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1|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侃诗词(慢慢添加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0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这是在一个论坛当斑竹之后写的,不少是以前的诗词评点文字。后一并发出,以为活跃版块并提供一些思路或素材,其实很是粗糙。但我的好心并未得到自己想象中认可重视,积极性大打折扣,以至于我的'漫侃"就半流产了·······但自己的东东,敝帚自珍,舍不得弃了,于是收起。今天来四季歌,因为这里曾是我漫步诗词的平台,至今我以为还是,而且我在此收益匪浅。虽然我不常来,但心里还是恋恋,总想为此做点什么。所以,略加整理放在这。如有阅读者则幸,读后略有启发乃至提出批评建议者则幸甚!不过说明一点,我暂时无条件胡批乱侃了,请大家不要发来诗词。


    写在前面的话:
          聚到论坛古韵版,大家都是为古诗词而来,都希望自己的古诗词作品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并想通过交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诗词水平。一般以为多读多写就可以提高自己,换句话即勤奋努力就能侍弄好诗词,其实这只是其一。诗词还需要诗词之外的功夫---阅历与学养,陆游就说过,“子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这个就不好勉强了。还有就是对于诗词的悟性,这一点就更不能强勉了。在中国古典文学史有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其中诗词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且影响深远;而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数量可观的经典著作,其中有不少的诗歌论著,还有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诗话和词话,也是分别就诗词某一人、某一作品、某一题材乃至某一章、某一句、某一个字进行批评(这里的含义就是评论的意思但略宽于内涵)。有趣的是这些专著作者其中以诗词知名于世的极少,而都是以其在诗词理论方面的建树而知名于世。我简单挑出几个:
    诗品 钟嵘    诗式 释皎然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金针诗格 白居易    六一诗话 欧阳修   诗法家数 杨载    温公续诗话 司马光   梅涧诗话 韦居安   诗筏 贺贻孙     瓯北诗话 赵翼    人间词话王国维 。不难看出,这里面一般知道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词名,进而知道一点的是释皎然、赵翼。王国维词虽然写的不懒但远不及他的《词话》出名,其余似乎都不甚了了。这就似乎引出一个悖论:诗词理论与诗词创作也不可以等式视之。这真的有点离奇乃至荒谬,但这是事实。李杜在诗歌理论上似乎不见经传,但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至于词坛似乎也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就有人主张诗无定法。那么我这么说,是不是要否定诗词的理论呢,不是。我坚定认为,一定的诗词理论和诗词技巧的积累,一定是有利于诗词创作和诗词水准的提升;那么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参悟一些规律和技巧,更进一步的去认识诗词,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所以,在创作的同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似乎也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渠道。记得,在一篇浅谈古诗词创作的文字里,有位诗友问我,你能不能写一点现在诗人的作品赏析?当时,我说那就叫你失望了。其实这回答很沮丧。后来在网络的交流中我也试着去写一写,但限于水准(不要以为是谦虚,实话)和时间,一直就搁置了。现在时间较充裕,虽然水准差但毕竟又老了几岁,闲下心来试试。在*当家的支持下,为了活跃古韵的氛围,我就开设这个栏目。欢迎诗友们发来自已的古诗词作品,待我一品味道。不过要说明的是:
           1、我不是专家,就是也走眼(目下的各种赛事结果基本被人嗤之以鼻就可见一斑)。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只能根据自已的那点水来侃,不同意的可以争论,但不可争执,更不可恶语相向,凡有辱斯文,乃至骂街者,只此一次,不会再侃。
           2、听不得直言,一句话不顺耳就暴跳如雷者勿进。
           3、因为水准和时间,暂时还没有邀请到评委,所以每期只限五篇作品(单发)。每期篇数满了之后,就请不要再发。
           4、凡发来的作品自己按顺序编出序号,只能依次慢慢侃,详略不尽相同但绝不厚此薄彼;欢迎诗友参与讨论,但不得违背1、2条,有此一次不再欢迎参与。
           5、诗词之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本庸夫,加之年老眼花,说的不到乃至错误处欢迎指点,但不接受呵斥与无礼。除了参与讨论作品外,谢绝回复。请见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9-12-25 11:12: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9-12-31 07:30 编辑

    茫茫古路树栖鸦,此地曾停李杜车。
    一道寒泉诗思渺,三间茅店酒旗斜。
    当年风雨称同调,今日文章重两家。
    独有留题无处觅,夕阳空锁岭头霞。  ——清·雷天铨     

       在安徽太湖县有一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地儿——李杜店,但由于和唐代的诗仙、诗圣大李杜扯上了关系而名标遐迩。太湖县是一个山区县。她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介于北纬30°09’至30°46’和东经115°45’至116°30’之间。东邻潜山、怀宁,南连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蕲春、英山,北毗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到过太湖。比如,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明朝大学士解缙、哲学家王守仁(阳明)等等,都到过太湖,县志有案可稽。最为有名的一次当是唐代诗人大李杜曾经歇脚过太湖县城边一个小店——李杜店(但据历史学家证实,李杜没有来过安徽,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于诗的解读)。李杜店原址在今天的老城的北门沙坦往上走一段的地方,位于花亭水库修建以前进出太湖山区的重要通道上,现在已经被淹没。当初也不过是几间茅屋的小饭店,现在是汪洋一片,但李杜店就因为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的投宿,而作为一个享有声誉的地名却流传下来。

      在李杜离开一千多年之后的清朝一个叫做雷天铨的(太湖县赵家河人),有一次经过李杜店,写下了一首《过李杜店》诗。这首诗写于200多年以前,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是相信李杜来过太湖的,李杜店也是因此得名。李杜是指李白与杜甫二人无疑,不然何来“风雨称同调”、“文章重两家”?在作者看来,正是由于“此地曾停李杜车”所以叫做“李杜店”。但作者过店与李杜停车事隔千年。由此看出,李杜店这个地方在雷题诗的时候尚在,因此它的消失只是两百年左右时间,所以此店大约在1200多年前就存在了。

      《过李杜店》是一首七律,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经过李杜店的见闻与感受,含蓄的表达了一种落寞怅惘之怀,和世事沧桑之感。这也许是当时李杜店那种荒凉环境对于自己心境的影响,也许是世事起落兴衰对于自己的感染,也许是自己在现实中某些境遇的了悟,总之,全诗笼罩着一丝淡淡的惆怅和感伤。

