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3|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章回小说】《参观游览偶记》(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09:5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第一章 话地名溯本缘起 访无锡洞悉历史

    话说自参加工作以来,每遇出差和旅游,所到之处,总爱问询当地人,其地方称谓的由来。为何如此呢?过去没有细想,此时琢磨,仅从表面看,像是没话找话说,于身处异乡而人生地不熟之际,借以掩饰一般人惯常会有的一份尴尬和局促。
    俗话:“人过四十,午过晌,黄土埋在脖子上。”更何况接近天命之年,上有七旬父母,下有青春少年,加之岗位责任。近年来,或家庭事务或工作需要,愈发频繁造访国内省市各地,届时迎来送往之间,不免故作依然,询查地名典故,老生常谈一番。如此反复多次,无论陪伴同行者,还是同事至交,抑或亲朋好友,于褒贬喜厌之外,渐视其举止言谈已成我之品味习好。由此,于见贤思亲和“一日三省吾身”之间,也愈发觉得,既然每个人必然有其家乡故土,但凡家乡故土都一定是有名称的,所以对于家乡故土以及其名声称谓之由来,真的有必要做下了解,尤其生活而今信息开放型社会中,仅从鉴赏名胜、增长知识和结交朋友角度上,亦大有裨益。
    辛卯年(2011)初春,因孩子参加全国艺术生高考专业考试,作为家长陪同,有幸落足江南名城无锡。事前于网络预订宾馆时,说是步行距离考点不足半个小时,但实地体验,乘公交或出租,若与步行比较起来,花费时间也差不了多少。于是,仅由宾馆到考点来回游荡五六天中间,屡屡向出租司机或宾馆、餐饮店老板们,一再问询:“为什么这儿叫无锡啊?”
    要说起那些人们回答的声音,在我这个十足北方人听起来,简直就是南腔北调,不过他们答复内容上,却极其简洁明白,尚且还是惊人一致,若归结成一句话,并用当地人口气来讲,也就是:“不晓得了。”
    单就字面分析,这“无锡”应该与“锡”有关,但在这“有”和“无”之间,究竟有何原因或名头呢?仅就这一问题,自无锡回来后,一直让我郁闷再三!昨日忙里偷闲,总算从网上查出来一个答案,于茅塞顿开、如释重负之暇,故将网上查阅文字转贴于此,借以与同好者共鉴。
    “据《汉书》等记载,周、秦时期,惠山东峰(即锡山)大产铅锡,居民竞相采挖。至汉朝锡矿殚竭,故名‘无锡’。史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来自网络“无锡”搜索)
    说罢一段在无锡经历和关于其地名一份感受后,此时又让我想了一个汉字成语,即“莘莘学子”。
    说起这“莘莘学子”之中“莘”字,眼下可以坦然地读作“深”了,而在整个学生时期,对此成语,却一直心存芥蒂,原因就是始终找不准那个“莘”的音符。
    关于国学中汉文字词之读音问题,起码在齐鲁大地上,有这样一句老话“山东秀才念半边”。不过,单讲这句老话,若用在“莘莘学子”这里,那么,不管是否为山东人,都必定会丢人现眼的!
    在山东西部冀鲁豫交界处,有一个隶属山东聊城的县城,叫作“莘(音深)县”。就在前段时间,因出差光顾此地,虽只是一日往返,却从根本上解决了我自己生活中一个老问题。
    在乘车去莘县路上,我询问前来接送我们的当地人:“你们那儿叫‘辛’县还是‘深’县啊?”
    “咱当地人一直就叫‘深’县,外地人有念‘辛’的。我们这儿是老地名,秦始皇以前就有了。”随车来的部门主任,虽说年龄不大,也其貌不扬,正是因为他这样一个十分简短的答复,却让我对莘县人民,禁不住肃然起敬了!
    我出生在济南,论籍贯,却是距离济南城区不远的长清。若说这个叫“长清”地界,解放后作为一个县曾经横跨黄河东西,之后几经拆分合并,现今已经是济南市一个“区”了。其实,在我学生时代,对于“长清”,究竟应写作“常青”“长青”还是“长清”呢?每遇填写籍贯时,总是犹豫不决,有时我想:如果有一天,能够把过去填写的履历表格,都拿出来一览,真不晓得俺家乡故里究竟何处哩!
    若说“地名溯源”,我自己真正用心过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济南”,大概自中学时期,就开始默默地探寻其名称来由了。
    说起济南,凡喜欢华夏地理者,通常知道“济水”是上古中国“四渎”(即江、河、淮、济)之一,而现今济南区域,就因为处于古代济水之阴,故曰“济南”。当然,需要明确的,古代“四渎”之济水,早与而今黄河同流合污了,即便所谓上古“济水故道”,即便现代考古,也无法与商周以来那些“黄河故道”,彼此分辨清楚吧。那么,处于济南西南的“长清”地界,其称谓又因何来呢?
    关于长清,我十分欣赏现今网络上一种解释,即齐长城和清水所在。尽管在整个济南西部地界上,分布有无数称为“大清河”“小清河”的山川河流,但究竟长清是否也有过“清水”或“清河”的情况。对此,我真得不十分清楚,但我深信,在这儿“清水”是一定存在过的,如同无可置疑的,齐长城北起自长清内孝里与归德地界一样。
    如此话说“地名溯源”,似乎像是嬉戏玩笑般的调侃或扯淡,而实质上,类似这样针对某一地域社会文明和人文踪迹的探究业举,仅于反复追溯之间,不知会有多少人,洞悉明了宇宙大千世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光荏苒的哲理和实在。
    探访地名由来,寻查世间名胜遗迹,单在中国即便就是随意找一个有名无名的犄角旮旯,于方圆六合之间都琢磨清楚并鼓捣明白者,不是至德大才,也近乎大圣神仙了。
    如同本章形制一样,此书如下章节内容悉数依然,均是我个人“知天命”年岁之前,于海内外的游览、参观、偶记而已。之所以事前如此说明,旨在读者尊便,莫因阅读费时贻误鸿运良机,若能够坚持读下去或碰巧还是一个意气相投者,亦深望不吝赐教,再接再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10:0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8 10:28 编辑

    第十八章 华夏同胞一家亲   狡诈骗子找上门

    人生自落地到死亡,无论这一时空是短是长,仅就一个普通人而言,即无论自我是否认同,亦不管是否敢于公开宣讲。总之,在其内心深处,都实实在在地隐藏着一些十分惧怕的东西。而在这样一些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之中,最通俗庸常不过者,应该就是“惧怕死亡”吧。
    “贪生怕死”系人之常情,实际上,其也是一切有自觉意识的动物本能。虽说,从受教育课本到主流媒体形象上,若是有谁在这儿那里,正襟危坐地正面宣扬“贪生怕死”的大小道理,也就基本等同了公然承认自我的品德懦弱,也最易招徕周围的唾弃和蔑视。甚至像“贪生怕死”的一些举止言谈,若放在某一类人群之中,则一定会被视为意志不坚定、信念不高尚和缺乏大无畏精神,进而就会被清扫出门,更有可能身陷囹圄和就地正法。不过,关于像“贪生怕死”这样一种凡动物均有的常态心理,尚若能够静下心来,并给予客观性探讨,其在人类社会的稳定性以及繁荣发展意义上的得失优劣价值,这应该是哲学大家或社会心理学达人,倾其权势才学,去重 着墨之所在,而绝非一介匹夫,所能思辨透彻,并能够理论明白者。因此,我在这儿只好绕过这一“惧怕死亡”的门槛,努力平民化地探究一下,排在“贪生怕死”之后,另外一个,亦足以令人恐惧担忧的东西吧。
    撇开人的动物性不讲,还是直言人类吧。那么,人类除了“死亡”恐惧之外,还会害怕什么呢?或曰:疾病、婚姻、失业、穷困潦倒、大祸临头……是的,类似“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成败名毁、国破家亡”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其原本就是日常生活中间,或自我省醒,或家庭教诲,或书本点拨,甚至也是国内主流传媒一直倡导的,确乎都十分相似,但却也不完全雷同的思想觉悟、生活认知和社会德行。然而,在下面我所要说的,也是人们一般都会特别惧怕的一类东西。虽然,它们不完全符合上面的类别名称和实质内容。但是,笼统地讲,大致上归类其中吧,尤其在当前形势之下,其话题尽管难成主流和热点,更仿佛是一些不可能登入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和鸡屎狗尿,却又实实在在地扰乱着国民生活,并足以让人们于日常起居之间,不得不去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和耿耿于怀。那么,下面我要说的这样一种,即令人惧怕而又惹人讨厌的玩意儿,究竟会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其实,若为这一话题而去绕弯子或打官腔,简直就等同于骗子。所以,亦不妨即刻明明白白地照直说出来,它就是“上当受骗”。
    凡是经历过“上当受骗”的人或人们,若放在一般个人或大众群体日常心理和姿态上,起码在国内一般都会是,宁可“蒙其羞”,也不愿“诉其实”,尤其不堪与“昭告天下”。所以,眼前传媒透出的信息,经常会是:
    某大学生,搭错车被杀。其一般都会归类于偶发的刑事案件,即便这样案件,真的算不上是“上当受骗”吧,若按刑事案件能够即刻查办利索。那么,这对于老百姓而言,起码在心理上,也还说得过去。
    不过,某大牌明星被骗了几十万元,从主流传媒到社会风声,却还要弄得像扑风捉影一般。如此处理办法和舆论姿态,最起码都不合乎“惩恶扬善”的社会公德底线吧。
    另外,就在眼下,但凡是个老百姓到任何一家银行里汇个款,从进门到柜台,那一波三折的屡遭盘查,并提醒再三的行为姿态……如此洋洋大观之下,若说彰显的正是“和谐社会、优质服务和人性关爱”的大好局面,请问你信吗?其实,这里面折射出来的,如果不敢直言就是“XX无能、管理缺失、骗子横行、无法无天”的话,也足可谓“社会公德心理扭曲变态的,已经达到了普遍化和极其可怕的程度了”。
    话说我个人,自从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二十五六年之间,仅是在身旁周边的亲朋好友里面,因陷入各种类型骗局,而被弄得家破人亡、疯癫致残和至今音信皆无以及尚在暗自庆幸“破财移灾”等等的真实案例,都要数到十了。然而,就在这样一些极其残酷的生活实例面前,近来一段亲身经历,让我犹豫再三后,还是决意坐下来,将其过程撰写明白,寄希望引起看到此文字的社会管理层或普通民众们,能够有所警觉、明察和积极借鉴,更企盼由此呼唤社会上一切“匡扶正义”的力量,能够即刻猛醒、觉悟和群起抗争。
    甲午年(2014)伊始,尚在高校读书的女儿,意外获得了去国外“交流”半年的留学资格。虽说从提交申请到走出国门,亦总计不过半年时间,但在这期间,各种出国的身份证明和签证程序,也是一波三折,冷暖自知。眼下,回顾女儿出国前,办理各种手续的一段时光,我甚至不知道,究竟该用“艰难漫长”抑或“茫然倏忽”,来形容和描述了!
    在女儿出国前闲暇之际,我曾经再三叮咛过她,类似这样一些事情:到国外后,一定不要参加任何华人社团,尤其要远离宗教团体;一定不要向任何人借钱,特别是当地的高利贷者;一定不要轻易和当地人交际,无论华人还是老外等等。话虽然说得十分严肃,甚至每个“一定不要”的后面,都跟着一系列,还特别强调过是由某某叔叔或某某阿姨讲得,曾经用血、泪以至于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但是,我一直就怀疑,她是否真的能够听得进去。所以,女儿到达英国第二周的周末,当她兴高采烈地转达了,一伙同学正在当地某餐馆里,享用着某饭店老板,特为所有初到该地的华人学生,提供的一顿丰盛免费午餐时,我就一再问她:“这是为什么呢?”尽管,女儿至今没有正面回答过我这个近乎矫情,甚至疑心过重,也确实就是大不敬的疑问。然而,即便不再搬出来“最不愿意用恶的心来测度国人”的名人名言名句,来证明我的疑虑、担心和判断。但是,单凭生物本能和生活经验,至今我依然不敢相信,那些坚持为新来咋到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华裔人士,完全都是奔着龙凤传人、华夏文明和礼仪之邦之民族名誉和血脉亲情,而伸出来的橄榄枝。
    就在女儿到达英国第四周的星期一,国内时间上午十一点过后,闲适在家的外甥女,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一是问我,是否在网上;二者说是,妹妹在国外手机摔坏了,让我上QQ看看。恰巧当时我单位微机房正在装修,近段时间内网络时好时坏,而这天整个上午,我的手机和电脑,都没有链接外网。在电话上,我只好让外甥女转告女儿,说我中午回家后,再和她联系。话虽已交代清楚,但我心里还是挂念着这事。于是,在下班急急忙忙回家的路上,我又拨打了外甥女的电话,但两次都无法接通,随之便联系上了我姐姐。姐姐说外甥女刚到家,可能在路上,没听到电话响。外甥女接过电话,并对我讲,妹妹不是手机的事情,好像学业上有什么问题,急着找我商量。当我匆忙迈进家门后,便一头扎到书房里,并打开了电脑,甚至没有在意父母已准备好的午饭,究竟又多出了什么花样。
    在电脑我的QQ页面上,展现着如下信息:
    10:37:38女儿:老爹,在吗?
    11:02:12女儿:老爹在吗?
    11:36女儿:老爹,在吗?
    11:59:17我上线,并点击视频聊天。
    11:59:38女儿:老爹在吗?
    “对话框提示:您的视频连接失败,建议您立即反馈,我们会根据您的反馈,解决您的问题。”
    12:01:25女儿: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12:01:43我:说吧
    12:02:09女儿:本来想打电话给你的
    12:02:20我:不是手机坏了?
    12:02:27女儿:我手机刚刚接个电话摔了一下现在开不了机
    12:02:47我:在网上说吧,我在家了
    12:03:04女儿:现在我们学校开设了法语跟德语的培训课程,学校开设这个学习项目名额有限,仅录取两个班,我已经通过考核录取了
    12:03:09我:坏了就别修了,再买一个
    12:03:33我:录取后有啥好处?
    12:03:49女儿:这次是我们学校邀请到剑桥大学已退休的资深教授到我们学校授课,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
    12:04:17女儿:有空我再拿去修,应该可以修好的
    12:04:31我:继续说学习的事
    12:04:52女儿:现在通过考核录取的同学都报名了,就剩下我没报,报名截止明天
    12:05:05女儿:老爹你们支持我报名吗
    12:05:10我:还是学语言的问题啊?能够学习德语挺好额
    12:05:25女儿:恩
    12:05:26我:支持!别担心钱的问题
    12:05:46我:英语过了,德语很好学滴
    12:05:50女儿:现在德语和法语很热门
    12:06:11我:是不是钱的问题还有学时情况啊?
    12:06:11女儿:我就是觉的学费有点贵
    12:06:19我:多少?
    12:06:48我:带的现金不够吗?
    12:06:55女儿:学好法语跟德语对我以后的工作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毕业后可以拿到法语跟德语的学位而且得到国际认证的语言类毕业证明
    12:07:05女儿:嗯
    12:07:12我:说钱的问题
    12:07:20女儿:老爹我可以先借我同学的报名吗
    12:07:31女儿:我怕时间来不及
    12:07:45女儿:因为报名和交费是同步进行的
    12:07:53我:不需要吧,多币卡不能取吗?
    12:08:06我:多少啊?
    12:08:17女儿:我同学妈妈在这里做生意,就住我们学校附近
    12:08:33我:多少钱?!!
    12:08:34女儿:学费一共是1.8万英镑
    12:08:57我:学多长时间?
    12:09:22女儿:和你开的课是否冲突?
    12:09:25女儿:学2年
    12:09:38我:签证咋办?
    12:09:45女儿:2年内考试通过就可以拿到证书
    12:10:02女儿:老爹你放心吧,我能应付的过来
    12:10:18我:问题是你怎么能在那儿呆两年呢?
    12:10:27女儿:学校做了安排和我的课程没有冲突
    12:11:06女儿:是2年内
    12:11:19女儿:有电脑课程
    12:11:29我:原来专业不就是半年吗?半年你就拿到德/法语言证书可能吗?
    12:11:59女儿:半年只能学到基本的
    12:12:27女儿:以后我在电脑上学就行了
    12:12:43女儿:就是我不想错过那么好的机会
    12:12:56女儿:这对我以后工作帮助很大
    12:13:00我:后面考试啥的如何办理哪?
    12:13:18女儿:老爹你放心吧
    12:13:24女儿:学校有安排的
    12:13:34女儿:我就是怕时间来不及了
    12:13:41我:是你这个学校搞的还是别的中介建议?
    12:14:03女儿:我想等下起来就去报名
    12:14:20女儿:是我们学校的
    12:15:51女儿:老爹我可以先借我同学的报名吗
    12:16:23我:好吧,你觉得能够应付过来,就这么定了!钱的问题给人家说,把你能提取的先提些,外国可能有利息啥的,和人家说清楚,别上当就行,钱我尽快给汇过去,看下以何种手续为好!
    12:17:09女儿:我同学妈妈在这里做生意她妈妈说可以先借给我
    12:17:14我:你说办存款的银行手续办了吗?
    12:17:29女儿:但是她妈妈说必须打给她爸爸了才可以借给我
    12:17:51女儿:老爹我把我同学她爸爸的电话给你
    12:17:56女儿:你现在联系他
    12:18:03女儿:我怕时间来不及了
    12:18:10我:有账号吗?他爸爸在哪?干嘛的这个同学
    12:18:29我:他爸爸在国内吗?
    12:18:42女儿:我这里还有一点就打1.2万英镑就行了
    12:18:48女儿:嗯
    12:19:02女儿:我把我同学爸爸号码给你
    12:19:16我:他爸爸干嘛?在哪儿?
    12:19:57女儿:130xxxxxxx8这是我同学爸爸的号码我同学叫XX.
    12:20:24我:哪里的人?
    12:20:35女儿:我同学她老家是江苏的他爸爸在江苏
    12:20:46女儿:老爹你现在联系吧
    12:21:48女儿:我同学她爸爸收到了她妈妈就送过来给我
    按照上面电话号码,我用手机拨通了对方电话。这时,我手机显示对方地址为“无锡”。但接电话人说得普通话,让我十分诧异。一者,此人完全是闽南腔调,甚至地区范围,都大致猜得出来;再者,通过对方装腔作势的话音,仿佛都可看到了“认钱不认人”的身姿和嘴脸。
    我首先向他表示了一番感谢后,便询问他的孩子,在国外学习多长时间了、他们是哪儿人。他只回答孩子在英国,老婆在那儿陪着,并说只要按照汇率把英镑打到他账户上,又问我“农行”可以吧。
    我问他:“你不是在国内吗?按汇率折算人民币就是了。”
    他又说:“可以得了,孩子在外面不容易,非常辛苦了。”
    我也没再说什么,随即把电话挂了。继续和女儿聊天。
    12:24:54我:我已联系好了!你一定把这事情办稳妥些!你这个同学是熟悉吧?
    12:25:15女儿:老爹你放心吧
    12:25:28女儿:那我休息了
    12:26:48女儿:老爹我休息了,等下起来了我就去填资料报名
    12:27:00我:他说给你1.2万英镑,你收到后,报上名,我就给他打钱!!随时联系,但我觉得你这事办的就是太急,报名时务必落实下是中国人还是老外!
    12:27:25我:休息吧!!
    12:27:56女儿:老爹你放心,我就是怕时间来不及了
    12:28:00女儿:嗯
    12:28:12女儿:那我休息了
    12:28:45我:起来后,把你这个同学具体住址城市给我!别回了。
    考虑到两地约7个小时的时差,我自己尚不能被已有的疑心说服,又本能地牵挂孩子身体,仍想着让她尽快休息。于是,我决定自己来处理钱上问题。
    刚打过的那个电话,这会儿发来一个农业银行的卡号,其地址却是苏州的。我定了一下神,便回过去一个短信。主要意思,是说明我妻子中午不回家,让他转告在国外的尊夫人,先把钱借给孩子,我隔日按银行汇率给予整数的人民币,并把我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也如实告知了对方。不一会儿,他回过来短信,委婉地解释,他必须先收到钱,他老婆才能借钱给孩子。我即刻回复,再次表示感谢,且说明钱的事情不再麻烦他们,由我自己来解决。到此,我对于国内这个人的本质,也基本看清楚了。但是,对于女儿的事情,我仍在迟疑中。于是,又打开了QQ视窗。
    12:54:28我:你同学父亲要求必须先打款才能借你钱!这事我觉得不妥,你明天可以去看看具体情况,我觉得机会总是有的。没必要这么急!!你自己冷静一下,这件事情办得有些蹊跷。还是先把眼前事情做好吧!如果可以先预付部分钱款,你可把自己手里钱并再取点和老师商量下,不行就算了。有机会再说!!不许你再向别的同学借钱办这样的事情,国外比你想的复杂得多,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如何深陷高利贷的!
    13:08:48女儿:老爹我同学她和我说了你打不了给她爸爸是吗
    13:09:35我:再者,手机怎么坏的,有急事也可以借熟悉同学的和家里联系。关于语言学院学习的情况,我给别人办理过,一般都是自费先学习法语或英语,取得证书后再申请学校学习。1989年后国内签证非常难,尤其公派出国的更难批下来,许多人就是通过英联邦语言学校的入校申请自费出国的。所以,我敢肯定像这样的语言学校在国外很多,绝非想象的那样。另外,你单纯要拿那个语言证书有何意义?对你专业?对你未来?其实你真能在这半年把英语听、说、写过了,其他欧系语言都不再是问题了!
    13:09:47女儿:我真的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13:10:04我:是的,看我上面留言
    13:10:55我:必须错过这次机会,宝贝!你有些昏头了!
    13:11:34我:为何我们不能视频?
    13:11:34女儿:老爹你放心吧
    13:11:57我:你找公话给我打家里
    13:12:23女儿:听到说话吗
    13:13:12女儿:这里网络很卡
    13:13:17我:听不到也看不到!算了,你明天去看看再说吧!
    13:13:17女儿:老爹你放心吧
    13:13:29女儿:明天就来不及了
    13:13:32我:我就是不放心
    13:13:47我:来不及就来不及,这不像你说的话
    13:13:51女儿:你放心吧不是高利贷
    13:14:05女儿:我也去过她家吃饭
    13:14:12我:是什么我不管,你就此打住
    13:14:33女儿:我同学在这里很照顾我
    13:14:37我:如果那样就先向她把钱借给你
    13:14:47女儿:她妈妈不同意
    13:15:11女儿:必须打给她爸爸才行
    13:15:20我:我给你说吧,就这事情这么办法就不应该!
    13:15:21女儿:我同学已经和她妈妈说了
    13:15:32我:好了!别说了
    13:16:17女儿:我这样失信于人家,以后叫我怎么面对人家
    13:16:55女儿:老爹要不是就学一门德语你看行不行
    13:16:58我:你去看看,用电话给我联系,我有同学正好在英国,真需要我联系他们给你送去
    13:17:25女儿:我怕时间来不及
    13:17:46我:好的,两门都可以学,跟你同学说吧!时间足够了
    13:18:14女儿:老爹我怕时间来不及了
    13:18:19女儿:老爹你为什么不支持我
    13:18:44女儿:我好想哭
    13:18:49我:我已经联系好了,把你报名具体地址说好,我让他这就过去
    13:18:50女儿:我都已经和我同学说好了
    13:19:01我:好的,再说一遍
    13:19:39女儿:老爹你就打给我同学她爸爸就行了
    13:19:49女儿:这样很麻烦
    13:20:20女儿:问题是我又不认识人
    13:20:41我:好的,不麻烦就用你同学钱吧,我明天给她爸二十万,用人格担保!
    13:21:43我:你可以不认识人,我认识。X叔叔也认识你!把你报名地址给我
    13:22:28我:再者,XX叔叔刚才给说回话,他也可以找人给你送去!这可以放心了吧
    13:22:49我:不就是英国吗,多大的地方?!
    13:22:52女儿:问题是我已经和我同学说好了
    13:23:15女儿:老爹我就是怕时间来不及
    13:23:28女儿:我同学她妈妈就住附近
    13:23:33我:你同学就这点信任度,说了何妨?
    13:23:39女儿:这样她送给我比较快
    13:23:55我:XX叔叔朋友你还不相信吧!
    13:24:11我:再说一遍,给我报名地址?
    13:24:18女儿:我就是怕时间来不及
    13:24:34女儿:再说我已经和我同学说好了
    13:24:39女儿:我不想失信人家
    13:24:48我:没必要这么快!你上同学当还少吗?
    13:25:26女儿:老爹你为什么就不想听听我的
    13:25:41女儿:她妈妈送过来给我不是很快吗
    13:26:44我:我一直在听!你去门口打个电话过来就是了!隔壁XX不会睡了吧?用她的电话
    13:27:22女儿:老爹你要我怎么说你才放心
    13:27:27女儿:你怎么不相信我
    13:28:34我:哈哈……我上班去了,送钱的车就在路上,宝宝!
    13:28:58女儿:我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13:29:39我:随时和我联系!原本今年在那里意义就不大?这是你自己说的忘了吗?
    13:30:58女儿:老爹你叫我以后怎么面对人家
    13:31:09女儿:人家会看低我的
    13:33:38女儿:你和我同学她爸爸说能不能叫她妈妈先送给我
    13:33:50女儿:过后再打给他爸爸不就行了吗
    13:36:11女儿:我去跳楼算了
    其实,再次的谈话,渐渐地让我回过神来。快一点半了,我才在餐桌前坐下,简单地吃了几口饭。临出门时,一再叮嘱年迈的父母,凡接到有关孩子和钱的电话,不予理睬或用其它电话联系我们,若见外人敲门,一概不要开门,有急事打电话直接找我。
    开车上班的路上,我才感到头胀目眩。一到科室,先测量了一下血压,那数值还真得比平时高出了许多。进了办公室,正要打电话通知媳妇和姐姐。此时,在外地的孩子大姨,突然打来电话,张口就告诉我,孩子的QQ号被盗了,有人在上面骗钱,让给某人打电话,要对方提供账号等。也就在这一刻,我的心才真正踏实下来,一边通知周围亲戚和挚友,并说明上面的情况,一边联系结伴出国的孩子家长,在告知警惕诈骗的同时,也让他们尽快联系海外的孩子们,通知她们给家里回电话。
    上述事情,虽然过去几天了,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复。至于其中原因,也并非真正在意妻子和女儿一直在埋怨我,当时为什没有留意,整个过程中几个显而易见的破绽。其实,这些天来,刚刚过去的一幕,始终迫使我的灵魂,跳出自我那个狭隘的躯壳,让它旋转在“上当受骗”一类事端的四面八方,上下翻飞,积聚消散;更让我不得不去凝视、去分析、去品味,凡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旦“上当受骗”发生之际,都注定伴随而来的苦乐悲喜、惊魂未定和患得患失;亦让我一次又一次,不知道究竟应该去质问谁,或向谁咨询如下一些问题:
    时下的中国,为何散在着那么多的骗子?
    对于凡是骗子惯有的一些鬼话连篇,眼下,那些已经上当或没有上当的人事,其是否都只应看做是蹊跷、偶然和各别的现象呢?
    周围这么多上当受骗的案例,其究竟是个性化的弱智?还是社会“治安”的缺失?抑或就是某些部门的失职呢?
    ……
    ……
    ……
    呜呼!尚在呼吸和有心跳的,凡上过当或受过骗的国人啊!请打破一直以来凡事都“忍辱负重”“沉默是金”的条条框框吧,即便为了自身或父母儿女的利益和幸福,恳请你我他和她,张开口,举起手,迈开脚步,一同起来,痛斥、揭露和打击一切骗子的丑恶行径,铲除并清洁任何容许骗子们滋生和泛滥的生存环境,共同营造一个即便不是纯天然的,但必定是人性乐意去自觉维护并爱戴的新天地吧。
    今晚,在国外的女儿微信留言,又有同学被盗号,家长被骗,具体情况不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0:28: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城内外齐烟九点 山水间闲遇三怪

