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4|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曾经的工人生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09:4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秀水长流 于 2015-7-5 20:25 编辑

曾经的工人生活
                  一.培训
1971年我们一批知青被招工。
从知青到小学徒工,好像一步登天。你想吃了喝了还有零花钱,你想用肩挑水变成自来水,煤油灯换成电灯,土路变成柏油路。。。。。。这不是一步登天吗?
我来到了驻兖州的山东拖拉机厂。山拖还在会战中,(会战就是集中全省的人力,物力集中上一个项目)同伴中有我这样的济南知情、兖州知青还有当地的职工子弟。厂房还没盖好,让我们先去聊城培训。
我们去的聊城油泵油嘴厂也是新厂,工人一般二三十岁。聊城当时可不怎么样,(1970年)到处黄土飞扬,吃的菜是棉籽油炒的,不香。师傅和我差不多大,(二十岁左右)。先让你站着看,做些辅助工作,一站就是八小时(中午休息),也不是好滋味。他们也是怕完不成定额。快下班了,才让干几个活。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才让你正式干活。我干的是车工,乍一干确实挺紧张的,特别是干些细活,或挑丝(螺丝的丝),一点马虎不得。不过干干就习惯了。干车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手疾眼快的作风,工厂里有“紧车工,慢钳工,松松垮垮是电工”之说。
培训时间转眼过去九个月,期间我结识了几个兖州的知青。共同的经历,使我们很自然的走到一起,她们基本是当地企业工人和干部的子女,直到我离开山拖,大家关系一直都很好。在她们眼里,我好像书生气太足,甚至有点“愚”。她们家我都去过,家里都不富裕,但是谁也没因为穷,而低人一等,本来谁也不比谁低,都是学员。
                    二.回厂
培训回来,进了车间。我们车间称作大件车间,干的都是拖拉机上的大部件,有的在专用机床上干,有的在通用机床上干。虽说是大件,精度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一个拖拉机的部件要紧密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它的功能。全车间的机床车、铣、刨、磨样样俱全,大约二百人,两班倒着干。车间书记,主任是技术人员,或五八年进厂的老工人担任。说是老工人,也就是三十多岁。厂里的干部是省里调来的干部,技术人员,和由老工人提拔的干部,共同担任。那时的技术人员,必须在各种机床上干一遍,积累了实践经验,才能进技术室。
我们的车间书记,胶东人,三十多岁,中等个头,四方大脸,夏天穿凉鞋一直穿到十月,然后穿皮鞋,穿一冬。很能干,任务紧时可以连轴转。晚上跟夜班吃九点的饭,馒头里夹块猪头肉,就是一顿饱餐。下半夜往联椅上一躺就是一觉。谁的活出现故障,他去了三下五除二,一鼓捣,机床就转起来了。开起车间会来,也挺能啦,最后总是露出大牙一笑:“行,大家再加劲干吧!”
那时候的口号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有真干的,也有磨滑的,不过当官的一抓,生产任务还是完成的不错。
我们是制造厂,大批量生产,一台机床常年就是那么几种活。我干的是拖拉机车轮上的部件,叫做“前轮毂”(gu).还有像葫芦样的部件,叫差速器壳体。等等吧。这些部件一件就是十几斤,要用力夹住它,然后摇动手柄,用车刀把它们加工成半成品。由于用力夹活,我的腰带断了好几次,也舍不得买新的,就用曲别针拉住,继续用。一天的定额三十多个,一般排的是很紧的,除了辅助时间,没有闲扯的空。成天干这样的活是够枯燥的。不过,想起我们在农村人拉犁,想起挖:英雄坷垃孬种泥的地,我的干劲又来了。我知道,现代农民应当用拖拉机耕地。所以不论严寒酷暑,我都尽我所能超额完成任务。
当然,还有政治鼓励:在车间前面的墙上,有一张工时进度表,每个人的工时完成情况都用一面小红旗表示。看你的小红旗插到哪里了,这就是争先进。工作好的,车间,厂里都表扬,评先进工作者;一贯积极的入党,入团。可是真有几个人,他既不入党又不入团,干少了也不扣他工资,他也不怕丢人,所以还应该有奖勤罚懒的制度。
            三。从搞技改到上学
一是好奇心,二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我决心自己动手安装气动卡盘。我们车间有气,是用在专用机床上的。气动卡盘在我们车间还没用,是因为我们车间的活都是不规则的。我在别的车间观察好了,就去领来气动卡盘,又找来换气阀的图纸,根据前轮毂的形状,设计了卡爪,拉杆等。
利用星期天,到车间加工了大部分零件。当时的心情紧张而激动。我们车间管工装的老工人看到就过来帮我。技术员就让我到技术室画图。终于,我把气动卡盘搞成了。干起活来省力不少。从此我就很想系统的学习一下。当时倪志福(1),《青年鲁班》(2)是我们青工学习的榜样。
我们厂形成一种习惯:夏天天热,生产任务完成的不好,等到秋凉了就提出向“十。一”献礼,加班加点的干,还说什么“义务劳动”。我就提议:平时抓紧,不就不用“义务劳动”了。结果,黑板报上不点名的批判了我。我想上学,我们厂的职工大学明年春天就招生了。我鼓起勇气找到书记,承认“错误”,并提出想上学。车间推荐工人上学时我得票最多(各班组推荐)。
1976年初,我们这一批青年工人上了职工大学,其中很多人都搞过技术革新。当时毛主席有个讲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大学学几年以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根据记忆不准确)所以,上职工大是很光荣的。因为毛主席的这段话是七月二十一日说的,职大的名字就叫“七二一”职工大学。