       茫茫古路树栖鸦,此地曾停李杜车  
        首联破题。前一句交代作者的所见,一条通向深山老林的路径,一直向前延伸到眼力无法企及的地方,这里的茫茫是绵远悠长的意思,同时也有荒径无人的冷清与凄凉,路边上的老树上归鸦点点,还常不常的“呀呀”鸣叫,更是浓重了这份荒凉。眼前的一切,很容易让人想到“枯藤老树昏鸦”的境地,从全诗看,诗人“过”的时间应在黄昏时分。后一句点破题目,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谁曾想到当年的大李杜曾经在这里投宿,因而这里便称作李杜店了。起联就是交代了李杜店得名的因由,以及这里荒凉而苍茫的环境特点。李杜车,当年的李杜是怎么来的已无可考,也许徒步,也许乘车。但都不重要,重要的他们来过,留下了驻足的痕迹,这就是李杜车的含义。

       一道寒泉诗思渺,三间茅店酒旗斜   
        颔联承起,进一步写所见。渺,得提出来说一下,这里不是小的意思。它涵浩渺之意,本是形容水面辽阔;或渺弥,水流旷远的样子。那么,应是旷远绵长之意。这联由远至近,远处,一挂清泉,飘然而下,自会引得诗人心旌摇荡,诗思飘逸;眼前,几间茅屋,酒旗高挑,虽简陋但羁旅之途,可聊供歇脚,浊酒几杯,相与神侃自有一番情致,怎不能让人在羁旅中聊得一丝快意,生出些些感慨,引出一串神思。这里的景仍然是荒凉的,但在荒凉中呈现一丝暖色,几分诗意。更何况当年驻足的是大李杜,诗仙诗圣在这里种种情形,怎不叫人遐思,犹马之脱缰。这一联继续描写环境,烘染氛围,为后面的议论与感叹铺垫。这里的“一泉”也许作者当时看到的实景,远处山岭上的飞瀑,我觉得极有可能指的就是贯穿太湖城的长河,虽看不到但可以想象,作者是太湖人熟悉情况。

       当年风雨称同调,今日文章重两家   
        颈联转议,吊怀先贤。是呀,在风风雨雨中,李杜擎起自己的旗帜,吟诵出人生壮美的诗章,成就了“诗仙”“诗圣”的美名。虽然,二者的风格各异。一个沉沉郁顿挫,一个慷慨激昂,但“李杜诗篇万口传”,都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色 、深厚的人民性和高雅的艺术性,影响深远,名流千古,一直到今天乃至后世。这里的风雨当然是语带双关,偏重于社会的环境与人生的际遇。同调,就是一样的格调,这里的调指的是诗歌作品及其思想艺术的成就。就是说,李杜的诗歌思想艺术价值可谓难分轩轾,堪称伯仲之间,可以相提并论。后面的文章也不光指作品,侧重指的影响力。两家即李杜。这里作者将大李杜的生前与逝后对举,赞颂了二人的成就、价值、影响。表达了作者敬仰与钦佩。当然,不乏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流露。古话有云:大块文章最风流。其实作者也是一位才子,是一位能写“大块文章”的人。雷天铨康熙年间考取进士,是继太湖雷氏第十代雷演祚之后的第二位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国史编修,诰封“国史公”。颈联的议论很好的拓展了诗作的内涵。

       独有留题无处觅,夕阳空锁岭头霞  
        尾联收合,生发感慨。太湖是有幸的,因为这里曾留下了诸多先贤,特别是大李杜浅浅的足迹;李杜店更是幸运的,因为唐王朝两位天才曾经留下了他们匆匆的身影。当年这两位大侠,在这里一定是举杯畅饮,彻夜神聊·····他们也一定诗兴大发,留下珠玑之句。从雷诗中可以看到,他是坚信李杜在这里一定有诗作的,按常情也应该有的。但很明显在二百多年前的清代就无从找到李杜在这里的题咏,这一点叫人深感遗憾。那个空字你说含有多少的惆怅与惋叹。他们的音容笑貌消失了,他们的匆匆身影也不见了,连在这里的题咏也轶失,留下的只有这岭头朝晖夕照,岁岁年年······这怎么不叫人顿生沧桑之感,顿生忧伤之情。显然尾联以景收更具艺术感染力,一方面是暗扣前三联的意脉,整合前面的内容,完成对主旨的诠释;一方面留下一个令人回味的空间,是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叫人感慨莫名。言尽而意绵,余韵袅袅。

      诗作语言浅近明白,写景抒情善于烘托渲染,有力的表达了对于古贤的倾慕之情和世事变幻莫测的沧桑感,是一首不错的佳作。  
       而今的太湖已非当年的模样,交通发达,景观新奇,百姓富庶。太湖文风昌盛,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名人辈出,赵文凯、赵朴初、朱湘、刘炫、赵挺、石楠、马兰等一路走来。黄梅戏、谷尖茶、禅宗名胜都享有盛名,她是全国第一批荣获“诗词之乡”的县市之一。有最有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亭湖景区,还有反映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文博园等。还有太湖有名的四大奇观: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古庙枯松。李杜店,因为当时题咏不存,由于客观原因李杜店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大大的遗憾!有谁还能够恢复复制一下小店原貌,并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让人们再投宿李杜店,去感受一下当年茅店野径的氛围,跨越时空去回味一下大李杜当年举杯痛饮,指点江山的情形,去一探当年先贤们那一抹历史的痕迹······果然,这不仅是对于太湖文化的一个贡献,也是对于太湖旅游业开发的一个极好的思维点。可是至今似乎没有人做此文章,不能不说这是对于太湖一个历史文化资源的浪费,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币 +10 收起 理由
    李听圃 + 10 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0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5-4 18:13 编辑

