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边 七绝 大理崇圣寺三塔 鼎足千寻云路遥,苍山风过雨潇潇。 白头老子高台上,俯瞰灵禽落石桥。 七律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一瞥 白家居所满街坊,南诏名城枕点苍。 广屋三方迎照壁,层楼四合接深廊。 曾经古道兴衰疾,剩有时贤游览忙。 老妪浇花破檐下,逢人犹说旧时光。 七绝 洱海风涛 凭栏北望水连天,洱海涛声起碧烟。 许是望夫云欲至,眼穿不见打鱼船。 注:传说,望夫云是洱海天空常见的一朵云,不与其他云朵相邻。此云刚出现时天气晴好,但不久便会风涛大作,渔家多避之。 七绝 洱海岸边 如蓝碧水海天清,两岸连绵村镇横。 赏尽飞鸥还极目,苍山山半几风筝。 大理是我们闻名已久的地方,但是因为这里的海拔在2000米以上,所以总有一丝畏惧心理。还好,来到这里以后,虽然略感走路多了有些气喘,但还没有太大的不适。
来到大理,当然要游洱海。洱海的景色似乎要比滇池更胜一筹,第一,洱海的水质治理优于滇池,远看水面,真是一片碧蓝,犹如大海的颜色;第二,洱海边上的点苍山要比西山更为高峻雄伟,据说最高处可达4000米以上,可惜我们来得还早,没有看到“苍山雪”的景观;第三,洱海的形状狭长,好像人的耳朵,而我们所在的下关恰好位于最南端的耳垂部位,所以向北方望去,东西两岸尽收眼底,岸上相隔不远就会出现一处的村落也都历历在目,甚至于苍山半山处的几只风筝也可以清楚地望见。略感不足的是,由于著名的“下关风”的影响,洱海里看不到渔船,游船也极为稀少。
大理古城名气很大,但是也同样过度商业化了,显得喧嚣杂乱。找到洋人街,却见不到洋人开的店铺,据说洋人们都由于蚀本铩羽而去了。倒是离古城不远的崇圣寺规模阔大,特别是有名的大理三塔鼎足而立,形象完全不同于北方寺庙里的宝塔,淡黄色的外观,颀长秀丽的略呈橄榄型的身姿,给人带来异样的美感。我们伫立塔前,正值苍山风起,疏雨飞来,那感觉在北方是难以体会的。
洱海周边有很多村镇或者居住点。我们这次只慕名去了喜洲,为的是观赏白族民居。下了大巴,一辆载人三轮车就把我们拉到一处名为“严家民居”的大院子前面,下车后立即有人上前殷勤地卖票。幸而我们没有冒昧从事,而是先在周边转了转,才发现一座真正的保护地“严家大院”,并且知道了那座“严家民居”纯粹是假古董。可怕的是,休息时上百度,“严家民居”依然占据了主要位置,据说在里面可以喝三道茶,看民俗演出,估计当然费用不菲,真假李逵竟然混淆到这种程度,可悲可叹。 白族建筑除去特有的飞檐斗拱、素描彩绘和雕刻艺术外,一个很大的特色在于其布局。典型的白族民居有两种格局,一是四合院,但是院子四面的房屋多是二层楼房而非平房,与北方不同;二是“三面一照壁”,就是三面房屋,对着一面巨大的照壁(影壁),照壁上有雕刻彩画和题字。另外,白族院落很多是以西为上,不同于北京的以北房为上房,据说这与当地的地形有关。严家大院是一座保护完好的博物馆,由前后相连的五个四合院组成,名曰“四合五天井”,院落之间互相连通,二楼的各房之间也有走廊连通,规模巨大,装饰精美,是“富可敌国”的民国白族富商严子珍斥巨资建造的私宅。在最后面的花园里还有一栋二层洋楼,旁边设有地下室,是抗战期间为了防轰炸而挖掘的。严氏号称“西南首富”,家里也出过不少官员,所以在房屋上经常能够看到诸如“司马第”“大夫第”之类的匾额。 喜洲还有大量登记在册,挂出牌子的民居,不过其现状与严家大院都不可同日而语。一种情况是仍由后代居住,例如赵府,这是清代进士赵廷俊的住宅,赵氏是喜洲望族,赵本人与林则徐交情很深。赵家的规模略小于严家,也有一进四院,所不同的是四个院落由开在旁边的一条过道相连,因此各院之间可以互不来往。现在院中所住的多数是赵氏后人,院子却已经很破败,有些房子已经无法住人。居民们拿不出维修款,而且上面也不允许自行维修改造,所以房子的未来还在未定之中,住户们自己也很迷惘。另一种情况例如董家大院,原来的主人是喜洲白族民族资本家四大家之一,抗战时期陈诚、宋希濂等将领曾经住在这里。后来董的后人犯了罪,房屋已经被分别出租,成为大杂院,大院的另一部分则被改造为高级宾馆,面目全非了。不过,浏览一遍这些民居,还是可以对白族建筑艺术得到一个笼统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