    话说在济南传统景色中,不知由谁归纳总结出来一个“齐烟九点”的盛名。所谓“齐烟九点”,即指站在现今“千佛山公园”山头上,举目北望,尚需在“天高云淡”且城区PM2.5起码“10”之下之际,便可见到济南贴近黄河一线,散布着九座“卓尔不群”的孤山。据说这九座原本就不大的小山头,自西向东,依次是“匡山、粟山、北马鞍山、药山、标山、凤凰山、鹊山、华山、卧牛山”。也正是依此名头,又不知从何时由何人而起,便在千佛山西路盘山路上,还专门立起了一座“齐烟九点”的牌坊,而那“齐烟九点坊”原本是一座红柱 椽的木牌坊,匾额正面写着“齐烟九点”一词,摘取自唐代诗人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句,而匾额背面上“仰观俯察”四个字,则是借用王羲之《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
    对于上面即便此刻就站到千佛山最高点上,也依然看不到亦数不清的“齐烟九点”盛名,略加交代之后,任由你我他加她,面对时下如此“名声”大于“事实”的济南典故,是否都能从中窥见或洞悉,此方水土何谓“人杰地灵”的玄机和因由呢?其实,单从“齐烟九点”落脚在九座孤山之事实下,人们也就不难想象,在这济南市区四周,必定不缺乏“有山有水”的游玩佳处。
    话说新中国,也就在改革开放了二十年之后,具体时日大概于新世纪千禧年左右,四个轮子的私家汽车开始陆续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
    再说刚有私家车头三五年之间,但凡在党政事业或企业以及公司里面拥有正式职业者,其居家过日子的单位宿舍或私家宅院,其一般无论直线还是曲线,能够到达工作单位的距离,保守些说百分之七八十以上,仅凭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也一定耽误不了,诸如带孩子、生火做饭之类的日常家居生活。那么,像这样一类家庭中,当初拥有了私家汽车之后,又能够干些什么呢?别的人家里情况,即便不是凭空猜测,说得再多,也不过好像幻想和捏造一般。所以,下面还是说一说那些年我自己亲历的几件事情吧。
    曾说过我的祖籍就在山东济南市的长清地界,具体方位处在济南市西南部的山区。若说长清是在山区里,也不完全是事实。因为,开车去那儿路上,即便不是一马平川,确实既无多少崇山峻岭,亦不见显眼的盘山公路。不过,那地界儿作为与泰山一脉相承的山麓地貌,一路上散布在丘陵、溪流、沟壑中间,到也有过不少古代先贤或隐士们,曾经于此处修心养性或运筹谋略。
    随着私家车日渐增多,四处游山玩水,业已成了城市居民,每逢周末居家生活中一项主要内容了。而像家庭性一天左右的外出游玩,通常是一家老小三代,或相约两家及三家朋友一起,一般或借车或自己驾车出行,而最常去的地方,还是距离市区不远的郊外吧。
    无论是否有私家车辆,一旦盘算着外出游玩,一般人首先想到的经常还是去名胜古迹看看。但是,而今那些稍微有些名气的景点奇观处,除了门票一般在20到50元(其为2004年价位)不等外,再就是游人太多,且景点内部情况,也大多类似而单调。凡是有些名头的景区之内,通常都是一些古庙、碑林、佳木、游乐园等等,除了真正行家里手可能在那儿欣赏起来并流连忘返之外,在老百姓眼里,它们大致上千篇一律或近似或雷同吧。所以,对于城市周边的许多闻名景区,每每下定决心去凑一下热闹,结果往往是乘兴而去,常常却败兴而归。也毋庸讳言,眼下存在于旅游景点内部的真正问题,主要还是多数景点,特别是一些新开发者,通常仓促上马,且开发无序,每每让人们游览之后,难免生发出来类似这样一般的感慨:与其言心旷神怡,远近皆为古色古香、纯朴天然;毋宁讲触目惊心,到处竟然凌乱杂芜、人造污染。
    老百姓常言“十里不同语,百里不同俗”。仅从济南市中心到黄河南岸,于方圆十几公里之外,所谓近郊地方特色,无外乎只是和城区内一些速成玩艺儿,有着显然区别的东西。单言眼下真正堪言“有明显差异性”的东西,大概也就是一些比较而来的接近自然成长之土特产品了。而此类土特产品,亦不过就是农村家养的禽畜、山岭田埂的野菜和时令瓜果熟食而已。其实,就我自己而言,近些年来,尤其是每年春季,经常是一时冲动而出门的踏青郊游,已不再是慕名前往,而变成随缘似地来到郊外某处,一边和当地人聊聊天,一边打听着有关地名来由和方圆内典故,目的只是从中探寻一下如今乡村与城市之间,依旧存在的点滴生活性差别或诸多个性化异同而已。
    一位朋友已经多次来电话,一定要我多带一些人,到他那里游玩。尽管我老家就在这位朋友居所附近,但我自己对那儿确实谈不上熟悉。到了约定地方,朋友说出了周边几个有名气的景点胜地和游乐场所,但同去的几家孩子,却嚷着要去钓鱼和打保龄球。在陪伴孩子们玩耍嬉戏之际,时间也飞快度过。好像只不过才来了一会儿功夫,却已经到了吃午饭时辰了。
    吃罢午饭后,朋友一再坚持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当地已收入基尼斯纪录的一个地方。原来,大致是在1959年,就在这地界曾经动用了万人力量,就在当地一个名叫“马山”的北侧,用松树通过间隙排列栽培,种植出了“毛主席万岁”的树木景观。
    驱车来到马山脚下,举目南望,相隔了半个世纪,在那儿大半个山坡上,映入眼帘的五个大字,虽依稀斑驳,但风范依存,尚清晰可辨。
    那天正好赶上是当地集市,我们到达时已是午后,而集市还没有完全散尽。几家媳妇和孩子们都乐呵呵地逛集市去了,我独自去和坐在路旁的一位老大爷,一问一答地闲聊了起来:
    “大爷,多大岁数了?”
    “七十八了。”
    “当年你种过那山上的树吗?”
    “咋没种哎,费老事了!”
    “费什么事啊?”
    “光浇水吧,庄稼都荒了!”
    “这附近,还有什么出名的地方吗?”
    “山那边,有个张良呆过的地方”
    “哪个张良?”
    “汉朝和刘邦一起的吧。”
    “是吗!现在那里还有什么东西吗?”
    “没啥东西了,都砸没了。”
    “谁砸的?”
    “有城里来的,也有这里的人。多少年前的事了,都忘了!”
    ……
    ……
    当天从老家地界回来,就在傍晚吃饭时,我便和父亲谈起了此行在老家附近的事情。父亲自十五六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对于家乡事情,若提起名胜古迹来,他老人家所知了了,但对于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还能让他记忆犹新,或说耿耿于怀者,却总是一些像日本鬼子的长枪及其下乡扫荡以及解放前期国共两党军队的拉锯战和那会儿盛行一时的抄家、分田、镇反等故事。其实,据说在爷爷辈上,在第二次划阶级成分时,我家老辈上才被定性为“破落地主”。尽管,对于今天人们来讲,已经不能很好地理解“唯成分论”,曾经对于一代人甚至二到三代人,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及其刻骨伤害。然而,就在此刻,联想到这里,我自己仿佛仍能看到六七十年代里一个个卑躬屈膝、少言寡语、愁眉苦脸,或在接受劳动改造,或被批斗游街的,那会儿随处可见的诸多“阶级异己”分子身影。
    往事犹可鉴,来者正可追。当我们生活眼下日复一日地富裕且悠闲起来的时候,是否也应该看到,亦须认真思考一下:目前,为何还有一些人仍在奔走呐喊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老调?这里面究竟为了一些什么呢?
    就在上面一段经历过后不久,也是一个周末,我和另一伙朋友远离了城市喧嚣,驱车往泰山西麓奔去。
    一路上过石桥、入庄里,时被禽畜阻道。于绕行之间,突遇前面人群熙攘,下车驻足观望,人群中央可见一中年妇女翘首举手且高调骂声不绝,其旁边有一悍男不时抬脚猛踹卧在地上的一个人。于是,我们凑上前去仔细察看,只见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正横卧着一位已接近老年的男人,其衣着褴褛、蓬头垢面,且赤背冼足……如此一个龌龊男人,虽躺在地上呈佝偻状,却一手抱头遮面,而另一手握饼送口中咀嚼,透过其手臂缝隙,尤可见其双目狡黠,而面容坦然,并丝毫没有羞怯廉耻的行色。
    因前面人头攒动,根本无法前行,我们只好把车停靠路旁一空闲处,并恰好是一个五金杂货铺的门前。于是,我便下车,步入店铺内徜徉。闲逛之中,瞧见地上有一小铁铲颇显精巧玲珑,随即费7元购得,顺便与店老板攀谈起来。
    “老板,前面怎么了?”我问道。
    “哦,那小子,割头的。欠揍!”小老板一边忙活着,一边回答。听口音,这老板像是本地人。
    “割头的!老师,什么是割头的?”听这老板讲的话,颇为新鲜,我禁不住又问到。
    “你们城里人!怎么给你说呢!”老板扫了我一眼,没有正面回答。
    于是,我凑上前去,取出香烟,递给业主,听其漫谈。
    被称为“割头的”那个人,原本是当地一大姓人家的独生子。这个人于二十余年前,因家庭成分问题,接近三十岁上仍光棍一条。当初,他本家中有人曾举荐他到邻村学干木匠,而他却偷窥师娘洗浴,即刻被师傅扫地出门了。之后,这光棍汉在外面漂流了五六年,再回庄里时,他自诩见过世面,就被村里安排到一民办企业供职。但不久之后,却又因这人有露阴窥癖的毛病,故从此屡遭老拳。之后,伴随其父母相继过世,他便游荡乡里,得过且过,苟且偷生。平时,每当赶到饭食上,乡里乡亲也送他一口吃的。不过,该村庄正位于一个河岔子上,而此地有个风俗,即“三日一小集、五日一大集”。如此大小集市,刚好就在这块河岔口地方。所以,不知从何时何处学来了一种本事,那“割头的”光棍汉,每逢集市,必悠荡其间,见到心仪可口的玩意儿,一旦索要不成,旋即寻个碎玻璃、烂铁片或任何利器,就往他自己额头上一抹,任凭血滴流淌,唬得买卖人家四散。因此,凡当地了解其人其事的那些卖家,其实也是不得已,一旦瞧见“割头的”过来,早早给他点财物,尽快打发他离开眼前了事。
    “集上就没有人管他吗?”我一脸不解地问道。
    “管他什么?他要吃的,你不给他。他伤自己,‘革营’(当地土语,即“恶心”意思)你没法做生意。真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五金店老板一脸无奈地说着这话,并接着叹息道:“附近庄上的都知道他这个人,一旦遇到时,早早给他点东西,打发走了算了。不知道底细的,揍了他,管委会和他庄上人就会出来了……”
    正当聆听五金老板言语之际,前面人群中突然骚动起来。从远处可瞧见,不知从哪儿过来了三四个二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他们簇拥着两个穿制服的人,挤进了圈子里面。
    那卖饼的一家子看来也不是善茬,穿制服的就在把那两口子一个劲地往卖饼小房里推的时候,那个赤裸上身的悍男,依旧站在那儿骂骂咧咧,像是不依不饶的样子。与此同时,只见那几个半大小子拎起“割头的”,用脚踢着他,一起离开了卖饼的摊位。
    也就一会儿工夫,路面上人群,便四散而去了。
    话别五金店小老板之后,我们一行人去山沟的兴致和激情,业已索然乏味。此刻,已临近正午阳光,大家商量着要找个地方,计划吃点土特产,便打道回府。
    在找寻吃饭的路上,就在和我一起的车厢内,还有人为前面发生的事情,仍在愤愤不平。
    “割头的!什么玩艺儿。不就是地痞、无赖吗?”车上有人如此愤慨。
    “地痞、无赖?不准确吧!”另一个人随口应答道。
    “的确,如此德行,也是生物进化后,唯有人类才会有的产物,既有流氓地痞样的蛮横,更不乏泼皮无赖般的伎俩……”有人虽没说话,但心里如此嘀咕着。
    话说自从国内周末改为休息两个整天以后,每个周日清晨,本来惯于睡懒觉的我,却不能再和周六一样酣睡至中午,而是不得不像上班一样计时起来,送女儿去少年宫学美术。
    就在前一天下午,于楼下遇到邻里一位老大哥,说是他开始休假了,在家里闲着没事干,想到四里山市场上买个鸟、蝈蝈、蛐蛐之类玩意儿,回来玩耍。他晓得我每周日早上,都要开车送孩子学习,于是问我有无兴趣,一起到那个兜售草木虫鸟的“四里山”集市上转转。
    季在中秋,树蝉和草虫嘶鸣,已经只争朝夕,更加不分昼夜地聒噪不止了。如同这秋虫一般,近来的我也有些异样,在单位里无论是忙或闲,为了制度和职责,更尤其为了生活来源,虽说尚能谈笑风生、度日如年,但回到家里,对书籍、刊物或影视,却没有了以往的兴致和格调。眼下,每日晚饭后,也只是外出溜达绕弯,嘴上说是减肥健体,亦不过就是消磨时光,安抚一份像是季节性的浮躁和焦虑。
    前一段时间,我自己曾于晚饭后,游荡着去了解放阁下的黑虎泉,算是拜谒了已经接近三十年未曾见到的泉水汹涌。然而,在接近两个虎头的泉边,凭栏呆看了两日,瞧着那纷至沓来抢泉水的蜂拥人群,我也就不想再去随喜了。
    那一日,于暮色下,我绕到护城河西岸亭阁里,听了一晚上街头巷尾那些“票友”们的说书唱戏。但是,伫立静听其内容,除外杀富济贫,也就剩下邪不压正了;再者,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才子佳人和怜香惜玉。当晚,回到家里,用心一琢磨那说书唱戏的内容物,却都是五百年前的故事演义,看那架势,唯恐说得再稍近了一点,必定毁了谁家祖宗门面,必定招徕是非似的……思虑到这一层,我自己也就不想再去凑那份热闹了。
    眼瞧着这晚饭后都没地儿去了,听邻居老大哥的盛邀,暗自思衬着与其这周末焖在家里闲得无聊,倒不如去别地儿瞧一瞧,凑一个热闹。于是,对于邻里老大哥的建议,也就满口答应了下来。
    如同国内各地方一样,但凡在一个古老市县镇的周围,一般经常都会听说有一些叫作“三里山”“四里山”“六里山”的地方。其实,说起济南市区内的“四里山”的名头,原本也和其它地方情况基本雷同或相似。据说此地这一小片山包的主峰,距离城区内古代所谓“衙门”的大门口,也就是有四华里左右的路程。不过在济南原来叫“四里山”的这个小山包,于新中国之后,已经改称“英雄山”了。究其更名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在解放济南战役之后,新中国把这儿开辟成了烈士陵园,也就是每逢“清明节”前后,这儿便是市区内大中小学校和党政企事业单位集体扫墓活动的指定场所。也就在这块地界的北侧山坡下,原本一直就有一大片,虽然排列不十分紧凑,却也算不上茂密的树林,但自解放以来,由于这片树林环境一直特别幽寂,而附近人们都喜欢在清晨和傍晚,来此处消闲或锻炼身体。所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不久,这里就不再像其它陵园一样肃穆、僻静和萧杀,倒显出颇能聚集人气的场力,一天到晚,都集聚着各色人等。不知具体何时开始,大致岁月上应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们,开始把各自辛苦劳神的产品或创作,或家藏嫡传或者收购买卖而来的花草、虫鸟、古玩、字画等等杂七杂八玩艺儿,一概都搬到这儿,表面上像展示爱好特长,实际上私自交易买卖。最初时,如此排场显然是违法的,但对于这种自发式群众行为,若单凭告示或一般性警戒,甚或就是抓几个典型,也是难以清除干净。于是乎,等到了九十年代之后,这儿由原先私下零售的交易场业,眼瞧着便膨胀成了终日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区,以至于一度变成了聚餐饮、娱乐、购物、赏玩为一体的城市大集。直到新世纪初始,据说是某省市主要领导发了话,有关部门经过设计、圈地和盖房,几经疏导后,才把这儿大部分人马规范到了山的东北边,并在那地儿开辟出了一大片可以合法经营的商贸市场。不过,即便如此,现今仍有一小部分残余势力,可能不愿意承受规范化市场的那份束缚,转而游弋在山北西部几个小街小巷之中,进行着“打游击”似的非法买卖。
    那个周日上午,等把孩子放在少年宫之后,我和邻居老兄,便驾车向四里山奔去。
    邻里这位老大哥看来是这儿常客,由他指点着三转两拐就到了一个街口上。那街面的宽度,夸大地说也不过十来米的样子,而在其两边道路上,全都停靠着依次排列的小轿车。走进街里面,路两旁一个接一个小摊上,都摆放着一些别处少见的稀奇古怪的玩艺儿。或许是季节的缘故,在整个三百多米长的路旁,我能见到的最多、最大、最热闹的买卖,也就是一堆人围着看的“斗蟋蟀”了,若用我们当地人话说:“竟是些斗蛐蛐滴。”
    “斗蛐蛐”在我而言,原本一点也不陌生。小的时候正值文化革命时期,那会儿远没有现在孩子们一样的学习压力,每逢夏秋季节,我们日常生活的最大乐趣,也莫过于鼓捣这营生了。然而,这会儿来到此地,眼瞧着这儿那里人群中那种玩蟋蟀的办法和方式,简直让我一头雾水,站在远处,只有傻看的份儿,根本就是怯怯地站在一旁,甚至都不敢张口说一句话了。何至于如此呢?
    单说在我眼前那些养活蛐蛐的家伙什儿,真格的大小质地各异,而模样形状更加不同。在每一个玩家面前,一般都醒目的摆放着一些像“锅、碗、瓢、盆、筷子、勺子、扫帚、簸箕……”等小玩艺儿,就和一般国人家庭中厨房内用品一样,而且近乎事无巨细而一应俱全。只是它们在大小形态方面,却是我未曾见过的小巧玲珑、蹊跷灵怪的装扮,更尤其是那“角斗”场子和“过招”时的程序,更让我横竖瞧在眼里,却怎么也摸不清头绪了。
    我把一同去的老大哥拽到一旁,悄声地问道:“斗前,故意把公的和母的放到一起干吗?”
    “那叫‘过蛋’,这样可激发斗志。别多说话啊!他们是赌博的。”老大哥一脸严肃地在一旁训导着我。
    就在这儿大半个上午,接连看了四五场廉价的“斗蟋蟀”表演,又从卖鸟老师傅那儿,聆听了半个多小时“喂鸟经”。眼看着快到接孩子时间了,我俩各自买了一只青色蝈蝈,赶紧离开了那儿。
    过去,每每看到有的人,鼓捣一些像养鸟、喂鱼、遛狗或栽花育草之类行为,我总爱暗地里思忖:如此一番作为,究竟算“玩物丧志”啊?还是应归于“闲情逸致”呢?尽管,至今我自己还是分辨不清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有一点应该是没错的,那就是现今人们,的确是有“闲”了。
    何谓“闲”?明朝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上,曾如此诠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由此可见,若说而今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应该是不假的。正所谓,像高子所说的“闲者”愈多,其盛世太平之貌,也必定愈显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1 05:58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沙发
    发表于 2015-12-11 10:47:30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的文。继续关注,感谢克谐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0:56: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籍贯中几多牵挂 故事间无数情怀