    隔林钟声《柳絮》赏析
    重帘常不卷,寂寞御河滨。
    舞雪因风动,含泥有燕亲。
    飞来三月暮,催送一年春。
    莫倚高楼望,游人白发新。
        咏柳絮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俯拾皆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林黛玉)。说到咏絮就不得不扯上晋代的咏絮才:“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yùn)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里才女以絮喻雪,为何好?这不仅写出了二者的“色”,更写出二者的“轻灵飘逸”的特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格林钟声的《柳絮·3》是如何咏柳絮的。
        重帘常不卷,寂寞御河滨。  首联是说,河边的柳已是“万条垂下绿丝绦”,望去犹是长长的绿色绒帘,密不透风,寂寞不卷。“御”,这里是临或倚靠之意。起的很平常,为引出了所咏的物,绿柳如帘,且冠以“重”,也为突出柳的春末情状,暗示暮春季节。作者还着“寂寞”一词,联系重帘不卷,用意似在为下文的描写张力或曰伏脉。
        舞雪因风动,含泥有燕亲。  颔联是承,开始具体描绘柳絮了。由于风的作用,絮花飘飘洒洒,犹如漫天雪舞,而当粘落泥尘后,被紫燕衔去磊窝了(当然,也可认为漫天飞絮,紫燕穿梭)。这里作者取喻于雪,写出了絮的轻盈飘飞之状,由此,可以联想到搅天风雪,茫茫苍苍,眼前登时出现一个银白的世界,从而让人们去感受哪“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纷飞,飘飘扬扬的情景。当然,也自然想到絮的无所寄托,随风漂泊,更会由此想到“游子”的辛苦和疲惫:背井离乡,四处羁旅,年复一年。后句则写于“燕”,是的,燕也辛苦,他也南来北往,但毕竟都可磊窝筑巢,暂作安身之栖,而絮则跟风游荡,然后不知落于何所,家何在?居何有?所以,一个“亲”字,不知暗含多少孤寂与无助!一个“因”更说明絮的无奈和不可自主。读到这,你是否也会发出一声同情之叹呢?
         飞来三月暮,催送一年春。  颈联作者转为感叹春光的消失之快,美好事物存现之短,让人感到岁月匆匆,青春不再。每一年,到柳的新绿彻底长足,也就是“如烟”季节,柳絮始生,清风吹拂,漫天飞舞。而这时也就到了春末,季节就要送走春天,匆匆入夏。因此,柳絮飘扬恰成了春的告别。是呀,花事消尽,再睹万紫千红的春天,只好待来年了!春走了,柳絮呀,你不更寂寞?你将飞向何处?这里作者的客观描叙,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莫倚高楼望,游人白发新。  尾联的收束很精 ,可谓点睛之笔:全篇意旨到此便可了然。春暮了,再莫登楼远眺吧,你只能看到残红褪尽,漫天飞絮,哪能看到(等到)“游子”的踪影,他们如同飞絮,不知这时在哪里?也许,他们也在翘首故里,思念如织。是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白白的絮朵莫不是游子新添的白发?不正是亲人间哪不尽的思念与牵挂?这个句子,把读者带到一个情思绵绵的境界里,让人遐思,让人缠绵,让人伤感!司空图在《诗品·含蓄》篇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讲字面上不露一丝痕迹,却能完全显现事物的精神本质。这个结联,可以说含蓄婉致,颇得“风流”。
          纵观诗作,首联引出,是开启,点名对象;颔联铺染,具体描述,前句大处着笔,让人一睹宏观景象,后句小处勾画,力现细微情形,是承接;颈联前句承“因风动”,后句转入议,引人思索,依情而言理,是转折;尾联将柳絮的飘摇与游子的漂泊,柳絮的飞扬无羁与游子之思联系起来,给人以无限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语外生意,弦外有音,余韵袅袅。是“合”。所以从结构上看,一气呵成,格律工稳,起承转合,中规中矩,显示了作者对于近体诗创作的娴熟技能。
          诗作托物寄意,借景抒怀。全诗围绕“柳絮”这个具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年年柳絮,送走了美好的春天,而春之再来,已是别年了,叫人感喟青春易逝,时不我待;而行踪漂泊,起落无依,又恰恰寄予着落寞的游子情怀。所以,作者正是通过春意阑珊,柳絮飘飞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伤春与惜春的感喟和天涯游子之思。这是一种常人之怀,即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但又是一种特别之怀,即与经历、性格、素养有关,能够确切的表达出来。
          取喻贴切,委婉有致,是诗作在表现手法上极为成功的亮点。比附与象征是诗歌最为常用的手法,但比喻的使用,必须紧扣事物的共同点,才可形成默契而生动的思维,起到一“喻”中的的作用,从而让诗家准确的传情达意。但一般说,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就像苏轼在《日喻》中所说,似乎比喻都不无缺失。,所以,比喻能否恰切,影响着诗作的质。那么,格林的这首诗的喻比怎样呢?记得有位诗友在评此贴时说,“比喻透彻,意向深远”,我以为这个评价很中肯。所谓透彻,指的是贴切而形象。所谓深刻,即是让人浮想联翩,象外生象。首先是喻雪,这个我在开头说的故事就说了,就不赘述。值得指出的是在古诗词中,为确切去描述事物,凸显其特点,往往借助他物,物物互喻,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再如“梨花堆雪”等。另一个是白发喻,也是很新颖别致。把轻盈雪白的絮,说成游子新添的白发。这些个喻比很有内蕴,启人遐想。再一个就是絮花和游子之喻,这里当然是以“漂泊无定,不可自主”作为联系点的,也很形象和恰当,并且引人联思。总之,精当巧妙而贴切的比喻给作品平添许多微妙。
          值得强调的是,大凡咏物之作,并非写出事物的特点,做到形似就是好,更重要的是要赋予物以情感和思想,通过物征来表达人情,或是言志说理。文字里情景交织,物我交融,这方为写物的高手。刘协在《文心雕龙》里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他认为,文字就是作者情感或思想的外在载体,即为情而造文。他反对“为文而造情”。他又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更进一步说明心、言、文的关系。本篇在这方面做的是相当不错。说句多余话,吟诵全诗,我们能明显感到首联的诗气弱了一些。
          限于自己的欣赏水平,也疏于作者的经历,这个赏析当然是有限的,甚至有错误,发出来一方面想和诗友们交流,同时也就教于方家里手,多多赐教,更有待于先生的指点。


