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大家谈】高考,中国人永远不舍的苦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15:4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6:5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i=s] 本帖最后由 章关培(劳燕) 于 2015-6-8 19:11 编辑 [/i]

    [align=left][b][size=5][color=#8b0000]                                [font=宋体] 中国人永远不舍的苦恋[/font][/color][/size][/b][/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何建明[/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2015-06-08[/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这是一件让中国人疯狂了几十年的事!然而大家似乎仍然没有清醒,仍然在疯狂地鞭赶着后代……[/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时间过得真的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生命无法牵住岁月逝去的速度。15年前,我的这部《中国高考报告》曾经轰动一时,且持续热闹了很久,之后连连再版数次。作品首推之时,记得有几个重要细节:一是突然有一天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翟泰丰同志打电话告诉我,说正在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江泽民总书记问他:最近有部叫《中国高考报告》的作品在报纸上到处转载,是谁写的?泰丰同志一时紧张,忙问:总书记,这书有什么问题吗?获得的回答是:不错,蛮好!于是喜气洋洋的泰丰同志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我当然一阵兴奋和得意。二是《中国高考报告》后来被英国、澳大利亚等媒体纷纷报道、转播,尤其是《纽约时报》及韩国等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后来日本大学还翻译过去入了他们的教材。不过,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一年我的名气“蹿红”,走在北京大街上时常被人突然叫住:“你是不是何建明?我们看了你的‘高考报告’嗨!”。[/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其实,真正影响大的并非我个人和我的作品,而是中国的高考。[/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每年六月初,中国就有一次全民性的“发高烧”,这就是勾起千家万户心弦的高考。考试在中国并不是当代社会就有的,然而如此的狂热还是因为一场断了十年中国人的梦的“文革”所致。因此到了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国人几乎可以断炊绝食、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万人同闯独木桥”的高考狂澜并从此不曾退潮过。为何?简单:所有的穷人与富人,或者正在奔向富裕的,他们都有一个梦想:通过上大学,以求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族命运,当然还有更大的梦想,便是参与伟大的民族复兴运动,以求在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最光明和理想的价值。谁也不能认为这种现象有错,如果中国这将近四十年的高考不是获得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响应,如果中国不是因为这将近四十年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能会有今天国家的如此强盛吗?不可能。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最伟大的成就是人的变化,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变化,这怎可能与大学高考相分离呢?[/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高考改变了中国,甚至也一直在改变世界。谁都无法否定这一事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高考所带给我们的“红利”应当牢牢地铭刻在历史书上——世界和中国的历史书上。[/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然而,中国的高考,对所有参加过或还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说,又好比一场场噩梦:你不想它,它就断送你前程,甚至是全家[/b][/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的,还有你后代的。假如你是一个农村娃,你的高考成功与否,还可能是全村命运因你而荣耀,或久久翻身不了。这样的事比比皆是,随处可捡。[/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因为有的人考上了大学,今天他们或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的人则成为了科学家或企业家,或者是社会名流。一代又一代因高考成功而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家庭,成就了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一个领域的光荣与梦想……近四十年前,能够参加高考的人,只是少数,第一拨是“知青”,他们今天许多人已经进入退休年龄,而留在岗位上的一批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则就是这一拨“高考生”。无法设想,如果不是因为1978年恢复了高考,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人在执政?也无法想象,如果不是高考恢复,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后代,是否还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哭泣与高呼着口号走向无比愚昧的一场场“继续革命”之中?我们自然也不会玩计算机,自然也不会有高铁坐,估计连坐小汽车还要考虑“级别”和申请一张又一张、经层层领导批复的“证明”——关于这种以“级别”高低论出行乘火车、坐小汽车及打“证明”出外的事,今天的年轻人哪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而我们能够参加第一批高考的人,对那种日子谁都记忆犹新。