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力量与苏轼文化传承(文/李清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23:2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文化赋予中华文明旺盛生命力;中国历史文化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中国历史文化是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大文豪苏东坡文化魅力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坚持文化自信自觉立场,为推动以文化交流为桥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主题词:传统文化   时代分期   独特优势   苏轼文化   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具有优秀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我们开创未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用历史文化共铸中国魂。
根深本固、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在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奇迹的重要基础。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千古流芳。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定的精神基础。
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永载史册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改革开放、“5.12”特大地震、抗洪抢险、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苦难辉煌的历史创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文化精神及其形成的独特优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精神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从民族英雄到革命先烈,从志士仁人到圣哲贤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捐躯,为民取义,其家国情怀充盈环宇,与日月争辉,与山河长存。
《春秋公羊传》最早提出“大一统”思想。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思想。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被采纳。由此开始,“大一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基本原则,各族人民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武器。
国家治理是中国人高度重视的经世之学,推行善治、“知人安民”则是一以贯之的政治追求。体现在强调正已修身,为政以德,政得其民,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历史文化自古就高度重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以民为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世代相传并历久弥新。
改革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近代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变革更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主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将中国人数千年的变革精神、创新激情升华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对百姓实施教化,进行道德培训和规范,以文化人,安社稷而定天下,是古代中国为政施治的基本途径。
在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以“协和万邦”为交往原则,以“天下大同”为追求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述往事,思来者”的治史情怀,是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借鉴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民具有鲜明历史意识与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
我们的历史文化,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既铸就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和风范,是弥足珍贵、足以垂之久远的精神财富,是伟大中华民族拥有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大型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是川剧艺术里程碑的作品,在全国巡演引起轰动效应。在中国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多如牛毛,其中亦不乏璀璨耀眼者。但若论最引人注目的,我一直认为非一人莫属,他就是巴蜀名士、历史文化名人苏轼。苏轼的特别,则源于他独一无二的为人和学识。苏轼的为人,用他的侍妾巧云的话说,就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因为他的另类,注定了他的坎坷人生。
苏轼的“不合时宜”,让他吃尽了苦头。然而,他的“不合时宜”并非任性所为,也非庸人刁夫所说的“不识时务。”他之所以既不追随王安石,也不追随司马光,始终保持特立独行的姿态,有他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是为了国家,而非一己私利。这就是司马光所说的“专利国家而不为私谋。”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他所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不是某一集团的认可,甚至不是皇帝的赏识,他坚守的是自己的良知和天下苍生。
只此一点,已注定了他的多舛的伟岸。比起那些顺风顺水的宠臣,他的境遇是多么凄凉,但比起那些畏于帝王、权贵的淫威,苟且偷安、看风使舵的“俊杰”,他又是多么的难得。只是一个“不合时宜”就不知比圈内的人高出多少。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引人注目?然而,他的夺目,不止于此。当他因言获罪,屡遭贬斥时,他的身上又散发出另一种常人没有的光辉:他的达观洒脱。
他是一个诗人,所以喜欢“诗言志”。结果,人们不但知道了他的洒脱,也记住了他精妙的诗词。被贬黄州时,他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得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其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不禁让人为之赞叹。
此间,他还作下了大气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人们尤为喜爱的名句。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涛冲洗掉了。这是一种浸透着深沉历史沧桑感的气魂与超越,超越了万古时空,超越了得失荣辱,而直问生命本身。
在被贬密州时,他又作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传播广泛久远。月亮也有圆缺亏损,有着自己的遗憾;相应的,人不如意事常八九,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字里行间充满了哲理,也透露出作者的洒脱豁达。
此间他的诗词,不仅有对政治和人生的思考,也有对景物的深情描述。如他贬谪杭州期间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以绝色美人喻西湖,可谓神来之笔,新奇别致。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是“道尽西湖好处”的经典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后来的诗人甚至为此搁笔:“除去淡妆抹浓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苏轼的诗词好,是出了名的,可是让人称赞的,却不止是诗词。他是那个时代的全才。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了宋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绘画上师承墨竹鼻祖、艺术大师文同“胸有成竹”的“湖州竹派”,别具一格……在多种艺术上,苏轼都代表着当时的极高水准。苏轼是四川的文化标杆和代表人物,代表着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苏轼诗文词画无一不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本身就自带流量,在北宋时就是“网红”,魅力经久不衰,至今未泯。“说不尽的苏东坡,”早已成为四川千年以来“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骄傲和文化精神图腾。虽然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未必是最好的,但整体来看,在如此多的领域取得如此高成就的,整个宋代,乃至整个中国,除了苏轼,恐怕再无其右,苏轼有足够的理由自信骄傲。
苏轼的才学是公认的,他的政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甚至,历官之地百姓牢牢地记住了他,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大才子,而且是一个家国情怀,心系黎庶的好官。
他始终都秉承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对于百姓,他一刻也不曾忘过。无论是在京城,在杭州,在黄州,还是被贬海南,无论他有权无权,他都尽力为百姓做事,他自称是“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民”。苏轼以自身耀眼的光芒被各个阶层的人牢牢记住。苏东坡一生特具传奇色彩,正如他《自题金山画像》总结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像一个多棱镜,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样的光辉灿烂。
最终构成了一个无人替代、历史不能忘记的苏轼。诗中,词中,民间传说中,他的身影无处不在。他的才气,他的豁达,他的为官……凡此种种,都注定了他这个独一无二的苏轼。只有他历经千年,依然鲜活,依然耀眼,依然迷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历史注定要永恒的。
当林语堂先生的《东坡传》传到西方时,苏轼这个东方文豪同样倾倒了很多西方人。2000年,在法国《世界报》评出的上一千年12位“世界千年英雄”中,唯一的中国人就是苏东坡。2000年7月,《世界报》用两个整版介绍了他。这不奇怪,他是注定要传世的,无所谓时间空间和地域,因为他有着人类太多的赞叹,太多的亲切,太多的热爱,太多的精神财富……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人们的心坎上。
人们喜爱苏轼,中国的文脉传承需要苏轼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根基。”新时代文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脉中开掘资源,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造。一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闪亮火花、辉映新的美学风尚,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诸如电影《长安三万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越剧《新龙门客栈》;大型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舞蹈《唐宫夜宴》;舞剧《五星出东方》等,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
中华文化如日月之行,如星汉灿烂,召唤和凝聚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引领着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新时代文艺担负起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神圣使命。
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交流、包容的文明观,以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推动以文化交流为桥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意识、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积极有为的历史创新意识,大力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歌颂时代俊杰骄子,传播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以传世精品力作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作出史载千秋的贡献。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文史委副主任
通讯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剑门路西段46号雅典苑小区
电话:15281698415(微信同号)   邮编:621000    邮箱:QQ134840133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发表于 2024-7-12 11:07:01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必定会世代传承发杨下去。感谢老师分享,遥祝您夏琪,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4 15:18 , Processed in 0.0755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