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4]谈谈我写七律诗的一点体会 王继权(长空飞雁)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好,我很早就喜欢诗词。原来在工作岗位上,没有更多的精力用在这方面,只是偶尔抒发一下感情而已。2001年退下来之后,就重点用心于此道,至今已经写了1600多首诗词,其中七律占90%。通过这段时间的创作实践,获得了一些关于如何写好七律诗的粗浅认识。现谈谈写七律诗的一点体会,借以抛砖引玉。不严谨甚至错误之处恐难避免,但相信不致对初学者造成太大误导。写诗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者,可自行斟酌取舍。 (一)、七律诗的特点: 以往,我写诗填词,不论诗体词牌,随意而作。后来,我偏重写七律,是有感于它有异于其他体裁的特点;一是七律的格律易记。七律的四种平仄体式固定不变,便于掌握,可以随时构思诗句。它不像填词那样,句式长短不一,平仄交错,要对照词谱才能创作,不便即兴吟咏。二是七律的字数适中。一首56个字,用精炼的语言,足以概括较多的题材和内容。三是七律一首8句,每句7字,具有整齐美;上下句平仄相对,具有参差美;3、4、5、6句形成两副对联,具有对仗美。七律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获得艺术之享受。四是七律气势大。雄浑、悲壮、平淡、苍古、沉着痛快和优游不迫。五是写七律是对作者的严格要求。多写七律,有利于对诗的意境、语言、声韵、平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进行反复锤炼。一句话,多写七律,有利于增长写诗的功力。 (二)、怎样选择作品的主题:
七律首重立意,其次篇章。立意贵高远,篇章贵庄重。七律立意,当取正途。奇兵侧袭,施于绝句则可,施之律诗则非上法。行文宜重不宜轻,宜拙不宜巧,宜大不宜小。结构宜疏不宜密,宜宽不宜紧,然脉络不可断。四联八句,起、承转、合,各有所安。写七律不可晦涩难懂,陈烂不新,直置不宛转,妄诞事不实,绮靡不典重,秽浊不清新,游离不纯一,俳徊而劣弱,句法雷同,句意蹈袭。 七律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分析、评价和感慨。通过诗词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主观的情感,观念和思想政治倾向。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一首诗好与否,首先要看其立意的思想政治倾向如何。从当前来说,好的诗词,应具有积极的时代精神,健康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通过诗词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过去,我在诗词的创作中,往往被“写什么”而困惑。写诗填词,在一般情况下是有感而发。但能产生诗感的事情不是每天都能出现。因而想多写几首诗,就遇到一个“选题难”的问题。为了突破这个“难”字,我就从写系列诗或组诗入手,从身边的事物着眼,写微观世界,写看得见摸得着的题材。2011年7月为建党90周年写了《足迹》20首。记述和歌颂了建党90年来辉煌业绩和历程。去年我又写了《感动中国》系列人物50首。这些材料从网上,报刊上和电视节目中都可以收集到。这样配合形势,主题鲜明,写起来就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不为“难”字所困惑。因而每天都有诗题,随时都可以推敲诗句。通过这么多年的创作实践,我体会到,微观的题材好写,宏观的题材难写;具体形象的内容好写,抽象概念的内容难写;有生活基础的作品好写,闭门造车的作品难写;即令写了,也难成佳作。 (三)、如何用韵: 押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努力加以练习。因为诗韵贵在稳健,韵不稳则不成句,韵稳则一句话便有了精神,仿佛立柱坚实牢靠一般。当前,诗词界写诗,有的用“平水韵”,有的用“中华新韵”,还有的用普通话四声韵,即取消入声字,把阴平阳平字作平声来押韵。三种用韵方法,比较起来,用“中华新韵”(即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诗韵新编》的18个韵部)者居多。