那样的日子不是人过的日子,知识与知识分子变成了“革命”的对象,不上学、没知识,则是一种“革命”的本钱与荣耀。想起这,我们都会发笑。可那才是多少年前的中国呀![/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当代中国人因此特别感谢邓小平,是他在“文革”刚刚结束时,就力挽狂澜首先干了一件民众盼望已久的大事——恢复高考。是这样一件大事,便把所有那个近似滑稽的往事、滑稽的时代及滑稽的中国给彻底地颠覆了,换来的是我们中国人今天富强与美好的现代生活与不可逆转的中国时代。[/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中国高考报告》记录的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至上世纪末的那20多年里中国人为高考而疯狂的事儿,许多事情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我想问的是:1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高考真的就与以往不一样了吗?[/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有人能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吗?[/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自然有。比如:大学的门槛远不像当年那么挤了,每年入学录取率至少比二三十年前高出几十个百分点,假如算上高职(专科),现在的高考录取率基本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这在我们当时参加高考时简直是痴心妄想!比如:除了公办大学外,许多民办大学也能招录大学生、拿到正规的国家颁发的文凭。比如一些名牌大学有了自主招生的指标。还能列出许多个“比如”来。然而,作为一个曾经深入考察过中国高考对国民性影响的作家与学者,依我所知所识所了解的情况是:中国的高考,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我指国民们对高考的痴迷程度与无奈程度。[/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不是吗?[/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为了再版《中国高考报告》,我特意走访了当年书中写到的一些主人公。比如“阿元”先生,当年他为了给自己的女儿参加高考,几乎累得要吐血,最后还是因为女儿临场发挥失误,成为“落榜生”。要面子的阿元无奈最后出了八万元赞助费,才圆了女儿的大学梦。二十多年过去了,阿元女儿的女儿又到了高考年龄,阿元的一家再度陷入了恐怖的高考之中。这回女儿的女儿没有“失常”,考进了一所名牌大学。全家省吃俭用,供着“宝贝”念完四年本科,谁知去年毕业后竟然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为什么?外孙女告诉姥爷:她找不到一份起码的工作,更不用说去参加公务员考试。阿元有些绝望地告诉我:早知这样,还不如当初不让孩子拼命去高考,“有个大学文凭竟然一点用处都没有!唉,全家又凑了8万元,让她跟几位小年轻一起开了个咖啡馆,自已在创业挣饭吃……”阿元苦笑道。[/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阿元家的事并非少数。在陕西农村和河南山区,近五年来,许多家庭的孩子上完初中连高中都放弃不上了,他们叹声道:谁再让孩子参加高考,谁就是傻瓜一个。怎讲?人家这样跟我说:这个账太简单了,三年高中,加拼死拼活的一场高考,又是四年的大学,没有二三十万元钱混不下来。几十万元投进去,结果大学毕业后仍然在城里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一个月三四千元工资,既养不活自己,更讨不到对象,还得到家里拿钱。谁负担得起?上完初中,就去找工,七八年下来,至少不用家里再负担什么,弄不好还能给家里寄回几万元……这一亏一赚,哪个合算?[/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百姓讲实惠。高考在今天,对许多人和许多家庭而言,是另一种噩梦——赔本买卖!花尽全家的财产和精力,送子女去上大学,结果大学毕业后连个基本的工作都找不到,最后又不得不让家里来负担所有的一切——那个时候的成本更高,孩子到了该找对象、成家立业之时,然而空有一张文凭的孩子竟然一无所有,哭痛了父母的可怜之心呵![/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是哪个地方出了毛病?高考的目的和大学办学的方向出了大问题。只求高考的录取率,只求大学入学人数的无边际扩大,而迷失了如何适应国情的人才培养的实际方向。[/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一味通过上大学后企图改变命运的引导,始终没有获得正确的调整与疏导,于是高考便成了许多人的真正噩梦。所以,那些自喻“精明”的人,站在高考门槛前就止步了。[/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止步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仍然相信走过“独木桥”后,必有阳关大道。于是高考仍然疯狂,仍然是千家万户头等大事,超过每个家庭必需的房子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其实这本来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高考的形态其实就没有根本上作过改变;错就错在:基础教育的目的始终如一地只是在为孩子们的高考成功与否服务。[/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是大国崛起过程中的一种悲哀?还是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失策?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有人说,中国人用了才三十多年的时间,干出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干成的伟业,我们这一代也清清楚楚昨天我们连长途电话都打不起,而今天却人人有了手机与无线上网的便捷,高铁像火箭一样带着我们回家,却为什么没有人能把高考这么一件事情设计好、改良好?[/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每一任教育部长都会被人问到同样的问题,却没有一个人敢越雷池半步。不是没有人尝试过。有人提议将一年一次考试改为一年两次,冬季高考,不用那么再在大热天让孩子们在大汗淋淋之中奋不顾身了,可冬季高考现在已彻底被取消。咋回事?难,多数人不接受。[/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习惯,如一艘行向低谷的货船,稍稍有一根横断出现,不是翻个,就是彻底沉没。谁将高考这样一艘搭载着亿万人梦想之舟改变一点点方向,谁就可能是自己在掘墓。[/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因此,中国的高考改革,几乎是个谁都不敢碰的魔盒,它让恨它的人天天在咒诅,它让爱它的人天天在为它祈祷。所以,从1978年恢复以来的中国高考,它至今仍然是中国人的一场无法改变的苦恋——既恨死它,又爱死它,是恨爱交加的真正苦恋。