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2-2-12 13:30 编辑
大理古城晨练的感触 龙年的最后一天,我才进行了龙年第一次的晨练。换身运动装、神清气爽,想把大理的几个城门都跑了个遍。面向苍山的西门肯定是新建的,因是全城制高点、是我最先攻克的目标。题有苍山门三个大字,是个独立的城楼。公交车道从两侧分别进出绕行,行人则可以从城门下直出。城外还建成了很新的环城公路,都是在近年内才完成的。 看着这依山麓坡势,以环山的一条平整横街为连通南北的主线。以苍山门顺坡直下、抵达山脚东门,形成的十字路口为枢纽。斜置在山坡上的古城,引起我由衷的赞叹和感动。古人高超的城建设计,巧妙利用自然的攻守布局和对良田沃土的珍惜。千方百计保存濒临洱海的平畴沃野,完整传承给子孙后代的良苦用心。水养苍山民、山护苍山城,构成了大理古城的完美生态环境。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名紫城。如果从南诏王将羊苴咩城扩建为其新的都城算起,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究毕南诏国是在大唐皇朝的支持下,才统一了六诏、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威名。也因为有中央帝国的利益需要和扶持,方能建立起中国西南民族史上、最强大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它历时二百多年的兴衰,基本上与唐代相始终。古城至今传承下来的经典建筑五华楼,就是南诏王丰佑修建的。传说当时十分宏伟壮丽,周围五里、高达九丈,下面常竖五丈高的旗杆。可住一万余人,作为国宾馆,以接见西南夷各个小国君长和重要宾客的地方。并为其后郑氏的“太长和国”,赵氏的“大天兴国”,杨氏的“大义宁国”以及段氏的“大理国”所沿用。直至近八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灭大理国。开始中央集权统治,才改成驻军之用。 我缓缓跑出南门,直到已远远望见了当地人称的大理第一门。清初起建的文献楼后,才回头远望南城门楼、拍了两张照片。仔细端详了一下门头上,现代巴蜀才子郭沫若书就的“大理”二字。虽说是集成,但韵味天然、全无拼凑之痕。古城不但省下了两千金,更给后世传下一段佳话。便顺着这条由南到北、横贯古城,名叫复兴路的大街。穿过五华楼、十字口,向北城门楼跑去。这是古城目前最繁华的一线,沿街店铺比肩并踵。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仍可略见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街边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纵然未办花会,也不失花城之称。在清晨的宁静中,别有一番风味。何况全城清一色的青瓦屋面,石墙照壁。白族民居活色生香,显出一幅古朴别致的优雅。 特别令我感佩的是这小小的城内,不但有专门的洋人街。而且见着了,造型最为奇特的基督教堂。不是门厅和屋顶上,立着的那两个十字架。根本没人会相信,这里面便是西方上帝的圣殿。它没有一般教堂的神秘尖顶,和那种高高在上的威严。如取下那两个十字,和周围的民居并无显著的区别。屋顶和门楼上立放十字架的地方,到有两浅浅的四方亭顶、地道白族建筑特色。仔细看,侧面的尖顶窗户、还保留了西欧教堂的风格。真有些想不到呵!洋毛子也入乡随俗。来这里后、居然被古城同化了,真真有趣得紧。 据资料介绍:“现存的大理古城,以明朝初年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摆成了中华古镇常说的九街十八巷的格局。”当然、经历了那么多的改朝换代,天灾人祸之后。除了少数普通民居,大多数都是重建的。据地方志载:仅从南诏立都到元朝一统。就发生五次大地震,每次大震都曾引发火灾。单五华楼就三次被火烧毁,又三次重建。更因苍山的巨大树木,已被砍伐殆尽、五华楼只好越建越小。到明初又被战乱烧毁后,洪武年间易址重修古城时。只好将城中的钟鼓楼改建为五华楼,其规模格局已远远不如当年。 至当代、鼎革初城墙更全被拆毁,红羊劫、五华楼一度湮灭。兴废更替,人祸胜于天灾。所幸着手修复较早,方留得今天的格局。面对劫波度尽、饱历沧桑,尚能修复得如此完美、自然的历史名胜。岂是现在各地东施效颦,玩的那些仿古建筑能比?慢跑途中,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大理古城的前尘往事,纷纷涌上心头。佳词丽句、古今典故接踵而来,怀古幽情倏忽顿至。本欲草草成章、但因题材过于宏大,很难驾驭。只好等得空了,慢慢填首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