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编外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三省夹缝中的一方净土----郎木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41#
    发表于 2024-5-29 20:18:43 | 只看该作者
    细节处都是知识底蕴,欣赏。

    点评

    不行了,记忆尽管还可以,但我打字习惯五笔,他们用的道具里生僻字多,有时打一个字很费力。哈哈,加上又应邀到厦门和阳朔去逛了一趟。还得几天才能结束。让大家久等了,抱歉!顺问夏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3 2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42#
    发表于 2024-6-1 17:28:32 | 只看该作者
    好一场盛大的宗教游行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欣赏,问好老师,遥祝您夏琪。

    点评

    是呵,可能是他们传承了印度大量的法器、法事,加上本土宗教的一些怪异法事、法器。所以可能是宗教里法事、法器规模最盛大的了。加上他信徒的虔诚度,没有那个宗教能比拟吧?比如磕长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3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43#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21:08:06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5-29 20:18
    细节处都是知识底蕴,欣赏。

    不行了,记忆尽管还可以,但我打字习惯五笔,他们用的道具里生僻字多,有时打一个字很费力。哈哈,加上又应邀到厦门和阳朔去逛了一趟。还得几天才能结束。让大家久等了,抱歉!顺问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4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21:59:35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6-1 17:28
    好一场盛大的宗教游行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欣赏,问好老师,遥祝您夏琪。

    是呵,可能是他们传承了印度大量的法器、法事,加上本土宗教的一些怪异法事、法器。所以可能是宗教里法事、法器规模最盛大的了。加上他信徒的虔诚度,没有那个宗教能比拟吧?比如磕长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45#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17:1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5 17:22 编辑

    十二:藏寨的篝火联欢晚会

      本想先转到山口、看一看天葬的地方,但看样子也并不太近,想到已经和向导约定明天同去,便决定不如早点下山去养精蓄锐。不过发现其实这小山坡的位置就很不错,听说还是寺院的夏林。因格鲁派黄教有规定,藏历四至六月间、僧侣不能外出。主要怕杀生害命、认为那时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如果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戒律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解禁。因这林内凉爽清静正好作为打坐之处。而从相关图片上看、特别是冷杉成林后酷似一帽,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僧帽山吧?

      爬上山顶、站在树林边沿向前远眺,可以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郎木寺小镇。遥望前方更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这金盆养鱼的格局、真还是盛名之下无虚景。四围的丘山林木合围着一片狭长河谷,纵横错杂、沿溪河牵出几行错落的民居。灰瓦白墙掩映在河谷中,主要中心大多是寺院方面的建筑。郎木寺镇风格独特、左侧有如近在咫尺的财宝山、在阳光下更显红艳,远处那在淡淡晴岚妆点下的青翠丘山、正以优美的曲线层迭起伏。不因背后峻峭的高山、刮来阵阵带有寒意的天风,使我记起正处雪域高原。这些看起来还算平缓、优美的小山坡,至少也在海拔三千五到四千米的高度。我心中大概也要深信什么东方小瑞士的美誉了。

      待到晚饭后、天一黑,虽也满镇灯光、但外面的行人也就少了。究毕高原地区日夜温差大,特别是风大、向导也找来安排明日的路线。同时要陪同我们去参加今天的最后一个项目,藏寨篝火联欢晚会。本以为要动车或走点路,谁知他领大家出后院,顺一条机耕道转过山嘴、不到百米便是一个天然的山弯草甸。靠山有几幢藏式民居,平了个有一、二百平方米的大坝。在机耕道的尽头、立了几根高杆,两排木栅,象征性的设了个寨门。依山牵了些经幡、挂了些风马旗、堆有几个大大小小的玛尼堆,说是藏寨未尝不可以、只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就是个娱乐场子。当然该有的礼仪一点不缺,迎客献哈达、敬寨门酒、导引入席。虽然简陋、却也周到,大人小孩、男女老幼一齐上阵。估计也就一、两家人的生意,挂个达巴藏寨的名头、同内地各种农家乐差不多。我们被主人延请到贵宾席就座时发现,在那马架式的长案桌后就坐的客人、约摸已有四十多人。晚会早开始了、唱的歌很老套,都是现城市歌厅早已换代的设备。现在只要通了电气地方,随便装上一套组合音响、喇叭一叫、自然满场动感音乐晃荡。
    有个看来身材相貌相对漂亮的女歌手正唱着: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这在唱青藏高原!向导说:这还是老板从九寨沟那边挖回来的台柱子。这时她已经开始在唱: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这天路到是新一些,不少人已经轻轻跟着哼起: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果然后来好又唱了神奇的九寨: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 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人间的天堂, 你那温情的灵光,洒遍山岗…… 

