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哉,今日香江!美哉,《香港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15:4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1:45: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美哉,今日香江!美哉,《香港赋》!   
                                 ——金庸《香港赋》赏析
                                                                   劳燕

            香港,1997年7月1日,主权移交,九七回归,已经15年了。
        十五年,有多少时事可以议论、评述,有多少人事可以回味、眷恋。
        五年前,2007年7月1日上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庆祝大会暨就职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说:10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第二,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第三,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第四,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此间,人们还关注着香江之滨的文化巨星金庸。
             金庸,人们熟知他那既能描侠客肝胆又能绘女儿柔情的江湖笔,却鲜识一代武侠泰斗的政治情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将金庸定位为“有政治抱负的小说家”。有人总结过金庸一生的三大贡献:白手起家创办《明报》集团;撰写15部经典武侠小说;参与并主导《香港基本法》的制定。1948年底,原在内地当记者的金庸被派往香港工作,开始了“身无分文走香江”,赤手打天下的生涯。在《射雕英雄传》之后,金庸脱离了《大公报》,创办《明报》,开设社评专栏,对世界时事政治加以评述。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北京专门接见了金庸。这是他复出后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1986年,《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五个专题小组,金庸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专题小组负责人,经济专题小组成员。金庸说,没有香港这样的创作自由他写不出自己的作品。其实还可以说,没有香港的商业环境,也可能不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时值香港回归十周年,在这最近的十多天里,有20多家内地和香港的媒体先后采访金庸先生。到底金庸对香港、香港的生活,乃至今日众生相、互联网、武侠小说等等,有什么看法?2007年6月18日,媒体对话金庸,与网友共同探讨香港荣归10年话题。2007年6月26日,新华社发了一个专稿:《金庸谈香港回归十年:二十年后一定会更美好》。 狮子山下,维港两岸,上演了无数成功的神话。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这些神话将会继续。“我坚信,二十年后的世界,一定会比现在变得更为美好”。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金庸与日本友人池田大作的对话。时值香港回归十周年,他依然相信这句话。6月28日,鲁豫专程前往香港寻访社会名流,“鲁豫有约”通过博士查良镛、学生查良镛、报人查良镛和男人查良镛四个角度,追寻大侠金庸从内地到香港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与香港回归的紧密联系。
        香港回归十周年,在一片繁忙中,金庸草就《香港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十周年,此赋出,文在其时,大家手笔。无论对于百城赋、辞赋文化还是香港回归的意蓄,意义重大。
                                                                                                                   
                                                             
                                                                                金庸《香港赋》手稿

             光明日报2007年6月29日在“百城赋”发表了《香港赋》,并配了吴冠中所绘《香港》,同时发布了金庸的《香港赋手稿》。

                                                  香港赋
                                                                                                  金庸
                                                                                            2007-06-29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841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并于翌年(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英国。之后清朝再败于英法联军,被迫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连同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是亚太地区海、空交通枢纽和自由贸易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回归祖国十年来,经济稳步发展,港人安居乐业。香港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连深圳。人口约700万,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
       敬启读者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本报特别刊登金庸先生撰写的《香港赋》,以飨读者。