我写诗词喜欢用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用韵在具体操作上,有以下四种方法:1.初学写诗的多用宽韵,少用窄(险)韵。《诗韵新编》韵目上的宽韵有寒、痕、庚、豪韵,其次为唐、侯、姑、东、微、齐、麻、支韵,皆、儿韵字数很少,很难用于写以平声为韵脚的诗词。用字数多的韵部写诗,选字构词十分方便。2.写七律,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但最好首句入韵。或用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或用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读起来,一开口就给人一种韵律感。从近体诗形成以来,七律第一句多数是入韵的,而五律则不同,第一句多数不入韵。3.新韵、旧韵可任随选用,但在一首诗中不能混押。第一句还可以押邻韵。4.选什么韵部为一首诗的韵脚,要根据诗的内容来决定。要选其使用频率较多的韵字作韵部,或以一首诗中最关键的一个韵词选韵部。 (四)、章法结构: 所谓诗的章法,对七律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七律是我们精心搭建的一个建筑。其房梁要正,骨架要稳,诗文才立的起来,这时才有所谓的诗意可言。层次不清,骨架散乱,意境从何谈起呢;观我初学写诗的七律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方面表现了败笔。谋篇对于七律而言是重中之重。
我所说的骨架不是空泛的概念。先是描写层次和顺序,再就是意象的选用和安排。各个层面的描写都到位了才精 ,才能稳的起来。如何才能精 起来呢?这就需要精装修。在诗而言,就是“炼字、炼句”,进而“炼意”。所以,写七律重点从两个方面考虑,宏观上注意结构之谋篇。微观上用心炼。因此起句要高远;结句要不着痕迹;承句要稳健;下字要有金石声;上下相生;首尾相应;转折自然。写七律我归纳了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顺叙法。就是从第1句写起,按先后顺序,一直写到第8句。二是破中法。即先写颔联和颈联,把中间要求对仗的两联写好后,再回过头来写第1、4联。三是破中倒叙法。即先写中二联的下联,再写其上联,待写完中二联后再写首尾联。这种写法是先写要求押韵的句子,把韵句写好后,再按对仗的需要写非押韵的句子。三种方法根据诗的内容和题材任意选用。总之先搭好骨架,再选择构筑的方法。 首联挟题而起 七律最争起笔。起笔务必抓紧造势。起笔得势,高屋建瓴,全诗易活。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起笔造势有一特定要求,造势须得是托题造势。造势时得将诗题巧妙地点出,即势挟题而起,题寓势中。势如何挟题起?题如何寓于势中?其实也无甚微奥妙。不过是造势时将诗题“写”入或“画”入句中罢了。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便是“写”入法。一起手便破题而入,明白地标出这首诗题曰“蜀相”。有时题的字数较多,一句之中难尽收。可将题分解为两截,一截纳入首联上句,另一截分摊给首联下句。拈另一首杜诗《野人送朱樱》的首联为例:“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这首诗的题虽分切为二,明眼人还是一看就知。有时诗人不愿明“写”题,想用形象鲜活的诗化语言将诗题“画”出来,也应乐观其成。毛泽东《登庐山》的首联,便是以诗笔作画,用一幅雄奇飞动的山水画,将诗题“画”出。“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这样点题的高明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造势点题应是有机结合。不可以离题造势,离题造势是虚张声势,浪费笔墨,于诗无补。点题即或是稍欠精准,都可能给全诗添乱。总之,律诗的写作是比较困难的。它的起承转合都有一定的法度。或者对景兴起,或者比起,或者引事而起,或者开门见山就题而起。而且要让人觉得突兀高远,仿佛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中联横向打开 中联以营造意境为己任,是七律的主体部位。中联由胸联与腹联(习称颌联、颈联)两组对仗句组成。对仗句的句势是横向打开的,与散句的纵切判然不同。怎样才能横向打开?要点是造句时,出句与对句的对比度要强,反差要大,要天一句,地一句,时一句,空一句,南辕一句,北辙一句,看若途殊,却是同归,虽然貌离,终是神合。