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歌 于 2023-6-8 08:11 编辑
每年进入农历五月,我总会想起从前过端午节时的情景。端午节一大早,就能看见女孩儿们手脖上系着五彩线、手拿着香囊在街上玩。 那时,我家居住在城乡接合部,不远的山坡和沟渠疯长的艾蒿茂密,叶子朝阳面深绿,背面灰白色上面有一层柔毛,有一股很浓的蒿草香气。上学那会儿,端午节一大早,我都会上山采艾蒿,回来后把艾蒿插满自己家的门旁和小院。听老人们说这样能够祛病辟邪,如果,这一年家有病人,可以用艾蒿熬水可治百病。为一个传统节日,为一个传统的习俗,为家人的安康,年年端午都做着一件模糊的心望,采艾蒿挂到自家的房门前。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一家人聚在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顿,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一定要好于平常。那时,我家的端午节吃的很简单,头天晚上母亲就把包的粽子煮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后,把积攒下来的鸡蛋,洗干净放到粽子锅里煮,开饭的时候,一盆粽子和一盆带着粽香的鸡蛋端上了饭桌。吃完早饭,上学走时也不忘偷偷地拿上两个鸡蛋,课间和同学用鸡蛋相互撞击比输赢来取乐,鸡蛋壳撞碎了就剥壳扔到嘴里。 自从有了互联网,我知道了端午节由来有诸多的说法。距今1300年,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一诗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显然,已经把端午纪念屈原这个正直而且倔强老人的传闻说的很清楚了。也有传说是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在两千多年传承发展中演绎出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对我来说追溯端午节的来历不重要,毕竟从古至今相传太久远了,历史不断变迁增加了不少地域习俗和端午文化内涵,不管怎么说,只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过得温馨就好。 这几年,家乡小城虽然没有南方“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的热闹,但节日的气氛浓厚了很多。每年进入农历四月不久,街边小摊儿就陆陆续续出现卖自家包的粽子了,商场里南方各地的粽子也争相上了柜台。就粽子来说,南方各地种类繁多,形状显得与众不同,三角形、锥形、橄榄形和竹筒粽子等多种多样,而北方粽子显得很单调。粽子的馅料有北方的甜、南方的咸之说。如今,北方受到南方粽子文化的影响,由原来单纯的糯米、蜜枣、葡萄干之类的甜品渐渐演化到海鲜和肉馅了,虽然味道比原来鲜美,我总是吃不好这种口味。去年端午节,我老伴也试着包了一次肉馅的粽子,是从抖音视频里学来的,可惜包不成那个样子,歪歪扭扭的下锅煮时还露了肉馅,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一次尝试。如今,包粽子和吃粽子只是端午节的象征。吃粽子、吃鸡蛋,已经不再是很重要家庭聚餐的内容了,毕竟,我们餐桌上已经很丰富了。 傍晚,我到离家不远的渤海湖边散步,五彩斑斓的光影围绕在靓丽的湖畔,音乐喷泉使劲变换舞动的姿势。湖畔上一群穿着打扮时髦的女子优雅地跳着曳步舞,在旁边有人用手机拍照和录像。还有几个青年男子在另一处做起直播唱歌。这是多么幸福和安宁的现实呀,散发着一份深入内心的美丽。只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个时代的端午节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