    关于一首诗的修改
    初稿:
    抛却繁华第几重?栖霞独饮晚来风。
    桃花不解佳人意,仍逐东君献冶红。


    改稿:
    抛却繁华第几重?栖霞独饮晚来风。
    桃花若解佳人意,莫向东君绽野红。



       这是梨花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是题咏《桃花扇》的女主人翁。我以为改后版好于原版。记得梅岭、东方二兄当时都跟帖写了一首绝句,应该说着眼点不一,各有千秋。后中都开了专贴,对于改稿持否定态度:一是转结既成事实,改为假设并不好;再则冶改作野不好,因为“冶”恰恰表现了一种“厌恶”之情。金老也跟帖赞成用“冶”。这里就此也凑个闹哄,希望大家参与意见。
       应该说,这首绝句不改也是一首不错的诗。但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可以判断出楼主改后的用心所在。起句,作者用的问句。为什么,这其实这是在揣摩李香君当时出走的心理。是的,她是远离了红尘,远离了俗世繁华,但到底走出有多远?人是走了,但心也一起离开了吗(这里当然离不开的是感情)?因此,这个“坚决”的离开实际是一种逃避、无奈、痛苦。承句轻轻一点用而今的境遇来比较:繁华消去,爱情消去,面对的是暮鼓晨钟,青灯古佛,暗淡孤单。俗世里的香君和出世的香君的对比差处自是天壤,这里显然流露出深深的叹惋与同情,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因为香君不仅绝色,也是绝才。而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强化这一主旨,诗人用一个假设来完成自己的情感宣泄:是呀,有谁能真正理解香君的那一切的一切?人如此,物更如此。那年年红艳的桃花,你知道么?如果你真的“解语”,就不应该年年如斯,鲜艳照眼,然而你却是了无心肝,开的那么妩媚奔放,殊不知那凋零的结局正在那等着,显然楼主的怨全在于叹惜,哪有一丝的“厌恶”,是一种情致的“反语”·····这里将人花合一,个中滋味,谁堪尽知。而原稿意虽近,但是一种直接说辞,味似尽。再说,“献冶红”,既失之自然,尽了作者的嫌恶,“献冶”二字出尽桃花的洋相,你不觉得(这里是否也是一种“着相”)?而这与假设结尾的内敛与含蓄差之多多。
        最后再说说这个“冶”和“野”,冶,美丽姚冶。——《荀子·非相》,这里应是妖冶之意,应该说是贬义,法之主观;野,野芳发而幽香——《翁亭醉记》,指的野外,还有一种狂野奔放之意,这里中性。法之自然。根据全诗,野字似更切。梨花改稿似乎是借用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样的技法,撇开事实去设计一种后果,达到一种更蕴藉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个人觉得改稿更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0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9-10-4 08:47 编辑


    声声慢·心幻
    文/如昔    简评/耕夫

    梦里深寒,风中幽喟,寂寥小巷悠长。琥珀倾杯,勾兑夜色茫茫。窗外云描素月,把眉尖、绘做微凉。影绰绰、剪些些妖媚,化作仓惶。
    误入蓝桥往事,穿过那冥冥,隔世幽廊。似有雕花檐角,几朵星黄。耳畔铜钟滴答,报流年、切切悲伤。慢回首、幻红痕深处,一抹新阳。

    耕夫:
    上阕当是实景,下片应为虚境。但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实相依,亦虚亦实。回环幽曲,创造了一个伤感而唯美的意境,解读着一段微妙的心路历程,不错。表达上极尽细腻新巧之能事,女孩子之手笔。慢回首、幻红痕深处,一抹新阳。幻,这个字最好换个词,个见。

    如昔:
    昨晚发得匆忙,修改几处……“见红痕深处,半露新阳。”其实先前是这样的,后觉得这新阳感觉很不真实,故改作了“幻红痕深处,一抹新阳”,还是拿不定用哪个好……“蓝桥”亦非指情事,而是取“魂断蓝桥”之“魂断”之意,不知可否?“穿过那冥冥”这句也不满意,张兄帮着斟酌一下。

    耕夫:
    觉得“见”好过“幻”;勾兑一词以通感而借用,虽然新奇但有弄巧之嫌;穿过那冥冥就下片的幻境而言,还是可用。个见。全词看似写情殇,又不确定,觉得是一种追求未果失意与感伤,正因为如此,才让词境有一种朦胧之感,是像与不像之间而产生艺术魅力,这也是我飘红的原因。所以我说是一种心路历程,至于对与不对,只有你本人最清楚。

    此作深情婉转,以虚实相生的结构,营造了一个虚幻而有真实唯美的意境,表达了一种追求的历程和未能如愿的忧伤,结处吐出一丝亮色,寄托词者的殷切的希望。运笔纤细柔媚,是婉约词作较为成功之作。建议推精。


    河传·访故人不遇
    文/小泡泡  简评/耕夫
    细雨,烟树。问重来,愁绪有谁能排?红砖绿瓦映苍苔,徘徊。叩门门不开。
    未曾知、光阴恁短。无从算,已是生涯半。看庭槐。忆深埋。发呆,漫将别后猜。

    细雨,烟树。---来访之天气,背景,渲染朦胧而凄冷之氛围,为下铺垫。问重来,愁绪有谁能排?----这句问交代来访因由,“愁”什么?从后边看,这个曾经自己生涯中的知己,一别渺茫。所以得知消息后,今天来访,叫人思绪万千:当年为何别去?别去后又在何处?不知如今如何?等等,悬疑。红砖绿瓦映苍苔,徘徊。___按钦定谱此处出律。这里面对多么熟悉而却陌生的 红砖绿瓦的景象,现在已是苍苔累累,本来兴冲冲来想一睹卿容,但现在却怕敲开这扇曾经自由进出的门,当然也是怕见面的尴尬,这一曲笔很好的真是凸显了词人当时的矛盾心理,而这种心理恰恰反映词人的感情世界的伤痛。叩门门不开。---终于鼓起勇气敲门,但久而不开显然旧知不在,此时其失望落寞之情更是不言而喻。  

    未曾知、光阴恁短。无从算,已是生涯半。-----知交不见,这“红砖绿瓦”引起词人无尽回忆,感叹生涯过半,而自己如今还是知音不遇,伶仃寒苦···“已是生涯半”蕴含了词人的万千苦楚和不可言喻的愁绪。看庭槐。忆深埋。---对此,欲说还休。回忆中当然有已失的美好,但如今对此情形回忆只是一种伤害与痛苦。发呆,漫将别后猜。---别,按钦定谱当平,但这里可以不计较,因为不以词害意。只能是胡思乱想,猜,当然是猜旧知的别后种种,但到底如何却不得而知,这就更增加了词人的思念与愁苦, 这是一种无奈、无聊、痛苦的表现。

      上片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由远而近,依次展开。句句写景,景中含情。一波三折,极尽其妙。下阕回应上片因何而“愁”的悬疑,然而却给人一种解而未解的感觉。含蓄,委婉。下片 以“忆”为契机,抒情为主,表现词人凄苦孤单 的情景和落寞愁苦的感受。全词语言简洁流畅,感情流露自然而含蓄,步步深化,转接有致。是婉约词中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0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5-5 08:58 编辑