四五十个人都是从各车间选拔的青年,还让我当了团支部副书记(没有正书记)。我从没当过这么些人的头,许多人在车间就是小干部,我也就是个副班长,在这么些人面前说话都别拗。不过学习我还是前几名。我们大都是初中生,老师是大学毕业的技术员(那时没评工程师)。他们尽量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解。我们学了机械制造的课程:微积分,理论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机床,工艺装备。。。。。。基础课不好学,我们数学物理基础太低。专业课好学,因为我们来自现场。没有寒暑假,还经常到车间帮着干活,总算在78年8月毕业了,历时两年半。
四。又回到车间
毕业后又回到车间。领导让我们(还有一个女同学)和老工人组成一个攻关小组,由车间副主任负责,专门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副主任,细高个,三十来岁,模样属上乘,只是说话不清楚,五八年进厂时还是个孩子,点子特多,给我们下达任务,同时也出主意。他比划着,操着含混不清的胶东话,一表达,我们再按他的意思一干,就得了。
许师傅,五十多岁,外号“许大拿”。说的是他技术高,能“拿”起来。许师傅个不高,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身体,眼珠轱辘的转转,就转出个点子来。他总是耸耸肩,这个点子就端出来了。
还有一位外号“老狐狸”的师傅,真实姓名反而忘了。红脸膛,吊眼,长鼻子。其实人挺和气的。总是笑嘻嘻的。
我们听着副主任,“许大拿”的点子,再运用所学理论一论证,“行!”算个数,画张图,大家分头找人加工,然后组装,调试。这样解决了好几种产品质量问题。同时我还给好几个床子安装了气动卡盘。工人对我们都很欢迎。
走在车间里,看到工人投来羡慕而信任的目光,我真的感到很荣幸。
            我们的业余生活
那会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但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每个星期六晚上放电影是少不了的。天再冷也早早去占地方,八个样板戏演了十年,后来才有了几个电影。有些公式化,演员被挑剔的都不会演电影了。再就是阿尔巴尼亚,朝鲜的电影。厂里的文艺宣传队倒是大受欢迎,因为他们演得都是咱工人,唱的都是共产党好,毛主席亲,俺们就愿看。演李奶奶的人缘特好,可能是沾了角色的光。
车间团支部也经常组织活动。唱歌,跳舞。舞蹈刚劲有力,歌声雄壮嘹亮。工友们那矫健的舞姿,我至今还能记起。她们还穿着《红色娘子军》的军装,做出姿势照成像,挂在宿舍里,令人羡慕。我唱跳不行。在诗歌朗诵会上还能胡凑几句。
在工厂,工作之余我看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说到红楼梦。我又想起一个干磨床的工友,长得像林黛玉:白皙的鸭蛋脸,柳眉杏眼,高鼻梁。就是体质差些,贫血。她干磨床要经常换水,一换水就累倒。我说:“你真像林黛玉。”不想她说:“俺不喜欢林黛玉”我问:“那你喜欢谁呢?”“俺喜欢海霞。”(海霞是当时电影上的女民兵)另外,看到同伴们正在传阅一本小册子,我借来一看:《闪闪的红星》原著。
我陪同伴找对象
那会儿没现在这么开放。恽祥是上届工大学生,到我们车间实习。实习期过了还来我们车间,原来是相中了何花。恽祥大脑门,大眼睛,是另一车间的团支部书记。我们车间都想留下他,人家可不放。何花是先进工作者,还是车间舞蹈队的,那身材长相就别说了。
夏天的晚上,何花要和恽祥约会,还叫上我。本来晚上就看不清,恽祥还直往树影里躲。我就小声喊:“恽祥,恽祥。”不想何花生气了:“忘了不叫你来了。”“我不喊咋的,又不能凑上去看?”后来他们成了,我是他们家的常客。
金兰家是铁路上的,找的是列车员。让我们去“鉴定”一下。我们一行五,六个人一路说笑着就去了。可是他不看我们,眼一直看着窗外。大家议论道:“小伙子长得倒不错,就是对我们不够礼貌。”我就说:“哎,没什么,这是职业习惯。坐上火车,不老是往外看吗?”他们也成了。
同伴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参谋长”。起初我不大高兴,让我想起“刁德一”,后来一看“智取威虎山”的参谋长我高兴了。
说是记性不好,可这些事就忘不了。
                                                 2004.2
(1)倪志福同志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潜心发明创造。早年在工厂工作时发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钻,大大提高了钻头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被称为“倪志福钻头”。1959年他出席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65年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倪志福钻头”发明证书。1986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金质奖章和证书。2001年12月,“倪志福钻头”获国家专利。他还撰写了《倪志福钻头》、《群钻的实践与认识》、《群钻》等著作[3]。作为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实践者,他对发明创造事业始终有着特殊的感情,为推动我国群众性发明创造事业,提高职工队伍技术水平倾注了大量心血。1985年,他作为牵头人之一发起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1999年9月担任中国发明协会会长。他还先后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中国职工技协名誉会长、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等职务。百度搜索

