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章回小说】《参观游览偶记》(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10:2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18 10:50 编辑

    第九章 探齐河晏婴故事 品古书圣贤人格

    山东省由济南市区往北越过八十年代所建黄河大桥,再往西南方向,驱车不足半小时,有一个古老县城。关于此处县城,前些年还叫“晏城”,现名“齐河”,今辖属德州地区。
    自工作以来,或公务或私事,曾经数度光顾其地。而我最近一次造访此地,就在去年十一月期间。以往每次来往齐河,虽说形色匆匆,但是对于此地曾有过“晏城”名称的来由,每一次都要垂询再三,而令我遗憾的是,至今也没遇到一位能说明白的人。
    最近一次在齐河,我曾要求民政部门朋友,带我去当地晏子故居看看,而他们却说那儿仅留下了一个门楼,实在没啥可看的,于是只能做罢。
    《史记•管晏列传》上有言:“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用大白话解释,即晏子是周朝齐国的东莱人。而“夷维”具体所在呢?据现有史料记载,“夷维”大概在汉代期间隶属高密国,故有的说“晏婴系高密人”。其实,“夷维”自古而今,都处于眼下烟台地区莱州市地界。近期我路过莱州时,曾见到当地有一处竖立着“晏婴故里”的牌坊。既然晏婴的家乡故里在莱州,齐河与晏子又有何干呢?
    近来经过一番学习,才基本明确了,现名“齐河”原称“晏城”的这一区域,于姬周春秋后期,曾是当时晏子任齐国宰相后的食邑封地。
    话说时光到了清朝年间,当时的乾隆皇帝,在数次南巡中,起码曾经有一次探访过晏城。乾隆帝不但亲临了当地的晏婴祠,而且还留诗为证:
    彰君赐固服桓子,
    执彼鞭犹慕史迁。
    羸马敝车一时耳,
    晏城千古属斯贤。
    按说既然在帝王诗篇中,都已经认可了,晏婴曾经在现今齐河一地生活的史实。那么,齐河与晏子的亲密关系,也就毋庸置疑了吧。但是,就我自己而言,关于齐河此地曾经是晏子采邑的认知,却并非来自帝王的圣书和诗词,而是在读习了《晏子春秋》之后,才真正有了清醒的认知。
    公元2009年1月,也就是己丑年春节假期之中,我于滨州市区旧书摊上,花了五十元钱,淘得闲书二十七本。春节过后,每晚睡前,依样葫芦地从卖书人顺便送的纸箱子里面,随手抽出一本书,翻翻读读,倦意而眠。
    那么,上述二十七本究竟都是些啥书呢?虽然,这些书籍都是我亲手挑选过的,但仅过去了月余,眼下我个人却也说不大清楚了。此刻,就在枕边书架上,查看了已经翻阅过的这些书籍,即有七十年代版本的《鲁迅文选》(一),亦有九十年代少儿读物《看漫画写作文》;另外,还可见到二十一世纪翻新的《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和《中国历代文论精品》(三)。不过,就在这些书本中间,显然最多的却是远方出版社,也不知何年何月出版的《名家藏书》。
    《名家藏书》,于每一书本后面,都印着“定价1260.00元(全50卷)”,而侧面亦有书名和编号。当初,在滨州旧书摊上,卖价“每本三元、十元四本”。因那会儿随手翻阅之间,发现里面存有我一直在寻找的金圣叹书评。于是,明知仅是支零破碎的散篇,而非整齐的一套,却依样悉数网罗。至于这些散卷的书目和内容,当时并未深究。
    在《名家藏书》的第三十卷内,包括两本书,即《晏子春秋》和《颜氏家训》。仅前者,读习已逾周余,更于时常掩卷冥思,并无法猝读之间,思寻着点滴春秋故事,以帮助自我强化对那段历史事实的比较和记忆。
    时下,国学昌盛,论坛纷飞。从经书蒙学到医术巫蛊,真格的是:讲者舌如巧簧,覆手云雨,而听者每每诚惶诚恐,意马心猿。
    何谓历史?历史为何?是否对历史史料,都需要“甄别真伪”“溯本清源”?而世人一再推崇的“和谐大同”和“实事求是”,又应该是何等模样呢?针对诸如此类问题,在当下中国,圣贤不屑,愚夫掩耳,唯中庸者,逡巡而鼓噪。
    此刻,就在闲读《晏婴春秋》之际,于洞悉星光、窃喜知识之余,借故晒此,仅供商榷。
    “晏子生年不详,卒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一生参政50余年,曾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其中,仅事从齐景公,已达40余年。晏婴集三朝重臣、一代名相于一身,也是齐国历任相国之中,颇具传奇色 的人物之一。晏婴长期周旋在昏聩平庸的国君周围,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用独特品格和高超智慧,赢得了生前身后之名望。孟子有过‘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的评价。司马迁则把他与管仲相提并论,发出‘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的赞叹。”(搜自“百度”,有删改。)
    事实上,关于晏子其人其事,即便在改革开放之后,凡一般学校教材上,像语文、历史、地理或政治课本等,原本着墨不多,一般人也不会留下多少印象。仅就我个人而言,在课外或工作业余读习闲杂书本中间,像“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不入狗门”“南橘北枳”等脍炙人口故事,却常常见到,且每每称奇。
    时下,在翻阅《晏子春秋》之际,其中一侧故事,令我记忆特别深刻,并于间断读习之间,时而掩卷沉思不已。其故事内容,具体是这样的:有一次晏子在犯言直谏过后,齐景公曾决议把“东阿”一地,也加封给晏子,却即刻遭到了晏婴本人的拒绝。
    所谓“东阿”地界,应该一直位于齐河西南区域。据此,也可以推测,晏子原来的采邑所在,就应距离东阿不远。进而言,现今齐河至平阴以及东阿区间,均可能是那会儿晏婴的封地范围。
    近年来,在国学炽热之际,仅从影视书刊之上,即可感受到相关孔圣人(前551-前479)的故事,虽已是“不绝耳目”,但从形式和内容上,确乎也是“良莠不齐”。
    有一日,在餐桌上,偶遇某大学中文系一位硕士生毕业生。而这位老兄,曾经担任过某副省长秘书。届时,就在举杯换盏之闲暇,我扯淡地问他:“七十年代为什么批孔?”
    现今正屈就某私企谋生的该君,或许触及了其特长,于是兴致大发。他由批林、批孔、批宋江运动,以至于讲到历朝历代的驳儒反孔故事……真格是“旁征博引”,名副其实地“侃侃而谈”了。
    至于这位既有官场经验且是文科专业的硕士,在酒桌上所列举的诸多“批斗孔子”的运动理由,我现存记忆了了。而恰是有过此番机遇之后,我始知,在孔夫子一生中,原本还有一些忌讳或说公案哩!
    或因文献欠缺,或是后人维护“至尊、大圣、先师”形象之需要。总之,关于孔圣人的为人及其个人生活末节,特别在那些举国敬仰而非打倒批臭的年代里,确实也存有一些故意模糊,甚或故意“避而不谈”的问题。在此,若进一步探究像是一些个性化隐私样的话题,其焦点上,莫过于孔圣人的婚姻真相、见南子事实和诛少正卯之内幕了。
    近读《晏子春秋》,对于孔老夫子“非神是人”的认识,较以往又有所升华,且由此引发的不再是盲目慢待或任性鄙视,而是“有理、有据、有节”的敬畏……敬畏其贤,甚或不吝尊其为“大成至圣先师”也。
    晏子与孔子不仅同处周朝的春秋时代,而且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人。在《晏子春秋》中,凡涉及二人之间故事,粗略估计也有五篇之多。
    据说晏子大孔子30岁,但又因晏子至今资料中生年不详。故这种说法,亦不敢首肯。不过,仅从《晏子春秋》中相关两人之间的几则故事上面,却颇能张显这样两位对华夏文化建树卓越人物的性情及其品格。而像《晏子春秋》上一些相关二人的故事传说,即便全都是后人嫁接或演义者,仅从晏子和孔子言谈举止上,诸多自然坦荡而不失德性的表现和描述,就特别值得后人,尤其当代圣贤达人们,反复揣摩品味。
    《晏子春秋•外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到齐国拜见了齐景公,齐景公便对孔子说,先生是不是也见一见我的宰相(晏子)啊?
    仲尼对答,曰:“臣闻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
    孔子走后,齐景公就把孔子讲的原话,直接转说给了晏子。直面对自己的为人德行就是公开污蔑性的评议言辞,晏子却如此作答:孔子说的不对啊!我并无三心,而是三位君主一心的缘故。三位君主,都一心要国家安定。所以,我才能够顺利作为。
    仅从我自己极其狭隘而有限的读书、学习和认知之中,就一直认为:即便在孔孟之道的典籍著述之中,也没有见到,其字词名句是在直言明说,或公开宣扬“君子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男,则是‘孔门’最为崇尚的道德典范”。但是,像“生死事小、失节为大”之理念,毋庸置疑,却是实实在在地根植于孔夫子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了。故此,在后人编篡的《晏子春秋》中,凸显孔子以“事三君而得顺”为由,而避开不见晏子的故事。这于情于理上,也都说得过去。然而,恰是晏子的应答,尤其是孔子随后的表现,尤其显现出了古代智慧贤达之人,于品格德行上,已经修炼到何等精微高妙、若谷虚怀和气度非凡的境界了。
    再看《晏子春秋•外篇》中“孔子见齐景公而不见晏子”一节,亦有如此的讲述。
    子贡曰:“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
    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爰,无幸见恶,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随后,孔子便让他的学生宰我,先去向晏子道歉;进而,孔子也亲自登门,去拜见了晏子。
    史称,孔子五十岁任鲁国大司寇,之后周游列国,六十八岁回国,并于公元前479年逝世。据此可知,孔子“身穷陈蔡”的经历,应在晏子(公元前500年)去世之后。所以,上文中晏子应答和辩驳的话语,必是后人的演义推理和添枝加叶而已。即便如此,究其观点立场,后代学者之间,虽有的将此段文字定性为墨家的言论,但依晏子身世风范,如此渲染,仍不失为人情和常理。大哉晏子!据理直言,坦然而释然也。
    常言道:“见贤思齐”“知过必纠”。本章从齐河“晏城”与晏子身世上的探究,再到晏子与孔子的一段美谈,虽似“浮光掠影”“云中鸟瞰”,但而今身居齐鲁大地,于读闲书、思先人、俯察古今之际,亦不得不为华夏民族中间,曾经有过晏子与孔子一样“圣贤大德”之品格和情调,而大书特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0:42: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21 10:59 编辑

