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听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江文波的一组诗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8:46:18 | 只看该作者
    另一种死亡
    \东方儿女

    幽空陷落 繁星般的眼睛 没有掌声
    衬托虚无 如黑夜 穿过无穷辽远
    看不见尽头

    拯救 在拯救中死亡 死亡在死亡中
    神伤 只有鹅卵石、小草、清流、

    在记忆里熠熠生辉 在百花盛开的
    小径 在风雨纷扬的草原
    穿行着

    无数的过往 物我相忘 物我相忘在
    低低的山岗 任季风吹拂
    风筝飘向远方

    手握卷云 梵音滴落史前月光

    战马久久休憩 白桦林酝酿芬芳
    风帆已经沉淀 谁都无法
    回避预言的力量

    江文波: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现代诗,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总伴随着“懂与不懂”的争论。
        其实也不奇怪,这可能与诗歌这种特定的艺术样式有关,她更需要个性化的体验,更隐含的表达,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蕴,在不确定中显现多纬度的指向——一种联想的可能,感悟的方向……
        我们阅读诗歌,获得的可能不是某种情节、说明和介绍,而是联想、感悟与启迪。因此不要面对所有的诗歌作品,都先入为主地问:“你表现了什么主题”?一双少女的明眸,可以瞬间打动我们的心灵,我们会在那双眼睛里去寻找主题吗?
          但是,很多人如果在诗歌没有轻而易举地找到一个“主题”,就会说“不懂”了。其实一首诗歌,是在读者感悟与联想之后,才真正完成了它的旅程(因为我的时间实在紧张,故不作展开,请诗友们谅解)。
          我之所以说了这段题外话,是因为我想,东方的这首作品,可能也不是所有人一看就“懂”的。这首短章通过丰富、跳跃的意象,断续有致的艺术结构,洗练、干净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另一种死亡”的体验,或者说是“另一种死亡”给诗人带来的感悟:
        诗人这样描绘“另一种死亡”的景象:“//幽空陷落/ 繁星般的眼睛/ 没有掌声//衬托虚无/ 如黑夜 /穿过无穷辽远 //看不见尽头//……//拯救 在拯救中死亡 /死亡在死亡中//神伤”……这是一种不可拯救的死亡,只有死亡的意象不断叠加。
          面对“死亡”,生命不由自主,深情而忧伤地回望“无数的过往”:“ 鹅卵石、小草、清流、//在记忆里熠熠生辉 /在百花盛开的//小径/ 在风雨纷扬的草原 //穿行着//”……美好、新生的景象,与“死亡”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着悲剧与苦难的深重……
          而这“另一种死亡”,是早被“预知”的:“//谁都无法//回避预言的力量//”,这就更加令人心灵震撼。“手握卷云/ 梵音滴落史前月光”——生命在无法回避的“死亡”逼近中,寻求灵魂的升华,给作品抹上了一缕崇高而永恒的亮色。
          我想,解析到这里,诗人笔下的“另一种死亡”的形象,已经浮出水面——但它到底是什么,这只能交给读者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死亡”在诗歌的语境里,从来就不是专指生命的消失,何况这是“另一种死亡”……当然,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一首诗读到这里也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8:54:08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
    简评红尘中人1:《魂灵吟》


    壮年贫病老容颜,
    背井谋生宿露天。
    阔路新城曾献力,
    薄衣破被怎安眠。
    洋房别墅灯光暖,
    桥洞路边月影寒。
    冬夜夺人无处去,
    离魂空吼庙堂前。




    一、        这首古体诗,用的是现代的语言,标准的音韵,表现出现代人的情感,现代人的意识。我个人不喜欢现代人刻意地去写“唐诗宋词”,其实这个道理,稍有文学常识的人,想一想就可以明了,不说了。那样写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二、        关注民生,是当下社会的群体意识。作者以古体诗的形式,表现出“民工”和相关人群的生存状态,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难能可贵。
    三、        这首作品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如:“洋房别墅灯光暖,桥洞路边月影寒。”就使我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        有些字句似乎还要再炼一炼,如:宿露天、阔路新城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8:55:59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
    玄思:这个可以有
    ——评yhb资江:《哦蚂蚁,我的小兄弟》

    我随意蹲下看一只蚂蚁
    突然间不由得陷入沉思
    天地是那样地苍茫无际
    而蚂蚁呵卑微得难以思议

    如果说在无限的宇宙里
    地球永远是看不见的一滴
    那么它哟 在广阔的这一滴中
    也永远是看不见的那一滴

    哦蚂蚁  我的小兄弟
    今生何以幸会于此
    浩瀚的宇宙无穷无尽
    我们的邂逅呵堪称奇迹

    不知我们缘在哪一世
    才有了这相遇的良机
    此刻我正默默地注视你
    你却辛勤 不知要去哪里

    下一次再遇不知在何时
    那时兴许是我被你注视
    而我也懵懂 浑然不知
    就象现在四处奔忙的你

    或许我们这样相遇过多世
    但总是这样无奈地错失
    近在咫尺却又悬隔天地
    无法交流更无法相识

    呵蚂蚁   我的小兄弟
    愿我们有朝一日同体
    在一刹那的灵光对视中
    这一切能被深情地忆起

    (此刻我也许是另一只“蚂蚁”
    另一个“人”正将我注视
    而我也全然不知
    噢 世界总是那么玄妙离奇)


        西方有一句古老谚语:“我们从迷惘开始,在更高的迷惘上结束。”无论是面对无限的宇宙,还是生命本身,我们有太多的迷惑,人类总是一代又一代的思索着,寻觅着,其中有一种超越理性和人们常识,有些玄妙的遐想,被称为玄思。由于诗歌创作心理活动的特殊性,或许诗人拥有更多一些的玄思体验,所以古往今来表现生命玄思的诗歌作品不在少数。
        yhb资江诗友的作品:《哦蚂蚁,我的小兄弟》,显然是一首玄思之作。诗作以作者“蹲下看一只蚂蚁/不由得陷入沉思”为“构思点”,这也是全诗“玄思”的起点:在这浩茫的宇宙,“哦蚂蚁/我的小兄弟”,我们为何相会,缘自哪里?是“前生”还是多世?下一次我们将再遇哪里?那时我会不会也成为一只蚂蚁,被你默默地注视?……在一串令人晕旋的遐想之后,作者将自己的玄思进一步推向极至:
        呵蚂蚁   我的小兄弟
        愿我们有朝一日同体
        在一刹那的灵光对视中
        这一切能被深情地忆起
        在作者的神思里,“我”与“蚂蚁”,在来世还有可能同为一体,而且在同一个生命体内,我们还可能有“一刹那的灵光对视”, “这一切能被深情地忆起”。想象已非常奇特,作品也可以收笔了,但作者犹嫌不足,最后一段将读者带向了更为诡秘、玄幻的意境——
          (此刻我也许是另一只“蚂蚁”
           另一个“人”正将我注视
           而我也全然不知
           噢 世界总是那么玄妙离奇)

       这是一首想象新奇、玄思细密、意境开阔、表现细微的诗作,体现出人类对时空和生命的真相与价值的终极追问,蕴涵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这种复杂、离奇的想象,可能给作者带来了表现的难度,因此作品的叙述成分稍嫌重了点,个别诗句的语言尚需提炼,这是美中不足之处。近期很忙,迟复为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8:59:02 | 只看该作者
    缘分的天空:江老师,您的诗评章章经典,在下佩服!发束拙作一首,望不吝赐教!