    不知从何时开始,眼下生活中经常要填报的档案表格中,已经没有了“籍贯”一栏,而变成了“出生地”要求。一日,拿着单位中职称呈报表,我提起这事,妻子在一旁,不屑一顾地絮叨“填什么籍贯啊,去都没有去过!就是填出生地,也没有多大意思了”。尽管我自己不完全赞同她的意见和态度,却也没有更多理由,去否定她的说法和感受。然而,对于籍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家”,不知为何,随着年龄增长,却时常会有一屡屡牵肠挂肚般的思恋和梦绕。
    我的老家在黄河岸边,据说是黄河入济南的一个拐弯处。虽说我自己不在那儿出生,也始终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从小就知道家乡那儿十分贫穷。
    若说七十年代城乡差别究竟会有多大呢?对此,我自己是说不清楚的,只知道那会儿父母经常为农村来了亲戚而不断吵架,有时会真的动气甚至动手,最常见的是父亲为了老家亲戚间的人情世故,会在桌边喝闷酒,并唉声叹气。
    学生时期,读习鲁迅先生作品之际,才晓得父亲有时提到老家一处古迹,应该是非常有人文价值的,而那处古迹,就是我老家长清孝里铺在庄头孝堂山上的郭巨墓。
    鲁迅先生晚年,倾心于汉代文化研究,曾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过:“汉墓拓片孝堂山宋以前者弥足珍贵。”
    其实,说起我老家的名胜古迹,并非全是受鲁迅先生影响。单是在在七八十年代,真正到了家乡老宅子那快儿,凭借两条腿或骑自行车,任由随意造访,方圆一二公里之内,除了不远处的黄河之外,再就是一个孝堂山了。所以,上学后,不管因何故,亦不管和谁同行,一旦回到老家,总免不了去那个孝子墓地小山上瞧一瞧。
    第一次落脚在据称是汉代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坟,是在我上小学的“文革”期间。当时,大伯家那位每次进城总爱坐在路边看汽车的堂兄,带我来到了只剩下残垣断壁,更没有人看护的这个地方。那时节,墓地那个著名的露天建筑小石屋,只是光秃秃、孤零零地堆在那儿,西墙石碑也是破碎的。记得当时站在在那个石屋旁边一大块石碑旁边,我看了好久。虽然大部分碑文,即便不是只剩下了残缺不清的痕迹,我一样也是读不懂全部,但在模糊印象中,那碑文上面好像说是这个地方位于泰山脚下,并提到了一个和尚如何如何的。
    第二次到孝堂山,是在九十年代初。因为出公差,借此特意老家住了一宿。午饭后,在祖上老宅子里坐着,叔叔和我已经没了可聊的话题。于是,他说让我去看看庄里新修的“家庙”。所谓家庙,其实只是一处闲置房子,里面摆放着大概在1924年整理过的十多块石刻家谱。从家庙回来路上,叔叔顺便提到了不远处的孝堂山,说是已经重修,并有专人看管,而且参观都要购买门票了。在我要求下,叔叔带我来到孝堂山上。
    在孝堂山那个新修了围墙不久的门房前,于交谈中,才获悉看护这个景点的管理员老宋,还是五四年前入伍的老复员军人。经毛遂自荐后,老宋很高兴地免费让我们进了院内,他还拿来钥匙,并打开了专为罩着小石屋而新建的一件大房子的门锁。其实,在此之前,仅从书本上,我也大致了解过这处遗迹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原本想再去认真复读一下西墙边已粘好的那块大石碑上的铭文,但宋大爷十分热情地给我讲解起来石屋内汉画像上的人文意义和历史价值。老人家用手电,照着狭小石屋子里面,对我说道:“你看,你看,这儿就是最早孔子见老子的画像记载。”
    在景区管理员那间做门房的小屋子里面,宋大爷讲到,近几年由海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很多,尤其是来自台湾、韩国和日本的,都想索要这儿石屋内的画像拓片。他还特意拿出来了以往重要游客的签到簿,足有厚厚一大本。我接过来那个大本子,随便翻了一下,有几处是看不懂的外文签名。宋大爷又从书橱里拿出来一件,据说是前些时候北京来的一位老画家,题在宣纸上的墨宝。我走向前仔细一瞧,行文是“天下文章在际遇”,而落款竟然是刘海粟先生。
    借这次机会,我特意向宋大爷打听了一下,此处汉画像拓片的故事。提及这事,他老人家很兴奋,并十分详细地和我说起,两年前,省里有专人,来到此地调查古拓片的情况……最后,宋大爷明确地告诉我,现在这附近存有最早的孝堂山拓片,就在山下我的一个本家手里。
    在下山路上,叔叔给我讲起这个老宋,说他爱喝酒、好吹牛,而且人很倔强。在一般情况下,即便就是周边村里的带人过来,老宋也很少理睬,更别想让他打开展厅大门了。叔叔还说,这个老宋其实不是本村的,但老宋讲得拓片故事,确有其事。
    关于孝堂山附近拥有现存孝堂山最古拓片的人家,原本是我们一个远房本家。民国时期,大概就在日本鬼子占领这个地方之前,他家里藏书,就被当时济南来的专家鉴定后并收走了,还留下了收据。解放后,他们家里人,一直都不敢提及这件事,大概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末期,因这户人家中有的当上村干部,由此才开始到省市里找人查询。好像就是省图书馆,有人给了答复,还退回来一些东西,至于退回来的究竟是书籍还是古拓片,叔叔也只是耳闻,他自己也没能亲眼见到。
    就在上面和叔叔一起参观孝堂山之后,大约过了大半年,好像就在春节前后,孝堂山上的老宋曾经给我写过一封信,主要讲述他在部队受过伤以及目前患病情况,并向我问询了一些当时国家相关复退军人政策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次来信中,老宋在信封里还附带着一片折叠规整的汉画石拓片,上面是一副完整的礼仪车马。
    2002年夏天,因觉得在市内开车不过瘾。于是,便带上父亲和孩子,一大清早就往老家奔去。路上,女儿一脸不高兴,一再问爷爷:“到农村有什么好玩的?爷爷,您小时候在家里都干什么呀?”
    才到了家乡庄头上,父亲便说想先到孝堂山上看看。来到山顶,却发现原来保护石质墓室的大房子周围,都已经换成了高高的水泥院墙,那墙头上还横竖插着玻璃渣滓。这景区的门房大门,当时紧闭着,通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堆着一些沙土砖瓦,而狗的狂吠声,却不时地从里面传了出来。我们等了好长一会儿,却始终没有见到其他的人影。于是,爷仨在孝堂山顶上,沿着围墙,深一脚浅一脚地转了一周遭。父亲边走边指着周围的这儿那里,说是这些位置上曾经有过大廊坊、小廊坊和哼哈二将等,并讲到了石屋后面曾经有暗室和墓道,还特别提到了当年日本鬼子据点,就建在这个山头上。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上面曾经有过日本鬼子炮楼,才引来了抗战烈焰,并把这儿变成了瓦砾废墟。
    话说起来,单纯我与父亲一起回老家,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我们祖孙三代一起回来,这次却是头一回。女儿年幼不懂事,见到三四位堂兄妹都挤在门前院外看着她,更是一步都不肯离开我,倒也没有急着说要离开。尽管一日时空来去匆匆,但在中午饭桌上,我在一旁聆听着父亲、叔叔和大伯家堂兄叔侄三人把盏叙旧,从中了解到的确实都是关于“祖籍”的事情,而这一切,则更是于别处不可能知道的信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通常在过不了几年总会遇到的汛期之际,为了“丢卒保车”需要,黄河就会从长清孝里这儿掘堤泄洪。所以,孝堂山西边村落上的旧农舍,不仅全是石头垒砌,而且所有房顶,全都是可以当床铺用的平顶台子。也就是在这里,听长辈们说起,在解放后1959到1961年,因为天灾加人祸,这块儿民国时期曾名叫“水里铺”,而于解放后改称为“孝里乡”的地方,在极端饥饿和贫困下,又出现了“闯关东”和“下沾化、利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或讨饭流浪。已过世的爷爷和大伯,在那会儿也曾有过四处讨饭和去沾化谋生的经历;另外,我也是第一次才听说,那会儿“闯关东”的一位堂哥,眼下也要从东北林场回来了,但至今也不清楚,这位大哥归来,究竟是为了“物质”上生活幸福需要呢?抑或只是“精神”上落叶归根追求?
    以往于闲暇随笔之中,我自己对于籍贯问题,就曾表示过一份反感情绪。究其原因,若说实话,就是近年来虽说工作上与社会面接触广了,但我自己仍像学生时那样,脑子里始终缺少“籍贯、原籍、老家、老乡”这根弦。所以,平时与领导、同事、朋友、同学等闲聊扯淡之间,从来不去避讳或顾忌这一话题,更尤其是凡涉及城乡差别、区域落后或某些地方劣根性之际,经常会在不经意之间,可能就是随随便便的一句感慨或张口就来的话,却已经得罪了一群人或某些圈子人物。
    一位特别尊敬的领导大姐和一位时常扎堆一起的“发小”老兄,都曾经私下提醒过我,要特别注意照顾一下其他人的常情和心态,尤其是凡涉及类似籍贯老乡等某些个性化和地方性话题上,更应该慎言,并力求避免“祸从口出”。伴随生活经历日益增多,也正是有过这样一种提醒和警示,让我近来特别用心观察着类似这样一些话题内的常态现象或痼疾问题,并从中体会和看清楚了一些其实是庸常、狭隘而极不高明的东西,他们不仅确实存在着,甚至令我格外惊讶和愤懑了。
    在中国男人圈子里,无论级别高低,也不管年龄大小,甚至不在乎钱财多少,但凡彼此或众人在言谈话语之间,务必警觉并慎重提及像“籍贯、原籍、老家、老乡”之类问题。否则,除升官、发财、成家、交友或立言、立行、立德等等诸事,不管是否变得顺利或不顺利之外,尤其一旦遇到个人生平关节点上,不但容易惨遭排斥、挤兑、穿小鞋、下黑手等等诸多不快之虞,而且有人甚至始终不能明白,其根本来由和错误原委,反而真以为单纯就是“宿命”使其然者。
    或许正是认识到了上述一种情节,眼下于迎来送往之间,尤其面对亲朋、故旧或上下级们之际,虽说我俨然一如既往地一团和气、仗义执言,但自个心里十分清楚,恰是私下里已有这样一份觉悟,确乎让我凡举止言谈上,一下子变得乖巧了许多。然而,一旦远离某些人群或圈子,那个孤寂沉思的自我,每每又会审视着“家族、故里、籍贯、老乡”等等弄出来的这样那般的情节和症候,又不得不发出“可悲亦复可怜”的感慨和喟叹了。
    或许在这“故里、籍贯、老乡”话题里面,所涉及到现实优劣得失性的感概或喟叹,也不过就是我自己惯常有的杂咀稗说、小肚鸡肠罢了。是啊!毋庸置疑,就在眼下大千世界里,无论行走国内,还是徜徉国外,都经常地会被问到同一个近似样的老问题:“你老家在哪儿呀?祖籍何处啊?”所以,像“亲不亲故乡人”这话,不但太有道理,里面也一定不都是坏事
    近来,说不清是天气忽冷忽热闹得,还是教育活动真得卓有成效了。同事之间,串门闲聊,日见稀少,甚或见面时刻,所关心问题也都变了味道。
    那日,在一天之中,我至少被问到两次以上关于“老家、籍贯”的问题。对此,若我自己没有警觉,也就作罢,偏偏临近下班了,我异常忧郁地向办公室对桌讲道:“今天怪了,一天说了不下三次老家的地名,好几年没回老家了,不会出啥事吧!”
    隔日一大清早,老家唯一健在亲叔叔的儿子,便打来了电话,说他父亲突然口角歪斜,而一侧肢体活动不灵了;并说,已经到庄上卫生院看过,医生建议到城里好好治疗一下,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听到这消息,作为医生的我,即刻满口答应下来,一边让他们赶快打车赶过来,一边联系着医院和病床。
    在医院大门口静候了三个多小时,看到亲叔叔老态龙钟地被人从车上搀扶下来,我赶紧垂下眼帘,并将心酸泪水忍进了肚子里。叔叔比父亲应该小五六岁吧,他哥俩儿站一起,若猜测年龄的话,一准都会翻过来理解。都说城市里污染严重,夸奖农村空气新鲜,眼下见此情形,即便用紫外线理论诠释皮肤黑白原因,确实也一点不难,但若进一步深思,经不住要质疑,既然同样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何以会出现如此明显“精、气、神”上差异呢?面对类似疑惑和质问,任何人如果不破费一些思量,大概也不敢轻易开口解答吧。不过,对于存在于我父亲与亲叔叔之间一些显而易见的差别,在我看来,完全就是日常营养、劳动强度,或直言就是生活综合质量,所造成的距离和隔阂。
    事实上,此刻的我虽然说不清楚,现行义务教育阶段是否还在讲述“三大差别”的问题。但是,在三十年之前,就在我自己写作文或表决心之际,都一再强调着国家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消灭三大差别”。而今,仅从眼见事实看来,这“城乡差别”不单单依旧存在着,显然易见,其差距还是蛮大的。
    叔叔住院中,我曾隔三差五地看望他,相互之间除了病情上问答之外,再就是家长里短。这期间,若能扯上一点“文化”性质的话题,倒是真有一个,也就是家乡故里的“孝堂山”了。
    据家谱记载,我家起码有十代以上就居住在山东济南长清的孝堂山下,仅从没有多少文化的叔叔到上过高中的弟弟这儿,他们对孝堂山的关注和理解,不过是一些山头、房屋或围墙之类的更替变迁。至于其中文化内涵和来龙去脉,亦不过就是一些笼统大概的谣传或戏说罢了。然而,正是在他们支离破碎的回忆与描画中间,我感受着时下的乡村风俗和农貌民情,并从中能体会到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孝堂山”的爱怜痛惜和力不从心。
    关于孝堂山的人文价值,书写到此,我专门查阅了过去的读书笔记。当初,在阅读《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年初版)时,就在鲁迅先生在与友人书信往来之中,曾多次提到过《孝堂山画像》,并表达了没能找到“孝堂山画像”的上好拓片之遗憾:
    “…即印汉至唐书像,但唯取其可见当时风俗者,如游猎、卤薄、宴饮之类,而着手则不易。五六年前,所收不可谓少,而颇有拓工不佳者,如《武梁祠画像》《孝堂山画像》《朱鲔石室画像》等,虽具有而不中用,后来出土之拓片,则皆无之。”(见《鲁迅书简》p29与台静农书)
    “(一)武梁祠、孝堂山二种,欲得旧拓,其佳者,既不全亦可。”(同上书p30与书者亦同上)
    “‘孝堂山画像’亦汉刻,似十幅,内有战斗、刑戮、卤薄…等图,价或只四五元,亦颇可供参考,其一部分,亦在‘金石索’中。”(书同上p17与姚克书)
    摘抄鲁迅先生上述话语,旨在说明孝堂山的石墓遗存,不仅仅是一般文籍图谱所说“该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而是从这一墓主人身份真实与否、周边环境、墓葬规格及其汉画像内容等等,更是极富历史价值和文化研究意义的客观材料。
    闲话游山玩水,扯谈祖籍家乡,其实像孝堂山一样盛名古迹,在国内真的数不胜数。中国有句老话“数典忘祖”,当国家和民众日渐富裕起来时候,即便仅从“招商引资”“聚宝敛财”上考虑,各级政府和诸位德才贤士,可否少些“急功近利”“浅薄短见”的行举,与其鼓捣一些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何不挖掘潜力,为凸显各地名胜古迹的真实价值和实在意义,贡献出彼此一份积极而有效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地板
    发表于 2015-12-13 11:44: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内容不错,很有趣味,探求人们不知的领域,或好奇,都是克谐老师本文吸引读者的地方,叮当仔细认真等待下回分解。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
    发表于 2015-12-13 12:09:1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11 10:56
    第二章 籍贯中几多牵挂 故事间无数情怀

