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常昶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天滚滚之毛泽东三界封神演义(每日连载中,第一部(上)完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2:41 | 只看该作者
    就在这时,陈炯明和邓铿先后给蒋介石发来了电报,敦请他返粤。蒋介石在征求了张静江的意见后,于9月18日又风尘仆仆的赶到设在漳州的粤军总司令部,与陈炯明再度聚首。陈炯明高兴地说:“介石,粤军已组建为两个军,第一军军长由我兼任,汝为任第二军军长,所遗的第二支队司令一职,请介石你来担任,拨梁鸿楷、丘耀西二统领所属官兵千人编入介石麾下,司令部设于长泰。”
    蒋介石真是喜出望外,终于有一支自己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了,尽管他知道陈炯明给他派的两个人是牵制他的,但军长是自己的盟兄许崇智,他并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蒋介石告别了陈炯明和邓铿,然后就兴冲冲的来到漳州东北的长泰县罗山文明书院上任了,第二支队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蒋介石把随身携带的两只箱子摆放好,这可是他的宝贝。在这两只箱子中,一只箱子专门装着他6年来所写的日记和常读的书籍,其中就有《巴尔克战术》、《战争论》以及曾国藩的著作;另一只箱子装着他的日常用品。安排好住宿,未经休息,就与驻扎在汀州的第二军军长许崇智联系,商讨作战计划。许崇智告诉他决定攻取福州,据此,蒋介石立即制定第二支队的作战计划,并亲自起草了誓文。10月20日,第二支队举行誓师典礼,官兵跟随蒋介石齐声宣誓:
    “伏愿而今而后,战必胜,攻必克,统一中华,平定全亚,威震寰瀛,光耀两极,完成革命伟大之盛,皆自神灵所赐也。”
    11月19日,蒋介石率队从长泰出发,28日抵达仙游,与许崇智汇合。许、蒋合兵,同密布阵,配合默契,前呼后应,左右夹击,势如破竹,闽军一路退却至永泰城附近之高地,据险扼守。永泰乃闽西南军事重地,蒋介石奉命率部攻取,他精心布阵,三面环攻,战斗持续一天,将敌击溃,于12月8日夜率部进入永泰县城。第二天,蒋介石又下令追击退却的闽军,前锋直指汰口,距福州仅余100里。许崇智、蒋介石正要集结兵力,作进攻福州的准备,突然接到总司令参加,陈炯明的停战命令。蒋介石忙问其故,这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京政府和护法军政府在英美等国的劝告下,表示愿意停战,举行和平谈判。停战令于12月中旬生效。
    停战待命,紧张的战争状态一下子变得悠闲起来。12月15日这天,一切如常,蒋介石放松了警惕。哪知闽军突然攻击永泰县城,打了蒋介石一个凑手不及,连他心爱的书箱都来不及收拾,在一片混乱中只身突围。失魂落魄的蒋介石自永泰前线赶往安溪,收拢残部,度过了1919年的元旦,直到1月4日,才回到长泰第二支队司令部,在向陈炯明报告了出征军情之后,引咎辞职。陈炯明不允,蒋介石便以家母染恙为由请假一个月,匆匆启程回上海。
    蒋介石5月5日离开漳州,途径香港回沪,母亲特意带纬国母子从奉化赶来相聚。上海虽有蒋介石的不少朋友,但除了4月3日带纬国母子去看望戴季陶外,大多的时间是陪伴在家,侍候母亲、研读军事书籍。当然,有点闲暇,他还忘不了去花街柳巷转转。这一次,他结识了个叫介眉的妓女,让蒋介石为他神魂颠倒的,为此他延长了一个月的假期,专门陪介眉玩乐。蒋介石对她动了真情,这介眉不过是逢场作戏,当他提出要娶她做三房时,遭到了介眉的婉拒。蒋介石如头上浇了一瓢冷水,清醒了许多,终于下定决心,启程返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4:26 | 只看该作者
    5月1日,蒋介石回到漳州,天色虽晚,但他还是急忙到总司令部拜见了陈炯明。相见之下,蒋介石感到陈炯明已不再那么热情,经过试探,蒋介石得出结论:彼之于我,其诚信已不如前矣。蒋介石为此闷闷不乐,当晚,一个营长来看他,向他报告说:司令已经遭人非议。蒋介石在当晚的日记里写道:我亦自知之,当次上猜下疑之交,唯有辞职以明心迹耳。尽管蒋介石这样写,但他也知道这一次是怨自己,为了一个妓女,视军纪于不顾。所以,他没有马上提出辞职,为了打发自己百无聊赖的时间,他将纬国母子接到厦门鼓浪屿,租房避暑,没有事时就带她们游山玩水。直到7月11人,蒋介石往见陈炯明和邓铿,汇报第二支队改编事宜,最后,他表示自己想兼任营长。他的建议被邓铿否决,方“辞退之心遂决。”第二天,他连陈炯明、邓铿的面都不想见,通过邮寄把自己的辞呈邮递了过去。
    9月27日,蒋介石夫妻三人回到了上海。10月1日,蒋介石拜访了国民党内的元老居正;2日躲在戴季陶家里休息了一天;3日才去拜见孙中山,他早已想好了说辞,向孙中山解释了自己辞职的理由。孙中山没有责备他,只是说大家还是要同心同德,以期主义之实行。蒋介石又向孙中山汇报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最后说:“中正选己之德性所欠缺四字,乞先生书之,铭以座右。”
    孙中山一看,蒋介石所选是“静、敬、澹、一”四字,便答应为他书写下来。孙中山写完字,蒋介石又说:“先生,中正才疏学浅,打算到欧美留学三年,以求深其根柢,再图报效。路费业已备好,请先生批准。”
    孙中山说:“我计划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这个双十节就要对外宣布。介石不要长期远离中国,我这里的工作,还需要你。”
    蒋介石说:“那好吧,不过,中正还是希望能够出国一游,还一下环境。”
    孙中山说:“不妨到日本去一趟,代我去慰问犬冢君的病情”。说着就写了一封,交给蒋介石带上。孙中山又说:“改组党,支援粤军,有些财务上的事情,要和静江兄商量。明天,我带季陶去拜访静江兄,介石也一同去吧。”
    第二天,孙中山、蒋介石、戴季陶一起到了张静江的住宅。蒋介石在这里遇见了一个只有13岁的美丽少女,从此对她开始了长达两年多追求。10月25日,蒋介石告别来访的许崇智,登船赴日。28日抵达神户,11月21日到达东京,代表孙中山探望犬冢胜太郎。而后,蒋介石在开始放羊,到处寻花问柳。结果,在“福森家侍花”找妓女,遭受了一场侮辱。蒋介石回到旅店,躺在床上开始自责:“介石!介石!汝不知迁改,而又自取辱耶。”有了这次教训,他将注意力又开始集中在研究军事上。他根据到日本后的见闻和思考,静下心来,写成了《列国政府对俄国劳农政府的手段》,投寄给国内的《星期评论》。
    在1920年的第一天,蒋介石对新的一年进行了规划,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看,将来做些事业,或学英语,游历世界一周,访探各国政治,以资采择。二事如不能,即在事业方面立足,组织麦棉会社,种植棉麦,否则,就充当经纪人做棉花、棉纱生意。另外,他还想在福建创办一所军校,为此事和戴季陶商量了好久,终因经费、环境等因素,未能如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6:04 | 只看该作者
    春天来了,它总能给蒋介石带来好消息。陈炯明给他发了三次电报,敦请他回军供职,孙中山也反复劝他回福建。不得已,蒋介石于4月上旬赴闽,来到漳州,一看“见群小在侧,环境无改于初”,旋即又“怫然”归沪。5月,蒋介石发了伤寒病,戴季陶夫人把他送进了医院,听说儿子生病住院,王太夫人拖着个病体前来看护。孙中山也于5月27日亲往医院探视。见到孙中山,蒋介石说:“先生,俄国革命成功之经验,颇值得借鉴。昨日季陶、仲恺来,我们曾经商议,拟一起到俄国考察,由我和季陶各出3000元作为旅费,准备于6月底前动身。”
    中国革命的道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每个人都在寻找新的革命的道路,尤其是年轻人,蒋介石、戴季陶、廖仲恺都想从俄国革命的道路中学到新的救中国的出路。可是孙中山被眼前的事务缠身,已经没有了高度。这时的宋庆龄还是美国的热烈拥护者,在他们的眼中,除了美国,还没有将别的国家放在自己的法眼。所以,孙中山说:“出国考察固然是好事,不过,眼下本党军事工作需要介石协助,出国之事,以后有机会再说。”
    既然不能出国,蒋介石就把心思用在了做生意上,他让陈果夫主持了个“友爱”公司,还没有等到开张,国际金融风潮骤然来袭,银价大跌,只好停办。上海证件交易所将于7月1日开业,想在商海一展身手的蒋介石,又把陈果夫找来,让他找几个人组织54号经纪人号,起名茂新,专做棉花、证券两种生意,以陈果夫为经理。7月1日,交易所开幕的当天,蒋介石在《申报》上还做了广告:“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54号经纪人陈果夫,鄙人代客买卖证券、棉花,如承委托,竭诚欢迎。本所四川路1号3楼80室。电话:交易所54号。”
    蒋介石正在忙于做生意,戴季陶找到他,急切地说:“介石,北方的直皖两系剑拔弩张,大战不可避免。桂系和直系勾结,南北响应,粤督莫荣新派兵入闽,以进攻闽督、皖系的李厚基为名,图谋消灭粤军。孙先生已派人与李厚基联络,化敌为友,把粤军所占领福建地区归还李厚基,请其作为后援,粤军则挥师回粤,驱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当此用人之际,你还是尽快赴闽吧。”
