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反被聪明误 ●武孝君 聪明反被聪明误。看到这句话,首先会想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俏凤姐聪明绝顶、八面伶珑,有着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和应付各色人等的处事技巧。 然而钟鼎玉食的好光景并不长久,王熙凤的命运很快一落千丈。坐吃山空,抄家下狱,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死后一顶破席,扔在荒坡野地。正如曹雪芹判词中所写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我眼中的“聪明” “聪明”二字,最早出自《易经》的“鼎”卦。其彖辞是这样说的:“巽而耳目聪明”。耳朵好使叫“聪”,眼睛明亮叫“明”。耳聪目明,这应该是聪明的本意了。 后来,聪明的意思就延伸了。先天的聪明,指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等。而后天的聪明,则可以通过学习实践,通过不断积累,变得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做一个聪明的人,好不好?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好啊!天下做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古往今来,那些有作为,有成就,富甲天下,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达官贵人,哪一个又是傻冒二百五? 可翻翻历史,这些才高八斗、聪明能干的历史名人、文臣武将,又有多少落了个身败名裂、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下场?为什么有学识、有能力、有才干,反而不能善始善终呢? 同样,因为聪明,因为能干,因为拥有的太多,比如财富、官职、名誉和地位等,就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多的贪欲和进取,有了更多的忧愁和烦恼,于是就活得很苦很累,人未老,身先衰,往往是内心痛苦、疾病缠身,甚至是英年早逝。 像本文开头所说的王熙凤,不但结剧悲惨,年纪轻轻,疾病也一直陪伴着她。你说,再有权、有钱、有地位的一个人,天天这里痛,那里痒痒,捧着个药罐子,就是见着医生亲,还谈什么生命质量,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也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因为聪明过人,成为曹魏集团的谋士,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享受着高官厚禄。但也正是他的聪明,把自己一步一步逼上了死路。 大文豪苏东坡是北宋状元中的状元,千百年来,没人会说苏轼不聪明。但苏大才子却一生坎坷,甚至摊上了牢狱之灾,差点被砍了头。他在自己的《洗儿诗》中,这样感叹:”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更是如此。改革开放都快40年了,大字不识的文盲,已经基本被消灭了;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发愁的人,也不是很多了。可满脑子墨水的知识分子,却是烦恼最多的一个群体。开着宝马车、住着豪宅的大款高官们,却往往压力巨大,天天心事满腹、病魔缠身、愁绪不断。 这几年,中国获得了两个诺贝尔奖。可一个小学没有毕业,一个连个两院院士都不是。为什么读书越多烦恼越多?为什么都在说,我们培养了太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为什么建国60多年,我们就培养不出一个大师来? 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难道有一个聪明的头脑,真得又是一个很悲哀的事吗?怎样做,才能聪明不被聪明误呢?《庄子》说:以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要说明白“聪明”,我也想用“非聪明”来说明“聪明”,于是,就引入另一个词----智慧。 聪明的另一面 提起“智慧”,一些书籍将其解释为: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中庸、包容、决定等等多种能力,乱七八糟,似乎人脑中所有存放的东西,都叫智慧,真是个无所不包大竹筐。 我的理解,却不是这样。上面对“智慧”的定义,包含了许多“聪明”的内涵。而“智慧”与“聪明”应该不是一回事,在本质上,应当区别开来。 智慧一词,是与聪明相对的一个概念。描述起来非常简单,根本不用那么复杂:智慧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是思想观念的升华。在佛教上称作为“般若智慧”,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人生“总开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能量的体现。 聪明可以提高一个人生存的本领和技能,它是一种生存的基础。人要在世界上存活,总不能喝西北风。因而,要靠聪明才智,来创造财富,赢得地位。在实现所谓人生价值的同时,可能造福了社会,也可能祸害了世界。 而智慧则可以提升人生的品格和境界,可以让你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人生态度。在你得意时,有所警醒,不至于得意忘形,为以后的道路埋下祸根。在你失意时,能够正确面对,帮助你走出生活和心理中的泥淖。是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金钥匙。 如果把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一个太极。