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小故事 (一)从前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我在外科实习时,带我的老师是一位归国华侨。学院为了欢迎他回来,专门为他修了一栋小别墅。在我们这些学生眼里,他当然是位很有身份、很富有的人。一次我们从病房实习出来,大家都站在走廊里,他正给我们讲解,突然他说了声请等一下,就转身疾步走向走廊的另一端,我们几十双眼睛都诧异地跟着他的背影移动,以为出了什么事,原来他是去关那里的灯。 在内科实习时,主任是位女的,也是位名教授。时常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很不合体的上衣。每次带我们查完房出来洗手时,她总是用最小的、没人用的肥皂渣来洗手。她的家里也很有钱。七十年代末他去了美国一家病毒研究室。 我毕业后工作的第一家医院的老院长,只要在纸篓里或者厕所里看见一张浪费了的处方,就要在全院大会上大发脾气。他家里有人生病,常年吃中药,他把包中药的粗质黄色纸收集起来,全钉成一个个小本,给他孙子当演草本用。 (二)现在的故事 我认识一位在酒店实习的杭州学生,省吃俭用,生病发高烧也不愿打针。却在三个月内,把自己每月仅有的 270元生活补助费省下 400元,寄回家里给父亲看病。 我外出旅游时,在深圳和香港都有朋友请吃饭,饭后朋友把剩下的菜打包带回了家。从深圳出发前的晚上,导游通知我要自己带牙刷、牙膏、拖鞋等生活用品,深圳的这位朋友拿了一双旧拖鞋和一支剩下三分之一的牙膏给我。返回深圳之前,我本想这些东西她大概不要了想扔掉,令我庆幸的是还没扔,回到深圳后在酒店里我还给她时,她竟然还拿回家了。 几十年前的往事,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们都是有身份、很富有的人,但他们却能关注远处走廊里没关的灯,他们能用肥皂渣洗手,而这些普通人却视而不见。他们为人师表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过我。无论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节约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从不轻易浪费一张处方,只有一面有字的药品说明书、能写字的药品纸质包装盒、旧挂历等等都会在我的手里派上用处。我的孩子小时候生字本都是正反两面写的。小儿子出国时还带着一件我给他改的旧衣服。直到今天,牙膏、洗面奶之类日用品,用到实在挤不出来时,我会用剪刀剪个小口,还能再用一些日子。肥皂之类用到最后剩下的小块,会在水里泡成肥皂冻来用。一点都不浪费。自己不浪费,看见别人浪费也会心疼,无论何时何地,看见水龙头没关紧,灯没关都会条件反射般地去关好。 我总认为我是最节约的,可深圳那位有房、有车、有公司的朋友竟连别人用过的旧拖鞋仍要提回家;那位每月只有 270元生活补贴的年轻人还要寄钱回家。这让我再次受到教育,我还远不如他们。 其实,节约并不等于小气,也与富裕的程度、物质丰富的程度没有必然的关系,与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也没有关系。但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个人的修养有着必然的关系。 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习惯,让我们做一个懂得节约的好公民吧! 2005-06-08写于三亚金棕榈酒店
附:我退休后在酒店做过近十年保健医生,此文当年在酒店节能征文中获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