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在梦中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22:4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浔江飞鹭 于 2013-8-5 22:44 编辑

我挺久没回泉州洛阳老家了。前天是星期天,一大早起床,但见难得的晴好天气。于是我和妻协商后决定带女儿回去,走访几户亲戚家。时光有若白驹过隙,女儿下个月就满11周岁。9月份可上小学六年级了。欣欣在厦门市出生、成长、上学。亦算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 泉州洛阳乡下老家,对她而言只是陪大人去做客的地方。 若不继续刻意找机会带她多回来几趟。待长大成人,其内心对老家的记忆估计更少了。一个人内心对特定族群的归属感,是要有特定条件的。我没指望她对老家有多么发自心灵深处的归属感。只是想让她至少对祖籍地,对“根”有切身感悟和理解。我以为,一个人应该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往前方去。如同,回顾历史才能更好迈向未来。一样的道理。记得以前听一友人说过:“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喜欢上一个城市,往往是因为喜欢上了那个城市中的某个人。”此时,再次回味起朋友的这句话,感觉味道真好。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第二天我还得上班。这次回老家前和妻就说好当日来回。黄昏时,我们驱车回厦门了。刚出村子不远,田边道上,我们不约而同西望窗外,只见古老的洛阳桥方向,夕阳冉冉, 霞簇拥。真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达如何个美妙。全家人不禁惊叹,我将车停下来,用手机拍照留存此难得瞬间,老家夏日黄昏之美景。继续前行,走泉厦高速真的蛮方便的,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到厦门岛内家里了。

   几年前我读过一本很有名的小说。一位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写的《根》 这本小说的确好看且很触动人的心弦,引发思考。诚然,关于根之问题,关于故乡情感,往往涉及到一个人内心世界很微妙的归属问题。特别是当人到了不惑的年龄段,夜深人静、独自闲处时,常会有此经验,自问:“我内心真正的故乡在哪里?我心灵归依之故乡其实在哪里? 去年在网上看过一篇不算长的文章。其中心思想是:“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回不去了的故乡。”此话蛮拨弄人心弦的。一句浓缩了多个思维角度、多种内涵,韵味深远的文字。我想,一篇文章若能触动读者心弦,激发思考,基本算是有意义的文字了。

     回顾年少时, 那是1977年夏,我年满七岁半了,该上学读书了。按父母的安排,挥别在老家的奶奶,也告别邻家几个年龄相仿的小玩伴。到厦门集美学村和父母及大哥一起生活,终于阖家团圆了。当时父母在集美学村教书。我哥也已早我几年转学来集美了。我在老家连幼儿园都没上过。来集美时不识一字,纯文盲一个且一句普通话都不懂,只会说闽南语。父亲赶在暑假结束前,指导我学说普通话,认几个数字,学多少算多少。记得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我被一本地小同学欺负,他掐我脖子。我瘦小,打不过他。感到很委屈,回家向老爸哭诉,父亲让我找老师投诉。我找到老师,因我满口泉州乡下闽南语腔调,与集美人的闽南语腔差异太明显,结果连老师都被逗乐了。投诉的事情焦点不集中了。后来老师如何摆平欺负我的小同学,如今记不得了。很久以后我依然记得,因为自己富有特色的闽南语腔,搞得好长一段时间让周遭人茶余饭后提起当笑谈,我自己感觉挺无奈,觉得没面子。今天,我的闽南语,可谓多地域混音。泉州腔加集美腔加厦门岛内标准腔。 闽南之外的人是分不清差异的。但泉州市当地人和厦门本岛人及集美当地人用心听听,是不难听得出好些词汇音调有细微差异的。 是故,当我人在泉州时候,人家说我是厦门来的。人在厦门岛内的时候,人家说我像是集美人,但又不完全对。听力不错!我在集美时,若与集美大社人聊天,对方会说我口音像泉州,泉州各地腔调区别又很大了。所以,我到底是哪里人呢?母亲泉州城里人,住家离开元寺很近的地方。父亲是从泉州洛阳桥不远的乡下出来的。可以肯定的是,我是正宗的闽南人哈。

且说所谓厦门人,其实绝大多数无非近100-200百年来,移民来的乡下人以及后来以此基础形成的市民阶层。主要来自闽南各地农民和渔民。彼此祖籍地大多是差不远的。古时的厦门岛,本只是分布几个渔村。因为岛上栖息有众多白鹭。亦被称为鹭岛。数百年前,厦门岛在行政上还隶属同安县管辖的。风水轮流转,而今的同安,情何以堪?不但反被岛内领导管着,几年前行政区调整,同安地盘最大,其翔安又被划出去独立成了翔安区。 现在我每天从岛内开车去翔安厂里上班。与公司市场总监关系和谐,他住厂里。我们闲聊时候,说到兴奋处,我常脱口而出,你们同安这里如何又如何。他起先总免不了提醒我:“总监,你又搞错了,是翔安不是同安。都提醒你几次啦,烦不烦啊。”我继续调侃之:“你是新来的台湾人,你不懂的啦。你住在这里的翔安属同安,但同安还是同安。Ok?”搞得他没脾气。一来二去多了,他终究改不了我的惯性。现已变得懒得纠正我。 按理说岛内也好,同安也罢,集美也是。都是厦门人不就得了,彼此没必要为相距几公里远,只因腔调有差异就分得这么细。一不小心让外地人更觉厦门市民文化心理上有胸怀与格局狭窄之嫌。可是,关于何谓厦门人?你若不在厦门生活久了,估计是搞不清怎么回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感。待我为君继续闲说。