句势横打开,有利于内涵的拓展;有利于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高低远近,各各不同的多重诗美态势的形成。作横向打开的对仗句,易于生成变化超忽的氛围。读者读了出句,不知对句是什么样,这种变化超忽,正是七律耐人寻味之处。试想我们初读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时能料到对句竟是“望帝春心托杜鹃”吗?读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时能料到对句竟是“小杓分江入夜瓶”吗?初读元遗山的“高原水出山河改”时,能料到对句竟是“战地风来草木腥”吗?如果对仗句写得让读者提头就知尾,那最败兴。胸腹二联在诗中乍看是各吹各的号,各打各的鼓,各逞各的能。其实它们是相互协调的,它们之间有一个“相应”,“相避”的关系要处理好。“相应”是说它们服从同一主题,是一脉相承的;“相避”是说在揭示该诗的主题时所涉内容与手法应各有侧重,力避雷同。如杜甫的《蜀相》中二联,处理“相应”、“相避”就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胸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景中融情,营造的是对蜀相一往情深的追怀情绪;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慨述了诸葛亮的才智功业,颂扬了他鞠躬尽瘁的贤相风范,景仰之意溢纸。胸、腹两联通读诗脉贯注,各有侧重,绝无雷同。 尾联出其不意 尾联兜揽全诗,要求棋高一桌收束有力。今人有些七律发端不错,中联可圈可点,只因尾联力不济,本来有可能成为顶尖级作品,最后只能是有句无篇而已,殊为可惜。写好尾联要有诗内功夫,但单靠诗内功夫还不够,还须诗外功夫为后盾。这里说的诗外功夫至少包含作者的志向、信仰、学识、阅历等要素。只有诗内诗外功夫通力托举,尾联才可能风雨不动安如山。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生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六句一派国破家亡的沉哀,若是尾联仍一路哀恸下去,诗的基调就低沉了。好在尾联,痛定猛省,化悲为壮,矗然振起,撕天裂地,一声长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于尾联力挽狂澜,托住全诗,这首七律终成千古绝唱。写尾联的时候,或者就题结语;或者接上一联之意;或者再开一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用事,在此是必然要有一句作散场的。要尽量做到“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举我的一首《诗能养生》结尾也别有余味;“误入桃源只识秦,清泉洗耳亦通神。犁耕尺地藏金屋,体察名山得霂霖。细品前唐三盏酒,饥餐后晋百家珍。舒心益智忘忧悒,悟到空灵气自新。” 试析我的一首七律《夏日草原游》“平明逐月览康西,绿色苍茫宇甸齐。点点白云镶碧玉,声声牧曲伴黄鹂。花前欲叫游人醉,水上盘旋野鹜低。最爱横缰空极目,迎风奋起一惊蹄。”这首诗写于2011年8月,游康西大草原。首联从大处着笔,第一句“平明逐月览康西”交代时间、地点、挟题而起。第二句“绿色苍茫宇甸齐”是远景,用“绿色”引出了夏天。意思是八月一天的早晨,我们沿着月亮下山的方向来到了美丽的康西大草原,那一望无际的绿色的大草原与天相连,脚下这平静的草原与天上低垂的云霞构成了一副宁静的图画。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写远景。第一句“点点白云镶碧玉”从视觉的角度写那星星点点的羊群和白色的蒙古包象镶嵌在草原上的玉。第二句“声声牧曲伴黄鹂”从听觉角度写远处马头琴弹奏的美妙音乐与那草原上的鸟唱相应成趣,汇成一首首交响乐章。颈联转向近镜头,“花前欲叫游人醉”句,重点写嗅觉和静态,写游人在这自然美景的熏陶下如醉如痴。而“水上盘旋野鹜低”又从视觉和动态出发描绘了草原的湖面上那生机盎然景象。尾联“最爱横缰空极目,迎风奋起一惊蹄。” 由写景转入写情,提升诗的意境,给人一种向上的精神,结句一定要含蓄,有余味。如宏钟一震,余音绕梁。中二联是对仗联,从视觉、听觉、嗅觉、动态、静态、远近高低,多角度,多方位来描写草原夏天的美不胜收。