    不知从何时开始,眼下生活中经常要填报的档案表格中,已经没有了 ...

    看了克谐老师这一回,备受感动,那种家乡情,那种对家乡文物古迹或古风人情的描述,都深深融入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感,是中华民族、民族情节和文化积淀的呈现。
    溯根求源的实质,并不是表面上的那种浮夸,而是真正通过对地理名称和人文的探求,得到一种愿望,那就是期待官员们做点有利于百姓的正事!
    文中,无论是现场游览还是从鲁迅书简中的引用,对家乡的孝堂山念念不忘,其实还是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根,生命之根的来源,人们不能忘却。
    克谐老师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没有大的喧哗,但章回体文字中的信息蕴藏量很大,既有现实的故事,又有发自内心的感慨,还将那种沉甸甸的期望渲染。
    不错的《参观游览偶记》,继续阅读体会,问好克谐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0 21:11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6#
    发表于 2015-12-14 09:27:54 | 只看该作者
    筱欣奕奕 发表于 2015-12-11 10:47
    长见识的文。继续关注,感谢克谐分享。

    跟随作者笔墨,领略各地不同的人文风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0:3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14 10:39 编辑
    钢钢好 发表于 2015-12-13 12:09
    看了克谐老师这一回,备受感动,那种家乡情,那种对家乡文物古迹或古风人情的描述,都深深融入了一种发自 ...

    谢谢!宋兄费时费力一读。原本都是一些旧帖子,也是借鉴以往游记的格式,去年尝试用章回旧体,勾连一起,算是一种辑本吧。所以,段落和文句思路衔接上,不是特别顺畅!之所以再次转帖,谋求在年末岁尾相对空闲时节,整理的更和谐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0:38:07 | 只看该作者
    夏末微凉 发表于 2015-12-14 09:27
    跟随作者笔墨,领略各地不同的人文风情。

    谢谢!对于此辑本,不敢过多奢望,但确实都是自身经历和体验。在此一并感谢落脚本社区以来,“夏末微凉”君的评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1:0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14 11:15 编辑