(2)《青年鲁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说的是青年建筑工人搞技术革新的事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7-7 10:34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发表于 2013-8-6 10:23:27 | 只看该作者
    一清二白岁月,留下黑白底片,想来也是人生一笔财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对的。现在有些孩子读到博士后,却陨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板凳
    发表于 2013-8-6 11:2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独享独行 于 2013-8-6 11:23 编辑

    经历就是财富,一点不假。开创型性格。{:soso_e179:}
    另:省略号是……我记得我给你留过言如何操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6:08:05 | 只看该作者
    一二一二一二 发表于 2013-8-6 10:23
    一清二白岁月,留下黑白底片,想来也是人生一笔财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对的。现在有些孩子读到博士后, ...

    哈哈!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就是简单。知识没学够,实践中特别需要。我们是厂办大学,没有寒暑假,这个天,每人胳膊下面都垫着手绢,擦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6:1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独享独行 于 2013-8-6 17:26 编辑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13-8-6 11:21
    经历就是财富,一点不假。开创型性格。
    另:省略号是……我记得我给你留过言如何操作的。


    谢谢夸奖!我的省略号都是点句号。我再试试。
    那是错误的,你看一下电脑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1-1 09:22
  • 签到天数: 44 天

    [LV.5]常住居民I

    6#
    发表于 2013-8-8 09:05:19 | 只看该作者
    都说往事如烟,可有许多往事是不会如如烟散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7-26 06:31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7#
    发表于 2013-8-8 09:37:1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回忆的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15:59:06 | 只看该作者
    大漠顽人 发表于 2013-8-8 09:05
    都说往事如烟,可有许多往事是不会如如烟散去的!