    蒋介石不愿赴闽,戴季陶劝说无效,胡汉民、廖仲恺也纷纷出面,敦促蒋介石早日去闽,协助陈炯明挥师回粤。蒋介石已经学会了拿架子,在他看来戴季陶、廖仲恺、胡汉民的档次还不够,他在等孙中山找他。回广东、占领广州,孙中山梦寐以求,他会放下架子找自己的。果然,孙中山最后出面劝蒋介石无论如何都要从速赴闽。蒋介石达到了目的,提高了自己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无形也把戴季陶、廖仲恺、胡汉民给压力下去。没有办法,谁让他们只会动嘴,不会行兵布阵呢?是呀,局势稳定就把蒋介石扔到了一边,局势乱了就催他去卖命,放在谁的身上,都不舒服,更何况,命卖了,好处还都是人家的?这个时候也只有提高提高自己的身价了,此后,蒋介石就把拿架子当作了常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7:05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来到漳州,奉命拟定作战计划。这个时候,直皖两系已在北京附近开战,而蒋介石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却因陈炯明和许崇智二人的意见不合,被搁置一边。两个大象打架,他蒋介石无能为力,劝驾是孙中山的事儿。正在进退两难之时,陈果夫来函,说是股票大跌,心灰意冷的蒋介石,在福建仅仅呆了20天,就又回到了上海。他向孙中山汇报了粤军的情况,说明陈、许二人矛盾不解决,自己无能为力。为了避免有人烦他,把交易所扔给陈果夫,就接上纬国母子回老家奉化去了。
    蒋介石想躲清静,可他躲不了,刚回到奉化,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的信函就接踵而至。他本不想理,可是国民党的元老居正竟然也给他来信了,这就不能不理了,于是在8月底又回到了上海。虽然回到了上海,可仍然无所事事,无奈,就把精力花在了生意上。9月22日,孙中山给蒋介石打电话,给他出了一个选择题:俄国、四川、广东三地去哪里,选择其一。傍晚,蒋介石去拜访盟兄张静江,在和他谈了生意上事情之后,把孙中山给他出的选择题,和自己的想法给张静江说了。
    蒋介石说:“去广东,公益大而个人损失不小,徒为他人做嫁衣;去俄国,倒是符合小弟心愿,然孙先生要我和大元帅府参谋李章达同行,此人并非知交。则唯有四川一途。”
    四川还未成行,陈炯明率粤军回师广东,朱执信在虎门炮台遇害。蒋介石对陈果夫说:“粤桂战争,实关乎本党之存亡;而朱执信是我的挚友。于公于私,我当奔赴前敌,效命沙场。此出不受任何职务,对党、对友,唯负责任,不争权力,以冀消人之疑忌,补益于国家而已。”
    蒋介石是有大局观的,他知道什么时候争取,什么时候该不记私利。9月30日,蒋介石与汪精卫、廖仲恺等人一起乘船南下。路上,汪精卫忧心忡忡地说:“桂系在西南实力最强,政治上有军政府这张牌子,军事上有海军相辅,人数是粤军的数倍,兵精粮足;而粤军组建不久,也只有百十营兵力,客居省外,势单力薄。此役堪称艰难。”
    廖仲恺说:“孙先生和段祺瑞联络,段指示福建督军李厚基接济粤军军费50万元,子弹600万发。”
    汪精卫道:“孙先生开赴广东,头号敌人就是段祺瑞,段一下台,就又彼此联系上了。福建方面,粤军一直在攻打,昨日还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今天就接济弹药,可见敌友之间,是随时会转化的。”
    船到汕头,蒋介石竭见陈炯明。陈炯明说:“桂系三路来攻,自信万无一失。我已将粤军分为左翼、右翼和中央三路进兵。左翼为第一路,以洪兆麟为司令;右翼为第二路,以许崇智为司令;中央为第三路,本总司令自兼司令。介石,你可加入右翼,为右翼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
    蒋介石说:“我不担任任何职务,以朋友身份辅佐许司令即可。”
    陈炯明道:“这是战场,没有名义如何参与指挥作战呢?”
    蒋介石只好接受任命,加入右翼军作战。率粤军右翼一路向西挺进,还不停地给陈炯明和许崇智提建议。但是,陈炯明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蒋介石的建议常常不被采纳。如此,蒋介石总感觉自己和陈炯明越来越格格不入。对此,孙中山也了如指掌,在10月29日特地给蒋介石写来一封信:首先称赞他知兵胜过朱执信,只是“性刚而嫉俗过甚,”让他“为党负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而降格以求,以为党,非个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8:06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接信后,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捏着鼻子坚持下来。广州收复后,蒋介石仍任前敌总指挥,率粤军第二军追剿粤西北一带的残敌。但此时许崇智忽然得病,留在广州,第二军中的高级将领大多不以蒋介石为重,不听命调遣。蒋介石很是气愤,两次给许崇智写信,又给陈炯明上书,表达自己对这些军官的不满。然而,粤军中派系严重,陈炯明动不了许崇智的军官;许崇智却不想因为一个浙江的把兄弟,得罪了自己的同籍军官。因此,蒋介石在粤军中处处受到掣肘,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11月6日,蒋介石再一次辞职,愤然离开粤军回奉化去了。他还是以退为守,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在这次的收粤驱桂战争中再次表露无疑。
    广东已经是粤军的广东,蒋介石在那里也的确有些碍手碍脚,蒋介石一走,陈炯明就可以放开手脚闹独立了。陈炯明掌握了广东,孙中山受到他的邀请,重新组织军政府,宣布以“粤为根据地,群策群力,以成戡乱之功,完护法之愿。”自此,被岑春煊、陆荣廷把持两年半的西南军政府垮台,岑春煊“引退”,陆荣廷逃回广西。
    12月15日蒋介石从奉化来到上海,向张静江解释了他不愿意再回广州的理由,张静江就邀请他一起经营股票生意。于是,蒋介石和张静江等人商议成立经纪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拉了17个人入伙。公司成立没几天,随孙中山去广东的戴季陶回到了上海,蒋介石闻讯前去拜访。经蒋介石提议,两个人也换了兰谱,焚香告拜,义结金兰。此后,蒋介石跟谁也没有打招呼就又回到了奉化,他的屁股还没有坐稳,戴季陶就风尘仆仆地追到了奉化。
    戴季陶一见蒋介石,面色严峻地对他说:“既然你我义结金兰,我就不再虚言客套。我问你:你为什么如此固执?如此不识抬举?你打算就这样偷安、纵情下去?我不听你任何解释,识时务的话,你马上赴粤。”
    戴季陶语气生硬,让蒋介石难以接受,他吼道:“你促我出山做事,就是在促我的寿命!”
    戴季陶也在气头上,毫不退让,两个人说着说着就大吵起来,如果不是老母亲出来劝驾,就开始动手了。戴季陶气呼呼地回到了上海,蒋介石就在他屁股后面跟着回到了上海。蒋介石怀着愤懑的心情,去找张静江诉说。张静江对他劝慰了一番,就安排他吃中午饭。正吃饭,廖仲恺委托张静江代转给蒋介石的信到了,蒋介石打开一看,也是敦促他回广州的。蒋介石看罢,既生气,又觉得委屈,感慨着对张静江说:“仲恺此函,语多傲慢,似有与弟绝交之意。二哥,近观世情诡变,而弟之性质,实与社会不相容,愿抱孤独主义,以自全顽躯,决不再入漩涡!实在不行,弟就出国一游。”
    张静江说:介石,不可感情用事。你和季陶交往这么久,彼此还不了解吗?对季陶的良苦用心,你还是要体谅。他也是为你好,还是主动化解了,我也会和季陶说说。”
    蒋介石的心情稍平,说道:“弟对中国社会,实厌恶已极,真不知道解脱之路何在?中国实在宜大改革。”
    “介石,留在上海过新年吧。”张静江说。
    蒋介石叹道:“本来有这个打算,但现在改主意了。弟现在就想躲开一切,况且,家母染病在身,家事未了,还是回奉化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23:46 | 只看该作者
    韩非道:“圣人,蒋介石自算的豫卦,可与他的人生相符?”
    圣人道:“自是相符的,从卦象看,蒋介石寿89岁,如果从他12岁开始算起,此后每13年为他的一爻。如是:12--24岁(1887--1910)为第一爻,25--37岁(1911--1923)为第二爻,38--50岁(1924--1936)为第三爻,51--63岁(1937--1949)为第四爻,64--76岁(1950--1962)为第五爻,77--89岁(1963--1975)为第六爻。我们可以先看爻辞,再看他在这一爻期间的事故,就知道是否相符了。”
    韩非道:“他的第一爻的爻辞是什么?请为诸神解之如何?”
    姜子牙道:“自然可以说给大家听听。初六爻说沉醉于声色和乐,凶险。看爻辞不能只看字面,而应该看到它所要说的意思。这个爻辞就有两种意思,一是表明蒋介石就是一个喜爱声色之人,所以如果单纯沉醉于声色,就会凶险;二是说只要他可以控制声色,就可以按照他本来的发展方向,向前发展。他本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我们已经讲过的,不再赘述。”
    圣人道:“并不是每个人的命中都有声色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适度的去声色,而有的人一接触声色就会出问题。在蒋介石的卦象中,初六爻是提醒,六二爻则是肯定。爻辞称:蒋介石的操守就像夹在石缝中那样坚固不移,不终日沉醉于和乐,他就会贞吉。为什么呢?‘不终日,贞吉,’是因为本身中正。事实将证明这一点。”
    姜子牙道:“蒋介石是本书中的第二大主角,本该详解此卦,但易经中已经说得明白。故就不多占众神的时间。我们还是多说一点现实中的蒋介石吧。”
    韩非道:“愿闻其详。”
    圣人道:“蒋介石出身浙江。浙江在中国的近代有两个特点:一是革命党人多,二是有钱人多。这就决定了浙江革命党人的性质和方向。”
    韩非不解,问道:“那是什么性质和方向呢?”