    江城梅花引/梅花小字

    风吹隔世那朱砂。散成花。拚成花。
    点点清香,一路到天涯。
    风雨黄昏凭几度?唯等待,那年人、来识些。

    识些,识些,影无邪,千里纱,未肯遮。
    若惜,若惜,莫再错、惹泪心嗟。
    断曲离魂,结怨抱琵琶。
    应懂眉间轻一点,情种得,两相怜,执有家。

                真是自找苦吃,梅花一上来就交个我这么个苦差事,侃词。这一击正中偶的软肋,但也得硬着头皮撑着,看偶乱抛砖,伤了,当家的原谅。
    江城梅花引按万俟咏《梅花引》句读与《江城子》相近,故可合为一调,故称。又名《摊破江城子》、《明月引》。本词牌共有 8 种格式,梅采用的格式是双调八十七字,前段八句四平韵、一叠韵,后段十句六平韵、两叠韵(程垓体)。这个牌牌写的基本是幽情闺思之类,所以他的调调多为婉转幽微之咏叹,这也就是这类词的所谓特点吧。
                这首词似乎(把握不准,别笑)是从梅花起笔,以隐喻的法儿来表达一种暗恋或说相思。上片开篇赋予梅花隔世之缘,今生散开来就变成梅花。后面就顺理成章了:年复年,岁岁两度,清香馥郁,花开花谢都在等那个知音。这里似乎(同前)化用了“罗浮梦”的典故。下片以叠相接“影无邪,千里纱,未肯遮。”不知作者是不是暗指什么,否则,脉络在此有断裂感。接下的叠字,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即要珍惜,接下的都是以一种委婉的语气反复咏唱:两两相依,执手宜家。“断曲离魂,结怨抱琵琶”,当借昭君事以说离苦。所以总的看来,构思不错,词牌的选择与内容蛮吻合,词风婉雅。但脉络上上下片有点断裂感,至少是衔接不紧凑。另外,觉得这首词的用语也随意了些,不像梅平素的风格。是不是求快而来不及顾及。比如叠字,识些第一个还好点,后叠的两个怎么也觉得不溜。些,这个词单用,应是细微,细小的意思,即一点儿。叠用,意不变程度更深。还有语气词的用法,这里应是语气词。“影无邪,千里纱,未肯遮”对于写梅也觉得有些不符。遇到我这样的砖家,你不哭就好。好了,暂时就侃这些。解读不到乃至错了的,请批评。我虚心接受。

        * 仔细读了江城梅花引的例词,感觉它很适合叙事,于是运笔写了一个故事,也是一种思绪。
          这词没有借典,想突破古韵局限,写点有思想感悟的东西。近来读古诗词几近厌倦,觉得怎么都突破不了古人格调,闺思幽怨,染病呻吟,在古人绣好的锦帕上今人入梦成旧年人拈丝绣花,很难见新出 。于是试图拓宽思路,以新诗思想填词,这词构思了三天呢,并不是一促而就。
         想要表达的意思确实借助了罗浮神话--前世朱砂,这遗落的朱砂是前世的擦肩错过,痴情未改,纵然心碎,散落依然是美丽如花,且为了不忘,拚尽生命绽放如花,铺满每条小路每个曾经走过的地方,等他来,怕他错过。等着那一俯身的低头任取,一点点唤醒记忆,不要再次错过,再度遭劫,而能好好珍惜,执手相安。是对情感的一种向往,一种规诫。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自己个人的相思。且暗里也在隐喻生命。每个人都是上天的深情一笔,我们来了,我们努力的让生命绽放如花,却在行走苍茫里容易迷失,困惑,找不到那个最初纯净无邪的开始,有情有义的自己。这首词题不仅仅是等也是觅,想要的是思想感悟。
         诗词文字是心声,是思想,是感情,寄托的意思耕夫兄能读出来,就是没白写,所以你的砖梅很是喜欢。
         也浅谈一点自己对文字的看法,最近大师们在群里互砍的厉害,都慧眼如炬,睁大眼睛挑毛病,忽略了文字原本是宁心怡性,修炼的美感。文人相轻,还没成诗人就相互轻视,难免疏狂。每段文字,每个人用心写出来,都有他的感情思想在里面,读,便是读心,读故事,读风景,读感悟,让心走进去领略美感,如果我们成了互相打击那这文字的天地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诗词有章法,意脉,情脉,遣词用句,这些地方的不妥,朋友间相互交流指正是必须的,因为这些基础上是需要功力积淀的,谢谢耕夫兄不吝指点。
             静静地去读词时,发现好的词有个共同处,用字用句平白通俗,用语用情淡淡轻柔,却极是耐品,浅浅勾勒出的是朦胧山水的美,读到心静心清,才能慢慢品赏领略风景。比如破虏的菩萨蛮,毛竹的喝火令,其轻灵别致,淡若无痕的白描手法,诗意的美感,真的是艺术享受。可是每一个句子,就像是我们随手拈来的平实,无典故,无生僻字,无高深莫测,坐下来细细揣摩,却能引遐思无限。你不在群真的是遗憾了。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你才最知底细。我不过是一个读者的解读。有人说,文字是相通的,我不知对不对?但在赤裸裸的文字面前(那怕你再隐晦)总或多或少的显现作者情感的影子,即使再模糊,也可以察觉蛛丝马迹。这就是所谓读心。只不过由于功力深浅而知多知少而已。




    管理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0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6-3-27 22:24 编辑

    “’恶诗'官司”胡乱侃

    李白《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徐凝《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水(界)破青山色。

    苏轼《戏徐凝瀑布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为)徐凝洗恶诗。


           以上三首诗分别是诗仙李白的,唐著名诗人徐凝的(都写庐山瀑布),和宋代大才子东坡居士对于两首诗的评价诗(注:诗中括号里字是因不同的版本出现的个别不同字)。大诗人徐凝的诗被可爱的苏门大学士斥之为“恶诗”。也许是诗仙的名头太大,也许苏学士出语刻薄,也许是徐凝活该晦气,死后摊上这么一档子笔墨官司,背上写”恶诗“之名。的确,在文学史上似乎徐凝的诗名淡然,甚至还有不知道徐凝的名字。其实,徐凝的诗名在当时就被儒林所肯定,像白居易、张枯等大诗人都赞叹甚至推崇。像“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应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牡丹)“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忆扬州)都是他的名作,诗作活泼生动,拟物拟态,融情于景物,给人以一种唯美的享受和莫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首瀑布诗因何不被苏学士看中并斥之为”恶诗“。 关于这个已经有不少人论述过。粗浅一看,诗中都有想象,有比拟,有夸张,但徐诗四句都是围绕着“形”在着力描摹:长度,声音,气势,色泽等,结句更是实在的不能再实在(诗人大概想用瀑布的全景来收),殊不知这种结乏力,诗思没有宕开。结果是势尽于此,叫人索然。虽然不乏好句,但却有句无篇了。所以,诗作就免不了有点呆板拘束,少有让人品位的空间。再看看诗仙的,起承可谓平平,但转结就势起雄奇,笔力千钧,转句极尽夸张,一张气势;结句,你说这碧空直下的瀑布像什么,似那九天璀璨银河自天而下,挂在这隐隐青峰之间。岿巍、绮丽、神奇,一下子这瀑布的神采就出来了。诗人那份想象力,那份惊奇,那份热烈一下子都涌现出来,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给人以奇诡美丽艺术享受,和荡气回肠之震撼。显然,二者的夸张与比拟有深浅、奇俗、新旧之别,作者的主观情绪与外界景物的融入程度有别。从情境上看,二者有品味之分。同时,绝句一类(四句七言、六言、五言)在诗中是一种精粹非比的体式,它的转结是全诗关键所在,往往都是出 处。比较一下,人们也会分得高下。因此,东坡学士出语虽嫌偏激刻薄但却不无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5-5 09:10 编辑

