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重视日本在亚洲的挑战 储殷 随着抗战胜利日的临近,中日关系的走向正在成为国际社会与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大多数观察者都将关注点集中于“安倍政府对历史问题的说法”与“日本的重新武装”等重大政治问题之上,而忽略了崛起的中国正面临苏醒的日本全方位的竞争,日本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中国在亚洲经济与文化上最大的竞争对手。一方面,在东南亚地区,日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始的深耕东南亚战略与中国经济的进入构成了直接对冲;另一方面,在中亚地区,日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由桥本龙太郎政府推出了“丝绸之路计划”。坦率来说,相比于中国以政府为主、以国企带动的“走出去”,日本虽然在“战略”视野上明显逊色不少,但是在如何融入当地社会、争取当地人民认同、提高投资效率等战术层面上,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 其一,日本人对目标国的调查工作更为严谨、细致。亚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各个方面往往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当地情况的掌握往往是“走出去”的成败关键。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做的更为持久、细致与全面。一些企业往往是连续几代领导人地对某一地区进行持续性的调查,其调查往往涉及当地的各个方面。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往往对当地的调查研究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连贯计划。我们的一些国企领导人往往把“走出去”当作政绩工程,力图在自己任期的3-5年内就出成果,不愿意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了,对当地情况一知半解就上马项目的急功近利的现象。这让我们的一些企业承担了很多的风险,交了不少的学费。 其二,日本人与当地社会打交道的方式更为灵活、务实。相比于习惯走高层路线的我国国企,日本企业在企业外交方面的经验更足,更善于争取当地社会的好感。比如我国投巨资援建国道,日本人却花更少的钱去修乡间公路。我国企业花大力气去为干旱地方打井,日本企业却给每个打井的家庭妇女赠送经久耐用的水桶。日方的很多行为,花费小却更接地气,收效更大。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企业援建完小学之后就不管了,最后这些小学被当地的土豪劣绅霸占,孩子们还是挤在破房子里上课,而日企不仅修小学而且还联系NGO常年派驻老师授课。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都知道中国人援助了不少,但是感受到的却往往是日本人的好。 其三,日本在营造国家形象上有一些独特的小聪明。我们一直把许多国家当作与中韩一样的日本侵略的受害者,但是却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因素。事实上,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在日本侵占以前并非独立国家,而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日本进入东南亚之后,通过给予这些国家名义上的独立地位,迷惑和争取了相当部分的当地精英,而这些精英基本上至今为止仍然把持着东南亚一些地区的政治权力。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经济、社会援助等手段隐秘重建了与这些当地精英的社会联系,并在一些国家相当成功地修复了自己的国家形象。 坦率而言,中国与日本在亚洲的较量正在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趋激烈,作为超大型国家的中国相对于日本的战略优势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明显,这也引起了日本在战术层面的进一步反弹。虽然从长远上来讲,大势所趋绝非机巧、算计可以阻挡,但是正视竞争对手的长处却是提高我们自身所必需的态度。中国社会必须将战略上对日本的藐视转移到战术上对日本的高度重视上来。(本文发于中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