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独享独行 于 2015-11-3 15:57 编辑
桂林游记 1999年9月底,在桂林召开一个误诊学学术会,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多年的桂林游之梦,终于得以如愿以偿。 飞机从三亚起飞,途经深圳机场时正逢瓢泼大雨,空中能见度很低,可是一入广西境内却突然晴空万里 ,飞机飞过漓江上空时,透过舷窗望去,只见银白色的机翼下,是澄澈清晰的碧水、滴翠多姿的青山。初见桂林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之处。 据介绍:桂林属岩溶地貌,由于地壳运动,海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后经风化和溶蚀,终于形成了神姿仙态的峰林、幽深瑰丽的溶洞和神秘莫测的地下河。这些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并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亲临其境后才觉得果然名不虚传,而真正桂林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在桂林开会期间,有半天时间游市内的芦笛岩、象鼻山,一天游漓江。不过住的地方就在市内,下午开完会就可以到处走走。 桂林因玉桂成林而得名,9月底,正值桂花绽放,满城飘香的季节。无论你走到大街小巷,那或浓或淡的桂花香总是如影随形地萦绕在你的身边,沁入你的肺腑,真是“芬芳丹桂满山城、花市端宜赐今名”。桂花给桂林增添秀色,带来芳香,桂林的许多地名、街道、园林、饭店等都是用桂花命名;桂花是桂林的市花,是友谊的使者,以桂花相赠是桂林市对外友好交往的一种独特形式,桂花已成为桂林的风貌特色和城市的标志之一。 桂林的山不高,且多不相连,如腾空而起,各自单独地兀立着,山峰形状各异,其形多如大石笋,其外犹如披上绿绒的外衣,翠绿欲滴,和着山组成一个矗立于天地间的巨大盆景,故以山青的风格而闻名。南宋诗人范成大曾用“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来形容桂林山的奇异景观。 象鼻山以它独特的魅力位居在进入桂林的要道上,其山体亦如拔地而起,前部水月洞,弯如满月,空透山体,清澈的江水从洞中流过,其形状酷似大象把鼻子放在水中饮水,形象逼真,它是桂林山水景观中的一绝,也是桂林市的城徽和标志。 桂林山空,遍布神秘莫测的溶洞是其另一特征。芦迪岩在桂林的近郊,位于群山环抱之中。进入溶洞,犹如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似一座奇特壮观的地下艺术宫殿。高阔的洞天,雄伟的气势,绚丽的色 ;岩内碧水长流,钟乳倒悬,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奇妙万状,造势奇特:或似宫庭楼阁、琼林瑶圃、东海龙宫;或似歌剧院的帷幕、家中的蚊帐;又似飞鸟走兽、人物山水、屋舍桑田,世间万物;应有尽有,栩栩如生。据导游介绍,在抗日战争中,芦笛岩里藏过抗日战士、抗日军用物资。电视剧《西游记》里有些镜头也是在这里拍的。 游漓江那天是阴天,我们会议上的全体人员都去了。从市内坐车到磨盘山码头,然后再上游艇游览漓江风光。 当我第一眼看到漓江时,惊呆了!所有过去看到的关于漓江的诗词、文章、画面,都觉得不能尽显漓江山水的动态、灵性、生命的美,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悟到她的深邃。 随着游船进入漓江精华区百里画廊,站在甲板上,细细品味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真正意境。那天正好烟雨蒙蒙,山峰忽隐忽现,云雾缭绕,更给人一种似梦似幻的仙境的感觉。漓江水静、清、绿,静得看不到水流动,清得鹅卵石清晰可见,绿得逼眼。漓江两岸的山峰造型各异,多姿多态,山不离水、水不抛山,两岸终年碧绿的凤尾竹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真想把每一处的景色都锁进我的相机。总之,满眼都是水 画。 这其中最神奇的景致,当属九马画山和黄布倒影了。游人至此,都要一一点数马的数量以测验自己的天分。我是凡人,怎么也数不出九匹马来。据导游介绍,只有周总理数出来了。 漓江山色之美,还美在倒影中;而漓江倒影之美,就数黄布滩倒影最为迷人。漓江真不愧是世界上最秀丽的风光之一。 到阳朔了,要下游船,我还依依不舍望着漓江水,是最后一个下船的。 在阳朔主要是游览了一下当年拍刘三姐的地方,看看大榕树,领略了当地的民族风情。最后是看阳朔的月亮山,月亮山石壁如屏,中空一洞,宛若明月当空,从山下赏月路的不同角度看去,可以看到一个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动态景观,真称得上是阳朔县一大奇观了。 这一天漓江——阳朔游结束了,我还沉浸在那画中走不出来。 这次来桂林开学术会,不曾想还有意外的收获:那天会务组开会,当我走进礼堂听课时,被一位20多年前同一科室的医生何大清认出来了,他和我都是66届毕业生,共事9年。他在我之前离开那所医院,调回他的老家湖南,后又到了深圳的一家医院做院长。他乡遇故友,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岂能不乐,更何况我们都是一起经历了“臭老九”抬不起头的年代,如今都已步入花甲之年,自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往事值得我们追忆。 与故人在他乡相遇,给我的这次桂林游添加了意外的内容,使其更加完美。 桂林游结束了,惭愧我不是文人,写不出桂林山水的绝美佳色,仅留这段文字做个留念罢了。 再见了桂林,此刻,我只想说:这一生要是不来桂林一次,我会遗憾的。 桂林我会再来的…… 2006-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