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编外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顺江逆河万里行(旅行散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67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41#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10:59:23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5-4-6 07:04
    文章从表面风光到历史渊源,叙述的详略得当,欣赏。

    写这章费了很大的力,很多事情无法回避、而且有些事说出来现在的年青人也看不懂。所以初稿写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标语口号,定稿时全删了。究毕这只是抒发个人感受的行吟游记。那些等史学家去说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67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11:0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4-7 11:24 编辑

      五十:民居活化石,陕州地坑院

       三门峡市因黄河第一坝而设立,水库秋冬蓄水时,形成一片广阔澄澈的湖泊,成了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到此栖息,它们自在地飞翔、嬉水、觅食,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三门峡也因此获得了 “天鹅之城” 的美誉。当初建设大坝时,国家黄河水库考古队发掘出诸多黄河沿岸远古遗迹,像黄帝后代虢国贵族墓葬群中的车马坑,经郭沫若建议首开原地原状保护,比秦皇兵马俑早六七百年。还有仰韶文化遗址、中流砥柱石、荆山黄帝铸鼎原、函谷关等。地方名胜古迹众多,如因《石壕吏》得名的石壕村、秦赵会盟台等,部分仅留地名,就连虢国博物馆也是新世纪才开馆。我被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蓝星唯一幸存,有人居住的地下古民居” 这两句广告吸引,得知陕州地坑院在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市区仅十余公里,便打算顺路一观。

       地坑院,当地人多称 “天井院”,也叫 “地阴坑”“地窑”,是远古穴居人居住方式的遗留,北方人戏称 “地下四合院”,约有 4000 多年历史。2007 年,河南陕州区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作为古老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 是其真实写照,也有人称它为北方四合院。它有仰韶文化特征,以原始农业为主,地坑式窝棚、村落呈圆形或方形,有直坡式或沿坑壁螺旋上升式台阶供上下,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锄、石铲等,为地穴式建筑挖掘提供了先进工具,由此推断地坑院源头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从考古发掘看,汉朝王公贵族喜以此作墓葬方式,不过将天井改为穹隆形墓顶。南宋绍兴九年,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中记载河南西部窑洞情况:“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 还介绍挖窑洞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 且说窑洞中 “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这是有力的文字佐证。

       带着好奇与期待,我开启了这场探秘之旅。远远望去,景区所在的广袤大地上,特意保留的绿树形成一片独特景致,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地坑院景区?我迫不及待踏入。沿着蜿蜒小路前行,一个巨大方形深坑映入眼帘,这就是地坑院!站在坑边向下望,院落像精心雕琢的地下宫殿,四壁窑洞整齐排列,院子中央摆放着生活用具,仿佛能看到往昔人们的忙碌。顺着陡峭台阶而下,走进地坑院,一股古朴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窑洞墙壁是未经修饰的黄土,摸上去粗糙却温暖。抬头仰望,天空被切成规整方形,仿佛置身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院子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热情介绍院子历史,说已传承好几代,家人都搬到地面,他却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一切都是满满的回忆呵。

       跟着导游,参观了许多不同主题的地坑院。有的像博物陈列室,展示传统农耕文化,摆放着犁耙、石磨等古老农具,诉说着往昔劳作场景;有的展示民俗文化,墙上挂满精美鲜艳的剪纸,起死回生的民间捶草印花布、还带着春天自然的芳香。还摆放有古老生活用品,木质水桶、雕花柜子见证岁月变迁。其间观看了民俗表演,演员身着鲜艳传统服饰,在院子里载歌载舞,浓郁的乡土味反而更激起人心共鸣。其地方特色、欢快节奏和质朴粗放动作赢得阵阵掌声。地坑院黄昏来得早,夕阳余晖洒下,给地坑院披上一层金色外衣。
    此时我明白了,为何中国人总念叨入土为安,为何中华文明能传承不断,为何外敌难入侵中原,为何小鬼子会被地道战打得魂飞魄散,因为我们是最接地气的民族,是地下有根基、天上有传承、大海有领域的上古人类文明传人!天色渐晚,地坑院愈发宁静神秘,我恋恋不舍离去,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离开前,从一位山西游客处得知,随着现代文明发展,山西的地坑院已全部被遗弃,过年都没人回去住。而在介绍资料中看到,2011 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题陕州地坑院

    仰韶文化启农耕,乡土与人始共生。
    地坑窝棚成聚落,北方四合院初成。
    其二
    一井幽居一户人,十家毗舍共为村。
    黄塬深处乾坤大,承继华胥万载根。

    其三
    黄壤通幽岁韵长,井天窑院永传芳。
    穴居洞影遗千载,祖俗遗风代代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43#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结尾写得深邃,弘扬了文化内涵。

    点评

    谢谢理解、过去终归忆是过去,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3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67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4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白水 发表于 2025-4-9 21:28
    结尾写得深邃,弘扬了文化内涵。

    谢谢理解、过去终归忆是过去,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67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45#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4-13 19:37 编辑

