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5-4-7 11:24 编辑
五十:民居活化石,陕州地坑院
三门峡市因黄河第一坝而设立,水库秋冬蓄水时,形成一片广阔澄澈的湖泊,成了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到此栖息,它们自在地飞翔、嬉水、觅食,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三门峡也因此获得了 “天鹅之城” 的美誉。当初建设大坝时,国家黄河水库考古队发掘出诸多黄河沿岸远古遗迹,像黄帝后代虢国贵族墓葬群中的车马坑,经郭沫若建议首开原地原状保护,比秦皇兵马俑早六七百年。还有仰韶文化遗址、中流砥柱石、荆山黄帝铸鼎原、函谷关等。地方名胜古迹众多,如因《石壕吏》得名的石壕村、秦赵会盟台等,部分仅留地名,就连虢国博物馆也是新世纪才开馆。我被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蓝星唯一幸存,有人居住的地下古民居” 这两句广告吸引,得知陕州地坑院在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市区仅十余公里,便打算顺路一观。
地坑院,当地人多称 “天井院”,也叫 “地阴坑”“地窑”,是远古穴居人居住方式的遗留,北方人戏称 “地下四合院”,约有 4000 多年历史。2007 年,河南陕州区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作为古老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 是其真实写照,也有人称它为北方四合院。它有仰韶文化特征,以原始农业为主,地坑式窝棚、村落呈圆形或方形,有直坡式或沿坑壁螺旋上升式台阶供上下,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锄、石铲等,为地穴式建筑挖掘提供了先进工具,由此推断地坑院源头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从考古发掘看,汉朝王公贵族喜以此作墓葬方式,不过将天井改为穹隆形墓顶。南宋绍兴九年,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中记载河南西部窑洞情况:“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 还介绍挖窑洞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 且说窑洞中 “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这是有力的文字佐证。
带着好奇与期待,我开启了这场探秘之旅。远远望去,景区所在的广袤大地上,特意保留的绿树形成一片独特景致,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地坑院景区?我迫不及待踏入。沿着蜿蜒小路前行,一个巨大方形深坑映入眼帘,这就是地坑院!站在坑边向下望,院落像精心雕琢的地下宫殿,四壁窑洞整齐排列,院子中央摆放着生活用具,仿佛能看到往昔人们的忙碌。顺着陡峭台阶而下,走进地坑院,一股古朴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窑洞墙壁是未经修饰的黄土,摸上去粗糙却温暖。抬头仰望,天空被切成规整方形,仿佛置身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院子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热情介绍院子历史,说已传承好几代,家人都搬到地面,他却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一切都是满满的回忆呵。
跟着导游,参观了许多不同主题的地坑院。有的像博物陈列室,展示传统农耕文化,摆放着犁耙、石磨等古老农具,诉说着往昔劳作场景;有的展示民俗文化,墙上挂满精美鲜艳的剪纸,起死回生的民间捶草印花布、还带着春天自然的芳香。还摆放有古老生活用品,木质水桶、雕花柜子见证岁月变迁。其间观看了民俗表演,演员身着鲜艳传统服饰,在院子里载歌载舞,浓郁的乡土味反而更激起人心共鸣。其地方特色、欢快节奏和质朴粗放动作赢得阵阵掌声。地坑院黄昏来得早,夕阳余晖洒下,给地坑院披上一层金色外衣。 此时我明白了,为何中国人总念叨入土为安,为何中华文明能传承不断,为何外敌难入侵中原,为何小鬼子会被地道战打得魂飞魄散,因为我们是最接地气的民族,是地下有根基、天上有传承、大海有领域的上古人类文明传人!天色渐晚,地坑院愈发宁静神秘,我恋恋不舍离去,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离开前,从一位山西游客处得知,随着现代文明发展,山西的地坑院已全部被遗弃,过年都没人回去住。而在介绍资料中看到,2011 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井幽居一户人,十家毗舍共为村。 黄塬深处乾坤大,承继华胥万载根。
黄壤通幽岁韵长,井天窑院永传芳。 穴居洞影遗千载,祖俗遗风代代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