    是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16:00:35 | 只看该作者
    飞添 发表于 2013-8-8 09:37
    值得回忆的年代!

    嗯。当年的许多都值得今天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10#
    发表于 2015-7-1 23:54:24 | 只看该作者
    久远的年代,与我们来说很是陌生的生活片段,感谢您呈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7-2 09:37:33 | 只看该作者
    单衣 发表于 2015-7-1 23:54
    久远的年代,与我们来说很是陌生的生活片段,感谢您呈现!

    当时是文革后期,领导班子是干部、老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再有以精神鼓励为主,还应当有物质鼓励。技术人员的培养:从有实践经验的青年工人中来,经过理论学习,再到实践中去。都是一种尝试。我只是记录了所见所闻。

    点评

    那个年代应该还不属于我,那貌似是一个信仰和精神统治一切的时代,无私的,有私的,狂热的,混乱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2 09: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12#
    发表于 2015-7-2 09:43:43 | 只看该作者
    秀水长流 发表于 2015-7-2 09:37
    当时是文革后期,领导班子是干部、老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再有以精神鼓励为主,还应 ...

    那个年代应该还不属于我,那貌似是一个信仰和精神统治一切的时代,无私的,有私的,狂热的,混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0:27:39 | 只看该作者
    单衣 发表于 2015-7-2 09:43
    那个年代应该还不属于我,那貌似是一个信仰和精神统治一切的时代,无私的,有私的,狂热的,混乱的......

    教训应当汲取,
    理想不可放弃,
    高举红旗,
    向着胜利。

    点评

    有着时代印痕的语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5 10: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14#
    发表于 2015-7-5 10:46:42 | 只看该作者
    秀水长流 发表于 2015-7-5 10:27
    教训应当汲取,
    理想不可放弃,
    高举红旗,

    有着时代印痕的语言: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3 06:0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5#
    发表于 2015-7-5 22:11:39 | 只看该作者
    读先生的文章,我有很多感慨。先生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文学要展现一定的时代风貌,这一点,先生的文章做到了。还有一点,我一直在思考,就是如何定位那个火红的年代。我是六十年代中叶出生的,十年文革的余波我是经历的。那时候,干群关系特别好,尽管路子走错了,但那是我们的大政方针的问题,不是我们党的干部的问题,所有的党的干部在意自己良好的愿望,本能地理解这场伟大的政治运动。我从你的文章中,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火热的气氛。《卖花姑娘》我记忆尤深。今天真是不敢对比。拆迁,全盘西化,撇开宪法搞所谓的依法治国,国家令人恐怖的腐败,让人不由得缅怀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喜欢读先生的文章,真实,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7-23 07:54
  • 签到天数: 15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6#
    发表于 2015-7-6 06:54:24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时代特色!欣赏好文!问好文友!{: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27:5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楼上各位。我只是记录了那个时代。当时是文革后期,说句实在的,有的干部被整的不敢管理,以致有的小混混吃完了工资,上干部家吃去。有的小混混不好好干活,老出废品。我们下了班就学习,主要是读报纸。主要是思想教育。应当有惩罚手段。
    “国家令人恐怖的腐败。”是惩罚手段太轻吧。把国家掏空了,咋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0:4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秀水长流 于 2018-3-10 15:34 编辑