    第十章 出国签证多磕绊 八仙过海显神通

    甲午年农历正月十六,女儿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过罢“元宵节”,就急急忙忙踏上了返回江南学校的动车。
    甲午年正月十八,周一。大学开课的第一天夜晚,女儿来电话征求家长意见,说是依据上学年专业成绩,按规定有资格申请到英国进行在校生“交流”,却又因之前没有“雅思”成绩,只能去“交流”半年。面对妻子转达过来的如此信息,我未曾犹豫,即刻鼓励孩子去报名申请了。
    从数年前,曾经极力赞同外甥女大学毕业后去法国深造,到如今鼓励自己孩子出国交流。对于一个工薪族家庭而言,如果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力和顾忌,若不是另有原因或虚荣心作怪,那一定是说假话的。然而,也正是仅仅就这一方面压力,我也愈发坚定了,支持孩子们,去国外开拓思路和扩大眼界的决心。
    我自己作为八十年代大学生,在激情似火、热血沸腾的青春时代,面对经由影视书本比较而来的种种出国私欲,当好友提出了只要具备五万元即可出国的诱惑时,我不仅不敢奢望,甚至不忍心向父母透漏过半点信息。当周围一些同学、朋友或左邻右舍熟人们,川流不息地带来国外各式各样的说法和感受之际,我也愈发觉得,即便就是怀唱“临渊羡鱼不如归尔结网”之真理歌声,也必须首先要搞清楚这儿那里的“渊”到底有多深,更应该深层了解此处彼处的“鱼”究竟有多长啊!否则,任凭假借想象,单靠臆造而编织“网罡”,亦如同“有桥绕开不走,有船闲着不坐,偏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景一样,即便不怕水深窒息,或被洪流冲走,仅仅是那份消磨时光和诸多无用功,也将会成为未来人类的笑柄和谈资。
    农历甲午年,即公历2014年,话说从阳历2月一直到7月之初,这期间女儿申请出国流程,历经了“国内学校面试、笔试→国外校方面试→学校指定中介引导进行交流生及其父母身份和工资收入的公证→提供保证金证明→到指定医院健康体检→携带年度学业成绩单和有关资料,遵照中介预约时间到领事馆或指定城市的外事服务中心,进行签证”等手续。
    为了使这个现实而近似常态化的故事,不仅听起来有趣,并且还颇耐人回味,眼下作为章回小说一节,仅从凑够字数上考虑,暂且搁下现今出国中惯常纠结的“签证”情节不表,借用说书唱戏的话讲“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下面,先插上一段父母为孩子出国办理“公正”手续的情节话题。
    甲午年,就在即将到了半年总结之际,一个周五大清早,单位里召开中层干部例行周会。就在这次会上,领导同志在坦言了一番业务如何繁忙和工作怎样劳顿之后,便直入了周会主题。其实,这次周会情况和其它时候也差不多,主题只有一个,即:传达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本年度开展“行风建设”专项活动的实施精神和工作部署。
    近些年来,人民生活改善,国家欣欣向荣,类似解放后一拨又一拨的阶级斗争运动,真的销声匿迹了。然而,有近十年的光景,起码在一些行业内部,每每接二连三地号召开展年度专项活动。虽不知这样一种格调形式的工作方法方式究竟因何而起,亦不清楚其实际效果如何,但至今依然方兴未艾。
    凡是知道“静坐多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之价值和意义者,一般都能明了像“说三道四”“评头论足”“评价批判”的必然后果和自寻烦恼。所以,相关眼下诸多行业,亦不管“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是否执行的流畅到位,反而绞尽脑汁每年去鼓捣这样那样的专项活动,对此多说招嫌!此刻,仅是瞥一眼甲午年中这一类活动的内涵吧。
    话说上述开周会的行业系统,单讲其人员组成和机构性质,从上到下,既有公务员队伍,又有事业编的机关单位,而且还有参照企业管理的工厂部门。偌大中国,单就这一系统内,如果在某一年月里才开始集中抓“行风”建设,无论其出发点是“锦上添花”,抑或是“雪中送炭”,若论其是“高瞻远瞩”,几近讥讽;若说其为“啥胡闹”,虽有些过分,也近乎实情了。因此,所谓“领导”就是“领导”,之所以在有些理论书籍上,总要把“领导”称之为“有效管理者”,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
    “甲午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不仅应该深刻反思,而且也就应该干点实事了。或许正因为如此吧,就在上面那一个业务繁杂的全国性行业内部,其高层管理者也确实有眼光和远见,不但继续高调开展“年度专项活动”,而且目标十分明确,确实就是要“真抓实干”了。于是乎,在新世纪第一个“甲午年”,于大半年即将过去之际,文件上部署和实施的该年度的专项活动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扭转和改观时下亟待解决的一种不良行业作风,即‘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和问题。”
    另外,“甲午年”就是甲午年,上述年度专项活动,不但定下了硬指标,而且还有一项往年并不曾有过的创新性任务,即:要求行业内年满三十周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必须围绕“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行业痼疾,每人写出一篇文章。各级组织在及时完成并收齐后,必须在规定时日,递交到上一级分管部门的负责人手中。
    尽管,我自己不仅是亲临上述周会现场,而且也按时传达了上述会议精神。但是,至于这次会议之后,究竟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去根本转变此类不良行风?尤其是那些文章,是否按时上交了及其结果如何?此刻的我,现在回忆这样一些问题,整个都像是一件极其遥远的事情,甚至此时此刻,再追思这项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也已经变得懵懂且茫然了。
    古人年满“四十岁”,即自谦“老夫”矣!眼下,临界“半百”的我,言“老朽”也不为过吧。所以,针对上面行业内部的一项年度重大工作安排,我自己眼下如同老鼠“撂下抓子就忘”的行举,也就没有啥不好意思公开讲出来,而且在这里面,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东西了。其实,像我这样近乎病态的惯常做派和生活习性,若用科学术语去解读,也就是一种“过去的事情忘不了,现在的事情记不住”的德行,也恰恰符合“老朽”者的英雄本色了。
    既然我个人已经步入老朽,此时此刻,又因何故还要掺和年轻人事业,于忙里偷闲,非要鼓捣这招嫌惹祸的“舞文弄墨”呢?究其理由,原本并不复杂,只是因为眼下自家里遇到了一件事,从中才切身体会到何谓“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时俗风貌,进而也由衷感喟:发起开展“行风建设”的号召,并在积极倡议深入革新的领导者们,是何等英明决断和远见卓识啊。
    因生于六十年代,尽管街边路旁或山村海岛里的算命先生们,早都推断出了我本该是儿女满堂的宿命,但时至如今,在我身旁,却也就只有一个娃。且不管这娃儿是男是女,因生于九零后,说其媚俗也好,讲其时尚也罢。总之,仅就“到国外去游玩或留学或深造”一类事情,而今在他们眼里,亦如同“饿了去吃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想开心就去K歌、速滑、蹦极”一样,再加上极富传统美德的中国式爷爷奶奶和伯舅姑姨们,在一旁热烈鼓噪与积极力挺。于是,“老朽”如我者,也不得不陪上老脸,近来一直忙活着办理自家独苗苗出国前的一些必须办的事情。例如:单位开具家长收入证明、凑齐出国保障金以及公证孩子出生及其家庭户口等等。
    如果有读者看到这里,即便不公开说,也会撇着嘴暗地里琢磨:“你这不是老朽,而是腐朽,甚至是落伍,或就是诚心显摆、故弄玄虚吧。中国一日一月一年出国人员‘海了’去了!就你自家儿还当回事儿,还会如此胡说……”
    是啊!别人怎个情况,我的确不清楚!但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却是实实在在。因孩子在近乎千里外的地方上学,前两天因签证要求,刚把护照寄走,眼前又面临学期考试。就在不久之前,听刚办过同样手续的一位同事介绍,凡公证必须是本人持有效身份证明,并且要求本人亲临现场办理。眼瞧着,仅是“本人”和“有效身份证明”这两项,就不可能满足。于是,我赶紧托人,虽有些绕弯,也总算是勾搭上了一位有专职专权的人物。
    毋庸讳言,还是“人物”英明果断,其问过了孩子要去的国家后,便在电话里十分干脆地回答:“带上孩子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户口、独生子女证、父母结婚证,问好国外那个国家的公证需求,直接来找我吧。”
    因公证处只在正常的工作日里办公,凡国务院指定的节假日里,都一概不予接待。因此,我便和媳妇一块儿调换过岗位排班之后,略备薄礼,按约定时间面见了我朋友的朋友介绍的“人物”。因为事前已经通过电话,见面仅仅寒暄片刻,刚结识的“人物”朋友,随即带我们来到一个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的办公室。此处负责人,亦笑脸相迎,且言语十分客气,仔细审核材料后,便心平气和地指出,户口上记载的家长工作单位和职业,与现今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上的名称及其公章,都有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我们还要到属地相关部门进行更正说明后,才能再来公证。
    我们夫妇俩悻悻地告别了公证处,便驾车驶向,虽不是上班高峰,却依然车流如织的公路。用了一个多小时,走了约六公里的行程,我俩才到达了指定地方。因我家的户口所在地,是市内的老街老巷,周围根本没有正规的停车处。若把车直接停靠路旁,不一会就会冒出了贴罚单的执法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户,对此地段上的情节故事,我自然摸得门清。于是,便让媳妇坐在车里等着,我一边联系此地朋友,一边走进了那一处特别光亮宽敞的接待大厅。
    朋友的电话总是占线,刚好这会儿公务大厅里,也没有其它来办事的。于是,我即刻改变了来时的思路,径直走到了接待大厅的前台。还没等我走到那个开放型的大理石窗台前面,迎面而来的微笑面庞,已经送过来了十分客气的问询:“请问你办什么业务?”
    “变更户口上工作单位名称。”我即刻回答道。
    听到我的回答,那位问话的女同志,这会儿一边转头接过对桌正递过来的办公电话,一边根本没有正面瞧我,便顺口说道:“需要单位的变更证明。”
    凭借多年的生活经验,我来之前心里就清楚,一定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于是,我没再说什么,依然站在那儿,一次次地拨打着一位朋友的电话。手机里一直在重复“线路忙,请稍后再拨……”,我便决定给他发一条短信。
    我的手机短信还没有编好,对方电话却已经打了过来。我连忙接起电话,一边走向大厅外面,一边简短说明了来龙去脉。
    朋友问:“你什么时候用啊?”
    我回答:“我已经在你楼下大厅里了。”
    朋友又说:“我不过去了,你把电话给前面那两个女的。”
    我拿着电话又回到了公务大厅里,刚才问话的那位女同志依然在打着电话。于是,我把手机递给了打电话女同志的对桌,并说道:“XX的,他让你接个电话。”
    对面正闲着的那位女同志不慌不忙地接过我的电话,也不清楚这会儿电话里面讲了些什么,只见她脸面微红并笑嘻嘻地回话道:“X姐接的,她正在打电话。你自己给她说吧。”于是,她又把我的手机,递给了刚放下电话的对桌。那位问过我话的女同志,抿着嘴一边听电话一边只是“嗯、嗯……”了几声,就把电话挂了。然后,她把我的手机放在前台上,面无表情地对我说道:“把你手里材料都给我看看。”
    经过查看单位已出具的收入证明上的公章和名称,又问过我俩现今专业和职称后,总共不过十来分钟,交上了十元钱,这儿的事情就全部办妥了。
    我推开那一扇特别明亮光洁的玻璃门,并看了一眼手机,已经到了午饭时节了。我连忙向路旁停车的位置走去,并再次拨打了刚才通话的朋友电话,这次一下子就接通了。
    我说:“谢谢老弟!事情办完了,改天再请你和同事一起吃饭啊!我还得去办公证。”而朋友在那边却十分客气地回答:“忙你的吧,大哥。我欠你好几顿饭了。我在外面执行任务。有事你说话啊,别客气!”
    挂上电话,大老远地就看到,媳妇正在打开前窗的车里,一个劲地向我招手。我刚一上车,她就气呼呼地说道:“怎么这么长时间啊!那个执勤的在这儿转了好几圈了。那边车子都贴上条了。办好了吗?”
    “办好了?”我一边启动汽车,一边放下手刹,并轻声应了一句。
    “还去公证处吗?”媳妇可能没有在意我脸色的凝重,依旧急躁地问道。
    “不去了!先回家吃饭。不是还需要照片吗?”我眼睛一边瞧着路边来往的行人和车辆,一边调转车头,并应付着。
    “几张呀?几寸的?”媳妇坐在一旁仍在追问。
    “你上午在那儿干嘛了?你没听那个主任说的,要三、四张,两寸的。”媳妇耳闻我说话的口气,这才瞥了一眼一脸阴沉的我,也就没再问什么。只见她在一旁拿出手机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对着电话里讲道:“妈啊,我俩回去吃饭。还没有办好哪!回家再说吧。”
    经过上面一道坎,随后办公证的事情也就十分顺畅了。下面,再回头说一说孩子出国前的其它事情吧。
    话说甲午年的6月初,在国外校方电传的“offer”上,已经注明了国外大学开课时间为7月28日,而结束课程应在2015年1月28日,对方还特别提醒,在7月25、26、27日三天早八点到晚十点之间,外方学校在机场有专人接站。因此,我先咨询了时常出国的朋友,并由他经手,通过旅行社提前购买了7月26日上午离京的法国航班。
    甲午年的7月7日,济南室外温度预报为36度,而车内表盘上显示的却已是39度。上午九点,当我和女儿来到设在济南的英国签证服务中心时,门卫在了解我们预约时间在十一点之后,不但禁止我们到办公区域内的排椅上等候,而且届时,也只是允许签证的当事人,进入其工作区域。大约用了半个多小时,两个结伴出行的孩子,在完成了递交签证资料并走出来时,才讲到里面的工作人员交代过,签证大约需要一周到三个月的时间。此刻,我们都想到即将临近的开学和机票时限。于是,当另一位学生家长打算再去找一下里面的工作人员,并想进一步了解和说清楚航班等问题之际,却被我阻拦住了。因为,仅仅半个上午站在该办事处门外,通过观察此地代为洋人服务的工作人员,仅从其表情到肢体语言上,虽然我自己未曾有过“签证”专项业务的培训或熏陶,但我依然可以自信地讲,完全可以“胜任”这儿的岗位职责,甚至已经“能耐的”可以解答任何想进入该办公区域的人们疑问或业务咨询了。因此,面对眼下签证上问题和困惑,我即刻建议,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和学校或中介联系吧。
    对于进入签证程序之后,何时能够批复下来的追问。国内校方及其中介,也显得束手无策,只能劝慰学生或家长,静候大使馆的消息。而他们也只是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像延误航班或无法按时到达机场等担心,如实转告了外方学校。
    递交上签证材料一周后,我们依然没有接到任何信息。通过网络查询,这才弄明白,原来大使馆签证一般需要十五个工作日,而且如有特殊要求,本可以额外交费,办理“加急”,还可以享受签证信息的网络追踪服务。于是,我赶紧又让女儿去了一趟外事服务中心,但他们说上述特殊服务只能在递交材料时一并提出,眼下已经于事无补,唯有回家静候了。
    甲午年7月24日下午两点时,因为签证依然没有动静,我只好把25日上午去北京的列车票退掉,并联系朋友商议机票进行更改或退票的事宜。此日,下午四点后,外事处来电话,通知签证已经通过,因已接近下班,要求25日早八点后,必须本人自取。此刻,我立即通过网络,打算购买去北京的车票,却又因身份证在网络上无法确认,只好再次去预售处购买。
    甲午年7月25日午后,怀揣着用“访问学者”名目,且限时限期启程和返程的大英帝国签证,并手提肩扛着大小箱包,当我们一家三口十分狼狈地奔赴首都机场之时刻,与孩子同航班结伴而行的另一位同学及其家人,正在青岛的狂风暴雨之中,翘首期待着签证快递的消息,且从电话里亦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子已达到“崩溃”边沿了!
    甲午年7月26日午夜时分,当两位结伴而行的“交流生”及其家人在首都国际机场某酒店喜极而泣之际,不时从他们头顶上掠过的航班里面,不知道是否也有与他们同样遭遇的人们。
    在首都机场安检门口,目送两个孩子开始例行查验后,我强行拉着一再嘟囔着还不到起飞时间,仍要在外面翘首瞭望的妻子,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甲午年7月26日清晨9点钟,我和妻子来到了北京南站,而当日可达济南的列车,上午车次只剩下每位5百多元的商务座,再就是下午4点左右的一等票,而我们买到的二等座高铁票,始发时间已接近晚六点了。不知因为何故,这北京南站候车大厅里,席地坐卧的人们比比皆是,甚至连公厕“解小手”也排起了长队。如此社会人脉和生活场景,让我禁不住暗自思忖和感慨起来。
    是啊!我们伟大、可爱而“人口众多”的新中国,对于那些生活于这里的普通家庭和平头百姓来讲,最不容易得到“国营、外资或私企”中,那怕就是有偿地提供人性化便利而有保障的服务情况下,与我女儿一同出行的那一家人,单单在甲午年7月25日这一天,从清晨直到深夜,最终侥幸拿到签证的全天经历,虽不敢说“惊天动地”,但亦堪称“泣鬼神”了吧。但是,考虑到他们完全不符合行规界律,却又是极其有效地解决了个人难题的手段和途径,真的无法用文字去表达出来,甚至对于这期间诸多阴差阳错和违情悖理的繁文缛节,此刻亦令我举目四望,却也不清楚究竟应该向哪里去控告或向谁去诉说了。
    此时此刻,静坐在家中,面对妻子传递过来女儿在异国他乡新奇而异样的感受话语之际,我只有如此记录下这样一段极其普通,却也绝不一般的真实经历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09:50:1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银雀山偶掘汉墓 古简见兵法爷孙

