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生活中的手机(参与不参评)
13年前,我在《信缘》一文中,曾信誓旦旦写到 “这便是我的“信缘”,我还会再写下去,直到我走到夕阳的尽头。”何曾几时,墨迹依旧,而我却食言了,有10余年已没写过信了,原因是有了手机,写信被短信代替了,更新了智能手机,短信又被QQ聊天和微信替代了,手机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实惠,却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和困惑。 手机刚买回来那段时间,兴奋不已,竟然成了手中的玩物。开始用笔画发短信,很快又想到我迟早会用上电脑的,还不如改为练习拼音。我是关中人,天地 钉 子 铁 是读不准的,就查字典,无论是办公室还是枕头边以至于茶几上都放着新华字典,没有病人时练,看电视时练,躺在床上也练,有一天晚上12点多了,我打“滚”字后面竟然出来个“蛋 ”字,我自己独自笑得不亦乐乎! 10年前,我在一篇《远在天边 近在咫尺》的文字中这样写到“买手机时只是为了通话方便,想不到发短信却成了我手机的主要用途。对我这个永远牵挂孩子的人而言,无疑带来意外的惊喜。短信虽短,但也是信,它如蜻蜓点水,能在人的心中荡起涟漪。它无需纸笔,快捷方便,有着传统的信件和电话无法相比的优越性。它除了及时传递消息外,还可以把你随时扑捉到的灵感编辑成一条简捷、精练的短文发给你的好友或亲人。同样收到一条言简意赅意味隽永的信息时,也会在手机上保存很久,甚至还会抄在日记本上,有空时慢慢品味,那是一种享受。尤其是睡前,我总要打开手机翻看一下,一遍遍地咀嚼着孩子们发来的字句,重温着收到信息时内心的感受!自从有手机以来,一家人虽天各一方相隔千里,却如同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前不久大儿媳去北京参观学习,第一天发短信来说登长城了,第二天又说参观故宫博物馆了。孩子们到哪里就会把我的心也带到哪里,他们看见什么我也会看见,我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往日跑到邮局寄信,然后掰着指头数着日子焦急地等待回信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短信延续了我的“信缘”,使我和家人的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流。 手机方便了情感的交流,缩短了时空和地域的距离,节约了话费。但是那些铺天盖地诈骗、广告的短信也随之而来,节假日甚至要花费很长时间回复短信,以至于冷落了家人。现在凡是那些群发的、从网上下载或转发的短信我一律不回,好朋友哪怕短短一句祝福的话我一定会回复。我被那些显示是公安局电话号码的短信骗过钱,今年5月我回老家那天QQ号被盗,以我的名义到处向我的好友借钱,幸好大家都相信我及时打电话告诉我,我当时还在同学家,立即在他家修改了密码。 有了手机和电脑,再也找不到家书值千金的感觉,看不到对方的手迹,欣赏不到那些有艺术价值的信封和书法。 我坦言:我是个好奇的人,无意中拿别人的智能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现比我的相机拍出来的效果还好,于是2周前又买了个像素比较高的智能手机,在熟悉其操作中,闹过笑话,也有很多很深的体验!原本手指轻轻一滑或者一点的动作你不懂,你就接不了电话;编辑联系人,只要把号码按住,编辑功能就弹出来了,可是你不懂这一窍门,就是找不到编辑的地方。这让我验证了母亲过去常说的一句话:一窍不通,少挣几百。 手机已成为我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有利有弊,有喜有忧。我们只能尽量用其利而避其害。 2013-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