[/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在十五年前的“报告”最后部分中,我曾用过“来年取消高考”这样一个小标题,结果在当时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许多家长以为真有此事,好不欢呼,高中生们更是三呼“万岁”。然而,那只是我在极度压抑下的一声呐喊,并不是真的。而我在“高考报告”中的最后一节“大学到底是什么?”,竟然在当时的亿万学生中成为一段经典“流行语”。我以为,十五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透着文字的无限光芒……[/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呵,我的中国,你何时才能放弃这永远不舍的苦恋?何时才能清醒地意识什么是真正的、现实的、美好的梦想![/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中国高考报告》15周年版——再版自序[/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2015年6月[/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b]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解读高考语文命题[/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size=5][font=宋体][color=#8b0000][b]                       阅读与表达 要求更高了[/b][/color][/font][/size][/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                                       赵婀娜[/color][/size][/font][/b][/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人民日报[/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2015年06月08日[/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b]     [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7日,全国考生迎来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的首次高考。“作为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高考语文今年进一步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考查的基础上,继续对考试内容和试题形式进行了改革探索。”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color][/size][/font][/b][/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今年的高考语文改革,具体改在哪儿?记者采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和命题组专家。[/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ff]  [/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8b0000]    [/color][color=#4b0082]内容改革[/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4b0082][b]  快速阅读、深入思考,着重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语文是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高考语文就是要突出阅读与表达核心素养,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借助语言与思维工具、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阅读和表达能力是语文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的基础功能。今年高考语文阅读除了考查学生在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理解文本、筛选信息、鉴赏评价等精读能力外,增加了对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查。北京卷使用三篇每篇千字左右的文字材料,突破以往社科类文章1100字左右的文字量,要求考生快速筛选信息并回答问题。同时,全国卷和分省卷的语言表达试题,既有传统词语使用、语句表达、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上海卷要求为小说续写情节的补写题、湖北卷“天鹅戏水”图文转换题等,都体现了表达能力的基础性作用。[/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继续使用贴近社会现实的试题材料,如全国一卷“电商网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全国二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安徽卷“亚投行”等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实,领会试题背后的深层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体现出高考语文综合性的特点。[/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值得注意的是,全国高考语文拓宽了命题视野,注重引导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探究。尤其是作文,如上海的“坚硬、柔软与和谐”、广东的“人与自然”、浙江的“人品与文品”,都着眼于对思辨能力的考查。[/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ff]  [/color][color=#4b0082]试题创新[/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4b0082][b]  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成考查阅读表达能力新通道[/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创新试题设计是实现考试内容改革的必要手段。今年高考语文学科在语用题和作文题上,都进行了试题创新设计。大数据时代,除了文字,从图片、表格、数据中获取并加工信息正成为阅读新常态。