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3-5-22 10:55 编辑
廿三:珞巴族
景区的接待站和停车场在哨卡后不远处,看来这里开放参观的时间没多久。至少是在世界大局较稳,中、印关系缓和后的事。目前基础设施较简陋,景区内道路狭窄,所有外来车辆均不允许驶入。和大峡谷一样必须乘坐景区内的游览车,只是这里用的是小型电瓶车。一辆只能坐十来人,司机几乎全是景区内的原住民。给我们开车的是一个很清秀的珞巴族小青年,看样子怕刚到参加工作的年龄。很乖巧的,大家都很喜欢他,就像邻家的高中生。他带领我们去参观珞巴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就将车停在他家的院子外,请我们去他家里看看。尽管生活用品很简单,朴素实用、但明显能看出他们已接受了现代的生活习惯。须知他们这个民族,是现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直到几十年前,西藏和平解放时。珞巴族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部落生活。
米林县在“西藏江南” 林芝地区境内,其旅游资源也算是得天独厚。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汇流后,几乎处处是景。大峡谷、南迦巴瓦峰都在辖区,使南伊沟这样的天然美景也只能沦为待选自费景区。为了吸引外界眼球,主管者给它贴了很多商业化的标签:“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藏地药王谷”“天边牧场”等。几乎包含了从全球到地方的各种名称。其实主要因藏药始祖玉妥·云丹贡布大师,曾在此地炼丹和行医授徒。算神秘藏医药重要的传承发源地,现有藏药观赏园、千年云杉王、山神殿、弥姆石柱、甘露洞(大师修炼地)、药王山等相关遗址可考。
南伊沟虽说离米林县城不远,但纵深却有好几十公里。除进沟十多里内有珞巴民族村,其余均系人迹罕至之地。沿沟两侧,均有保存完好的原生天然林和植被。属集人文、民俗、生态,混合性旅游景区。
一路上停停走走,参观了珞巴的文化体验馆、野生动物养殖场等。主要是实物和照片,因是旅游淡季、村里只留有些妇幼老弱。本来还有特约的竞技及游牧生活技能表演,但一般团队很难碰到这种好运。
这原是一个以狩猎为其重要生活来源的民族,但小司机说:现在狩猎的人不多了。畜牧、药材采集、竹器编制、羊毛纺织,都是他们的副业。特别是南伊沟这一带,还生长有较多的冬虫夏草。外人不能进来采,每年都会有很多商贩来找他们购买。珞巴人的琼林村,离南伊沟口不远。后门木栈桥可直通沟边观景台。屋前院坝,两侧和房后都有园子。小村几乎全是木头盖的,房屋一般较低矮。几个参观的地方才是木架的两层楼房,室内布置显得很简单。无床、兽皮、编织毡垫,直接铺在地板上。有木墩、椅子、均保持树干原样,给人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墙上挂了些弓弩、砍刀、猎枪、网套等狩猎器具,生活场景的相关老照片,没有时间细细研究,只好先收进相机再说。
从官方介绍看,珞巴族尽管人少、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藏文。信奉原始巫教,习俗独特。直到西藏和平解放时,从原始部落生活直升现代社会。且在深山林区,有主要生活聚居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如仔细的看,珞巴和藏族服饰上确有明显区别。珞巴男人一般都跨长刀,身着皮毛猎装,头戴兽皮帽。女人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紧身筒裙,小腿扎裹布。而且洛巴男女喜欢在腰部和颈部,挂满沉甸甸的饰物。家里的装饰、神坛布置都有区别。同时他们喜欢将山林中俘获的野鸡、珍禽、熊等猎物带回来圈养。以获得更好的价钱。我们去时刚好卖了一批,所以看到的只有驯化后的野猪。到是各家都备了些他们的民族食品,也不过是玉米、荞麦饼、酥油茶、奶渣、酱鸡蛋、山药、土豆等。游客最推崇的是从南伊沟里捕捉的鱼,用竹签穿着炸或烤的特色美食。
当然随着旅游业的开展,他们也摆了些卖纪念品、食品、饮料,药材和石头的摊子。特别是石头,看来和普通鹅卵石没啥区别,但据说他们天生能感应到,是不是宝石。我们去小司机家中时,他还特地将他藏在菜园中的宝石拿给我们看。当然我们这群肉眼凡胎,也看不出什么明堂。后来我从一个小摊前经过,来了一个走路很费力的珞巴老太婆。比划着要我买一个,她比的价都不贵。但我实在不愿捧着一砣宝石走路,又狠不下心让她失望。好在看见那堆石头里,有一块比鸡蛋略小的纯黑小石,挺光滑的。便掏十元钱买下、换得她绽放开一脸的笑纹,也算是我此行买下的唯一纪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