    活着的样子
    从远古的披肩士走来
    带着满脸的杀气
    和脏兮兮

    男人是北京猿人
    和着半坡时代的女人
    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无需腰带
    无需半遮半掩
    一群以狩猎的方式生活
    生活就是活水煮鱼
    无需点剥和剥削
    无需添油加醋
    无需在男人或女人面前
    开或关门

    江文波:
    拙中见巧”之美
    ——评点缘分的天空:《活着的样子》

         老子《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大巧若拙”。近三千年来,这句经典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哲学,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艺术美学。巧与拙的辩证关系,一直是美学界热衷的话题,同样拙中见巧,也成为作家、诗人和书画家追求的境界之一。
          读过缘分天空的诗作:《活着的样子》,我脑子里之所以很快跳出这个美学观点,想必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寻求着拙中见巧的境界吧!首先诗的语言有一种“朴拙”所在,如:

    带着满脸的杀气
    和脏兮兮

    生活就是活水煮鱼
    无需点剥和剥削
    无需添油加醋
    无需在男人或女人面前
    开或关门

         同时,仔细阅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觉到整体的流畅,但在流畅的线条中,时有“顿挫”,就像列车靠站之前,车轮与铁轨的碰撞……步步深化着作品之掘。当然如果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作者在这首作品里,要表现和呼唤的,恰恰就是一种很“拙朴”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古朴的甚至是有些原始的,率直的甚至是有些野性的,简单的甚至是有些生猛的……

    活着的样子
    从远古的披肩士走来

    无需半遮半掩
    一群以狩猎的方式生活

    活着的样子
    就是把脑袋拴在自已的脖子上……

        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或者说,当“拙”成为表现的需要时,方显“拙中见巧”之美。
        所以诗歌创作不必拘泥一招一式:条条大道通罗马——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我们需要的是:出神入化……

    活着的样子
    就是把脑袋拴在自已的脖子上
    皮肤黝黑
    星星点灯
    日升而出
    日没而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00:50 | 只看该作者
    MQ-LC:请文波老师点评这首小诗。谢谢!

    《早逝的母亲》

    明月生辉 大地寂静
    我也轻轻入梦
    夜的深处是母亲
    依然 年轻美丽的面容

    梦若轻舟 触岸而醒
    真想永远沉浸梦中
    让母亲月亮般的柔光
    伴我 思念浓浓

    江文波
    诗短情深
    ——评MQ-LC诗友:《早逝的母亲》


         “早逝的母亲”,一见这个标题,就让人心里一酸。大凡我们一读到写母亲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崇高、无私的情感。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但我们总是百读不厌,看到一篇新的写母爱的作品,还是最容易令我们为之心动……
            MQ-LC诗友的这首短诗,以几近现代“格律诗”的形式,简洁、晓畅的语言,表现出作者对“早逝母亲”的深切思念:
            作者在“明月生辉”之夜,梦见早逝的母亲;梦中人还是那“年轻美丽的面容”——可以想见,梦中的儿女是多么欣慰与温暖……梦醒之后,却是幻境——给“我”留下多少惆怅与失落,所以,我希望——
    “永远沉浸梦中
    让母亲月亮般的柔光
    伴我 思念浓浓
            作品以情景交融,以及以“月光”烘托母爱的艺术手法,以梦中与梦醒、“年轻美丽的面容”与“早逝”现实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给读者带来了共有的感动。

            如果把这首诗放在更大的诗歌语境里看,“以梦思母”的构思就似嫌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情感力量的营造。
           祝福诗中“早逝的母亲”在天堂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02:23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

    读宁波夏天的雨荷:《我娘家门前的河流》


    我是你娘家门前的一条河流
    我的脸已从碧绿变成褐色
    虽然我仍在流淌
    孩童已不会再像你小时候那样在我身上游泳玩耍
    我已不再快乐

    请宽恕我的丑陋
    你能见证我曾经的纯洁美丽
    而命运却让我承受肮脏
    我知道你对我已从小时候的喜欢变成厌恶
    你的眼神你的嘲笑以及你的唇早已说明
      
    可我除了存在别无选择
    谁还能恢复我从前的面貌
    我的心已耐不住寂寞
    将一个个吻涌向夕阳  


         所谓悲剧,往往就是美的毁灭。而表现悲剧的意识,是古往今来许多优秀作品的主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环境的污染,当然是当下最深刻的悲剧。雨荷的诗作《我娘家门前的河流》,是一首“主题”诗作,表现的就是对这一悲剧的忧患。
        说:诗歌创作主要面对的是两大课题:写什么和怎么写。雨荷的这首作品,“写什么”是明确的,是直击环境污染这一社会发展的悲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体现出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无疑值得提倡。但作为诗歌作品,“怎么写”非常关键,它对一首诗的艺术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首诗在“怎么写”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说点主要的吧!
        作品在构思的角度上,有独特之处。她选择入诗的不是一条一般的,或是共有的,或是抽象的一条河流,而是非常个性化的“娘家门前的河流”——在一个女儿的心灵里,这就是一条母亲河,是一条更加亲切、更加美丽、更加难忘的河流。而且,小时候在这条河里“游泳玩耍”的记忆,使这条河就更具情感的深度,美好的价值。因此,这样的一条诗歌的河流,由“碧绿”变成“褐色”,由“纯洁美丽”变得“丑陋”、“肮脏”,就更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另外,在表现与修辞技巧上,作者也有所努力。如拟人、对比手法的运用,特别是第一人称的使用,都明显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两点商榷意见:
    一、
    我个人以为,现代诗也要讲究视觉的美感,就是诗歌结构的那种空间的感觉。这首诗歌中有三行显得过长,是否可以调整一下;
    二、
    有些诗句的形象性还有点欠缺,诗歌的最后两句,意思可以,但表现不够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04:46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我的读诗随记

    墨指含香
    发表于 2011-7-20 《那条形而上的河流》

         墨指含香的诗,承袭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些优秀女诗人的特质,她们诗歌的视角,主要面对女性生命的深层体验,而不是那些共性的“社会层面”。
        比如这条“形而上的河流”,其实就是作者意识的“流”,那些似断实联的意象,是沿着自己的意识、情绪跳跃的,流动的,表现的是一个思绪的“过程”,放弃了“结局”与“完整”。可能对很多读者来说,读起来还有点“隔”,因为诗作的“象”大于“意”, 所以墨指含香目前还要忍受寂寞。

    宁波夏天的雨荷
    发表于 2011-7-20  《做蛋糕的人家》
       做蛋*糕的人家

    母亲说:“把我们家的蛋*糕做大,这很重要。”
    于是乎,弟兄们都动手做起了蛋*糕。
    母亲召来老大老二说:“分蛋*糕的事就交与你俩吧”。
    老大老二高兴之余对下面的几位弟兄们说:
    “分蛋*糕的事,你们小兄弟不用操心,有我们呢,你们专心做蛋*糕好了”。
    于是乎,小兄弟们弯着脊梁做蛋*糕,把做成的蛋*糕交由老大老二去分。
    老大老二当仁不让将百分之八十的蛋*糕归为已有,
    下面的那么多小兄弟就只剩下这么点了,
    小兄弟们很郁闷很无奈只能忍气吞声。
    作者以朴素、直白的语言,似乎在说一个家庭做蛋糕、分蛋糕的故事。但“诗”在哪里呢?在“弦外之音”,而且寓意较深……写好这首诗,雨荷一定很兴奋,我猜……

