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散曲断章(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3-2-3 19:52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9: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元散曲断章(1)

           应朋友之邀,我答应为散曲写一点东西,但是,我这个人生性比较拖沓,比较懒散,这个承诺,一晃三年过去了,昨天在QQ上,他责怪我:你答应的有关散曲的东西还没写一个字呢?突然就感觉有一丝丝的惭愧。说实话,不是写不了,而是真的没想写。所谓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答应的总是要兑现,所以决定,从即日起,以每天一篇的速度写完这个《散曲断章》,一家之见,难免偏颇,随手而为,就是涂鸦。

           有朋友问我:你如何理解元散曲的文化现象。其实,这样的话题是比较庞大的,一个文化现象必然承载着历史的渊源,客观地说,我所以整理这个系列,更多的还是基于我对元散曲的一种喜爱或者偏爱。在我看来,在存留的元散曲,或者戏剧之中,大量的名章名篇,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根本还是在于它的直白易懂,口语化,名快简介,充满着个性。

           文学一定是有遗传的,所以,从元散曲之中,不难寻觅出唐诗宋词的影子,不难寻觅出汉乐府的踪迹,当然要再往远里说,还可以找到“诗三百的遗风”。我对元散曲的喜爱,还是应当从我的大学时代,学过的那首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当然这其中还有曾让我迷恋不已的元曲四大家等。

           元曲更多的是一种写实的断章,是一种对生活对民生最直接的叹息,是一种不尚辞藻,不刻意追求文字奢靡的朴实,更是一种节奏明快,极具口语和白话的表述。它继承了汉乐府的那种直抒民意的明快,却比汉乐府更直接,更写实的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无论是元散曲,还是元戏剧,在我看来,就算是今天搬上舞台,都不会让我们有太多的距离感。

           今天我们看到的“汉乐府”大概有两个方面,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部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而我个人认为,元散曲绝大部分是秉承了汉乐府的后一部分,那就是乐府民歌。所以,时至今日,也有人把元散曲称为“新乐府”,这在我看来是有道理的。

           元散曲的凝练,直白,直抒胸臆,在太多的名家名篇里都可以看到。诸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文寥寥五句,二十八个字,却浓缩了强烈的情感和时空,要情有情,要画有画,这种大家之作,即便是唐诗宋词也相形见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幅画,相当有质感的画面,却充满着情愫,淋漓尽致的勾勒出了一幅游子思归的画面,作者简直就是一个编剧大师,看看笔下的画面,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作者用了一种蒙太奇的手法,转而让我们看到一座小石桥,桥下流水潺潺,一户人家炊烟袅袅,在古道上,在瑟瑟的秋风里,一匹瘦马和它的主人走来,昏鸦有栖枝,枯藤有树绕,农家院落有着亲情和温暖,而却有一个在旅途的归人,凄惶而伤情。所以,引发了作者最后的两句叹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景寄情,倍感凄凉。说实话,这样的散曲,估计只要是识字的就会懂。马致远用了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种凝练到极致的本事,说实话,非常之罕见。

           有研究者说,散曲形成时间应当是在金末元初,说实话,我不太同意这种断代,因为我觉得文学是一种传承,所以,元散曲的形成不能武断的定义为就是在金末元初,因为我说过,元散曲里面很多形式和表现手法,其实都可以在汉乐府里找到,更不用说唐诗宋词了。但是,曲来自于词这没错,一定是有了词,才有了后面的曲。乐府也是一种民歌的形式,而散曲当然有歌的成分在其中。

           语音一直是一种处于流变的动态,千百年过去后,我们今天的语音音节和古代发生流变是必然的,所以,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如今我们读一些古代的诗词感觉韵律不对。

           当然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这大概算是为元散曲的形成做了更进一步的文化铺垫吧。

           金末元初多数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口耳相传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传承之中最具生命力的现象。而在这种传唱之中会不断的被演绎,被发挥,被继续创造。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的道理一样。

           宋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也必然带来他们的文化习俗,所以胡曲番乐也就顺理成章的和中原文化交融结合,这大概都为散曲的形成做了最好的文化基石。

           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元散曲,其实是一种歌曲,如今我们只能遗憾的看到歌词,而无法聆听其曲。正因为是歌,所以它力求口语,明快,简单,上口,而不是隐晦,艰涩,曲折,含蓄。

           后人把散曲的结构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只用,包括套曲和小令。

           元散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一定的格律,而在表述上更多的采用的是“赋”的形式,同时它的押韵也并不死板,经常灵活多用。但是,我们现在说元散曲更多的还是从内容上说的多一些。

           文学是属于时代的,所以,即便是今天看元散曲,也不能忽略它的产生,其实是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有关元散曲的出版物,大都是“去粗取精”了,很多被斥为“糟粕”的散曲在传承过程中,被别有用心的遗弃。
                                  


    [url] | | 丿 |  丿注| : 丿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1-5 19:20
  • 签到天数: 206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发表于 2014-12-5 10:51: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url] | | ╙ |  ╙注|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0-31 01:17
  • 签到天数: 18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发表于 2014-12-5 11:17:40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鉴。:victory:期待佳文。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67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地板
    发表于 2014-12-5 22:31:28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是属于时代的,所以,即便是今天看元散曲,也不能忽略它的产生,其实是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有关元散曲的出版物,大都是“去粗取精”了,很多被斥为“糟粕”的散曲在传承过程中,被别有用心的遗弃。
    支持楼主的论断,散曲在当时肯定融入了许多鲜活的土话和俚语,因此受到当时乡井士卒的欢迎,应该和今天东北二人转的风格相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4 17:19 , Processed in 0.20907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