上世纪的70年代直至80年代末,厦门本岛内外不只是城市表面区别明显。民众的地域观念,认同心理方面差异其实更大。生活在岛内市区的人与生活在岛外的人,心理感觉是很不同的。其实不只是说岛内和岛外有区别。1995年我在岛内的莲坂紧靠莲花边的一栋三层农民楼,租住过几个月。目前这村子早就消失了,变成热闹的明发商业广场。记得当时,我常见女房东出门买东西,每当我看她有特定的打扮,会礼貌性问一下:“房东,你要出去走走啊?” 她总会很礼貌回答说:”是啊,小杨。我去厦门逛街”。我知道她要去老市区,中山路那边了。人住在莲花或莲坂,去中山路,称为去厦门。用今天的形象解释等于说,人在厦门市区说要去厦门玩。呵呵, 有没搞错啊?没搞错!莲坂、莲花1995年当地人心理习惯上是感觉处于郊区的。 不远处的湖里区,在80年代还算山区农村呢。据说对处于湖里区,效益好的单位,工资条里还常有含山区补贴费的。这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之特色厦门岛。厦门岛内包括城中村和岛内耕田的农民以及渔民算在内,上世纪80年初总户籍人口才30多万人。当时的人口政策控制很严,增长缓慢。那时也还没农民工这个群体。政府政策上是不鼓励快速增添外来移民的。后来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如今岛内应该有200百万人了。这属自然的发展过程。当时小小鹭岛从上到下普遍满意于岛城寡民的态势。其实包含着地方优越感心态。我作为一个小学生,已很容易感受到了。那时候的厦门真小巧,山清水秀。道路通畅,绿树成荫、尤其到了周末,街上行人不多车也不多。店门口摆摊泡茶悠闲自处的人倒不难见到。人过马路,安全感特高,车少,随便你散步不用看红绿灯,很多时候问题不大的。就算遇见多雨季节,暴雨连连,来个三天两夜也很少听说会内涝。哪像现在,成何体统?前一阵子,只不过是一夜暴雨,就造成岛内到处内涝,几多汽车泡水中,发动机玩完也就算了,还泥石流埋死了人。我驱车经过前埔会展中心对面的那栋明发新城。见几十米长的横幅都打出来了,大意无非表达本灾区人民很不高兴,有冤情。应是经济损失赔偿纠纷没解决好吧。他们太生气,用这招吸引眼球。厦门市民从古至今何曾如此中标过,与内地灾区人民同甘苦来着?驱车路过的瞬间,恍如误入四川灾区。差点神情恍惚,方向盘抓不稳。

1990年前的厦门,日常社交生活中仍然是闽南语主导的社会,大家发自内心的为这古老的河洛语自豪。据悉闽南语是唐朝官话。真正的汉文化传统语言!是该发扬光大。当时在厦门,你若不懂得说闽南语问题不大。但如果听不懂,你在生活中必然会体认到内外有别和不方便。这闽南语很奇特。岛外的集美腔与几公里远而已的后溪腔已经明显不同。后溪腔又和几公里远的同安腔不同,同安和马巷及翔安虽是连成一片,很近的,但腔调还是不同。翔安腔和杏林腔自然更不同,杏林腔又同海沧腔明显不一样。海沧腔和岛内中心区自然更是有明显差异。腔调不同,海沧人自然不会自以为自己和厦门本岛隔着浅浅、窄窄一条海峡,即鹭江,即可与岛内厦门人彼此认同了。大家脑子很默契,内外区别清楚得很。可以说,除了鼓浪屿人和岛内市区人互相认同不成问题外,其他地方都不被当厦门人。那个年代,岛外人不被称为厦门人。除非你离开厦门,在外地才会自然地脱口而出,自我介绍是厦门人来自厦门。总之,厦门民众普遍心理习惯上是这样的。此特色应该说谈不上对错问题。只是特定历史阶段,自然形成的现象。

集美很早前称为“浔美”。不知哪年改名为集美的。名称改为“集美”的确比“浔美”味道好。我们特别景仰的陈嘉庚先生,当年在他老家集美创办学村。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一应俱全。陈嘉庚老先生乃很了不起的实业家兼教育家。毛泽东主席曾为此挥毫题词颂扬之。我们作为集美学子。人人皆能朗朗上口这八个字:“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学村里各个学校的校训是统一的,即:“诚毅”二字。“诚以待人,毅以处事” 之意。校训心中藏,丝毫不敢忘!
集美这地方真蛮具备独特性的。首先,集美本地人也就是陈氏宗族的民众。他们的生活方式自然是被厦门不少人当乡下人。大家知道在中国,乡下人这三个字意味着容易让人联想什么?联想到一个字是“土”。谁都不想成被轻视的“土人”。然后,除了土字外,难免脑子闪过贫困、落后、没文化、粗俗的镜像。没错吧? 现今中国社会为何乱象丛生?因为还是传统的等级社会、特权社会。本质上封建性体制还在运行着。只是体制的外套换了一件,与时俱进的新外衣罢了,外套虽极度似名牌。可是高仿的无论如何像样,毕竟不是真的名牌。当下中国社会问题深处根源在何在?根源问题,悠悠众口、各说各话。窃以为此亦是在国民性使然。更是在统治阶层文化深入骨髓里的等级理念及统治体制作用。以至于隶属这个阶层的相当多人,或亦包括您犯了:“你其实是个帮凶,只是你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因为你在那个体制里,客观上你是或多或少的受益者之一。”正因为你其实是帮凶,只是你并不知道或你知道想改变却无能力扭转局面。你或亦是受害者。因为你的亲人或你的亲戚或你的好友就有穷工人或穷农民。乡下农民,其实亦就是被统治的最底层民众。自古如此,不曾改变!常言道,人的权利和义务对等才能算公民社会。所以,如果您是客观上的不同程度的受益者,您是否有相应程度的责任感呢?为正直、正义、为良善的传统价值观之维护,用合适您的方式,尽您可以有的一份能力与担当施加影响。为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唯一不变的是改变。