那么,聪明和智慧就是太极图的一体两面。《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聪明就属于阳刚的那部分,而智慧就属于阴柔的那部分。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二者各占一半。 那么,聪明和智慧就有一个鲜明的分野吗?肯定不是。《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既表明“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又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也就是说,聪明之中有智慧的成分,智慧之中也有聪明的成分。两者只是大小多少权重不同而已。而“冲气以为和”,则是二者共同组成一个混混沌沌的太极,这个太极要保持平和稳定,聪明和智慧就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 人要活的幸福,要有生命质量,聪明和智慧缺一不可。但必须有一个度,不能失去平衡。而在实际上,由于人的贪欲自私本能所定,往往都是偏重于聪明,而少智慧。于是,就使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吴越争覇,文仲和范蠡,一文一武,两人都是经邦治国之才,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不谓不聪明。文仲贪功爱爵做了刀下鬼,而范蠡却携西施泛舟江湖,财色双收,成了后来富商供奉的财神——商圣陶朱公。 韩信与张良同样是鲜明的一对。两人都是辅佐刘邦成就覇业,建立西汉的功臣良将,都聪明绝顶。一个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个执迷不悟、得蜀望陇;一个功成身退,逍遥善终;一个贪恋功名,血溅未央。 显然,文仲和韩信都是聪明有余,智慧不足,精神失衡;范蠡和张良是聪明与智慧具足,能够保持精神平衡的典型,其命运和结局也大相径庭。 好一个“智慧”了得 聪明和智慧都有天生的部分,先天的聪明叫“天赋”,先天的智慧叫“慧根”。那来自遗传,是父母的基因,是先辈馈赠给你的最大财富。用宗教的话说,是生命轮回,根据你前世所造的善业所决定。 那么,后天的聪明和智慧来自哪里?我认为,聪明来自科学知识,智慧则来自文化思想。在某种条件下,科学知识积累多了,可以增益智慧;但这并不绝对。而借助智慧,却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更加博学多才。 前面说过,智慧从文化中来,而且必须从正面的文化中来。一提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离不开儒、释、道三家。我认为,人在40岁以前,应当多学一些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入世的文化。趁你年轻之时,身体健壮、头脑灵动、精力旺盛,多学习修持一些儒家文化。他会教你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处事待人,如何彬彬有礼;教会你有担当、有责任、有诚信;帮助你不断进取、学问有成、建功立业。 如果过了40岁,你还总是以儒家文化苛刻自己,那你就惨了。你会越来越感到活得很累,既累身又累心,还会累家人。用佛家的话说,你已经着了相。二千多年来,一生笃信儒家文化,苦苦执着于功名,也是文臣武将悲惨宿命的主要成因。 其实,儒家文化也不乏出世的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文化,正面的成分占大多数。只不过,后来越来越跑偏了,消极颓废、甚至毒害心灵的东西越来越多。 比如孔子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追求清心寡欲、知足快乐,这才应该是孔圣人正面思想的流露。 再比如《论语•侍坐》一篇,孔子对急于建功立业的子路、冉有和公西华并不赞赏,却对暮春时节,与几个好友一起,到沂河中冲浪洗澡,到舞雩台上沐浴春风,唱着歌一路走来的曾晳说:我的志向与你相同。 真正的大智慧,来自道家和佛家。他们会让你知道:舍就是得,退就是进;福就是祸,祸就是福;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他们可以帮助你打开心量,放远眼光,提高境界。 莫言学历不高,可读读莫言的书,通篇都是佛道的智慧。屠坳坳假如天天执着于那个院士的虚名,还能有今天的诺贝尔奖吗?假如她因为评不上那个院士,而天天忧愁烦恼,还有今天的健康长寿吗? 有人说,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慧,看起来好像并不聪明,其实已经超越了聪明。比如,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郑氏的“糊涂”,已经大大超越了聪明,是一种智慧的“糊涂”。是假糊涂、装糊涂。 通过长期学习修持道家和佛家,你会越来越明白,聪明过胜的人,不断执着进取;聪慧具足的人,知道激流勇退。聪明过胜的人,往往得寸进尺;聪慧具足的人,却见好就收。聪明过胜的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聪慧具足的人,主动顺应、自然而然。 聪明过胜的人,喜欢处处逞强、超人一筹;聪慧具足的人,则喜欢以弱示人、甘居下位。聪明过胜的人,大多缺少智慧;聪慧具足的人,却一般不耍聪明。聪明过胜的人,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聪慧具足的人,常常胸襟宽广、目光远大,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 何以故?还是让我们共同参悟《金刚经》中佛祖的这四句偈吧: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2015年11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