    香港 吴冠中画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香港一八四二年割让英国,国人言及,无不切齿扼腕,引为奇耻。诗人黄遵宪有《香港感怀》诗云:“岂欲珠崖弃,其如城下盟。帆樯通万国,壁垒遏三城。虎穴人雄据,鸿沟界未明。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②。”香港回归,已照汗青,洗却前耻,可慰先贤。倏然十年,繁华锦绣更胜往昔, 谨作此文以记之。
       中国南疆,有岛嶙峋。水清港深,便于航行。吾华人兮,族聚于斯,耕种蕃衍,源自汉秦。出口香木,远至天方,贸迁既盛,遂称香港。四方商贸,来此成群。
      罂粟为祸,肇于南亚,迷人心智,败人体肤,英商挟资,贩运入华,害我生民,全国流毒。林公则徐,奏准禁烟,断其利源,戕其大祸。英人开衅,犯我海禁,攻粤不逞,北侵浙津。我军奋抗,兵折将损,炮台失守,订约江宁。
      城下成盟,割我香港,百余年来,国人痛心。中山先生,香港为基,广州起义,驱除鞑虏。“革命歌”云③:“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此诚国人共同之心声也。众志成城,遂有民国。尔后国人,兴复革新。然内乱频仍,外侮不绝。七七事变,抗战八年,亦以香港为后援之基地。蔡元培、萧红,俱一时俊杰,埋骨于斯。
      香港得兼中西方交汇之利,实施自由港外贸之制,社会法治厉行,港人重信勤奋。京沪资金大举南下,祖国大陆多方支援,于是乎小龙腾起,工商繁盛,乃享“东方明珠”之盛誉,而为国际金融、贸易、交通、航运之中心。小平宣布:一九九七,收回香港。创设“一国两制”之构想,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港人闻之,莫不欢忭拥护。
      中英谈判,签署“声明”④。中央政府,设立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通过香港基本法⑤。一九九七,七月一日,回归大典,举世瞩目,数千嘉宾,共睹盛况。米字英旗,悄然卸下;国旗区旗⑥,高高升起。威武雄师⑦,进驻香港。举世华人,尽皆扬眉吐气,欢欣鼓舞。
      兹当香港,回归十年。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恪守香港基本法,谨遵“一国两制”之方针,香港亮丽更甚,活力更强。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文化、生活方式依然。小小一地,蔚成世界繁华都市,而为我国南方重镇。港口海运,迅猛发展,货物吞吐,超越纽约,已成世界第二港。
      香港近倚珠江三角,远连华中六省,联袂发展,共荣经济。祖国全力支持,港人奋发努力。亚洲金融危机,得以沉着应对。SARS疫症猖獗,终于冷静消弭。昔日文化沙漠,今为影视胜地⑧。从前海岛渔村,已是购物天堂。民主循序渐进,港人安居乐业。爱国爱港,与世共舞,伴我中华,和平发展。
      噫吁兮,回归十年,花艳紫荆⑨;展望未来,笑傲香江⑩
                                           
                         
                                                                        《香港赋》手稿 金庸

        注释:
       ①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惶恐”原文作“皇恐”,其意一也。《过零丁洋》之下半首,作者文天祥,零丁洋在香港之西,原属香港海界。
      ②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黄遵宪原注云“宣庙遗诏,深以弃香港为耻”。
      ③革命歌:即孙中山七言绝句《咏志》。此诗曾用作革命组织的动员口号和联络语,所以又称革命歌、起义歌。
       ④“声明”: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⑤香港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⑥国旗区旗:国旗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区旗指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⑦威武雄师:指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1997年7月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陆海空三军,从北起深圳沙头角、南至蛇口妈湾码头,由陆地、空中和海上,进驻香港,正式履行防务职责。
        ⑧影视胜地:香港电影的制作数量位居全球前列。
        ⑨紫荆:花名,香港市花。
      ⑩香江:香港别名。

            作者简介: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著名报人、学者、作家。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牛津大学荣誉院士等。

    ======================================================================================

            光明日报自2007年3月推出《百城赋》专栏,到7月已发表各地赋文20多篇,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7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九江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九江市委宣传部、庐山管理局、九江学院、九江日报社、九江电视台承办的“百城赋”研讨会在白鹿洞书院举行。
                                                       
                                  
         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赋体文学多与城市有关,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与会专家学者均谈到,赋体的流行与盛世相连,汉唐盛世,赋体大兴。光明日报在今天推出“百城赋”专栏,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百城赋”的出现,也是创新新闻宣传形式的一个有益尝试。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赋以载道、赋以言志,“百城赋”成了构建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当代赋文的艺术传达和结构值得认真研究。在“赋”这种传统文体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上进一步探索,既保持传统文体的凝练、华美,又要让当代读者易读易懂。中国赋体文学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赋体形式,古赋、俳赋、律赋、文赋、俗赋,色 斑斓,不一而足。整合这些资源,在结构上推陈出新,甚至可以从现代文学的结构方式中借鉴和移植,使“百城赋”呈现多样色 。
        传形传神传文化,爱国爱城爱家乡。“百城赋”专栏自3月7日《西安赋》亮相以来,已陆续刊出《宜宾赋》《三亚赋》《武汉赋》《南京赋》《长沙赋》《九江赋》《广州赋》《昆明赋》《大庆赋》《济南赋》《太原赋》《温州赋》《福州赋》《大连赋》《南宁赋》《重庆赋》《深圳赋》《香港赋》《酒泉赋》等20篇赋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多方关注和反响。每篇赋文问世,都受到读者热评。其中,金庸《香港赋》于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6月29日在“百城赋”发表,受到读者热评,迅即传播,赞赏居多,也有批评意见。
        有人撰文称:《金庸的“香港赋”是百城赋中最差的》。
        为了评述金庸的大作,本文对《香港赋》的背景首先作了必要的概述。