是从写景的角度,横向打开 营造意境,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转化为诗人主观感情色 下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四句是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要下工夫锤炼的句子,同时也是描写夏季草原的点睛之笔。这首七律用语平淡无奇,辞藻也不雅丽,更无警策幽深之句,但从七律的章法上讲是颇耐品嚼的。 以我的另一首写景诗为例:《策湖春游》“香芸沁雨大千宜,煦引家人荡碧漪。布谷频弹随想曲,柳鬟轻画入时眉。鱼闲竟似舟中我,心静能穿水底泥。已把熏风装满袖,归来含笑写神怡。”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直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好。 学习七律写作,不要追求那种一挥而就的潇洒,也不要追求速度。潇洒不是刻意追求来的,速度也不代表什么。而是诗学底蕴足够时,自然会散发出来的气质。工夫到了,速度自然上去,潇洒自然挥发。写的快不算什么本事,写的好才是真金白银那样的实惠。从浮躁走向踏实,从虚名走向认真,雕琢需要耐心,艺术需要底蕴。我们就从七律的写作开始练起吧。为了帮助大家认清七律的章法结构,我用绘画来做个比喻,写七绝,就好象画大写意,写七律则象在绘工笔画。大写意可以泼墨点意,工笔画则需要精描细画。写七绝可以象速写,几个线条就可以勾勒出形体,表现出了我们视觉中的印象。写七律则象细致的素描写生,光影、透视、形体都要表现的细致而精到,逼真而境深。绘画是艺术塑造,写诗也同样是艺术塑造。艺术上的这种通感,我们可以时常地借鉴一下,把诗思发散到诗外。提高造境立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不仅仅拘泥在平平仄仄的文字格式当中。
学写近体诗,很多“名家”主张的是从五律写起,而后再写其他格式。而我建议则是从七律写起。初学近体诗,最好能先把七律写熟练了,再考虑五律五绝一类的格式。至于七绝,可以当做七律的一半。近体诗的历史发展是从五言开始的,而后成熟于七言。五言律绝则是从五言古诗而来的。这是近体诗来源走向的大致脉络。五言多古朴,所以,五律也多为高古,这是个特点。但是七律是更成熟而工谨的文体,唐人五律中常见的拗体,在七言中相对就比较少。这些就不多说了。
所以,我们练习写作七律,实际上就是做格律体裁最基础的训练。七律写好了,再写其他的律绝体裁我们就好下手了。有了这个基础,甚至,写古体诗、填词,作赋、楹联乃至一般的行文,我们都可以举一反三,从容面对。这是我的亲身体会,你们可以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所在。
(五)、七律诗的对仗技巧: 律诗最难写的是中二联,因此,学写七律首先要在对仗上下功夫。对仗是律诗必有的语言形式。对仗的形式出现后,方使律诗更显得凝练、整饬、匀称、典雅。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都是对仗形式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相逢见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等。好的对仗句往往成为律诗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精 部分,大大增强律诗的艺术感染力。下面摘我自己律诗和诗友律诗中的一些对仗句子为例,分别加以叙述。 1.时空交错:对仗中一句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如:①“九丈寒烟生谷底,三年溥露入心房。”“②二十年来如隔世,三千里外共凝空。” 其中“九丈寒烟生谷底” “三千里外共凝空。” 句是从空间角度写,而“三年溥露入心房” “二十年来如隔世,” 句是从时间角度写。 2.动静相宜: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①“机船浅荡声飞远,桂影凉吹袖飐轻。”以上第一句是描写动态,“机船浅荡声飞远,”而第二句“桂影凉吹袖飐轻。”则着力渲染静态;以下两联②“闲云欲隐蓝天月,静岛同栖碧海鸥。入耳琴声涵古韵,开心茶艺亮歌喉。”一联描写静态,“闲云欲隐蓝天月,静岛同栖碧海鸥。” 而另一联则描写动态,如“入耳琴声涵古韵,开心茶艺亮歌喉。” 