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牵情谢眺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自从李白在此楼对其作了充分肯定,表明了谢眺在自己心中的至尊地位后。这位出身高贵、少有文才,成名早、仕途顺的天才诗人,在后世的声望便愈来愈高。非但敬亭山历代修建的先贤祠,均被列在首位。更将宣城直呼为“小谢城”、“谢脁城”、“谢公城”了。 纵观中国历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每逢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便是文化发展最活跃,最出成果的阶段。谢脁出生在南北朝时宋、齐之世,母亲是当朝公主。他的世族贵裔地位,固然给了他直接进入上流社会,平步青云、展示才华的入门卷。但也很自然的将他推到了血腥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最终因其难舍权势、崇尚当时流行的仕隐境界,一味逃避现实害怕杀戮。为人表面高傲内里软弱,终被阴谋诬陷,年仅三十六岁,便冤死狱中。但在他短短一生中,诗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开拓创新和承前启后地位。他和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八人,最为竟陵王爱重,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他们的诗歌创作,在体制和声韵上都有重大创新,成就了被文学史家们称为“永明体”的新诗。其中沈约编写的《四声谱》,总结了诗歌从乐府诗中脱出后,怎样寻求它自身的音韵规律。而谢朓诗名最重,他的五言诗,最早运用了《四声谱》成果,并汲取了当时民间和寺院经呗之声的营养。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是中国古诗,在走向盛唐辉煌前的过渡,可以说是为日后今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难怪他去世后,八友中的沈约还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也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的说:谢朓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 谢朓的五言新诗,当时是“永明体”的旗帜,南齐诗人的冠冕。更主要的是他在同宗前辈谢灵运的山水诗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之齐名,世称二谢或称大小谢。并摆脱了大谢山水诗受玄言诗风影响,多少含有玄理的成分。以清新俊逸,工丽精美的诗语,自然的描绘山水,玄理成分消除殆尽。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名句,已和日后成形的五言律、绝的平仄音韵,相差不远了。总之能让诗仙一生倾心的人,绝非是浪得虚名。 b谢脁楼最后被日本军机炸毁,成了墓地,也是其侵华战争的罪恶铁证。六十年后新楼才在旧址之上重建。依然是座四檐高飞、气势可观的仿古楼台。它笑傲在闹市中心,遥对开元塔,俯牵水阳江,新建的府山广场,在正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宽阔和寂静。这楼现在基本上是宣城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诗书画展之所在,到也是恰得其所。我们到时刚下班,只好在依依不舍的遗憾中离去……
十五:在皖南旅途中的思考 再一次领略了“王者风范”的特色皖菜后,我们乘车离开离开了这座拥有江南诗山、诗楼的宣城。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时间去寻访纪叟的传人,品尝到当年李白爱饮的“老春”。加上这家招牌名很大的酒店,是地下室。空气不大好,餐后令人有些闷倦,在车上横顺是睡不着的,就着纯净水吞了袋灵芝茶后,便选了个很熟的小令来练句,写一点过宣城诗楼的感受:调寄“春光好” 诗缘盛,谢脁楼。风雅颂千秋。永明新体领潮流,依谱四声收。 时代变,形式乱。吟界百年混战。未来出路苦探求,莫待后人羞。 自己知道,我这一生,只是一个诗歌的爱好者。永远不可能像龙哥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去探索。我只需选定一个适合的方向,在他们取得的理论成果上实践。原本不用过多的操心,就如我从事的职业,只消按着现行的规则做就行了。但目前诗坛上的乱象,却依然使我感到迷茫。尤其十多年前,随着业余重心的转移,开始步入文学这个圈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进入网络诗坛后,更增进了对中国文坛现状的了解,发现有些争论,永远是没有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诗人这个群体,从古至今就是由爱张扬个性,突出自我,最具开拓创新精神的人组成,每个人几乎都以自我为中心而各自为政,很难规范的。所以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小圈子内的互为认可,从来没有大范围的统一。唐朝今体的鼎盛,是得益于科举制度需要,实质上是行政推行。小谢和竟陵八友不就是成就于创立了“永明体”这一承前启后的诗体,才永远的留芳吟界吗? 看来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也不能光捡现成,确有必要进行一点理论上的探讨,不然永远只能在当前的乱象中混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