我们这个社会真的病了!而且病得相当严重。极端及变态的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佛教谈因果,这是因果报应。这年头,一个有正义感、有良善心、正直的人见到如此社会乱象,一个城里人,特别是读书人如若心态不麻木的话,却没有一定程度似愤青之表现,窃以为,其近似高人了。是的,有些事情沉默是智慧。但有些事情沉默是麻木更是传统的臣民心态。中国人多不幸,当了几千年的臣民了。你幸福吗?-----CCTV这道题出得太逗了。待到公民社会基本到来再提这问题也不迟嘛。你急什么急啊? 而公民社会的到来是所谓中国梦,有望圆梦的前提。是故,请君一起切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领袖,圣雄-甘地的名话吧:“不要仇视人,要仇视的是制度。”在下相信,只要绝大多数读书人记住了“不要仇视人,要仇视的是制度。”认可了这话,国家就一定有救。公平、正义、法治就应该会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到来。到那天,我们中国人,当然包括我们这些被称为乡下人的同胞就有希望感受到和在美国被称为乡下人一样味道。这才是最可爱的中国梦!当中国体制深入变革,制度变得基本良善了,和谐社会也就基本到来了。所以,央视待到那时候,如果还正常运转着,你记者就可以满大街,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少,先挺胸收腹,精神饱满,然后举话筒大胆、自信地截住一个问一个:“请问,您幸福吗?”

且说,当代的读书人阶层或者所谓的干部阶层,本质上就是这个社会广义上的统治阶层。这是中国传统特色!这阶层乃在上者之统治基础,层层接班人之人才库。亦是他们相对最亲近,最有身份认同感可能的阶层。读书人是最接近执政者的阶层。所以这圈子相对来说也最有能力影响国家相关政策走向。至于乡下人,基本上都是外人。基本上您们说了等于白说的。省省心力吧。照顾好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就不错了。中国家大业大,好难管啊。其实只要读书人阶层安定了,他们前途之上升通道还在,至少表面还有希望。加上绝大多数工人、农民有口饭吃,几千年来乡下人总是最配合的族群。最可以逆来顺受的阶层,甚至您可以让牛儿产奶,不让牛儿吃草。这样恶心事情时不时还可干它几票。却没大不了的问题,连一毛钱损耗也没有。

中国乡下人是全球最可怜,最可感佩的良民。身处乱世,要打战了,要改朝换代了,他们的儿子是当炮灰的主力。大难不死,运气好的可当个将军,荣归故里。可能有几人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和平了,绝大部分乡下人哪里来回哪里去。该种田种田,该交税交税。为国家经济快点儿发展,压低农产品价格,支持城里人、支持工业。他们义无反顾至少像沉默羔羊,默默承受。他们不停地纳税,直接税间接税。他们像多产奶却能少啃草的奶牛。几年前,农业税竟然给取消了。很划时代事件的样子。其实主要原因是这农业税占国家税收比重太低了,可以忽略不计的。政府来个顺水人情而已。否则,这世界岂不是太黑了。至于乡下人几千年的生存根基:土地!话说当年就因为你鼓动说革命成功耕者有其田。我们乡下人才齐心协力打倒地主,扶你们上台。怎么你们一上台站稳了,土地就不归我乡下人所有了。没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也就算了,当我们愚昧没高度自个看走眼,倒霉。改革开放后,日子开始好过多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了,乡下人最宝贵的土地,首先被地方当局盯上了。乖乖,政客们在GDP大旗的指引下,高呼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高呼为了国家发展之伪命题,让希望乡下人交出来的土地一块不能少。事情不可以完全做绝的吧。自然也会来个美其名曰,有补偿费。其实那简直和剥夺区别不大,我们乡下人实际拿到手的钱,绝大多数不过只是转手卖价的零头。为了这社会发展,为了城里人先得到体面的生活。举国乡下人的牺牲何如的惨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恨绵绵无绝期。凭什么?老是我们乡下人比你城里人牺牲大。不是说中国人是一个大家庭吗? 1949年起,每个人从小学开始,就被老师一再灌输说无产阶级是国家主人吗?我这乡下主人怎么就当得这么惨兮兮,这么老土呢?可是,城里人们,你们每个人的祖上谁不是来自乡下?可以说绝大部分追溯到祖父辈,基本上皆为来自农民阶级了。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首先看我们乡下人兴还是亡,没错吧。你们城里人能对我们乡下人公平些。我们乡下人早就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高歌悦耳之声:“我们都一样”。

回望当初民国时,乡下人中还有一个乡绅知识阶层。而今乡绅阶层消失了。而今是平等了。却是平等地一起穷。乡绅没了,换成农民工。 农民工?这词总感觉大不通。有语病和轻慢之嫌。乡下农民就叫农民。城里工人就称工人。玩文字拼装游戏吗? 我起初听到这词的时候,想不通干嘛这么对待弱势群体,经济上够剥削了,言语冷暴力还屡禁不止。过分了!但还后来似乎想明白了。因为换了个思维角度,可理解为什么了。从本质上说,工人们的地位和农民们的地位也就只隔一层牛皮纸似的。当你一穷困,你农民到城里找活干或你工人在城里活不下去回老家种田。这层纸自然破了,直接衔接为—体:“农民工” 简洁高效、形象生动。想必,创造这词组的人定是很创意的人。太有才了,可惜乃歪才!如今生米早已成熟饭了。人人这样称呼,顺口成真理。 并且从小学开始,老师老一再灌给我们一个理念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乖乖,按此逻辑推演下去。为什么不参照“农民工”的创造性思路,也将科学家、教师、公务员、以及政客们都统称之为“知工”呢?因为时代变了,“同志”二字不方便到处叫了嘛。称“知工”不是也高效简洁吗?所以,我始终闹不明白,为何可以有“农民工”,却没有“知工”。国家不是老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这法律看来只是文字游戏,玩玩而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22:4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浔江飞鹭 于 2013-8-5 22:43 编辑