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之变:用最主要的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如:①“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②“鸟在高枝啼妙句,花迎贵客簇瑶台。” ③“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连淡淡星。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④“水响河边翁舞剑,凤栖山坳鸟歌喉。清城上下多新韵,福地东南起扈楼。”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石溪水溅千声脆,”“鸟在高枝啼妙句”,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云岭松遮一色鲜,”“花迎贵客簇瑶台”,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水响河边翁舞剑,凤栖山坳鸟歌喉。”为听觉形象。而“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连淡淡星”、“清城上下多新景,福地东南起扈楼。”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除视觉、听觉之外,也有以其他感觉错综变化以构成对仗的。如:⑤“合围尝尽酸和苦,并进趟开热与凉。”就是味觉“酸和苦”和触觉“热与凉”相对。 4.宏微相衬: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景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景描写。如:①“拍岸江涛堆玉雪,环堤露草湿衣襟。” ② “岭外云天蓝似玉,心头世事亮如旸。”③“神舟纵可将天破,黄叶安能令目昏。”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笔下可以令人感觉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感,增强诗的灵动性,引导读者,变化读者思维角度。 5.多少分明:同一联的两句,通过数目的对比,使语句更具表现力。如:①“三山 练风徐舞,一树朝阳鸟正啼。”②“一万青丝成秃鹫,三千黑字似乌鸦。”③“两岸枫摇千叶落,一轮月照半山明。。”以上句中“三山”对“一树”、“一万”对“三千”是以意象数目的较大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感。“两岸”对“一轮”、“千叶”对“半山”,竞相变化,增加诗的内涵。 6情景分合:两联中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如①“关帝庙前香火旺,张臣碑畔血花荣。风吟欲壮双狮吼,水啸相谐百鹤鸣。”前联写“庙前”、“碑畔”之景。后联抒“风吟”、“狮吼”、“水啸”、“鹤鸣”之情,节奏也有所改变。②“三巡美酒金樽起,一缕香风玉饼来。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前联写当时的情景“金樽起”、“玉饼来”,后联则直抒胸臆“桌上酸甜堪品味”、“ 人生红绿费疑猜”。 7虚字入对:如:①“烟尘起待仆来也,虾蟹熟防狗叫哉。”②“逢时你享学之乐,得势谁怜教者悲?”③“官者惊之多噩梦,民夫叹矣尽欢情。”联里的虚词上下对仗,妙趣横生,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古典味道。 8数字镶嵌:如:①“清溪落有三千丈,石级升无九万重。”②“宅后衔泥三两燕,塘前卧蛋一双鹅。”③ “天留万亩神仙地,帝住千年绿树茔。”④“气魄惊天成九派,绒情入地胜三泉。” 数字镶嵌对能使对仗显得分外工整,还能增加变化。 9添颜加色:如:①“远去青山如翠髻,飞来红叶似丹心。”②“蓝天淡淡心胸阔,白玉斑斑畜牧群。”③“笛响长街穿白雾,风皴绉面湿青衣。”④“惊涛拍岸琼花白,骇浪冲天灏色灰。”⑤“泼翠梢头栖白鹭,泛蓝湖畔长青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颜色词对仗使诗句优美有加,尤其在写景诗中几乎必不可少,给人以诗画合璧之感。 10叠字点睛:如:①“更年故事频频出,换局棋枰步步新。”②“湿地湾湾栽雪藕,荒坡片片育桃林。”③“袅袅炊烟随雾散,悠悠牧笛伴风来。”