    姜子牙道:“就是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维方式。我们前面说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在中国没有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而蒋介石一开始就和张静江等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他们和孙中山革命的不同之处。”
    韩非道:“有什么不同呢?”
    圣人道:“孙中山更着重于理想,而蒋介石就更着重于现实,着重于满足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诉求,这就会给他们带来难以解决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韩非惊讶道:“真的吗?为什么?”
    姜子牙道:“当然是真的。学过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史的人都知道,资产阶级的敌人是农民,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方式就是要消灭农民的小农经济。这在欧洲、美国都行得通,在中国则行不通。欧洲几乎没有中国这种真正意义的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而中国的农民有3亿5千万,资产阶级革命的唯我性,就必然带来与农民阶级的对立。在中国没有办法像英国那样消灭农民,消灭农民的结果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被消灭。所以,蒋介石将带来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但同时也会带来自己的毁灭。与农民的对立带来了阶级矛盾,这个矛盾的加剧,就会给日本人带来可乘之机,这就是民族矛盾。”
    韩非叫道:“我明白了,为什么出来一个蒋介石,还要出来一个毛泽东。原来是这样,中国在蒋介石的手里就会越带来亡国灭种的危险。那么,两位圣人,我们是不是该听一听润之的故事了。”
    圣人道:“那是自然,我们前边讲了这么多,可不是在说废话,就是要说明毛泽东出生的环境,为什么需要他出来,以及他应该继承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他要打交道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姜子牙道:“蒋介石将伴随润之的一生,以后我们还要议论下去。今天就此打住,从明天开始请看毛泽东的故事。”
    韩非道:“想知道毛泽东和蒋介石有什么相同之处、什么不同之处吗?想知道为什么他是同时代最伟大的人吗?为什么他对世界的看法远远高于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呢?当然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马克思、列宁在毛泽东面前不过是下酒菜,那就请看下回。”
    ------

    点评

    圣人、韩非的对话很精彩。常老师对《周易》很有心得啊,运用起来顺手拈来的感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9 17:06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币 +10 收起 理由
    筱欣奕奕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9:37:0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回     独坐如虎踞     恰同学少年

                                       三十七
    毛润之拜了石头为干娘,又排行第三,所以取名石三伢子。在石三伢子一周岁前后,中国大地因为他的出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大清国的国运来讲,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打了半年,陆军、海军都败了,不仅赔偿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而且还割让了台湾,可谓是倒霉到了极点。为救国,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几乎同时采取了行动: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小站练兵图强;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革命救国;康有为则在北京带领一千多名举子进行了“公车上书”,企图维新变法。
    此时的石三伢子,可管不了这么多,他正在外婆家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爱。文七妹由于前两子夭折,受到了母亲不少的唠叨,总是埋怨她不会照顾孩子。所以,石三伢子刚过了满月,外婆就派大舅把他们母子俩,接到了与韶山冲相隔10里的唐家沱。石三伢子被外婆当作了宝贝,剥夺了文七妹的监护权,由她亲自带着。石三伢子是外婆最小的外孙,他的表哥最小的也比他大5岁以上。常言道:小小子,大孙子,是倍受家里人疼爱的。
    过了一岁,文七妹回到了韶山冲,石三伢子就一直在外婆家生活。外婆家人多,家大业大,从文七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们兄妹最少是7个人,老大和老小之间相差15岁以上。因此,当石三伢子来到文家时,他上面的表哥、表姐一大帮,就他是个小不点儿。文家是村里的翘楚,虽不说是称霸乡里,但和文家沾亲带故的,在方圆几十里内也无人敢惹。石三伢子就是在这样一个从小就无束无拘的环境里生长的,这也就养成了他不知天高、不知地厚,神鬼不怕的性格。
    却说石三伢子,在外婆的手心里,舅舅、舅妈、表哥、表姐的怀抱里,无忧无虑、没病没灾、一路欢歌笑语地长到了4岁。4岁的小孩正是淘气十足的年龄,由于从小肆意疯长、没有受到过欺负 ,因此他胆大无惧。在过年的时候,石三伢子穿着外婆给他换的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蹦蹦跳跳地跑出门玩耍。在一棵大树下,石三伢子忘情地和小朋友在玩捉迷藏。过去的农村,总有一些孤独的单身老汉,一到冬天闲来无事,就专门以逗小孩子为乐。在唐家沱也有这么一位老爷爷,留着一把白胡子,专门瞪着眼、吹着自己的胡子吓唬小孩子。
    这天,他又来到石三伢子他们这群正在尽情玩耍的孩子面前,瞪着眼、吹着胡子,沙哑着声音说道:“你们为什么要在这课树下玩耍呀?我是老树爷爷,正在这里睡觉,就被你们给吵醒了。都走、都走,谁也不准在这里玩了,再在这里玩,我就会割掉你们的耳朵。”
    说着从地上捡起一根小木棍,就在小朋友们面前比划着,吓得小朋友们一哄而散。石三伢子站着没有动,抬头看着这个做着奇怪动作的白胡子老头。白胡子爷爷看他没有动,就进一步吓唬他道:“你为什么不跑呢?难道你不怕我割掉你的耳朵吗?”
    说着向前迈了一步,做着要拽石三伢子耳朵的样子。石三伢子一点也没有感到害怕,反而好奇地问:“老爷爷,你为什么要割掉我的耳朵呀?”
    老爷爷依旧板着脸,故意瓮声瓮气地说:“我是树神爷爷,我喜欢割谁就割谁呗,哪有什么道理可讲的?我要割掉你的耳朵做下酒菜,用来喝酒。你知道吗?喝酒!”说着做了一个喝酒的动作。
    “做神要讲道理,不能胡乱来的。”石三伢子一本正经地看着老爷爷说。
    “讲道理?讲什么道理呀?我是神,我说的就是道理。”老爷爷也有一点好奇了,他没有想到石三伢子会这么说。
    “不对,是神就要讲道理,不讲道理的那是鬼。我外婆天天给我讲故事,故事里的神都是讲理的,还保护小孩子呢;只有鬼才不讲道理,才吓唬小孩子呢。我看你不是树神,你肯定是树鬼。”石三伢子窜到老爷爷身边,跳起来伸手就要抓他的白胡子:“让我看看你到底是神、还是鬼呀?”
    老爷爷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伢子,会做出这样一个惊人的举动,弄得他自己好不知趣地走了。边走边摇头,他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个细伢子为什么既不怕神,也不怕鬼。而石三伢子则望着这个装神弄鬼的老爷爷,伸出右手挠着自己的小脑瓜,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9:38:47 | 只看该作者
    石三伢子的二舅文玉钦在家里开设有学馆,专门负责子侄们的启蒙教育。石三伢子从小就跟在表兄的屁股后面当“旁听生”。一开始,二舅还担心他会在课堂上捣乱,哪知一开课,他不仅不淘气,而且还老老实实地坐着听讲,看他两手托着腮帮,一副及其认真的样子,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一天,文玉钦在讲完《百家姓》之后,让学生们一个一个站起来背书,谁知孩子们贪玩,大都背的不全,让文玉钦很生气。这时,等了半天的石三伢子,开始不耐烦了,问二舅为什么不叫他起来背书?文玉钦正在生气,看他添乱,便没有好气地说:“石三伢子,别胡闹,你还没有到读书的年龄,哪里晓得背书?”
    谁知石三伢子腰板一挺,头抬得高高地说:“我就是晓得,你们读书时我都已经记得了,不信,你听我给你背背呀?”说完一本正经地背了起来,奶腔响亮,连艮都不打,一口气从头上背到尾,让文玉钦甚感神奇,抱起只有4岁的石三伢子就往外跑,边跑边喊;“奇了,真是奇了,我们的石三伢子是个神童,竟能背《百家姓》了。”
    外婆听了简直是笑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我看呀,我们的石三伢子准是文曲星下凡哩!”