    七律•日照观海/菊香盈袖
    日出扶桑照鲁东,众流归一汇朝宗。
    风平也见惊涛浪,潮去犹闻鸣磬钟。
    海纳百川方厚重,心怀万象始从容。
    碧波洗却红尘梦,半部春秋若在胸。
            
    注:春秋,古代史书的通称,亦泛指历史,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
         
              这是一首借观海景而抒发情怀的七律。首联点名观海的地点,以及众流归宗的趋向。承则写海激荡的特点,所谓“无风三尺浪,风来百尺高”,见声色。转结自大海的胸怀,到人的襟怀,借以抒发学习大海,拥抱人生,兼容天下的情感。应该说,是一首较有功底中规中矩的律诗,起承转合也还顺畅。但觉得少了一点蕴藉,基本把什么都交给了读者?这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说诗词明白不好。另外,中两联的结构基本同,错开最好。惊涛浪(1+2)鸣磬钟(1+2);若果换做惊涛起(2+1),乱磬重(从2+1)是否好点?和颈联的(2+2+1+2)别开。再说,涛浪,磬钟都是重叠而倒置,也不是很好。另,碧波洗却红尘梦,这句含义有点儿模糊的。以上仅是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斑斑雅正。
    七律•大风歌/菊香盈袖

    猛士贤良何处得?家乡子弟随君侧。
    千年一帝数高皇①,五里三侯出安国②。
    泗水亭前感废兴③,歌风台上留碑刻④。
    炎黄同念汉之源,四海古今扬胜德。

    ①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②汉初三侯王陵、周勃、灌婴,他们的故居皆在沛县安国乡,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称“五里三诸候”。
    ③泗水亭为汉高祖刘邦“试为吏”时的遗迹。明代诗人王玙《宿沛县泗亭驿》诗有句“千古龙飞地,令人感废兴”。
    ④歌风台为汉高祖征服淮南王英布回乡宴父老歌大风的遗址。后汉明帝在台前立碑,命书法家曹喜大篆书《大风歌》,镌刻碑上。
               仄韵诗,一般说对于那些抑郁愤懑,拙骜沧桑的感情的表达是较为适合,用于吊古感怀也好,所以这首诗从演绎大风歌开启,从而表现高祖的历史功绩,写的还是较好的。首联以问答形式开启,自然,然后引出评介,转结感怀。气脉畅通。中两联稍显呆板,后面那个四海古今扬胜德可以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0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5-5 09:11 编辑

    岁末感怀/不会叫的禅
    岁晚恨无车,长行在在家。
    谁怜风共雨,久念母和爷。
    入眼年来也,横财死去赊。
    梅花千里外,云重一咨嗟。



    岁晚恨无车,长行在在家。——久行漂泊,归而不得,但心的归依仍是故土亲人,起的自然,也就引出颔联
    谁怜风共雨,久念母和爷。——谁怜与久念对举,一苦一思,个人的境遇,对爷娘(亲人)的思念,情动于衷,发之于外,引人共鸣。承的紧凑。
    入眼年来也,横财死去赊。——转句到眼前:年关近在,收入微薄,而有家却无法回。进一步深化第二联的内容,推动感情的递进。
    梅花千里外,云重一咨嗟——结句的梅花应有具体的象征,望而不得,看到是耿耿的云霭,只有“咨嗟”了。这里看似淡淡,而恰恰把作者的感情推向纵深。想想,所谓腊月黄天,有漂泊一年,辛苦打拼,却依然收入微薄,到年关连回家一探亲人也不得,其焦急,忧虑,烦躁,凄凉,无奈,真是杂味纷呈。

               此作是一首岁末感怀诗,写法上不似一般律诗那么拘谨,比如用语浅近,颈联的对仗并不工,但整体畅达自然,用情真挚,是一首不错的诗作。作为读者,多少觉得诗作的跳跃性较大,结句的梅花较为难以理解。看来应是出自老手,似乎不是女性所为。在下虽然年纪一大把,学问却是平平,若有不到乃至错解,希望雅正。谢谢你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5-6 09:02 编辑

    作者:耕夫
    搓衣板
    已然身退问行藏,但哂浮生托浣娘。
    素手搓挪深未悔,清流濯洗免韬光。
    心香一瓣因谁赏,寂寞三分许汝量。
    华丽转身新受用,无劳诗客费评章。
          
           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七言律诗。我主要是想借搓衣板来书写一种进退随缘,自甘淡泊的情怀,表达了一种淡泊自如的心境。首联自目前的处境落笔,洗衣机的出现,让搓衣板逐渐淡出,所谓“已然身退”。“问行藏”,谁问,当然是自问也是他问,行藏,《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后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如,"问其行藏"、"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即要问我于今的去处,当然是不为世人所用;可笑的是我却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世人(浣娘)。这里把一生都托付给 “浣 娘”的主不免引以自哂。这个开启就把一个积极用世但却被世所弃的悲剧角色很自然引出(时代的进步,事物的淘汰很自然,诗人并非要倒退,而是借题发挥)。那先前你积极用世有何表现呢?很自然,承联写出昔日的辛劳与贡献,虽说不上光鲜四射,的确也是勤勤恳恳。“深未悔”,写出了它的豁达与自许,“免韬光”写出其心地的磊落光明。但因为默默。也许因为迂腐,也许因为耿直,也许因为恃才傲物,也许·····总之,他不合时宜。转联的心香应指洗尽污垢的功用,寂寞,指的用后和于今的处境。是呀,搓衣板不知洗净多少衣物,并没有人赏识夸耀;而于今的寂寞也属自然,还需要人来估量评说吗?这联写得蕴意较为沉厚,有回味之余地。尾联,直抒心意,新旧替换是一种必然,所以要坦然面对,这里应该说升华了搓衣板的境界。是呀,顺其自然,淘汰是一种必然,那么诗客们无须喋喋不休,费尽心思去评说。
          咏物诗,我觉得忌离开物而自由高唱,结果是读了叫人不知到底是写物还是写人;也忌围绕着物打转转,读后觉得就是一个谜语,不像诗词。所以咏物贵在能捉住物之特征,然后由此挥洒开去,或抒情,或言志,或说理,或得趣。着眼于物而又不拘泥于物,介于像与不像之间,才算得成功。本作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物之新旧替换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表现,这种交替不以人们的意愿所转移。物如此,人何尝不如此。所以,读这首诗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从收束看,有朋友说新受用不如新替旧更切,有朋友说这个结尾不够有力,但目前没想到好句,将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0:3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7-11-28 20:10 编辑