在语用题上,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为考查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开辟了新通道。全国二卷语用题“联合我们的力量”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构成,学生要根据图形读出各国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全国一卷“保护水环境”、江苏卷“中国文化遗产”等标志性图形,重庆卷“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示意图、湖北卷“南水北调”路线图等,都在阅读文本选择的多样化上作了积极探索。[/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同时,今年的作文试题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就拓展了材料的功能,材料在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谈问题、讲道理,全国二卷要求 考生在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都会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b][size=5][color=#8b0000]
    [/color][/size][/b][/align]

    [align=left][size=5][color=#8b0000][b]                                      [font=宋体]我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font][/b][/color][/size][/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温儒敏[/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2015-06-08[/color][/b] [/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人民日报》今天(6月8日)刊出:《温儒敏:语文命题水平,作文最能见高低》。全文如下:[/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和往年一样,今年高考语文刚考完,作文题就引发广泛的讨论。哪个题出得好?哪个比较差?不少人潜意识里也许还会想,若我上考场,能否应对?一年一度的“热议高考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首先,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近几年越来越明显的命题趋向。例如上海卷提供了这么一段话,“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要求就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考生必须理解并抓住人心中那些“坚硬”和“柔软”的东西,比如原则、信念、感情等,去展开论说。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不是非此即彼,或用名言警句拼凑一下就可以写好的。上海这几年的作文题重思辨,往往还往哲理上引导,除了语言运用能力,还特别注重思维能力,这样的题很难“套题”,平时读书多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更好。[/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又如浙江卷,所提供的材料是: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但金代元好问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要求考生写文章阐明自己观点。这样的题也是要求有辩证的思维,而且要有较多的阅读积累。[/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我最欣赏的还是广东卷的题。其提供的材料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题写作。这题涉及信息化带来便利,也带来某些新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疏远,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社会的发展,都是近来的热点问题,考生一般都会有所准备。但这个题写好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讲爱护自然,还需要有点哲理的思索。浙江卷和广东卷的两个作文题目都出得有水平。[/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一些需要读书“打底”的命题,将对营造读书氛围发挥引导作用。[/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今年出得比较好的作文题,共同点是往理性靠拢,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去展开论述。这是值得肯定的,也体现改革的趋向。高考作文当然要考查语言表达,但语言能力的根本其实是思维能力。[/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互联网时代,所谓“自媒体”风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改变,许多偏激、片面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正在大行其肆。我曾经撰文分析,学生语文能力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维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虚无、不着调,往往是因为思维混乱。其实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还是目前的应试教育,都不注重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有必要重新强调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把语言表达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往理性靠拢,既是人才选拔的需要,也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现今的语文教学还有普遍的“一弊”,就是对读书,特别是对读课外书不够重视。语文课讲得精细、琐碎,学生却缺乏自主阅读,特别是往课外阅读延伸。很多学生高中毕业了,也没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甚至没学会如何完整地读一本书。