    石三伢子的意外成功,让大人们欣喜若狂,就让他感觉到,会背书可以讨大人的欢心,可以多吃糖。他想,这可比哭着闹着靠耍赖向外婆要糖吃体面的多了。于是,学习和读书是件很光荣的事儿,就在他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常言道:三岁看老。孩子的天性在3、4岁时充分暴露,这个时候他所受到的影响,将左右他性格的形成。石三伢子在外婆家里生活的无忧无虑,母心慈悲,也很少呵斥他,就养成了他的无拒无束、自由、平等、不怕鬼、不信邪、爱学习的性格。这种在3、4岁时形成的性格,我们称之为天性。后来,石三伢子回到家中,和父亲的不断冲突,也大都是由于环境和观念的变化造成的。
    石三伢子在外婆家一直生活到8岁时,才被父亲接回家里。石三伢子喜欢外婆家,因为,在外婆家他不仅受到了外婆的宠爱和众多表兄的呵护,而且还可以不干农活,不受父亲对他的严加管束。农村不是城里,在农村,5、6岁的孩子就得干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打猪草或者照看弟弟妹妹。毛泽东比毛泽民大3岁,如果在家里,最起码有一个逃不掉的工作,就是照看弟弟。而在外婆家,他不仅不用照看弟弟,而且他还被别人看着。
    有人在探讨毛泽东为什么爱读书时,大都不知道,他最初的学习动力就是为了受到表扬,和逃避劳动,然后就是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外婆家,他有一个表兄叫王季范,比他大9岁,因为排行在九,毛泽东就叫他九哥。九哥因为在城里上学,所以每次回家,既穿的最好、吃的最好,不用干农活不说,还非常受到家族内亲戚们的器重。因此,不想干农活的毛泽东,把“九哥”当作了自己的榜样,他跟在“九哥”的屁股后面,听“九哥”讲城里的故事,跟着“九哥”学文识字。
    好在那时在乡里最能吸引人眼球的是读书有功名的人,假如是今天,能吸引眼球的歌星,也许毛泽东会成为演艺明星的。从这一点意义来讲,对于不辨是非的少年儿童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给他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他就可能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两千多年前,孟母都知道的道理,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却忘了。毛泽东爱看书、学习,得益于在外婆家良好的环境,其后,则是他的天赋了。8岁的毛泽东在农村已经是半个劳动力了,父亲毛顺生是不会再让他在外婆家疯长的,他想要对毛泽东进行他认为的必要的教育。
    毛顺生比毛泽东大两轮,也是属蛇,比妻子文七妹小3岁,文七妹属虎,毛泽民属猴。这就是现在这个家的基本构成:一只老虎两条蛇一个猴。蛇,在民间称小龙,因此家里龙争虎斗是不可避免的。在文七妹的面前,毛顺生有着天然的心理劣势:文家是一个大家族,文七妹是个大家闺秀,在家可是老小,从小都被宠着,可没有受过委屈,毛顺生可不敢亏待了她;文家不仅家大,而且业也大,根基深厚,毛顺生这点家业可不敢和文家比。基于此,毛顺生不拼命挣钱都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2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9:39:44 | 只看该作者
    毛顺生的父亲老实厚道,不会理财,致使家境窘迫,连几亩薄田都典当了出去,在毛顺生17岁时就把家交给他执掌。为了糊口,毛顺生外出谋生,还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积累了一些银钱才回家。回家后,不仅赎回了典出的土地,还又购买了一些地,加起来共有22亩,每年能收80担稻谷。由于毛顺生见过世面,在农耕之余还做些贩卖稻谷和猪牛的生意,这才积累了一些资本,使自己在小小的韶山冲成了财东。也正是如此,文家才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毛顺生白手起家不过十来年的功夫,他知道创业的艰辛,他有一种危机感,未恐家破失财,养不起妻儿不说,还会让文家瞧不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富家女可不是要跟着你受穷的,如果你真是一个穷光蛋,那你就会在老岳父家抬不起来、直不起腰来,这不是男人过的日子。因此,毛顺生勤勤勉勉地挣钱养家是有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的。文七妹比毛顺生大3岁,又属虎,毛顺生对她是非常恭敬的,二人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有红过脸儿,更没有对她使用过过暴力。从这一点上来讲,毛顺生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标准好男人,就是在今天,他也是一个值得宣传表扬的男子汉。
    毛顺生识得一些简单的字,从小也就是读过《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由于他祖宗五代都是种地务农,从小就没有受过读书做官、望子成龙的教育,因此,他只是感于自己做生意不认识字不行,才让毛泽东去读私塾的。在他的意识里,自己的儿子肯定是要继承自己的家业的,自然也会继承自己的生意,让毛泽东识点字、学会算账是基本的务生技能,他的考虑人人都说是对的。于是,毛泽东被送进了邹春培先生的私塾。
    毛泽东入私塾时已经8岁多了,比其他的同学都要大,况且,他已经认识了不少的字,因此很快的就成了这帮同学的哥哥头儿。毛泽东在外婆家养成了无拘无束的性格,读起书来还又快又好,所以,他每天总是很轻松,老是玩的时间多,读书的时间少。这样,时间长了,他就成了惹是生非的祖宗,为此,邹春培老先生可没少在毛顺生面前告他的状。毛顺生因对儿子少有教养,心里总觉得有些亏欠。这么多年来,毛泽东一直跟着外婆生活,毛顺生并没有做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因此,平常也就是训斥几句,并不曾动手打过他。更何况,旁边还有文七妹象老虎一样虎视眈眈的护着呢?这就逐步助长了毛泽东的胆气,让他做起事来越来越放肆、越来越无状。
    在毛泽东入学的第二年夏天,酷热难耐的毛泽东,无心读老师让他读的《论语》,一心只想着到池塘里洗澡。看到邹老先生在课堂上盯着,他就看着孔夫子的话发呆,突然,他从中看出来了一个对付老师的办法,只待老师外出,就计划组织实施。终于等到邹老先生出门去办自己的私事,可能是去买菜了。老师一走,他就是班里的主人,只见他站到讲台上,小手臂举了起来,问道:愿意去洗澡的跟我走。有小朋友问道:老师回来这么交代?毛泽东胸有成竹,对大家说:一切由我担承,我自有对付老师的办法。同学们看他说的肯定,就跟他一哄而出,直奔池塘。
    毛泽东从小就喜欢水,南方水多,遍地的池塘,3、4岁他就跟在堂兄的屁股后面,到池塘里玩耍,到6、7岁时已经是一个玩水的高手。他能踩水、氽水,氽就是在水上仰脸漂着。正当他带着同学们在池塘内肆意玩耍、戏水,向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水中功夫时,邹春培回来了。邹春培本来就是一个态度严厉、简单粗暴、古板和不拘言笑的人,当他发现学生们一个个都不在课堂上时,心想糟了,学生们怎么都跑了?一开始他是心急如焚,当看到学生们都在池塘里时,担心变成了暴怒,把学生们一个个揪出池塘,让他们排队站好。戒尺在他的手里挥舞着,厉声问道:“谁让你们下池塘洗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9:40:51 | 只看该作者
    同学们都耷拉着头,不敢看他。毛泽东这时胸脯一挺,大声说:“是我带他们洗澡的。”
    邹老师一脸怒气,吼道:“孺子无状,擅自下水,统统该打。”老先生恼怒是有道理的,你想呀,6、7岁的孩子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擅自下水,如果出现意外,如何让他这个老头担当的起呢?听到老师的话,毛泽东高声说道:“老师好不讲理,您让我们洗澡的,怎么还要打我们?”
    邹春培一听,楞了一下,然后盯着毛泽东说道:“胡说,我叫你们读《论语》,什么时候让你们洗澡了?”
    毛泽东道:“先生可是让我们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
    邹先生不解其意,肯定回答:“然也。”
    毛泽东这个时候冲老师狡黠一笑:“是呀,孔夫子都说‘泳而归,’老师让我们读这一段书,难道不是给我们出的哑谜?”
    邹春培没有想到毛泽东在这里等着他,一时语塞。过去,圣人的话,就像是基督教徒的圣经,圣人语是驳斥不得的。邹春培气得“你、你、你”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自己五六十岁,竟让一个不到10岁的伢子戏耍,他引为“奇耻大辱”,学生们也不管了,把脚一跺,指着毛泽东的鼻子道:“你这个学生,枉作聪明,我管不了你,自有你的父亲来管你。”说着就去找毛顺生告状去了。同学们见老师灰溜溜地走了,一阵哄然大笑。毛泽东这个时候可笑不出来了,他想:如果父亲打我怎么办?
    此时,已是1902年,大清国开始推行新政,尽管在其他方面还没有什么成效,但办学之风已盛刮大江南北,湘潭县城已经办起了新学,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就在县城新学上学。毛泽东经常听表兄讲新学里老师不打人,不拜孔夫子,也不读什么《论语》,因此,毛泽东对上学有自己的想象。等他到了邹春培的私塾,才发现这里的学堂和他想象的不一样,故和老师产生冲突并非偶然,毛泽东自幼聪慧,天生具有农民身上特有的狡黠。狡黠是农民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内,所具有的生存之道,就像狐狸具有的狡猾一样,毛泽东在这个方面得到了父亲的遗传。当然,狡黠又意味着强词夺理。强词夺理在平等和讲理的秩序中可以实现自我保护,在不平等的关系上,在不讲理的秩序中,强的一方强词夺理就是地主恶霸,就是吃羊的狼;而弱小的一方强词夺理,结果就是既挨骂、又挨打了。
    邹春培将状告到了毛顺生那里,毛顺生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教导毛泽民6年了,也没有费过什么事儿,这毛泽东回家不到一年,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怒不可遏的毛顺生顺手拿起一根竹竿,就冲出了家门,嘴里喊着:“看我不打死你这个小兔崽子。”毛顺生急而失智,把自己也给骂了。为什么大人打孩子,老是嚷嚷?道理很简单,一是想让孩子听到后跑了,二是让邻居听到抓紧过来拦着,其实哪个当爹的愿意打自己的孩子?
