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究] 《牛田洋之未敢忘却》:在永恒的记忆中延伸生命与灵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1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牛田洋之未敢忘却》:在永恒的记忆中延伸生命与灵魂

                                                                                                         
                                                        苗洪


      序言:阅读陈树仁先生的《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或许能够让你更加深刻的体会忘却与铭记的涵义。而对于那些不能忘却或者你必须刻意忘却的历史,我们不是轻易就能定义为困难或者快乐概念的东西。在人生的历史当中,荣耀永远都是与苦难同行,与泪水同行。当我们最初踏入牛田洋这片土地的时候,您永远也无法想象在我们军垦的辛勤劳动中会变成今天阳光灿烂,风吹牛羊见草低的广东南泥湾。

       牛田洋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军垦战士的光辉史诗。是我国战争年代部队自给自足精神的延续与发扬光大。军垦在我军的生产队发展历史上,不仅仅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我军创造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我们从军垦战士的身上,感受到他们宛如上战场的激情与勇敢和毅力。对于我军解放后的军垦事业来说,其实就是我军是生产队优良传统的继承与继续。在没有硝烟弥漫的建设时期,军垦战士谱写了一首和平战争之歌。军垦的精神是永存的,是一个完整的奋斗不息的人格体系。在文学作品中反映我军这支特殊的部队,既寄托了我们对当代军人的崇敬,也抒发了我们对军队,生产队这一特殊格局的敬仰,与此同时,该著作所反映的除了我们熟知的岭南南泥湾精神之外,还有就是对我们历史中某些偶然失误的反思与甄别。或许这种反思是深刻的,甚至是一种忏悔,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希望我们的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李肇星先生在首发仪式上说,文学创作的任务并不是教给读者学会对历史的遗忘,而是在记忆中学会铭记和总结。而文学艺术最大的作用就是如此。因此,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去分析研究《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是出于为文学创作的负责。除了文学意义,还有这部书的资料是翔实而权威的。尤其是某些烈士的事迹由原广州军区政治部门提供,表示感谢。

      《一》陈树仁属于土生土长的广东本土作家,创作过程延续了广东老一辈作家吴有恒,欧阳山语言纯朴,细腻的风格。这种近乎于日常语言的叙事方针,都为全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广东纪事印象。尤其是吴有恒的《山乡风云》为当代广东文学创作如何叙事探索了一条独特的广东特色之路。我们四十年后再度回首牛田洋岁月,不仅仅是在于那段岁月的峥嵘,也在于在新世界文学创作如何处理记忆与文学书写,记忆与时代变更的关系提出了崭新的文学命题。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何处理改革开放时期外来文化的干涉,是广东文学创作所遭遇的重大问题。但是,我们通过现代新时期广东作家群体的创作行为可以看出,他们一方面在极力维护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在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格局,并且成功的击破了新时期广东文化是沙漠文化的定义。尤其是以广东新生作家陈再见为代表的广东新生代作家,利用文学记事手段,不仅振兴了广东文学,还为广东文学作品主题向纵深化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陈树仁作为一名亲历过牛田洋军垦生活的老战士,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开拓是深刻的,是包涵哲学色彩的尝试及开拓。尤其是在如何使广东文学语言回归平凡,是目前广东所有作家努力的方向。我们在今天和陈树仁一起追溯那段难忘的岁月,不仅是对军垦精神的缅怀,也是对当初文化符号的缅怀与再塑。

      关于牛田洋的叙事主线,主要是以在1969年的那场百年不遇的海啸台风为背景,这场飓风中,军垦战士不仅仅是经历了生命的极限,也经历了思想的极限。而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与生命交织的双层极限,才凝结成了牛田洋战友之间的伟大而永恒的友谊。尽管他们是以学生身份进入牛田洋军垦行列的,称为学生连。但是,长期军事化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学会了什么是战友之情。而直到多少年之后,他们老去的时候,他们最怀念的依然是牛田洋这段生活经历。不要问他们最初的初心是什么,要问的是多少年来他们是如何怀念战友,怀念这片土地的。关于牛田洋的记忆与感情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杠杆。陈树仁和他的2183名同时代的大学生,尽管在牛天洋锻炼实习的时间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相互之间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不仅仅是来源于共同的生活岁月,更加重要的是,在这短短的的两年里,让他们形成了更加成熟的人格及其对客观世界的辩证态度。