语文教学有必要回归“本义”——就是多读书、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很欣喜的是,今年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注重考查读书情况的,如上海卷、浙江卷,以及教育部“汉语文卷”的命题,都与读书有关,需要读书来“垫底”。这些命题,对于语文课营造读书风气是能发挥正面“指挥棒”作用的。[/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比较贴近社会生活,考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让考生有话说,只要结合各自的经历来谈,又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就各有所得,能考出实际水平。如全国一卷、二卷都出得不错。一卷提供的材料是: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女儿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其父亲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讨论。命题者要求考生给父亲、女儿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道题材料所揭示的是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学生肯定都有话说,而且用写信的方式,可以写得有情有理。[/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当然,贴近现实生活,并不排除发挥想象,而且最好能激发想象,只要这种“想象”是多数学生有兴趣,又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的。如安徽卷关于“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 ……”,这会让考生联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学观察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社会的许多思考。题目的现代感很强,又贴近学生生活,还能激发想象,考生有很多发挥的空间。[/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各地命题水平不一,有的缺乏新意,容易被套作,有的题意不清,难以下手。[/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尽管对于作文题,人人都能“说一嘴”,但回到教学和高考的要求来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比人们的议论想象要复杂得多。由于高考担负着人才选拔的功能,作文题的设计和试卷的其他命题一样,要充分考虑难度系数、信度和效度等要求:作文题难易得适中,测试结果(分数)得相对可靠和稳定,还得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阅读题、知识题等比起来,作文题设计更麻烦,既要创新又要稳妥,要防止雷同、套题,还要考虑到阅卷评分是否获得足够的区分度等,可谓左右为难、绞尽脑汁,出题绝非易事。[/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从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各省市水平显然参差不齐。有些省市作文题缺少新意,比较“老套”。如江苏的“智慧”,四川的“老实和聪明”,湖北的“喷泉与泉水”,重庆的“残疾母亲”的故事,福建的“路”等,都相对较平,容易被套作。[/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还有些高考作文题的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来自拟题写作。这道题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规定性,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还是说探究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些牵强,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值得注意的还有北京市的作文题。去年底北京市提出语文学科教学改进的21条意见,其中就建议改进评价方式,高考设置“可选择性”作文题。今年北京卷就实施了这种“可选择性”,命定两个题目。这种改进应当肯定。但是供选择的两道题的难度不一。其一是“和英雄生活一天”,要设想和早已经逝去的某个英雄在一起,这要求有很强的想象力,非常难。第二题要求写出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就相对容易得多,估计绝大多数考生都选作第二题。这样就实现不了“可选择性”的预设效果。[/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事实上,各省市的语文命题水平,在作文题上可能是最能见出高低的。今年仍然有13个省市是自主命题,据说明年绝大多数省市都将使用全国卷。统一试卷之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实施即将到来的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又如何做到既利于选拔,又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产生正面的“指挥棒”作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b][size=5][color=#8b0000] [/color][/size][/b][/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b][size=5][color=#8b0000]
    [/color][/size][/b][/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b][size=5][color=#8b0000]                从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谈起[/color][/size][/b][/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                                张颐武[/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中国作协[/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这些年一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高考的第一科目就是语文,而公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作文上。大家对于语文的基础知识也不上心,其他的科目更少人关注。这说明作文可以说是高考题目中唯一具有公共性的议题。