    回家的毛泽东,听到了父亲的叫喊,抬头一看,见毛顺生气势汹汹的样子,心中还真的害怕了。常言道:小杖挨,大杖逃。毛泽东早就想好了出路,见父亲果然要打他,转身就逃出了韶山冲。本来毛泽东一开始的想法是往外婆家跑,可他的心眼多,担心父亲在屁股后面撵上,于是就决心到湘潭县城去找表兄,让父亲找不到他。可是,他哪里知道去县城的路?一跑出韶山冲,他就把自己跑丢了。韶山冲的周围都是大山,他在山中迷路了,转了3天,连个人影都没见到。饿的头昏眼花不说,关键是一到晚上,就听到狼嚎,吓得他魂飞魄外,只得爬到大树上过夜。直到这时,毛泽东才感觉到逃跑是不对的,自己应该想出一种新的办法,来对付父亲的棍棒,而不是像这样被活活饿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9:41:43 | 只看该作者
    就在毛泽东感到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进山采药的老爷爷。老爷爷看到他,问明情况后,哈哈大笑:“小子,知道错了吧?你既无谋生的本领,又不知道路径,还想去县城,知道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要吸取教训呀!走吧,我把你送回家去,保证你爹不会打你。”毛泽东点了点头,记在心里,从此,他不再往山里跑了,他想好了,以后改跳池塘,反正池塘也淹不死我。毛泽东乖乖地跟老爷爷回到家,老爷爷给他做了饭吃,让他休息一会儿,缓了缓力气,就送他回家。
    毛泽东的出逃,在韶山冲酿成了比邹老先生丢面子更大的事件。文七妹找不到儿子,虎威大发,拿着菜刀对着毛顺生吼道:“如果你不给我找回儿子,我就跟你拼命”。
    毛顺生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等到了天黑,还不见毛泽东回来,他也开始着急了。晚饭也顾不上吃,就赶到10里外的岳母家,一问毛泽东没有来,方知大事不好。岳母了解了情况,把他臭骂了一顿,立即吩咐文家几十口人外出寻找。3天,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能跑到哪里去呢?一天不见人影,两天不见人影,第三天黑了还不见人影,一种不祥的气氛笼罩着人们。人们议论纷纷:“不会给狼吃了吧。”“要不就是掉到山沟里了。”
    人们的议论让文七妹简直发了疯,毛顺生度日如年,胡须疯长,人像个叫花子,一边唉声叹气,一边安慰文七妹:“伢子他妈,别担心,算命的都说这小子的命大,还有个石头干娘,不会出什么事儿的。”
    天黑透了,出外寻找的亲朋好友一个个失望地回来了。众人在心里都做了最坏的打算,连毛顺生都有一点绝望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被老爷爷给送回来了。已经吃饱饭的毛泽东,看到眼窝深陷、披头散发、已经脱了像的母亲,心如刀绞,“扑通”跪在地上:“妈,我错了,我以后不再跑了。”文七妹看到儿子回来,抱着他痛哭起来。毛泽东自己的莽撞给家人带来了这么大的后果,让他印象深刻,从而想到:做事不能不计后果,自己不是一个人,可以任性而为,自己的行为一定要对家庭和组织负责。
    毛泽东的这次逃跑事件,在父子之间造成了“麻杆大狼——两怕”的局面。文七妹可不愿这样下去,便让毛顺生带着毛泽民,自己带着毛泽东,这样无形的就分成了两派。文七妹自幼跟随母亲吃斋念佛,所以心性善良,尤其见不得穷人受欺负和穷人没有饭吃,她经常帮助走街串巷讨生活的穷人。毛泽东在母亲身边,自幼耳濡目染,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穷人饿掉牙”的佛人心性。他在学堂里读书,看见有两个同学,因为家里穷中午没有饭吃,就把自己中午带的饭给他们分吃。晚上回来,母亲看他狼吞虎咽的,就跟中午没有吃饭的样子,便问缘故,毛泽东如实讲了。第二天,母亲便给他准备了3份饭,让他带到学堂去。
    在逃跑事件发生后,文七妹就一直想让毛顺生信佛。因为毛顺生性情暴躁,有些唯利是图,所以就想改变他的脾气,让他也能够慈悲为怀、广度众生。然而,毛顺生有他自己的道理,一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不挣钱你们吃什么?拿什么去行善?二是孩子要上学,就得花钱,挣钱是为了让孩子有出息。所以,他的信条是:过日子没有钱不行,要想有钱,不精打细算、埋头苦干不行。母子俩改变不了毛顺生,就私底下商定替他偷偷的行善,以减少他的罪孽,好让他来世继续为人。于是偷偷行善就成了毛泽东小时的一大功课,这个结果就养成了他:一方面从不爱钱,视钱财为粪土;另一方面大公无私,从来都是先人后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9:42:55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天,突然下大雨,毛顺生家里在紧张地抢收正在晾晒的稻谷,由于雨下得太急太猛,毛泽东又不在家,稻谷被冲走了一些。雨刚停,毛泽东才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毛顺生一见就朝毛泽东吼了起来:“你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早点回来,不知道家里晒有稻谷呀?”
    毛泽东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道:“我帮邻居家收稻谷去了------”
    父亲一听,两眼冒火,上来就要打他,嘴里骂道:“你个混蛋伢子,自家的谷子都冲到了沟里去了,你倒好,去帮助别家收谷子。”
    毛泽东往旁边一闪,躲开父亲的巴掌,嚷道:“人家佃了东家的田,要交租,冲走一点都了不得。我们自家的谷子又比别人家的多,冲走一点有什么关系吗?大不了从今往后,我每天少吃一点,赔给你。”
    毛泽东在代父亲做善事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父亲面前逐步变得底气很足。毛顺生对他是干打雷、不下雨,等文七妹一出面也就烟消云散了。在毛泽东11岁这年,有两件事让他印象深刻。毛泽东家的附近有一个老婆婆,辛辛苦苦一年养成了一头猪,毛顺生在逛街时,看到猪可以出栏了,就和老婆婆谈好价钱,交了定金,说好过几天让孩子來赶。过了几天,毛泽东奉父命到老婆婆家里赶猪,这时,猪价上涨了,老婆婆唉声叹气,只埋怨自己运气不好。毛泽东感到奇怪,就问老婆婆怎么了?老婆婆跟他说,猪价涨了,如果按照原来给毛顺生说好的价钱,让他把猪赶走,自己就会少卖一块钱。原来老婆婆反悔了,要知道一块钱可是她半个月的生活费。毛泽东弄明白了,就果断地退了约,拿着老婆婆退的定金回到了家。他的做法,虽然挨到了父亲的大骂,但他感到了什么是心安理得。
    让毛泽东一辈子都感到对不起人的一件事,也发生在他11岁这年。毛泽东的堂叔毛菊生,因为做生意赔了本,要卖掉家里赖以活命的7亩田,毛顺生趁人之危买了下来。毛泽东和母亲坚决反对,他们的意见是设法周济毛菊生度过难关,而不应该趁机买他的地。毛顺生则认为,帮急不帮穷,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母子俩的劝阻没有效果,让毛泽东深感挫折。这件事给毛泽东的启示是:如果当政者独裁,参政也无利于民。
    毛泽东在不断做善事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与父亲平等的心理优势,而且也获得了乡亲们的广泛夸赞:夸他是个好孩子,定会长命百岁的。中国人都是非常喜欢吉利的,小小的毛泽东也不例外,用自己的平常之心做一点善事,就有祝福不断,这可比给糖吃更让人心甜了。一个人在幼年、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成人的心态和他所受到的家教密切相关。

    点评

    石三伢子小时候调皮捣蛋又聪明善良。 跟着常老师的笔,看到了生动的石三伢子孩童时候的形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9 17: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1 05:58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33#
    发表于 2014-12-19 17:06:44 | 只看该作者
    常昶昶 发表于 2014-12-18 09:23
    韩非道:“圣人,蒋介石自算的豫卦,可与他的人生相符?”
    圣人道:“自是相符的,从卦象看,蒋介石寿89岁 ...

    圣人、韩非的对话很精 。常老师对《周易》很有心得啊,运用起来顺手拈来的感觉。: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1 05:58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34#
    发表于 2014-12-19 17:14:26 | 只看该作者
    常昶昶 发表于 2014-12-19 09:42
    有一天,突然下大雨,毛顺生家里在紧张地抢收正在晾晒的稻谷,由于雨下得太急太猛,毛泽东又不在家,稻谷被 ...