    五一:西岳庙前说华山

       原本并无在华山停留的计划,然而现今高速干线的设计实在精妙!尤其是途经渭南市华阴这一段时,仿佛特意为华山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展示舞台。距离与角度恰到好处,恰似精心安排的摆拍场景,为过往游客提供了众多绝佳摄影位置。在很长的路程中,华山宛如一幅名画定格在车窗前,似乎伸手便能揽入怀中。这种对游客而言极具吸引力的景象,纵观五岳,除华山外,几乎没有哪座山能在一个镜头内将主要峰峦尽收眼底,完整展现出其奇险雄峻、群峰鼎峙的磅礴气势。最终,我们从连霍高速华阴出口下道,向北行驶约三公里后,从岳庙仿古步行街口驶入,抵达西岳庙。按照古时规矩,应先朝拜岳庙,再朝拜华山,但这规矩在民国后逐渐淡化,到共和国时期更是鲜有人遵循。

       我们来到西岳庙灏灵门前,竟感受到出乎意料的冷清。除了几个在庙前广场一角悠然打着太极拳的老者,几乎不见其他游客身影。若不是看到 “连三门” 中门紧闭,门洞券砖上方石匾额上 “敕修西岳庙” 五个大字,真会怀疑是否走错地方。我不禁自言自语:虽说这是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庙宇,看起来却像刚修缮过。同行兄弟立刻问:“你之前登华山没来过这儿?”是啊,我第一次登华山时,直接从华山峪口上山,无暇顾及此处。那是几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正值 “自古华山一条路” 的时代。当然,这条路并非仅靠双脚就能轻松走过,常常需手脚并用,沿途要攀爬铁链,紧贴峭壁,极少有平缓可歇息的地段。一路险象环生,令人时刻警觉、心生畏惧,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好在那个时代的人更为务实,能吃苦、干劲足。而且去朝山的人都知道,老华山站是小站,只有慢车停靠,且到达时间恰好是半夜。敢于攀登华山的大多是青壮年或少年。不像现在,一说游山玩水,很多人总会带着家人。华山的 “一条路”,不仅指仅有一条路,更是指只能一人通行、无法并肩前行的险道。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女性,但敢于前往的都是女中豪杰,不可小觑。我的日记中还留存着当年的记录:我利用在西安四医大培训时的周日去登山。出发前,同学给了我一张到中峰金锁关的简图。从玉泉院出发,经过五里关、莎萝坪、毛女洞、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最终到达北峰。站在北峰顶向南望,擦耳崖、上天梯和苍龙岭等险道近在眼前。感觉仿佛累死累活才刚起步,还不到中峰半山腰,前路依然壁立千仞,巍然向上延伸,似乎根本看不到尽头,更为艰险的道路让人望而生畏,甚至绝望。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止步于金锁关前,连中峰都未曾见到,更别说闯过南天门,踏遍三峰顶了!

       听说如今已有多条道路和缆车栈桥连通天险,连妇女、儿童都能轻松登上绝顶。但那条华山古道仍是多数年轻游客及夜登华山者最钟爱的登山路线。毕竟那是华夏先民历经数千年,凝聚着开拓者的智慧、血汗甚至生命开拓出的 “升岳” 之路。从北麓玉泉院出发,往南进入华山峪,攀爬千尺幢、百尺峡、 到北峰。再过擦耳崖上天梯,攀苍龙岭过金锁关抵达中峰。然后分别前往东、南、西三峰,全长约十多公里,高差约一千八百米,共有万余级台阶。由沿溪线(峪道线)、侧坡线(山腰线)、山脊线、峰间环线、大上方支线、北斗坪支线共六段组成。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历尽艰辛开凿出的险道。这条路涉溪流、穿石峡、越峭壁、悬万仞、临深渊、通云海、接高天,蜿蜒曲折,惊险绝伦,雄奇壮美。这条千古流传的独特路线,不仅沿途景观独特宜人,能从多个角度眺望雄伟的华山主峰。更是一条渗透着厚重历史、悠久文化,极具丰富价值的经典奇观。当年由于时间紧迫,只有一昼夜,我也和许多人一样,与不少奇观擦肩而过。但体验过后并不觉得遗憾,反而感觉有了这一次华山之行,此后的人生路走得更加坚定、踏实。可惜当时正值创业忙碌之时,只能留下一首七律抒发当时的心情:
    登华岳

    山门只向杰英敞,太华千秋尚逞强。

    登岳进香云路远,摘星追月栈桥长。

    五峰朝圣莲花艳,一柱擎天玉女香。

    仙掌长留神武迹,东峰绝顶托朝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67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4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4-14 16:15 编辑

    登华岳*

    山门只向杰英敞,太华千秋尚逞强。

    登岳进香云路远,摘星追月栈桥长。

    五峰朝圣莲花艳,一柱擎天玉女香。

    仙掌长留神武迹,东峰绝顶托朝阳。

    *五一:附录:上面这首结场诗,引用的是我近四十年前的作品。当时只凭着少年那点文学底子,写下的七律。
    因从今年二月二龙抬头开始,我经慎重考虑后、已经启用豆包智能助手。专司评点、纠错,编辑及在定稿前提出修改意见。
    对这诗除作了基本肯定外,亮点不多、反之提出了:起句失韵、对句不工、语境直白、意境营造不力等欠缺。
    提出了良好的修改意见,故现修改后重发。望各位有兴趣的诗友教正:

    登华岳

    山门独立道无双,太华千秋傲八荒。

    蹑磴凌虚云路渺,扪星揽月栈桥长。

    莲峰拥翠仙姿艳,玉柱擎天瑞霭香。

    仙掌犹存神武迹,东峰极顶托朝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4-16 16:05 , Processed in 0.0857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