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苗洪:阿多尼斯诗歌的忧伤也是祖国的忧伤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01:12
  • 签到天数: 213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6 00:4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诗歌是天堂,但它永远在语言的疆域流浪。“我真正的祖国,是阿拉伯语。” ——阿多尼斯。

        序言:从上世纪70年代起,阿多尼斯被公认为阿拉伯现代诗的先锋,同时,也是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画家,在世界诗坛也享有盛誉。他将现代派的诗歌结构与阿拉伯传统诗歌的神秘主义气质结合起来,部分诗作曾被译成英、法语。同时,阿多尼斯因对阿拉伯社会、文化与政治做出深刻批判,成为阿拉伯世界一枚受争议的符号。作为思想家的诗人,阿多尼斯即便在今天面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不幸现状时,这种忧愤和哀伤也缘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爱。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今天在这里重新提起阿多尼斯的诗歌,是因为在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事业的道路上,需要我们的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国家情感。纵观那些举世瞩目的伟大诗人,都是首先具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对故土的挚爱,才创作了最能反映出属于本民族精神的辉煌诗歌。


      《一》阿多尼斯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1930年生于叙利亚海边一个叫卡萨宾的小村庄,他的父亲是贫困的农民,血液里却流淌着阿拉伯民族对诗歌的热爱,艺术基因传递给了子女:长子阿多尼斯成了诗人,一个女儿成了画家。阿多尼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创作诗歌。1947年,在第一任叙利亚总统舒克里·库阿特利(Shukrial-Quwatli)的支持下,他获得了进入大马士革大学学习的机会,1954年他毕业于该校哲学专业。在此前后,他开始使用“阿多尼斯”笔名写作。

        1956年后他迁居黎巴嫩贝鲁特,曾创办《诗歌》、《立场》等文学刊物,对阿拉伯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后他放弃了泛叙利亚主义思想,转而成为泛阿拉伯主义者,逐渐脱离政治。阿多尼斯从1960年开始踏足法国,20年后定居巴黎。

       1960年,他前往法国巴黎留学,1970年回到黎巴嫩,在黎巴嫩大学教授阿拉伯文学,并获该校文学博士。1980年,他为了避开黎巴嫩内战的战火而移民巴黎,这位对伊斯兰有着不同见解的人士不为他的同胞所容,被迫离开故土。之后,他改用了一个西式名字,即阿多尼斯,诗人最初使用“阿多尼斯”这个名字是在1961年他的诗集《米亥亚之歌,大马士革》中,出版于贝鲁特。其有关诗歌革新与现代化的见解影响深远,并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很大争论。迄今共发表《风中的树叶》、《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这是我的名字》等22部诗集,并著有文化、文学论著近20种及部分译著。其旨在重写阿拉伯思想史、文学史的巨著《稳定与变化》分4卷出版后,在整个阿拉伯文化界引起震动,被公认为是研究阿拉伯文学及文化的经典著作。

    《二》《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是阿多尼斯的第一部中文版诗集,经阿多尼斯亲笔授权,由译者从诗人踏入诗坛至今近五十年的十七部诗集中精选并译出。诗人阿多尼斯,是一位态度鲜明的叛逆者,以百折不挠的倔强抗争权势与时俗。首发式上,阿多尼斯与到场的中国诗人杨炼、唐晓渡,以及学者仲跻昆、薛庆国等对话交流,并分别用阿拉伯语、中文朗读了诗作,著名节目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师何炅作为特别嘉宾应邀出席。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向我袭来的黑暗,让我更加闪亮。孤独,也是我向光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阿多尼斯2009年春天,受北京外国语大学之邀本周访问北京。其首部中文版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经诗人亲笔授权,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15日,阿多尼斯出席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新书首发式,叙利亚等阿拉伯诸国使节、中国诗人、学者代表应邀参加,并与阿多尼斯互动交流。

       生长于叙利亚、同时拥有黎巴嫩国籍的阿多尼斯素以“精神上的流放者”自居,是世界诗坛享有盛誉的当代阿拉伯最杰出的诗人,有评论者称其为“一位偶像破坏者、社会批评家,一位在思想和文学语言方面富于革新精神和现代性的诗人”。阿多尼斯的著作在阿拉伯世界长期遭到冷遇,经常引发争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阿多尼斯开始在欧洲多所大学客座任教,他的作品随后之被译为英语、法语和希伯莱语等多种语言, 陆续获得包括布鲁塞尔文学奖在内的各国文学奖项,同时也引起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兴趣,多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他的诗歌,是了解阿拉伯社会现状的一个窗口。他为祖国蒙受的苦难而伤怀,为自身不被祖国所容而喟叹,为整个阿拉伯民族的落伍而悲愤。他往往超越阿拉伯的时空,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俯瞰人生万象。