    石三伢子小时候调皮捣蛋又聪明善良。
    跟着常老师的笔,看到了生动的石三伢子孩童时候的形象。: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09:17:45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八
    毛泽东是一个书虫,一生与书结缘,这和他自小的生长环境有关,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不值得我们探讨。毛泽东爱读书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稀罕的是他天生聪慧,在没有人要他读书的时候,自己学会了读书。大概也正是由于此,他的读书是自由和主动的,因此,当他入私塾以后,他的读书习惯便与私塾的课程设置显得格格不入了。
    私塾的课程设置大概可以定为识字和识礼。礼就是规矩,因此,配合学习的就是戒尺,就是正襟危坐,就是敬师如敬父母。稍大就是学知、学识、学理和学艺。所谓知,不是知道什么都行,而是知道他们认为你应该知道的才行;所谓识,不是你想认识什么、想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是他们规定你应该认识什么、应该怎么思考才行;所谓理,一定是要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不能是别的什么;所谓艺,一定是要作诗、对对、写字,而不是怎么种地、怎么造床,尽管他们每天都得吃饭和睡觉。
    世界之大,天地之高,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川河流,一年有春夏秋冬,知识无限,如宇宙浩瀚。学生被几个老夫子吊在一根绳索上,自是难以培养出救国的大材。尤其是在所谓的承平盛世,让强盗无路,英雄无门,只有按规定的设计走读书一途,才可以作进身之阶。这就把大量的真才实学之人圈在栏杆之外,中国的历史由盛至衰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毛泽东之所以能横空出世,是和他的出生家庭小环境和国家的大环境分不开的,假如他在今天,大概也只能做个愤世嫉俗的叛逆。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讲,学习毛泽东更伟大的意义,就是如何创造一个让毛泽东式人物不断出现的环境。当然,在同一个时代的环境内,只有毛泽东出类拔萃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少年毛泽东在13岁以前,分别在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等私塾读书。读书期间,根据毛顺生的安排,早晚都要放牛、拾粪,为父亲记账、算账,农忙时参加收割稻谷。毛泽东之所以频繁的换私塾,一是他有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老师所教之课总是在一年之内就学完了;二是他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好学生,只要他到一个私塾不久,就会把人家私塾的风气给带坏了,从而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调皮捣蛋鬼。在他13岁这年,他没有学上了,让毛顺生十分头疼。
    这一天,毛顺生和毛福生兄弟俩在一起聊天,谈起毛泽东,毛顺生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一样:这孩子是学坏了,管不了了,塾师都说教不了他了,无论如何都不要他;这周围十里八乡的私塾都让他上遍了,没有一个说能教得了的。老哥,你说这个孩子咋办呢?毛福生一笑道:兄弟,别发愁,我那儿子、你的侄子宇居从洋学堂毕业回来了。族长已经准许他办一个学堂,就让石三伢子到他堂哥那里去上学吧。毛宇居又名毛泽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比他大12岁,从洋学堂毕业回来,在井湾里办了一个私塾。毛泽居是“韶山一支笔”,书读的多,字写得非常好。毛泽东的书法根底就是在这里打下的。
    毛泽居非常喜欢《公羊传》、《左传.》一类的历史书,他在课堂上就主要给学生们讲这些书。毛泽东喜欢读历史书也是在这里培养起来的,除了上课,毛泽居还教学生们练写毛笔字。毛泽东初到这里,老实了两个月,他书读的好,字也写得好,毛泽居很喜欢他。可是时间一长,毛泽东调皮捣蛋的劲儿,就开始让毛泽居头疼不已。在私塾的后面是一座山,毛泽东经常趁毛泽居不在时,爬到山上去玩耍,一会儿攀到树上采摘栗子,一会儿又钻进池塘里游泳。毛泽东的“恶行”早被同学反映给了毛泽居,这天他故意大摇大摆的走出了学校大门,给毛泽东来了个欲擒故纵。
    毛泽东一见老师出门,便又跑到了后山上摘栗子吃,正在得意的毛泽东,被毛泽居堵在了树下。毛泽东被抓了个现行,自觉理亏,一开始他想拿栗子讨好老师,可见,毛泽东的脑子是非常灵活的。但这次毛泽居是存心要找事儿罚他,岂能让他的小花招得逞?于是,毛泽东开始做自我批评,还辩解说死读书不好,表现的就是死皮赖脸的那种样子。毛泽居还是不开脸,无奈,毛泽东开始主动认罚,他陪着笑脸说,罚我背书好了。他一心想将这事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他担心堂兄向父亲去告状,担心学校不要他,这样他挨打事儿小,没学上事儿就大了。
    毛泽居可没有想那么的多,他就是想难为难为他。他放毛泽东下山,来到院子中间,说道:“罚你背书太简单了,我要罚你作诗。诗做得出来,一切好说,诗做不出来,哼哼,看我怎么罚你。”毛泽东听到老师要罚他作诗,如释重负,抬头看着老师。毛泽居在院子里瞅了瞅,忽然看到了水井,就把毛泽东带到水井旁,指着水井说:“只要你做出一首《赞井》,今天的事儿也就算了。”
    毛泽东围着水井转了三圈,眉头一展,高声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围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毛泽居听后惊叹不已,认为毛泽东就是个奇才,从此对他更加青睐,将自己的一身所学尽力地教给毛泽东。毛泽东在这里培养起了读史书、练书法的兴趣,也学会了作诗的入门常识。毛泽居是他人生意义上的第一位老师,我们自然不能忘怀。
    毛泽东由于记忆力超群,老师又加小灶,自是比别的同学读书的进度快,因此,他常常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这时,他的同学郭梓阁的父亲从朋友那里借了一本《水浒全传》,《水浒全传》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我们看到的后半部是施耐庵的弟子罗贯中写的,他写的是投降。《水浒全传》可没有写投降,他的结尾是入云龙公孙胜得到老师的召唤回山修行去了,鲁智深、武松有感于公孙胜归山,二人也留下书信告辞,到五台山修行去了。梁山伯就剩下了105位好汉,这些好汉最后怎么啦?《荡寇志》里写的明白,被张叔掖父女给荡平了。这事儿被毛泽东知道了,他软磨硬泡地从郭梓阁那里借来,就开始钻了进去。
    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让毛泽东兴奋不已。他把这部小说带进了学堂,在小说上面放了一本《左传》,当老师走过来时,就装作看《左传》,老师一走开,就又偷偷地读起了《水浒全传》。在他的带领下,其他的同学也开始看小说了,而且都学着毛泽东的方法来躲避老师。一时间,课堂上都是古典小说、神话故事,他们相互交换传阅。毛泽东在这里除读了《水浒全传》外,还读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至于读的顺序可没有经过什么设计,他是借到啥就读啥。有的人还为毛泽东读这三本书设计个顺序,并认为这样对他有什么影响。这是想当然的事情,毛泽东不是在图书馆,也没有图书的介绍,怎么会去有意地排读书的顺序?更何况他读这些书时才13、4岁,也还没有去当官的打算,毛泽东后来的打算也不过就是当老师。他的志向是在一师慢慢地培养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3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09:18:37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他们的这些小伎俩,怎么能瞒过毛泽居?他早就发现了他们在读课外书。但他也是从这个年龄度过的,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处在叛逆期,所以他没有没收这些课外书,而是加大了作业量和课堂的提问,让学生们没有看闲书的的时间。我们知道,学生永远都分成三类:调皮捣蛋的、死读书的和居于二者之间的人。死读书的非常反对毛泽东在课堂上的肆意妄为,对毛泽居不公开禁止他们看课外“杂书”,有着非常大的意见,他们纷纷要求转学。这件事可闹大了,到处都在传井湾里私塾的学生都在读“邪书”和“造反的书”,说毛泽居不配为人师表,是在误人子弟,有孩子也不能送到他那里去读书------毛氏家族的族长毛鸿初出来说话了:教出来的学生犯上作乱,这样的学馆还不如关掉。当时只有26岁的毛泽居,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心里格外的恼火,他也不作分辨,就把学馆给关闭了。其他的学生都转学了,毛泽东这次又没有学可上了,只好卷起铺盖卷回家。
    这件事给毛泽东的触动很大,让他感觉到:一个学堂的秩序是不能随便的破坏的,否则就是害人害己。这给了他两点启示:一,如果学校的秩序不能随便改变,那就退学自修。这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让他自由地阅读了很多的书,另一方面则让他一开始没有学会集体生活,使他变成了一个独行侠;二,破坏一个旧世界容易,建立一个新世界很难。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去建立一个新世界,就不要盲目地去破坏一个旧世界。现在,我们的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毛泽东同时期的人,就是缺乏这种认识,光只知道嚷嚷着去破坏。而不知道,破坏一种秩序,就像拆一座里面住着人的大楼一样,必须先想办法把楼里的人安排好,并有新的大厦的蓝图给人们看,才会获得人们的支持。单纯的叫骂只会挨打,这就是公理。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毛泽东之所以出类拔萃,就是他做到了,而我们没有做到。
    毛泽东垂头丧气的回到了家,把自己没有学上的原因对父亲说了,深感内疚地说:“都是因为我的不好,带动同学们看课外书,引起了学生家长及族长的不满,学堂停办了,宇居兄也一气之下去云南、四川谋生去了。”
    毛泽东认识到了这种伤害带来的危险性,不仅自己没学上,连老师都失去了饭碗。这种情况,他必须如实地告诉父亲,何况他从来没有学会撒谎?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设想了父亲暴跳如雷。这一次他是甘愿受父亲的惩罚,哪怕是父亲拿擀面杖打他,他也不会跑的。也许这样会使他的心里好受点,这是毛泽东对待错误的态度,因此,当别人犯错误时,他也是这样要求别人的。哪知毛顺生这次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高兴的说:“也好,经书、杂书都不要读了,我原先就对你去读书考取什么秀才、举人,本来就没有抱什么希望。现在,当今皇上又废了科举,再读下去也没有什么用。看你已经和我一样高了,就回来和我一起种田吧。”
    这次毛泽东没有反对父亲的意见,种地就种地吧,农民的儿子不种地怎么行?不过他和父亲讲了一个条件:农闲、晚上、下雨天得让他看书。毛顺生没有反对,在他的认识里,你只要干农活就行。毛泽东回到韶山冲后,就跟着父亲干农活,前面我们还说过他帮父亲赶猪,他早就不怕干农活了。凡是从农村出来的人都知道,学生干农活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毛泽东已经过了这个适应期。不仅如此,在劳动中他还体会到了什么是与地斗其乐无穷。
    没有种过地的人,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与地斗其乐无穷。地是很懒的,你不搭理它,它才懒的理你;地也是很勤劳的,你在上面种什么,它就会给你长什么;地也很馋,它爱喝水,爱吃肥;地很金贵,既不能饿着、渴着,也不能撑着、淹着;地需要人伺候,你要给它除草、松土、翻沟、晒太阳。总之,和地斗,你要是摸透了它的脾气,它就服你,为你多打粮食;反之,它就会气死你。在种地中,最能体现智慧、体能、耐力、决心和信心的是修梯田。
    南方多丘陵,地也不平,南方多种水稻,既需要有水,又需要地平。所以聪明的南方人就发明了梯田。梯田在刚开辟时,由于固边的石头砌的总不是那么严丝合缝,一旦遇到大雨,就会总有地方被冲垮,因此,修补梯田几乎是长年的事儿。梯田什么时间才会牢固?只有垒砌的石块和土结合在一起,并长满了杂草,记住是杂草的根系把石头和土紧密的缠绕在一起的。毛泽东在种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与地斗的快乐,每当一块梯田被巩固了,他就充满了成就感。修梯田和建立根据地的道理一样,只要会修梯田,就会建立根据地。知道什么是与地斗其乐无穷了吧?