    公元2008年5月9日,午后两点半,由济南市内启程,近暮五点一刻,自驾车,随行四人,达临沂市区。
    隔日上午,用时不过半个钟点,顺利完成了此行出发工作任务。其后,顺便参观了位于临沂市内的银雀山汉墓。
    关于临沂地区这一银雀山汉墓的了解,我自己应是在高中时的事情。当时,仅仅通过一些报刊材料,知道了史学界恰是依据此地“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现,才根本解决了以往国内一直争执不休的一桩公案,并依此判定了孙武和孙膑,确系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人物,而且这俩人分别拥有各自兵书的事实。
    出土于山东地界的银雀山汉墓,就坐落在临沂市内一处繁华街区的市政机关办公场所旁边。当我们置身其间,却全然察觉不到这儿附近周围有任何山体丘陵的存在。
    据“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内的一位女解说员讲述,这地儿原本有两座不大的山头。远在尚未发现“汉墓”之前,由于每年春季,就在这块地方的两座小山头上面,分别开着颜色显著不同,且形状像是飞雀样的花朵。于是,这附近的人们,便依照山包上花朵的颜色不同,将开黄花的那一座叫“金雀山”,而另一座“银雀山”一定是开白花了。
    公元1972年,临沂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拟在这两座山头地段上建设一处机关驻地。当在那座银雀山岩顶上进行勘探之际,便发现了一个井状的双穴墓。随后,又因为在这一岩体周围,逐渐发掘出了诸多墓穴。所以,便把这一地段统称为“银雀山汉墓群”,并且按照当时发掘前后的顺次,分别命名为“银雀山1、2、3……号墓”等等。
    话说当年,就在这处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信息,或讲“在二十世纪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至今仍堪称惊世骇俗者”,则是在岩顶1号银雀山墓穴中,出土了约7000枚竹简。眼下,针对这些竹简文字,仅是已经整理出来的研究成果,其中除了思想内容截然不同的《孙武兵法》《孙膑兵法》之外,还有像是魏僚子、六韬等一些汉前曾经传世的著名兵书,总计大约十余种。
    关于“银雀山汉墓”发掘出来的文物,仅从那些残存竹简的长短尺寸上判断,它们与汉代之前流行于“官府”内部的书简规格,却有着显著性不同。另外,有关部门也正是通过研究过这些竹简的品种、类别和数量之后,进而把墓主人身份及其家庭状况,给予了基本性确定。所以,现在文史资料上一般认为,拥有“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墓主人及其家庭,一定是其自身或其家族,曾经涉及过国家军政要务的权贵或幕僚。否则,若仅是一般人物或人家,他们不可能拥有如此规格的上古“兵”书。
    在参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过程中,仅我们一行人,虽针对墓主人身份问题,有过再三追问,但解说员仍然一再强调,仅仅依照墓中现存实物,已无法考证墓主人身份的更多信息,只能初步判断其为西汉初年的文物而已。
    事实上,追溯西汉之前由楚汉争雄以及秦灭六国和战国烈焰纷纷的社会景象,再反观墓中竹简内容,尤其是那些赫然可见的书法特征等等,若能从中进一步明确,像是入葬时限及其竹简成册年代上等问题,不仅可以透视那一时期的中国大地,于不同区域及其环境条件之下,人们在习性、趣味和理想等方面的生活风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或许通过这一个银雀山汉墓,特别是利用其竹简文献上的诸多内容特征,还可能探微并考究出来,于秦汉交接之前的时代政局之下,曾经的一些所谓周王朝没落贵族以及诸子百家归隐或附庸之途经、史实和真相等等。
    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内,于尾随浏览之间,我自己特别留意到,就在展出的几条所谓“孙膑兵书”的竹简中,上面有一段较清晰且名曰“禽庞涓”的文字。而这一竹简上行文,虽因斑驳脱离已难成篇,但仅由其题目和零星字句内容上,亦大概表明了其著述的意旨,即试图借助实战案例,来宣讲军事策略。众所周知,早已盛名传世并流行全球的《孙子兵法》,旨在从哲学层面上,对于军事战争,给予了战略战术方面的思想性引导。所以,针对凡是来此地的参观者,一般都会心存疑惑,或者是公开质问,像是“孙武与孙膑的兵书之间究竟区别何在”等问题,亦犹如那位年轻漂亮的女导游所言:“孙膑主张战无不胜,而孙武倡导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啊!毋庸置疑,仅从临沂银雀山汉墓的竹简遗文片段上,亦不难证实,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截然不同的两本“孙子兵法”。
    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的参观,进去出来,总共也不到两个小时。我们一行人,就近午餐后,在当地接待人员的推荐下,又去游览了位于当时还叫“苍山”县内的郎公祠。
    话说2008年山东临沂地区的“苍山县”,到了2014年1月已改名为“兰陵县”了。下面撇开“苍山”为何改为“兰陵”的缘由不谈,捎带简述一下,在这即是“仓山”也是“兰陵”的地界内,有一处颇有些盛名的旅游景点“朗公寺”吧。
    据时下网络信息介绍,现今“兰陵”界内的朗公寺,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并因为最初是由一位朗姓高僧创立,故而得其名。传说这座郎公寺,历经南北朝,于隋、唐、元代最为鼎盛,曾名列古琅琊郡寺院之首,并被称为齐鲁四大名寺之一,还曾与济南万德的“灵岩寺”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
    相传东晋之际,在上古郯国地界的东海县境内,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富豪郎卓大,到了五旬有余,膝下只有九女而无一子,故求子甚切。有一年春季,郎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归来,途经大宗山脚下的车庄,酣睡中仙人托梦,隐约耳闻:“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一觉醒来,梦中耳语犹存,愈发深信不疑。于是,回家之后,遂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始有该寺建成。随后,还邀来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朗公卓锡,携数名弟子到此,结庐供佛。光阴荏苒,时间到了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当时已闻名遐迩的王羲之,步履大宗山。届时,朗公寺的主持朗卓锡,便来到王羲之面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应诺,挥手写就了“大宗山朗公寺”。(此段文字源自“百科”,本文作者有删增。)
    上面关于“郎公寺”的一段故事,亦不过是时下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所知。话说那一日,我们借公务之便,计时去造访“郎公祠”途中,一行数人,蜷缩在当地官员专门雇用的车内,唯觉路途颠簸,几经盘桓,其道旁景色,虽有曲径通幽之感受,但对于这一处胜景的事由典故,车中数人却没有一位能够说得清楚。等到了山中“郎公祠”所在,远瞧近观,亦有地杰人灵之貌,却又因年久失修,流连四周,备感凋零,实际可供观摩学习的物件,少得近乎可怜了。
    当日近暮返回临沂市区居住,隔日晨八点半,谢过地主盛情款待,原班人马,满载返程。费时约两小时之后,歇脚莱芜市郊的雪野水库。相较前一年曾经观光的此地景况,最显著变化,莫过于新植树木和环湖筑路,而周边的建筑物,却未见改观。
    于雪野水库桥边午餐后,走济青高速新线(济青南线),返济南。途中,穿数座隧道,路面质量和周边装扮,精 纷呈,巧夺天工。于赏心悦目之余,禁不住暗叹:如此投入,即使单纯归功于“奥运”形象工程,仍须赞许市政规划的眼光和现代科技之能量。
    此日,自临沂到济南,在途径泰安之新泰时,天空即雨水不断。离莱芜至济南城郊 石乡,更是阴云密布,天降暴雨。然而,进了济南市区内,虽感气温较前期明显下降,却不见任何雨水痕迹。
    据当日广播新闻称,济南气温随后要降至十度以下,而且是近五十余年来,已达同期最低水平。由此可见,这地球气候的不稳定性,确实较以往愈发加剧而显然了。
    单就此次借助周末时光,往返临沂三日,于业务工作之外,就在寻访学习、游山玩水和饮食起居之中,其实还有一些其它的意外事件和有趣插曲。然而,归来多时,于昼行夜宿之闲暇,凡萦绕心脑者,却始终绕不过这样一份疑惑:国内文史学界,何以会有质疑孙武与孙膑身份及其各自兵书的有无呢?难道司马迁《史记》之“列传”中,没有把这件事交代清楚吗?是否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书,也存有玄虚演义或是“无厘头”的问题呢?
    此时此刻,围绕上面自身纠结问题,仅仅依据手边资料,虽已有所释疑和明确,但关于临沂四周,从银雀山到郎公寺,甚至还有王羲之、浮来山、纪王崮和古莒国等等,在我心头之中,却时常缠绕着诸多困惑不解和疑点难题。眼下,唯叹息身单力薄,鞭长莫及。故暂且随笔若此,待余暇思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0:48:2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西南行四省七市 亲身验柴油危机

    大约二十多年前,临近大学毕业分配,我乘坐长途客车,由淄博转车奔赴东营,而其行途经路段,即是黄河入海口处的国内某大油田所在。沿途之间,举目四望,在一片辽阔无边,确切就是“电线杆子比树多”的平原里,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被当地人戏称为“磕头虫”的油井。若说那些油井,其实根本算不上密集,只不过星星点点、稀稀拉拉分布着,却一直看不到尽头,延绵不绝,足有数百公里。
    透过车窗,瞭望着无垠大地,在我视野之内,凡是一直闪动着像是活物的东西,也就只有那一个又一个的“磕头虫”,它们似巨斧般倔强的头颅,此起彼伏,忽高忽低,上下翻转……当映入眼帘的这一切,经过半小时、一小时和一个半小时之后,却依然如故之际,我那敏感而易于偏执的头脑,禁不住开始奔逸联想起来了。
    是啊!仅是这地儿一个又一个“磕头虫”,就在它们每一个每一回每一次的“一上一下一高一低”运动中,即便抽出来仅有一杯水量的矿液,如此规模油井!如此不分昼夜地抽吸!纵然拥有海水样的石油,也终有枯涸的时候啊……想象,虽曾是如此遥远!担忧,尽管有过异样沉重。然而,正因为亲身经历过,如此开阔视野并刻骨铭心的见识之后,不知为何在我头脑里面,反而不再认真对待“石油危机”话题,甚至更加不去担忧“石油短缺”的威胁了。
    丁亥年(2007年)秋冬,借助行业深化改革东风,我荣幸加入某内地考察团队,一行十余人乘百万元豪华中巴,历经鲁豫陕,登奇险华山,掠古都西安,穿秦岭隧道,达天府蜀都,用时亦不过三天而已。
    成都一站,观都江堰,拜峨眉金顶,瞻乐山佛祖,览街市夜景。仰慕国色天香之际,体味蜀狗吠日之由,慷慨蜀道难已非时,岂料不测风云俟后。
    出行之前,于筹划远途参观之际,聆听部门领导安排,不仅有高瞻远瞩之卓见,更有未雨绸缪之细心。特为安全舒适计,配备两名专业司机,调配性能优良柴油汽车。初闻座驾动力原料,同行数人暗自啧啧称是,更公开夸赞其经济实惠。然而,踏上征途,初次加油于河南,即遭遇尴尬。高速服务区内,挂得虽是全国一致性招牌,但对非属地车辆,购买柴油数量,已有明令限制,一车一次只允许一百元钱。因不明就里,且急需赶路,离别服务区后,领队历数亲见或耳闻故事,痛斥该区域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风气。
    成都两日,兄弟单位盛情款待,出行便利通畅,机车动力问题,早已忘却脑后。黎明上路,为追念伟人业举,转道瞻仰小平故里。随后,误入歧途,近暮,油料见罄。夜宿万州,经当地故交专程相助,虽暂解油料危机,但途径逐个加油站,皆无柴油事实,令团队人人愁眉不展。
    自万州至行程下一站宜昌,理论距离只不过五百余公里。然而,其间尚无高速公路通达,唯山川故道可攀。据当地人解说,即便是轻车熟路,也需有十多小时行程。离川入鄂,耳闻高速、铁路和输气管道,各项工程,修建在即。盘山雾途,目见天险、崖壁或深涧沟壑,诸多人影,作业正酣。行程之中,纵然有如诗入画景色,但车行山涧峭壁上下,时有坑洼滑坡碎石之惊险……如此目眩胆颤之状况,禁不住让一个个习惯于丘陵坦途的人们,眼光同司机心情样,忽明忽暗,心跳如汽车箱体般,上下翻颠。自晨至午后,虽急切连续赶路,却始终无油料加满。为解燃眉之急,不得不转入恩施市区。
    恩施城郊,于此地等待柴油充饥的车辆,业已成景。一个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汽车,列队成行,恰似铁龙布阵,蜿蜒曲折约三五百米,而加油站内,簇集人群,全部翘首期盼,运油车的来临。于是乎,随着时间延迟,那气势磅礴而忍饥挨饿的铁龙阵,转眼之间,却逐渐凝集成了困龙、呆龙、傻龙的死龙湾。任凭一个个铁家伙,尚存有愤怒咆哮的技艺,全然没了自由驰骋的动能。
    身处偏远陌生城区内,一行人唯能借助现代通讯工具,为了求得稀缺而急需的柴油,一个个忙活着动用亲情、故交、同事或行政管辖之关系,貌似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之豪放,实像庸人急病乱投医样之癫狂。在恩施逗留了七小时之后,唯当地业界同行筹得50公斤柴油,加之路边购得私油半桶。于是乎,经民主协商,而领导决断之后,不顾细雨浓雾缭绕,披星戴月,仓皇上路。深夜子时,逢山间小镇红岩寺,苟且休憩。次日晨曦,即刻启程,过午后,终达宜昌名都。
    宜昌城内学习一日之后,观大坝、游三峡。举目所及,虽有人工匠心天成之壮丽,徜徉四处,亦难拂后续粮草短缺之烦忧。武汉三镇,脚步匆匆,黄鹤楼上,心绪寥寥。
    由武昌起步返程,上了高速,颇感四通八达。地图之上,鄂鲁之间,公路简捷而顺畅。然而,道路两旁逐个加油站内,面对每次每车50元油料上限,使得倍受四省七市柴油短缺伤害的人们,一时间抛却了地域人心的偏狭,展开了科技时代“石油危机”的畅想和愤慨。
    自南方考察归来,生活闲暇之中,每当遇到和同事朋友,每次扯谈西南参观学习的感受之际,在我感慨最多的,既不是垂涎兄弟单位之成功经验,亦非感慨祖国山河的辽阔壮丽,反而是一直纳闷,并努力寻找着国内存在如此严重“柴油短缺”的根由和原委。
    关于2007年柴油短缺问题,有的说一贯如此,起因在于国内石油加工业能力水平的限制;而有的认为,当时国际油价正在飙升,导致国内油料即将提价,是供应商故意囤积使然;更有的甚至斥责,就是因为中石油股票即将上市前的故作;还有的一言以蔽之,则是行业“垄断”的恶果……无论其中是非曲直究竟如何,让我一直想不明白的现象和问题,却是出行之前、途中以至于当时,为何报章传媒或街头巷议,都未曾目睹或耳闻过,任何与“缺油”相关的报道或热议呢?呜呼!吾之孤陋寡闻,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那会儿举国上下限量供应柴油事实之下,社会传媒的明显漠视和四周生活依然平静的事实,或许因为这样一种社会性缺陷,仅仅是影响到届时极少部分人群或个别行业吧!然而,在此番西南行程之上,每当看到一辆辆大货车,不得不停靠在加油站或高速路休息区内,特别是一个个表情疲惫的司机们,或无奈游荡,或扎堆闲聊,甚或不时爆发破口大骂的境况,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风头正劲之际,是否也应该有人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哪怕仅仅是公开化的信息疏导,起码也是一份心理上的慰籍吧。
    在如上记述已经历经数年后的今天,因知晓一位亲戚驾驶柴油机车跑长途运输,业已十年有余。为落实当前国内柴油供应状况,我特意电话和他联系。于一番寒暄过后,听我说明了要咨询的问题,他却不屑一顾,并嘻嘻哈哈地回答:“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啊!现在油价放开了,早没这事了……”
    常言:“往事如烟”
    俗说:“杞人忧天”
    乙未年(2015年)的夏,济南城区内雾霾之下,虽没有烈日炎炎,却依然热浪翻滚,漫步街巷,亦挥汗如雨。原本以为,只有深冬季节,这儿才会有无法消散的雾霾,不知为何在这微风时雨的盛夏,“雾霾”的阴魂,却也久久不肯离散,甚至不分季节时日地纠缠不清了。不过,此刻联想当初对“柴油短缺”的自我愤懑,沉思着耳畔依然回响的亲戚嘲笑。于是乎,我赶紧打住这样一份惯于“招嫌惹祸”的杂咀稗说,筹划着下个周末,具体应该到何处赏心悦目和纳凉避暑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0 21:11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25#
    发表于 2015-12-22 14:40:14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11 10:56
    第二章 籍贯中几多牵挂 故事间无数情怀

    不知从何时开始,眼下生活中经常要填报的档案表格中,已经没有了 ...