        现在,就来读金庸的《香港赋》。

        一、起句 赋言心照
        《香港赋》起句,用文天祥诗《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话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是金庸进入香港时的心照。
        惶恐滩头在赣江,赣江,江西的母亲河,两千多年,帆樯竞发、舟楫穿行,一直是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北方通往岭南的唯一的航路。赣江于吉安、万安至赣州90公里的航道中,有艰难险阻十八滩:“赣江之险天下闻,险中之险十八滩,船过十有九艘翻。”十八滩的最后一滩即是江流湍急的惶恐滩。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是指广东省珠海口的洋面,零丁含孤单飘零、无依无靠之意。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文天祥以惶恐滩和零丁洋名词中的惶恐与零丁两词作形容词用,是以表达当时的心照。金庸用此诗为起句,此间金庸的心绪与文天祥彼时的心绪是想通的,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进入香港的心照。那么,金庸进香港是怎样的一种心照呢?金庸接着写道:“香港一八四二年割让英国,国人言及,无不切齿扼腕,引为奇耻。”又引晚清诗人黄遵宪《香港感怀》诗深沉地阐明了进入香港的“惶恐、零丁“复杂心情。
        这种“切齿扼腕,引为奇耻“、“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的心照,其实是普遍的,是所有香港人中国人的心照。这让我们想起闻一多1920年的《九子歌》,其中“香港“:

                  香 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作者以文天祥“说惶恐“、”叹零丁“,表达了中华儿女百年以来、九七回归前、对香港的普遍感情,这是对于历史的审视、观照,人文本质的提炼、凝集。作者遂以“香港回归,已照汗青,洗却前耻,可慰先贤。倏然十年,繁华锦绣更胜往昔, 谨作此文以记之”作结。
        喻理透辟,情之至深,要言不繁,读之感人至深,感同闻一多《九子歌》,赤子泣血,慷慨悲歌,而金庸此赋,更深一层,多了对于历史理性的审视、沉思、反思,对”香港回归,已照汗青“的释怀。
        所以说,起句具历史的厚重,表达了真实的心照。

              二、谋篇 城市即人
        《香港赋》第一节:
        香港中国南疆,有岛嶙峋。水清港深,便于航行。吾华人兮,族聚于斯,耕种蕃衍,源自汉秦。出口香木,远至天方,贸迁既盛,遂称香港。四方商贸,来此成群。
        有人说,既是《香港赋》,但金庸对于“香港的地理位置交待得不够,赋中只“中国南疆”“近倚珠江三角,远连华中六省”草草确定香港所处方位”。
        此言称,所见金庸对香港的地理位置交代,仅见赋中开篇所言:“香港近倚珠江三角,远连华中六省。“又篇末所言:“香港近倚珠江三角,远连华中六省。“
        香港的地理位置需要怎样交代呢?
        这要先明白一个道理,百城赋,是赋城市,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主题?赋城市应当如何谋篇?
        莎士比亚对城市给出过很好的诠释:“城市即人。”
        此语出自莎士比亚万年的历史剧《科利奥兰纳斯》(又译《科里奥兰纳斯》《CORIOLANUS》)。这部莎士比亚晚年撰写的罗马历史悲剧,讲述了罗马英雄马歇斯(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因性格多疑、脾气暴躁,得罪了公众而被逐出罗马的悲剧。作者以英雄与群众的关系为主线,揭示出人性的弱点。
        “城市即人”相关原文段落如下:
        MENENIUS: What is about to be? I am out of breath; Confusion's near; I cannot speak. You tribunes To th' people- Coriolanus, patience! Speak, good Sicinius.
        SICINIUS: Hear me, people; peace!
        PLEBEIANS: Let's hear our tribune. Peace! Speak, speak, speak.
        SICINIUS:  You are at point to lose your liberties. Marcius would have all from you;     
        Marcius,Whom late you have nam'd for consul.
        MENENIUS:  Fie, fie, fie! This is the way to kindle, not to quench.      
        FIRST SENATOR:  To unbuild the city, and to lay all flat. SICINIUS.   
              What i the city but the people?
            PLEBEIANS: True, The people are the city.