④“真经务必天天念,极欲还须日日空。”叠字在律诗对仗中的重要性非同小可,犹如画龙点睛,切不可小觑。叠字切忌随便,因为这是引人注目的地方。如果叠字不出 ,就失去了叠字的作用。使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 11双声叠韵:如:①“珠帘紧闭鸳鸯枕,石友相邀琥珀觥。”②“戏水鱼浮云缥缈,沿湖岸曲柳婆娑。”③“崚嶒石骨中华韵,荟萃文人笔墨魂。”④“韵起心舟常荡漾,时追学海莫蹉跎。” “鸳鸯”、“”琥珀、“缥缈”、“婆娑”“崚嶒”、“荟萃”、“荡漾”、“蹉跎”均为双声词或叠韵词,吟诵起来音调协调而齐整,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以一首七言律诗作结,与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标题、立意、章法、用韵、对仗、结句等。《惊天一吻》“神舟再度会天宫,侠女柔情驾玉骢。九万里风鹏举翼,十三亿子夜凝空。瑶池永驻华胥客,羽箭时张后羿弓。笑对嫦娥轻一吻,乾坤自此往来通。”这首诗标题新颖浪漫,主题鲜明入时,章法起、承、转、合,赋中有比,结句略有兴起。用《平水韵》上平一东;对仗颔联数字,高低,动静兼有。颈联用典,暗中抒情。结句意味深长,“轻一吻,往来通”使主题提升一度。 以上所述的侧重或内容、或手法、或形式。这些在创作中灵活掌握,一方面能加强自己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能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附件 自选对仗联 山连靖宇流霞远,橹荡清河靓影多。 浊酒浇开蝴蝶梦,尘风刮起杜鹃愁。 携瓮荷锄锄菜圃,飘霏滴露露蔬英。 平湖静止将云补,白鹭飞来带梦还。 偶有悲欢皆自若,由来得失问谁知。
自种自收皆自力,闲斟闲饮亦闲鸥。 即合即分云变态,或多或少叶凋容。 诗中尚有香泥味,石上还流锦瑟音。 纹澜似海来天外,碧树如涛起眼前。 天能造世多佳构,水若沾污少蔚蓝。 箪瓢屡尽思元亮,笔墨常干学放翁。 梦中是假知非假,镜里无真却似真。 水与长天清一色,花将大地绘张图。 虽无 蝶偷仙蕊,却有蟠龙绕栋梁。 书因少读才情缺,曲必常弹指法柔。 但喜诗情诗荡漾,何愁酒债酒朦胧。 心从豁达之间悟,道向虚无以外求。 梅因雪压含香气,木自山深作栋梁。 蕊上蜂飞新燕舞,池中水荡小鱼眠。 奇云傍日春光嫩,浅草含珠绿色娇。 将身后事全忘掉,把以前情再续牵。 一群白鹤来天外,几尾银鱼戏水中。 幻影时常都是你,真心着实未忘她。 鸟在云间歌秀色,风于水面动轻槎。
诗吟往事兼时事,日唱新歌与老歌。
似远似旁虫唱曲,亦明亦暗水生澜。 谁肯为谁常守侯,你还是你莫沉沦。
自选七律诗十首 过天安门怀念毛泽东 扫尽残云旷世雄,城楼仿佛响洪钟。 拓宽史上阳关道,耸入寰中泰岳峰。 革故但求强国力,维新旨在富工农。 神州代有经纶手,再听春雷动九重。 夜行立交桥
桥上春风拂客襟,凭栏一望动讴吟。
灯从两翼迎来往,路自千年阅古今。
点点辰星开夜色,声声汽笛绕楼林。
环眸远景生贪恋,忽视蝉娟欲下沉。 舟过武汉怀古 轻舟逆上晓风凉,远见长桥接楚湘。 义举红缨燃一炬,诗成黄鹤胜三唐。 中流击水蛟龙渡,赤壁连营魏武伤。 九省通衢新发地,白云千载绕沌阳。 昨日翻阅老照片 飒爽英姿影里藏,戎亭矗立眼含光。 封存浅笑依然好,过去深情已泛黄。 四十年来添阅历,三千路去饱经霜。 而今日照西窗外,苦乐翻开梦一场。 清泉别绪 阔别清泉已五年,归期入梦梦如烟。 春鸿可掬溪边语?白发难当月下弦。
欲借三生援以后,安能一刻属从前。 天长未许忘情债,在水之乡有碧莲。 与友人共进晚餐 小店灯明进晚餐,空调换季觉微寒。 先呼海带汤三碗,再上花生米一盘。
各有新诗添雅兴,都无现职是闲官。 而今酒宴寻常事,每忆当年胃反酸。 朋友被离婚寄语 关灯独坐苦寻因,烛焰飘摇剪两情。 谁肯为谁常守侯,你还是你莫沉沦。
衣穿过后嫌陈旧,镜破从来换崭新。 未必武陵春色好,南柯梦醒又清晨。 观朋友家山水盆景有吟 秀水名山嵌玉盘,玲珑峻峭蔚奇观。 空蒙细雨清波漾,荟萃精英斗室宽。 寸木居然凝古韵,层峦隐约入云端。 吟诗总恨春难住,此地春光四季看。 春夜笔耕 双睛欲闭又还睁,伏案寻诗到五更。 语法频敲当得体,词源细索益求精。 聊将普耳消春困,又恐衰妻惹梦惊。 忽听晨钟鸣雅曲,灵犀一动尾联成。 暴雨
倒捲银河落大荒,无端沸起几锅汤。
龙涎乱洒高低树,月季残销暗淡妆。
必是许仙抛怨泪,原来法海闹钱塘。
莫非世道存污浊,故把乾坤洗一场。
2014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