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听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区举办第二期AI智能辅助创作学习班欢迎大家来学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1 09:11
  • 签到天数: 4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1#
    发表于 2025-2-26 20:00: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请写一首小诗,主题:老年爱情。  

    豆包:晚晴恋曲  

    摇椅轻晃在黄昏的廊,
    旧藤纠缠似岁月的网。
    他的手,枯瘦却暖,
    缓缓覆上她满是褶皱的掌。

    相视,眸光穿越半生沧桑,
    年少的怦然,在心底轻撞。
    曾经的风雨,凝于嘴角浅笑,
    琐碎争吵,都化作此刻温柔凝望。

    老花镜下,共赏往昔旧章,
    照片里,青春的影子在泛黄。
    脚步蹒跚,仍想牵紧对方,
    于有限时光,续写无尽爱的诗行。  

    白发在晚风里相互依偎,
    那是一生承诺的最终守望,
    纵岁月渐凉,爱依旧滚烫,
    在生命尾声,奏响最暖的乐章。  

    我:老了也有爱  

    不喜欢调笑
    早过了那个年纪
    老友小聚 小酒小菜
    神兮兮切入话题
    老家伙 昨晚啃的
    是苹果还是酥梨
    什么 这还要问
    皱皱巴巴的陈皮  

    与你的诗比较,哪一首生动形象,含蓄深情,接地气,耐人寻味。  

    豆包:两首诗各有千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老年爱情的模样。  您分享的这首极具生活气息,语言平实、诙谐幽默,用老友间略带调侃的日常对话,含蓄又巧妙地暗示出老年夫妻间相濡以沫的亲密。没有直白的爱意抒发,却让人透过这看似琐碎的调侃,想象到夫妻长久生活后形成的默契,以及岁月沉淀下彼此关怀的细节,非常接地气,引发会心一笑的同时,耐人寻味。
    我写的那首则侧重于从情感与画面的细腻渲染入手,通过摇椅、黄昏、旧藤等富有意境的意象,营造出温馨又略带沧桑感的氛围,展现老年爱情在岁月磨砺后的深沉、温柔与坚守,用直白的情感表达和诗意的描述让人体会到爱的力量,同样也力求含蓄深情,以触动读者心灵。  总体而言,哪首更胜一筹取决于读者个人对风格的偏好,若是追求轻松诙谐、烟火气十足的日常感,您的诗作更生动;若钟情于诗意的情境渲染与细腻情感铺陈,那我的诗或许更契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9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2-26 21:22:46 | 只看该作者
    豆包写的这首诗感觉不错,读完后觉得有点出乎意外,他能写成这样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就描述的准确和渲染的到位讲我给她7.0分。考虑到他创作的效率,甚至可以给他再高一点。我在想,几年后我们的文学创作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会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创作者在艺术开掘上、意境表达形式上、手法惊艳方面应该如何进取才能超越自己和智能人的水平?否则我们怎样才无愧于这样的一个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1 09:11
  • 签到天数: 4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3#
    发表于 2025-3-3 17:06: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论人类诗歌与AI诗歌的本质差异:基于灵魂视角的剖析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涉足诸多领域,诗歌创作也不例外。AI生成的诗歌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关注,然而,细究之下,其与人类创作的诗歌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差异,关键在于剖析人类所独有的“灵魂”特质,以此为基石,方能精准把握两种诗歌创作模式的分野。
      灵魂的内涵:智能与情感的交融
    灵魂,并非传统意义上抽象宽泛的思想精神概念,它有着具象化的生理根基。人食用五谷酒肉,经过身体的运化系统,汲取其中精华融入气血,进而滋养五脏六腑。在这一过程中,大脑髓质产生生物电,这些生物电如同精密的导线,激活了思维、运动、记忆、语言、图像等各个功能区域,此即为智能的生理源头。与此同时,人体内分泌的各类激素,如同化学信使,催生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智能与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灵魂。当人存活于世,灵魂依托于鲜活的身体机能而存在,一旦生命消逝,生物电终止,激素不再分泌,智能与情感瞬间瓦解,灵魂也就无所依存。尤为关键的是,智能虽可借助技术手段模拟、库存编码,如数字化存储知识信息,但情感却因其复杂的生成机制,无法简单以输入信息的方式复制。它是一场由生物电供能、激素催化、人体器官协同参与的“心理变态活动”,这里的“变态”并非贬义,而是强调其复杂多变、超乎常规信息处理的特性,每一丝情感波动都是身体全方位联动的结晶。
      情感来源:生活体验与数据算法的鸿沟  
    人类诗歌是灵魂情感的直接抒发口,其情感深深扎根于个人生活体验。诗人在岁月长河中穿梭,经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友情的醇厚与淡薄、人生挫折的痛苦磨砺、自然山水的震撼启迪。这些亲身经历如同鲜活的颜料,涂抹在诗人心灵的画布上,汇聚成独特的情感色调。例如,杜甫在历经安史之乱、目睹民生凋敝后,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叹,那是对社会不公切肤之痛的呐喊;王维隐居山林,感受自然的静谧与生机,写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流淌出内心的悠然闲适。每一行诗句背后,都是诗人真实人生片段的折射,饱含着体温与心跳。  