    在此为八个样板戏正名。八个样板戏基本是来自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确有其事。洪常青确有其人。先有的电影,后有的芭蕾舞剧。京剧《红灯记》来自电影《自有后来人》。芭蕾舞剧《白毛女》是贫雇农的真实写照。先有的电影。京剧《沙家浜》来自电影《芦荡火种》。京剧《奇袭白虎团》确有其事。《智取威虎山》确有其事。先有的电影《林海雪原》等等吧。


    曲波(1923—2002),中国著名军旅作家。山东黄县枣林庄(今龙口)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胶东五旅团指导员、牡丹江军区团副政委,第四野战军一纵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北满地区的剿匪斗争和辽沈战役。建国后,历任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   互动百科
    ---------------------------------------------------------------------------------------------------------------------------------------------------------------------------------------------------------------------------------------------------------
    誉中外的歌剧、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一部妇孺皆知的经典剧作,其精彩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剧情以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生动主题曾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人们似乎也总是把创作者与贺敬之连在一起。然而,《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创作者却不是贺敬之,而是甘肃临洮籍著名作家李满天。

    李满天原名李春芳,笔名林漫,1914年出生在陇上文化名城临洮县城一个书香之家。早年在家乡临洮及省城兰州读书,1935年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期间,参加了一·二九示威游行的组织工作。1938年8月奔赴延安,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系,二期文学班班长,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深入敌后,任晋察冀边区教育科长、《晋察冀日报》、《冀晋日报》编辑、记者、中共应县、浑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湖北分社总编辑。1942年在河北省平山西部山区天桂山采访时,听到了有关白毛女的故事。一户佃农聪明美丽的女儿被地主看上,便借讨债为名抢走,强奸后预谋将她害死。女孩在老妈子的帮助下,连夜逃进深山,躲在山腰一个洞里,后来生下一个女婴。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吃不上盐,头发和全身都变白了。直到8年后,八路军打到太行山区,镇压了恶霸地主,姑娘才被八路军从山洞里救回村里,得以重见天日,重新过上人的生活,头发也由白再次变黑,……

    李满天深受这个题材感动,多方搜集资料,采访了几十人,反复修改,写成一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又创作成小说《白毛女人》。1944年中秋节,李满天任应县县委宣传部长时,托到延安的交通员亲手将小说《白毛女人》交给周扬。周扬看后爱不释手,认为这个故事既富有宣传作用,又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教育意义,很适合改写为歌剧,为党的“七大”献礼。便把它交给鲁艺音乐系主任张庚,加紧投入改编。一稿由诗人邵子南执笔,彩排几场,大家认为诗的风格较重,不适宜舞台演出。二稿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年仅二十岁的贺敬之,自身有过财主逼债、父亲去世、弟弟夭折的痛苦经历,奋笔疾书,苦战八天完成了剧本。张鲁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为基调,写出了“北风吹”。女主角由唐县人王昆扮演,黄世仁由宁晋人陈强扮演,都是河北人。

                   

                      《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
        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出生山东峄县。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他根据李满天小说《白毛女人》,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被誉为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部党组书记等职务。

    1945年4月28日晚上,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七大”代表,社会名流共一千多人观看演出,台下反应热烈掌声如潮,中共中央机关报连连发表赞扬文章。同时大家对剧情也提出意见,第二天中共中央办公厅派人传达了刘少奇的意见,黄世仁罪恶极大应该枪毙,不枪毙不足以平民愤。“七大”代表晋察冀公安局长李波说:“我给出布告。”

    此后,《白毛女》歌剧迅速在解放区流传开来,“北风吹”掀起一个农民翻身解放的风暴,鼓舞了亿万群众和革命战士,对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白毛女》歌剧的创作成功,无疑,1942 年6月,李满天创作的小说《白毛女人》,为贺敬之、丁毅等改编歌剧《白毛女》提供了第一脚本。

    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从陕北向华北转移时,刘少奇请示毛泽东到哪里去?毛主席微笑着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刘少奇一行来到晋察冀边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问聂荣臻司令员:白毛女的故乡在哪里?聂司令员说:白毛女的传说出在平山,那里是个好地方,别看喜儿一家穷得过不去,那一带倒是个富饶的地方,是我们晋察冀的乌克兰。中央工委到西柏坡后,刘少奇又问朱德的秘书潘开文,白毛女的故事,没说出在哪个村子吧?潘开文说:没有,听说在西柏坡西南不远的山里。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东渡黄河,毛泽东再次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就要到白毛女的故乡去了!