      在这期间、我们面前的长案桌上,已用一次性托盘摆满了、藏家秘制烧烤的烤鸡烤羊串。尝来的确鲜嫩可口,配上主打的私家秘制青稞酒、也算是绝配。不喝酒的、有藏族待客的传统饮料酥油茶,那口感真叫独特、咸咸的特适合忌讳甜食的病人。这种用酥油、茶叶加盐制作的工艺很烦琐,配上糌粑、就是藏族主食。对客人献上是尊重,是一种高能量饮料、但不宜多食。比不得青稞酒、是按内地制作糯米酒的酒曲发酵制成,只要能饮酒的就无大碍。当然喝酒如不懂他们的规矩,也要被灌醉。按向导所说一般情况、只是迎宾敬酒,可以随意。上桌后如是有侍者、陪着主人亲临敬酒,就是贵宾礼遇。一定要看清主人的手势、如果他举杯时沾酒,对空弹洒的动作连做了三下、表明向你敬的“三口一杯”酒。意即要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侍者就给你添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时、就必须全部喝干。而且你得牢记、凡是这样的规格,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这叫“饭后银碗酒”凡动过酒的都不能谢绝,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当然规矩仍是“三口一碗”。很多酒客都栽在这一关呢!其实你真不吃酒的、反而没关系,只消用右手无名指尖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勉强了。

      在这天然草甸、星光、篝火构成的自然舞台上,在现代灯光、音响的辅助、指导下。几支歌、几个小型舞蹈、依然让我们感受体验到了,藏族歌舞文化的韵味。舞蹈中蕴含的深沉、浑厚的宗教意味,使人沉浸在一种神圣、肃穆的气氛里。高吭豪迈的歌声,在充满热忱的自由中肆意挥洒!舒展的长袖、舞动出了一个个美的精灵。很快篝火联欢就进入了互动阶段、游客中的文艺爱好者出场献艺,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也相继唱响。最后在祝酒歌中、大家一起手拉着手、肩靠着肩,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一起欢笑一起欢叫……


    寨中篝火早已经熊熊点燃
    迎宾鼓点正咚咚急切召唤
         
    歌声唱响在高原雪域
    锅庄健美舞动了佛土梵天
    西倾山脉延伸出原生希望
    白龙江源流淌着能量祝愿
        
    今宵无眠让激情回荡天地
    生命有缘愿欢乐满溢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46#
    发表于 2024-6-6 16:43:21 | 只看该作者
    算是深入基层,体验民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47#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8:40:4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本来就属于共和国最低的一层,到不须深入了。不过能够放心的走进民族地区寻乐,到时要感谢现在国家的安定和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4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21: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11 21:54 编辑

     十三:夜话天葬

      藏区究毕不如外面城市,向晚的活动都结束得早。向导利用这机会,给我们介绍天葬的真实情况和注意事项。据藏文史籍记载、天葬之俗是在十一世纪末,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因佛教认为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更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风俗。天葬的核心理论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认为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分离,成为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

      但从藏族本土文献看、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以前。远古的西藏、就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最早的本土文献《红史》记载: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天神占有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后,又顺着天梯回了天上,这是藏族史上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就更加值得探究了,这可和古印度的“林葬”、“野葬”风俗毫不相关。到是和西藏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树木稀少、难以制棺埋葬。便因地制宜、结合自然天葬(如水葬)采用了天葬形式。而藏传佛教从印度输入后,发现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布施”本是佛教信徒的根本、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有“舍身饲虎”的经文。按佛教教义: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轮回,尸体成无用的皮囊,若将尸体喂鹰,算是人生最后一次善行。因之大力推动、将天葬仪式化、使这种殡葬制度化,让西藏人推崇、信仰佛法。心甘情愿用“皮囊”喂食兀鹫、作最后最尊贵的舍身布施,以求达到、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