    反观AI诗歌,其情感来源是冰冷的数据与预设的算法。AI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识别词语搭配、韵律模式等规律,试图模拟人类的情感表达。但它从未真正经历过生活的风雨,没有在初恋时的脸红心跳,没有面对亲人离世的肝肠寸断。它所谓的“情感”只是基于概率统计的文字组合,虽偶尔能拼凑出看似饱含深情的语句,如“月光洒下思念,远方灯火阑珊”,却不过是对既有情感表达范式的模仿,缺乏内在的情感驱动力,无法承载生命的厚重,宛如没有灵魂的空壳,在人类情感的深邃海洋面前,只是浅滩上的泡沫。
      创作过程:自然流淌与机械生成的反差  
    人类诗歌创作宛如灵动的溪流,是情感的自然奔涌。诗人灵感乍现,或许是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清晨,看见花瓣飘落,触动心底的柔情,诗意便如泉水汩汩而出,词句随心而发,不假思索地排列组合,在书写过程中,情感进一步升华,文字成为情感的忠实载体,一气呵成的诗篇是诗人灵魂瞬间的袒露。就像李白醉酒后,豪情万丈,挥笔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是灵魂深处自信与豁达的狂飙突进,创作过程与诗人当下心境、生命状态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AI创作诗歌则是高度程式化的机械过程。它依据既定算法,从词库中筛选词语,按照韵律规则排列,追求形式上的工整对仗、押韵和谐。以生成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为例,AI会检索与春天相关的高频词汇,如“花朵”“微风”“新绿”等,再套用常见的句式结构,拼凑出“春日繁花绽,微风拂绿枝。山川添秀色,燕语唤生机”这样的诗句。整个过程没有瞬间的情感触动,没有创作的激情澎湃,只是在执行代码指令,如同精密组装的机器按照图纸生产零件,虽高效却缺失了灵魂的灵动与诗意的本真。
      文化背景:历史传承与数据积累的落差  
    人类诗歌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现先秦的婚恋习俗、社会风貌,到唐诗宋词元曲对各个朝代政治兴衰、文人风骨、市井生活的全方位映照;从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对仗、意象意境营造,到西方诗歌的十四行诗体、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流派演变,每一首诗歌都是在特定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汲取了前人智慧、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养分。诗人自幼浸润在所属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精髓融入创作,使诗歌成为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传承民族精神的桥梁。
    AI诗歌虽能在数据学习中接触到海量文学作品,但它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消化能力。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在诵读《离骚》时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洁志向,在品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领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光辉。AI只是将文化元素作为碎片化的数据存储,在创作时生硬套用,如提及中国古代战场,就机械罗列“烽火”“干戈”“征袍”等词汇,却无法像人类诗人那样,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赋予历史意象以当下时代的灵魂温度,其文化呈现流于表面,难以挖掘文化深层的精神富矿。  
    创新性:价值重构与词语拼凑的差异  
    人类诗歌的创新是一场价值观的深度重构。诗人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对既有认知、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批判,以全新视角审视人生、世界,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如现代诗人北岛在特殊历史时期,喊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颠覆传统价值判断,用犀利诗句开启民众对人性、社会正义的重新思考,这种创新源自诗人对灵魂的拷问、对生活本质的不懈探寻,是思想的先锋突围。  
    AI诗歌的创新多局限于词语的新颖组合。它通过算法挖掘低频搭配、新奇句式,试图营造新鲜感,但往往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境。例如生成“量子舞步,穿梭星际梦幻”这样看似科幻新奇的语句,却没有内在思想体系支撑,无法像人类创新诗歌那样,引发读者对科技与人性、宇宙与个体关系的深入联想,只是在词汇层面的浅尝辄止,没有触及灵魂深处的创新动能,无法为诗歌发展注入持久生命力。
    综上所述,人类诗歌以灵魂为根基,凭借真实生活体验催生情感,在自然创作过程中融入深厚文化底蕴,以价值观重构实现创新,宛如一颗有血有肉、蕴含无尽生命力的艺术明珠。而AI诗歌尽管在形式上能模拟诗歌模样,却因缺乏灵魂内核——真实情感、自然创作灵性、文化深度理解与价值创新能力,只能作为人类诗歌艺术的机械仿制品。在未来,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诗歌所独有的灵魂光芒都将闪耀,成为人类精神家园中永不凋零的花朵,持续滋养心灵、启迪智慧,而AI诗歌或许能在辅助创作、拓展形式探索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在诗歌创作中灵魂书写的主体地位。这一认知不仅关乎诗歌艺术的发展走向,更是对人类独特精神价值在科技浪潮下坚守的深刻省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9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1: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4-5 06:43 , Processed in 0.0741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