    有时候三水ok

    发表于 2011-7-20  《 撕去所有的日子》

    一首值得一读的小诗,凝练,留白较多,生命的体验较为独特,有一定深度。


    两半山
    发表于 2011-7-20  《浣溪沙●中秋》

    作者古诗词的功底不错。词句精心打造没有瑕疵,“小情小景”被写的意境浩阔,值得一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09:29 | 只看该作者

    ah君心可晴


    什么是惊鸿一瞥

    什么叫一见钟情

    当我温情注视

    你始终开在我的望眼欲穿里



    关于蓝天,关于白云

    你更钟情于水里的淤泥

    淤泥里做梦的鼾声,鼾声里的深呼吸

    及一声宋朝的太息



    当所有人都相继离去

    噙不住两行长长的泪滴

    只有我,看见风吹

    那些露珠轻颤的轨迹

    你的惊艳让我假寐

    你的高贵让我不敢一步到位



    铺开所有的宣纸

    我始终找不到一句禅语的钥匙

    原谅我,拼尽一生的偏爱

    我决意以青灯为伴,一生清苦

    为你   守身如玉


    呵呵,江老师,不要吝啬子弹哦


    江文波

    洗尽铅华始见真
    ——读ah君心可晴诗作:《莲》


        莲,以其高洁的风姿,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因而写莲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古往今来不胜枚举,所以要写出新意,画出一枝独特的莲花,并非易事。君心可晴的这首《莲》,从内涵上来说,虽有一些自我的体验,但并无令人惊喜的突破,可是我以为这首小诗仍然值得慢慢地品味,原因何在呢?
        诗歌是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有时当一首诗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她的形式与内容就无法分割了,当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的时候,照样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品味,这时“形式”就成了读者分享的“内容”。因此诗歌怎么写,有些时候可能比写什么更重要,特别是表现那些“共性”主题的时候。
          君心可晴的这首诗作,几乎没有非常新颖、奇特,或者繁复、跳跃的意象,语言上也没有过多地使用修辞,可谓“洗尽铅华”,但却能让读者以阅读诗歌的习惯,感受到作者的真情、真诚甚至真知,如:

    你的惊艳让我假寐
    你的高贵让我不敢一步到位

    原谅我,拼尽一生的偏爱
    我决意以青灯为伴,一生清苦
    为你   守身如玉

       当读到这些几乎直白的句子,我们获得的仍是诗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在“洗尽铅华”之后,仍然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诗的意境,一个如莲花一样纯净、无暇、优美的意境。为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情感氛围的营造,内在节奏的把握与语言的流畅等,我在这里想重点提及的是,其实作者在这首诗里,在炼字炼句方面是有点火候的,比如:


          什么是惊鸿一瞥
          什么叫一见钟情

            如果这样写:“仿佛是惊鸿一瞥,我们一见钟情”等,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那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作者采取这种设问句的方式,意在其中而没有直接说透,给读者就提供了联想的空间,或阅读的情味。再比如:

    关于蓝天,关于白云
    你更钟情于水里的淤泥

        如果这样写:“你热爱蓝天,热爱白云”等,同样诗意显然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洗尽铅华”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更讲究炼字炼句。作者有较好的诗歌创作功底或者感悟,祝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14:08 | 只看该作者
    古铜子海
    飘临头顶的鸟群
      (组诗8首)

    飘临头顶的鸟群
    这思绪中的雨,优柔织亮目光
    动感的风景

    久久注视,你姿肆的飞翔
    飘过钢筋、水泥铸就的森林
    飘过霓虹、音乐摇滚的喧嚣……
    一道亮影飘过
    优雅的孤线,划破寂寞
    时间生动如花

    飘临头顶的鸟群
    我想成为你们中的一只
    无论憩息或飞升
    都能站在另一种高度
    看看山川与大地
    看看城市与乡村
    看看律动的车河、 色的人流
    和黄河故道边
    人类文明的走向

    然后,飞进写字楼
    写下自己,成“人字”型的
    飞行日志……

      都市有鸟

    有鸟的都市
    人们留恋的目光
    总会晶莹如水

    总有葱郁的愿望
    等待栖息
    等待嘤嘤鸟啼
    啄破寂寞的阴影
    和不知名的
    叹息

    总有上升的渴望
    等待飞升
    等待自由的翅膀
    划出生命之誉的
    亮痕

    都市有鸟吗
    像花朵般的孩子一样
    在我们心灵的空间
    欢乐的蹦跳
    快乐地飞行

      流 水
      ——如果思想能够流动,是否也会像流水一样掀起美丽的浪花?

    鲜花中寂然开放的月光
    秋波闪烁
    透明的水浪汹涌着巨大喘息
    是要浸润我思想的枝叶
    还是要吞没
    我的灵魂?

    鸟群将至,金色的光羽
    要划开今夜的秘密,就像船
    永无休止地刺破流水
    在墨绿的芦苇边休憩
    倾听鱼儿神密的歌吟……

    飞鸟的祖国和大地啊
    今夜,我就在这蓝色的风暴中心
    蹀躞,啜饮鲜花无涊的泪水
    做一个平安的守夜人

      鹰 影
      ——你真美呵,请停一停,自由的土地上生活着自由的人民!
                                             
                                    —— 浮士德
    分割天空的
    翅翼,分割视线的
    鹰影,你真美呵

    贴近空气,阳光和雨水
    自由空气中飞翔的
    鹰,你真美呵

    掠过城市和楼群
    扇动无限欲望的
    鹰影,你停一停

    铮铮铁骨,翔动一片坚毅
    风暴雷霆中,刚劲优美地剪开
    如墨鸟云的鹰
    请停一停

    我要看清你的眼睛
    我要让心随你流浪
    划出生命
    晶丽无比的亮影

      黄金国度

    被红裙召引,进入水域
    落叶散尽,才知
    步入深秋

    被黄金召引,车轮飞奔,深藏
    春天的微笑,罪恶的雪
    覆盖玫瑰的刺芒,夜
    泊在一双旧鞋里

    我,伸手撕下一角
    亮丽的云
    包扎鲜花四溅的灵魂
    而天空流下泪水,月亮
    布满贫困的伤痕

    我,在掏金者庞大的阴影里
    找不到
    回家的路

      假 面

    音乐序曲中,暮色四起
    神秘、性感明星轶事
    烟头一样,在
    嘴角闪烁

    世界,被罩在雪茄和
    咖啡的的雾霭中了
    假面丽人被音乐包围
    被目光吞噬,钻戒
    在男人手骨节上,闪着狼的幽光

    而这时,我看见
    “一条昏黑的街所具有的道德观
    正急不可耐地要占领世界”

    在这些虚幻的影像面前
    我真实的声音
    无法感动音乐
    就像我精心包装的语言
    无法令高贵的诗歌钟情

      情 人

    广场、鸽子、教堂的尖顶
    富有魅力的钟声
    刻骨铭心

    你是广场,比广场
    更具弹性
    你是鸽子
    比鸽子更温顺
    你是钟声
    嘹亮了时光的虚荣和寂寞
    你是世界的一半,是
    火焰、黄金和瓷
    是另一半
    拨剑的理由
    动枪的佐证

    肮脏,属于白昼的尘埃
    夜晚,属于月亮的神圣

      男人如茶

    生在寂寞的青山,
    茶,更多是代表一种精神,
    疏野中透着韧性。

    男人如茶,在滚热的水里
    翻卷狂放的灵魂
    和生命的香馨
    女人若水吗

    刚直、粗野、雄建,苍绿黝碧的
    快乐的叶子,谁能看见
    温馨、雄放、孟浪,浩气乾坤的
    品性的风貌,谁能看见

    唯有水,晶莹透亮的目光
    越过春秋,最强大的柔情
    有着击穿黑夜的力量
    它能看见茶的模样
    像惠特曼在路易斯安那
    看见活着的橡树
    正在孤独地生长

    男人如茶,我看见铜枝铁杆上
    开出的花朵
    馥郁在橡树的叶子中间
    温漫又雄放



    象”与“诗”
    ——评点古铜子海《飘临头顶的鸟群》

       什么是诗?我们可能拿不出一个公认的概念。两千多年来,中国诗歌一直在发展之中,而诗歌理论,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更是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我想有些基础的观点,是无需争议的,比如:诗歌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经验直觉,要创造成功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而一个完美艺术形象的创造,离不开“意象”的营造,而“意象”打造的基础,是“物象”与“事象”。
         因此诗歌创作离不开“象”,以“象”达“意”,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一个诗人造象的能力,对其诗歌创作质量高低,有着最关键的影响。
            