      天葬亦称“鸟葬”,是藏族先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殡葬习俗。主要用于广大的农牧民和藏族佛教信徒。僧人是“荼毗”(即火葬)、另外还有两种人:一是公认的坏人、二是中毒而死的人,是绝不能天葬的。藏民对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块藏地都有天(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先盘尸、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一般用白色藏被包裹、置放在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经超度。再择吉日、请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所以好久有天葬、至少提前一天就知道了。而想看一场完整的天葬仪式、除了运气好碰上了,就得和他们提前预约。郎木寺最神秘和吸引人处、就是这天葬台,甘南地区的天葬只在这里进行。并且经家属同意、可允许游客参观。当然这一切向导都会为你办好,关键是起码凌晨四点钟就要启程过来。天葬台是半夜两三点钟、就要开始煨桑,就是燃放起拌了酥油的松枝、召唤鹫王率秃鹫群从雪山上飞来。虽然从镇上到天葬台只有一、二公里的车路,但不准乘坐车辆上山、以免惊扰逝者灵魂。加上高海拔区、行动困难,一般观礼人到达时、诵经超度的法事已经完毕。随着黎明鹫群的到来、天葬师也开始盘腿而坐,诵念经文作最后的祈祷。同时摇起卜朗鼓、吹起人骨号,使静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们应鼓号声腾空飞来。纷纷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人群禁止走动、全都静静地目注天葬师的一举一动。当裹尸包打开、天葬师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先用哈达固定头部在石柱上、便从背部下刀。先竖三刀、后横三刀,表达出“安息吧”。其下刀极虔诚、视为善业功德,刀纹讲究按袈裟的条格、每一刀都视为对死者的加持和超度。当肢解完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处理停当后,即向周围的鹰示意。鹰鹫纷纷上前争抢、转瞬所有肌肉和内脏便被吃干净。接下来就是被说的很血腥的场面、天葬师把余下的骨头砸碎,拌以糌粑拿捏成团团。再粘上台面血水、扔给周围的鹰鹫,直到场面上没有遗漏。当然精神身体有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建议最好不要去观看。

      看来这里的情况和先前在拉萨,了解到的情况大同小异。这样的天葬看来费用也不低,特别是正规的天葬场所。下午看到的那种大型法事、就不像普通人能够承担得起的。如果没有点有身份、没有一定数量积蓄的人(按规定去天葬的人会把所有的财产捐给寺院),是无法享受天葬这无比荣耀的待遇。当然如在交通闭塞的偏僻地方、则省钱、省事,程序很简略、据说也不少的藏寨也有。虽然不一定有很专职的喇嘛、天葬师,但那才是藏族的传统,普通人都能得到的……

    煨桑袅袅散松香,鼓号声中见鹫王。
    生死辱荣终幻境,去来清白舍皮囊。
    新陈代谢原根本,果报轮回佛道场。
    宇宙苍茫规则在,哪分俗世与天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49#
    发表于 2024-6-12 21:16:42 | 只看该作者
    佛教认为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更利于灵魂转世在,这就是天葬的意义吧!

    点评

    是呵,其实从世界角度看,有这种或相似的葬法的民族、还是很多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12 2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5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2 22:00:48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6-12 21:16
    佛教认为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更利于灵魂转世在,这就是天葬的意义吧!

    是呵,其实从世界角度看,有这种或相似的葬法的民族、还是很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51#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20:1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13 20:14 编辑

    十四:参观郎木寺天葬台

     虽然明知没有天葬仪式可看,但大家依然兴致勃勃跟着向导上山。当然也不用赶早、从容吃了早餐后,八点过才出发。看来这向导也有很大的关系网,又搜集到了十多个游客。今天特意改变路线,先去天葬台参观,然后直接去白龙江源。我们顺大路可以自己返回了。大家都表示满意,究毕去那种地方、人气越旺越好。其中有两个十来岁的小孩,很直接的问道:能看得到吃死人的老鹰吗?牠咬不咬人呵?“一般在后山都能看到的、但很少、偶或一、两只在天上飞,平时遇到几只一起都很少的。他们叫兀鹫、是我们这里的神鸟,不但不抓人、连活的小动物都不抓、只吃死了的尸体”向导很耐心的回答。

     由于大家多少都有点高原反映在,这短短的二、三公里还是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其实爬上半山后、转过山塆还有些上坡路,两旁有些藏族民居。过去才是山地草甸、逐步路便成了草原上的土路,远远就可看到下面,贴近山根处有一个、比较缓的山坡平地。有一片到郎木寺后见到的巨大经幡,挂了很多彩色和白色的经幡条。因为每葬一个人、就得先添加上一条,远远看上去很像草原上的牧家乐。当然它招待的不是四方过客,迎接的是空行母、鹫王的大军。真正看到这天葬台时、我还是有点惊讶,除了一个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出、是曾经简单垒砌而成的石台、别无可令人居住的建筑。乍一看就像是在这漫山遍野草原上,出现了一小块平整、不长草的石块地呢!