    欣赏,学习了,问候克谐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1:00:32 | 只看该作者
    夏末微凉 发表于 2015-12-22 14:40
    欣赏,学习了,问候克谐老师。

    谢谢!如此散乱冗长的文字,读下来确实不容易!多年前在论坛中,我是极力呼吁,文章的短小精悍,尤其推崇小小说。不过,近两年,不仅是自我书写环境的改变,也是某种需要吧,认为分类书写,或“该长就要长”的意识,占据了上风。究其根本,一般读书者,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工作需要,经常是各取所需。文章长短或许涉及点击率,但无关乎思想或认知上的深浅程度和艺术情调。所以,事关个人写作问题,长短精粗,任人所好和可能,贵在和自身比较,能有不断进步提高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1:0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23 11:11 编辑

    第十三章 黄河入海见盐碱 风土人情看造化

    公元2006年9月24日,周日。晨六时起床,七时启程,近九时,达渤海湾滨州地区沾化地界。不过半小时完成出差任务,随即由地方朋友引荐,参观了当地冬枣科研基地和万亩水库。午餐后返程,暮六时,返回济南。虽仅是一日行程,却感受到何谓“科技兴农”力量,亦领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好项目富裕一地民众”的实在。
    冬枣,不知由谁命名,更不清楚始于何时,若追问当下这冬枣在山东乃至全国声名鹊起的原委,我们来到沾化后,历经参观学习,才清楚了国内冬枣大面积种植,即便在其原产地沾化,亦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据当地朋友介绍,我们观瞻的沾化冬枣科研所,起步于八十年代中期,历经九十年代研究、培植和推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所谓“冬枣”,尤其是“沾化冬枣”,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扬,并且能够在国内秋冬鲜果市场上,占据显著份额,都与这一个科研所的工作努力,密不可分。
    对于六十岁以上的山东人,每当听说“沾化”“利津”这两个地名之际,在他们心目中,或许自然而然地滋生一份类似“闯关东”“开垦北大荒”样子的闻名或感受。何故如此呢?
    现今山东境内,在地处滨州的沾化和归属东营的利津,都毗邻渤海湾,也是当代“九曲万里沙”的黄河,经由内陆入海,而形成的淤积河滩地貌,即所谓“黄河三角洲”。像这样一种地方,虽有疆土广阔和一马平川的醒目便利,却又因其盐碱地和苦涩水,历来不适合生活居住,而人烟稀少。其实,自解放以来,这两处地方也一直就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上世纪六十年代伊始,在“三年自然灾害”时节,山东境内,曾经出现过自发奔赴“沾化”“利津”,谋生求存的潮流。就在那一时段,听父亲讲过,我爷爷和大伯就曾“下利津”。很早以前,就听老人们说过,沾化和利津的水质,实在苦涩难咽,而其居住环境,也异常荒凉寂寥。据老人们讲,他们于当地也只是熬过了三四个年头,待内地经济稍有好转,凡在那会儿闯荡的外地人,大部分都迅即离开了。
    置身沾化一地,我才了解到,沾化作为当地比较出名的贫困县,仅是近三五年间,伴随冬枣种植进入了产业化规模,整个乡镇生活,才有了巨大起色。当我们驱车进入沾化地界后,行驶在纵横交错而宽阔平坦的沥青公路上,作为莅临此地的外乡人,在盛赞连绵不断的冬枣园林之际,也会看到掩映在花草树林中的一片片高大整齐的砖瓦房,以及停泊房前屋后的一辆辆轿车或现代化农用器械。
    “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在我们参观之中,经过科研所一位领导介绍,我自己才切实感受到枣树的规模化种植,完全不同于一般农庄家庭的果木生长。作为规模化种植的冬枣,单纯在嫁接、培植及其管理方面,都需要一整套科学而严谨的技术规程。
    尾随一行人,徜徉在沾化“冬枣”科研基地的示范园林之中,当看到一棵已有三百年的冬枣树上,仅有一侧的几个树枝上硕果累累时,我禁不住好奇起来。经过一番问询和解答,即刻让我这个门外汉,不但从中懂得了果树培植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剥”细节,更进一步印证了“事事处处有学问”的真谛。
    在果木种植管理上,俗称“环剥”技术,可能并非仅用于枣树上,大概一般瓜果树木种植,均需如此吧。所谓“环剥”,就是选择一棵果木上条件较好的枝条,像是具有“朝阳采光、枝叶茂盛、方便采摘”等优势。于是,便在具备了这种优势的枝条基部,将其树皮进行环形剥离,目的是阻止该枝条光合作用的“养分”再返回树根,让它们“全心全意”地供养花蕾,进而可以结出来不同于一般的硕大果实。经过这样处理之后,在同一棵果树上,未经环剥的枝条上花朵,往往不会结果,或结果都十分小了。听科研所专家讲解,“环剥”的宽度和深度,颇具技术含量,一棵枣树产果的质量和数量高下,都与这一技术实施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在民间生活中,确乎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旱瓜涝枣”。像这话的确切含义,即指在春夏时节,如果干旱少雨,那么地里的西瓜,就会格外甜一些;如果有较多雨水时,树上的枣子,却会更加脆甜。因此,我禁不住暗自琢磨:“这枣树的品性,一定是喜水的。既然沾化冬枣格外脆甜,是否与这儿水质有关呢?”
    当我们一行人离开科研所,驱车前往水库参观的路上,我忍不住提出了暗自琢磨的“旱瓜涝枣”问题。但是,无论同行的同事,还是当地的朋友,都仅是一笑置之,却没有一位迎合或解答者。
    当一行人站在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题词的万亩水库大堤上,我才获悉,其实正是在“改革开放”后,建起了如此巨大规模的水库,从而使“沾化”地区,于全国率先实现了乡村农舍“家家有自来水”的事实。于是,联想起相关这一地区原有的耳闻与了解,我又一次暗自思忖:“没有这样的水库,沾化冬枣是否还会如此脆甜?水库建成和冬枣扬名是否存在内在关系呢?”
    相隔数年后的今天,关于沾化物产与其水质或土壤的联系和困惑,对我而言,依然无从释疑。然而,关于发生在黄河入海口冲积平原上的诸多生活变化故事,却一直是我格外在意和特别用心的话题。话到此,下面再闲扯一段,也是在毗邻渤海湾,且是处在河北省与沾化交界处,现今辖属山东滨州“无棣”的一件往事。
    话说2014年临近“元旦”时分,由于年终岁首,再加上小假期的缘故,一日日除了忙活着书写各种总结和参加评比会议,再就是节前节后“疏通关系”“迎来送往”的交际规划和人情盘算。所以,从“无棣”回来,一晃都过去两周了。而在出发无棣时,因天气刚刚接近零度以下,那日清晨于无棣宾馆淋浴后,吃罢自助餐,便步行去了公务现场。或许是外感风寒,导致阴阳失衡,加之水土不服,到达无棣次日开始,我便出现了耳闷、鼻塞和不断咳嗽的苗头。而这些症状,直到今天,才明显减轻。正因为上面状况,也让我更急于想把关于无棣的一份挂念,尽快书写出来,赶紧了结刻意记录此行一些意外感受的心愿。
    话说二周前的那个周五,按要求我们应在当晚到达滨州市无棣县城内,一是提前报到,再者隔日一早,还必须计时开始对当地某专业机构,进行例行两天的资质能力评审。因和我同行的一位专家,其单位当天下午要召开实践活动年度总结会议,而他自己作为部门领导,又不能缺席或早退。所以,若严格执行时下规定的公务活动程序,我们出发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这一次,因无铁路便利,如果搭乘长途车,预计到达太晚,故改为自行驾车前往。
    大约下午五点二十分,我俩碰头并启程。尾随城市下班高峰车流,当接近东外环立交桥收费站时,已近暮六点多钟。此刻,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车辆驶入高速公路之后,就在第一个转向青岛方向的指示牌前,司机未加犹豫,便径直拐了上去。虽然即刻发现走错了路,且是南辕北辙,但亦不能倒退了。于是,只能将错就错,改由莱芜到淄博,再转滨州方向而去。等赶到无棣地界,已是深夜十时许。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无论工作需要还是家庭事务,对于滨州地区,尤其在滨州市区周边,凡是比较大一些的市县,像“惠民、沾化、博兴、邹平”等,即便说不上轻车熟路,起码也清楚曾经在这里或那儿途径或逗留过。但是,唯有对于这一地区的“无棣”,此次出门之前,自我感觉上像是根本没有去过一样。于无棣城内次日中午,在我们驱车到老县城就餐路上,当见到周边街巷的一些阁楼房舍景貌,即刻唤醒了我的记忆,这一次应属于故地重游了。回忆第一次到无棣,虽说不清是具体何年何月,但那一次也是公务出发,当天在这儿吃罢午饭,随后返回了济南。所以,第一次到无棣的经历,难怪存留印象寥寥。
    话说最近这一次驻足无棣,包括来回路程和工作与食宿,亦不过两个晚上和两个白天。在这看似短暂的时间里,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却根本改变了我头脑中以往对于滨州地区,尤其对无棣这一块土地上,诸多的固有看法和陈腐认知。
    单言对滨州地区的熟悉程度,在山东除了济南市、青岛市和烟台市之外,滨州市及其周边区域,都是我停留时间最长,也是最频繁光顾的地方。即便如此,在此行之前,如果谁和我讲起,这滨州地界还有贝壳岛,还有碣石山,还有海港和码头……亦不管如此恰似海岸景色一般的言论名堂,其究竟是先天存在?抑或仅是后天改造?总之,我对此都一定会心存质疑,甚至绝对不敢苟同。然而,也正是最近的无棣一行,在与当地人沟通交流中间,不但印证了无棣临近海岸的真实性,也让我更加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近海盐碱土壤及其苦涩水质的真切滋味。
    在无棣期间,当问询当地人,这儿为何叫“无棣”之际,凡和我接触的几位老同志,他们尽管各执一词,而且说法不一,但大致可归结为两种传说。
    有一种说法:无棣的“棣”字,在上古文书中的本意,相当于现在的“树”字,且可泛指一切树木。故地名“无棣”,也就是“没有树的地方”。
    另一种说法,据称源于明朝初年,大概应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保证皇位嫡传,曾经把当时颇有些能量的燕王朱棣流放于此地。至于“为什么要把朱棣流放到了这里”的问题,当地人也没有细说清楚。依我个人推断,大概朱元璋有过圣旨或私下暗示,甚至也可能是朱棣及其同伙的谋划,即一定要把朱棣流放到一个“没法再找到他”的地方。而在明朝初期,无棣这块儿地上大概是更加荒凉,而朱棣来到此处,旋即便消失在了茫茫荒野之中,自然再也无法找到他了。因此,或许正是通过官差向皇帝回复的口信,或许是往朝廷转达的文书上面,有过“朱棣已经被发配到无法再找到他的地方了”。于是,在民间代代相传的故事中,便有了“无棣”这一地名,也就是那一块“无法找到朱棣”的地方。
    事实上,单就“无棣”一名,早在春秋《左传》中就有记载。其书之上,是借管仲之口,于描绘齐国疆界版图之措辞间,有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见于《左传•僖公四年》)据此,也可推断“无棣”的名字,在商代应该就有了。所以,考虑到这块地方,正是海河交接处的淤积平原风貌,即典型的“盐碱地”区域。那么,第一种“无树”的说法,既符合事实,亦应确信无疑。但是,第二种说法,也不失为一种佳话和美谈,特别是从中可透视国民性情之中,一种由来已久的乐于攀龙附凤、假借风流人物,依此彰显“人杰地灵”的民俗热风;另外,这后一种说法,还可以激发人们探寻明朝历史上一段流传下来的故事,进而揭示了洪武年间朝廷内部皇权斗争的残酷、狰狞和滑稽。
    在山东地界上,凡是处于上古“四渎”之一“济水”入海古道的途径地上,不只有像无棣这样一处接近海边近处的特殊“盐碱”趣味。即便远离海边二三百公里的内陆区域,依然因为曾是海河冲积平原之故,也都无一例外地遭受着地下水质“苦、咸、涩”的困扰。近二十年来,由于兴修水利和水库建设,特别是“引黄”灌溉农田和改善饮水等规划。所以,起码我自己一直认为像毗邻渤海湾的滨州或东营地段的家庭用水,已经很少再有八十年代末,我曾经感受过的那种“口苦舌干”“越喝越渴”样子和症候了。
    说起来“越喝越渴”的话题,即便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凡山东“德、惠、聊、菏”地区,即所谓“古代济水”与“现代黄河”入海的途径处,基本上都曾经流传过类似下面一样的笑话。
    在“德、惠、聊、菏”一带,若有人来家里做客,主人都会礼节性地倒上一碗水,并对客人说道:“快坐下来,喝碗水吧!”而来人,一般情况下,也都会十分客气地答复:“谢谢了!不渴,不渴。”随后,主人说出口的腔调,即诙谐,却也是大实话:“喝吧,喝吧,喝喝就渴了。”
    再次的无棣一行,于依然短暂时光之中,除了惊诧这儿确实已有了不亚于胶东半岛一样鲜活“鱼、虾、蟹”供应之外,当地人在待人接物上,也凸显出海边渔民一般的豪爽气质。若说此季此行,最令我感到特别不适应的地方,大概还是此处饮水质量的问题。虽然,当地人解释说,现今这儿饮水,早就改用了水库里的黄河水。但是,我自己在这儿一天工作下来,却真正体会出了何谓“越喝越渴”“口苦舌干”的不适滋味。
    毋庸讳言,当离开无棣,就在回济南上班的第一天,我便和周围同事们,极力夸赞地处渤海湾的无棣,那一处处一桩桩令人颇感意外的渔业文化和海边特色,而于这些话语之间,也在为现代技术能力和经济水平,尚没能根本改变那儿的土壤水质,一再叹息,遗憾再三。是啊!甚至就在此刻,于书写下上述散漫凌乱的诸多感慨之际,我仿佛依然感觉得到,这会儿舌根后面沁润着一丝丝一缕缕“咸、涩、苦”的特别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10:30:5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 话山东洁净城市,书威海片云孤雨

