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杭州苏小小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7:1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平原君 于 2023-12-17 12:19 编辑

    杭州苏小小墓
    去过杭州西湖的朋友,大概都会看一下苏小小墓。苏小小墓,位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在西湖风景区内的景点中,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很高,也算是一个网红打卡地。苏小小墓历史悠久,上世纪60年代曾被平毁。原因是一位伟人极喜欢住在西湖别墅,而西湖景区却颇多古人之墓,于是就有了“不能与鬼为邻”的指示。1964年12月2日,一夜之间,平毁了孤山、西泠桥一带的坟墓30多个,连同附属的牌坊、亭阁、墓碑、石像等统统拆走。甚至鉴湖女侠秋瑾的墓也未能幸免,苏小小一个妓女的墓当然也被平毁。一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些一直游荡的游魂野鬼们才渐次得以安居。1988年,在西泠桥畔墓亭原址上重建了慕才亭,2004年根据老照片又在慕才亭内复建了苏小小墓。原来的慕才亭有一副对联是:“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注1)。重建后的慕才亭内有十二幅楹联,是请当代沈鹏、马世晓等12位书法家题写的。
    苏小小其人,传说是南齐时的名妓,但史无记载。其来源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钱唐苏小》,诗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此诗亦称《苏小小歌》或《钱塘苏小小歌》。或认为诗作者是苏小小,但我以为这是写苏小小的一首诗,或者就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民歌,与六朝民歌风格相同。虽然用的是第一人称“妾”,但这并不能肯定作者就是苏小小。
    苏小小墓,虽然大多说是在钱塘西陵(即西泠),但也有说是在嘉兴的。如《《乐府广题》引《吴地记》:“嘉兴县前有晋妓苏小墓。”唐代诗人徐凝《嘉兴寒食》云:“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明示苏小小墓在嘉兴“县前”。《增订注释全唐诗》张祜《题苏小小墓》注引《舆地记胜》卷三:“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晋歌姬也。今有片石在通判厅,乃云苏小小墓。岂非家在钱塘而墓在嘉兴乎?”这里把苏小小墓的位置说的很具体,并说苏小小是“晋歌姬”。元人张元弼有《苏小小墓》诗云:“香骨沉埋县治前,西陵魂梦隔风烟;好花好月年年在,潮落潮生更可怜。”原注云:“坟在嘉兴县前,今为民家所占。”这就是说,到元代仍然有人认为苏小小墓在嘉兴。
    那么这个钱塘苏小小墓,确实是苏小小的埋玉之处吗?也很难说。什么时候在钱塘西陵有了苏小小墓?似也无确考的文献。根据《浮生六记》作者清代沈复的说法,“苏小墓在西泠桥侧,土人指示,初仅半丘黄土而已,乾隆庚子(1780),圣驾南巡.曾一询及.甲辰春(1784),复举南巡盛典,则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余思古来烈魄贞魂埋没不传者,固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名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钟,为湖山点缀耶?”(注2)
    根据唐宋人的诗词和记载,苏小小墓应该是有点规模,不然何以成为歌咏的对象?何以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道风景?至于沈复说到“半丘黄土而已”,也极有可能。后因历经战乱,原本像模像样的苏小小墓,或者也就荒芜成了“半丘黄土”。据《西湖新游记》说是因为康熙(应是乾隆)的过问,地方官动用民力,“一夕成冢,以备御览。”(真是佩服文言文的魅力,皇上去看一名妓女的墓,用白话,什么词合适呢?视察、游览、祭奠似都不恰当,说“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说去“看”,与皇上的身份不合,有点不伦。但是说“御览”,就很恰当,虽然“览”就是“看”)为了迎接乾隆圣驾的“御览”,不仅把苏小小墓整修一新,恐怕还增其旧制,扩大了规模,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大概就是1964年平毁以前的基本样子吧。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猜测——只是猜测,或许苏小小本籍是嘉兴人,后来到了杭州成了钱塘名妓,殁后就葬在杭州。即使杭州之墓,有说在钱塘县廨舍之后,有说在山麓的,也很难说哪个更准确,或者先是葬在某处,后又迁至某处,最后葬在西泠桥畔。而传说嘉兴的苏小小墓,或者是家乡人为纪念苏小小而另筑的一墓如衣冠冢之类。我这猜测与《舆地记胜》的猜测——“岂非家在钱塘而墓在嘉兴乎”,正好相反。
    虽然苏小小的事迹史乘不载,甚至是晋人还是南齐人,其墓在钱塘还是在嘉兴都不太确定,只有一首很难说作者是谁的民歌式的短诗,但其影响极大,后世文人墨客对苏小小及苏小小墓的歌咏却史不绝书。我们检索一下《全唐诗》竟有近20首题写苏小小的诗歌,其中包括李贺、刘禹锡、白居易、李绅、温庭筠、张祜、李商隐、罗隐等著名诗人。后世演绎出来一些关于苏小小的爱情故事,都是子虚乌有的事。
    说到底,苏小小历史上有无其人,苏小小墓是真是假,是在西泠还是嘉兴,都不重要,也不可考,现在只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已。

