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在冷风的裹挟下,如同无数细小的精灵在空中狂舞,它们时而被卷上高空,时而又被狠狠抛下,在一块叫“老戴大泡子”的地方打着旋儿,久久不肯离去,似乎在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罕为人知却又悲壮的举家抗战传奇。 在吉林省敦化市沙河沿镇河东村南台子屯,有一片空旷之地。这里曾矗立着戴家大院,抗日英雄戴万龄的故居。戴万龄,祖籍山东莱州掖县,其家族在乾隆末年逃荒至吉林敦化县沙河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戴家成为当地首富,拥有大量土地和手工作坊。戴万龄为人乐善好施,性格豪爽,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深受乡邻爱戴。 九一八事变后,当地稍微有点权势的人都开始变卖家产逃出东北。而戴万龄也变卖了家产,却用来买武器,带领57名家庭成员,以及受到他行为影响的200多名村民毅然决然加入王德林刚组建的救国军,被编为第五营,人称“戴营”。已经60多岁的戴万龄可谓老当益壮,一米八几的大个儿,双目炯炯有神,一身好武艺,枪法百发百中,在延边大地上成为了日寇的心头之患。 为了消灭戴家军,日军集结了一支机械化部队,开始不停歇的对戴家军进行围追堵截,还放火把戴家祖宅烧了个干净。看守宅院的堂弟戴万生也被他们残忍杀害。戴万龄得知后,强忍悲痛的说:“日军毁了我的家,但绝不能让他们占领我的国。”面对重重围剿,救国军苦苦支撑了大半年,最后弹尽粮绝,王德林只能被迫撤往苏联。而戴万龄又做出了和之前同样的选择,他说:“我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时间到了1937年春天,为了给部队筹集粮食和款项,戴万龄亲自带了一小队人,秘密返回敦化沙河沿。他住在一个熟人家里,暗地里打探日军的情报。不幸的是,他的行踪被汉奸发现,并报告给了当地日军,导致戴万龄落入日本宪兵手中。戴万龄在被俘后,遭受了日军的严刑拷打和百般摧残。日军试图通过酷刑逼迫他透露抗联部队的去向,戴万龄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朝敌寇脸上啐一口血沫,宁死不屈,始终坚守心中的信念。 在初冬的第一场大雪来临时,日军使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段,用两块钢板将戴万龄夹在中间,用铁丝捆绑后,泼上汽油点火焚烧。戴万龄在极度的痛苦中满地打滚,直到最后奄奄一息时被日军扔进了狼狗圈里,在狼狗疯狂的撕咬中,67岁的戴万龄壮烈牺牲。 我实在难以想象先烈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惨烈痛苦,又凭借着何种坚如磐石的信念至死不渝。他们坚定不移地守护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用热血和生命庇护着一方无辜的百姓和家园。在那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岁月里,戴万龄家族57人,有54人英勇战死,家族里仅剩2名寡妇和1名幼童。 长子戴克勤,在1935年的东宁战斗中,不幸受伤,最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他的英勇表现为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次子戴克俭,1935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身先士卒,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最终战死沙场。他的自我牺牲精神确保了部队的安全撤离。 三子戴克吉,作为父亲的警卫员,在1937年为营救父亲戴万龄而英勇牺牲。他的忠诚和勇敢展现了深厚的父子情谊和对国家的热爱。 四子戴克志,在1935年的宁安战斗中,与日军激烈交战,不幸阵亡。他的牺牲激励了战友们继续战斗。 五子戴克远,1937年,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不幸被发现后被活活打死。他的英勇无畏为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最小的儿子戴克政,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掩护大部队撤离时被日军包围。他带领14名战士与200多名日军激战3个多小时,杀敌过半,最终寡不敌众,英勇牺牲,年仅23岁。他的壮烈牺牲让日军也为之震惊。 戴万龄和他的六个儿子以生命为笔,以血泪为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战歌。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 冬日的风在田野间穿梭,所到之处,雪浪滚滚,似波涛汹涌的白色海洋,那呼啸的声响,是风雪与大地奏响的冬日交响曲,却又充满力量,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老区敦化这片土地上,先辈们的坚韧与血性。
人物说明:戴万龄的抗日事迹在2022年得到了政府的正式认可,他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这一追认不仅是对戴万龄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戴家抗日历史的重新评价。 戴万龄的抗日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戴万龄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他散尽家财,组织并带领家人和村民加入东北抗日救国军。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戴万龄及其家族表现英勇,与日寇进行了艰苦的战斗。 追认过程: 由于历史原因,戴万龄曾被误解为“大地主”,其抗日事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经过戴家后人多年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戴万龄的贡献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这一迟来的认可,不仅是对戴万龄及其家族的尊重,也是对所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牺牲的先烈们的缅怀和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