    在生活周围,有的老百姓闲谈一座城市特别清洁干净,经常会说:“皮鞋穿了一天,上面都不见土。白衬衣穿一天,领口都不会脏。”
    像上面夸奖某个地方没有风尘污染的话语,仅是在山东地界上,以往若是青岛人来到济南,抑或济南人去了青岛,都能很好地体会到如此俗话闲说之中的内涵和意指。
    平素生活中,耳闻目睹之间,文人墨客经常挂齿的“青山绿水、天色湛蓝、星空万里、一尘不染……”诸如此类描述生存环境洁净清明的字词话语,无论只是为了抒情还是真实写照,在当今世界上,特别在经济神速发达的中国,更尤其是在中国大一点的城市街区里面,此情此景已经很难见到了,所以体会也就更加难得。
    辛卯年(2011年),国庆长假后第一个周末,因出差,来到胶东半岛的威海地区。此行第一站,落脚威海的荣成,并偷闲特意要求,到成山头一瞥。成山头上,在通往海岸的路旁和山间之中,那成束连片的各种颜色的月季以及特别耀眼刺目的黄色菊花,真格的名副其实“娇艳欲滴、光 夺目”了。然而,伫立在成山头的海畔,那早已闻名遐迩,且在宣传画册上曾经见过的临海大石碑上的“天尽头”字迹,却不见了踪影!现存的一块屹立海水中的大石柱上,镌刻的也非风传的某大人物手书的“天无尽头”,却是不知何方神圣命名和书写的“好运角”三个猩红大字。原本专程光顾胶东半岛的最东端,刻意前来观瞻天涯海角、碧海蓝天、鲜花秀树的兴致,已被“天尽头”变为了“好运角”的俗气,一下子吹拂地没有了点滴情绪。
    隔日上午,例行公事,并于文登午饭后,赶往威海城区住宿。由文登启程去威海途中,虽计划一行人先去游览刘公岛,但到达威海市区时,阴云密布,淫雨霏霏。据说如此天气情况下,海面上风大浪激,为安全计,便取消了上刘公岛的安排。于是,同行中有人提议,借此时机,应到市内的“韩国城”看一看。
    事先预订的住宿宾馆,就位于一个半山坡上,听说由此处“打的”到韩国城,亦不过十多分钟的样子。好在雨下的不大,居高眺望,细雨中的威海城,愈发晶莹剔透而色 斑斓,也愈发让人爱怜欢喜而游兴大增了。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分头散着步,向韩国城走去。同住一房间的我们俩人,徜徉在白墙红瓦、绿树蔽日的街面上,湿润的泊油路,空气中弥散着花草树木的清香。而这一切,却让我自己一下子仿佛置身于曾经路过的新加坡领事区的道旁:整个街容巷貌,一样的温润潮湿,一样的枝繁叶茂,一样的洁净亮丽。
    游荡在威海的韩国城卖场,在我的感觉上,如同八十年代置身于青岛的即墨路,亦像九十年代拘谨于福建石狮的服装城。其实,若与而今各省市县区都司空见惯的“商品批发市场”相比较,这地儿的“韩国城”,确乎只是多了一些异域的情调和色 而已。然而,对于不善于购物更甚少逛商场的我而言,最感惊讶的是,此地“砍价”的场面,着实让人嗔目结舌:从标价千百元的物件,可以砍到几十或几元钱出手的事实!禁不住让人质疑,拿到手里的这些东西,究竟是物超其值,还是一堆废品垃圾了。
    此次威海一行,是我生平第二次踏入威海市区,而第一次是在1989年“五一劳动节”的假期。记得当时,原本计划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北京呐喊,而我自己非常顾忌即将面临的毕业分配,便携女友悠闲于威海的清净了。印象中,当时的威海,更像是放大尺寸后的一个小渔村。那会儿,威海城区的繁华程度,远不及当时我们实习工作的烟台市,尤其是当时的刘公岛,虽然也必须乘渡船而上,可能因为其岛子偏大的缘故,四目的残垣杂木,景区内凌乱萧条,甚至还不如烟台的东炮台,更像边防重地和凝聚人气。
    关于第一次游历威海的印象,在我最为深刻的,却是散布威海市区内和刘公岛上的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雕塑或石碑。特别是矗立在刘公岛上的“北洋海军忠魂碑”,其周边四面十分苍凉、落寞和肃穆的氛围,更让我至今难以忘却,甚至耿耿于怀!
    走出韩国城,就在路旁等车时,同行者突然指着西南方向上,说道:“快看那一边!”我转头望去,一道 虹刚好悬挂在天边。那略显单薄的 虹,虽然极其遥远,且不甚清亮,但如此久违的美景,已让我忘却了身处威海的闹市区,而仿佛依然置身于黄山光明顶之上,如同初次看见 虹的那一个茫然惆怅的黄昏里了。再次亲临威海,就在不足四五个钟头的时光中,亦让我不得不感慨:“威海变化之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啊!”
    次日清晨,大约在六点半的样子,我起身于住宿的宾馆周围漫步。“清风、朝阳、蓝天、碧水……”感官所致,无不沁人心脾、畅快惬意。散步路上,远远看到了一大朵白云,由东南往西北,款款而至。当我亲临那一大朵白云下面,于朝阳光亮中,竟然从天空上飘落下来零零散散的雨滴。我呆呆地站在那里,久久凝望着那一大团悄然西去的云朵和已觅不见踪迹的雨水……眼前的一切,甚至让我自私地质疑:莫非是天意,让这“片云孤雨”,前来抚慰此时此地一份落魄和寂寥吧?!
    从威海回来不到一个月,我已经数次和他人谈起威海城市的洁净美丽,并一再用“片云孤雨”,来佐证我的切身感受。然而,至今并没有谁真正在意或公开赞同这样一份感知和体验。
    不过眼下,说到威海一行的故事,确有一个人“特来感”。而她,就是当初和我一同去过威海的妻子。当我提起刘公岛上依然屹立着“北洋海军忠魂碑”之际,她说当时在那个石碑周围,就没有几个游客,四处特别荒芜阴冷,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感到心寒,只想落泪。
    此时此刻,我翻出来当年出行威海的日记,浏览着那年那月那日在时势纷纭中的天真稚气和青春豪迈。于沉吟再三之后,还是决意从中摘抄出如下字句,任其被视为别有用心的煽情,或当做虔诚真心地追忆吧!
    《刘公岛怀古》
    (1989年5月1日)
    虎咆狼嚎在云霄
    浪遏飞渡尽逍遥
    北洋魂碑今犹在
    扼腕凭吊思英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0:5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25 11:12 编辑

    第十五章 甲午年京都求医 经历中困惑几许

    “高铁”和“动车”究竟有何区别?我自己确实不十分清楚,反正三年前就乘坐过这种模样的列车。不过,那会儿,上车时还发一瓶免费矿泉水啥的,每个座椅上的枕套都一顺儿雪白,整体上给人一种登上飞机后的感觉。现如今,仅从外观上,好像和那时一模一样的列车,着实多了起来,多到类似样子的列车一日由济南到北京,仅单程足有50趟之多。如此频次的列车,若内饰和卫生状况,已经演变成与过去“普快”相差无几的状况,按说也不该大惊小怪。其实,对于近年来铁路事业的巨变,真正让我感到即新鲜而又意外,并近乎惊讶的,则是上周日下午,当我和妻子急着去北京探视病重老人之际,从搭乘列车一直到首都行程结束,期间有一段与以往类似却不等同的亲身经历。
    近十多年来,国内每年阳历六月底到七月初,或许源于全国高考提前到六月上旬的因素。此段时间,大部分中小学或部分高校,尽管已经开始暑假,按说也不至于雷同“春运”一样繁忙吧。但是,甲午年六月中下旬,当突然接到老人病重消息,我以为还可以像过去一样,尤其是乘坐冠名“和谐号”的高速机车,依然能够直接到车站购票上车就是了。然而,两点多钟到了列车总站,凡当日所有班次,除了夜间23点左右仅剩一张坐票外,去北京的车票,却全部售罄了。面对当日进京列车竟然“两票难求”的残酷事实,我一下子惊诧地仿佛又回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单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像买不到车票的这种情况,不仅是随时随处遇到,甚至于每一次出远门乘坐列车,经常都会是一段特别痛苦难捱且愤懑无奈的心情折磨和身体遭难。因为具体在1984年到1989年期间,也正是我在外地上大学的时段。那会儿,无论频繁回家,还是去外地实习,抑或仅是闲暇旅游。当时,都曾经有过因为买不上车票,或买的车票距离发车时间太长,而不得不在车站周围,闲逛游荡,风餐露宿,甚至干脆睡在了街头或广场上。
    相较于过去外出乘车情况,眼前这次进京,终因老人病重,真格属于时不我待了!而此刻在车站异常高大辉煌的售票大厅里,却既没有“站台票”出售,更没有“买无座票先上车”的便利途径。于是,我赶紧打电话,找到了在铁道部门工作的远房亲戚,恳请他尽快找人把我们送上北去的列车。毋庸讳言,还是熟人好办事,经过亲戚远程疏通并告知应找寻的具体人员名姓,我们虽无任何车票,先被准许进入站台,后经途中补票,也不过两个小时,便到达了北京南站。
    到首都北京后,三天之间,老人历经转院治疗,病情逐渐稳定。在我决定离京前夜,京都的几位大学同学,联络起来小聚,也算是为我送行。就在餐桌上,当我提起不足两个小时就由济南到达北京南站的事情,一位同学问我:“你坐得高铁吗?”我禁不住苦笑着回答:“我也不清楚是高铁啊?还是动车?”说话之间,我随即翻出来车票,见上面的主要信息如是:“G194次,补,无座,¥196.50元,二等座,事由:动车,折,限乘当日当次车……”
    前两年,我女儿因为是艺术生,于高考前曾在北京突击培训。孩子在京大半年,我和妻子至少七次,或乘列车或自驾,奔波于济南与北京之间。而当时,诸位在京的大学同窗,不但提供了许多方便,彼此也时常相聚。因此,在上述又一次宽松随意而且依然任性的餐桌上,面对当下都还在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教授级的医师、同行和同学们,我道出了一份原本不想说的疑惑和苦衷。
    家中老人在半年前,曾经因病于北京一家知名大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随后,离京带药回家服用。近月来,却出现了不明原因的高烧不退。又因在地方医院治疗两周而无效,不得不再次转入北京原诊疗医院救治。在地方医院诊疗之中,虽说已经查出了血小板极低和痰培养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等情况,但转院进京后,在六天之间,经过了百余项辅助检查,仅是用过一般抗生素和六天输六个白蛋白等治疗后,却于高热征象没有任何好转情况下,经该医院医生安排会诊,旋即便介绍转入了另外一家专科疾病研究所。新转入的医院,结合以往检查和培养结果,在给予专科用药并加用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同时,又提出了必须输注血小板的方案。而且要求家属必须互助献血,否则5天内没有血源。
    话说我自身脱离临床一线工作,尽管约有15年之久,但对于国内血源的困顿现状,尚且心知肚明,也颇能理解。鉴于在京陪护家属有限,于是我自愿提出献血。经过了耗费大半天时间,于这所医院若大院落内来回周转两趟后,才办好了隔日必须到北京三环内指定医院互助献血的手续。然而,第二天上午,当赶到了指定鲜血地点时,于献血查体中,可能因我连日奔忙,原本已经正常的血压陡然上升,故不符合献血条件;另外,在献血医院大门前,我已经拒绝了血贩子提出替代献血的盛情。此刻,同样作为医生的妻子,便提出也可以献血的意向。不过,血站接诊医生,却因为已经吃过饭且与医院申请献血人名姓不相符等理由,要求我们必须回医院重新填报申请单,并说明最好改天清晨七点半之前,再来献血等注意事项。
    面对北京某医院和某血站的献血程序规范和具体要求,且不论我们从病人所住医院到献血地点,来回“打的”就需要两个多小时和近一百元钱的额外费用。单就患者的病情,像“确实需要输血治疗”一样的医院内司空见惯的客观情况下,如此现状的输血医疗流程(包括互助献血程序),撇开卫生部高官大员们就身处北京的事实,仅想询问一下,这些首都著名大医院的行政管理者和当值医务人员们,是否有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的想象呢?
    餐桌之上,面对我的满腹牢骚,同在北京医疗战线的同学们只是提到,在医院输血治疗中类似我所遇到的情况,也仅是北京某些医院中的个别现象,而且是在医疗行业性“血荒”难题下,某一些医院仅是针对由外地来京就诊患者的惯用伎俩,若是北京当地人手术或急需输血时,一般不会有这种强制性要求。如果同学的解说确切符合实际情况的话,我当时虽然没有再说些什么,但此刻我也只能一声叹息,唯有暗自感慨一声:“新移民已经过了半数的首都北京,不愧为北京人的骄傲啊!”
    在离京给我送行的那个晚上,当同学自驾车在寻找一家熟悉的餐厅之前,已是名副其实“北京人”的同学们,彼此相互提醒着要把轿车停放较高地面上。坐在车厢后座的我极其纳罕,看着开车的和指路的他俩,都一样不加明说且又配合的十分默契。我忍不住还是追问清楚了因为和所以。原来当晚的北京天气预报发出了黄色预警,夜间会有大雨将至。据当地同学们说,凡是下大雨,北京这儿许多地方,都可以“约你去看海”了。
    饭后,在送我回宾馆的路上,车前玻璃上开始有了雨滴的影子。
    “下了,下了,北京的天气预报,现在真得很准了……”开车的同学异常兴奋地对我说着。而我则依然面无表情地坐在他旁边,一边关紧车窗,一边看着眼前如此淅沥沥的小雨,却没有说任何闲话。
    回到位于医院周旁的小旅馆里,隐约着听到外面传来了阵阵闷雷的声响。简单洗漱后,睡前我又拿出了,为了防患未然,在同学医院旁边火车预售点,已经买得的返程车票,并与前面来时的摆在一起,比照着其中的相似和不同:“G191次,12车02F号,¥194.50元,二等座,限乘当日当次车……”
    “铛铃、铃、铃……”突然,床头上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我摸过手机一瞧,已经接近午夜了,便没有去理会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男人过来敲了几下门,声音不大不小地对屋里说道:“下雨了,请把窗子关好!”
    联系到今晚北京人都在关注的下雨问题,我赶紧起身,爬到床头旁,一边拉开了一点窗帘,一边眼瞧着路灯下并非特别大的雨幕,心想:“就这样的雨,北京人也能看到海了吗?”
    返回济南的第二天,曾在北京联系过的一位朋友,来电话说要去探视住院的老人,并邀请一起吃顿饭。我连忙解释,老人已经明显好转,但不知何故,虽没能互助献血,也已经给予了输血治疗。闲聊之间,我扯落起了前天晚上北京下雨“看海”的笑话。令我意外的是,对方不但没有反驳辟谣,反而十分认真地对我讲:“真的不是笑话,前天晚上北京燕郊又淹了车,有的水洼都可以游泳了!”
    学生时代,即耳闻有“京油子、津嘴子”的俗话。多年来,尤其对京都的诸位,无论是亲戚还是同学或朋友,但凡他们讲出来的一些诙谐话语,我自己都持着一种“任由姑妄说之而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曾想,眼下人家坦诚的“实话实说”,而被外乡人的我,依然当成了调侃和笑话。呜呼!我之无知落伍,亦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0 21:11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30#
    发表于 2015-12-27 14:11:2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23 11:00
    谢谢!如此散乱冗长的文字,读下来确实不容易!多年前在论坛中,我是极力呼吁,文章的短小精悍,尤其推崇 ...

