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4)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十一 返城回到家乡后,巴山景物长现意念梦境之中。《巴山夕岚》写奇兀岗岭下农院归牧,即为斯境。昏夕长天飘浮芙蓉般云朵,杂树掩映之茅茨瓦舍,皆于暮意中微醺了。屋后高松却似在晚风劲拂下低声呼啸。岗崖下出一泉,至缓处成浅滩;牧者吆二牛涉水而归。大牛已怡然至彼岸,摇头摆尾以待。犊儿心怯,赖牧人牵引乃涉。轻漫于崖泉间者,是暮霭夕雾,抑或是农舍炊烟?——呵,余今观此,鼻中似已嗅得柏枝茅草哔剥燃烧时所发那悦人之干呛香气!
十二 向来将成于1988年三十五岁时之《巴蜀山居》自视为划段性作品。斯作画境雄深,沉厚茂朴,冈林崖泉、篱落茅舍与曲径平桥纷繁错杂,岭壑崖梁间则轻烘流动烟云,因以静中生发灵动机趣。斯境确擅可居可游可访逸友之胜欤?微茫间吾心似稍存犹疑。唯观斯图,感其宏博复沓之躯脉络隐显有序,似已真觉画者气血丰盈,性、情、理初备,肌骨面目已新呈成年状,郁郁乎宛若方夏之山者矣。
十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前,大千泼墨泼彩画风令余神往。《绝岩山寺》一画,可谓沐其风甚矣。崇峦叠巘、奇峰峻壑俱呈起伏奔趋之势,山中光影明灭,云烟浮动。悬梁间三迭瀑回折而下,草树或疏或繁,旷平处隐见农田而形胜之地有巍寺置焉……图以势擅,曲幽深远之境或可引人顿生缘径拾级、踏石涉涧以作游山礼佛之出尘念?究竟有无此等意境功效,已非余所知矣;唯余自视斯图,则颇生逸离此山荫翳而另觅它山胜景之念想。
十四 蜀山峻奇而蜀地气候寒暑兼备。余自幼生长于巴蜀之地,其春夏秋冬、风雨晦明之山于余,皆如熟友。此《蜀山霜色》也,画中峰岭尖峭插天,茂繁竹树尽融于清晓而色光郁丽斑斓。时或当月落而日未出之际,晨光熹微。柔云缓滑山间。静谧中一泉穿越峰壑而飞漱霜林。林下山家,瓦屋因映天光而色泽明朗,势虽静止却欣欣然暗含生气焉。凹隅之处,一平桥将蜿蜒石径转引峰后。稍远山阳之地村落聚集。此或正应“山外别有人家”罢?画成于1987年,时因受秋园山翁影响,风格略回归传统。
十五 余既自称山中霹雳,好山乐山或与山有缘,自不待言。唯山之形貌,除具特殊地域特色者,毕竟大同小异,尤其针对具体画家所生存之空间范围而言。既然如此,求山之内魂,便为山水画家首要任务。此《山魄》一画,是为余始具此明确意识后之作。山仍为沉厚蜀山,然取象雄峻巍峨,石岩结体劲健,草树勃郁茂繁。森密崖林间有瀑回折隐显急下,轻盈白云于山间依势成形而飘然逸出,挟以群鸟奋飞,使人若隐隐然闻其山声。或者,此山之魄,便正潜藏在其黝黑凹影之间某一未可捉摸之处罢?甚或,其更又幻形僧道,——不,“居士”,坦坦然如人生活在那林下草阁内了?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