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2-3-26 21:00 |
---|
签到天数: 32 天 [LV.5]常住居民I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22-1-26 14:14:2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紫荆棘鸟
“有没有历史数据说明黄赤交角的变化(2度左右?)引起的温度变化范围有多大?跟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变化吻合吗?”
----------------------------------
我猜现在应该有、也早应该有这方面较为定量的分析。但是长时间跨度上我虽然觉得这是主因之一,
至于以后的变化周期为啥突然变到 10万年左右,我就不清楚了。不过若上上个图“有理”,那么周期 T = 41000 年(亦即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是还能见到些痕迹的,不过对地球温度变化而言,它不是主因,主因变成了二氧化碳 CO2 的含量。图中的CO2含量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图几乎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这些都是对的,那么推论就是,CO2 更能比黄赤交角的变化影响地球的气候。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之一就是,黄赤交角的变化 a是个小量,我文章也大致定性分析了,对地球平均温度的影响而言,这个影响最多是 O(a^2) 甚至O(a^3) orwhatever,是个更高阶的小量。而 CO2 的改变量 b 对气候的影响大体上会是 O(b),同阶的(不知这个估计对不对)。
因此现在的问题反而变成了这个:为啥 50 或者 100 万年前地球 CO2 的浓度会大约 10万年变化一次,特别是为啥它突然下降得那么厉害?
因为CO2或者温度是突然下降的,这可能也能部分解释芹泥在第一楼的问题:“似乎变冷或骤然变冷给地球的生物造成过毁灭型的打击,但变热形成灾难似乎还没有发生过”,因为变冷是剧烈的,变暖是缓慢的。
作者:coolboy
查了一下:地球公转轨道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差同之和之比为轨道的偏心率。偏心率会在0.005-0.05内变化,目前的偏心率值是0.015。偏心率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周期是10万年。故最近一百万年中的那十万年周期的温度变化应该主要是由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的变化所引起。在这种千、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地表温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即在这一时间跨度上,地表温度变化是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是果。
我上面的说明自然也还是没有回答紫鸟关于“以后的变化周期为啥突然变到10万年左右”的问题。
作者:紫荆棘鸟
谢谢了。10万年是指离心率变化一个周期吧,可能和上面的图那个冰川周期10万年是有联系的,不过这还是不太好理解。
按说上面的图只涉及到百万年这个scale,和地球的年龄相比,这是小意思,地球的公转、自转都应该是差不多稳定的,参数变化有限,例如离心率周期变化、黄赤夹角的变化,甚至还可以考虑行星公转的进动,这些都比较固定了,但是为啥100万年前和100万年后,冰川的变化周期,前者只有4万年,后者长达10万年?不好理解......
好,假设地球公转轨道长短轴记为 a, b,根据定义,离心率 e = sqrt (1 - (b/a)^2),
so
b^2/a^2 = 1 - e^2,这个比值就是“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和近日点时得到的太阳辐射的比值,其差值(a^2-b^2)/a^2 = e^2 恰好就是偏心率的平方,二阶小量:
现在 (e ~ 0.015):近日点和远日点辐射差值 = 0.0225%;
e 最大时附近年代:近日点和远日点辐射差值 = 0.05*0.05 = 0.25%;大约是现在的 10 倍。