    附注:
        1,慕才亭原有的对联为:“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据曾经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过的一位先生说,该联下半联原为“风月其人可铸金”。茅盾来杭见之,与友人通信曰:“风月”不若“花月”贴切,后遂改之。这位先生觉得此一改动并不见得高明。“花月”暗寓”如花似月”,用来形容美人风貌固无不可,但稍显平庸。“风月”可理解成“清风明月”,如泉州清源山弘—大师墓前山石上,赵朴初所书“—林风月伴高僧”。亦可理解为“风花雪月”,撰联人之本意是,苏小小其人虽是风尘女子.所谓“风月其人”,但其品性高洁,仍可“铸金”。用“风月”二字,其对比、映衬之力更强。“埋玉”,典出《世说新语》:“庾文康(庾亮)亡,何扬州(何充)临葬云‘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铸金”,铸金像。典出越王勾践灭吴后为范蠡以金铸像。
       2,“百度”上说,1784年春,乾隆帝南巡时,沈复随父亲迎接圣驾,那时苏小墓已石筑为八角形,上立一石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沈复叹道云云。
    说沈复“随父亲迎接圣驾”,完全是夸大其词,不符合实际。
    根据沈复的《浮生六记》的记述,他15岁时,其父在山阴(今绍兴市)赵县令府中做幕宾,即俗称“师爷”者。赵县令延请杭州名儒赵省斋教授孩子的学业,沈父也令沈复拜在先生门下学习。次年赵省斋回杭州在家设帐授徒,沈复也随赵先生去了杭州,继续学习。也就是在杭州期间,沈复游历了杭州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苏小小墓。
    辛丑(1781年)秋八月,沈父因患疟疾回苏州养病,沈复也回乡服侍父病。在此期间,沈复遵父命,拜父亲的盟弟蒋襄(字思斋)为师习幕,遂即随蒋襄到奉贤官舍学习。
    癸卯年(1783年)春天,沈复跟随蒋襄到扬州就聘,开始了幕宾生涯。
    甲辰(1784年)春,沈复随父就幕于吴江何知县府中,与诸同事,参与办理吴江南斗圩行宫(也称南斗圩大营)事务,故能“得第二次瞻仰天颜”。
    沈复的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幕宾,连个正式的“公务员”都不是(幕宾是地方官员自己聘请的文案人员),哪来的资格恭迎圣驾?沈复父子不过是跟大多数百姓一样,跪在路边瞄一眼皇上的龙颜而已。当然,因其是参与迎驾的工作人员,会比普通百姓得到一个更佳位置,靠近皇上经过的地方近一点,看的更清楚一些,倒是很可能的。但这显然并不是有的文章所说的“随父亲迎接圣驾”。
    这里说是“第二次瞻仰天颜”,那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初次“瞻仰天颜”的呢?沈复没说。根据上面《浮生六记》的记述,自沈复16岁(1779年)随赵省斋到杭州学习,到1781年回苏州服侍父病,他一直是在杭州。乾隆第五次南巡是1780年,应该就是这时候在杭州初次“瞻仰天颜”的。这时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当然更没有资格恭迎圣驾,只能远远地看一下圣驾,至于能否看清“天颜”怕也难说。
                                                                                                     2023.12.1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沙发
    发表于 2023-12-15 19:57:39 | 只看该作者
    解读一件事,了解一段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18:24:27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都喜欢结交名妓,在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名家写给名妓的诗词,也有不少有关他们结交的故事,如唐朝的杜牧,宋代的柳永,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与钱谦益、李香君与侯方域、董小宛与冒辟疆、卞玉京与吴梅村的故事。对于逝去的名妓,这些文人雅士更是把自己的才华投射到她们身上。为什么文人雅士喜欢结交和歌咏名妓?恐怕他们并不是为了追欢买笑或者说主要不是,而是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在感情上是惺惺相惜。这些文人雅士们多有怀才不遇者,他们与那些色艺双绝的名妓沦落风尘,处境有相似之处。即使那些仕宦通达者,在精神上的追求也不是在官场和朝堂上所能得到的,倒是在这些风尘女子中得到沟通和慰藉。至于对逝去的名妓的歌咏,大都也是浇自己的块垒。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能说明文人雅士与名妓的那种惺惺相惜的特殊情怀。中国历史上文人与妓女的这种关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值得研究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地板
    发表于 2023-12-27 13:51:20 | 只看该作者
    记叙详细细致,详略得当,学习,问好姜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21 06:20 , Processed in 0.1031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