它由于大家都能理解而有了让人们都有讨论的空间,似乎不像语文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那样似乎更加专门,技术性也更强。作文题目引发的持续的关注说明这是公众的焦点,也说明它是媒体和新媒体讨论的好题目。人们关注高考,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探讨作文题目。[/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实际上,高考的作文题目,也是非常难出得好的,可以说是高度技术性的工作。高考作文的出题工作其实是高度专业性的,它所要考的是一个考生是否具有在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学习的文字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它的主要功能既不是考察考生是否是未来的大作家,也不是要看他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力。那些情况也可能很有意义,也会在高考的作文中反映出来,但绝不是高考作文的第一要义。这些年我们议论高考作文的时候,常有期望通过高考作文发现出卓尔不群的大作家的想法,也有要让高中生把社会问题厘清的想法。应该说这些想法都很积极,但这实际上并不是高考作文的用意所在。大作家自有文学的空间,高中生要想发挥文学才华,有的是一显身手的可能,但不是在高考的考场上。社会问题也非常需要思考和探究,但那是报刊时评、微博达人熟悉的领域,也主要不是高考作文承载的目标。高考作文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写一篇文章全面考察考生的语文能力,它要考出的是高等学校的合格的学生。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足以适应未来的高校学习是高考作文的主要的作用,而不是发现天才作家或社会评论家,这些其实是非常简单但又需要明确的。[/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从这样的标准看,高考作文题目需要的是满足两个主要功能:一是能让考生在现场发挥出自己多年积累的语文综合能力,要让每个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又不应该让“押题”猜的着,照着套上去就行。同时也要拉开不同的水平,每个考生都有空间,各种水平的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些发挥。但能力强的则有余地。这样才能让考生在现场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二是让判卷的老师能更容易地看出考生的水平。让各个层次和水平都能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就特别要避免一是题目太容易,大家都押得着,按着老师的范文一套就行,这样就拉不开层次。二是题目太玄妙,大家都遇到审题和理解上的困难或写作上的问题,水平高的和水平低的一样摸不着头脑。这样的题目就非常不容易出。[/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从2015年的作文题上看,多数作文题实际上还是延续了近年来的主流的做法,就是提供一个有情节性或情境性的素材,然后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对这个素材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主流的做法。一般要求写记叙文的相对不是主流。这其实也是适合的。我们已经假定基本的应用文在初中或高中早期已经解决了。而记叙文虽然也重要,但毕竟用途比议论文稍窄。虽然叙述在文学上是最复杂的,但在一般的情况下,基本的陈述的技巧相对较单纯。看来这种提供素材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的方式是主流的模式。[/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今年的作文多数就是这个路数。但其出题的水准还是有相当的差异的。有一些实际上的比较简单的。如江苏的“智慧”,重庆的残疾母亲的故事,浙江的人品和文品,四川的聪明和老实,湖北的喷泉与泉水,上海的造就和谐自我,福建的路等等,多数都相对较平,说得好是平淡,说的不好是平庸,难有新意。关键是都不出人意料,很容易被押中,这些主题有水平的老师早就带领学生背过范文。这些都会让学生有早有准备的感觉,大家把准备的拿出来就用。这样就很难考出学生实际的水平。大家写的都差不多,文笔流畅,观点正确,让判卷老师分不出高下。水平不高的也能由于准备的好而得到不错成绩,水平高的也难以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样的题目就可以更多探讨。而北京高考作文两个题目,难易不太平衡。第一个:“深入灵魂的热爱”肯定是老师给学生准备得充分的题目,学生一见就会有押到题的感觉。都会写的不错,难以看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第二个和英雄生活一天,难度很高,要有想象力,还要得体适度,想好场景就极难。非常不容易发挥。估计学生选第一题的多。[/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有些题目好些,有更多发挥空间。,如新课标一的“孩子举报父亲”的伦理难题,用一封信的形式写出,就让考生可以有所发挥。天津的“范儿”要观察和描述一种生活的形态,也耐琢磨,有意味。让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驰骋。安徽的“蝴蝶翅膀颜色”也有发挥的空间。这几个题目就远胜前面那些。[/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我觉得较为有趣的是两个,一是山东的”丝瓜藤和肉豆须“。这个题就很有意味: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这样的主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涉及的主题可以从多方面发挥。既可以从生活中要看结果说,也可以从探究也需要认真分类研究说。两个对立的观点都有道理,从哪个方向发挥都能说得很丰富,也互相参照可以形成很有趣的思考。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水平。水平低的在自己的水平上能写一些,水平高的就能多角度写出这个问题的复杂。二是广东的关于自然和人的近和远的。自然和人的关系,是近年大家最关注的社会热点,老师一定带着考生充分准备过,都能写一写。但这个题却让你审题理解并不容易,哲理也很深,不是仅仅从爱护自然立论。容易写出文章,但其实很不容易写好。这两个题目都是很精 的。[/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高考作文出题,不能太简单,那样大家都考得一样好;也不能太玄妙,那样大家都考得一样不好。关键还是要分出水平,让考生们都能写出文章,但水平高低能让判卷的老师看的清楚。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个标准看,多数考题还有探讨的空间。