    第三章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话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如此美丽诗句,凡在山东济南市接受过中小学教育者,对此都应该耳熟能详了。像这样一幅描绘济南景色的对子,即便在今天,只要亲临济南市区内的大明湖北岸,来到湖畔有一片回廊的亭榭中间,在一处名曰“小沧浪亭”的西洞门两旁,依然可以见到。不过,现今这处月亮洞门两旁的石刻,已经是摹本了,据说的原件实物,我自己曾经在大明湖偏东北侧铁公祠里见过,但那会儿已经残破不全了,眼下也不清楚是否还在那里。其实,且不追究这幅对子上的诗词字句究竟是谁的杰作,单说书写这幅对子的作者,即清代满族大书法家铁保,以及这幅楹联放置的地方,原为“祀明人铁铉”的铁公祠之缘由,现如今,若有人依此溯本求源,从中不免生发“世道变迁”“生死轮回”样的悲悯和哀叹。
    上述开门见山话语,亦不过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因为本章标题文句,原本意在强调本文将要说点济南的事情。然而,即便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样的个性佳句,单就济南一地,或许可谓“家喻户晓”吧,尚若离开此块儿水土,任凭而今“家、国、天下”传媒工具何等多样而发达,仅依我个人在以往经历、感受和认知之中,所获悉的国人品性,如此既能代表济南风土的诗情画意,大概于国人之中真正知晓者,都不可能超过十分之一吧。
    因于济南成长到二十岁头上,有幸假借恢复高考热风,才得以离别济南去外地求学。就在还没去青岛上学之前,我自己根本不晓得济南夏季,尤其炎热高温,在外地已经是有些出名了。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国内高考阅卷,或许不仅是因为国内统一试卷的缘故,在省内一般经过挑选后的各地市区县优秀老师们,都要集中到一个城市里,进行集体批阅和汇总。在那些年头里,仅在山东一地,是否有到过集中到其它地市阅卷的范例,我没有查询过,这期间曾经集中到济南市内阅卷情况,则一定有过的。
    在我刚入大学校门的日子,已经是立秋后的九月了。虽说当时尚不清楚济南夏季的炎热已经名声遐尔了,但却明了在济南一般于立秋后,除了偶或遭遇“秋老虎”之外,通常都会是一日胜过一日的凉快。尽管不仅是这一个因素,“秋天的济南”正如老舍先生曾经在文章中描绘的一样“的确是这儿最美时节”。然而,今天细想起济南秋天的美好,其实不过就是与其它季节比较后,而得来的结果罢了。通常一年中,当渡过了一个干燥酷热的夏季之后,仿佛也特别能够显出这儿一份秋高气爽的惬意。
    要说起来,最初让我知道济南特别炎热的人,还是刚入大学校门时的一位老师。这位高校老师,在极力夸赞青岛气候拥有十万分迷人魅力之际,或许为了强化他那非同一般的感受绝非溢美之词吧,随即便讲起来那些年每次到济南参加高考阅卷时,即刻如同掉入了火炉里一般。这位海边的老教师说起济南夏季的酷热,不仅是白天里热得吃不下饭,甚至晚上也必须挨到午夜之后,只有起了一丝丝凉风时,才能躺得下来。至今依然记得,当时这位老师,还即兴举了一个鲜活例子,惹得同学们轰堂大笑。他说,在济南的夏天里,若把板凳放到太阳下,一会儿再拿进屋里,就没人敢坐上了。
    在外地上大学期间,只要有空闲,我总爱到各省市转一转。由此,从中相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同学和朋友。也就在这种交往中,才陆续听到他们时常会议论国内“四大火炉”的话题。
    所谓“四大火炉”究竟指哪几个城市呢?即使在今天,我自己也没有真正一清二楚。不过,在以往像是武汉、南昌、南京、重庆、济南等城市,每每于闲言碎语之间,都会被时常提及。
    关于国内“四大火炉”的不同说法,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在“江南”或“江北”地理位置上的区别和划分。仅就上面提到的几个城市,因为像武汉和重庆,我至今也没有在夏天去过。所以,对于武汉或重庆的夏天,究竟是何等样子热法,也就不好乱发议论了。但是,对于南京和南昌的热,我在夏季是领教过了。因此,不妨在这大热天里,给予杂咀稗说一番。
    话说公元1987年盛夏,我和几个朋友,搭乘熟人联系的免费列车,刻意到黄山游玩。记得中间经过几次倒车,夜深才到达了当时还叫“屯溪”的现在黄山市,而那一天刚好是“八一”建军节。当时,黄山门票只收两元钱,索道还没有建设,而从黄山游完返回南京时,应该是八月三四号了。又因为还要搭乘免票列车,所以必须等到隔日那趟列车返程,才能顺乘。由此,我们一行四人便在南京逗留了一天。
    于南京那一日,我们依次观瞻了雨花台、南京长江大桥和中山陵,而这天自清晨到午后,天空一直下着细雨。所以,白天游玩期间,也就没有感到有多么异样的炎热,只是到了下午四五点钟之后,于“白下”路附近,找到了一处客栈。安排好住宿后,当时雨已经停了,我们一行人本打算到附近商场里转转。等我们总算找到了一家稍大点的国营商店,未曾想偌大一个商场,尽管敞着大门,而门前却坐着一位手拿蒲扇的老师傅。印象中,在这位老师傅身旁边还立着一个纸箱子做的牌子,上面写着:“天气炎热,暂停营业。”
    虽说对于在南京市区内曾经遇到因“天气炎热”而“暂停营业”的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但是,此刻我尚且觉得,那会儿单纯“因炎热”而“停业”,好像不大可能吧?!难道那时候国营商场里,还没有空调或冷风设备吗?或许,那天碰巧大面积停电?或许……总之,正是这份印象,才让我意识到何谓“火炉”样城市。而我在南京那一天,尤其是到了夜间九十点钟以后,白下路周围那横平竖直的大马路上,却依然灯火辉煌,特别是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热烈场景,让我至今觉得:他们并不是出来消费的,而是不得不在外面纳凉吧。
    到了八十年代末,具体在公元1988年,也是在“八一节”那一天,我作为校足球队成员,赶到了南昌,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医学院校足球比赛。而在那儿一周多的经历,至今让我,不单单是念念不忘,甚者每逢高温炎热时分,便会当成我自己特庆幸生活在济南的一个理由了。
    夏季的济南,白天高温在三十五度以上,可谓习以为常。以往在没有到过南昌之前,不仅是我自己,大概夏季中的济南市民,都会一再抱怨,或是身心最不能忍耐的,大概都是这儿的高温加干燥。济南的夏季,即使不像近来有些年份的盛夏里,每每会有“昼晴夜雨”样的惬意气候出现,但在济南,一般到了夏季的夜晚,也确实如同我自己曾经听说的一样“近午夜时,总会有一丝丝的凉风……”。所以,即便在济南盛夏之中,于凉风之下美美地睡上一整夜,总是不成问题吧。
    若论说起来在夏季会“因炎热烦躁的以至于夜不能寐”的苦恼和烦厌,即刻就会让我联想起来曾经于南昌的那段生活。当时,白天参加高校足球赛,按说剧烈活动后,到了夜晚本该睡得很沉。事实上,却恰恰相反,那时节每个夜晚,一旦临近两三点钟,我都会被热得爬起来,到盥洗间冲过凉水后,再接着躺下,但一大清早,便又会被热醒了!
    在夏秋交替季节里,我也曾到过江南其他一些地方,若在同样高温天气中,在那儿让我感到最不适应的,不仅仅只有闷热,还有十分难耐的潮湿。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说起周围环境气候,无论指冬季严寒,还是夏季炎热,抑或在花季的春,或言于肃穆的秋,一般都无法回避“干燥且多风沙”的事实;而在南方,置身四季如画和枝繁叶茂之间,自然不难找寻出来“温润且潮湿”的因由。
    近年来,时常看到国内外都有报道,说是全球气候会有着明显转化。而在这些传媒消息中间,不单是强调已经老生常谈的“全球变暖”问题,而且预言中国北方会变得“湿润多雨”起来。
    跨入新世纪之后的济南,仿佛为了应验传媒信息颇具“真理性”一般,有时也真的如同江南一样,不仅艳阳和雷雨交替,甚至时常还会昼晴夜雨不断了。当数十年不见的“清泉石上流”,又让泉城人欣喜雀跃之际,我自己却独处一隅,尽管汗颜不已,却也不得不赶紧闭口,不敢再去挑剔和抱怨那一个个“潮湿且闷热”的江南式“火炉”样城市,暗自体会和品味着当下济南“昼晴夜雨”中的闷热和湿润。
    毋庸讳言,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济南,尤其是对于她的环境气候,我总是矜持着一份不尴不尬的心态。而如此摸样心态形成,绝非有生既来,完全应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若要再进一步说清楚,其中的根由和原委,就我个人能而言,一定是在外求学和走南闯北之中,就在知晓了诸多相关济南气候的针对性议论、比较性说明以及一些地方性偏见之后,才逐渐成形起来。
    是啊!在过去岁月中,曾经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中间,但凡非地道的济南人,的确就没有一个在我面前赞美过济南气候宜人。不过,在他们中间,却又实实在在地对于济南气候,经常有着“夏日午夜前酷热难眠”的抱怨,亦有过“春秋风沙扑面迷眼”的笑谈,更有近似亵渎般直言不讳:“干燥少雨,风大无雪,冬似冰窟,夏如火炉。”
    其实,对于济南的环境气候,任何人都无须卖弄近代老舍先生曾经有过的赞誉,仅需要她或他或他们,亲自在这个城市里住上三年两载后,亦不难发现,济南这儿确实有着显而易见的“春季多风、夏季酷热、冬季干冷”,也不乏见“唯有秋季的天高云淡、风和日丽”。除此之外,人们或许还会发现,在济南不但有类似“四季分明、节气应时”一模一样,唯华夏文明才拥有的古色古香,而且还可以在每一次季节转换中间品味和体会到,俨然就是地方特色一般,极其鲜明的文化气质和人文景观。
    初春,仿佛总笼罩在隆冬的淫威之下,但如同任何人都能沉醉在宋代济南名人李清照“春寒料峭”之类词情诗意一样,此种时刻的济南,已经开始弥漫着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气了。
    夏日的登场,虽然始终风风火火和热情洋溢,但当人们尚在慨叹就像“秋老虎”一般燥热异常之际,晚风却总是携带着沁人心脾的清凉。
    秋天中的济南,无论徜徉山峦街巷,抑或漫步湖畔河堤,即便独自在房舍或院落一隅读书冥想之际,却总能于无处不在的自然、慵懒和淡雅气息中间,觅得见老舍先生影影绰绰的身姿及其文笔描绘的地方情趣。
    至于这儿冬季,气候特色则完全被齐鲁大地上“过年”的浓烈地域风情和盛久不衰的孔孟文化氛围,所冲击和替代了。从华夏民众所谓“过年情节”之中,愈发体会并凸显出了齐鲁儿女,在每一个年末岁尾的时刻,愈发彰显的人格本色和风俗景观:狂风劲舞,吹得尽败叶枯枝;数九寒天,难阻隔聚家归途。
    是啊,每逢春节,凡四面八方的山东人,尤其父母尚在者,伴随冬季渐行渐远及其除夕临近,齐鲁儿女每一颗肝胆心脑里面,无不涌动着一股股抑制不住急切期盼“回乡”“回家”“聚首”“拜年”的欲望和冲动。
    此时此刻,立夏已过,而戊子年(2008年)夏季正当其时,不过前日听收音机里说,济南夏季要到5月15日才真正开始。虽说如此信息,只是在清晨上班途中的偶闻,但这样一种源于正统传媒的话语,却让我一下子当真起来,于是便暗自嘀咕:“哦,原来各地方步入夏季的时分,还有一点不同哩!”
    其实,关于各地方节气时刻的来由问题,我从未用心研究过,仅是通过类似“冬至饺子、夏至面”一样的日常生活习惯,才留意着“节气”的存在。不过,即使凭借生平中年复一年寒凉酷暑的历练,无论你我他或她身居何处,大概都不难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即便仅作为环境气候中“风、寒、燥、湿、温、热”等征候变化的界标,若说其与时日和气象变迁,每每都吻合的丝毫无误,其则无疑是信口雌黄和自欺欺人;若用“虽不中不远矣”一类俗话,去闲说、去察看、去分析……毋庸置疑,确乎经常是那么科学而又实在。
    近日,室外气温急速地上升了许多。前几日,满目所见的还是“二八月乱穿衣”的老样子,而眼下抬头四望,且已经遍地夏装了。难怪济南老人们常说:“济南春脖子短,昨儿才换下秋衣、秋裤,今儿就穿上凉鞋、背心了。”
    说到济南春季的短暂,我始终不曾真正认同过,特别在现代化都市里面,当棉袄、毛裤基本退出了时尚生活舞台,而“牛仔裤、露脐装、香肩、短裙……”简直整个儿四季不分,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招摇过市以至于习以为常的事实之下,谁还真正在意此处“节气”是否应景?谁还真正在乎这儿是否“春短夏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0#
    发表于 2015-12-14 12:47:53 | 只看该作者
    走南闯北,唯独偏爱故土。
    这种情节,大概在游子中最能体会。
    就像在一地生活多年,且土生土长,他处风景再好,也是过眼烟云,唯有家乡浓浓的味道沁人心腑。
    济南曾经去过,大明湖也游览过,作为山东省的省会,还是有大都市的热闹景象。
    至于气候,则是大自然赐给的自然现象,倒是那种因月圆月缺引起的文人墨客那种情思,千百年来流传了一篇篇佳话。
    克谐老师那种淡淡的情思,融于字里行间,行文则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欣赏佳作,期待后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6:20:1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南依山北面黄河 赏济南奇特景色

    凡旅游,无所谓一日往返的近郊休闲,也不管自费随团的天南海北或周游列国。于其中,都有一项不可缺少内容,也是一件必须要解决的事情,这就是“吃”了,即当下所谓“舌尖上”那点事情。
    从旅游角度谈吃,恰当话语应从“饮食文化”讲起,而“饮食文化”相较于平民百姓而言,颇显玄妙、空泛,不如直说“地方名吃”,来得更加明白和实在一些。
    讲起“地方名吃”,世界之大,中国之广,凡人群居住地,都可以鼓捣出来,少者一种,而多者无数的特色吃法。若探究这些吃法,何以成名并变成了特色,一旦悉数罗列起来,无外乎有的是食物内容里惊奇,有的是饮食形式上新颖,而更多的则是营养成分、口感滋味、花样工艺、因地制宜等,诸如此类一些民俗传统内涵方面的考究。然而,任凭人们在“吃”的内容及其形式上如何变化,即使眼下针对“吃”的问题,已不再是曾经年月日子里,只为了“果腹求生”目的,但纵观人们在旅游或闲暇中“吃”的欲望和期盼,亦逃不过“情趣”或“媚俗”而来的蛊惑吧。
    单言盛行于齐鲁大地上的饮食特色,也就是中国美食文化中一概统称为“鲁菜”的样式。说起“鲁菜”,在中国“四大”( 川、粤、苏、鲁)名菜系列之中,原本就是榜上有名的。不过,当下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面对国内名厨佳肴图谱上惯常提到的一些“鲁菜”名吃,例如:“九转大肠、四喜丸子、糖醋鲤鱼、爆三样、炝腰花……”等等,别说平常人家现在都少有问津,即使在大席佳筵之上,偶得品尝,其口感滋味,也与时下地方习性和民众口味,相去甚远了。因此,单从时下“鲁菜”品相上说,若讲“地方名吃”,倒不如直言“地方小吃”来得精准明确,像在济南由时蔬“蒲菜”“脆藕”而来的佳肴,无论“煎、炒、烹、炸”,从果腹充饥到口感味道及其文化内涵上,都颇多特色和讲究,而山东其它地方的,如:“胶东一品鲜”“淄博酥锅”“德州扒鸡”“聊城乳鸽”“菏泽羊杂汤”等等,不仅风味十足,也更加实实在在了。
    其实,若说起“地方小吃”来,每到一方水土之上,无须去看书本、查地志或咨询“文化人”,只需找一位当地的老人家,或去路边虚心打听;或于吃饭时辰,到人头攒动处察看;甚或单凭道听途说,亦可觅得其所在。尽管这样找到的“地方小吃”,经常是一些地方上时兴时髦的吃法,而不一定都是当地久负盛名的“土特产”。然而,任何一种时兴时髦的东西,一旦在某一区域形成了规模,其中必有特色理由和地方情怀。
    丙戌年(2006)盛夏。一济南老乡自广州发财归来,朋友数人原本约好了,于某酒店相聚。下班后,我开车才上了公路,朋友一个电话便打了过来,说广州回来的伙计,要求吃“地方特色”。
    听清楚了对方要求,我便在电话里直接问道:“他想吃什么特色啊?”
    朋友即刻简介利索地回答到:“到地摊吃烤串。”
    “地摊吃烤串”实在算不上是济南的地方特色。眼下,凡在北方城乡,这“地摊烤串”俨然变成了司空见惯的城乡一景。近十来年,别处情况尚不十分清楚,单说在济南,无论春夏秋冬,更尤其于夏季夜幕时分,从市区到近郊,凡公路两旁或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地摊吃烤串”,已堪称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了。
    古人盛誉泉城济南,最著名的莫过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了。但是,如此诗情画意的赞叹,每每让今天的泉城人,于自在和骄傲之余,也禁不住心虚和惭愧。眼前,这儿周遭之下的环境事象,若与古人诗情画意对比起来,一旦究其本质,确乎距离“名副其实”愈发“相去甚远”了。不过,眼下在济南,若聊起“地摊吃烤串”的事情,但凡年轻力壮的济南人,确乎都能当仁不让,并还会有许多话儿可讲。或许,这也正是我们一位济南老乡,从“特好吃”的闽粤地界回家乡故土之后,吆喝着非要首先品味“地摊吃烤串”之特色之因由吧。
    现如今,凡到济南地摊上,通常眼见的烤“串”模式,一般要架起一到几个长条形铁凹槽。单言那铁凹槽长度,通常短的也就十多厘米,而长的现在都有超过10米的了。每当夜幕降临,散布在大街小巷的长短铁凹槽内,都开始引燃了木炭,并在每个凹槽上面,横放着经常是用自行车辐条改造的铁签子。而那签子之上,一般都是事前穿好了各种各样内容的食物。若说起这签子所要“串”上的食物内容,眼下真格就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直说是乱七八糟,也实不为过吧。不过,也毋庸讳言,且不论那签子“串”上东西,究竟有多么新奇古怪,都一样先是放在凹槽上面,在一通旋转翻烤中间,并还要不时地喷撒上,像是“盐、味精、孜然、辣椒粉、胡椒面……”之类的特色调料。所以,凡来到任何一处能够粗成规模的烤串地摊周围,远看必是乌烟瘴气,近瞧均为烟熏火燎。
    自古至于今地球之上,凡能够主动“猎杀烤食”为生的动物,也就只有人类,始终乐此不彼,而生生不息。单就近些年,全国各地之所以一下子流行起来“地摊烤串”的饮食方式,大概认真去追溯起源的话,根本必定落在新疆无疑。因为前些年,正是借助春节晚会上电视小品“新疆烤羊肉串”的露脸和渲染,“烤羊肉串”这一原本局限于中国西北边疆的简易土著生活方式,旋即红遍了举国上下和大江南北,并普及到了城乡县镇的大街小巷,且业已成为中国社会进入“声、光、电”高科技时代以来,最为时尚流行的饮食情调了。
    细说起来经历近乎十余年的普及流行,为何现如今这种地摊式烧烤,还能遍布于国内各地市、乡镇、村舍的街道旁或餐室内,尚且依然勃勃生机而方兴未艾呢?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最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大概就在于这烧烤“串”上的食物内容,通过各地区华夏儿女极其聪慧大脑的一番革新,尤其通过因地制宜和广开财路,使其完全改变了原本像是仅售羊肉的专卖店,而一下子却演变成了任由各自喜好且完全可以自由选择的杂货铺或连锁超市了。
    下面仅是挂一漏万地简要说一下,散布在济南市区内无处不在的烤“串”内容物吧。屈指算来,当下时常可见的如此内容物,大致如此:肉串,像是“羊、牛、猪、狗、兔、鸡、鸭、鹅”等肉块及其由之而来的红腰、白腰、腰头、板筋、心管、鞭、宝、翅根、翅中、翅尖之类;另外,则是一类水产品,常见的鲫鱼、春鱼、鱿鱼、鱼干、虾、蟹、牡蛎等等;再者,就是果蔬类,一般有香蕉、苹果、橘子、薯片、大蒜等等。除此之外,在济南的烧烤摊位上,一般都备有可凭借各自喜好而任意选择的时令辅料配菜,或名曰“下酒小菜”或“拼盘”,多数都是煮花生/毛豆、酱田螺、炸金蝉、凉拌豆腐皮/黄瓜/藕/三丝等等;再加上,本地盛产的生、熟啤酒,或高、低度白酒。于是乎,经常乐于搞聚会的那些同学、同事、同乡或亲朋好友们,也不管只有一二位还是多到十人以上,尤其在街道路旁,一律马扎方桌,热肴冷饮,嬉笑怒骂,不拘一格……如此模样姿态,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在其中。
    若要进一步查问那“串”的价格,在济南当下(2006年行情),每串一般都在三角到两元不等。
    若想再进一步了解一般人的食用量和实际消费状况。那么,仅举一个实例吧。就我上述的一位朋友自广东回来,当晚一餐五人中,吃串最多的一个人,他自己就食用了一百一十余串,而少如我者,只不过十六七串,再加上酒水和拼盘,总计花费亦不足三百元。
    而今无论谁再到济南来,凡想要到地摊上吃烤串,尤其是那些见多识广者,真格地亲临体会和品咂之后,或许从这“地摊吃烤串”中间,已经难以找得到何为地方特色的品质和味道了,更不容易从中寻得所谓流行时尚的媚俗和风骚。究其原因,大概不应单从政府性复兴地方文化意向上考量,或许还应有环境优化上的压力使然,而单就我个人而言,除了消费价位已经虚高和各色酒水的纯度陡降之外,关键还是那“串”的内容物,时常在打听、询问和审视再三后,依然心有余悸。尽管如此,即便今天任何一个人来到济南,每每于地摊上品味烤串过程之间,也必定会在直觉感受上,有一份唯在济南才能体会到的别样情怀。
    说完上面其实算不上是济南特色的“地摊吃烤串”之后,若要符合本章标题文意,大概还必须要讲一段真正“土得掉渣”的地方特色才行。否则,不免被人讥笑,确有“哗众取宠”“文不对题”之嫌。
    思来想去,环视济南市区风貌,若说眼下,在此方水土之上能够达到“土鳖”级别的地方特色,在我惯常冒充“文化人”的俗人眼里,大概至今济南尚能听到的一个无线广播栏目,能够算是一个吧。
    要说起这个事情的源头,尤其还要注明具体发生时日的话。对此,虽说是我亲身经历,而此刻却也真的记不清楚了!不过,那一天“反正是个周末,天上正下着细雨……”就这一点事实,应该是不会错的。
    从济南市区到而今尚属德州管辖的“齐河市”中心,若不走高速公路,也用不了一小时的路程。至于我当时去干什么?说实话,应该算是公差,但又不是工作单位指派的那一种,类似与医生外出会诊,抑或像演员异地走穴一样,却又不是那样一种层次的学问和才干……不过,若说与之最类似的地方,大概就在于费心劳神和出力流汗之后,还能够拿到手里一点不尴不尬的辛苦钱吧。
    话说那一天下着小雨。这一印象还是十分深刻的,因为途中,我几次都要笑出声来,仅是处于礼貌考虑,便装作眺望窗外细雨的样子,而脸上一准是洋溢着畅怀的光 。
    由德州那边派出来接送的汽车,等着逐个接上我们,再走出下班高峰期的济南市区,挨到黄河大桥时分,已经接近下午五点了。驾车的师傅麻利地打开了车载收音机,一阵阵欢声笑语,随即四散开来。原本整个车箱内一直沉闷客套的气氛,瞬间也松弛了下来。
    和我一同公干外出的,而且通常不苟言笑的专家教授祖父兄,这会儿却率先开口说话了。祖父兄就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他直言道:“小啰啰蹦木根,我下班也爱听,路上塞车都沉得住气了。”
    “蹦木根,济南台的吧?齐河也能听到吗?”坐在祖父兄身后的我,禁不住好奇地问道。
    “齐河听得到,我也经常听……”坐在我身边从德州专程过来的那位部门主任,此刻随着上面话题,也打开了话匣子。这位部门主任五十岁开外,曾经干过乡村领导,现在还有单位副书记的头衔,他先从济南与齐河渊源,再讲到齐河在德州经济地位,还特别提到了齐河新建的一处海洋世界,其何以冠名“泉城”的来由等等。
    其实,德州前来接送我们的主任讲得一通话,我并没有十分在意去听,倒是车载“戏盒子”里那个广播员“小啰啰”的“满嘴里跑火车”,却让我思维高速运转了起来,进而细心品咂着那乡音土语之中的话外音和话里话。
    男:“你听说了吗?”
    女:“怎么了!”
    男:“小甜甜和奥巴马演唱‘二人转’来。”
    女:“啊!真的吗?电视上演了吗?”
    男:“电视上没演,人家亲眼看见的,杠赛来!”
    女:“谁看见的?唱的英文还是中文啊?”
    男:“人家打电话告诉的,英文还是中文?俺忘问了!”
    女:“电话里告诉你的啊?越洋电话吧!”
    男:“什么越洋电话啊!俺手机没有来电显示。不对,是座机打的。”
    女:“打得座机!谁打的啊?”
    男:“你这人杠赛来,刨根问底吗!你觉得小甜甜和奥巴马演唱‘二人转’,这事还不够惊人吗?”
    女:“惊人啊!惊人才问是真是假啊。”
    男:“真的,绝对是真的。我一个哥们现场看的,绝对假不了。哎,小甜甜你知道是谁吧?”
    女:“俺傻啊!歌坛天后啊。”
    男:“奥巴马知道是谁吗?”
    女:“去、去,一边去,俺不知道。”
    男:“‘二人转’你该知道吧?那可是中国国粹啊。杠耳力来!”
    女:“啊!‘二人转’成了中国国粹了?”
    男:“‘二人转’不是中国国粹吗?俺东北有人啊。”
    女:“国粹和‘东北有人’啥关系?你黑社会啊!”
    男:“啥黑社会?扯远了啊。我跟你说吧:小甜甜和奥巴马,一个世界级的、流行歌坛的、迷人的、不穿衣服的……”
    女:“啊!”
    男:“不对、不对,是美丽动人的女歌后。而另一个,USA、美利坚合众国的、现任的、美丽动人的……”
    女:“啊,什么呀!”
    男:“不对、不对……应该是名声远扬的、趾高气昂的…也不大对劲啊!这么说吧,就是想揍谁就揍谁、风流倜傥的黑人男总统。”
    女:“哎呀,魔道了吧!你啊?”
    男:“那好,就直说了吧。小甜甜和奥巴马,他们两个人搂在了一起了。不对啊,应该是这样两位,最潮滴、最时髦滴、最风骚…不、不、不对啊…是引领风骚的、最为时尚的世界领袖级人物,他俩在一起,唱起了当今中国的、家喻户晓的、路人皆知的、人人皆会唱的……不对、不对……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人转’。”
    女:“俺那娘哎!你吃错药了吧?腻歪死了!好好说吧,快到点了啊。”
    男:“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
    女:“意味着什么呀?”
    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指日可待了!”
    女:“俺个妈啊!你绕了这么大弯子,就为了说这个呀。”
    男:“这不重要吗?这是多好的兆头啊。”
    女:“啥就好兆头了,俺看像噱头。”
    男:“掘头?啥掘头?还锄头哩。等等,来短信了。”
    女:“咦!做节目,你还带手机啊!”
    男:“哦!”
    女:“又怎么了?”
    男:“昨天,在时代大舞台,真人模仿秀,奥巴马和小甜甜演唱了‘二人转’《回娘家》。”
    女:“啊!就这个呀!”
    ……
    ……
    ……
    我和祖父教授一起出门公干,已经不是头一次了。当初,第一次相遇中,我曾经和他探讨过“祖父”姓氏的由来,并闲聊起了历史上相关祖父堰的是是非非。虽仅是一次扯淡样的闲聊,但自那以后,彼此原本不认识且明显疏远的距离,却由此缩短了不少。随后,无论在哪儿,尤其是于“圈子”内场合下,我对于生于五十年代的他,也就直呼兄长了。
    祖父兄可能是个性使然,也可能因为凡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了中国最为特殊的年代。所以,与他们相处之中,总能领悟到一些以往国内生活中十分特别的东西,像“右派、文化大革命、串联、兵团、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一打三反、大批判、大字报、大辩论”等等,类似这样一些在今天虽说不避讳,但在公众传媒上,却很难弄清楚真相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每个人都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且绘声绘色。
    祖父兄在济南成家立业,也已三十余载,对于济南老话中有一句“电线杆子底下埋地雷”的话,即所谓“蹦木根”的含义,他不但耳熟能详,而且理解的比我更加透彻和老道。正是在祖父兄的解说和垂范之下,我自己也开始刻意寻找,近些年来在济南广播电台上一直比较走红的这一档子节目,即“小啰啰蹦木根”。尽管在每次收听期间,我均能随喜乐呵一番,但却一直没有养成按时收听的习惯。
    就在那一年国庆长假之后,因工作单位换了新作息时间,尤其是在每日下午回家路上,刚好赶上“蹦木根”节目中小啰啰计时“开蹦”。 从此,经过连续几天,甚至几周的收听和领教,就在这一广播栏目每次不足半小时的胡诌扒扯之中,我于一次次会意、舒心、畅怀的微笑以后,在我脑袋瓜里总会萌生出来一些颇耐人回味的东西,而且一日日纠结缠绵其间,并始终挥之不去。于是,我开始暗自思寻,这济南特色“蹦木根”内容的真假虚实和优劣得失,并进一步探究这样一种形式,之所以能够引发大众欢笑和群体性关注的根本原因,以及其可能的来龙去脉了。
    如果说“地摊吃烤串”算不上是济南市的地方特色。那么,济南人“蹦木根”,是不是山东省府济南的首选“特色景观”呢?对于此样话题和问题,都远非我的心爱和关注点。但是,济南人“蹦木根”,在我看来,就地方特色而言,绝对算得上是此方水土上一道亮丽的传媒热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6:22:54 | 只看该作者
    钢钢好 发表于 2015-12-14 12:47
    走南闯北,唯独偏爱故土。
    这种情节,大概在游子中最能体会。
    就像在一地生活多年,且土生土长,他处风景 ...