    我们认为,《牛田洋之未敢忘却》作品的完成并非必然,她是作者思想火花闪烁的偶然性所决定。陈树仁先生尽管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但是,他真挚的书写热忱使他的写作质量走在书写队伍的先进行列。在这部作品中,强烈的渗透着一个广东作家用文学去解钩人生哲学人生经历的写作态度。他的创作态度应该是严谨的。合乎文学语言逻辑的。他把这次强台风作为整部作品的叙事基础,既保证了文学书写的要素基础,又带来了强烈的悬念。面对自然灾害,我们的文学如何描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历来是文学主题的首要条件。而面对残酷的自然灾害,人类除了选择挑战自然之外,还有人性的碰撞,道德领域的碰撞。这次台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内部事件,但是却直接冲击到关于人的信仰及其对于生命的信仰。在这场灾难中,陈树仁失去了83位朝夕相处的战友。在这场人性的考验中,班长陈业周及其同学黄伟明等,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毅然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别人,而自己却壮烈牺牲。他们被评为烈士。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实践着人生在世。


    《二》关于《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所阐述的身份元素及审美探索。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文学作品的人物身份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学命题。有的作家坚持人物塑造典型化,一个是文学人物的分身问题。也就是关于文学人物身份的多层次问题。但是,对于纪实或者说纪事文学来说,人物身份的唯一性及明确性的问题就应该考虑。关于这点,也是陈树仁先生在创作《牛田洋之未敢忘却》中引起他个人非常重视的问题。如何塑造纪事文学蓝本中的人物,除了人物身份的唯一性及明确性的问题之外,还有就是在《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涉及到了性别与文学人物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是非常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在《牛田洋之未敢忘却》中的军垦事件中,不仅仅有男兵连还有女兵连。在艰苦与比较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女兵如何上厕所,是比较普遍也比较特殊的问题。而关于这一细节的描述主要是体现在女兵要男兵转过身去,不许看。但是,如果双方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所遭遇的难题就不仅仅是上厕所的问题,并且还给文学创作如何描绘设置了障碍。所以,在《牛田洋之未敢忘却》的创作方面,陈树仁至少是很关注性别审美问题的。陈树仁在书中使用了可歌可泣这个词来形容女兵连的精神状态及精神境界。因为生理特点,她们干活无法脱去长衣,整天被包裹在被汗水浸透的衣服里从事劳动。她们有的陷在泥浆里,有的泡在齐腰的泥沙中。牛田洋的驻地上从来没有修建过厕所,无遮蔽无隐私的环境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也就是说折衷独特的生存环境,诞生了陈树仁先生《牛田洋之未敢忘却》的文学审美体系中独特的审美情感。这种去性别化的描绘,标志着陈树仁文学审美的提升与成熟。这种审美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为如何折衷文学创作的性别审美提供了优秀的样板,也是《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文学价值的体现。女性的刚毅与坚强不屈成为女性审美中的叙事主体,是陈树仁文学探索的鲜明坐标。关于女兵连,《牛田洋之未敢忘却》将所有的议事聚焦最后集中于在那场台风中遇难的10位巾巾帼英雄身上。

      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城市,农村或者说边陲小镇都是文学艺术获得永久文学生命的基础。但是,回忆录不是社会调查报告,因此,在定义回忆录文学属性的时候,我们更注重记忆的真实感与真实性。回忆是属于过去式的范畴,关于回忆的态度,有时我们是主观的,但是,却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至上。阅读陈树仁的《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或许能让我们从侧面了解文学创作的技巧或价值。作家在回忆录中唯一的依托就是回忆,凭借记忆对历史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之前,曾经已经有一部《牛田洋》小说问世。这对于另寻别径去描绘牛田洋的其他作家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及挑战。《牛田洋》的作者是南哨,很明显是一个化名。再后来,还有田国营编著的《牛田洋那些兵》。而从最初的《牛田洋》来看,应该属于平行叙述的现实主义作品。

    但是,《牛田洋》的故事背景却是发生在陈树仁到牛田洋之前。关于那段关于牛田洋的记忆,应该是属于集体记忆的范畴。著名人力资源学家高元祥老师的《追逐太阳》也是以回忆牛田洋为蓝本所创作的大型回忆录。而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建立在真实的记忆与见证的基础之上。这种写作手段,是许多世界经典作品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陈树仁版本的牛田洋记忆录来说,用鲜血和生命向牛田洋的残酷土地要粮食,是陈树仁这部著作中关于生存议题思考的主要方面之一。作为牛田洋的现场亲历者,《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既是对牛田洋本土环境的忠实纪录,也是对军垦文化的纪录。这种纪录式的书写手法,使《牛田洋之未敢忘却》具备了某种历史档案的特征。