(接上页)
当年的集美。确实还有大片农田,农民渔民人口比例还不小。集美这地方本是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所有集美人皆是陈氏宗亲。聚居人口多的村在东边靠海,叫做大社。另一个聚居区人口较少叫岑头。一东一西两个聚居区中间隔着集美财经和集美小学。可谓弹丸之地。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生活在财经学校里,听大人说过,其实更早时候这里并非财经的地盘。1960年左右,财经学校和集美中学地盘互换了。看来集美中学运气真好。因为集美中学的建筑乃集美学村建筑艺术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当时为什么要这样换来换去不得而知了。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集美本地人人口有2-3万。学村学生加上教职工人口才1-2万人吧。整个集美居住区总人口就这么几万人。当地人和我们这些外来移民,常在岑头街,这条当年唯一的商业街上彼此照面。虽彼此常不知对方叫什么名字。但很快就混面熟了。岑头街地方小,街道也窄。所以彼此常本能的点头表示一下友好。这场景让我印象好深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快速发展时,来这的人多了起来,这种温馨的场景,很快消逝了。满让人遗憾的!如今的集美越来越岛内化了,百家姓万户人。据说有15-20多万人了。反正让我感觉满街是人了,不再宁静了。不习惯,有时在街上走让人有晕感。旧日时光不再了,只能存放在记忆里!记忆中的学村变味久矣!尚可欣慰的是,若走过我当年住过的房子或读过书的地方,记忆泛起之故,还能找回点温馨和亲切。


关于大社和岑头之间的集美财经。学校的名称几度变迁了。从70年代的中专称谓,集美财经学校,到80年代升格为大专的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90年代高校流行大合并,1994年10月,集美学村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为集美大学。财专升格为本科之集美财经学院,并入集美大学至今。名字终于稳定下来了。名字虽一变再变,但这学校地盘始终没什么大变化。我从小学一年纪起一直生活在集美财经校园里,高中毕业上大专的地方也是这所学校,直至参加工作才离开。第一份工作是经朋友介绍,去澳门。一去三年。就此开启了我的远行之路。以至到后来十多年走南闯北的市场营销人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为营销人,很多时候真可用黄庭坚的这联著名诗句来产生共鸣。这诗句我很喜欢。


集美财经与我如此久的缘分,首先缘起我母亲的关系。1974年为了家庭团聚,母亲和父亲协商好,由她先从杭州调来集美教书。她原本有机会调到厦大教中文的。在集美这家学校还没最终定下来一定会接纳她之前。厦大方面,也有表示积极意向考虑接纳她调过去。然而最终她还是主动放弃去厦大的可能性。理由是觉得,当年集美这学校乃她联系在先,而且人家学校的领导们很真诚希望他尽快过来。她说,不能看着一山比一山高变来变去。人真是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母亲为人价值观决定的。我母亲最终选择来集美这个中专学校教书。母亲生前有对我说过,回首人生,她当年决定是对的!在集美真的满好的。母亲陈老师的确可爱可敬啊! 其实集美财经和我们一家人都很有缘份,包括我父亲和我哥。我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杏林当中学老师。几年后就调到集美财专来当辅导员了。财经并入集美大学后转从事行政工作。

谈谈我的父亲,杨老师。父亲今年80岁了。去年底,我主动找了个悠闲时间鼓励他给我讲讲他年少的故事。他很配合,闲聊起了解放初,他如何从乡下老家来厦门求学的经历。解放初,当时没汽车坐的。他是请人骑自行车载来厦门的。他说有一现象印象很深,就是天上国民党的飞机还在飞来飞去。到了厦门大同中学,参加一个文化程度测试,合格了。于是就办理初一入学手续了。我好奇,问:“就这么简单?”父亲说,刚解放,基本上这样子就可以了。父亲接着介绍在厦门读中学直至上大学的这段经历。父亲说,当时家庭经济很困难,我爷爷身体也大不如前了,身体有病。不鼓励他出来,希望他去打工赚钱算了。家里有姐姐妹妹在。他说自己年纪还小,坚持要继续读书。于是和邻居一医生兼私塾先生的儿子结伴来厦门求学,私塾先生和我爷爷是哥们。他儿子和我父亲是哥们。我问父亲,我爷爷是文盲怎么会和私塾先生关系这么好呢?父亲说,说不清楚,反正他俩关系很好。有缘分吧。受那同学影响,父亲坚持要一起来厦门读书。此刻,我说,回首人生,益友常是生命中改变运命方向的贵人!父亲同意我的评论。他接着介绍,他初中高中在厦门读书全靠学校助学金,没拿家里一分钱。有几个寒暑假放假没钱回老家,就睡教室里。因家里经济实在困难。高中毕业前,他已经有放弃高考的计划了。高中毕业后和财经真有缘,同时基于他在中学时候良好表现。结果到财经学校上班了从事行政工作。干了2-3年,决定考大学去。我问父亲为什么突然想上大学了。父亲说,工作后发现几个同事都是大学生。感觉自己该去读大学。于是向学校领导申请,请假2-3个月。有心上进,学校领导是鼓励的。且父亲工作表现不错,财经学校领导很快就批准了。父亲说他就是用了3个月左右复习,然后参加高考了。考上在福州的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他这样的考生,按当时国家政策,应该叫调干生。大学四年,学校每月有几十元的助学金给他,基本够他生活用。父亲,这样求学经历让我吃惊和感佩。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他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出门独立生活了,没拿家里一分钱。反而助学金没用完时,常寄一点回家去。教育改变命运!乡下穷人孩子求学路特别不容易!所以,几年前得知父亲退休金随政策调高。他优哉游哉地安享晚年。我心里想,别人没什么好羡慕嫉妒恨的。他是如何不容易才得到这份待遇的,你懂吗?他进入体制之路容易吗?这退休金不是天上掉馅饼,更不是靠走后门。全靠当年本事、靠信念努力得来的。