    克谐老师说的是,文章的长,短,精,粗,以个人喜好或者学识写作能力有所偏颇也在所难免。
    写字,或许居于此处多以业余娱乐为主,当然,交流学习想提高写作能力也是一个主要目的。都意在找到自己放松心情的抒发方式吧,虽然说的是娱乐,其实写的人都懂得其中的滋味,权当做一番历练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10:02:0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章 计程车屡遭尴尬 新加坡意外心得

    国内乘出租车,也叫“打的”。方法很简单,在一般城市的大街小巷,凡看到车窗前有“空车”招牌的出租车,你只要挥挥手,或冲着它喊声“出租”,那车辆通常应该停下来,旋即承载而去。当然,眼下在这貌似简单“打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原本不应有的尴尬和懊恼,甚可言“义愤填膺”的事情,这就是“拒载”和“宰客”。
    “拒载”和“宰客”在出租行业之中,应该是极力避讳的违规行为。这不单单因为此样行为,会给乘客带来诸多不便;也不仅仅由于这样做,会给某国某城市乡镇的地域形象摸黑。甚至在我看来,现今此种举止做派,所带来的信任危机和心理障碍,足以跨越国界,或殃及无辜,或招致非议和鄙视。
    其实,无论是“拒载”还是“宰客”,如要较真的话,在当今既有举报权利并有举报便利的社会条件下,齐抓共管,同仇敌忾,进而杜绝泛滥,不应该总是像治愈疥癣一样的难事。但是,不清楚为什么,国内自十多年前一直到当下,无论在都市名城还是于市县乡镇,我自己不但时有耳闻目睹,且屡屡遭遇不止。
    所谓“拒载”,尤其不难理解,方式也相对简单。通常情况下,凡瞥见搭车的“人多体重”,或随身携带物品较多,有的出租车师傅,即装作耳目失聪的样子,根本不予理睬,扬长而去;有的出租车,也会开车过来,而司机师傅经常是,一边询问乘客的去处,一边暗打算盘,如果不符合自己心思,随即全不顾职业道德和可能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随便找点借口,便将乘客拒之车外。仅像这样两种情况,就在2009年11月份我们一行三人往返北京时,后者发生在我们到达北京的白天,而前者出现在返回济南的深夜。
    若讲“宰客”,说白了,本不应该只被视为简单的违规行为,其实质上,已经构成了蓄意犯罪。所以,在“宰客”作案手段上,更是处处张显着阴险狡诈和诡计多端,譬如:有的故意不打表,有的公开或暗地里绕道行驶,而有的是在计价器上做手脚等等。像这样一些阴谋伎俩,虽说类似一般的小偷小摸,但其在道德缺陷、丑恶行径和社会遗患上,却贻害无穷!至于有的“宰客”者,甚至公然借故抛客、演双簧换客,或于途中恐吓以至于抢劫财物等等,则已等同于强盗恶棍样的明火执仗地违法犯罪了。
    话说从1991年至于今,仅我个人于国内的青岛、济南、福建、海南、北京、上海等城市中,都曾经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类似上面所提到的“拒载”或“宰客”的招数。不过,届时除了谨小慎微、绷紧自身神经外,也真的不清楚应如何正确应对。一旦置身其中,无论短财遗物,尤其是在外地,虽曾经有过报警和录口供经历,最终结果,却还是自认倒霉,无何奈何而已。然而,近期在新加坡的一段经历,却让我开始懂得,面对出租车行业“拒载”或“宰客”现象,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何人身上,人们愤慨的不该再是社会治安和人文素质的问题,而应该去质疑和诘问执政者的能力了。
    丁亥年(2007)初夏,随医疗行业考察团,造访新加坡。凡亲临新加坡者,像国人一般都会选择“逛乌节路”的旅游项目。而“逛乌节路”,对于我们则是原行程之外的自行安排。那日,吃罢晚餐,当地旅行社的客车,额外地送我们一团人,到了乌节路的义安城。临别时,领队反复问询开客车的师傅,如何返回宾馆的途径和办法。最终,经过大家选择,才统一确定下了9点钟于义安城右侧集合“打的”返回的方案。在商讨返回方式期间,开旅行车的师傅,也已经讲明,返回的出租费一般在4-5新币(新加坡元),如果在晚11点半之后,则要加收20%的费用,并建议我们尽早回返。因为接近11点时,这儿的出租车也会借故隐匿起来,待加价后再上路。听到当地人竟然也说出这话,我那根每逢出门惯常紧绷的神经,即刻警觉起来。尽管当时团队每人手里也握着必备的入住宾馆的名片,但我还是走上前去,向那位华人模样的老师傅问道:“我们住的地方,当地人叫什么名字?”
    “quality,中文‘马里是他的路’。”老师傅一边特意说明如何才能记住中文路名,一边可能从我凝重的脸上看出内在的忧虑。于是,他又进一步说道:“下车时,一定要取计程车票,如果是绕道多收费,你可以电话举报,一旦举报得到证实,还可以得到比车费多一倍的奖金,违规司机的饭碗,也就丢掉了。”随后,老师傅还指给我看他车上的电子计程器,并讲解了在新加坡只要汽车行驶过的道路,都会有电子监控记录。
    当晚接近9点钟,一行人陆续来到集合地点。不过,就在已经标志清楚的候车区里,却已排出了五十多米的长队。临近10点钟以前,大约每五到十分钟,总能有一二辆出租车,过来载客。而10点钟以后,十到一刻钟,却难得再见到靠过来的车影了。我们一行人,最初还只是冷嘲热讽地议论,即便在如此现代化的新加坡,竟然也能够把“招手即停”的出租业,搞成了国内“大公交”的模式。但是,在排队等候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一行人的话题矛头,便开始指向了初次带团来新加坡的领队身上了。
    其实,一走出义安城的右侧门,亦不难看到周边不时有出租车迎来送往。然而,在商场门前,那些像是印度人或马来人的服务员,却不会和路过者主动招呼,或示意那些在一旁等车的人们上车。于是,我走上去,问一辆辆空车的司机能否乘车,他们大体意思是说已有人预约了。在排队等候出租车时,每当抬头看到商场出来的人们,不一会儿便乘上“预约的出租车”离去,我心里也格外地焦躁不安了。不过,当看到这儿所排的长队里面,亦不乏金发碧眼、衣着亮丽的时尚男女,我即刻坚定了“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随着11点的临近,眼瞧着四处都愈来愈少的车影,我们团队中终于开始了内讧。有的抱怨事先没有预约好车辆,有的要求步行回去,有的建议改乘地铁……看着领队十分委屈无奈的表情,我把他拉到一旁,说出了我的看法。
    新加坡的出租车,好像分两种。有一种出租,车顶上的标志,是蓝色的“taxi”;而另一种车上的标志牌,有红色滚动字幕,其固定显示的最后字母是“hired”(注:印象中是这样子)。每次来到我们候车区的,只有那些“taxi”,而路上来往最多的,却是“hired”。而这些带“hired”标识的车辆,也只是在这儿那儿等人,却不会过来载客。
    鉴于上述情况,我建议领队,过去问问如何预约车辆,先不要计较价格,回到宾馆再说。不一会的功夫,领队招呼我们过去,三辆出租车,也陆续到达了。下车时,我留意计价器上显示的是4.x新币,在司机的提示下,我支付了不到9新币。
    自新加坡回来,不时有人问我此行的感受。若说实话,走马看花式的考察,感受到的不过是比较而来的表象直觉罢了。然而,由新加坡等候出租车的一段故事,却恰如我此行针对新加坡医院的感受一样,真正体会到了何谓市场经济之下“以人为本、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内涵。
    “诚信市民、和谐社会”是当今国内喊得最响,也是国家一再引以自豪的“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在如此特色化的社会生活中,其市民究竟如何能够拥有“诚信”的心态及素养,并依此去对人待世,而不是处处设防、尔虞我诈呢?其实,类似这样的一些现实问题,才真正是当下中国社会最应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所在。
    毋庸讳言,针对“和谐”社会的一切期盼和渴望,如果只是变成了由来已久的“好、好、好”“是、是、是”“差不多先生”“今天天气哈哈哈”一类的流俗和宿疾。那么,面对我们生活周围始终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的事实下,任由那些随处可见的宣传栏、车体、荧幕、报刊或语录上,使用何等色 鲜艳或朗朗上口的“诚信、和谐、平等、公正”等等字词语句,甚至都无需去关注其曝光频率会有多么“高、大、上”,亦不过是一些依样画葫芦般的投机、苟且、腐败之形式主义怪胎而已!
    在我个人时常极其偏颇的认识思路上,至今依然觉得并一再建议,凡“讲诚信”“话和谐”的社会,不妨从出租车业做起,即在“招手即停”的传统运行模式下,再来个按质论价的“招租”;另外,适时增添限时的加价x%策略,一手增加监管措施,一手增强奖罚力度;或者,还需要在价格、舒适度及方便快捷上,尝试把私家车、公交、地铁、动车、飞机等等统筹其间,并共同遵循一条,绝对不是西方才有的“公开、公平、自由”的市场化原则,即:必须以名副其实的“以人为本、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标准,为基点,为准绳,根本无需再冠名上“创新”“特色”“高大上”“富尔美”的任何名头。
    “发展诚信和谐的社会主义,从抓好出租车开始。”说这话,我全无嬉戏笑谈的意思。因为,像出租车这样一个貌似不起眼的行当能否运作叫好,考验的不是老王、老李、老张或某某公司、某某厅局的管理水平和职能业绩,其所体现的恰是政府实施和实现社会化管理水平、改革思路和未来理想之方向、能力及其有效性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0 21:11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32#
    发表于 2015-12-28 15:33:2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11 10:56
    第二章 籍贯中几多牵挂 故事间无数情怀

    不知从何时开始,眼下生活中经常要填报的档案表格中,已经没有了 ...

    籍贯,人之根本。工商仕农。只要你存在的圈子里,各种意图,有意无意间的问询如影随形。令人唏嘘感慨。克谐老师的一番阐述也是妙趣横生,不错的散记。拜读欣赏了,问候克谐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09:33:09 | 只看该作者
    夏末微凉 发表于 2015-12-28 15:33
    籍贯,人之根本。工商仕农。只要你存在的圈子里,各种意图,有意无意间的问询如影随形。令人唏嘘感慨。克 ...

    谢谢!
    关于填报“籍贯”改为“出生地”一事,在当初整理上文时,还有些似是而非。前段时间,家属出国,在出关时被阻,隔离询问后,才放行。事后,我才理解“出生地”确实要比“籍贯”重要。当然,这里面的重要性,不关乎“出生地’与“国籍”的干系,而涉及世界安静和反恐事端的大课题。我家属,祖籍山东,而出生地却在边疆重镇……于是乎,由其个人经历,我不得不暗赞:社会究竟是进步滴,轻视“籍贯”,注重“出生地”,就是与时俱进,亦就是创新性发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09:3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30 09:53 编辑