    七律、步韵董必武先生《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寒宵六角谧无哗,冷艳相辉疏影花。
    牖畔薰香诗入味,书斋流韵调和茶。
    天时漫画桃源境,陌野绵延银阙家。
    万里云心呈瑞象,迎来岁序绽春华。
    [/size     起句是写环境入笔:六出飘飘,冷艳辉映,外部的环境;室内静谧安宁。这应是主人的书房,所以下两句就具体写出熏香袅袅,吟韵品茶,显然这一切显示了主人的高雅以及元日那种愉悦的心境。转句笔墨将眼光投向原野:得天时,即平和四序,太平盛世,展显了一幅幅桃源好景,此为虚写,后一句为实景,绵延万里白雪皑皑。这里将叙写推向更远,应该是为了拓宽诗思。最后结归到元旦,节序又一次更新,春天就要来啦。总的看,作者功力不错,起承转合也顺溜。但有几处觉得可以更好:谧无哗重复,疏影花,银阙家,都觉得凑。同时,诗的内涵稍显薄。我可是乱侃,不妥处心语正之。谢谢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0:3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5-8 07:22 编辑

    七律·中秋赏月/大涵雪野
    溶溶天地一如襟,无我无他两浸淫。
    身后霓虹生色象,眼中白玉作瑶琴。
    拂云不尽苍生泪,抱月谁知瀚海心。
    满面银辉何处是,遍携清影入山林。


    溶溶天地一如襟,无我无他两浸淫。——融融一色,物我两忘,起笔自然、欢畅。见乐
    身后霓虹生色象,眼中白玉作瑶琴。——对比成像,一贬一褒,映衬成趣。见思索。
    拂云不尽苍生泪,抱月谁知瀚海心。——思之远及,黎庶苦痛,熬煎于心。转而叙事见胸怀,情转沉重。
    满面银辉何处是,遍携清影入山林。——结句是一种惆怅与无奈。平稳而静气见幽独。

    咏月不圄于月,悲乐相依,景起景结。对景抒怀,自然流畅。胡侃一气呵,不妥雅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0:3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5-10 16:45 编辑

    眼疾/穿越梅岭
    年來出入寸心驚,總怕前途路未平。
    相問且休夸國手,人間不用看分明。

    年來出入寸心驚,——引子,走神儿处处战战兢兢:  呜呼,入世之险
    總怕前途路未平。——延伸,坎儿,沟儿看无清撒:  嗟乎,用世之难
    相問且休夸國手,——拐弯,病因如何?圣手何如:罢矣,痼疾难返
    人間不用看分明。——出 ,眼神好不好都一样的:   已矣,清浊何分
       

    草/穿越梅岭
    春風不用花錢買,江北江南抵死吹。
    經眼高材終默默,初生小草正離離。
    遭逢雨意殷勤舞,長向墻頭格調卑。
    占得人間多少地,落霜時節竟何之。

    春風不用花錢買,江北江南抵死吹。——春风放肆,是所倚仗  可恶
    經眼高材終默默,初生小草正離離。——自古而然,似赞而贬  可恨
    遭逢雨意殷勤舞,長向墻頭格調卑。——逢迎成性,格调下贱  可怜
    占得人間多少地,落霜時節竟何之。——芸芸无用,不禁风霜,可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7-7 16:57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2#
    发表于 2015-5-11 20:56:10 | 只看该作者
    剑客以文会友,向挚友学习来了,送上诚挚的祝福和支持。

    点评

    谢谢朋友,问好  发表于 2015-5-14 1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2:14:4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泊客兄和听圃兄的鼓励,这里一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5-5-17 21:55:39 | 只看该作者
    偶然百度輸入了俺的一句詩,竟然來到了這裡,竟然有三首,榮幸;P

    点评

    兄台来了,欢迎得紧。我也是偶尔一来······偶已经辞了职,但因为时间呆久了,日久生情,所以隔三差五来逛逛,顺手捡一点自己的东东,虽然,但敝帚自珍。兄台大才,可常来指导古典版。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2 2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7-7 16:57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5#
    发表于 2015-5-18 07:25:28 | 只看该作者
    《烟雨红颜》的作者剑客来家园学习来了,送上清晨的祝福,谢谢挚友。

    点评

    谢谢先生再读光顾,奉茶问好  发表于 2015-5-22 2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21:5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5-23 20:03 编辑

    七律 • 武夷·亦舒
    夜上昏灯兼泡茶,杯谁相对各天涯。

    羽绒可御寒非雪,虫草不菲囤有沙。
    讵为全鱼侃时价,端须半隐觅樵家。
    暂凭竹杖惟乘兴,一路溪桥和岔叉。

        读了亦舒的武夷诸首。觉得多为往来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应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系列。每一首诗都是作者某一时一事一感一得,即构成一个整体又各自独立。所谓系列就是整体反应了这一时段的思想情绪,所谓独立就是每一首又记录着某时某地的某种思绪或念头。所以,独立看一首诗,武夷这题就觉得无关了。比如大家都相继解读的这首把题目变一下就可以理解了:七律·武夷·夜思(兴)。这里似乎有点弄玄虚的意味,但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你认真读读武夷诸首,是否有同感?
         如此说来这首作品就不那么隐晦了,试简析:
         夜上昏灯兼泡茶,杯谁相对各天涯。——初夜孤灯,杯茗新煮,蒸汽氤氲,人影相偎。寂寞独处,难免浮想联翩:故旧朋友、亲人知己(可能直接就想到了某一位,想到了之前的种种),他们此时同我否?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我一无所知,人各天涯。如此想来,倍感寂寞:哎,人生啊,真的无奈甚至无趣。起笔郁郁,为下铺垫。
         羽绒可御寒非雪,虫草不菲囤有沙。——纵是轻裘玉食,又能如何?物质的富有,难道就代表一切都富有?比如这羽绒服,它可以御寒,但真的可以挡住一切寒冷吗?虫草是贵重的,是补益的,但它对于精神的创伤有作用吗?是呀,富有是有限的,何况人生时光更是有限的。然而红尘碌碌,过客熙熙,名利二字却是不能放弃。奈何?
         讵为全鱼侃时价,端须半隐觅樵家。——转为自问,当然也是他问。难道世人,比如我,也只能像如同芸芸过客一样,斤斤计较,争个名利双收?要么真的要像古人那样隐逸遁世?这真的叫人好纠结。