       《三》作者陈树仁先生是一个较真的人,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谭元亨险胜为本书所创作的序言中,这样描述作者的人生哲学,一句真话的份量,重于我们的整个世界。而对于陈树仁来说,这种迂回在灵魂中的故乡概念则特别复杂化。他是越南归侨。在新中国成立那年他们全家人回到了祖国。对于陈树仁来说,他的故乡心路是跨国的,然而,却是爱国的。一个在越南度过了童年时代的归侨,到后来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是他一生觉悟程度提高的体现,是一位军垦老兵灵魂成长的体现。在磨难中体会人生,然后再升华到一个善于感恩的作家,是陈树仁人性与精神的提升。一个作家善于在最深刻最艰苦的记忆中寻找文化与精神的符号,是他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标志。我们坚信他的文字是真实的,这种能够用文学语言反映真实的作家已经很难得了。广东在新时期能够涌现出如此认真的作家,是广东文学之幸,中国文学之幸。当我们在苦苦追寻文学理想的今天,《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是难得的优秀之作。我们从《牛田洋之未敢忘却》的书写格式间能够看出的是,是一部熔融了作者灵魂及思想的聊天式作品。


    这本书,唤醒了牛田洋沉睡多年的记忆,也唤醒了牛田洋生者的灵魂,死者的荣耀。陈树仁先生相信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人道的,正义的,透明的,充满了人性与和谐的世界,一个同往人类希望的世界。谁都不能抹去战友们在那场风暴中所经历的灵魂洗礼,谁都不能刻意去遗忘这份荣耀与苦难同在的思想战争。也就是站在这样的文学高度及其勇于担当的文学精神,才促使陈树仁先生完成了这部在艰难困苦中唤醒觉悟唤醒希望的《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或许,他们之间的战友之情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在多少年之后,陈树仁先生和广东的一些人员,专程到海南岛去拜羯在那场台风中牺牲的战友坟墓。无愧死者,无愧生者,无愧灵魂,无愧苍天和大地。牛田洋对于他们那批军垦人来说,是精神的集结地,是生命的集结地。也是下一次征程的集结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依然整装待发。一如既往,义无反顾。而这种历尽磨难,痴心不悔的人格精神,正是一个民族光辉灿烂的鲜明坐标。

    与其说《牛田洋之未敢忘却》给我们带来着某种精神的启迪,不如说是作者充满激情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带给了我们阅读的愉悦与深情。回忆录的语言是明快的,直接的,但是却处处显示着现实生活的张力及真实。他并非虚构,也并非再创作,他是那种火热生活的再现。而书中炊事班长的话,至今仍然具有着强烈的鲜明的现实意义“部队伙食要适合打仗的需要,紧急关头要保证部队吃上饭才能打胜仗。这是部队炊事班的真功夫。行军打仗要学会应急做饭的过硬技术。”

      结束语:如果一定要定义《牛田洋之未敢忘却》文学功能的话,就是她义无反顾的传达一种来自人类潜意识当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基础。而因此,这部书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及其牛田洋亲历者的共鸣。军垦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我军在长期性的战斗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时代精神。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重温牛田洋的光荣历史,不仅仅是对于牛田洋本身,人或事件本身,也是面向更广阔范围的一种重温。不论是从感性较短抑或是学术角度来说,《牛田洋之未敢忘却》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记忆或者说历史纪录,也是一种淳朴文化的纪录,文学精神的纪录。而这种纪录的来源在于更加广泛的群体纪录。《牛田洋之未敢忘却》作为一部大众记忆的著作,与此同时还收录了叶云林,顾兴义,彭栋荣,文起鹏,杨贵英,种国杰,费向云,周斌,谢谷梁,田锦文,郭紫祥,岳成业,金石民,翁照南,许为准等战友的回忆文章。

      在那场台风中,除了83名学生之外,还有470名解放军官兵。让我们在阅读中祭奠悲壮牺牲的烈士,让子孙后代铭记这段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前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先生曾亲自指导这本书的创作与发行工作,在此感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2-5 14:31 , Processed in 0.0764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