上述 “e 最大时附近年代:近日点和远日点辐射差值 = 0.05*0.05 =0.25%”,这是说最热和最冷时辐射的差值,O(e^2),若计算每年这个差值对地球整体气温的影响,应该是 O(e^3)这个数量级。离心率越大,辐射差值就越大,也越发不均衡 (有些类似于黄赤交角处于最小值的情形),所以这会使得气候变化加剧。
这个改变的强度还是可观的,因为现在当太阳处于活动年份时 (例如周期 11 年左右的太阳黑子和耀斑的爆发),据说太阳的辐射强度增加0.1% 左右,因为增加的这部分集中在高能区的紫外线,而大气的臭氧等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太阳的活动年份时对地球的影响大于0.1%。所以大体上,当地球公转轨道的离心率处于最大值的那些年代,20年下来累积的“效果”大致等价于一个太阳活动年所带来的效果。由于地球偏心率的变化周期很长 (10万年),它在 e = 0.05附近会停留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说,有很多个 20 年。
太复杂了。但明显地,从 large scale 来看,离心率的周期变化,也是气候改变的主因之一。
作者:coolboy
紫鸟:“这是说最热和最冷时辐射的差值,O(e^2),若计算每年这个差值对地球整体气温的影响,应该是 O(e^3)这个数量级。”
为什么是O(e^3)而不是O(e^4)或甚至是O(e^6)呢?我不知道答案,只是瞎问瞎猜,看你数学好,帮你盖楼而已。 :)
作者:紫荆棘鸟
哈哈,这和数学好不好倒关系不大,现在的状态是,只考虑某个 factor 作最初步的定性分析,并祈求不出大差错而已。
就离心率这个 factor 而言,近日点和远日点辐射量的差别是 O( delta e ^2)是比较明显地,辐射量大时地表的反射、自身的红外线辐射也大,所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和 e = 0 (正圆形轨道)比较起来,地表积蓄的热量差值就是 O ( delta e^3),这和你用折线去逼近曲线作数值估算是类似的,假设你都取折线的左端点的值去逼近曲线,得到的结果是 O(步长)的误差,那么你用左右端点的平均值去估算,误差通常就只有 O(步长 ^2)。
当然气象模型肯定极其复杂,地表某个地方可以和周围进行对流式的热交换 (这个应该是次因),地表本身还可以反射和辐射。反射应该只改变 O( delta e ^3) 的系数 (猜想),而大气,特别是最底下的平流层,对地表的红外线辐射不像可见光那么透明(灰尘也应该主要集中在平流层),所以它应该是维持地表温度的主因。所以这时若不考虑温度,而只考虑能量/热量,无论平流层吸收多少地表辐射,基本上它也只改变O( delta e ^3)的系数,或者加一些更低阶的附加项,但是总的说来,对地球总的“热量”的影响,是 O ( delta e ^3)级别的。
但是温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和 O ( delta e ^3) 成正比,因为温度和能量不成线性关系。特别是,如果假设地球是个黑体(尽管不是),地表辐射的强度是和温度的四次方成比例的。
作者:coolboy
紫鸟越说越专业,越说越高深了。现在都引入“平流层”的概念了,还是不再瞎问瞎猜的好。 :)
不过,你上面最后的一句话挺有意思的:“地表辐射的强度是和温度的四次方成比例的”。如果S~T^4,则log(S)~4*log(T),从而dS/S~4*dT/T,你上面提到“因为现在当太阳处于活动年份时(例如周期11年左右的太阳黑子和耀斑的爆发),据说太阳的辐射强度增加0.1%左右”,也即dS/S~0.1%,从而可得dT/T~0.025%,也即dT~0.025%*300度~0.075度。可见,在百、十年的时间跨度上,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0.075)应该是远远地要小于所观测到的1度的温度变化。
作者:紫荆棘鸟
看,看,班门弄斧的下场......俺是不是喝高了?
好像现在大家只是觉得太阳活动年只对气候的改变起一定的作用,而不是主因。再说,20、30年下来,太阳活动的效应平均下来,就和热噪声类似了......
现在温度的升高的主因,应该很清晰了:工业化带来的温室效应。
哈哈. I know why.... Shld be 对流层,not 平流层,a big typo
作者:森林
我提到的关于北极冰盖明显变大是指大约1一2星期前在这万维上有人放了两张NASA的对比照片, here it is:
http://blog.creaders.net/Gezhifu/user_blog_diary.php?did=160145
不要忘了大洋深层洋流的变化是影响大气温度长期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作者:紫荆棘鸟
森林,那个图片传得比较广,我比较相信拿上ps的,一则冰雪面积一年增加了50%,你不觉得匪夷所思了点。主要的,你能给这个图片找到比较权威的出处吗?