    在所有的农活中,毛泽东最喜欢的是放牛,因为放牛可以看书。为了既放好牛,又能吃着水果、安稳、放心的看书,毛泽东把放牛的孩子组织起来:一班专管放牛;一班去采摘野果;一班去割青草;一班集合在一起读书。为了奖励干活的小朋友,读书的要轮流给大家讲故事。这些看似很童趣的工作,既让毛泽东看到了人性的的差异和各自不同的爱好、特长,也让他学会了领导、分配和奖励,学会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人力。因为,他看到:有的孩子天生爱放牛,他们会给牛梳理毛,把牛当作自己心爱的姑娘,他们赶一头牛不过瘾,只有赶一群牛时,他们才感觉到当财主的神气和富有;有的孩子则天生不会安静,尤其擅长爬高,上树摘果子最能让他们快乐;更多的孩子则安分老实,从小就善于服从,自己没有什么主意,安排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还有个别孩子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会做各种十分滑稽的动作。看人下菜、辩证适治,是当领导的最基本的功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3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09:19:51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尽管只有14岁,但他已经像成年人那样高了。劳动并没有让他回到家里累得躺在床上就睡,反而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没有什么可以打发漫漫长夜,吃完晚饭,除了在门口的大树下聊聊天,基本上也就是睡觉、造人。为什么在那贫穷的年代,人生育的反而很多?就和夫妻两个人在床上的时间多有关系。毛泽东在辍学的时间里,晚上有一个基本的任务,是教弟弟毛泽民读书、识字,另外,这个时候,他的小弟毛泽覃也生存了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毛泽民的下面,毛顺生夫妇还生育有女孩,可是没有能够存活下来。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毛泽东与三弟之间相差10岁还多;二是大家都想有个女孩。这个想法又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毛泽东必须早点娶老婆;二是在他的老婆死后,就又收养了个妹妹。
    这天,毛泽东帮助父亲记完账、算完账后,准备练练书法,墨还没有研好,父亲找他聊天。毛顺生道:“伢子,你也老大不小了,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了。今后你自己要成家立业,你准备怎么养活你的家呀?”
    毛泽东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愣了一会儿,父亲继续说:“你应该多考虑一下怎么生活了。父母不可能跟你们一辈子,将来日子过得好不好,还是要靠你自己。今后你要学会如何当家理财。”
    毛泽东缓过神来,问道:“如何当家理财呢?”
    毛顺生道:“当家就要理财,理财才能当家。当家的前提是你必须明白把这个家往哪里带?既要爱护家人,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又必须让家人信服你,如果不信服你,怎么跟你走?”
    毛泽东又问道:“怎么让大家信服我?
    毛顺生道:“做到五点:一是你的主义要正;二是你的心要公、要平;三是要身体力行,不能光说不干;四是关键的时刻你要自个儿当家、独立担当,不能推卸责任;五是顺应时势,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毛泽东听到父亲的话,倒有点惊呆了,没有想到父亲的水平这么的高,仔细回味了一下,也是,在20年前家里还是一贫如洗,如果不是父亲有水平,这么能让家里改天换地?毛泽东这个时候似有所悟,但他此时关心的是父亲如何看待他读书。于是问道:“父亲如何看待孩儿读书?”
    毛顺生道:“读书、识字够用即可,做小生意的,明白做小生意的道理即可,读得多了反而耽误事儿。耽误时间不说,关键是主义多了,反而就没有主义了。”
    毛泽东道:“难道您没有听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
    毛顺生一听笑道:“傻伢子,那都是骗人的。书中有黄金屋,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见过不少的私塾先生,你看他们哪一个有黄金屋了?他们哪一个的房屋有咱家的好?书中有颜如玉,他们哪个娶的婆姨有你妈长得好看、漂亮?”
    文七妹是韶山冲有名的俊媳妇儿,常言道:儿子似妈。只要看看毛泽东年轻是的照片,就知道文七妹多么的漂亮了。毛泽东一听笑道:“您娶到我妈是您的福气,当然也是我们兄弟的福气,有这样的慈母,我心足已。但您说的只是您自己看到的,在韶山冲的十里八村内,您的话也许是对的。但读书的目的不是当私塾先生,山那边的曾国藩父子、咱毛家的毛麓钟伯父可也都是读书人。现在是新政时代,社会在不断的变化。您光知道皇上把科举废了,可您就没有听说:在新学的大学堂毕业就授举人,从国外留样回来就授进士?我宇居哥上洋学堂归来为什么就可以办私塾,这可是没有秀才、举人功名不能办的事呀?说明国家在改革,社会在进步。只是不再重视对经书的学习,更重视学习新的知识了。我们在这个小山村,能接触到的新知识太少了。”
    毛顺生也笑道:“臭小子,不出门你咋知道那么多?不过你说的有有道理。我在县城发现都是新学堂了,还出现好多新名堂,我都有些糊涂了。咱家在县城开办的粮行,我就老担心出啥事,所以,希望你多学点做生意的事儿。”
    毛泽东道:“知道了,我会注意学习的。”
    毛泽东在家里日耕夜读,不过他的读书可不是死读书,他总是在社会的实践中去体会书中的道理,自己不懂就四处去请教。在毛泽东请教的老师中有一个叫李漱清的,他可以说是毛泽东人生中称得上的第二个恩师。
    李漱清比毛泽东大19岁,曾读过几年的私塾,后在湘潭师范学堂和湖南法政专门学堂毕了业,他没有当成法官,只在本乡当了小学教员。由于他较早接受了维新思想,主张“弃庙兴学”,砸烂了清溪寺的观音菩萨,推翻了十八罗汉,教学也不教“四书五经”,而是从西方传来的天文、地理、生物和算术等课程。于是被人们视为中了洋鬼子的邪气,被守旧的掌们人给辞退了,只好在家闲赋了。这样一个人物,如果是在城市早已是鼎鼎有名了,为什么他就闲赋在离毛泽东家只有两里地李家屋场?道理很简单,他的使命就是为了教化毛泽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09:21:23 | 只看该作者
    自从李漱清闲赋下来,毛泽东也就没有学可上了,老天安排的就是这么巧妙。毛泽东没有书看,去找李漱清借书,二人开始聊天,在聊天中,李漱清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毛泽东找到了新的老师。于是二人就开了一个秘密学校,老师一人,学生一人,定时秘密开课。毛泽东听李漱清给他讲山外的世界,讲维新变法,讲毛泽东在书本上根本看不到的新世界、新事物和新知识。他跟着李漱清学习天文、地理、生物和算术;李漱清还给他讲《盛世危言》,讲振兴国家的根本是兴工商。因此毛泽东在家里休学的这一年,正是他闭关修行的一年。记住,毛泽东的才学都不是天生的,都是有迹可循的。
    毛泽东在休学的一年里发生了两件公开大事:一件发生在年头,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跳池塘事件”;一件是年尾的娶老婆。这里我们分别地介绍一下。
    1906年冬至的这一天,毛顺生在家请客,该过年了,生意场上的朋友来来往往的喝酒很正常,这次是轮到毛顺生请客了。毛泽东本来就对父亲在家喝酒有些反感,但是,碍于情面,还是端茶、倒水地帮助父亲招呼客人。毛顺生高兴,二两酒一下肚,话就多了,事儿也就不少,一会儿让毛泽东倒水,一会儿又让他上菜、添汤。这还不算,嘴里开始不断地唠叨毛泽东的不是。我们是男人,这些事儿谁对孩子都做过,想想都是酒惹的祸。毛泽东对父亲的话好不厌烦,恼了,拿起书坐在凳子上,不再听父亲的召唤。毛顺生指使不动毛泽东,在朋友面前感觉丢了面子,就开始大骂毛泽东“懒而无用,为子不孝。”
    毛泽东一听急了,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你张口就骂,抬手就打,就是为父不慈。你为父不慈,我为什么不可以为子不孝?”
    毛顺生已经有了几分的醉意,听见儿子顶撞他,自是十分的恼怒,顺手抄起锄头就向毛泽东打来。这时如果毛泽东反抗,毛顺生还不一定是对手,但他还是躲了出来。哪知道,毛顺生不依不饶,从家里追了出来。毛泽东无奈只好往前跑,几步路就跑到了家门口的池塘边,这时他的脑子一转,转身对父亲说:“您先等一下,我有话说。您要是再打我,我就跳池塘淹死,您可想好了,是要儿子,还是要打我?”
    毛泽东的狡黠之处又显示了出来。毛顺生一看儿子要跳池塘,酒也就醒了一半。他倒不怕儿子淹死,这臭小子跳到了海里也淹不死。他倒是怕大冬天把他给冻着,冻个头疼脑热的活干不成不说,还得伺候他,这大过年的岂不是平添麻烦?正在这时,文七妹赶了过来,拉住了毛泽东,让他给父亲磕头赔罪。为什么文七妹这么做?主要是有客人在家里,总得给毛顺生得面子。毛泽东从来都听母亲的话,他不好驳母亲的面子,就看着父亲说:
    “我不孝,我有错,该向您下跪,可您不慈在前,也有不对,又不该下跪。您有一半对、一半错,我也有一半对、一半错。可您是老爹,我是儿子,怎么办呢?只要您承诺今后不再打我,我就给您跪一条腿。您看行不行?”