     这天葬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各形不规则的石块组成。只是中间有几块较大、较平整,另有几块厚厚的像磨盘状的圆形墩子石、有一块中间还特意凿了个,洗脸盆大小的圆窝。还有些漫不经心的设计、如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上面还系着一条残存和哈达、这石柱据说就是开始时固定死者头颅所用。东侧似乎不经意的两砣高出天葬台一、两尺的天然石头,则恰到好处的可以走到遮挡围观者视线的妙用。说实在的、这里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如果没人带领、讲解、我根本就看不出这里是早已沿袭了几百年之久的天葬台。只是对那些刻意留在现场的刀、斧、大锤、利刃之类天葬时使用的工具、以及煨桑炉和残骨、遗物焚烧炉留下的残渣,现场散乱的碎骨、器官等、我想应是为了吸引游客作的现场置景吧?究毕那些尖刀、利刃、铁斧、大锤、之类,大多都是装的不锈金属柄,可以任由日晒雨淋、风雪冰霜的。而残骸碎骨的陈旧新鲜,别说我一个医生、其实不少人都能轻易判断的。只是限于当时那种场景、自动接受了眼前现实,加之那种长期渗入石缝和泥土中的血腥恶臭气味、没去多想而已。我是单从卫生管理角度、和天葬师的职业道德角度,来察觉这个问题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工作场地都不收拾干净、兀鹫不吃或没吃完的骨骼不焚烧。那能叫享有最高荣耀的天葬吗?这样的天葬师寺院能包容吗?何况施舍者的亲人、朋友全在现场,他们能容忍吗?真是这样、还能存在四百多年,可能吗?

     但现场场景的确如此、好在当天是阴天,据说气味还不是太大。我尽量站在上风头、对这种刻意营造的阴森、恐怖气氛,到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看着那些铁斧、大锤,心里很不舒服。在藏区走动次数多了后,对他们的风俗也有些了解。就葬俗来说至少也有:塔、天、火、水、土、树、六法,最高级的塔葬、只限于大能、活佛圆寂后。最简单的树葬,仅限于周岁内夭折的婴儿。天葬虽是藏族人推崇的最好葬俗,但没兀鹫的地方无法开展且也有禁忌。土葬为藏族嫌弃,多用于恶性传染病、被毒害者及强盗、罪犯。剩下的水葬算天葬的一种变形、一直是下层民众最佳选择,但为世俗界瞧不起、但至今仍为边远区主要丧葬方式;最文明的当然是火葬,先前主要是用于僧侣、上层人士、如今的公务员等。这是现在推广和最易普及的。当然天葬这种形式,很可能作为非遗保留,究毕几种天葬鸟也早列入被保护名单、断了天葬也等于断了牠们的口粮。我想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定进程,未来这里说不定、会出现一座伪装成山体的大楼,游客们正通过隐蔽的窗口、安然的观看着眼前天然剧场中,藏族葬俗文化中最神秘的天葬现场的实景:漫天的高山兀鹫争得首先进食权后、夺得一口便便横空飞走。周围硕大的秃鹫正鹰视眈眈,时刻准备冲上作第二轮填补;至于偏爱吞大骨的胡兀鹫还在远远的山坡上观望,显然现在还不是牠们登场的时候……当然现代文明、也不会再出现那种动刀、动斧、动锤、砍砍砸砸的场面,欣赏的是鹫鹰聚食的狂舞……
        高山兀鹫
    世界第三极天之骄子
    青藏高原的光辉荣耀


    尊享俗世敬畏之战神
    突破星球极限的飞鸟
    净化自然环境之卫士
    促进生态平衡的英豪


    珠穆朗玛峰向你致敬
    喜马拉雅山为你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52#
    发表于 2024-6-14 08:01:14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死法,而是葬法,我们想象是毛骨悚然,却不知藏民认为是最高阶别最荣耀的方式。叙述的如身临其境。

    点评

    从人类的感情角度看,绝大多数和你一致。理性的看这和捐赠遗体,完全一样。这的确需要一个去理解的过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15 00: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53#
     楼主| 发表于 2024-6-15 00:05:56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6-14 08:01
    不是死法,而是葬法,我们想象是毛骨悚然,却不知藏民认为是最高阶别最荣耀的方式。叙述的如身临其境。

    从人类的感情角度看,绝大多数和你一致。理性的看这和捐赠遗体,完全一样。这的确需要一个去理解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5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16:5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18 17:01 编辑