洋流确实影响气候,但它是因变量,不是变量啊。
作者:森林
紫鸟:我说的是盐度梯度造成的深层全球尺度的大洋环流,它应该可以当作变量、不是因变量。它对气候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学地球物理包括气象和海洋的专业人士应该清楚。
作者:coolboy
大家看一看下面链接中不同图的比较以及争论就应该清楚是怎么回事了:
++++++++++++++
也是专家!你信谁? [王晓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500
++++++++++++++
从紫鸟博文中第二张图的橙色线也可看出:全球地面平均温度也并非单调上升的,它是“锯齿型”地上升着的。上面一直说着近一百年来,全球地面平均温度上升了约1度,但从上图中显然可找到某两年的时段,一年中的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就下降了0.2度。若我们忽略了紫鸟关于“咱们只能从全球范围较长时间跨度下去考查”的观点,而是老耵着某两年的状态进行比较,我们就不可能得出关于全球变暖的全面性的正确结论。
作者:深山兰
地球倾角的变小,部分抵消了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效果。这个结论是没有错的。但未来的走势还和其它参数密切相关。眼光敏锐的科学家们曾对此作出过明确的结论的。
我曾在此问题上花费了若干时间。过几天,我码一篇短文,把那些结论拿来献丑。把你的结论加以引申。
简单一点说,地球的气温在大尺度上讲,是变冷的,但在未来几千年的尺度上,结果很复杂。最糟糕的一点是,在千、万年及更大的尺度上讲,二氧化碳是对地球的天文参数引起的地球气温的变化起正反馈的作用。这是这个问题异常复杂的根本所在。
但愿我码的字能把它扯几分清楚。
作者:coolboy
紫鸟的这篇博文已经在如下的两个专业帖子中被引用了: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
http://bbs.lasg.ac.cn/bbs/thread-42150-12-1.html
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http://www.cfluid.com/bbs/viewth ...page=1&page=5
作者:紫荆棘鸟
有意思。庆承瑞不是何夫人么,怎么也研究起气象来了?
作者:coolboy
我猜测大致上是这么一回事:
庆承瑞从事过高能粒子物理研究,好像在欧洲的一个研究宇宙射线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单位短期访问过。我们从目前的讨论中已看出太阳辐射变化对百、十年时间跨度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次要的(紫荆棘鸟:“太阳活动年只对气候的改变起一定的作用,而不是主因”)。这宇宙射线的贡献又比太阳辐射的贡献小了很多倍。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这宇宙射线在到达地球环境的过程中一路上受到了“太阳风”磁场及其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球环境所观测到的宇宙射线的变化完全体现了太阳辐射(或即太阳风)的变化。多年前,有几个欧洲人根据宇宙射线同某些大气物理量的相关就提出这宇宙射线的变化能导致地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尽管圈内大气科学的专业人员多认为那是扯蛋,但这所谓的“伪科学”或“quasi-伪科学”的流行也并非是中国的特色。这庆承瑞则在从事此糊涂研究的基础上又向前垮了一步:她又感到自己尽管本行是高能物理但只因为从事了“宇宙射线同气候变化这一专题的研究”,其实对全球变化的整个领域也十分了解,可对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其结果,当然就是出乱子了。
作者:coolboy
紫鸟:“但若黄赤交角很大,例如 90 度 (例如像金星或者天王星),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就会比较均衡”
天王星的黄赤交角是 -82 度,确实是接近你所说的 90 度,从而吸收的太阳辐射会比较均衡。但金星的黄赤交角是 -2.7度,太阳几乎永远照在赤道上空。上面的负号表示行星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即金星和天王星是自东向西而自转。
作者:紫荆棘鸟
You are right, my bad. The axial tilt angle of the Venus is almost180 degree, not 90. I just checked the data for the 8 planets, onlyUranus has an axial tilt angle near 90 degrees...
作者:coolboy
一般说到气候变暖就说是“温室效应”。温室的玻璃可让太阳光透过加热地面,但玻璃阻止了地面的红外辐射(或其它过程)的散热。故温室内的温度要比温室外的温度高。地球大气层就相当一玻璃层。当然主要成分的氮气、氧气并不起玻璃层的作用,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云等在起玻璃层的作用。若没有地球大气,则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应该是255K,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目前实际观测到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280K。这多出来的25度,就是地球大气“温室效应”的效果。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倍增,则也就是相当于“温室效应”增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原已增加25度的基础上,还会增加2到4度。
作者:紫荆棘鸟
这个图比较有意思,大体上标志了地球上有生命以来 ( up to 6 亿年前) 地球大气 CO2的变化。历史上地球温度和现在差不多的时期,还得追溯到 3 亿年前,大体对应二叠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