    1949年5月北平解放后,中共中央责成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将歌剧《白毛女》改编成电影,编导水华,王滨特意邀请平山籍作家杨润身加盟。杨润身农民出身,对当地阶级关系,风俗民情十分熟悉,使作品增加了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
                         中国电影《白毛女》海报

    天桂山还是电影《白毛女》的外景拍摄地,山脚下的燕尾庄就是电影中的杨各庄。穿过骑街牌楼,路北高高的青石台阶上就是黄家大院。悬山式布瓦顶,飞檐翘角,望兽檐下有“德贯干顷”匾额。建筑布局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砖雕影壁四角蝙蝠,期望四方来福。三进院落,平面T形,意为天桂山第一家。占地二亩九分,取二九一直发的意思。南屋为账房,是穆仁智强逼杨白劳往卖身契上按手印的地方。正房高悬“积善堂”,是黄母的经堂。从左侧角门进入后花园,是黄世仁施暴的去处,风传树叶作响,隐隐传来当年喜儿的呼救和黄世仁的狞笑。

    电影中白毛女藏身的山洞,在天桂山主峰半山腰。洞口石桌,因群众陈年积月烧香进供,早就成为烟熏火燎的颜色。洞内岩石犬牙交错,渗山水滴滴答,寒气逼人。也许受了惊扰,扑棱棱飞出一只鸽子,一身雪白,在洞口盘旋几圈,振翅生风,冲上蓝天,直至融进阳光之中。也许它就是白毛女的灵魂吧。

    1951年中秋节,电影《白毛女》在全国25个大城市,155家电影院同时上演,一天观众竟达478000人之多。1952年在西方国家上演,几天内票价涨了24倍



    《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
        周扬,1908年出生于湖南益阳,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共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科院院士。建国前,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遭受批判和监禁;文革结束后平反,恢复工作,历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联主席、党组书记。1989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图为:1981年11月4日,周扬(左)在福州华侨大厦会见福建省八十多位文学、文艺工作者,谈文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情形。中新社发 黄温侯 摄

    天桂山是白毛女的故乡,李满天是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个作者,对此周扬念念不忘。1952年在一次会议上说,歌剧《白毛女》是根据林漫(李满天的笔名)提供的小说《白毛女人》的故事情节改写的,人们不要忘记第一作者李满天。1962年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小说座谈会,周扬当众把李满天介绍给大家,说他是小说《白毛女人》的创作作者,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事情,你们要记住,不能把李满天忘了。
        1965年,上海芭蕾舞团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女主角:蔡国英、茅惠芳饰喜儿;顾峡美、石钟琴饰白毛女。芭蕾舞剧《白毛女》是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该剧在1980年代沉寂之后从1990年代开始有多次上演。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演出过该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0:4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秀水长流 于 2018-3-10 15:48 编辑

    几十年过去了,京剧和芭蕾舞剧没有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3-8 10:1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秀水长流 于 2018-3-9 12:09 编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 ... MQ&fromvsogou=1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作家、书法家、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1913年11月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记者、编辑、八路军某部团长,并长期从事地下斗争。战争年代曾创作出许多短篇小说。

    195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问世,被誉为建国初期优秀长篇之一。之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 野火春风斗古城》,该小说先后被译成英、日、俄、德、朝、保等十多种文字发往海外,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粉碎“四人帮”后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创作了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还我河山》、《上一代人》、《燕赵群雄》、《虎穴伉俪》、《女儿家》、《魂断秦城》等。曾参加《八一电影》的创刊工作并兼任主编。1989年2月6日因病去世。生前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搜狗搜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2 13:24 , Processed in 0.10402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