         暂凭竹杖惟乘兴,一路溪桥和岔叉。——不,以上都不是我的选择,我不会去争名夺利(这不符和我的人生观和秉性),更不可能隐逸林泉(这社会还有可供隐逸之地)。那么,我只能继续我的认可,继续我的前行,一路走下去,可能山重水复疑无路,也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但不管如何,这是我的选择。结有亮色,也较为含蓄。幽微可品。这是寂寞中的思考的结果。 以上我所说只就内容而言,艺术上我未涉及。
         最后说一下诗中的几个意象:羽绒、虫草,这里我以为指的是物质方面的东东,物质的享受。那为什么作者不用轻肥玉食一类的古典词汇呢?我想,一是贴近现实生活,二是让诗的语言更浅近。全鱼,无疑应该是外延更大的名利之谓,侃时价,让我想到“待价而沽”的话(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夺利的形式;P),很形象。竹杖应是指的作者对于生活的取向,对于价值观的认可,而兴则代表着一个趋向。至于溪桥和岔叉当是指两种不同境遇。当然这些只有亦舒最有发言权。我只是猜。不是评委,属于无事找事。:lol前面有诸多方家解读,我是今夜正好路过,就发了一通议论,胡批乱侃请各位批评指 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22:01:14 | 只看该作者
    江乘老妖 发表于 2015-5-17 21:55
    偶然百度輸入了俺的一句詩,竟然來到了這裡,竟然有三首,榮幸

           兄台来了,欢迎得紧。我也是偶尔一来······偶已经辞了职,但因为时间呆久了,日久生情,所以隔三差五来逛逛,顺手捡一点自己的东东,虽然,但敝帚自珍。兄台大才,可常来指导古典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0:05
  • 签到天数: 366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8#
    发表于 2015-6-21 10:09:48 | 只看该作者
    提上。

    点评

    谢谢兄台提起,致意。  发表于 2015-6-25 1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7:3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21-10-22 08:34 编辑

      重复的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 1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4:46: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5-7-17 07:15 编辑

    淡然•春骑郊外
    湖天春意早,冰释万波平。
    一去东郊远,归来宝马轻。

    简评:起平承佳,转合见意。远与轻对应见心境而托出春色。意偷“踏花归去马蹄香”。


    西域浪子·过小艾力克湖
    旷野连天际,闲云入水滨。
    草稀时见鸟,路远不逢人。

    简评:描摹有特点,但实情实景,满满当当,少点空灵与间隙。


    毒霸一芳·山泉
    殷殷若相思,绵绵无绝期。
    炊烟摇曳起,已是煮茶时。

    简评:喻比有特点,如果围绕写下去当会不错。可惜结构似有点问题,有前后两半的感觉


    蚍蜉·泪问长江
    五马丰都去,江流赤壁尘。
    猿声犹在耳,不渡白头人。

    简评:起承铺垫,转结出 ,叫人顿生凄凉之感,足矣动人心弦。


    细雨·独行
    愁如细雨长,只影过橫塘。
    忽见鸳鸯戏,潸然泪万行。

    简评:简短的诗行蕴含不为人知的故事,衬托递进见意。万行过了,不若两行。



    穿越梅嶺·国人爱心被消费
    憐他一百零三歲,猶作蓬頭乞討人。
    莫向兒孫說不孝,从来风俗惜孤贫。

    简评:写实作品,平淡的叙述中给时弊深深一刺。人伦文化的式微导致道德的沦丧,风化的异位让虚伪滋生。说不孝三仄尾无大碍。

    一粟·雁门关怀古
    百曲云程蒙汉间,千山对峙雁门关。
    城楼唯托苍凉月,不見英雄踏雪还。

    简评:转结不错。好的怀古诗总给人一种厚重的沧桑感,觉得读本诗的感觉似乎稍淡。觉得与结句相映称,唯托不如唯有。

    清旻 •和万卷破兄《老照片》
    卌年人事记些些,片纸留痕岁月赊。
    旧照唏嘘翻作韵,吟来一句一咨嗟。

    简评:能写出自己的一份感叹,但它到底是什么没有说也不用说,含蓄得味。唏嘘一词与结句重义,建议换个。

    细雨敲窗•独酌(新韵)
    一坡一舍一秋桐,一罐村醪一老翁。
    一碗一瓢一铺板,一廊冷月一廊风。

    简评:文字游戏在于玩技巧,这种数字嵌入流畅的把握自是有拿捏的。这首诗读后容易联想到孤独的空巢老人或落寞旷达的歌者,结尾一句含有无限凄凉之感,得味。最后说一下,其实这里标新韵反而出律多了,平水仅一处不合,词不害意就好。

    狼在草原•渔归
    草湖浩淼远山微,向晚渔舟荷梦归。
    稚子不询阿爸好,只看舱内鲤鱼肥。

    简评:抓住一个小细节而演绎出不少趣味。映衬对比,天真的童趣中传递出渔家丰收的快乐和草湖资源的丰厚。不错。荷梦一词似无着落,最好换个。


          这十首绝句韵律准确,技法娴熟,都是行家之作,都是不错的作品。末子君让我作一简评,我不是诗者,也就用上了“歪批三国”的手段,胡批乱侃。虽然,出新仍是诗歌创作的要途。从这十首诗作看似乎写出新意的不多。另一点就是炼字,也是诗作的要点,这一点虽然注意了但推敲功夫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我们家有句俗语,叫做不来裁缝会敲匾,我正是如此,对于诗词我只根据自己的阅历和见解去解读,所以如果不妥乃至错误,见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2 00:14 , Processed in 0.10937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