[/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size=4][b][color=#0000ff]                                                  [/color][/b][/size][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b]漫评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b]                  ——应腾讯刘作莉之约而写[/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ff]                                 [/color][color=#000000]   叶永烈[/color][/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00]                                  2015-06-08[/color][/b][/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六月的风,又吹来一年一度的高考。[/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作文,其实就是用书面讲话,表达内心想说的话。原本是平常稀松之事。由于作文的分数在高考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就引起高度关注,成为热点话题。早在六月的风尚未吹起之际,各种各样的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就铺天盖地。[/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终于,随着 6月7日高考大幕徐徐开启,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浮出水面。[/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在我看来,全国卷的两个作文题目出得最好。不论是《写一封信》还是《谁最有风采》,一是对于考生来说,都能够写,不是偏题,也不是难题;二是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写一封信》涉及如今常见的边开车边打手机的现象,借助于孩子与父亲的举报与被举报矛盾展开,隐含教育、法制意义;如果考生在备考期间,只埋头课本,不关心时事政治,不知什么是“大国工匠”等,就写不好《谁最有风采》这篇作文。高考作文题目对语文教育往往会起“指挥棒”作用,全国卷的两个作文题目显示了“正能量”。北京卷的《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也具备这样的意义。[/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color=#0000ff]    我很喜欢湖南卷充满童话色 的《有一棵大树》,但是材料中的一句:[/color][/b][/size][/font][b][size=4][font=宋体][color=#0000ff]“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似乎应当改为“果实被飞禽、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样才使故事前后呼应,更加完整。实际上,果实被飞禽吃了以后,种子传播更远。我的家乡的一座中空的古塔的顶上长出一棵茂盛的桔树,就是飞鸟的功劳,走兽是无论如何上不了古塔顶上的。[/color][/font][/size][/b][/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广东卷的《感知自然》,在诗意般的文字中充满哲理,而安徽卷《蝴蝶翅膀颜色》,在展示“科技的魅力”之中,借助光的衍射体现哲理,应当说都是一个好题目。[/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天津卷的《范儿》,题目简洁而有新意,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写作角度,也是一个好题目,我很欣赏。上海卷的《造就和谐自我》,从写作难度而言,高了一些。写好“硬”、“软”和“和谐”之间的哲理关系,不那么容易。[/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我以为重庆卷的《等待》,题目本身有点问题:小男孩为什么不扶残疾妈妈走路、上车呢?再说,让公共汽车等了“几分钟”,时间是不是太长,按照公共汽车的运行规则是否允许?[/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2015年6月7日中午[/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         (劳燕   辑)[/alig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25 14:39
  • 签到天数: 17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板凳
    发表于 2015-6-8 19:34:01 | 只看该作者
    自隋文帝开科举以来,文人励志,寒窗十载博弈功名,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什么范进中举,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什么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从小就不断地从四面八方灌入孩子的脑子里,总之一句话,好好读书,香车美女都会有,反之则是悲守穷庐,寂寥一生。孩子开始不理解,懵懂了就害怕,家人老师的经典法则唯诺是从,不理解因为不谙世事。无生而知之,经历才是人生。浅谈高考,人,学生,应该经历一场考试,敢于面对,历练自己,这种残酷不需要溺爱,姑且不论高考几十年合理不合理,作为成长,要让孩子们懂得自强自立,付出就有回报,展示自己的学识与积累,他们十多年的求学进行检测,失败了自己总结,成功了继续努力,人生路漫漫,成功与失败谁又能分清,我理解是中国人的成长。当年我也是高考中成绩佼佼者,几十年过去,终于努力地成了普通的人。所以高考只是人生的成长过程,无需放大它的沉重,重视那是必然,想想人生的转折点谁不重视,幸福的获得才能一生平安,家庭和睦。是否处理好社会的矛盾,是否处理好自己欲望的矛盾,是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否处理好家庭的矛盾,这些才是生活的根本,表象永远是假象,本质决定命运。散人小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12 03:20
  • 签到天数: 8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发表于 2015-6-8 17:52:40 | 只看该作者
    都是很有见地的文章,高考和毕业后待业,是学子们不可逾越的坎儿。已经使很多低收入家庭孩子望而却步。
    欣赏精 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3 10:46 , Processed in 0.1025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