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沙 于 2015-7-11 19:01 编辑
适性自在 雅韵飘发 ——读《流沙写字集》 近日碰到刘江红先生,他给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流沙写字集》。从书名一看,与时尚的张扬截然不同,虚怀若谷的心态跃然而出。再看“流沙”这一笔名,语出楚辞。意思是沙粒虽小,但沙流而行,却可纵横千里!这种以小见大,以动知变的寓意。可知作者之不凡。我与他平时接触不多,只知道他文章写得很好,但没有见过他的书法。因此,拿到作品集时且惊且喜,真切地感到苏州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冷不丁地冒出了一个高手!
新时期以来,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参与人数之多,作品形式之新,时尚变化之快,以及新的视野,新的观念,新的探索的层出无穷,真可谓前所未有。应该说,这些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当人们面对时尚书风的千纸一面,粗俗书风的急功近利,高雅书风的严重缺失时,不能不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人们期待着传统书法的精华,也能在书法大潮中得到更好的弘扬,以满足多层次的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而眼前的《流沙写字集》,正好引发了我对“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感慨,也如遇赏音,赞叹不已。
首先,流沙作品中充盈一种“变”的意识,特别是他对书法理解上的细腻与敏感,使他能在细节上求“变”,体现了他的悟性和功力。譬如他的用笔基本采用中锋,沉着而有厚度,然而,他在落笔逆锋和运笔弧度与折笔之处,稍作创变,便有一种新的风神气度的笔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形。挥洒中见劲健,使转中有变化,笔致中流露出的浑拙、恢奇、从容和天真,不得不令人叹服他的创变能力。
其次,流沙的作品可以说是用“心”来书写的。所有的作品都流露出一种闲适的心态。集子中收了他不少临摹碑帖的作品,包括张猛龙、二王、颜柳、苏黄、王觉斯等等,他临摹的作品,既忠于原作,又不露痕迹地有自己的笔法,看上去浑然一体。不难看出,他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广采博取,从传统中寻觅、吸收,潜心探索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象与情感。因此,他的书风中没有以丑为“美”的变形,没有“任笔为书”的夸张,没有离经炫怪的欺世。他神与古会,悬解在心,而独抒清旷。他用不太多的变化,简静空灵的章法,圆润和谐的笔致和稍纵即逝的灵感,表达了内心丰富的审美活动。显得不急不慢,朴素无华,虚静而动,而又耐人寻味。正如《庄子·天道》所言:“虚则静,动则得矣。……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当作者处于“虚静之极,自生明妙”之时,他便进入到了快适自由的“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的审美状态和创作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使他的作品没有了功利性,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情趣。
另外,在流沙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很有思想,很有学问修养。他的代序“流沙书语”中,一条条思致新颖,得言外味,精辟入理,阐发奥窔的书法心得,就不难理解他作品那种洞心骇目的原因了。作品集中他自撰的楹联和评论,同样反映了他传统文化深厚的积累。其中,有一幅写给苏州奥运冠军张军和陈艳青的楹联:“银羽逐高浪,铁担啸远风”,对仗工稳,词意雄阔,书法也写得遒逸劲健,神采陆离。这不仅是一件感时即兴,挥毫寄情的作品,它凸现了书法的时代功能,赋予了书法在艺术层面之外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书法家应该有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品格。
《 流沙写字集》是刘江红先生书法作品的第一本结集,但已别孕肺腑,独胚形面。我坚信,他的书法艺术不久必将“浩乎其无涯,烨乎其有辉”。不妨,请拭目以待。 潘振元
流沙艺术档案 流沙,原名刘江红,号晋堂散人,书法家、资深媒体人。研习书法20余年,崇尚碑帖融合的创作思想,书法作品和书画评论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江南时报》、《书法》、《书画导报》、《书与画》等报刊杂志刊发,出版《流沙写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