    第十七章 看国内论坛飞云 话海德公园风范

          虽没有核对查实,但有一点应该不会出错,这就是大约十多年以前,在公共网络上存在过一个《启蒙论坛》。之所以如此肯定,因为我自己曾经在《启蒙论坛》的“生于六十年代”栏目上,担任过斑竹。
          开门见山,便提及这件事情,根由源于这个《参观游览偶记》文集,已经把过去相关此类话题的电子文书,基本囊括殆尽。眼下,又不能安心整理纸面或网络上的其它类型文章。所以,偷懒把这样一篇还算是涉及人文景观的玩意儿,略加修饰,充实进来。尽管谈不上是狗尾续貂,但确实别有一番意味吧。
          不知从何时开始,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样的公开自我推销,亦如同古人“毛遂自荐”一般,且不论这样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确凿卖点,亦不管那般能否心想事成或天随人愿。总之,从三岁前的孩童,到青春期俊男靓女,以至于前卫的大叔二舅和时尚的姑嫂姨婶,更尤其是在国内外各地方性或国家级方兴未艾的影视秀场舞台上,真格地不分男女老幼,都一概争先恐后,凡有一技之长,无不鼓噪张扬之极。
          话说当年,在《启蒙论坛》上,有一个“生于六十年代”版块。其版面,大概是繁星天君创建的。据繁星天君开版弁言,开辟此版其实没有文化范畴上明确定位,仅旨在体现“生于六十年代”人群的风发意气和酸甜苦辣。
      大约2003年初,我个人于四川哲大《思问》论坛中,仅是跟随某君宣扬,来到“启蒙”天地。因出生年月的负累,寻得此版来谨慎发文。未曾想,繁星天君顺水推舟将整个版面卸任于我,而其个人则悄然归隐,未再见其踪迹。虽我自知孤陋寡闻且才疏学浅,但既已慨然应诺,故不顾此版的惨淡,承蒙坛主的默许和厚爱,努力将其支撑下去。
          单言生于六十年代的人,的确春秋各异。早年者,体验过“上山下乡”的热烈,恰遇“恢复高考”的时机;适中者,时逢“教育改革”的热风,历经了“知识爆炸”的熏蒸;而收尾的,不但对“文革”恍若隔世,且对八十年代波浪式院校风波,亦不过似懂非懂而已。
          凡“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在新中国算得上是一个特殊群体。究其“特殊”性,一方面,在于他们,比较容易沟通前辈们的生活艰辛和知识渴望;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即使通过父母的启发,也还能回忆得起,神采多能的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之下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过的是非得失;至于其它方面,还在于他们,不得不去反思和比较社会现实与领袖语录以及课本宣扬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和真假虚实,尤其在“改革开放”浪潮冲击下,也正是这一拨人亲历了国家在“敞门开窗”之后,伴随而至的一切繁杂芜菁的知识洗礼和实践磨练。
      如果说在少儿启蒙教育时期,有谁朗诵背记的全是汉文典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话,那么,在其人格精神和思想意识之中,也就必定播下了孔孟礼教、忠臣节孝的种子。同样,对于“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在其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满脑子灌输的是党、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的大理想和大抱负。然而,也正是这一拨子人,在国门打开、人性袒露、实话实说的社会实践中,最能体味出来究竟何为“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痛苦及其玄虚滑稽。
       传说,西方社会寄希望中国的深刻变革,发生在新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然而,若是中国社会能够超越他人的预设和别人的猜想,真正走出一条令世界侧目钦佩,让国人安然坦荡的路途,如果要舍弃“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大概也只有剩下人云亦云或屈辱轮回的命运,或者落下一个不得不的世界化“大一统”了。在此也不妨坦言,其可能的所谓“大一统”局面,将会是华夏文化的黯然失色,抑或民族种群始终仰人鼻息的事实,甚至更有可能不用等到数百载之后,中国大地之上需要依赖异域文化来认证和苟同华夏文明的价值和意义。其结果,亦类似巴比伦、古印度、非洲和玛雅文明一般,虽有超然个性,但却难以自保,亦莫论传承不已和发扬光大了。
       国内网络论坛在走入寻常百姓人家之后,确实已有了精 纷呈的规模。而在网络论坛的主流中,单言国内现实,其中也确实始终充斥着颇多低级趣味和偏激狂谬的腔调。在如此事实之下,面对网络论坛一直以来生生灭灭,恰似肥皂泡一样的色 和命运。时至于今,我自己依旧固执初见这一媒介工具的感觉和意向,梦求这一天地,能够给予那些渴望求知、期盼醒悟的灵魂;那些苦寻倾诉,而渴望沟通的胸襟;那些贫富仍在忧国忧民,而其身残病痛,尚敢言匹夫责任的诸色人等,提供一个耳听目染口述的场所,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尝试、验证、体味人生的个性化舞台;或者,哪怕仅仅提供一个即使是灰色暗谈,且也不乏希望光亮的苟延残喘般通风窗口吧。
          跨入新世纪后,在第一个甲申年(2004年)的一个六月天里,我决意重申《启蒙论坛》中“生于六十年代”的建版宗旨:真诚希望有上述同感的朋友,或与上述认识相左的贵宾,来此处不拘一格、畅所欲言。在宽容理性的氛围下,探求自以为是的问题,争执不同管见的是非。我相信和保证:在这儿,没有偶像的崇拜;没有自封、公认或拿学历学位证书证明的权威傲慢;没有党派、小团体惯常随声附和、阿谀奉承一样必须服从的要求与压力;没有富贵尊卑、地域背景的偏袒和维护……唯寄托未来的事实,去见证彼此言谈行举的得失功过;唯渴望进步的文明,来评判究竟有谁更接近客观真理的是是非非。
          其实,就在上述重申“生于六十年代”板块宗旨之际,于《启蒙论坛》上,还有一块比较凝聚人气的栏目,其名曰“海德论坛”。而正是针对《启蒙论坛》的这处“海德”天地,又引发了当时我如下的一番议论和格外感慨:
          ……是否在其他论坛上,也有如此刻意凸现“海德”的地方?对此我就不清楚了。但这地儿的“海德”二字,应该取自世界上饶有名气的“海德公园”吧。
          海德公园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在中学时,也不知在政治、语文还是地理或历史课本的学习中,约略知道了在地球上有一个国家中,存在着一个允许自由言论的公园。据说在这个名曰“海德公园”里面,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各自的不同见解和特别建议,抑或就是明言直说“支持某人物、某党派、某团体或某宗教”的言论。至于这个公园在哪个国家内及其具体城市和详实方位如何?这一些到不是我所关注的状况。不过,我一直最想弄明白的是:在这样一个公园里面,那些所谓“自由言论者”,于其宣讲发言之际,究竟是心平气和、温文尔雅呢?还是暴跳如雷、脏话连篇?另外,我更进一步还想要了解的是:那些言论自由者,或许在公园内部不必顾忌枪杀、镣铐和绑架,而一但走出公园后,是否就会有盯梢、跟踪和暗算呢?
          朱自清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过一些“旅欧见闻”的系列散文。其中,在《公园》一文中,开篇就提到了位于英国之伦敦的海德公园(hyde Park)。其文章中是这样书写的:
          “每逢星期日下午,各党各派的人都到这儿来宣传他们的道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从耶稣教到共产党,差不多样样有。每一处说话的总是一个人。他站在桌子上,椅子上,或是别的什么上。反正在听众当中露出那张嘴脸就成。”
          通过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人们还可以了解到,那时候的海德公园,其实非常之大。那么,其“海德公园”究竟会大到何等程度呢?在其文章中,又是这样描述的:
          “车门九个,游人出入的门无数,占地二千二百多亩,绕地九里,是伦敦公园中最大的,来的人也最多。”
          哇塞!正是这样一组数据信息,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因为,依我个人的见识,不管出于何种民俗、观念和理想,但凡一个地方要提供给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胡言乱语”者,且还是任由他们进行自由言论的场所,即便不放置在人迹罕至的去处,起码也应该令其不那么显摆和扎眼;或说,起码一旦需要掌控起来之际,必须能够达到“得心应手”“知之甚少”“不易扩散”之目的。其实,若依我个人受教育的思路,考量像能够符合此类“自由天地”的大小方圆上,确乎就应该雷同特爱“添油加 ”或“锦上添花”式的公共传媒报道一样,届时,只要可以拉出一个人物全景来,业已足矣,根本不应该类似“散养”般的放任自流。
           唉!说起“老外”操办“海德公园”这件事,也的确是“忒”认真了吧。竟然还把一个自由言论的场所,不仅是弄到了大庭广众之下,甚至还整到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场所之中。其如此放松警惕,难道就没有人担心,会在那里面鼓捣出来一些像“扎某些人眼珠子”或“戳某人死脑壳”的事情吗?难道就没有人害怕,那里面出现妖言惑众和引发出来“非典”吗?真弄不明白当初一拨子英国政治家们,究竟是怎么想得?
          在上面引用的朱自清先生文章之中,我特别留意到还有这样一句话“每逢星期日下午……”。由此看来,即便在高歌“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乐土上,所谓“言论自由”也还是要预约、定钟点的。由此进一步可以推测,若真有那一些不识时务、分不清黑天白昼的人们,即使在海德公园里,胆敢不分时日分秒地在那儿胡吹海捧地乱说一气,大概遭到“掌嘴、驱赶、蹲局子”等管教之方法方式,也一定是“合情、合理、合法”吧。
          或许正是通过雷同上述一些信息知识的学习借鉴之后,现今就在《启蒙论坛》上,亦有人再三强调“理性”的重要,尤其是“海德论坛”的斑竹们,更是一再呼吁严格限制发表相关“主义”的学说。由此看来,随着时光流逝和人文进步,这“海德”精神之内涵和外延,在中国推动“国产化”的道路上,不仅是愈发清晰而明确,而且也愈发改革创新的精益求精了。
          毋庸讳言,上述相关《启蒙论坛》的闲言碎语之后,不出月余,整个论坛旋即失踪。好在当时斑竹一般留有个人信箱,数天后我就接到信息,说是《启蒙论坛》原班人马,移居到《霍普论坛》了。其留言中还特别提醒:“霍普”取自英文“hope”,意旨论坛立足“希望”角度,着重瞻望未来;同时,留言中还专门叮嘱,不要发表过激言论,并建议四处宣扬,尽力凝聚人气。尽管《霍普论坛》的组建者,曾有过如此殷切和中肯的理想与期盼。但是,《霍普论坛》依然没有逃脱短暂的宿命,大概不到三个月,这个“希望”论坛也被枪毙了。从此以后,凡我熟悉的曾经活跃于“启蒙”“希望”论坛上,尤其几个已经堪称“大虾”级别的网名者,便零零星星不断出现于当时的“西陆”“天涯”以及《槟榔园文学书院》或《自由中国论坛》等。然而,即便这些论坛在随后的十年之间,虽经诸多变化与发展,而今虽不敢言其性质和风貌如何,但在“千禧年”之初,那些曾经活跃于网络论坛上的斑竹们,其个人的命运前程必定会是千差万别。而在他们中间,亦不敢说一个都没有,但却敢于质疑的是:面对最初关于网络论坛的诸多希冀和渴望,尤其是种种理想性的言谈举止,在当下,无论其用网名还是真名,能够不改初衷,仍在矢志不渝,依然奋斗挣扎者,又有多少呢?
          常言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人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回头审视一下,亦不过十余年来国内网络性文化论坛的兴灭更替,仅就本篇“话论坛、说海德”中的诸多事实。于此,仅从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网络世界,不妨坦言直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二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5#
    发表于 2015-12-30 16:27:2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14 16:20
    第四章 南依山北面黄河 赏济南奇特景色

    凡旅游,无所谓一日往返的近郊休闲,也不管自费随团的天南海北或 ...

    “蹦木根”绝对是济南一大特色,没有听过哪个地方有这种栏目,可能类似北方相声或南方的双簧吧?跟着克谐老师游览,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6#
    发表于 2015-12-30 19:42:5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15 10:28
    第五章城内外齐烟九点 山水间闲遇三怪

    话说在济南传统景色中,不知由谁归纳总结出来一个“齐烟九点”的 ...

    世相多 ,品之快哉。
    能够看到如此惊喜描写市井生活,将各种画面描绘的清晰可见,文字功力难得。
    写现代景象,有古语为证,也是相得益彰。
    很喜欢克谐老师的随笔式的文字,将社会方方面面展现与众,阅读后很有意蕴。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7#
    发表于 2015-12-30 20:05:2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16 10:10
    第六章日出初光先照处 游山玩水看今朝

    话说丁亥年(2007年)秋,因行业例会,于周四(9月13日)晨八时, ...

    刘勰,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人,竟然在他的故居那样默默无闻,也给克谐老师带来多多的感慨。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没有传承是可悲的。
    现代人,往往将发光的钻石当成玻璃器皿,将沉甸甸的历史沉香,当作朽木,可悲啊。
    这正是克谐老师有感而发的核心。
    当然,游山玩水的内涵是有区别的,有心人的游玩则是带有一种思想的游玩,这种游玩游得是人文和历史,是对古人的一种追溯,没有思想的游玩,纯粹是瞎玩!
    再次品读了克谐老师很有丰富内涵的随笔,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9:24:49 | 只看该作者
    钢钢好 发表于 2015-12-30 20:05
    刘勰,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人,竟然在他的故居那样默默无闻,也给克谐老师带来多多的感慨。文化,特别是民 ...

    多谢“钢钢好”兄评述!年末岁尾,适逢短假,走亲访友不得不走出“宅”门,唯求来年交流切磋。
    祝好各位网友!恭祝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9#
    发表于 2015-12-31 17:42:5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5-12-31 09:24
    多谢“钢钢好”兄评述!年末岁尾,适逢短假,走亲访友不得不走出“宅”门,唯求来年交流切磋。
    祝好各位 ...

    祝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10:0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1-8 10:28 编辑