继续侃,说说我母亲求学时期的故事。我母亲中学时候书读得很好,高三时,有一所军校来她们中学选人,保送上大学。她被选上了。可她不想去,她想读中文,对方意思是说专业这不是大问题,进入军校好商量。她说,可是她想当教师,很早就有这理想了。结果,来人没脾气了。努力两次放弃了。母亲说其实她很真诚、很单纯。她只是说真实想法。这理想是受她中学语文老师影响的。记得,在我读小学时候那语文老师退休了,那时候她住杏林,常有来我家找我母亲坐坐。母亲和她情同姐妹样子。真让人羡慕如此的情谊。在母亲生前,我和她有一次闲聊,我问过,军队的人看上你,要你去军校,那样的年代,你还可以拒绝啊?母亲说,没想太多啦。可能想当老师的意愿让军校来的人觉得属于满正当的,是少数他们认为可拒绝的理由吧。所以没事。母亲参加高考考上杭州大学中文系,上世纪90年代,据说流行高校大合并,始作俑者者浙江大学将杭大兼并了。目前杭大不存在了。搞得我工作后,去了杭州数次,本想应该顺便去看看母亲读书的地方。可一想到被浙大给兼并了,也没多少热情去找。加上一般出差时间安排也紧凑。逛逛西湖也就可以了。西湖,是母亲很喜欢也常提起的地方。 我也很喜欢西湖。

我母亲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杭州工作,共在杭州度过了18年,可以说最青春的时光献给了杭州城。杭州有不少她的同学、学生、好友,要离开杭州是很舍不得的。但为了家庭团聚也只能这样做。当时,厦门城市和杭州自然是不能比的,首先文化底蕴差多了。当时我父亲在莆田涵江六中教语文。起先曾考虑让他调过去杭州,事情这样办似更简单些。而且那个年代孩子户口都跟母亲的。我和大哥户口都在杭州多年了,就学条件也不错。然父亲说,有一年暑假,学校放假了。他到杭州找我母亲,奇怪,那年天气超级的热,把他吓到了。西湖虽好,总不能整天汗流浃背地欣赏。不行,撤! 回厦门也蛮有道理。一是离泉州老家近,回去方便。那时候我奶奶还在老家生活。二是母亲中学在厦门读过一年,父亲在厦门接受完整的初中和高中教育,彼此起先就是在厦门认识的和厦门都有感情、有缘分的。所以,1974年,我母亲就先调来集美,父亲过了两年也调来集美在福建体育学院教书了,因为母亲先调来集美,我们家自然住在财经学校分配的房子,一住二十多年。我父母大学都是读中文的。为了到集美团圆。和学校达成共识,双双放弃熟悉的专业教学。改教别的课程。年纪不小了,重新学习新知识,不容易。学校有安排母亲到厦大去专业进修,为此有一段时间天天在集美与厦大两地来回跑,早出晚归。当时的厦门岛与集美的路况可不像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很耗费时间和体力的。据父亲去年说的,我母亲原来没这么高度近视。是进修完后加深了好几百度。她很敬业的。没办法!话说我读小学时,有一段时间对父母有抱怨情绪,没法理解为什么让我和大哥长期留在乡下老家。但后来了解的事情多了,特别是长大后,人生经历多了,自己也为人父了。好些事情也能体谅和接受了。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不容易。窃以为,成熟的人应该学会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喜欢但该接受的事情。这应该是种基础修炼与修养吧。

   集美这弹丸之地还有另外一类居民,也就是类似我这类教职工子女,我的感受是当年不被岛内厦门人当厦门人看的。我们不是厦门人,我们内心清楚的。那么我们是什么人呢?窃以为,乡下人吗?也不对啊。要当你自个当吧。集美人?也不对,找不到感觉。权且哪边都不靠,自个定位为学村人吧。学村人!味道好极了。比雀巢咖啡味道还够味。 话说我在集美生活了15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迷上踢足球,读初一时就入选集美中学足球代表队。到了高一,终于成了主力队员,开始有机会在比赛中代表学校上场了。左撇子的我,踢过左边锋,左边后卫,左前卫。反正左边的位置我是第一人选。高中打比赛,我位置偶尔打左边锋,但因左边后卫没合适人选,我只好常退回来打左边后卫。后来读大专时候我又去打边锋。我的特质更合适当前锋的。其实我属于技术型球员非力量型球员,基本上禁区外的定位球大多由我来发。因为我脚法队中算较好的。常能踢出左脚内侧香蕉球,甚至对力量要求很高的外脚背香蕉球我也能玩,常能直接破门。但我双腿弹跳爆发力方面较弱。老跳不够高度。天赋问题没办法,所以头球较差,加上个子还不够高,打不了中后卫。我喜欢进攻破门的感觉也常能进球。再说当前锋精神压力还是小些。你浪费10个破门机会,只要进了一个,球队赢了,你就是英雄。可后卫就不同,你防守成功了20个球,只要失误一个,球队因此输球了。你自己就像头狗熊,感觉很不好。当前锋,失误是正常的,当后卫失误常是致命性的,不可接受的。所以当后卫必须得很抗得住精神压力,还得不慌乱、动作不变形。后卫和前锋的气质要求真的不同的。

记得高中时期,我们几个主力常在集美财专球场同附近几个大中专院校球员,以及体院足球专业中从集美中学考上去的队友切磋球技,一起玩球。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很友好,偶尔因为严重犯规也会吵架甚至也会有肢体冲突的发生。不过事情都闹不大,最多是过几天就没什么事了,又是一起玩球。都是有觉悟的男人。当时集美财经有一体育教师,此处权且称之为pan教练。 Pan教练他是60年代福建足球在国内相对辉煌时代的那波球员,打入全国甲级联赛的,退役后,他被分配到财经当体育老师,因为我们彼此是邻居,他常教他大儿子如何踢球。我自然常一起学一起玩球。Pan教练控球技术绝对的一流,最难得是其动作隐蔽性强、欺骗性强。弧度小。技术动作风格优雅、潇洒。让人联想到艺术足球这词。现实生活中我还真没见过第二人可以如此风格与高度的玩法。到底是从少体校,科班生一步步训练竞争上去的高手,据说在福建省队时,他就是以技术细腻出名的。他是事实上的,对我技术动作传授影响最直接的两教练之一,虽然他从没正式说收我们几个做徒弟,但大家在一起玩球,他蛮有心指导我们几个后生。我们几个中学生动作不对。如果想学,他常热心指正。pan教练水平高,性情温和,很少大声喊叫。