        译文:
        米尼涅斯:事情将要闹得怎样呢?——我气都喘不过来啦。这一场乱子可不小。我话都说不出来啦。你们这两位护民官!科利奥兰纳斯,忍耐些!好西西涅斯,说句话吧。
        西西涅斯:听我说,诸位民众;静下来!
        众市民:让我们听我们的护民官说话;静下来!说,说,说。
        西西涅斯:你们快要失去你们的自由了,马歇斯将要夺去你们的一切;马歇斯,就是刚才你们选举他做执政的。
        米尼涅斯:哎哟,哎哟,哎哟!这不是去灭火,明明是火上加油。
        元老甲:他要把我们这城市拆为平地。
        西西涅斯:没有人民,还有什么城市?
        众市民:对了,有人民才有城市。
        香港,曾经割让,切齿扼腕,引为奇耻,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而今回归,已照汗青,洗却前耻,可慰先贤。倏然十年,繁华锦绣更胜往昔。这就是写“香港赋”要把握的主题。
        百城赋是一个辞赋学概念,天地形胜,城以盛民,而文明兴焉。一个城市就是一部历史典籍,记录着这块土地的风雨兴衰,见证着这里人民的智慧创造。城市香港,就是香港文化、人文,史中港人,就是诗赋民生,香港赋就是要映照香港民生,城市即人,主题就是人文、人本、人心。
        对人们熟悉而又有特别记忆的城市,如果详尽地描摹其域名、位置、外貌、标识,只是就城市而言此城市,如同铺写这座城市的地理密码,不抓住这城市的人文、灵魂,城市即人,就会显得肤浅而冲淡人文主题,在以诗赋写“百城赋“时,不可不辨这个主题立意谋篇的问题,而不穷描人们熟悉而又有特别记忆的香港的外部形态,这是常识。
       《香港赋》没有铺描香港域名,看似简章,恰正是作者立意谋篇、文思成熟的表现。
        赋香港,主题立意在社会人文之人,不在自然地理之城!

        三、“出口香木,远至天方”之辩
        有人认为《香港赋》中所言,“出口香木,远至天方”。其“天方”明显需要斟酌。
        天方,赋中指天方国,即阿拉伯国家。明代费信《星槎胜览后集》等载有天方国。简称“天方”。史籍中通常把阿拉伯地区称为“天方国”。相传,公元前18世纪,伊卜拉欣和他的儿子伊斯玛仪勒为表示对真主“安拉”的崇敬,在麦加(今沙特阿拉伯王国西部)建造了一座祭主的方形庙宇,这就是今天全世界穆斯林朝觐的中心——麦加克尔白圣殿。这座庙宇当时称作“神的住处”。后来又称为“克尔白”,即方体形石屋之意。中国古代称“克尔白”为“天房”,并把阿拉伯地区称为“天房国”,后人传而称作“天方国”。可以见得我国把阿拉伯文学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就译为《天方夜谭》。
        作者写“出口香木,远至天方”其实是妙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阿拉伯典故:
        郭沫若名篇《凤凰涅槃》,其诗序中就写了这个故事——
                           《凤凰涅盘》
                              郭沫若
                            1920年3月
       
        一名,菲尼克司的科美体。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Phoenix),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按此鸟恐即中国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图云,凤凰火精,生丹穴。
       
      广雅云:凤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实际上是八下西洋),史学界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其远航就到达过阿拉伯“天方国”,其航海贸易(包括香港地区)是以“香料、染料”为主。
       “出口香木,远至天方”,短短八个字,将中国古代航海、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典章,人文故事,巧妙联袂,叙写精要,文神辅弼,国祚无穷。
        四、罂粟之痛  罂粟之殇
        有人说,《香港赋》中“罂粟的篇幅过长,占赋字数过多。罂粟的危害只四字就可以了,毕竟是写城市赋,不是写罂粟的危害。”
        罂粟,在香港,对于中国,“罂粟的危害只四字就可以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清政府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在中国严禁鸦片,1838年12月,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林则徐1839年虎门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历时四年多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战争中,英法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中华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灾难。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北京洗劫和烧毁了融汇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中日甲午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6月6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满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由此,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祖国母亲之泪,是苦泪,是心被刺伤,不能忍受的心的绞痛。
        祖国母亲之痛,是心痛,是血从心的伤口吞吐,喷涌而出。
        所有的历史和伤痛,可以浓缩为一个词:鸦片。
        鸦片,映照了中国一部近代历史,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见证,是西方殖民侵略、强盗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不屈不饶、抗争的见证。
        金庸先生以春秋之笔,慷慨秉书:
        “罂粟为祸,肇于南亚,迷人心智,败人体肤,英商挟资,贩运入华,害我生民,全国流毒。林公则徐,奏准禁烟,断其利源,戕其大祸。英人开衅,犯我海禁,攻粤不逞,北侵浙津。我军奋抗,兵折将损,炮台失守,订约江宁。
        城下成盟,割我香港,百余年来,国人痛心。中山先生,香港为基,广州起义,驱除鞑虏。“革命歌”云③:“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此诚国人共同之心声也。众志成城,遂有民国。尔后国人,兴复革新。然内乱频仍,外侮不绝。七七事变,抗战八年,亦以香港为后援之基地。蔡元培、萧红,俱一时俊杰,埋骨于斯。”
        罂粟之痛,罂粟之殇,是《香港赋》的主题所系、文心所在,重中之重。
        铺叙论述,赋之能事,“鸦片危害”,谈何容易!岂有“四字足矣”之理!