            读过古铜子海的组诗:《飘临头顶的鸟群》,明显感觉到作者诗歌创作的功力,对“诗”与“象”的关系,把握得比较娴熟。就以《飘临头顶的鸟群》这首诗,来做个简要的解析吧——
           在这首诗里,作者借用的主要“物象”是鸟群,主要“事象”是“鸟群”的飞翔,并以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两者融合成了贯穿始终的鸟群“意象”:它“飘临头顶”,如“思绪中的雨”, “姿肆的飞翔”,如“动感的风景”,飘出“优雅的孤线”, “站在另一种高度”……构建出充满诗意的完整形象。
           这个诗歌的形象,能给读者带来什么联想与感悟呢?这里有个关键的“钥匙”:鸟群是“象”,那“意”是什么呢?可以有这样一解:“飘临头顶的鸟群”,就是“我”心灵(精神、心绪、联想……)的寄寓。这是一颗充满自由、关怀、追求等人文精神的诗人之魂,它超越城市的钢筋、水泥等物质的囚控,飞翔在思想的天空:

                  无论憩息或飞升
                  都能站在另一种高度
                  看看山川与大地
                  看看城市与乡村
                  看看律动的车河、 色的人流
                  和黄河故道边
                  人类文明的走向

                   然后,飞进写字楼
                  写下自己,成“人字”型的
                  飞行日志……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人的精神、情感与良知,特别是诗的最后一节,水到渠成地表现出人性的呼唤,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情怀。
          当然,如果作者在意象的营造过程中,能进一步把握好单纯与丰富、清朗与深厚的那个“度”,这组诗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阅读的喜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16:44 | 只看该作者
    缘分的天空:《问候江老师!辛苦了!贴上近作一首,望指点!

    凌晨的影子

    凌晨的影子
    钻入我的每个细胞
    清醒是一盏发条上紧的时钟
    满屋子明亮

    这样的凌晨和黑夜无关
    露天的月光烤晒大地
    无所谓风和风花雪月
    无谓的白天又撕下一片日历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我的昨天
    想到了我的一些师傅
    一群文人骚客
    书画的 文学的
    还有禅和佛教的

    我有时候提着昨曰的手提袋
    在古街巷的深处
    元明时的青花
    唐宋的釉面狮
    辽代的茄皮紫
    进进出出
    真真假假

    江文波意识流:流出诗歌的浪花
    ——评缘分的天空:《凌晨的影子》

           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强调面向生命本体,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直接呈现人的意识流动过程。
           有人批评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诗,几乎是西方现代派的翻版。其实这是不合事实的,西方的“意象派”,是从中国的唐诗吸取营养的,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早就有“意识流”的现象,只是没有提出这个概念,没有人把它当做一个“派别”而已。当然一个是有理论、有实践的提倡,一个只是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区别还是有的,比如,中国人基本上是以理性来对待“意识活动”的,西方人更重还原“意识活动”的本身……
          诗歌强调抒写生命个体的体验,所以一首诗即使将意识活动的描写,作为作品内容的全部,也无可厚非。而且人的意识流动,一般是没有逻辑性、主题性的,因此诗人在呈现自我意识活动的过程时,如何“剪辑”,就与个人的诗歌美学原则以及创作功力有关。

             缘分天空的诗作《凌晨的影子》,可以(仅说“可以)看作是一首“意识流”的作品。作者描写的是“我”在一个特定时刻—“凌晨”的意识流动: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我的昨天
    想到了我的一些师傅
    一群文人骚客
    书画的 文学的
    还有禅和佛教的

    我有时候提着昨曰的手提袋
    在古街巷的深处
    元明时的青花
    唐宋的釉面狮
    辽代的茄皮紫


           “凌晨”,可能是诗人意识最清醒,当然也可能最模糊,应该说是最活跃的时候,“文人骚客”、 “禅和佛教”甚至“元明时的青花/唐宋的釉面狮/辽代的茄皮紫”等纷纭的意象,从诗人的意识里一一流过……从唐宋至今,从文物到文人骚客,世态万象、千奇百状纷至沓来。
            作品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意识流动过程,诗意似乎没有明确的指向,但其实我们从作者流动的意识,应该可以揣摩出“我”的纷乱、茫然与隐痛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生命状态,不仅与个人更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后两句:“进进出出/真真假假”,就更能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意识流动的方向了……余下的,由读者联想和品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19:24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在一个帖子里,看到许版主的一段话:
        “凤凰诗社不过是诗歌爱好者的一个平台……每个人的作品发在这里,有不同的反响很是正常。诗社不是刊物,不是报纸,诗社近似于诗歌沙龙,可以嗮自己的作品,也可以为诗歌交流,是更具人情味的所在……”
         因为共鸣,所以引到这里。凤凰诗社之所以有今天这样浓浓的“人情味”,与版主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的,同时,我感到,也因为这里的绝大多数诗友,都有着非常好的心态,使我大有“人以群分”之感。我们欣赏美女诗人,但纯爷们之间也相互鼓励,我们高兴地阅读诗友的新作,也关注诗友的人生;诗友过生日,我们送上祝福,一个诗友要离开,我们含泪挽留;我可以不喜欢你的诗,但可以欣赏你的为人;诗歌风格各异,水平有高有低,都不妨碍大家友好相处……我们来这里不仅仅要交流诗歌,更不存在要比赛创作,还要收获一份友情,一份温暖……
          大家都以真诚、友善的心态,对待诗友,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诗歌。我们可能无法崇高,但要善良;可以张扬自我,但不要恶意攻击他人;可以不满足现状,但心态需要平和;可以揭露黑暗,但不要背离民族共有的情感,特别是对我们的历史人物,也留点“口德”吧!甘于寂寞,才能成就事业,甘于平凡,就是一份伟大。
        诗歌不是可以用来玩的游戏,也不可能成为沽名钓誉,或企图谋求一己私利的工具——当你在利用诗歌的时候,诗歌就必然会离你而去——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品质低下、心理阴暗的人,成为优秀的诗人,因为诗歌就是心灵之声。
        诗歌——是写给自己生命的情书。你爱自己吗,那么,请你珍爱诗歌,珍爱凤凰诗社——
        特别是诗友们的友善与宽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22:35 | 只看该作者
    抽空跑上来看一眼,这么多要评的诗,那就先给诗友们评吧!我的不急,慢慢来。评诗真的是件辛苦活,看一首诗容易,但较真来评,就难了。说实话,这些诗拿给我,我是评不来的。我读诗只是作简单快速判断,这是不是诗,是不是好的诗,如此而已。跟踪到底,认真学习。为你点评方便,我还是把我那首《我和时光在一天里流过》一诗中的《夜半》贴出来,省得你去翻找了。这首诗让我很纠结,别地有诗友说此诗需凝练,此地诗友似乎也不怎么喜欢。但最初我是很看好这组诗的,后来被人家一说,我就怯了,想修改,可是改来改去,越改越没味,不如不改了。
    冷铜声

            夜半

    我等的那个人还在路上
    她走在路上,应该是这样
    既然她未到来,她不在路上又在哪里呢
    即使她不在路上,我也要创造出这样一个情节

    我等得很不耐烦,灯光发出
    焦糊的气味
    我屁股下的椅子也忍耐到了极限
    寂静喘息着
    祖先们从坟墓中纷纷坐起来
    我的等待让他们不安

    为什么非得等那个她
    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问题总是先于答案而存在
    并且可以无限期地独立存在下去
    这是上帝的赐福还是魔鬼的伎俩

    我仍在等,等那条路把她送到我这里
    等那条我创造出来的路把
    我创造出来的那个她
    送到我的黑夜里

    这并不是幻像
    一切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亮起来
    夜半之后是什么时候
    我站起来,大地上凡是长腿的
    都站了起来