另外起到传帮带作用的队友,是个杏林某工厂的职工。权且称之为Jialun,Jialun他是我们在一起玩球的老大。他是集美代表队队长。个人盘带控球能力绝对一流,个人盘带控球能力方面,体院足球专业队员我们见过的没一个玩超得过他。可以说他生不逢时。我总认为,如果当时中国已经开展职业足球联赛了。他完全可以去当职业球员的,不必当工人。直到今天,我还搞不清楚他那一身精湛球技是谁教的,没问过。或许是自学成才,这社会是有天才之说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玩的都是天赋。那时,大家天天下午一起玩球或比赛。他批评起我们几个后生的失误,常毫不客气的。能理解,他爱之深责之切。球员水平高,常有大脾气。Jialun 最不喜欢晚辈我们顶他嘴。那时候我情商不够吧,年轻气盛,常顶嘴惹他不舒服。后来想,他是靠水平、靠威信当老大。但毕竟不是我们几个中学生真正名分上的教练。大家还是本能的当邻居当朋友多一些。所以,你水平高,你肯教我愿意学。我踢法或失误你看不下去,可以批评,但你老凶凶的样子,听多了,自尊心起作用,加上我有我个人的对球路合理性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了,听多了烦,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本能地顶嘴了。回首那几年,大部分时间其实都还好。但高三那年我好像顶嘴顶多了。他好像对我有点失望了。彼此开始有点疏离感了。加上我上财专读书了。在一起玩球时间更少了。再后来,参加工作各走各路了。20多年过去了,人到中年了。感怀彼此真的是有缘人,真难得的缘分。可惜年轻时候我情商有问题吧。不够懂事,人际关系处理上缺少忍耐和技巧,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了。今天看来,都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但一个人还是该有感恩心和反思心。 哪天回集美,是可打听Jialun他目前住哪了,可去找他坐坐。他也算是我球场上的贵人,他的确启发了我很多东西,除了技术动作规范要点外还包括阅读比赛的能力。算是半个师父了吧。

此外,我们集美中学的校队教练,虽是福建体院毕业的。可能因为他是守门员出身。他基本没能教我们多少堂技战术课,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教我们如何玩胸部停球,如何停得漂亮又不容易受伤,好几种停法,他点拨指导得不错。教练他更多是起到选拔和组织我们去比赛及后勤支持之作用。技战术方面,想来他也对我们放心,我们这帮队员不需要他操心。谁缺什么自己会有办法知道如何去补。不知道他还在集美中学当老师吗?总之,我蛮感恩他从我初一年就选上了我。一直带着我随队,到了高中让我到厦门参加比赛。球场即人生。那是一段很特别开心的单纯时光。

那回是高二年暑假,我们代表集美中学到厦门市参加全市中学生足球锦标赛。我们一路过关斩将。好不痛快。照理说鼓浪屿二中是厦门足球传统强队。然那时候,参加比赛了,我才知道其实当时鼓浪屿二中足球水平正处低谷,青黄不接时期。岛内其实是另外两个队是最强,厦门一中和厦门五中。起初我们并不了解。教练也什么都没说。只是叫我们上场后该怎么打就怎么打,以我为主。我们当时是知己不知彼。但首场我们就不太费力的2:1击败厦门一中。事后据说岛内江湖震惊。我们也莫名其妙他们震惊什么来着。后来才知道一中当时算最强之一。夺冠呼声很高,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哈~ 我们小组顺利出线,一路进入决赛。决赛对阵厦门五中。很快发现对方有个球员身手与众不同,不像一般中学生,其动作特点很有专业足球队员的味道。专业球员的动作一般玩几个动作就能看出。没所谓,又不是没和专业队员玩过。来者不善,对上就打呗,有什么好畏惧的。这场双方打得势均力敌,很艰苦,差点成平局收场进入加时赛。比赛时间剩下没几分钟时,刚才说的这个很有天赋,不很高大不很强壮,但身手矫健灵活,动作协调性很好的正印中锋,在屡屡无功而返之后。终于利用我们右后卫一次小失误,禁区边45度角地方起脚冷射,角度的确很叼,好脚法!守门员一点办法也没有。他得手了。我们输了。 记得回集美的路上,满车队友沉默,气氛伤感。足球是圆的,这就是足球。我们尽力了。后来教练和学校主管体育的领导请我们吃饭庆功。说这个亚军,已经是集美中学自建校历史以来最好成绩了。可是队友们各个还是遗憾之情多以开心。难得可爱的自信和上进心。后来我们才得知,因为首场击败一中,技惊四座,五中教练从体工队紧急招回那个人才来救急。 当时我们中学生自然想法好单纯。 我们到今天还是以为,他应该不是少体校的球员被省队选拔走的。是五中的天才少年被选拔上省体工队的。既然是人家学校的学生,来去是人家自由。当年中国还没职业足球。他进省体工队等于水平不在福建体院足球专业学生之下了。可惜,我们这些所谓乡下人当年是不研究厦门人的。我们喜欢的是荷兰队的433全攻全守阵型。不论对手是谁。我们就只打一种阵型:433