    谢谢宋兄,评议过誉了!就生活经历而言,人生半百之间,确乎略显复杂了一些。至于本文立意和用心,万变不离其宗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0 21:11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14#
    发表于 2015-12-15 18:56:43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14 10:38
    谢谢!对于此辑本,不敢过多奢望,但确实都是自身经历和体验。在此一并感谢落脚本社区以来,“夏末微凉” ...

    因诸事烦杂,恐有顾及不到,疏漏之处还望克谐老师见谅,有空定当拜读佳作!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0:10:1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日出初光先照处 游山玩水看今朝

    话说丁亥年(2007年)秋,因行业例会,于周四(9月13日)晨八时,乘济宇高速客车,走京沪转日东高速,午后一时达日照长途总站。若无高中同学到站台接送,由车站到会址岚山区某大厦,乘公交尚需一个多小时,而出租车费用,则要七十元钱。
    前些年,曾经到过日照开发区,当时为了参观权衡某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主客相叙甚欢,加之同行者多是初次造访此处,虽仅是两天时间,却于玩水游山之间,好不尽兴。
    千禧年之后,在山东新兴城市中,日照堪与临沂和聊城,并驾齐驱;再加上全国水上运动会,刚从日照召开过不久。之前臆想,此行定可领略“日出初光先照”之地界的“蓝天、碧海、金沙滩”盛景了。
    四天会议,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尽管每天中午和晚上,尚有富裕时间,甚至最后一天会议日程,还特意留出了半天空闲。但我们开会和居住的地方,实在是过于偏僻了。
    作为一个四星级宾馆,周边开阔地面上,除了一两处弄不清是否开工的硕大厂房之外,再就是正在搞基建的零星吊车和脚手架。而宾馆门前道路两旁,更是杂草荆棘丛生。如果没有大脑的思辨,全然以为置身于内地某荒郊野外。身临如此环境氛围之下,无论如何也难以与海边城市一般被盛赞的“景色气候宜人,举目所及,映入眼帘的必是蓝天、白云、海浪、沙滩……”,扯得上干系。
    到了预留的半天自由活动时间,我决意去海边看看。站在宾馆大门前一条尚且宽敞的马路旁,通过太阳方位,大致辨清了东南西北之后,便奔着海边方向,约略走了半个多小时。
    话说步行去海边的整个路上,除了偶或嗅到海边特有的咸腥气息外,却始终瞧不见一丁点海岸的影迹。正当我犹豫迟疑是否还要前行之际,总算瞧见了一位村民打扮的妇女骑自行车路过,我连忙上前询问:“到海边怎么走啊?”
    不曾想,那位大姐十分茫然地回答:“这儿哪有海啊!”经我进一步解释和描画,她才弄懂了我的意思,并指出我所想象的那种海岸,只有到了石臼港或去日照城区里,才能见得到。
    我孤苦伶仃地站在路边,望着和一般县城没啥两样的房舍和马路,正在纳闷何以置身日照竟然找不到海的踪迹时,一辆飞驰的出租车掉过车头,径直向我靠了过来。
    开出租车的师傅有六十岁开外,落下车窗玻璃,一脸和气,言语也格外亲切:“去哪儿?老板。”
    虽说即便在十分熟悉的城市郊外,我一般也是宁坐大公交,也不敢打出租车的。但是,这会儿见出租车已来到了身旁,特别是开车师傅在年龄和体貌上,起码还能令我放心。于是,我连忙向他说明,我自己曾经在海边呆过,也来过日照,现在只想到海边看一看。静听完我啰啰嗦嗦的解说之后,开车老师傅直截了当地说道:“从这儿不打表,二十块钱送到石臼港,那边儿才有海滩和浴场。”
    就在去石臼港路上,出租车师傅在一边开车,一边问“你是哪里人”“来这儿干什么”。我一一作答后,并向师傅了解着当地名胜古迹和生活情况。
    聆听我的回答和问话,老师傅并没有即刻应对。那出租车左拐右拐,总算驶入一条主干道上,他这会儿才开始指着远方一个长条状不很高的山丘,并给我讲那儿正在建卧佛寺,将来会是个不错的景点。随后,他便讲起了,近几年来,在日照发展最快的是房地产,还提到了一些外地人,特别讲到了北京某某名人,也在此地买了房子,每逢暑期会来这儿度假等等。就在他一言我一语的闲聊之间,老师傅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连忙问道:“我带你到这附近海边看看吧,那边石头上有老辈子刻得字。”
    经我同意后,那出租车穿过了几条纵横大道,总算让我找到了那份空旷辽阔、一望无际的海边感觉。但是,这儿景色却不是我过去惯常见过的模样,既没有海堤沙滩,更难觅得碧水海浪,只瞧见白茫茫云雾下一块接着一块似稻田般的鱼池或盐田。又走过一段土路,翻过一个小土包,出租车就停靠在一个不高的断崖上面,下面便是连接大海的零星不齐、形状突兀、诸色斑驳的岩石了。
    站在断崖上,约略看到远方几块较大石头上,依稀刻有文字。由于年代久长,且距离较远,那上面大致像是几个“砥柱”“海澜”“星稀”字词形体。因为正处于退潮时间里,海水距离我们站的地方,大概有五六百米远的样子,这中间除了停泊在浅滩中七八艘渔船之外,再就是星星点点的赶海掏蛤者的身影。
    老师傅站在我身旁说,上潮时海水可以淹没了我们所在的山崖下面石头,海滩上那些渔船,也要等到上潮时,才能启程。并特别提到,这附近渔民一般夜晚或清晨出海,下午时分赶回来。他们出海捕捞的海货,有的拿到附近集市上买卖;有的就储存在村庄冷库里,等待时机再交易。
    一边瞭望着大海,一边聆听着老师傅在一旁讲解,而我脑子里却在沉思:“何朝何代何人,会来此处镌刻文字呢?虽说仅有几个支离破碎的汉字,但镌刻于此地此景此情,从中流露出的俨然是异乎常人,且拥有超凡气质和博雅胸怀哩。”
    行业例会如期结束了,坐在返程济南的客车上,望着窗外广阔无垠的大地,回想此行来去匆匆。在这期间,有两件事一直让我叹息不已:
    一者,日照在中国版图上不过方寸之地,而这方寸之间,起码在我看来,确乎有着与齐鲁文化迥异的性情、地貌和风景!
    再者,不知何故,对于初次造访日照的日期,除了记得是在一个尚可户外游泳的季节外,却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来具体在何年何月了!
    如果第一声叹息,让我再次省醒和思辩着“不应以偏概全”的师训。那么,第二声叹息,却让我不停地追问自己:“究竟是因为变得老朽忘事了?还是第一次日照之行,确实乏味无趣呢?否则,为何把初次到日照的情况,竟然忘得那么利落而干净了呢!”
    自日照开会归来,已有半个多月了。因临近国庆长假,这一段时间,单位工作上异常繁忙。不过,在我头脑中,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份挂念,这就是急于想弄清第一次到日照的具体时日。
    单凭印象,在初次游历日照后,我也曾经写过游记。但这段时间内,几次在网络上查寻当时文章,却因具体标题不清,而一直未果。今日,在不经意间于办公室一张软盘上,终于发现了2004年8月的那篇游记,其名曰《日照与浮来山》。此刻,因意外收获,而格外欣喜之余,在闲暇书罢上文之际,延续本文标题,继而也把第一次游记续后,一是权作再忘事时,当作有案可查的证据;另外,借助此番整理过去随笔而结集机会,以方便自己今后温故知新。
    以往平素工作和生活之间,无论是出公差,还是自费旅游,常常被周围人嬉称为“游山玩水”。就这样一种事实,只要在国内,无论身居东、西、南、北、中,大概都是极其通俗易懂,而且也是心知肚明的话语。此处,暂且抛开“游山玩水”者,惯常在“公务”借口下,每每伴随着公款消费和假公济私的实质,而这会儿只想探讨一下:所谓“外出旅游”,为何经常被世俗概括为“游山玩水”呢?其实,仅就这样一档子事及其如此说法,我自己就觉得颇有些情趣。
    2004年8月的一个周末,我十分荣幸地去了一趟日照,其名义上是去参观学习,而这次说成是“游山玩水”,却是一点也没有“掺假”的意思。
    周五下午,走京沪高速约三个半小时,专车就到了日照市内某宾馆,安顿下来之后,也就到了晚餐时间。中华饮食文化,虽有地域上差别,而“酒满心诚”“一醉方休”应是民族特色。所以,当脑袋瓜子再次清醒过来的时分,其时光已是隔日清晨了。上午,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光景,圆满完成了这次出来的工作使命。随后,便是安排好的一整天的海水日光浴。因为,曾经有五个春秋,我自己就在海边城市里度过,所以对于太平洋东海岸一派“阳光、海浪、沙滩”的景色,虽有久别重逢的情怀,但却没有一般初来乍看者,惯常会有的一份新鲜、惊奇和兴奋异常样的情绪了。于是,午饭后,尽管浮云遮阳,而岸边海浪澎湃,但当一行之中的大多数,依然沉溺于“玩水”不疲之际,我却溜回了宾馆,稍睡片刻后,既观赏起了“激战正酣”的亚足赛。
    作为新兴的沿海旅游城市,到日照“玩水”应该是名符其实的,但要讲“游山”,相比与青岛拥有盘踞着路人皆知的“崂山”之名声,仅就我自己而言,也确实从来没有耳闻过,这日照还拥有什么名山大川的故事。
    周日一大早,组织者说安排逛一下附近名山,并点明了这市区附近的去处,也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五莲山;再者,就是浮来山了。对于前者,因为在同行者中有些人已经去过,于是大家一致选择了后者。
    离开日照城区,往西南行车大约四十公里,即到了我们要游览的目的地,即“浮来山”。
    所谓浮来山,坐在车里从远处眺望,根本看不到连绵起伏或嶙峋高耸的山峰,但翻过一个山坡,一旦进了景区地界,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派风光和煦、堆苍叠翠、溪流潺潺的风貌了……仅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起伏跌宕之感受,已经颇令我感到意外,也禁不住暗叹:“这儿竟然还有如此一片别样的洞天哩!”
    下来汽车,尾随一行人走过了挺长一段柏油马路,我们才进入了主要景区。如果不是在一座寺庙前,看到了一块“刘勰故居”的石碑,我更不会想到这浮来山竟然还与刘勰有关系呢!
    刘勰的大名,在我仰慕已久。学生时期,由于热衷别林斯基文艺评论,以至于追寻并苦读了中国文学批评佳作《文心雕龙》。在我生活之中,曾经多少次每当看到国内“文学评论”领域,始终处于萎靡不振、落寞缭乱的景色,总让我联想起刘勰的其人其书。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久被奉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顶级之作,但又因其骈体文句式,在我看来,读时虽有气势磅礴、委婉流畅之快感,而其行文语句,却在思维逻辑上欠缺紧密连贯,若视其为思想理论性著述,不仅不通俗易懂,且读习玩味之间,即便每每能使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然而读罢之后,却经常已不知其云何。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缘故,即论述性文书中字句形式过于“喧宾夺主”之原因,从而造成了刘勰文章在内容思想上没能达到与文体句式“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吧。
    大学期间,我曾经向宿舍中家乡是莒县的一位同学,打听过刘勰故居的情况。然而,或许他自己也没有真正去过,只说是那儿除了一座破庙外,已没有什么可观赏的东西了。而我的这位同学室友,更没有和我提及过他们当地还有一座浮来山,更没有讲过浮来山一棵大银杏树的故事。
    国学典籍“五经”之《春秋》上记载,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另据《辞海》讲,历史上“盟于浮来”中的浮来山,可能有两个地方。此刻,且不论在姬周时期的这个历史事件中,其浮来山究竟何在。而今,徜徉游玩于莒县浮来山之中,却因这儿拥有一棵据说已经上千年的大银杏树……于是,此地十分热情的导游们,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国内外游客们,一再煞有其事地讲解道:“正是在这棵白果树下面,三千年前曾经发生过历史上有案可查的那一幕。”
    其实,也就在距离当地导游眉飞色舞地讲解历史事件的那一棵大白果树附近,据说就是此处饶有文物价值的刘勰故居的“藏经楼”。如果说古文大家刘勰,确凿就是在此处此树之下,曾经披览群书、抑扬文字、执锄纳凉。那么,此时此刻,睹物思人,禁不住让今天和未来的人们,面对这样一棵银杏树,面对浮来山,面对莒县,甚至面对整个日照和齐鲁大地,乃至华夏中国,都会肃然起敬起来!亦不免生发“人杰地灵”的喟叹了。然而,今天来到这里,真正能够让导游们津津乐道,并唤起游客们谈兴和笑语的,却没有多少针对刘勰其人其书应有的肃穆和敬仰,反而被一个散布民间相关这棵银杏树的传说或演绎,带来了一拨又一拨一阵又一阵的滑稽游戏、娱乐情调和唏嘘慨叹而已。
    毋庸置疑,我眼前这棵银杏树确实大的出奇,树冠覆盖面积可达一百多平米。由此也难怪,在其树前石碑上,昭然镌刻着“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几个大字。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或许为了颂扬其树之大,并极力夸张其树围之粗的缘故吧,编织出了一个,亦不知发生于何年何月何日的“七搂八扎一小媳妇”的故事。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久旱无雨季节,一憨厚书生,不知是偶尔过路,还是慕名前来拜师访友,行至此大树附近,突然天降暴雨。而此书生,却没带防水雨具,于是慌忙躲雨树下。眼巴巴滴瞧着那雨儿越下越紧,一时半晌也没有停下来的指望。书生于苦闷无奈之中,忽生一闪念:“闲着,也是闲着,何不找点事做?”
    随着上述念头一出,书生环顾四周,顺势抬头一望,经不住惊叹道:“哇!好大一棵树,年代有多久?树龄有几何?唉!一时不得考据验证,暂且让俺丈量一番,以佐证曾到此一游也。”于是乎,书生转身舒展双臂,作抱树状,一下一下地丈量起来。不曾想,此刻树的另一旁,恰有一小媳妇,正也在树下避雨。书生熟读圣贤语录,深谙“男女授受不亲”道德,臆欲放弃丈量,而心又不甘。于是,一时犹豫不决,左右东西考量再三,禁不住暗自彷徨思忖:“这将如何是好呢?”
    迟疑良久,斟酌多时,书生灵机一动,脑瓜徒生伎俩。只见他低眉垂首,在接近小媳妇身体左右之处,改用手指进退丈量。如此折腾了三番五次,书生终于长舒一口短气,迅即喃喃有声,而更像自言自语道:“呜呼!此树腰围之周长,七搂八扎一小媳妇是也。”
    从此以后,关于浮来山下这棵大银杏树“腰围”周长的故事,从山里传到山外,从山外的日照大地,乃至流传国内国外了,甚至直到今天,依旧有人津津乐道,并盛赞不已。
    或许每当听完这样一个煞有其事传说之际,随之总会有人跃跃欲试,也要一试身手,并坚持亲自丈量一番吧。然而,眼前这棵大树四面,早已被铁围栏严严实实地保护着,即使那些有研究古代书生及小媳妇高矮胖瘦之雅兴癖好者,也只能凭空想象,浅尝辄止,并望洋兴叹了。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说景。”确实,就在当下日照地界这一浮来山的景区内,除了名人故居和千年大银杏树之外,其它像是可以开眼界的根雕展览以及还有一处“三教合一”的殿堂等等,都是其它景点司空见惯的物件,根本不能算是这儿的地方特色了。
    从日照回来后,偶遇同事或朋友向我打听此行情况时,我尽管刻意轻描淡写,但也基本讲全了上面游山玩水的所有内容。然而,仅就我自己周围熟人,除了关心日照那儿的“海水是否湛蓝?”“海货是否新鲜?”“消费水平如何?”等等类似问题之外,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心来关注,或想要去了解一下,相关浮来山及其刘勰故居的情况,甚至就连类似下面模样的一般性疑问,也未曾有过一个!
    “哦!是吗?那儿有一个浮来山?还有个刘勰故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1:1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17 09:50 编辑