    荒诞与真实
    ——评冷铜声的诗作:《夜半》

           第一次读到冷铜声的诗作《夜半》的时候,我就有眼睛一亮的感觉,特别是作品中的荒诞性,激起了我阅读的兴奋,同时也感到作者正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认真地探索着,并且确有诗歌创作的潜质。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采用荒诞的手法,表现出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荒诞性;作品的情景看上去是荒诞不经的,但却揭示出更本质的真实。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贝克特,有一部闻名于世的戏剧作品《等待戈多》,剧情是这样的两个流浪汉不停地说话,不停地找些事情做,日复一日地等待戈多,等待这个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来,什么时候从哪里来到哪里赴约的戈多先生……

          把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包括中国其实都是古有有之,在现代诗里,包括当下一些优秀诗人或人气诗人的作品里,也时有所见。冷铜声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未必有意识地,但确实使用了这种艺术手段,我们先直观地来看一些诗句:
                 灯光发出/焦糊的气味/我屁股下的椅子也忍耐到了极限/寂静喘息着/
                 祖先们从坟墓中纷纷坐起来……大地上凡是长腿的/都站了起来
            再看诗作的“情景”:“我”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夜半”,等“她”——但“我”不知道是否有这个“她”,是否正在来的路上;或者由一条路把“她”送来,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一条路;重要的是 “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非得等那个她”……同时,时间、灯光、椅子甚至坟墓中的祖先,都参与了这次梦呓般地、自言自语地等待——诗作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荒诞的,但又似曾熟悉的境界。
          作者创造出的显然是一个有着象征、暗示意义的情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意义指向呢?这个“她”应该不是实指的,而是抽象、模糊的指代。社会转型时期,处在重荷下的生命,总是伴随着茫然、焦虑、失落、忧郁等不良的情绪,存在感、安全感严重缺失,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和环境下,心灵深处就会出现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等待,这种等待有时是莫名的、惶然的,或空虚的、本能的……可贵的是,作者在作品的最后,水到渠成地给这种“等待”抹上了希望的亮色:
            这并不是幻像
           一切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亮起来
           夜半之后是什么时候
           我站起来,大地上凡是长腿的
           都站了起来
           诗作给我们表现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与信息,这种状态与信息,不仅从一个角度,揭示出我们生命更深刻的真实,而且折射出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

           分析到这里,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追求,以及在作品内涵上所要努力抵达的深度,我们就不难感知了。我认为这是一首可以继续打造的优秀作品,建议适当再凝练一点,个别诗句可适度柔化些,作品的内在节奏也可再推敲下,参考。

    感谢江文波老师点评!真诚地向您道一声辛苦!
    最近两个月,在对诗的创作与探索上,是我的苦闷期也是觉醒期。很苦闷的,我一直在自问,我写的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我甚至想对自己的一些诗做个大清洗,我想推翻我以前的作品,否定自我,重新再来。以前也有过几次这样的冲动,但是我找不到推翻、否定自己的理由。这两个月中,通过从论坛,包括从您这儿,还有一些诗理论著作,还有一些已有定评的优秀诗人的作品中,我终于捅破了那一层一直蒙在双眼上的朔料纸(自我感觉,呵呵,见笑),找到了推翻、否定自己以往多数作品的理由。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无情”地对待自己的诗。随着这种清洗工作的进行,我也尝试写了一些诗,《夜半》是其中之一。当然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是依一种感觉把它写出来。说句实心话,我没想到您的点评会这么精细、深入,简直像有透视眼一样,窥到我写这首诗的动机和隐秘。我觉得您的点评比我的诗更精 。我会依您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没错的,还要精练,要用更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要让词与词之间产生更多的磨擦。那味道才够好。从您的评诗中看出您是专业的,不是泛泛而评。最后再一次向您深深地表达我的谢意和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27:55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诗歌,还能做出什么样的“蛋糕”?——评宁波夏天的雨荷:《做蛋糕的人家》

      诗的生命在于创新,新的体验,新的内涵,新的表现方式,新的意象和修辞……每一首诗要成为“这一个”,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所以要寻找诗歌的位置,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探索与创新。你不能给诗界带来新的东西,诗界就不需要你,无论你如何操作,如何呐喊,如何痛苦……
    一、        虽然“口语”入诗,古已有之,但大约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便成为一些诗人的探索与自觉。语言是动态的,他们要从生活中找到那些鲜活的语言,冲击诗歌语境的僵化,创造出新的诗歌语言形象。其中有一些诗人受到诗界的好评,至今他们还在行走。
    二、        中外诗歌的主流,一直强调诗歌形象的塑造,而完美诗歌形象的形成,依赖的是意象,意象的基础主要是“物象”,山川万物,雨露阳光……大家走在一条路上,就难免碰撞,千篇一律,使诗歌的语境迟钝下来,于是又有诗人在探索以“事象”来塑造诗歌的形象,其中也出现不少受到好评甚至传世的作品。所谓“事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通过描绘一个故事,一个情节,并以这个“事”作为整体的形象,来达到象征、暗示,激发读者联想的目的。
           当然,上面所说的“口语”,并非真正的日常口语,而是经过诗人的提炼并进行艺术整合的貌似的“口语”。而“事象”也并非纪实作品中的故事,尽管细节可能很生活化,但实际上是诗人虚构出的寓言或童话似的故事。

            接着评析雨荷的这首诗,就方便了。作者以朴素的“口语”,似乎在说一个家庭做蛋糕、分蛋糕的故事,我们一看就懂:


    母亲说:“把我们家的蛋糕做大,这很重要。”
    于是乎,弟兄们都动手做起了蛋糕。
    母亲召来老大老二说:“分蛋糕的事就交与你俩吧”。
    老大老二高兴之余对下面的几位弟兄们说:
    “分蛋糕的事,你们小兄弟不用操心,有我们呢,你们专心做蛋糕好了”。
    于是乎,小兄弟们弯着脊梁做蛋糕,把做成的蛋糕交由老大老二去分。
    老大老二当仁不让将百分之八十的蛋糕归为已有,
    下面的那么多小兄弟就只剩下这么点了,
    小兄弟们很郁闷很无奈只能忍气吞声。

           描写很是“真实”,但这却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作者打造的一个有象征、有寓意的诗歌情景。首先我敢说,雨荷的这首诗是“这一个”,是独特的,既没有刻意的模仿,也不会有不自觉的“撞车”现象出现。
           作品的寓意是深邃的。透过这首诗的情景,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利益分配不公的社会现象,还有社会体制内人际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底层“小兄弟们”的命运……当然,还可以深度解读,雨荷的这则寓言,给我们揭示出社会有史以来的最深层的奥秘——人的层级构成、相互的关系,物质财富的形成、不公的分配等等……
            雨荷诗友需要继续努力的,我认为是怎样找到更有诗意的口语,将自己作品中的“事”,打造得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在阅读时更为流连,使诗的本身更具魅力——做出更多更好的“蛋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31:27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评江南丹橘:《听蔡琴怀旧》

    一杯岁月珍藏的美酒
    久远 香醇
    隐没了激情
    萌生了恬淡
    宁静如水的夜晚
    星辉 月光
       绿荫下的倩影
       桂风中的轻灵

    今夜 静室一隅
    橘灯
       犹亮
    我独享
    清流蜿蜒的波动
    竹柳摇曳的和弦
    故人
        絮语
    穿越遥远时空的诉说
    优雅在云中感伤

    浑厚的阴柔之美
    不经意
    沁润了无雨的秘境
    情思破土
    爆开姹紫嫣红的记忆
    沉缅
       低吟
    那如梦如烟的往事
    像风
       慢慢吹醒
    我风华无限的憧憬
    我心海绚丽的幽蓝