        五、“笑傲香江”好
        有人指出:《香港赋》言“笑傲香江”值得斟酌,香江是香港别名,香港在香港本地笑傲没有实际意义。
        笑傲香江,好。
        金庸先生的小说《笑傲江湖》,原稿书名是《啸傲江湖》,是编辑自说自话改“啸”为“笑”,改得不好。(见拙文《诗意的“啸”乐的沉沦》2010年7月文新)。
        而《香港赋》中的“笑傲香江”,好。好在极具新意,好在传神了回归后的香港人文精神风貌,唤香港以别名,结体喻辑,直而不野,婉转情亲。所以“笑傲香江”很抒情,所以“笑傲香江”好。

        六、SARS 见证新香港主人的树立
        一种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就是这种冠状病毒(SARS病毒)。
        2002年底,中国广东等地出现了多例原因不明的、危机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随后,越南,加拿大和香港等地也先后报道了类似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随后世界各国的实验室都致力于发现这种疾病的病原体。
        香港大学最先于2003年3月22日宣布分离出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随后,有多个实验室在NJEM、Lancet等国际知名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该病原体的研究论文。4月12日加拿大BC肿瘤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中心(BC Cancer Agency‘s Genome Sciences Center)首先完成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4月16日,WHO在上述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式宣布一种前所未知的冠状病毒,为导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SARS-CoV)。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6月29日发表过一篇钱钢的文论《从唐山大地震到“SARS”疫潮》。钱钢先生对于唐山地震和SARS 有这样的论述:
       “从唐山地震,到这次SARS,我想说,‘人’这个字,终于在我们面前树立起来了。尽管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尽管SARS的消息一度被封锁、被阻隔,然后导致了非常大的悲剧,但是4月20日,当卫生部长、北京市长下台之后,你看我们的报纸,包括党报,终于可以堂而皇之把‘怕’、把‘爱’放到他们的头版。这就是时代,这就是历史。真的,如果一个人他连怕的权力都没有,你怎么期望他去爱?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压抑他的恐惧、压抑他的怕,这个怕,只能变成一种恨。”
        从昨日、进入香港的惶恐、零丁、怕,到今日进入香港的笑傲,就非典而言,世界上最先分离出SARS病毒的恰是香港!这条被殖民掠夺、欺凌了一个世纪的香江,在主权回归后庄严地宣告:香港大学最先于2003年3月22日宣布分离出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
        这是主权回归后科技医疗卫生的一个举世瞩目、领先世界的成果,可以说,香港将“人”这个字,终于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树立起来了。或可以说是“主人”这个词,终于在历经殖民苦难的香港树立起来了。
        金庸写SARS,就是写人的树立,主人的树立。
        母亲,你的儿子回归了,在自己的主权之下,作为主人,站立起来了!
        请看,世界上最先分离出SARS病毒的正是香港!