    第七章 齐国旧都多故事 博物馆里窥端倪

    “营丘、临淄;殉马坑、四王冢;姜齐、田齐;管仲、晏婴;八百周、八百齐……”
    有一日由临淄出发归来,女儿近暮放学来家,知道了我出发的事情,她一边抱怨我没有带回礼物,一边问询那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即刻把刚刚在临淄弄扎实的知识,顺口一股脑地全倒了出来。
    “你一天去了这么多地方啊?”女儿十分惊奇地问道。
    “傻丫头!这些知识都是从一个地方学来的,博物馆……”我诡秘地冲她一笑,扬扬得意地说道。
    由济南走济青高速北线,驾车东行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据说是齐国都城的“营丘”,即现今淄博地区的临淄市。
    去临淄前,就暗自盘算过:“虽然时间紧,力争到博物馆看一看。”
    对于临淄历史,过去没有特别用心过,即便说这个地方曾经是齐国都城“营丘”的事情,也只是在当地接待的同志强调之后,才确定下来。
    八十年代期间,我自己因上大学缘故,经常乘火车奔波于青岛与济南两地。而那会儿,就在这两地中间,当时有一个比较大的火车站,叫作“辛店”。每次回家途中,当列车一经过此站,整个身心即刻会兴奋起来,因为经验告诉我:“到了这里,就离家不远了。”
    1989年7月毕业时,我送女友(现今妻子)回家。那时候,不管是列车还是长途客车,都好像特别短缺。究其原因,当时主要是车次少,任何一辆车上或一处车站周围,都同样挤满了人。当初,在辛店下了火车,我俩拖着行李,急忙赶到了长途车站,却发现还要等三四个小时,才能有客车起行。那会儿正值七月中旬的一个中午,天气酷热难耐,到处站满了人,多的甚至找不到一个插脚乘凉的地方。我们把行李寄存起来,本想借这段时间逛一逛这座城市。但是,问过一个当地人,他却说,除了车站附近有个服装市场之外,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游玩的地方。
    在临淄期间,我闲聊起了上面经历,陪同我们同行的一位女同志曾经在旅游局里工作过,她笑着给我说,当时的辛店就是现在的临淄。八十年代,当地人还没有打出来“齐都”的文化招牌。只是到了近些年,这儿人们才越来越多地看到地域文化的价值,各级政府才着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始全面保护和开发旅游景点了。
    忙完公务后,当地官员提到一连串可以参观游玩的地方名胜古迹。我建议参观一下这儿的博物馆。见我开口说这话,一起来的同事,却有些不理解,半开玩笑地说,博物馆各地方大同小异,也就是一些坟墓里面挖出来的坛坛罐罐,到临淄最应该参观的是著名齐长城遗址。
    面对同事的意见,我连忙给他们解释道,齐长城在济南市长清地界也有,虽然没有这儿修缮的完好,但建筑材质及形态上也大致雷同,而对于一个地方要想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只有到博物馆走上一遭,才能知道其大概和所以然。
    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一起走出了博物馆。虽然不清楚别人从中学到了些什么,但就我个人而言,确乎从中印证了许多年之前,曾经有过的一份意识和觉察。
    在中国,所谓“传统文化思想”大致趋于成熟,并且基本“集合成型”的时间,应该就在姬周时期的春秋战国年代。而在这一华夏文明最为重要的时间段里,齐国和鲁国尽管在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但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其二者之间,却有着诸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很大区别。
    齐国,疆界之内多为丘陵、盐田和碱地,在姬姓西周朝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作为姜姓齐国的大片土地上面,不可能是什么“鱼米之乡”,也远非始终就是“物产富饶”之疆界。但是,恰恰在这一地域内,仿佛通过某些特殊渠道,沿袭传承了华夏中国由来已久的诸多神秘而传奇般的生存技能,进而总是周而复始地冒出一些在医巫、军事、冶炼以及权术谋略等方面的奇能异才。其实,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这一方天地,在跌宕起伏的八百年姬周之天下,无论于文史资料相对稀缺的西周,还是在思想文化明显泛滥的春秋以及烈火权术纷争的战国,这中间的“齐国人”都于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等方面,始终精 纷呈,并成为颇能引人注目的所在。
    鲁国,因在姬周分封之初,便赋予了“史官”职能,特别是历经孔子进行史料整辑、著书立说等文化贡献,更加之汉唐以来封建王朝及学者文人对儒家思想倍加赞许、利用和推崇,从而导致了过去和现今人们,在读书思学中间,始终用姬周时代“鲁国”思维模式,来观照、省醒和温习着中国历史资料和人文思想。
    事实上,自秦汉以后的中国,有识之士一直试图找寻,像齐、楚、秦、晋等一些诸侯国“史官”笔下,甚至有可能还有周朝正史眼中的,无论华夏整个版图抑或局限区域的文化模式和史料全貌。然而,至今也没能得以成全这一缺憾,只能从偶或发现的民间秘籍或历代考古发现中间,通过残留或遗存的点滴信息,去解读,去思考,去探寻,被埋没已久的智慧光环,并必将耗费更多的时间、物力和人力,才有可能拼凑起来一直被“天灾人祸”打断了的华夏人文长链,最终补充、完善和还原从来就是丰富多 的历史知识,进而使其应用于启发人性头脑,去实现全人类更为博大、久远和美好的理想世界。
    关于今天的“临淄”就是古代齐国故都“营丘”的说法,尽管就在我上述出发参观中,有几个还是对当地区域文化比较专业的人士,显然都一再言辞凿凿,态度上也颇为肯定。其实,近几年来,结合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考证,对于齐国创建的都城“营丘”,尤其在初建或还有历经变迁的具体位置上,依然存在着诸多疑点和争议。
    “营丘”原是姜尚最初受封地,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王已平商而定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另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仅是通过这样两段史料记录,加之后来各方名家解说。由此,相关姜太公初始封地的确切位置,即“营丘”,其究竟处在临淄地界还是于潍坊昌乐之野?进而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了。
    2008年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建设当中,于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东南发现一处遗迹,在抢救性发掘中间,通过出土文物的研究,现今已经基本确定为西周早期遗存,尤其是通过点滴卜骨刻字和礼器铭文,并基本认定此地为姜太公所建齐国初都的“营丘”。
    2013秋冬,我因公出发淄博高青,在与当地一位退居二线的行政官员闲暇聊天之间,我偶然提及当地近年来一处考古重大发现,也就是齐国故都营丘的问题。不曾想,这位老兄对于我所引述的一些相关报道,只是置之一笑,显然不以为然。原来他自己也十分关注此类问题,并亲自去考古现场参观过。就他解释说,目前此地发掘现场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现在勘探程度和已出土物品,尚不能确切说明此处遗迹的具体年代和城堡性质。若其言论属实,那么,高青地界曾是营丘的传闻,亦不过是一家之言罢了。
    齐国何以称谓“齐”国呢?单言春秋战国之际,其诸多国名的来由问题,我自己于中学时就曾经十分困惑不解。其实,从学生时代一直到千禧年之前,这期间一般家庭中还没有网络信息的便利,只能通过泛泛读书来解疑释惑。而不像眼下,只要有疑问和困惑,单凭网络搜索,总能找到一两个答案出来。不过,对于“齐国”名称的缘由,我还是早有所耳闻目见的,而真正让我认同了“齐国”名称,应该是来自所谓“齐天渊”的源头问题,却还是当我进入临淄博物馆的那一刻。
    步入位于临淄区域的淄博市博物馆,迎面便可见到一面墙上镌刻着足有一百多个十分醒目而且字形各异的“齐”字,而在这个类似传统院落内“影壁墙”一样的墙面旁边,还有一大块介绍“齐”字来由的展板。
    何为“齐”?据该博物馆门厅展板上介绍,三棵树(或木桩)排成一行即为齐,而且“齐”字的原始象形字体,就是三棵树的样子。那么,在淄博博物馆中,为何我自己仅是颖悟了“齐”的字形字义之后,却没有停滞在这一字形来源的名声,反而是即刻理解了齐国名称应是源自“齐天渊”呢?对此,就不得不说一说“齐天渊”的盛名了。
    在郦道元著述的《水经•淄水注》中,有这样记载:“《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
    目前,在网络页面信息中,即可找到这样文字:“天齐渊,位于淄博临淄东南牛山西北麓淄河东岸。史有天之腹脐之谓。齐地、齐国亦因此得名。上古时,为天主神祭地。周代齐国至秦汉时,为君主祭天之所在。秦始皇、汉武帝均曾来此祭天祈运。”
    如上所言,若用现在国人惯用文字来表达,像典故上所描绘的“天齐渊”,应该写成“天脐渊”才是。然而,关于位于淄博境内“天齐渊”这一地貌景观的故事,远非如此简单。之所以要说这处景观“不简单,不单纯”,仅依秦皇、汉武年代,中国疆域已经何其辽阔!由此人们就该疑问:“为何秦皇、汉武要千里迢迢跑到山东齐地,而且还是在一处‘山不太高,潭也不见得最深’的地界,来祭天祈运呢?”
    若能说明我自己何以对“天齐渊”一直心存疑惑,也就不得不说一说一些相关“庄子”“齐谐”以及中华大地上何以诸多近似而雷同的像“大禹治水”和“小九州”或“大九州”的传闻或神话。
    话说千禧年之前,我父母在校园内宿舍刚刚搬上新建的住宅楼不久,一天晚饭后我到护城河边散步,恰好遇到当初在平房居住时一位老邻居,而我家这位邻居应该是从五十年代末就开始执教了,在七十年代末他曾经教过我初中英语。单凭我个人在学校里的耳闻,据说他教语文和历史课更加出色。因为接近八十年代末,当时我于大学还没毕业,而这位老教师就已经出国探视留学的孩子了。听说他这次是拿到绿卡后,才第一次回国。就在护城河边那一处散布健身器具的石围栏杆旁边,我们偶然相遇,他先是问询了我父母和我的现状,并于一番感慨国内建筑环境变化之大和污染如何严重之后,突然眼睛盯着我问道:“你还喜欢看书吗?”
    因为八十年代初,在我们学校宿舍院内,凡父母都是工人,而其子女能考上大学的,虽不能算是奇迹,也确实屈指可数吧。而那会儿,这位邻居老师在我高考前,曾经亲自到那间临时搭建的小屋里,辅导过我学习。尽管记不得他当时是否关注过我读的闲书,但那会儿他一定可以看到我书架上,有一些显然不是为了迎接高考而堆放的古今中外的“文史哲”书本。
    在护城河畔,面对老师“你还喜欢看书吗?”的唐突提问,我虽然仍像学生一样羞怯,而且心里十分忐忑,却还是顺口回答道:“还看,主要是古籍,现在翻版的很多。”而我这话音刚刚落下,老师却即刻又问道:“哦,你觉得古人谁写的书好啊?”
    邻居老师这一次问话,我未加思考,便又张口回答:“说理简明透彻的首推荀况,善于推理并能书写出来的当属韩非。”
    听到我的回答,原本凝视着我的老师,这会儿却把眼光转向了石栏下碧绿的护城河水,他停顿片刻,面带笑意地对我说道:“嗯,是有这种说法……还是多读读《庄子》吧……鲲鹏展翅,头在河北,尾在江南,谁能有这样的想象力啊……”
    其实,关于道家的著述辑本,尤其是“老、庄”文学,从学生时代到工作以后,我也时常翻阅苦读。不过,正是邻居老师这一次闲话中的点拨,之后三五年间,我又用心学习了凡能见到的庄子作品。然而,直到今天,真正在我枕边还会时常读习的,却不是《庄子集注》,而是老子的《道德经》了。
    闲话齐国故事,何以非要插上一段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这一些和齐国故事又有何干呢?
    有言道:“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话说就在千禧年前后,我自己于读习《庄子》之间,深感庄子的博大情怀和奇丽想象,仅依他所处的战火纷纭年代,如果没有师承和嫡传,必是手边有足够分量的文史资料,才得以成就他那样程度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否则,单纯一个人凭空冥想,任由他那会儿拥有两个成人大脑,并开发利用到80%以上,也不可能书写出来“假借、类比、推论”都堪称“奇绝”的佳作。那么,且不言《庄子》一书,亦如同孔孟之道的诸多论著,绝非就是一人一时的辑本册集。但是,仅从考据学断定确系庄子执笔的作品中间,亦不免心生疑问:“庄子究竟受何样书籍启发,才能够有那样的思维奔逸和思想理念呢?”
    《庄子•逍遥游》有言:“……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近些年,在国外拍卖会上,曾出现了一本书,书名《孝义天齐嬷嬷幢》。眼下,虽已有人质疑此书的真实性,而近千余年来,国内类似这种“真假”书籍的质疑和反质疑风气,已经弄得文史界乌烟瘴气,以至于一般学子也难以适从了。不过,此刻我本人无意随喜类似不管是“经院”还是“稗说”的文墨官司,仅从常识上,以为凡事无风不起浪,所谓扑风捉影,总还是有“风影”可“扑捉”吧。所以,即便在如此风气之下,尤其涉及一些古典传说,亦应如同现今网络小说一样,信手拈来地冠名“穿越”“玄虚”“仙游”等等时髦词语之后,也就可以自由地伸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任意翱翔了。
    《孝义天齐嬷嬷幢》(清)王尔鉴著述,其书开天辟地如是说:
    “十二年春,余受皇恩,放青州令。有老者献文,乃状元张唐卿之手书也,名《孝义天齐嬷嬷幢》,文曰:《齐谐》曰:天齐渊水,都南郊。又西南80里,有石幢,一曰嬷嬷幢。石幢者,齐地遗风也,莫知起时。古人享祭神灵,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达天听。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齐嬷嬷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
    由上文又可获得这样一个信息:“天齐嬷嬷曾经助力过禹布土,并使其得以定九州。”  
    先撇开“天齐嬷嬷”不谈,这里所说的“禹”又是何方神圣?难道就是传说的那个因治水数次过家门而不入,而老婆怀抱稚子倚门相望的大禹吗?那么,这个“禹”定的“九州”又是何方山水?
    网上即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华民族历史,三皇五帝前是上古史,三皇五帝阶段是中古史,而“夏、商、周”三代直到近代,才是大近代史。
    仅就上述网传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特别是参照清朝诸多学者考据研究之后,我个人面对上述的一些说法,不单觉得有一定道理,而且也愈发从直觉上的模糊,而变得清晰和实在起来。其实,在上述的一些说法之下,人们也容易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炎、黄、蚩尤”到“尧、舜、禹”以至于禹后夏国,如果依此名号和时序,仅是一一对应某一个似乎名姓确凿的帝王。那么,从其中某一人物生平行踪的地理环境、著名事件和时代特征之上,则不免漏洞百出,甚至也过于神奇百怪、光怪陆离了。另外,仅从民俗学和地名学上来看,于华夏大地之上,那些民族姓氏名谁和地界称谓的出现与划分,确乎都是创造并发明于依泰山为标志物的图腾和器物,也就是起源在现今所谓齐鲁大地为中心的地界。由此视角,进一步探求亦不难发现,恰是伴随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向西南北的播散,进而才将其地名、话语和文字传遍五湖四海。其实,只要沉下心来,客观地去溯本求源,即便在今天也依然不难判断,恰是沿袭泰山文化的思路,才有了国内各地方的山川丘陵由点到面的诸多层次的划分再划分和命名再命名。由此而言,在上文书传说中的“天齐嬷嬷”,其所助力的那个“禹”及其治定的所谓“九州”,即可能是淄博“齐天渊”周边一个极其古老的传说,也可能是齐鲁大地曾经有过的大事件,更可能就是华夏大地存在过的一个整治河道的巨大创举。
    话到此,虽然意犹未尽,但由淄博博物馆一日游,而引出来了如此故事和想象,若再展开来叙述和描画,难免有哗众取宠、信口雌黄之嫌了。如同近年《道德经》十四章,老子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亦如同近年来在淄博高青的“营丘”考古研究一样,最终却因疑点重重,而难以定夺了。事实上,在整个齐鲁大地之上,尤其是靠近海边的广阔疆域中,不仅在过去已经如此,甚至可预言未来也将会是这样,即任何一次考古挖掘,带来的往往不仅是意外惊喜,而更多将会是一团接着一团的困惑、疑虑和诧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7#
    发表于 2015-12-16 20:44: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挺有趣,其实烧烤纯粹是烧包,很不卫生,但人们却趋之若鹜,也是街头饮食文化一种。雾霾越来越厉害,政府的限制也就多了。看克谐老师这篇游记,有意思,长见识。尤其后面提到的很新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09:45:05 | 只看该作者
    钢钢好 发表于 2015-12-16 20:44
    挺有趣,其实烧烤纯粹是烧包,很不卫生,但人们却趋之若鹜,也是街头饮食文化一种。雾霾越来越厉害,政府的 ...