    之一:沉潜安静的写作
       随着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进入了平常百姓的生活,这是当下诗歌,特别是所谓的“网络诗歌”的重要背景。随着写作、传播、反馈方式的一些列改变,导致诗歌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权威与门槛消失,自由写作、自助传播、瞬间反馈等,是最明显的特征。
          因此我们便看到诗歌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不仅优秀的专业诗人,在网络上开博客,发作品,更有大量诗歌爱好者,以不同的姿势进入网络诗坛,扩大了诗歌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诗歌的创新与多元化态势的逐步呈现。但与此同时,浮华、浮躁的现象,也确实存在。
        我注意到一些专家、学者的焦虑,他们认为,无数写诗或所谓写诗的人,忘记了诗歌的灵魂与本质,瞬间写作,瞬间上传,大量的伪诗甚至是垃圾文字,充斥网络诗坛,似乎优劣莫辨,处处是“王”。这就给很多初学者,特别是年轻爱好者带来了很大危害,认为写诗很容易,我这就好诗,是某某“派”,某某“体”,井底之蛙,天下第一。还有不少人,“功夫在诗外”,通过网络炒作,制造事件,企图引起注意,一举成名……不一而足。
            我无意在这篇短评里,对目前的网络诗坛,做全面的评述。时间是最好的裁判,所有花花绿绿的,只要是泡沫,就终归要破灭在历史的长河里。诗歌的主流还在顽强地前行,诗歌的生态在阶段性地纷乱之后,一定会走向一个新的和谐。
        无论诗歌的历史,将来怎样筛选这一段诗歌的岁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歌终究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文学中的精品,任何时代的优秀诗歌作品,都不是轻易所得。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著名苦吟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句,都受到历代诗人的推崇。诗歌创作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即便是现在,那些优秀的诗人,包括把诗歌当成事业和生命组成部分的“先锋诗人”,仍然在艰辛地劳作,有的为了诗歌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有的甚至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们才是诗神缪斯虔诚的信徒。
               诗歌特定的艺术范式,要求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在浮躁、世俗的社会环境里,能够守护一片精神的家园,沉潜安静的写作。诗歌是发自心灵的声音,很难想象,一颗完全沉沦在滚滚红尘里的心灵,能够创作出诗歌的纯粹,只有在心灵里留住一片净土,才能生长出绿色的诗草。
         读过江南丹橘的诗作《《听蔡琴怀旧》,我感受到作者沉潜安静的写作状态。那简洁、淡雅的语言,那浅伤、怀旧的旋律,月色、桂花的意象,清流蜿蜒的心绪,恬淡、悠远的意境,都远离那些纷乱、躁动和世俗的气息,使读者能感受到的,是那份“宁静致远”的情怀和淡漠利禄的境界。
                                                之二、诗歌的写作范式
        什么是写作范式?我认为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主流或者大多数写作者共同认可的写作理念、准则和方法等。
    中国诗歌的每一次“革命”,特别是“五四”时期、朦胧诗时代以及所谓的“后现代”时期,总是伴随着对前人或他人的反动。如反对文言倡导白话,发对口号倡导意象,发对经典倡导口语,发对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倡导个体体验,发对共同情感倡导瞬间意识……其实,我在本文要提出一个真正的“个体”观点,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我想说的是——
         中国自从有诗歌以来,其写作范式,或者说根本的写作范式,并无本质的变化——它一直在那里,左右着我们的创作与阅读心理。
        不少的“革命”,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或者触动的只是局部现象,甚至就是“皮毛”。诗歌的发展,很多是自身规律在起作用,是渐进式的变化。
    比如:
    构思:千余年来,中国的诗人就讲究构思,力求新颖、独特,完美和谐,新人耳目。那么直到当下,谁能把“构思”“革”掉吗?
    立意:中国的诗人历来富有使命感,强调诗歌立意的深邃、高远,具有久远的价值,事实上流传至今的诗歌杰作,还是那些具有深厚内涵和思想积极的作品。
    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从古至今,优秀的诗人都重视炼字炼句,使中国诗歌的语言精粹、新颖、生动、优美,珠圆玉润。
    结构:古往今来的诗歌,主要都是分行排列的,并追求一种空间的美感,也称“建筑美”。这是诗歌的特定的形态,今后也没有突破的可能。
    音韵:中国古典诗歌,对音韵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格律诗。即便是现代诗,即使不一定要严格押韵,但实际上,诗人在实践中还是注意作品内在节奏的把握,追求音韵的基本和谐。
    形象:诗歌以描绘形象,来含蓄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唐代是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一座高峰,成功的现代诗,可能没有一首离开“形象”而成为精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卓越的诗人都是创造诗歌形象的大师。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追求,一首好诗,必然会呈现出一个完美、深远的意境,激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从而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此外,还有情感、意象、修辞等诗歌的美学范畴,也没有本质的破坏,由此可见文化的坚固。
    江南丹橘的诗作《《听蔡琴怀旧》,应该说是遵循了相对规范的诗歌写作范式。作品构思精到,立意较好,语言洗练、优美,结构相对工整,节奏和谐,特别是作品的意境,充满“恬淡”、“香醇”的美感。
    之三、美,诗歌的生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说,诗无定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写作范式下,诗人可以自由创造,不拘一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诗歌必须要美,美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衡量诗与非诗,或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创造美,是诗人的使命。
        诗作《听蔡琴怀旧》,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基本具备了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形象美等,本文主要简析一下作品的意境美,而意境美,是诗歌美学的最高追求。
       我以自己的感受,再现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我静默在闹市的一隅,在一盏“橘灯”的陪伴下,让蔡琴那些经典的怀旧的歌唱,从我纯净的心灵缓缓地流过,如同品尝“一杯岁月珍藏的美酒”,是那样的“久远、香醇”;如倾听故人的“絮语”、“ 低吟”,使我“穿越遥远时空”,触及到那份“优雅在云中的感伤”……
       美丽的音乐,如“星辉、月光 /绿荫下的倩影/桂风中的轻灵 ”、“ 清流蜿蜒的波动/竹柳摇曳的和弦”……在不经意之间:

    沁润了无雨的秘境
    情思破土
    爆开姹紫嫣红的记忆
    ……
    那如梦如烟的往事
    像风
    慢慢吹醒
    我风华无限的憧憬
    我心海绚丽的幽蓝
        诗歌的“境”,充溢古典的情韵,优雅、恬静、悠远,如一幅水墨丹青;而其中的“意”,是作者心境与音乐的交融,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深沉的怀旧情怀,生命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那种心弦的美丽律动……