    毛顺生问道:“只跪一条腿,总得说出个道理吧?”
    毛泽东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的两条腿,一条属于您,一条属于母亲。我只跪属于您的那条腿。”
    毛顺生一下子笑了:“好小子,你说的还有道理,就依了你。”
    于是,毛泽东给父亲单腿下了跪。毛顺生顺手在他头上捞了一把,说道:“你真是越来越出息了。”
    毛泽东笑道:“您这臭脾气,我不想点办法,我的屁股早被您打成四瓣了。”
    自此以后,父子二人再没有红过脸,当然,这也是因为毛泽东大了,再动不动的动手打骂就不成体统了,更何况,毛泽东也该说媳妇了。这天,毛顺生给刚过了15岁生日的毛泽东说,你该娶媳妇了。我和你妈看中了一个罗家的姑娘,比你大3岁,姑娘贤惠、孝顺、能干,过两天你们就成亲。毛泽东一听很不乐意,反对父母为自己包办婚姻,强调自己还小,想再等几年。毛顺生对他说:
    “这事儿由不得你做主,你对我可以不孝,但你不能不孝顺你妈。你、你两个弟弟、还有我,谁能帮你吗干活?你妈天天为你们做饭、洗衣不说,你们身上穿的哪一针、哪一线不需要你妈去做?纺花、织布、染布,线得一尺一尺的纺,布得一寸一寸的织,你们谁帮助得了?媳妇是你的,但不是给你娶的,是给你妈娶的,是为你妈添个帮手。”
    为了母亲,毛泽东没有反对的理由,于是就把罗氏娶进了家门。但是,毛泽东从来没有和罗氏同过房,自然也就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罗氏不属于毛泽东,毛泽东也不属于罗氏,但是罗氏属于毛家。现在你去韶山,在毛家祠堂还可以看到毛泽东原配的记载是毛罗氏。罗氏因为得不到毛泽东的爱,整日郁郁寡欢,终因得病不治,在21岁便早早死去。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因为嫁给了不爱她的毛泽东;她又是个幸运的女人,因为嫁给毛泽东,所以她也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喜忧相连,毛顺生为儿子办完了喜事,自己就遇到了官司。他在县城的粮行被假合同给骗了,损失了一大笔的钱财。毛顺生告到了衙门,因为合同中有明显的漏洞,官司没有打赢。这个时候,毛顺生感觉到只让毛泽东会记账还不行,还必须学点更高深的知识,于是就和毛泽东商量,让他去重新上学。毛泽东说,上学可以,但是必须去毛麓钟伯父的学堂去上学,毛顺生自然同意。
    毛麓钟做到了知府级的高官,因为不满官场腐败,就辞职回到老家东茅塘,办了所学堂,致力于兴学救国。他不仅熟悉官场事故、社会潮流,而且见识非凡,尤对诗词歌赋相当的精通。难得父子二人同心,毛泽东16岁生日刚过,就兴冲冲的去东茅塘学堂报到。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影响他人生命运的第三位老师——毛麓钟。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币 +10 收起 理由
    筱欣奕奕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1 05:58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39#
    发表于 2014-12-20 19:41:56 | 只看该作者
    主人公正式出场,慢慢读,接下来的笔墨大多要花在他身上了吧!
    常老师辛苦了{: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2-8 12: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34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23:53:33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九
    此时,已经是1908年了,新学正方兴未艾,就连一些乡村的私塾都受到了影响。不管教学上是否有所变化,但在衣着穿戴上却有了严格的要求。毛泽东在家里休息了一年多,进学堂该穿什么衣服自然不知道。母亲虽然为他做了一套新衣服、新媳妇还为他纳了一双新布鞋,可是,当他挑着书和行李到学堂报道时,还是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然大笑。毛泽东看看同学的衣服,再看看自己的穿戴,的确是有点太农村味了。这还不算,等到他一开口,满口的韶山土话,土的掉渣,更让同学们讽笑于他。这让毛泽东感悟颇深,与人交流,只会韶山的土话是不行的,必须下决心学习湖南的官话。
    毛泽东的个子很高,但他是从一年级开始上的。东茅塘学堂,大概就是我们现在的小学中的高小,也就是小学四年级以上。这么高的个子才上一年级,同学们都怀疑他的智力有问题。我们在上学时,不也是把个子高的同学叫傻大个儿吗?毛泽东就被同学们称作傻大个儿。毛泽东从小到大,都没有受到过同学和乡亲们的小看和奚落,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感到了什么是孤独和无助,在韶山冲生活的优越、自豪感,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转眼到了夏天,一天晚上,心情非常郁闷的毛泽东,在这炎炎夏日,怎么也睡不着觉,他披衣走出自己独居的宿舍,独自迈步在微风吹拂的池塘边上。耳听得虫鸣蛙叫,眼见得天上的明月倒影在池塘中,与婆娑树影、摇曳绿荷构成一面银光闪烁的奇妙图像,让他久久不能平静的心底,陡然生出一股与人斗的冲天豪气。毛泽东是一个从不愿服输、更不愿在白眼中讨生活的人,他敢忙回到宿舍,急得连门都没有关闭,便铺开宣纸、研好墨,稍一思忖,便笔走龙蛇,随之一首《咏蛙》跃然纸上: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毛泽东写毕,放下笔,一边用嘴吹干纸上的墨迹,一边自我欣赏,忽听身后有人说道:“好诗,似有王者之气。”
    毛泽东急忙回头,一看竟是毛麓钟老先生。毛麓钟是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真正有功名的人,他当过知府一类的大官,因官场失意,看破仕途,便辞官回家养老。袁世凯带头捐款助学,他作为曾经的官吏自是不甘落后,就在东茅塘办了这个学堂。毛麓钟在毛氏家族内的地位最高,在外当官多年,知朝廷大事、天下走向,自然获得族人的尊重。他是毛泽东未出五服的堂伯父,在毛麓钟回乡时,毛顺生曾带他去拜访过他,故毛泽东对这位大伯有着深刻的印象。
    毛麓钟对毛泽东的才学早有耳闻,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毛泽东入学时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照顾,既没有有意关心他,也没有阻止同学们对他的讽刺和嘲笑,就是想看看毛泽东是否一个可造之才。今天,老先生在学堂内值夜,发现毛泽东一个人在池塘边上徘徊,便对他留了心,看毛泽东回屋就尾随而至。由于毛泽东专心致志,竟未发现这位伯父大人就在他的身后,看着他运笔写字,及至毛泽东写完,方禁不住赞道。
    毛泽东见是伯父,便请伯父坐在床上,并为他沏了茶,然后自己坐在了凳子上。毛麓钟拿起诗来又朗读了一遍,对毛泽东道:“诗好,字好,还有些功力,只是稍欠一点火候,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得下一番苦功喽。”
    毛泽东素来尊重有学问的人,老先生既有意指出不足,毛泽东就更有意请教。毛麓钟指出整个诗意意境很好,只是霸气稍显太低。独坐池塘只是比井底之蛙的境界高了那么一点点。当然,这和你的阅历和眼界有关,将来你如果有机会走出韶山冲,看见了长江、黄河,看见了洞庭湖、看见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你就会感觉到你的志向实在是太小了,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毛泽东把伯父的话牢牢记在心中,从此开始了对五湖四海的向往。
    毛麓钟说完了诗,话锋一转,问毛泽东:“听说你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毛泽东点了点头道:“正是这样,伯父可有指教。”
    毛麓钟说:“你看那宋江的八百里梁山水泊,是不是比你的这个池塘大的多呀?那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孙悟空横行人、神、鬼三界,自封齐天大圣,岂不是宇宙之王?小小的池塘,是蛙的天下,如何是你毛润之的天地?”
    毛泽东听到伯父谈起这三个人,一下子来了精神,他可是从来没有听过塾师谈这三本书的。毛泽东道:“小侄生活的天地实在是太小了,将来一定听从伯父的教诲,游历天下。请问伯父,您也读过这三本书吗?”
    毛麓钟笑道:“我读这三本书时,和你一样的年级,想想也有40年了。”
    毛泽东道:“伯父对这三本书是如何看的呢?”
    毛麓钟道:“这三本书,我想了40年,方想明白了一些道理,相信比你看的透彻。我来问你,你看这三本书可有心得?”
    毛泽东说:“我发现书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和书生,从来没有写农民做主人公的。”
    毛麓钟道:“此话不对,《水浒传》中有一半的人物就是农民,比如阮氏三雄就是渔民。渔民同农民一样,不过农民是在地里讨生活,渔民是在水中讨生活;还有解珍、解宝他们是猎户,他们是在山里讨生活,严格地讲,也是农民。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都是农民。刘备卖履、关羽卖柴、张飞卖肉,和你父亲一样,他们都是在农闲时做点生意,增加收入、活跃家庭经济。老实巴交的只会种地的农民,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农民的优秀代表是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和你一样,日耕夜读,只是后来才成了丞相,而这不正是农民的最高追求吗?还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是农民吗。它不是我们农民心中的理想目标吗?”
    毛泽东道:“怎么孙悟空也是农民?”
    毛麓钟说:“古时,人就如猿猴,以采摘为生,只是后来发现了火,才开始向平原发展,才逐步有了土地耕种。花果山也就是我们人类先祖的生活写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3 03:44 , Processed in 0.2081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