     十五:安多藏区的一颗明珠

      回到镇上虽然快到中午,但我们也无心再在这里用午餐。十年前游完青海湖,经兰州返回时,踏上了这条所谓的捷径。当时半下午才从兰州出发,一般走新的路线、都要慢一些,可以顺便看一看风景、以便留下一个印象。开了几个小时后宿于一个三岔路口、地方不大没几间房,但老板说规划设市、正准备修新城。也从他的介绍中初步了解到郎木寺,当时郎木寺镇离省道还有几里小公路。知道这一路到阿坝的红原都再无城镇经过,便决定顺道去郎木寺打尖吃午饭、顺便看看。

      那时郎木寺几百户居民总四、五千人,还包括寺院的僧侣。据说寺院便要占三分之一,因为两个寺院就有将近一千多。都是进入新世纪以,国家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力度。郎木寺的宗教寺院、起死回生才逐步恢复起来的。前来朝山的信众也逐渐增多迎来了逐渐增多的国内外游客。使这一度无人问津的古镇焕发生机、不但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荣耀、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传统的宗教服务商贸交流基础上,旅游服务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客栈、导、餐饮、土特产销售等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为这里是一块传统的梵天净土,所以国家的旅游部门尊重当地习俗、为避免和宗教界的矛盾并未直接介入。所以当地的聪明人、抓住商机产生了很多,自发性的为游客服务的项目。比如当地妇女在为游客梳编藏族花辫,租借民族服装、化装、摄影、给摄影师当力夫、导引等各种服务。旅游带热了郎木寺这小镇吸引许多外地的经营者来到这里投资业,带来丰富旅游服务形式。使这里为适应来自国外和各地的旅客的不同层次,不同习惯的需求、让各种不同文化风格逐步渗透在这个独特的高原小镇。现在你来这里看到的,已没有一点当年寺毁、香消后的残余景象。镇上对外连接的公路,已经全部标准化,高速公路已在离镇不远处通过。临近的夏河、临夏、合作、玛曲等地城市都有直达郎木寺的班车。老旧的房舍随着镇街的扩建,早已旧貌换新颜。更新增了不少的楼房、宾馆、酒店,这十来年的变化、按向导说几乎相当一个世纪。虽然原始的风情略显淡薄、但这么一个边远的所在,竟然常常出现外宾,俨然让人感到像一个国际化的社区。

      看来当年苦行大师、茸青更登降参的愿望,是真的实现了。尽管受时代局限、他一心只为佛门开疆拓土,但事实上六百多年后、这里真正变成了一块人间乐土。而且在这块安多藏区信教群众、向往的最后回归圣地,来访者在亲临天葬这种独特的藏族丧葬文化后、各自也会得很大的收获。死亡似乎也变得没有每个人臆想中的阴森恐怖、相反在这里来看了以后,不管你先前有无什么信仰、都会慢慢的得到一丝明悟。当然有的人会暂时的更加迷惘、但无论如何、对尘世执念越多的人越有好处。至少你总算看到了、什么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就是高山兀鹫给们的教育。只要你来、天葬我不保证你真正看到,兀鹫只要进入藏区的人很难看不到的。这种猛禽看到过的人都知道上,没有人会怀疑一般人能斗过牠的。但偏偏牠只吃腐食,别说人、活的小动物牠都不伤害的。天生注定就是这世界一切生命的超度者,是为促进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和保持这生态环境的洁净来的。无论你来时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还是穷家贫民、裸身乞丐,全都是彻底的最后施舍。待一切结束、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照常运行。这就是自然法则、不是有谁能改变的,你还放不下吗?

      车轮飞转、转瞬已进入若尔大草原的花湖景区,生活仍在积极的进行。珍惜今朝、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中已经获得的一切。以愉悦的心态去争取去经历未来的一切。才是人生正常的态度。我不由望向西北、祈愿安多藏区的这颗明珠,明天会愈加美好。

    人生就好像一场旅行
    随时更换着不同场景


    尽管有一个共同方向
    依然含多条特殊进程
    可能你只能原点转圈
    也许他将要宇宙纵横


    珍惜各自的经历体验
    无愧这一世修炼灵魂


           全文完、谢谢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55#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看清天下事,事事有因果。

    点评

    谢谢首版支持,本章结束。夏日炎热,等几天再发点随笔吧!顺问近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15
  • 签到天数: 4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56#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4-6-20 16:14
    看清天下事,事事有因果。

    谢谢首版支持,本章结束。夏日炎热,等几天再发点随笔吧!顺问近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26 09:03 , Processed in 0.1373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