        这种美好、纯净、蕴藉,略带感伤与向往的意境,吻合我们的审美心理,必然能使我们流连其中,获得美的享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之一:沉潜安静的写作
      随着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进入了平常百姓的生活,这是当下诗歌,特别是所谓的“网络诗歌”的重要背景。随着写作、传播、反馈方式的一些列改变,导致诗歌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权威与门槛消失,自由写作、自助传播、瞬间反馈等,是最明显的特征。
          因此我们便看到诗歌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不仅优秀的专业诗人,在网络上开博客,发作品,更有大量诗歌爱好者,以不同的姿势进入网络诗坛,扩大了诗歌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诗歌的创新与多元化态势的逐步呈现。但与此同时,浮华、浮躁的现象,也确实存在。
       我注意到一些专家、学者的焦虑,他们认为,无数写诗或所谓写诗的人,忘记了诗歌的灵魂与本质,瞬间写作,瞬间上传,大量的伪诗甚至是垃圾文字,充斥网络诗坛,似乎优劣莫辨,处处是“王”。这就给很多初学者,特别是年轻爱好者带来了很大危害,认为写诗很容易,我这就好诗,是某某“派”,某某“体”,井底之蛙,天下第一。还有不少人,“功夫在诗外”,通过网络炒作,制造事件,企图引起注意,一举成名……不一而足。
           我无意在这篇短评里,对目前的网络诗坛,做全面的评述。时间是最好的裁判,所有花花绿绿的,只要是泡沫,就终归要破灭在历史的长河里。诗歌的主流还在顽强地前行,诗歌的生态在阶段性地纷乱之后,一定会走向一个新的和谐。
       无论诗歌的历史,将来怎样筛选这一段诗歌的岁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歌终究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文学中的精品,任何时代的优秀诗歌作品,都不是轻易所得。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著名苦吟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句,都受到历代诗人的推崇。诗歌创作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即便是现在,那些优秀的诗人,包括把诗歌当成事业和生命组成部分的“先锋诗人”,仍然在艰辛地劳作,有的为了诗歌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有的甚至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们才是诗神缪斯虔诚的信徒。
               诗歌特定的艺术范式,要求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在浮躁、世俗的社会环境里,能够守护一片精神的家园,沉潜安静的写作。诗歌是发自心灵的声音,很难想象,一颗完全沉沦在滚滚红尘里的心灵,能够创作出诗歌的纯粹,只有在心灵里留住一片净土,才能生长出绿色的诗草。
        读过江南丹橘的诗作《《听蔡琴怀旧》,我感受到作者沉潜安静的写作状态。那简洁、淡雅的语言,那浅伤、怀旧的旋律,月色、桂花的意象,清流蜿蜒的心绪,恬淡、悠远的意境,都远离那些纷乱、躁动和世俗的气息,使读者能感受到的,是那份“宁静致远”的情怀和淡漠利禄的境界。
    之二、诗歌的写作范式
       什么是写作范式?我认为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主流或者大多数写作者共同认可的写作理念、准则和方法等。
       中国诗歌的每一次“革命”,特别是“五四”时期、朦胧诗时代以及所谓的“后现代”时期,总是伴随着对前人或他人的反动。如反对文言倡导白话,发对口号倡导意象,发对经典倡导口语,发对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倡导个体体验,发对共同情感倡导瞬间意识……其实,我在本文要提出一个真正的“个体”观点,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我想说的是——
         中国自从有诗歌以来,其写作范式,或者说根本的写作范式,并无本质的变化——它一直在那里,左右着我们的创作与阅读心理。
       不少的“革命”,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或者触动的只是局部现象,甚至就是“皮毛”。诗歌的发展,很多是自身规律在起作用,是渐进式的变化。
    比如:
    构思:千余年来,中国的诗人就讲究构思,力求新颖、独特,完美和谐,新人耳目。那么直到当下,谁能把“构思”“革”掉吗?
    立意:中国的诗人历来富有使命感,强调诗歌立意的深邃、高远,具有久远的价值,事实上流传至今的诗歌杰作,还是那些具有深厚内涵和思想积极的作品。
    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从古至今,优秀的诗人都重视炼字炼句,使中国诗歌的语言精粹、新颖、生动、优美,珠圆玉润。
    结构:古往今来的诗歌,主要都是分行排列的,并追求一种空间的美感,也称“建筑美”。这是诗歌的特定的形态,今后也没有突破的可能。
    音韵:中国古典诗歌,对音韵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格律诗。即便是现代诗,即使不一定要严格押韵,但实际上,诗人在实践中还是注意作品内在节奏的把握,追求音韵的基本和谐。
    形象:诗歌以描绘形象,来含蓄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唐代是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一座高峰,成功的现代诗,可能没有一首离开“形象”而成为精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卓越的诗人都是创造诗歌形象的大师。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追求,一首好诗,必然会呈现出一个完美、深远的意境,激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从而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此外,还有情感、意象、修辞等诗歌的美学范畴,也没有本质的破坏,由此可见文化的坚固。
    江南丹橘的诗作《《听蔡琴怀旧》,应该说是遵循了相对规范的诗歌写作范式。作品构思精到,立意较好,语言洗练、优美,结构相对工整,节奏和谐,特别是作品的意境,充满“恬淡”、“香醇”的美感。
    之三、美,诗歌的生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说,诗无定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写作范式下,诗人可以自由创造,不拘一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诗歌必须要美,美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衡量诗与非诗,或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创造美,是诗人的使命。
      诗作《听蔡琴怀旧》,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基本具备了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形象美等,本文主要简析一下作品的意境美,而意境美,是诗歌美学的最高追求。
       我以自己的感受,再现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我静默在闹市的一隅,在一盏“橘灯”的陪伴下,让蔡琴那些经典的怀旧的歌唱,从我纯净的心灵缓缓地流过,如同品尝“一杯岁月珍藏的美酒”,是那样的“久远、香醇”;如倾听故人的“絮语”、“ 低吟”,使我“穿越遥远时空”,触及到那份“优雅在云中的感伤”……
        美丽的音乐,如“星辉、月光 /绿荫下的倩影/桂风中的轻灵 ”、“ 清流蜿蜒的波动/竹柳摇曳的和弦”……在不经意之间:

    沁润了无雨的秘境
    情思破土
    爆开姹紫嫣红的记忆
    ……
    那如梦如烟的往事
    像风
    慢慢吹醒
    我风华无限的憧憬
    我心海绚丽的幽蓝
       诗歌的“境”,充溢古典的情韵,优雅、恬静、悠远,如一幅水墨丹青;而其中的“意”,是作者心境与音乐的交融,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深沉的怀旧情怀,生命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那种心弦的美丽律动……
      这种美好、纯净、蕴藉,略带感伤与向往的意境,吻合我们的审美心理,必然能使我们流连其中,获得美的享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39:24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
    意象,诗人的苦痛与幸福
    评小萧风阁:《秋》

    风点 雨稠  夏炎的第一片落叶在谁家门口
    旋转的花伞  和着车轮碾得人心做下一个开头

    荡荡空旷 一叶叶散尽让点滴心绪连接天空的眼眸
    舒平了山峦 瞅红了枫如酒

    依然的世界 不知它来了多久
    我想匐在地上 倾听年年的覆叶
    哪一片正在远走 哪一片无声和泪流

         
         短诗因为短,就必须精粹。短,是短在篇幅,而不能短在诗意、内涵上,要“纸短情长”。
         如果主要以“意象”来完成一首短诗,那么在意象的营造与处理的技巧上,就需要一定的匠心。
         小萧风阁的诗作《秋》,通过意象的塑造,特别是“跳跃”、“组接”的艺术,完成了一首值得一品的短诗,一起来看:

    ●        风点 雨稠  夏炎的第一片落叶在谁家门口
             旋转的花伞  和着车轮碾得人心做下一个开头

        “风点 雨稠  夏炎的第一片落叶”,秋风秋雨落叶,描写秋的意象,本来比较一般,但作者一笔荡开:“在谁家门口”——这个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落到了谁家的门口?这一主体色 浓厚的设问,激活了全句,使一个本很平常的意象,有了富有“禅韵”的诗意。

        “花伞 ”与“车轮”本是两个不相干的“物象”,但作者以“旋转”的意念,一步跳跃,将它们直接对接;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就是两个关于“落叶”的隐喻,飘飞的树叶,在诗的语境里,就像是一把把花伞,一只只车轮……
        接着在作者的笔下,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有撼动力的意象:旋转的花伞,旋转的车轮,从人心碾过—一个“碾”字,状写出季节更替,时空沧桑,在生命里留下的深刻印痕……
        “做下一个开头”,同样使全句生动、丰满起来,这是时空布局的一场“除旧布新”,山水大地,或者我们的心灵深处,下一个轮回开始了……

        ●依然的世界 不知它来了多久
         我想匐在地上 倾听年年的覆叶
         哪一片正在远走 哪一片无声和泪流

         通过第二段的铺垫——作者的“心绪”,已经与“天空的眼眸”相连接,到这里作品便异峰突起,“依然的世界 不知它来了多久”:这样的追天问地,是所有生命共有的,更是历代诗人最浓烈的情怀。我不禁想起这个千古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这种终极追问的情怀之中,作品的最后一个意象,蕴藉着充满诗意、情感浓郁的内涵:
        我多想趴在地上,倾听那些连年落叶的脚步,看看哪一片正在远去,那一片正在静默,那一片正在泪流满面……
        这就是诗人的禀赋与情怀:沉思、大爱、悲悯……而这深邃的人文情怀,之所以打动人心,离不开意象的塑造与巧妙组合的艺术。
        记得诗社里有位诗友写过一首诗,题目是(大意):意象,诗人的情人。是的,如何对待这个“情人”——选择、塑造和相处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幸福指数和生命的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40:51 | 只看该作者
    意随风:路。天涯