    哈哈……说实话,济南雾霾要是烧烤引起,“到济南吃地摊烤串”能够申请吉尼斯纪录了。雾霾太复杂,不是老百姓可以思虑明白的事情!
    谢谢!等济南雾霾减轻,欢迎再到此地一游。而眼下,就不盛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09:46:01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人说山西好风光 运城归来话沧桑

    从字面上说,山东省和山西省应该毗邻。事实上,它们中间还横亘着“河北”“河南”两省。如此实情下,加上个人因素,对于“山西”的地域风情,作为山东人的我,过去接触和了解的确实太少太少。
    “零八奥运” 正值如火如荼时分,趁因故休假之闲,借同学提供便利,由济南踏上了去山西列车。不知是我说济南话的语病,还是另有缘故。一路上,在电话里,我一直未曾间断过给他人如此这般的解释:“是去山西,不是西安的陕西,是太原的山西……”
    的确,关于山西与陕西之间,不仅是名称上的区别,即便是两地民情风貌的异同,我个人也不是十分清楚。对于这两个地界上的许许多多名胜古迹和圣贤大德,更是容易“张冠李戴”而“山陕不分”。
    大约十多年前,也曾经去过一趟西安,比较陕西和山西的差别,就在那一回与学术会议相伴的游玩中,有一点倒是弄清楚和明白了,即“山西地下出煤,而陕西出土的是古董文物。”
    去山西之前,为了行途顺畅,我特意上网搜索,查阅了山西地界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像“五台山、恒山、绵山(介山)、稷王山、壶口瀑布、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洪桐大槐树、普救寺、云冈石窟”等等,仅远近闻名的已经是“目不暇接”了。出行前心想,只不过一周行程,面对如此众多的名胜古迹,真的有无所适从的茫然和遗憾。然而,当我步入山西地界之后,不知因为何故?凡直接接触到的人们,主动给我这个外乡人,或推荐,或展示,或感慨的地方特色,却不是网络上明摆着的炫目色 ,反而是另外一番内容和情调。
    因大学同学主要在运城工作,当列车运行到陇海线,就在临近三门峡西站下车前,邻座的一位西安老兄,听说我要去运城,便和我聊天说:“山西值得看的地方不多,但运城的盐池一定要去看看。”
    “盐池!这地儿出盐吗?”我十分好奇地询问。
    “这里出盐的历史几千年了,运城就因为运盐而得名的……”西安人如是说。
    火车到达三门峡西站时,已经临近午夜了。和接站的同学碰面后,他便驱车奔向由三门峡市去运城的高速公路,但还没有接近高速路收费站,我俩举目眺望,前面等待上高速的车辆,已经首尾相接,延绵约有千米之遥。同学来山西工作也有三年多了,看来对这儿道路情况还是比较熟悉,他说夜晚人少,我们走下面公路吧。
    在绕道去运城途中,我这位曾经是一个宿舍的大学同窗,给我介绍起了山西的地方特色,并绘声绘色地讲了一路。
    此时此刻,再回头理顺在山西一行那一程又一程的路上,我这同学曾经讲过的重点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夜幕下鱼贯而行的运煤车背后,都有一个煤老板的故事,而且每一个煤老板手上钱多的令人瞠目咂舌。
    二是解州关公庙的关云长,被当地人视若神灵,俗称“武财神”。
    三是山西境内与华夏文明相辅相成的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和地名志事,堪称“俯拾皆是”“无处不在”。
    住运城二日,同学陪我一起游历并参观了关帝庙、舜帝陵、鹳雀楼、普救寺、蒲津桥铁牛等诸多处于中条山之西、黄河之东、盐湖周边的景观。虽说近乎走马观花样的游玩,但仅是如此一瞥,而其中真正令我沉思不已的,并非“关公”为何演变成为武圣和武财神,也不是江北名阁“鹳雀楼”的成因及其西迁根由,更不是“普救寺”何以成就了西厢故事的道德思辨,亦不为“蒲阪城”盛衰的地缘学说,而是此地界之所以能够集合尧、舜、禹等诸多上古传说事迹的根本理由和可能成因。
    离开运城的前夜,漂浮在盐池那酱褐色浴波之中,仰望着大厦穹窿周边墙面上的史话图像:一幅女娲五色石补天,一幅黄帝战蚩尤血染盐湖,而更外一些,不是展示国人家喻户晓的“尧、舜、禹”帝王美谈,就是追溯世间颂扬盛传的“汉、唐、宋”名流风范。
    是啊!在中华文明史中,尤其是远古和盛世朝代,凡涉及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的盛名事迹,确乎太多与这一块名曰“三晋河东”的热土,息息相关,休戚相连。
    于山西返程之前,我在太原城区商业街“柳巷”深处,独享“羊肉泡”。因不知如何搭乘公交工具,便直接问询了也正在吃饭的一位对桌。对桌是三十岁开外的小伙子,他好奇地问我:“你哪里的?”
    说明了来龙去脉之后,他问我对运城的看法。我直言不讳地回答:“运城的风太大,比济南春天的风都大!”
    对桌小伙子憨笑地给我讲起了山西境内流传的一种说法:“大同一年刮两次风,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而运城一年刮一次风,从春刮到冬,或说从初一刮到除夕。”
    “这么个刮法,可以建个风力发电站了吧?”听罢小伙子颇为自嘲而风趣的话语,我顺口应答到。
    “我老家运城的,那边就是要建风力发电站的……”小伙子一边接过我递去的香烟,一边十分认真地讲着。
    其实,关于河东晋地的“风烈”,确乎亘古便是记录在案了。行走在运城市面上,之所以随处可见颇多冠名“南风”的场所,据说就缘于舜帝曾经面对莽莽盐池,一边抚五弦琴,一边长吟《南风歌》: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自上述休假一行归来,相关山西与陕西之间的诸多混淆,我自己却依旧难以分辨清晰。然而,正是山西那一片称作河东的所在,却因此一行深深地吸引了我,并激起了臆想进一步寻觅、比对、探索的激情和兴致。若究其根本原因,不仅是因为济南周边也和山西运城那儿一样,拥有诸多像虞舜耕种历山的遗迹和传说,尤为重要的山西地界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更让我刻意去追溯、理解和诠释中华民族为何称作“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和未来趋向。
    毋庸讳言,所谓“水、盐、土壤、五谷、矿脉……”诸如此类称作生命“资源”的玩意儿,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一直是人类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的温床、命门和死穴。
    话说当年在医学院读书求学之间,忘记了大学里哪个专业的一位老师,他特别提到过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一种“耦合现象”。
    所谓“耦合现象”,即在临床工作中,无论于门诊还是在病房,经常会遇到某一种特殊病症,会在短期内重复出现的怪现象。例如:一般不常发生的急性气管异物阻塞病人,在门诊一旦遇到了一例,随后,很可能又会有类似一例再出现。
    也许日常生活之间,类似这样“耦合现象”,仅仅是概率上的一种错觉而已,或许不过就是某些个别巧合事件而引发的迷信。但是,此类贴近“历史惊人相似”的诧异,确乎预示着在自然界中,还存在某些必然性的东西,尚未被人类认识清楚。
    眼下,正值“北京奥运”火热之际,也是上面我所讲述的山西一行,恰在游兴正浓时刻。然而,如此难得的机会和流连忘返的兴致,却被单位的急切召唤,而戛然而止了。乘坐同学加钱购得的软卧,我悻悻地回单位工作之后,大约有半个多月时间内,每每与周围同事或朋友闲谈起于山西“游山玩水”感受,这会儿才会注意到,原来多数人和我过去一样,对山西煤业的瞩目,远远超过了对当地名胜古迹的敬仰。
    就在前几天,下班回宿舍路上,偶遇一个去山西旅游过的同事。就在由办公楼到宿舍不长的路段之间,他却从五台山说到洪桐大槐树;说罢平遥,又说到乔家大院;在叹服晋商之中,便扯上了当今“煤老板”故事,最终话题落脚在了“尾矿灾难”上面。虽弄不清楚他话匣子里的山西信息,是否就是一次旅行中装满的。不过,关于山西地界的事情,他能够讲出如此多样故事,我确实自愧不如。
    “北京奥运”年中秋节之前,一位半年多不曾联系的老朋友,突然找上门来,还提了两盒汾酒,说是近来在山西投资开矿,并邀请我去山西游玩。见我说刚从山西回来,并数落着当地的诸多名胜和风俗传说之后,像这样一位曾经搞过古董家具和艺术茶楼的文化商人,却也不无尴尬地叹息道:“这半年光鼓捣煤了,五台山离我那儿不远,至今都没去过!”就在我俩分手时刻,他还没忘记叮嘱我:“有人要煤,给我说一声。”
    自从山西归来,始终有一事,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更令我不吐不快,甚至已经成了一块心病,老是堵在胸口上。那么,其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事实上,这话说的如此沉重,并不是当下关于那地界上的什么机密或应避讳的要事,而只是我自己关于“舜耕历山”传说的一份困惑和质疑。
    山东济南古称历下,据说因其位于“历山”之下而得名。由于我自己就土生土长在济南护城河畔,从小就知道在我居家不远的南门那块儿有个舜井,据说是古代一位帝王曾经把一条龙锁在了那井下面了。大概七十年代初期,那井边还有一条直通井下的粗铁链。听井边上居住的老人们说,那铁链子没有尽头,若往上提升时,那井下会有咕噜声。话虽这么说,我也去过许多次,可就没见到有人试过。
    学生时代,偶或从这儿那儿书本上,一旦读到“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我便抑制不住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而眼前便会像放电影一般,掠过了南部连绵的山脉,鸟瞰北面蜿蜒的黄河,仿佛还能看到千佛山下:“舜帝驱象往复犁耕、百鸟衔谷播种其间……”
    工作以后,随阅历增长,约略知道,在国内史称“舜耕历山”的景观胜地有不下四五处,而济南市内的千佛山,是否就是古之“历山”,却没有确凿证据,甚至有的说历山和千佛山毫不相干。尽管如此,多年来我自己始终坚守着童年时的一份意念,确信“舜耕历山”于济南的种种传说才是真迹,而其他的亦不过是一些赝品而已。
    就在山西观瞻虞舜陵之际,我曾经特别问询过导游,缘何山东济南也有历山和舜井呢?不曾想,那姑娘对于我的疑问,完全一脸不屑地回答:“舜帝太伟大了,中国人都想和他攀老乡!”
    导游的回答,虽有失偏颇。但在聆听过她的讲解和细说之后,特别是当她历数着距此地不远处的这儿那里曾经是舜帝出生的村落,甚至其方圆寸步之间,至今流传着无数与之相伴的业绩故事……那一刻,我默然了!
    近月来,通过读书查寻和网络搜索,我于山西一行所纠集成形的心结,总算有所缓解。虽不是严谨科学的考证,但审视一下太行山之西南麓的“雷首山、中条山、历山”等地理称谓,俯察山西人文地貌,纵观三皇五帝业迹。仅由此,也大致可以断定,历史上尧之禅让帝位的那个虞舜帝,只能生存发达于史称“河东”的这方热土上。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全国各地,尤其在太行山之东南,何以有如此多“舜耕历山”的遗迹故事呢?依我个人的感觉和认识,大概原因之在于历史上“虞舜”“大舜”“舜帝”的神话传说,不应是一个人的生平业绩;或说,太古口传笔录中的“舜”,绝非仅指一个姓氏名称为“舜”的帝王,而是集合了最终成就了“舜帝”的一组人群或一个部落及其氏族公社。
    依据现有文字资料,单就“舜”这一姓氏部族而言,应该起源于古称“东夷”的族群,而且还是东夷部落中以“鸟”或还有“象”为图腾的枝蔓。他们或许因生存的自然需求和环境逼迫,或因“炎、黄、蚩尤”氏族争战的因果,才不断四散迁徙,并有一支驻足在由中条山、华山、黄河、海州(盐池)等天然形成的农耕宝地之周边。
    当然,在中国诸多标榜舜帝遗迹的地方,难免存有牵强附会、以讹传讹、捕风捉影之类的谬误。然而,仅就济南“舜耕历山”的传说而言,近代考古发现可以佐证,泰山山脉及其附近水系周围,在新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是中国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其中,以“鸟/凤”为图腾,以发明弓箭著称的东夷人,曾经较长时期内在此地繁衍生存。毋庸置疑,仅就现今山东地界,或说就在现在济南之周边,隶属“东夷”而名“舜”的先人们,曾经在这里农耕、渔猎、制陶。这一切应该不是信口雌黄了吧。
    去山西,虽是偶然的决定,而由山西带回来的,仿佛是前世约定。
    中国有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学生时代至于今,从全国地市到省内乡镇,在每一次游历赏玩之间,以往一直让我感慨最多的,总是地方饮食特色和礼节习惯。然而,“北京奥运”之年的山西之行,我却最少这方面的说辞,令我沉思不已的却始终离不开……自唐尧、虞舜、夏禹以来,凡中国地域间有过的政治宿命和文化精神……大哉,中华!呜呼,山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0-21 05:58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0#
    发表于 2015-12-18 09:24:59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5 13:21 , Processed in 0.1286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