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上枝头变蝴蝶 于 2013-8-19 20:49 编辑
家乡河上掌起桥
清清慈湖水
我的家乡慈溪市掌起镇,以前只是一个以陈姓为主的自然村,从南面山区无数溪水汇集成一条无名的小河,贯通杜湖、白洋湖,流经陈家村,一直流向北边杭州湾入大海。河道两岸居民为了便于交往,清初时期,人们在河上只是搭了个简易的木桥。
史传,村子里几个汉子闲聊:“如果能在这里架个石桥该多好,唉,阿拉陈家人就是造勿起来!”这一声叹息,立即引起人们热烈的讨论。在一阵激言之下,有个男子汉站了出来说:“我就造得起石桥,怎么样?”并立即与一些不相信他能造起石桥的人击掌为誓,后来果然造起了石桥。因桥的两傍侧石 形如两掌,桥名就叫做“掌起桥”。
关于这个桥名的另一个有趣的古传典说:当桥的主体基本造好,但就是桥额上勿了,这时候正巧有一位和尚路过,当他听说桥额上勿了,就认为没有这个道理,根子是没有把握造桥技能。于是他插手帮大家把桥额上起,完成了造桥任务。后来给桥起名为《掌起桥》,意含:和“尚”插“手”【掌】 ,造【起】了这座桥。
从此以后,陈家自然村名叫“掌起桥陈家”,不论对外称谓、通信地址、发展的行政区的《掌起镇》、地图标志等,都挂上《掌起桥》名,连这条河也叫掌起河了。到清乾隆五十九年,又经里人陈孟頫族人重建,至民国十八年重新修建成牢固的台阶式步行石桥,到1980年,又拆建,桥面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能通小型气车的桥了。这条无名的小河,因掌起桥的架设,成了流经“掌起桥陈家”的母亲河,经年累月,澄澈的河水潺潺流淌。从此这里风调、雨顺、路通、水流,给陈家村百姓带来了休生养息的和谐生活。
解放初期掌起桥陈家村户口普查只有6465人,到现在人口翻了好几倍,近几年改革开放,从全国各地来掌起的外来人口就有近4万人,更是超过了本地人。自1987年建制成立了掌起镇,从原来没有工业,只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贫穷落后,发展到工农业生产总值在2002年已达到36.96亿元,这时期还每年以23.6%幅度快速增长。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强镇”、“宁波市卫星镇”、“宁波市科技教育先进镇”、“慈溪市经济发展先进镇”、“优秀工业园区镇”等荣誉。我在家乡看到一句很受启发,能见证掌起发展的广告词:
【成功由你掌舵 事业在此起航 】!掌起正迎着世纪的曙光、沐浴改革春风走在昂首阔步发展的大道上。
家乡的那条掌起河,使我念念不忘,虽然我不知道山溪的源头在哪,可我小时候曾到过掌起河的入海口,涉海滩、拔泥涂,跟着大人在海滩捕鱼捉蟹;小学时学校组织秋季远足,我们也去过杜湖、白洋湖游览。前几年回乡,还曾与陈冬生同学一起参观海塘、游览海滩。更是使我铭记在心的《掌起桥》,早已改变了旧时的风貌,气车穿梭不息,人流来来往往。我留恋小时候我们常常洗澡玩耍的河埠头、看看站在桥头最高处跳水游泳的桥顶位子,很是亲切慰心。回忆往日,那村边的盛长野草芦花、鸟儿飞翔憩息、人们戏水玩耍、捉鱼摸虾、消暑纳凉,那始终留在我记忆与生命之中家乡掌起的山、溪、水、桥,是我生活成长的摇篮。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不能下水了,不能在掌起河中游水戏耍,鱼虾早已不见了踪影,更无摸鱼捉虾可能。尽管有人愿出资十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水游泳,也都无人响应,今日的河水已没有原有的清澈,往日无忧无虑常在我梦中奔流不息的掌起河,已渐渐失去了她昔日的美丽。
每当我回到故乡,看到掌起河的现状境况,我的心总有些隐隐痛楚、苦涩的感觉,虽然两岸绿树成荫,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工业飞跃猛进,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与掌起河河水渐渐灰暗浑浊,水质发绿臭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这样下去,人们赖以生存的掌起河的命运,后果不堪设想。我多么期盼掌起河能重拾往日的靓丽和活力,重现我哪梦寐与现实最初交织的地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