        七、香港之魂
        批评《香港赋》者称:“‘港人闻之,莫不欢忭拥护’与‘谨遵‘一国两制’之方针,香港亮丽更甚,活力更强”在言简意赅的赋里累牍重复。”
        “港人闻之,莫不欢忭拥护”与“谨遵‘一国两制’之方针,香港亮丽更甚,活力更强”?是两个层面上对于香港回归的深层次诠释。
        香港回归,港人的实际心态怎样?
        邓小平北京会见金庸时,2007年6月鲁豫访谈金庸时,都谈到过这个“回归期港人心态”问题。无非是生活方式、文化差异、个人财产的顾虑、担心、害怕......乘车人在车子转弯的时候,容易自体失控,会被惯性摔出车去。长夜中的行路人需要一盏灯,这盏灯就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拨开了港人心中的顾虑、担心、害怕,照亮了香港新生和发展的前程。
        所以金庸欣然命笔:“港人闻之,莫不欢忭拥护”。
        而实行“一国两制”以来,历史的演绎和事实证明了国策的正确,
        金庸赞曰:“谨遵‘一国两制’之方针,香港亮丽更甚,活力更强。”
        此言,正是高度概括了回归期和回归十年香港人民的普遍心态。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用来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一国两制”,在香港,在中国,在世界,已经说了、做了将近三十年了。
        请看,回归十五年来,“一国两制”伟大而成功的实践中的今日之香港——
        谨遵‘一国两制’之方针,香港亮丽更甚,活力更强。
        大块赋我以文章,城市赋,呼唤城市之魂,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我们需要春秋史笔,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前夕,金庸先生的《香港赋》在“百城赋”发表了!
         孔子说:“美哉,璵璠!远而望之焕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
        美哉,今日香港!
        这颗祖国璀璨的明珠,今天,正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 和光芒!
        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出发。
        美哉,《香港赋》!

       “处卓卓而目远矣!”(《楚辞》),香港与内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理解中走向繁荣和辉煌。我们,冲浪于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致力于中国自己的两岸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我们,寄愿于祖国的统一与复兴;我们,正视差异、融和交流、开拓创新、和谐发展。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赋城市,文学需要关注的,不是城市的域名、观瞻,而是城市的灵魂,是经历遭遇过所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艰辛、苦难、磨难、创痛,探索、创造、幸福,容纳同时超越时代的、带着最丰富的历史信息的城市文化、城市人文、城市之魂。成功的城市赋,就是成功地描绘出、真实地再现这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中的人。
        美哉,今日香江,美哉,《香港赋》!

              附录:
                                     金庸的《香港赋》是百城赋中最差的  
                                                一池萍碎的BLOG
                                                 2007-07-04

              惭愧,因不爱看武侠小说,并没读过金庸的大作,只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被拍成电影电视,占据大量电视空间,播来播去,很是无奈。今拜读了他的《香港赋》倒觉得和百城赋的其他作品比较起来,还有待于探讨。
        一、香港的地理位置交待得不够,赋中只“中国南疆”“近倚珠江三角,远连华中六省”草草确定香港所处方位,但具体位置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
        二、罂粟的篇幅过长,占赋字数过多。对罂粟的危害只四字就可以了,毕竟是写城市赋,不是写罂粟的危害。
        三、“兹当香港”的“兹当”用词牵强,“兹”和“当”都可以是现在进行时,但“兹当”合在一起做“现在”解释似乎是金庸独创。
        四、“笑傲香江”值得斟酌,香江是香港别名,香港在香港本地笑傲没有实际意义。
        五、“SARS疫症猖獗,终于冷静消弭”没有香港特色。
        六、“港人闻之,莫不欢忭拥护”与“谨遵‘一国两制’之方针,香港亮丽更甚,活力更强”在言简意赅的赋里累牍重复。
        此外,我觉得“出口香木,远至天方”的“天方”也明显需要斟酌。
        我个人认为,金庸的《香港赋》聊聊几句却败笔频出,“引子”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下半首开头与下句连接不上,给人以莫明其妙之感,且文中今日的香港特色繁华没有陈述,香港的美丽所在只写了“影视胜地”“花艳紫荆”,似乎香港缺少名文胜景,而对香港回归过程的描写篇幅过长,没有新意,显得声情多而辞情少。对于金大侠,我一直是抱着敬仰的态度,虽没读过他的著作,却久闻他的大名,如雷贯耳,总觉得他应该是文学泰斗型,但今读《香港赋》,觉得所赋不够精炼,不够厚重,没有气势,没有灵性,读之遗憾。辞赋,袭六朝之绮丽,承唐宋之典雅,但擅长铁血恩仇的金庸却写了一篇委实属金庸赋派的《香港赋》,既为岛屿,却无江海浩瀚之势,实属在光明日报中刊登的百城赋中最次,令人扼腕叹息。


    [url] | |  |  注| :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6 13: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1 08:46:28 | 只看该作者
    这也太长了呢

    [url] | | b |  b注| : b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9 21:10
  • 签到天数: 21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板凳
    发表于 2013-8-18 15:00:43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4 16:09 , Processed in 0.1006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