厦门五中和我们集美中学两个队作为厦门市代表队参加接下来的省赛。比赛在厦门进行。不知道何故原本有10来个队参加的比赛。好些队都没来了。后来教练通知说原本是体委主办的正式省赛,现在性质上,体委说当邀请赛了。但比赛照计划时间进行。这次五中那个高手没来了。结果我们轻松地2:0赢了五中,玩得他们没脾气。并以全胜成绩夺冠。可惜,因为是定性成邀请赛。原本说,按政策规定球类项目,省赛前三名的队主力队员高考可以加五十分。厦门和泉州的足球代表福建水平。厦门传统上又比泉州强。我当时还真有一种煮熟的鸭子被弄飞了的感觉。厦门市赛亚军只能加20分。当年,没感觉少去30分对我日后人生有多了不起的影响。然工作后回首年少时光才发现,这是改变我人生路向关键性的分数。几近宿命的感触! 假如这五十分到手。我后来就读的大学就不同了。人生路,其他很多东西都不同了。我的历史都得重写了。回想歌手姜育恒的一老歌唱得真好:“人生没有假设,更无法重来。”球场即是人生! 回顾来路,人生真有不少时候冥冥中有一股无形力量在左右着你走向。现在已经不惑之年。做人当学会接受,学会回首人生无所谓后悔不后悔的问题。我从高中起的一个个人生路口的选择上,可能有些存在是否正确的问题。但真没有一个是让我今天后悔的,因为都是我自己独立思考后的选择,没人强迫我。愿赌服输!学习接受,不过如此。
还记得高三那年,我和我队长他也是我高中同班同学,我俩有幸成为仅有的两个中学生入选集美代表队。参加了厦门职工联赛。从乙级赛开始打。我们得了冠军。进球数和失球说好像是 25:5 或是24:3现在记不太清楚。反正我们这队是鹤立鸡群的样子。到了我上大专时候,因几个方面原因,我退出该球队了。专心在财专,也入选校队。照理说乙级赛冠军了,Jialun他们第二年可以去参加甲级比赛。后来听说出事了,有人发现整个球队除了我和我中学的队长以及财经一位教师加上Jialun队长四个主力外。其他7个主力人选全是福建体院足球专业在校学生。主管机构解释,岛内人投诉了,说这不公平。就因为7个体院足球专业学生参加比赛了。所以甲级赛不让他们参加了。那个年代,中国还没职业足球。厦门足球传统在福建是最好的了。体工队退下来的很多人会都参加职工联赛。为什么集美体院的学生就不可以参加集美队呢?搞不明白。事情过了也就过了。听说过了几年,厦门职工联赛好像也散了没人办了。传统断了,好可惜。

福建足球,厦门足球传统在福建是最好的,实力也最强。福建足球队,除了少量泉州人,或极个别其他地区外更多是厦门人。记得那次我到厦门比赛,场上场下多次听到类似惊叹:“集美农民怎么突然会踢球了,变怎么变得这么厉害。”肯定中含着酸味。 让我们感觉味道很不好。岛内这些厦门人哪里知道,我们集美这些中学农民平时更多时间是和集美学村各大中专学生比赛,甚至与杏林工厂成人比赛,也有和体院足球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对抗交流的,我们中学生身体抗不过就玩技术呗。如此的几年锻炼再来岛内会会你城里人。知己不知彼,同样可以搞定,你们这些人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集美中学校队里好几位队友高二选读理科,后来高考上了体院足球专业。更有两三位是初三直接考上体院当年办的大专班连读5年发大专文凭。我高二时选择读文科,体院的大门从此对我关闭了。当年不像现在,文理科学生都可以考体院。所以,我到今天还搞不明白当年凭什么文科生就不能考体育学院呢?莫非教育部的政客认为,文科生和弱不禁风的是一回事,给报考的资格也是白给?既然如此,为何过了若干年体院招生,文理兼收了呢?当下真仰慕东汉投笔从戎的班超。几乎两千年过去。而今政府政策反而今不如昔。不给机会!当然了,这年头莫名其妙的政策更多?当时通体院的路对我不通。我喜读文科,其实严格上说当时文科理科我都不喜欢。最大原因是要背这考那等等。应试教育老给我很深的压力感,一丁点情趣都没有。我还是最喜欢踢球,男人的运动!好玩又阳刚。后来爱上看书了,但这是工作后的觉悟,我工作10多年后,开始顿悟,亦向从小钦佩不已的东汉高人班超学习。只不过班超是投笔从戎。我反其道而行之,弃武从文。不玩球玩笔杆了。文字习作九年来,也码了好几百首诗了。来日方长、诗路漫漫,我自加油。

夜深了,回想久远了的集美往事,盘点着年少点点滴滴,的确满感怀。且说,当年在老家儿时玩伴本就没几个。自从来厦门读书后,最初几年寒暑假我还都会回去,因为奶奶还健在。过了几年,奶奶病逝了。我逐渐回去少了。老家渐渐生疏了。特别是工作后,长期出差在外省,更少回去。这些年清明节期间,多有回去扫墓。偶遇儿时的玩伴。看到对方神态,还是可很快认出来的,有亲切感。但基本只是如此吧。彼此成长的生活圈子的差异较大,长期缺少联系,不知道该交流什么。彼此客气地寒暄之余是岁月让彼此感受到的陌生与疏离。儿时的玩伴,彼此是这么的近,然内心的距离又是那么的远。蛮感叹和遗憾,一种说不清楚的情景。

在集美,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知道由于和陈嘉庚先生不同姓氏、不同宗族,我们这些学校教职工子女自然不是集美人。虽然在集美生活久了有一份本能的亲切感。可惜当年的环境氛围下,内心深处从没改变自己是外来移民的清晰定位。而岛内厦门人让人感觉并不认同我们是厦门人,我们自然也没认同岛内人大家是一个地方人。或许外省人甚至厦门以外的本省人理解不来这东西。无所谓的。但这是老厦门人内心很可体验和理解的吧。 如今的厦门进步很大了,岛内也早已经不是30万人的小城市了。厦门人心胸进步宽阔太多了,且很可贵的一点是不排外。反而习惯说闽南语的人成少数族群。彼此认同心态和过去大大不同了,很有包容性了,已像是不分岛内岛外了。甚至连闽南话都不流行说了,很多人不会说或不愿说了。普通话潜移默化的一统岛内外了。连我这个马上要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她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了,她闽南语会听却不太愿意讲了,没氛围啊。女儿她没我这类对故乡的认同疑问。如同我父亲,他也没有。父亲十几岁来厦门读中学后来上大学去,多年后又回到厦门工作。对厦门很有感情。但他内心对故土、对根在哪是有很清楚定位的。这就是老家泉州乡下洛阳桥那边。那个他出生及读小学的地方。 心之故乡,对于我女儿和我父亲都不会是个问题。只有对我而言,细想,从情感归依上,似多少有点疑问。集美抑或泉州洛阳呢?

