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秋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99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4:46: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今日清晨,甫一打开微信,便在朋友圈瞧见乡亲们发布的小视频。视频中,他们兴奋地呼喊着:“终于下雨了!”那言语之间,满溢着欢欣与喜悦。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开州,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的沃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干旱侵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温考验。连续数月,气温屡创新高,突破四十摄氏度大关,空气干燥得几乎可以挤出火星。这一切的背后,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恶果,厄尔尼诺现象与温室效应的双重打击,令这个素以湿润著称的地区陷入了极度干旱的困境。

    如今,家乡久旱逢甘霖,于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件鼓舞人心之事呢?于是,我在其下方留言道:“人生四喜之久旱逢甘霖!”不经意间,我打开日历,原来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场喜雨,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秋分的遐思。

    在岁月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如同镶嵌在时间长廊上的璀璨明珠,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而秋分,这颗位于秋季正中的明珠,更是以其独有的韵味,勾勒出一幅幅关于自然、文化与生活的绚烂画卷。

    秋分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天文意义,更在于其身后那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曾有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句话清晰地提到,秋分代表了阴阳的平衡,恰如一幅完美的画卷,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那平分的昼夜、均衡的寒暑,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

    而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更是将秋分视为春季分的镜像。“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它如同一个对称的时空节点,昭示着昼夜平分的美好。这些古老的文字,犹如璀璨的星辰,穿越漫长的时空,至今仍能在人们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感悟,让我们在每一个秋分时节,都能感受到那份古老而深沉的魅力。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分时节的风光。秋分,一个“分”字,道尽了季节的更迭与平衡之美。这一日,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仿佛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一幅完美画卷。白昼与黑夜,在此刻握手言和,平分了时光,也平分了秋色。阳光洒在大地上,温暖而不炽热,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舒适。它不仅标志着昼夜平分,白日与黑夜在这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和谐,更寓意着秋季被温柔地一分为二,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场精致仪式,庆祝着收获与更迭的喜悦。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随着秋分的到来,凉蟾光满,桂子飘香,一派秋意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当太阳缓缓行至黄经180°,那金色的光芒几乎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无论东西,皆可享受这份难得的昼夜等长,感受那份来自宇宙的公正与平等。此时,不妨吟诵一句“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让心灵随着这清冷的月光,一同沉醉于秋夜的宁静之中。

    在这个时节,秋分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那一轮高悬天际的明月,承载着多少古人的情思与祈愿。如今,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依然延续着那份浪漫与神秘。想象着古人在这一天,对着明月,祭拜祈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正如清代女诗人柴静仪所言:“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随着岁月的流转,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秋节。虽然祭月的习俗已从秋分移至农历八月十五,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如同中秋的明月,皎洁而永恒。

    秋分时节,气候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正午的太阳仰角降低,热量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北方冷气团带来了凉爽的风,碧空万里,风和日丽。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先后进入了如诗如画的秋季。日平均气温降到了 22℃以下,昼夜温差逐渐加大。雨季刚刚结束,大地仿佛被洗净了一般,清新而明亮。


    此时的北方,凉风习习,碧空如洗,秋高气爽,是大自然最为慷慨的馈赠。“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这样的夜晚,最适合静坐山前,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那份独有的宁静与丰收之美。而南方,虽然暑气未全消,但也已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秋天的温柔与宁静。秋分,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双无形的手,轻轻抚过每一寸土地,让万物在收获之后,得以休憩与准备,迎接下一个轮回的开始。

    秋分,亦是农事的重要时节。农谚有云:“秋分种麦正当时。”此时的大地,宛如一位慈爱的母亲,敞开温暖的怀抱,静静等待着麦种的投入。秋分的气候,不冷不热,恰到好处,土壤也饱含着适宜的湿度,为麦种的萌发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农民们深知这个时节的珍贵,他们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麦种播撒在土地里,仿佛在种下一个个希望的火种。他们明白,只有顺应时节,才能收获来年的丰收。在这一过程中,秋分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默契的约定,提醒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生命的节奏,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

    又如农谚所云:“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生动地描述了气候变化,更是对生命哲理的深刻诠释。秋分作为秋季的转折点,一方面教会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那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枫叶,无不是大自然在这个时节给予我们的馈赠;另一方面也提醒着我们,时光在悄然流转,岁月在无声变迁。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宋代诗人陆游的这一诗句,极为生动地展现出秋分后的景象。如此变化,不但携来凉爽的空气,更是唤起了大地深处的丰收之歌。值此之际,金黄的稻田、挂满硕果的果园,无一不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与希望,农民们也深深沉浸在丰收的欢悦之中。与此同时,2018年,秋分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既是对辛勤耕耘之人的至高赞誉,也是对农业文明的深刻铭记。


    秋分的意义不仅在气候和农业方面有所体现,它还深刻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古代,秋分有诸多习俗和庆祝活动。比如秋分曾有“祭月”之俗,人们会在这一天摆设香案,放上月饼、西瓜等祭品,向月神祈福。还有“竖蛋”的趣味活动,人们尝试在秋分这一天把鸡蛋竖立起来,寓意着生活的平稳与安定。与秋分相关的谚语也有很多,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提醒人们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秋分的歌谣则传唱着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表现,不仅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厚重感和仪式感。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我们在传承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现代社会中,秋分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提醒我们关注自然变化,尊重自然规律。同时,秋分也是调整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的好时机。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适度运动,注意营养均衡,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身体需求。

    ……

    白露已过,这本应是凉爽湿润的时节,然而家乡的这片土地却毫无生机可言。那本该忙碌着播种冬季农作物的田野,此时却一片死寂。由于干旱的侵袭,土壤坚硬如石,任凭农民们如何竭力尝试,冬季农作物始终无法顺利下播。而如今,恰逢秋分,雨水从天而降,他们甚至来不及沉浸在喜悦之中,便立刻奔赴田间播种冬季农作物,满心期待着下一个丰收的到来。

    此刻,我仿若能听到那湿润的泥土里,种子破壳而出的细微声响。它们在秋分的雨露中,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生命的甘露,为在不久后的将来绽放出生命的绿色而蓄势待发。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恩,更是对生命顽强不屈的赞歌。秋分,这个象征着平衡与和谐的特殊时刻,带来的不只是雨水,更是满满的希望与崭新的生机。

    正如我在视频下方的留言--“人生四喜之久旱逢甘霖”,这不仅仅是对家乡的诚挚祝愿,更是对所有在逆境中依旧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人们的深情祝福。秋分,这个平分秋色的美好日子,让我们在收获的同时,也播下了新的希望。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的田野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干旱与挑战,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甘霖,让生命之树常青,让希望之花常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沙发
    发表于 2024-9-23 20:30:5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季节说什么话,既是对时光感慨,亦是凸显文化底蕴厚实,洋洋洒洒抒发了胸臆。美文。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2 12:15 , Processed in 0.0855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