是上的很被动。理论上是好的,但我备的课别人不见得能上。不是我不合群,因为我有我的思路,其他老师不见得能喜欢。 学生的作业收齐了,终于可以改作业了。 我坐在床上,打开手机,通过作业小管家批阅作业了。 女儿一天天不问我问题,不求我给她辅导语文,这是我最揪心的事情。我害怕这近水楼台变得自作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