    当下,我们生逢过渡性时代。的确,“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回不去了的故乡。”忽想起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好友来我家找我们聊天,其欲逗我女儿玩,问:”欣欣,你知道你是哪里人吗?”。女儿简直叫不紧不慢、心平气和、言简意赅地回答:”中国人。” 朋友一时语塞,瞪眼吐气,完全不明白到底是谁在逗谁玩了?其实想想,也没错的啊。大家祖上基本上是几百上千年以来从中原南迁下来的移民后代。这年头刻意强调区别地域差异,没多少意义了吧。话说,女儿她母亲已取得香港居留权,她移民香港的申请,正常过几年也就可批下来了,计划去香港读书了。希望其内心能认同香港同时不忘认同大陆的福建故土。香港人也基本上是100多年来由移民组成的嘛。所谓香港人、厦门人,集美人、泉州人,都是很相对的时空概念。时代不同了,太执着差异,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没多大意思的了。女儿说:“中国人” Yes!哈~ 中宵寂寂,不禁又遥想唐代诗僧寒山子的一首五言诗: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记得在2011年3月的一个夜晚,我独自看书,吟赏到寒山子的此诗,很有感触。当时随兴了一首:
五绝:吟赏唐代诗僧寒山子--梦遇寒山子,寒山指路人。别时诗赠我,长咏任天真。  
落笔至此,行将搁笔了!且再随兴一首五言小绝,以助遣怀:
五绝:追和诗僧寒山子--莫念回乡路,故乡无影踪。当年未曾悔,常在梦中逢。

诚然---“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回不去了的故乡。”


浔江飞鹭
2013年7月30日于鹭岛舍下随笔


点评

“浔江飞鹭”的文章,从带女儿回祖籍地、培养对“根”的感情说起,从“方言”的多元化、说到年少的经历,又从特定的“农民工”的涵义联系到社会存在的弊端,并且还问到了时下最流行的“你幸福吗”的问题,还从城市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6 10: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板凳
发表于 2013-8-6 07:50:12 | 只看该作者
看楼主的年龄,我们的年龄相差近40年,可是你的文字开篇就能触动我的心,触动我的乡情,我的童年。我从半山坡小学转到一个大村完全小学时所受到的冷遇 。这里欢迎你!期待你更多精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7-7 10:34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地板
    发表于 2013-8-6 10:32:03 | 只看该作者
    以实而虚,感慨生也。托象寄慨,其情深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3-26 06:03
  • 签到天数: 329 天

    [LV.8]以坛为家I

    5#
    发表于 2013-8-6 10:47:37 | 只看该作者
    浔江飞鹭 发表于 2013-8-5 22:41
    (接上页)
    当年的集美。确实还有大片农田,农民渔民人口比例还不小。集美这地方本是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 ...

    “浔江飞鹭”的文章,从带女儿回祖籍地、培养对“根”的感情说起,从“方言”的多元化、说到年少的经历,又从特定的“农民工”的涵义联系到社会存在的弊端,并且还问到了时下最流行的“你幸福吗”的问题,还从城市的变化以及三代人走过的路、甚至对足球前锋后卫的描述到不玩球改玩字码了。全文近的疏远了,远的拉近了。人生就是一篇杂乱无章的交响曲,最后告诉“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回不去了的故乡”。洋洋洒洒16000字,很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9-27 08:59
  • 签到天数: 67 天

    [LV.6]常住居民II

    6#
    发表于 2013-8-6 11:39:25 | 只看该作者
    浔江飞鹭您好!

    欢迎您的光临!

    期待您的更多佳作!

    :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2:26:07 | 只看该作者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13-8-6 07:50
    看楼主的年龄,我们的年龄相差近40年,可是你的文字开篇就能触动我的心,触动我的乡情,我的童年。我从半山 ...

    问好! 谢谢
    我出身于1969年。 我们相差40岁?

    点评

    心里想着你应是70年左右,算错了应该是近30岁,对不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6 14: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2:27:08 | 只看该作者
    憬悟 发表于 2013-8-6 10:47
    “浔江飞鹭”的文章,从带女儿回祖籍地、培养对“根”的感情说起,从“方言”的多元化、说到年少的经历, ...

    谢谢兄台肯定~~
    我其实少写随笔散文。多写些旧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2:28:11 | 只看该作者
    飞上枝头变蝴蝶 发表于 2013-8-6 11:39
    浔江飞鹭您好!

    欢迎您的光临!

    问好美眉~~谢谢
    这个网站 有人到天涯社会发社区短信邀请我。满真诚的。所以就来玩玩了 呵呵

    点评

    浔江飞鹭您好! 谢谢您能来! 希望以后常来! 呵呵,慢慢就会喜欢上这里的。我敢肯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6 12: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9-27 08:59
  • 签到天数: 67 天

    [LV.6]常住居民II

    10#
    发表于 2013-8-6 12:33:28 | 只看该作者
    浔江飞鹭 发表于 2013-8-6 12:28
    问好美眉~~谢谢
    这个网站 有人到天涯社会发社区短信邀请我。满真诚的。所以就来玩玩了 呵呵

    浔江飞鹭您好!

    谢谢您能来!

    希望以后常来!

    呵呵,慢慢就会喜欢上这里的。我敢肯定。

    :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
    发表于 2013-8-6 14:00:58 | 只看该作者
    浔江飞鹭 发表于 2013-8-6 12:26
    问好! 谢谢
    我出身于1969年。 我们相差40岁?

    心里想着你应是70年左右,算错了应该是近30岁,对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24 01:25 , Processed in 0.12795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