    第十八章 华夏同胞一家亲   狡诈骗子找上门

    人生自落地到死亡,无论这一时空是短是长,仅就一个普通人而言,即无论自我是否认同,亦不管是否敢于公开宣讲。总之,在其内心深处,都实实在在地隐藏着一些十分惧怕的东西。而在这样一些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之中,最通俗庸常不过者,应该就是“惧怕死亡”吧。
    “贪生怕死”系人之常情,实际上,其也是一切有自觉意识的动物本能。虽说,从受教育课本到主流媒体形象上,若是有谁在这儿那里,正襟危坐地正面宣扬“贪生怕死”的大小道理,也就基本等同了公然承认自我的品德懦弱,也最易招徕周围的唾弃和蔑视。甚至像“贪生怕死”的一些举止言谈,若放在某一类人群之中,则一定会被视为意志不坚定、信念不高尚和缺乏大无畏精神,进而就会被清扫出门,更有可能身陷囹圄和就地正法。不过,关于像“贪生怕死”这样一种凡动物均有的常态心理,尚若能够静下心来,并给予客观性探讨,其在人类社会的稳定性以及繁荣发展意义上的得失优劣价值,这应该是哲学大家或社会心理学达人,倾其权势才学,去重 着墨之所在,而绝非一介匹夫,所能思辨透彻,并能够理论明白者。因此,我在这儿只好绕过这一“惧怕死亡”的门槛,努力平民化地探究一下,排在“贪生怕死”之后,另外一个,亦足以令人恐惧担忧的东西吧。
    撇开人的动物性不讲,还是直言人类吧。那么,人类除了“死亡”恐惧之外,还会害怕什么呢?或曰:疾病、婚姻、失业、穷困潦倒、大祸临头……是的,类似“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成败名毁、国破家亡”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其原本就是日常生活中间,或自我省醒,或家庭教诲,或书本点拨,甚至也是国内主流传媒一直倡导的,确乎都十分相似,但却也不完全雷同的思想觉悟、生活认知和社会德行。然而,在下面我所要说的,也是人们一般都会特别惧怕的一类东西。虽然,它们不完全符合上面的类别名称和实质内容。但是,笼统地讲,大致上归类其中吧,尤其在当前形势之下,其话题尽管难成主流和热点,更仿佛是一些不可能登入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和鸡屎狗尿,却又实实在在地扰乱着国民生活,并足以让人们于日常起居之间,不得不去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和耿耿于怀。那么,下面我要说的这样一种,即令人惧怕而又惹人讨厌的玩意儿,究竟会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其实,若为这一话题而去绕弯子或打官腔,简直就等同于骗子。所以,亦不妨即刻明明白白地照直说出来,它就是“上当受骗”。
    凡是经历过“上当受骗”的人或人们,若放在一般个人或大众群体日常心理和姿态上,起码在国内一般都会是,宁可“蒙其羞”,也不愿“诉其实”,尤其不堪与“昭告天下”。所以,眼前传媒透出的信息,经常会是:
    某大学生,搭错车被杀。其一般都会归类于偶发的刑事案件,即便这样案件,真的算不上是“上当受骗”吧,若按刑事案件能够即刻查办利索。那么,这对于老百姓而言,起码在心理上,也还说得过去。
    不过,某大牌明星被骗了几十万元,从主流传媒到社会风声,却还要弄得像扑风捉影一般。如此处理办法和舆论姿态,最起码都不合乎“惩恶扬善”的社会公德底线吧。
    另外,就在眼下,但凡是个老百姓到任何一家银行里汇个款,从进门到柜台,那一波三折的屡遭盘查,并提醒再三的行为姿态……如此洋洋大观之下,若说彰显的正是“和谐社会、优质服务和人性关爱”的大好局面,请问你信吗?其实,这里面折射出来的,如果不敢直言就是“XX无能、管理缺失、骗子横行、无法无天”的话,也足可谓“社会公德心理扭曲变态的,已经达到了普遍化和极其可怕的程度了”。
    话说我个人,自从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二十五六年之间,仅是在身旁周边的亲朋好友里面,因陷入各种类型骗局,而被弄得家破人亡、疯癫致残和至今音信皆无以及尚在暗自庆幸“破财移灾”等等的真实案例,都要数到十了。然而,就在这样一些极其残酷的生活实例面前,近来一段亲身经历,让我犹豫再三后,还是决意坐下来,将其过程撰写明白,寄希望引起看到此文字的社会管理层或普通民众们,能够有所警觉、明察和积极借鉴,更企盼由此呼唤社会上一切“匡扶正义”的力量,能够即刻猛醒、觉悟和群起抗争。
    甲午年(2014)伊始,尚在高校读书的女儿,意外获得了去国外“交流”半年的留学资格。虽说从提交申请到走出国门,亦总计不过半年时间,但在这期间,各种出国的身份证明和签证程序,也是一波三折,冷暖自知。眼下,回顾女儿出国前,办理各种手续的一段时光,我甚至不知道,究竟该用“艰难漫长”抑或“茫然倏忽”,来形容和描述了!
    在女儿出国前闲暇之际,我曾经再三叮咛过她,类似这样一些事情:到国外后,一定不要参加任何华人社团,尤其要远离宗教团体;一定不要向任何人借钱,特别是当地的高利贷者;一定不要轻易和当地人交际,无论华人还是老外等等。话虽然说得十分严肃,甚至每个“一定不要”的后面,都跟着一系列,还特别强调过是由某某叔叔或某某阿姨讲得,曾经用血、泪以至于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但是,我一直就怀疑,她是否真的能够听得进去。所以,女儿到达英国第二周的周末,当她兴高采烈地转达了,一伙同学正在当地某餐馆里,享用着某饭店老板,特为所有初到该地的华人学生,提供的一顿丰盛免费午餐时,我就一再问她:“这是为什么呢?”尽管,女儿至今没有正面回答过我这个近乎矫情,甚至疑心过重,也确实就是大不敬的疑问。然而,即便不再搬出来“最不愿意用恶的心来测度国人”的名人名言名句,来证明我的疑虑、担心和判断。但是,单凭生物本能和生活经验,至今我依然不敢相信,那些坚持为新来咋到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华裔人士,完全都是奔着龙凤传人、华夏文明和礼仪之邦之民族名誉和血脉亲情,而伸出来的橄榄枝。
    就在女儿到达英国第四周的星期一,国内时间上午十一点过后,闲适在家的外甥女,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一是问我,是否在网上;二者说是,妹妹在国外手机摔坏了,让我上QQ看看。恰巧当时我单位微机房正在装修,近段时间内网络时好时坏,而这天整个上午,我的手机和电脑,都没有链接外网。在电话上,我只好让外甥女转告女儿,说我中午回家后,再和她联系。话虽已交代清楚,但我心里还是挂念着这事。于是,在下班急急忙忙回家的路上,我又拨打了外甥女的电话,但两次都无法接通,随之便联系上了我姐姐。姐姐说外甥女刚到家,可能在路上,没听到电话响。外甥女接过电话,并对我讲,妹妹不是手机的事情,好像学业上有什么问题,急着找我商量。当我匆忙迈进家门后,便一头扎到书房里,并打开了电脑,甚至没有在意父母已准备好的午饭,究竟又多出了什么花样。
    在电脑我的QQ页面上,展现着如下信息:
    10:37:38女儿:老爹,在吗?
    11:02:12女儿:老爹在吗?
    11:36女儿:老爹,在吗?
    11:59:17我上线,并点击视频聊天。
    11:59:38女儿:老爹在吗?
    “对话框提示:您的视频连接失败,建议您立即反馈,我们会根据您的反馈,解决您的问题。”
    12:01:25女儿: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12:01:43我:说吧
    12:02:09女儿:本来想打电话给你的
    12:02:20我:不是手机坏了?
    12:02:27女儿:我手机刚刚接个电话摔了一下现在开不了机
    12:02:47我:在网上说吧,我在家了
    12:03:04女儿:现在我们学校开设了法语跟德语的培训课程,学校开设这个学习项目名额有限,仅录取两个班,我已经通过考核录取了
    12:03:09我:坏了就别修了,再买一个
    12:03:33我:录取后有啥好处?
    12:03:49女儿:这次是我们学校邀请到剑桥大学已退休的资深教授到我们学校授课,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
    12:04:17女儿:有空我再拿去修,应该可以修好的
    12:04:31我:继续说学习的事
    12:04:52女儿:现在通过考核录取的同学都报名了,就剩下我没报,报名截止明天
    12:05:05女儿:老爹你们支持我报名吗
    12:05:10我:还是学语言的问题啊?能够学习德语挺好额
    12:05:25女儿:恩
    12:05:26我:支持!别担心钱的问题
    12:05:46我:英语过了,德语很好学滴
    12:05:50女儿:现在德语和法语很热门
    12:06:11我:是不是钱的问题还有学时情况啊?
    12:06:11女儿:我就是觉的学费有点贵
    12:06:19我:多少?
    12:06:48我:带的现金不够吗?
    12:06:55女儿:学好法语跟德语对我以后的工作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毕业后可以拿到法语跟德语的学位而且得到国际认证的语言类毕业证明
    12:07:05女儿:嗯
    12:07:12我:说钱的问题
    12:07:20女儿:老爹我可以先借我同学的报名吗
    12:07:31女儿:我怕时间来不及
    12:07:45女儿:因为报名和交费是同步进行的
    12:07:53我:不需要吧,多币卡不能取吗?
    12:08:06我:多少啊?
    12:08:17女儿:我同学妈妈在这里做生意,就住我们学校附近
    12:08:33我:多少钱?!!
    12:08:34女儿:学费一共是1.8万英镑
    12:08:57我:学多长时间?
    12:09:22女儿:和你开的课是否冲突?
    12:09:25女儿:学2年
    12:09:38我:签证咋办?
    12:09:45女儿:2年内考试通过就可以拿到证书
    12:10:02女儿:老爹你放心吧,我能应付的过来
    12:10:18我:问题是你怎么能在那儿呆两年呢?
    12:10:27女儿:学校做了安排和我的课程没有冲突
    12:11:06女儿:是2年内
    12:11:19女儿:有电脑课程
    12:11:29我:原来专业不就是半年吗?半年你就拿到德/法语言证书可能吗?
    12:11:59女儿:半年只能学到基本的
    12:12:27女儿:以后我在电脑上学就行了
    12:12:43女儿:就是我不想错过那么好的机会
    12:12:56女儿:这对我以后工作帮助很大
    12:13:00我:后面考试啥的如何办理哪?
    12:13:18女儿:老爹你放心吧
    12:13:24女儿:学校有安排的
    12:13:34女儿:我就是怕时间来不及了
    12:13:41我:是你这个学校搞的还是别的中介建议?
    12:14:03女儿:我想等下起来就去报名
    12:14:20女儿:是我们学校的
    12:15:51女儿:老爹我可以先借我同学的报名吗
    12:16:23我:好吧,你觉得能够应付过来,就这么定了!钱的问题给人家说,把你能提取的先提些,外国可能有利息啥的,和人家说清楚,别上当就行,钱我尽快给汇过去,看下以何种手续为好!
    12:17:09女儿:我同学妈妈在这里做生意她妈妈说可以先借给我
    12:17:14我:你说办存款的银行手续办了吗?
    12:17:29女儿:但是她妈妈说必须打给她爸爸了才可以借给我
    12:17:51女儿:老爹我把我同学她爸爸的电话给你
    12:17:56女儿:你现在联系他
    12:18:03女儿:我怕时间来不及了
    12:18:10我:有账号吗?他爸爸在哪?干嘛的这个同学
    12:18:29我:他爸爸在国内吗?
    12:18:42女儿:我这里还有一点就打1.2万英镑就行了
    12:18:48女儿:嗯
    12:19:02女儿:我把我同学爸爸号码给你
    12:19:16我:他爸爸干嘛?在哪儿?
    12:19:57女儿:130xxxxxxx8这是我同学爸爸的号码我同学叫XX.
    12:20:24我:哪里的人?
    12:20:35女儿:我同学她老家是江苏的他爸爸在江苏
    12:20:46女儿:老爹你现在联系吧
    12:21:48女儿:我同学她爸爸收到了她妈妈就送过来给我
    按照上面电话号码,我用手机拨通了对方电话。这时,我手机显示对方地址为“无锡”。但接电话人说得普通话,让我十分诧异。一者,此人完全是闽南腔调,甚至地区范围,都大致猜得出来;再者,通过对方装腔作势的话音,仿佛都可看到了“认钱不认人”的身姿和嘴脸。
    我首先向他表示了一番感谢后,便询问他的孩子,在国外学习多长时间了、他们是哪儿人。他只回答孩子在英国,老婆在那儿陪着,并说只要按照汇率把英镑打到他账户上,又问我“农行”可以吧。
    我问他:“你不是在国内吗?按汇率折算人民币就是了。”
    他又说:“可以得了,孩子在外面不容易,非常辛苦了。”
    我也没再说什么,随即把电话挂了。继续和女儿聊天。
    12:24:54我:我已联系好了!你一定把这事情办稳妥些!你这个同学是熟悉吧?
    12:25:15女儿:老爹你放心吧
    12:25:28女儿:那我休息了
    12:26:48女儿:老爹我休息了,等下起来了我就去填资料报名
    12:27:00我:他说给你1.2万英镑,你收到后,报上名,我就给他打钱!!随时联系,但我觉得你这事办的就是太急,报名时务必落实下是中国人还是老外!
    12:27:25我:休息吧!!
    12:27:56女儿:老爹你放心,我就是怕时间来不及了
    12:28:00女儿:嗯
    12:28:12女儿:那我休息了
    12:28:45我:起来后,把你这个同学具体住址城市给我!别回了。
    考虑到两地约7个小时的时差,我自己尚不能被已有的疑心说服,又本能地牵挂孩子身体,仍想着让她尽快休息。于是,我决定自己来处理钱上问题。
    刚打过的那个电话,这会儿发来一个农业银行的卡号,其地址却是苏州的。我定了一下神,便回过去一个短信。主要意思,是说明我妻子中午不回家,让他转告在国外的尊夫人,先把钱借给孩子,我隔日按银行汇率给予整数的人民币,并把我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也如实告知了对方。不一会儿,他回过来短信,委婉地解释,他必须先收到钱,他老婆才能借钱给孩子。我即刻回复,再次表示感谢,且说明钱的事情不再麻烦他们,由我自己来解决。到此,我对于国内这个人的本质,也基本看清楚了。但是,对于女儿的事情,我仍在迟疑中。于是,又打开了QQ视窗。
    12:54:28我:你同学父亲要求必须先打款才能借你钱!这事我觉得不妥,你明天可以去看看具体情况,我觉得机会总是有的。没必要这么急!!你自己冷静一下,这件事情办得有些蹊跷。还是先把眼前事情做好吧!如果可以先预付部分钱款,你可把自己手里钱并再取点和老师商量下,不行就算了。有机会再说!!不许你再向别的同学借钱办这样的事情,国外比你想的复杂得多,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如何深陷高利贷的!
    13:08:48女儿:老爹我同学她和我说了你打不了给她爸爸是吗
    13:09:35我:再者,手机怎么坏的,有急事也可以借熟悉同学的和家里联系。关于语言学院学习的情况,我给别人办理过,一般都是自费先学习法语或英语,取得证书后再申请学校学习。1989年后国内签证非常难,尤其公派出国的更难批下来,许多人就是通过英联邦语言学校的入校申请自费出国的。所以,我敢肯定像这样的语言学校在国外很多,绝非想象的那样。另外,你单纯要拿那个语言证书有何意义?对你专业?对你未来?其实你真能在这半年把英语听、说、写过了,其他欧系语言都不再是问题了!
    13:09:47女儿:我真的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13:10:04我:是的,看我上面留言
    13:10:55我:必须错过这次机会,宝贝!你有些昏头了!
    13:11:34我:为何我们不能视频?
    13:11:34女儿:老爹你放心吧
    13:11:57我:你找公话给我打家里
    13:12:23女儿:听到说话吗
    13:13:12女儿:这里网络很卡
    13:13:17我:听不到也看不到!算了,你明天去看看再说吧!
    13:13:17女儿:老爹你放心吧
    13:13:29女儿:明天就来不及了
    13:13:32我:我就是不放心
    13:13:47我:来不及就来不及,这不像你说的话
    13:13:51女儿:你放心吧不是高利贷
    13:14:05女儿:我也去过她家吃饭
    13:14:12我:是什么我不管,你就此打住
    13:14:33女儿:我同学在这里很照顾我
    13:14:37我:如果那样就先向她把钱借给你
    13:14:47女儿:她妈妈不同意
    13:15:11女儿:必须打给她爸爸才行
    13:15:20我:我给你说吧,就这事情这么办法就不应该!
    13:15:21女儿:我同学已经和她妈妈说了
    13:15:32我:好了!别说了
    13:16:17女儿:我这样失信于人家,以后叫我怎么面对人家
    13:16:55女儿:老爹要不是就学一门德语你看行不行
    13:16:58我:你去看看,用电话给我联系,我有同学正好在英国,真需要我联系他们给你送去
    13:17:25女儿:我怕时间来不及
    13:17:46我:好的,两门都可以学,跟你同学说吧!时间足够了
    13:18:14女儿:老爹我怕时间来不及了
    13:18:19女儿:老爹你为什么不支持我
    13:18:44女儿:我好想哭
    13:18:49我:我已经联系好了,把你报名具体地址说好,我让他这就过去
    13:18:50女儿:我都已经和我同学说好了
    13:19:01我:好的,再说一遍
    13:19:39女儿:老爹你就打给我同学她爸爸就行了
    13:19:49女儿:这样很麻烦
    13:20:20女儿:问题是我又不认识人
    13:20:41我:好的,不麻烦就用你同学钱吧,我明天给她爸二十万,用人格担保!
    13:21:43我:你可以不认识人,我认识。X叔叔也认识你!把你报名地址给我
    13:22:28我:再者,XX叔叔刚才给说回话,他也可以找人给你送去!这可以放心了吧
    13:22:49我:不就是英国吗,多大的地方?!
    13:22:52女儿:问题是我已经和我同学说好了
    13:23:15女儿:老爹我就是怕时间来不及
    13:23:28女儿:我同学她妈妈就住附近
    13:23:33我:你同学就这点信任度,说了何妨?
    13:23:39女儿:这样她送给我比较快
    13:23:55我:XX叔叔朋友你还不相信吧!
    13:24:11我:再说一遍,给我报名地址?
    13:24:18女儿:我就是怕时间来不及
    13:24:34女儿:再说我已经和我同学说好了
    13:24:39女儿:我不想失信人家
    13:24:48我:没必要这么快!你上同学当还少吗?
    13:25:26女儿:老爹你为什么就不想听听我的
    13:25:41女儿:她妈妈送过来给我不是很快吗
    13:26:44我:我一直在听!你去门口打个电话过来就是了!隔壁XX不会睡了吧?用她的电话
    13:27:22女儿:老爹你要我怎么说你才放心
    13:27:27女儿:你怎么不相信我
    13:28:34我:哈哈……我上班去了,送钱的车就在路上,宝宝!
    13:28:58女儿:我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13:29:39我:随时和我联系!原本今年在那里意义就不大?这是你自己说的忘了吗?
    13:30:58女儿:老爹你叫我以后怎么面对人家
    13:31:09女儿:人家会看低我的
    13:33:38女儿:你和我同学她爸爸说能不能叫她妈妈先送给我
    13:33:50女儿:过后再打给他爸爸不就行了吗
    13:36:11女儿:我去跳楼算了
    其实,再次的谈话,渐渐地让我回过神来。快一点半了,我才在餐桌前坐下,简单地吃了几口饭。临出门时,一再叮嘱年迈的父母,凡接到有关孩子和钱的电话,不予理睬或用其它电话联系我们,若见外人敲门,一概不要开门,有急事打电话直接找我。
    开车上班的路上,我才感到头胀目眩。一到科室,先测量了一下血压,那数值还真得比平时高出了许多。进了办公室,正要打电话通知媳妇和姐姐。此时,在外地的孩子大姨,突然打来电话,张口就告诉我,孩子的QQ号被盗了,有人在上面骗钱,让给某人打电话,要对方提供账号等。也就在这一刻,我的心才真正踏实下来,一边通知周围亲戚和挚友,并说明上面的情况,一边联系结伴出国的孩子家长,在告知警惕诈骗的同时,也让他们尽快联系海外的孩子们,通知她们给家里回电话。
    上述事情,虽然过去几天了,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复。至于其中原因,也并非真正在意妻子和女儿一直在埋怨我,当时为什没有留意,整个过程中几个显而易见的破绽。其实,这些天来,刚刚过去的一幕,始终迫使我的灵魂,跳出自我那个狭隘的躯壳,让它旋转在“上当受骗”一类事端的四面八方,上下翻飞,积聚消散;更让我不得不去凝视、去分析、去品味,凡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旦“上当受骗”发生之际,都注定伴随而来的苦乐悲喜、惊魂未定和患得患失;亦让我一次又一次,不知道究竟应该去质问谁,或向谁咨询如下一些问题:
    时下的中国,为何散在着那么多的骗子?
    对于凡是骗子惯有的一些鬼话连篇,眼下,那些已经上当或没有上当的人事,其是否都只应看做是蹊跷、偶然和各别的现象呢?
    周围这么多上当受骗的案例,其究竟是个性化的弱智?还是社会“治安”的缺失?抑或就是某些部门的失职呢?
    ……
    ……
    ……
    呜呼!尚在呼吸和有心跳的,凡上过当或受过骗的国人啊!请打破一直以来凡事都“忍辱负重”“沉默是金”的条条框框吧,即便为了自身或父母儿女的利益和幸福,恳请你我他和她,张开口,举起手,迈开脚步,一同起来,痛斥、揭露和打击一切骗子的丑恶行径,铲除并清洁任何容许骗子们滋生和泛滥的生存环境,共同营造一个即便不是纯天然的,但必定是人性乐意去自觉维护并爱戴的新天地吧。
    今晚,在国外的女儿微信留言,又有同学被盗号,家长被骗,具体情况不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5 13:29 , Processed in 0.1339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