       他对那些诗歌永恒主题的咏唱,达到超凡脱俗、深长隽永的境界。他的情诗无惧世俗,要为身体与肉欲正名;但其中毫无卿卿我我的俗趣,却展现出属于生命与时间的苍凉。他的诗作向弥漫于阿拉伯社会的神本主义挑战,却也呈现出浓厚的“剥离了神灵的神秘主义”色彩。阿多尼斯素以“精神上的流放者”自居。然而,只有诗歌才是他真正的流放地。在他眼里,诗歌至高无上,而“诗歌终结的时代,不过是另一种死亡”。

    《三》《在意义天际的写作:阿多尼斯文选》从阿多尼斯的杂文、散文及论著中精选约30篇文章,分为论阿拉伯文化与现实、谈诗论艺、抒情短章、中国纪行等几部分。此书出版对于我国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当代阿拉伯文化与文学颇有裨益;对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的中国文化,也极富借鉴意义。

      历史上确有不少阿拉伯的政治人物、作家、思想家和工人在艰难的主客观环境下,自愿或被迫地离开祖国前去国外。但这是出于渴望移民,是另一回事。就本质而言,移居他乡并非流亡,相反,它是走出内心的沙漠。移居者受到内心愿望的驱使,想从“集体人”的阶段转向“个体人”的阶段。这是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是对走出被束缚的传统、走向自由革新的渴望。

      总体说来,对于移居者而言,移居并非为了与他者融合,而是为了挑战风险,拒绝专制,期待工作和进步。在今天大部分阿拉伯移民都认为他们的现居国比原籍国更加理想,因为这些国家允许他们恢复被剥夺的自我,展现他们的天赋异禀,生活得自由自在。这样,他们可以在狭窄而不无风险。但却富有人性、道义性和创造性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正如古代阿拉伯诗人所言: “栖身之国皆为我国。” 多年以前,荷尔德林就曾在诗歌《面包和酒》中问到: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在面对伊斯兰教文化背景,阿多尼斯问出了“在这样的社会中,诗人能够做什么”。整本书的30多篇文章,似乎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但阿多尼斯想要阐释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些。

      在诗歌创作中,阿多尼斯践行着自己极具革命意义的诗歌理论和文化思想。也正因如此,他被称为阿拉伯世界的“鲁迅”。他是天然的叛逆者,他在诗歌中说:“小草在狂风面前低头,但它决不听从狂风的话语。”正是这些激烈的批判与呐喊,在阿拉伯当代文化的死水中激起漪澜,让人们看到了阿拉伯文化变革与新生的希望。祖国与民族不幸的现状,是阿多尼斯忧伤与悲愤的根源。诗人长年寄居他乡,素以“精神上的流放者”自居。然而,在他心目中,真正的流放地却“只有在写作中、尤其在诗歌中才能找到。”他在诗歌中诘问战争,书写着自己的愤怒,悲悯,批判和希望。

       结束语:除了我们本文提到的阿多尼斯之外,我们从泰戈尔,托尔斯泰,雪莱,裴多菲艾青等国际著名诗人成长的人生过程及创作实践来看,其作品除了深厚的国家情感之外,还有强烈的民族精神。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裴多菲意识到历史的转折关头到了。他在外地获悉意大利、法国和维也纳发生革命消息后,立即赶回佩斯,组织力量,参加并领导了佩斯的3月15日革命,在民族博物馆广场的群众集会上朗诵了他写的《民族之歌》。

      1848年6月,裴多菲参加奇什孔沙格地方选举失败,促使他写下长诗《使徒》。9月底,诗人奔赴前线埃尔代伊,被贝姆将军任命为少校副官,终于争得为自由而战的军人身份。不幸的是,他在1849年7月31日的塞凯什堡战役中阵亡,年仅26岁。一代巨星陨落了,留给后人的是与世长存的800多首晶莹璀璨的诗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9 00:48 , Processed in 0.0949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