    雾绕深山小树林,
    廿年潦落五更临。
    寒鸦绝塞哭霜雨,
    逝水天涯更泪今。

    日暮宿寻孤店在,
    悲歌关月透窗侵。
    欲随花语风己渺,
    无悔今生痴慎心。



        诗作以一组深含伤感色 的意象,表现出对一种人生际遇的深切感怀。
      “雾绕深山小树林,廿年潦落五更临”:在时代或命运的“雾锁”之下,“我”被迫走进二十年潦落的生涯,如今已进入夜色沉沉的“五更”的时分;
       “寒鸦绝塞哭霜雨,逝水天涯更泪今。日暮宿寻孤店在,悲歌关月透窗侵”:以“寒鸦绝塞” 、“逝水天涯”和投宿孤店、月下悲歌等一组意象,渲染出几乎“山穷水尽”的人生羁旅和孤寂、悲切的心情。
       “欲随花语风己渺,无悔今生痴慎心”:虽然生命里还有些许美好的冲动,但面对现实已是万般无奈,但即便如此,“我”对今生的“痴爱”仍然无悔。
      作品情感深浓,意境沉郁,能打动人心。如果作品的意象,能打造的更有新意,作品就更加令人回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42:13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从个性化的真实体验出发     ——评缘分天空:《一个人的行走》


    一阵喧嚣之后
    无边的静谧
    如同暴雨般的掌声
    回响在午夜的星空下


    行走是一种站立的方式
    远行需要引领自已的灵魂
    放开或者放松自我
    人,有时左右为难
    躺着是一个思考者
    而匆忙可以忽略自已

    问一个人的心智
    快乐是否是许多人的事
    为什么看不见有你在我身边
    一个人的行走
    由近到远
    终而到那山的后面


        网络诗歌,可谓纷纭万状,各种风格、形式、写法的诗歌或标为诗歌的文字,泛滥如潮,各种“主张”或自称为“主张”的东西,也是触目皆是,鱼龙混杂。对于一些还没有建立起自己诗歌美学思想的作者来说,陷入其中就可能无所适从,下笔迷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倡导的是,与其跟风,为了“先锋”而“先锋”,为了“时尚”而“时尚”,甚至为了“出名”,而不顾诗歌基本的范式别出心裁,当然还有大量的模仿和抄袭,不如选择真正符合诗歌创作规律的道路,这就是——从个性化的真实体验出发,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一首诗,只有表现出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才有可能具有生命力。

        “缘分天空”的诗作《一个人的行走》,我不想说这首作品如何“先锋”,是什么“派”、什么“体”,我想说的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化体验,因而这就是他的作品。诗作表现的是“一个人”的“行走”,是一个独特的生命状态:孤独或独立地“行走”在人生的旅途,在这个“独行者”的意识里:

    行走是一种站立的方式
    远行需要引领自已的灵魂
    放开或者放松自我
    人,有时左右为难
    躺着是一个思考者
    而匆忙可以忽略自已


    他把不断地“行走”视为生命“站立”的方式;
    他深知生命匆匆远行,容易迷失的灵魂需要引领;
    “自我”是否需要“放开”或者“放松”一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人“左右为难”;
    即使途中小憩,生命躺在那里,也要不停地“思考”——精神依旧劳碌;
    只有让生命“匆忙”,高速运转,才能忽略“自我……

        我们感受到一个独特的生命形象,他是独立独行的,清醒而迷惘的,坚强而彷徨的,不断向前的,昼夜辛劳的,甚至我们还能读出生命深处的那种孤独感、不安全感……作品因此有血有肉,给我们带来新的体验,作品不是完美的,但是独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43:34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评热情的锤子:《熏衣的小草》

    熏衣的小草儿

    你呢嫩的熏香

    赐我以恬淡的梦儿

    还有脉脉的忧伤

    那疾驰而去的好时光

    还有我随岁月而流泪的衣裳

    都被你  都被你

    我美丽的熏衣仙子

    悄悄的熏香。。。。。。

        熏衣,是我国古代贵族上层社会的服饰风俗,而薰衣草则是一种紫蓝色小花,散发略带木头甜味的清淡香气。锤子的短诗《熏衣的小草》,抓住薰衣草的形态特征,以及与人亲近的文化渊源,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熏衣的小草”的可爱、可亲的形象。
        作品中的“我”对 “小草”喃喃诉说:熏衣的小草,你“呢嫩的熏香”,给我带来了“恬淡的梦”和“脉脉的忧伤”;那些流去的生命时光,还有浸透泪水的衣裳,都被你这“美丽的熏衣仙子”, 悄悄的熏香。。。。。。
        作品中“薰衣草”的形象,显然是一种象征,我们可以将她解读为一个朴素而美丽的女子,也可理解为生命中的一个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作品清新、流畅,有一定的情味。如果要进一步锤炼,重点要选择、营造一些新颖、精准的意象,进一步丰满薰衣草的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45:04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关键的决战:找到自我   ——复“热情的锤子”

       来诗社以后,你发的文字,我大都或深或浅地看过,印象最深的是,你感到自己在艺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所以从来没见你自称过“诗人”,或者别的什么,但我从你的文字里,能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呐喊,在思考,在咏叹,在抒情……也就是说,我能感受到诚挚的心声,生命的气息,生活的热情。你的文字,真诚,不假,不矫揉造作,更没有模仿他人……看你的文字,感到是在和一个健康、阳光、真诚、热情的生命,在贴心的对话。
        你的文字,有自己的体温。
        诗如其人!只有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能写出美好的诗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主要是做人。
        就艺术而言,你还在摸索,所以你的作品,风格、题材、形式等就显得多样,四处出击(探索是痛苦的),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风格和明确的方向。我想说的是,建议你努力地找到“自我”。
        千锤百炼出深山。期待你假以时日,锤炼出一个优秀、独特的“自我”。

       
        显而易见,唐代只有一个李白,一个杜甫。当时肯定有无数人模仿他们,追随他们,但历史没有选择,也不可能选择第二个“李杜”。同样现代的诗坛也不会出现第二个艾青、舒婷和海子。
        艺术作品,只要不是真正从自己的血管流出来的,只要有模仿的痕迹,就一定是平庸之作。
        优秀的艺术家都是独立的“这一个”。
        地球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即使两个形象酷似的双胞胎,他们的心理结构也有细微甚至很大的区别。人的个性、禀赋、思想、情感特征的先天差异,以及后天的教育、生活、经历等背景的区别,因此在审美心理、情感心理以及对形象、语言的感觉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找到“自我”——

          最能激发自己创作激情的题材领域;
          最能使自己游刃有余的构思方法;
          最能使自己进入写作状态的环境;
          最有感觉,能任意裁剪的“物象”;
          情感特点、表现形式、语言风格……
          因此,优秀的艺术家,一般都是在找到“自我”以后,才开始优秀—卓越—伟大……
          在没有找到“自我”以前,应该说还是在“习作”阶段——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最好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果真想获得成功的话。
        因此,对于有志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来说,找到自我,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46:55 | 只看该作者
    巴河流水
    请江老师指导!
    三声爹娘
    一轮明月
    缓缓地升起
    巴山的臂膀
    托起悬空的力量
    渠水悠悠
    洗净脸庞
    二十载的漂泊
    二十载的张望
    二十载
    我不知道
    是否依然着模样
    我坚信着

    永远永远
    只有故乡的那轮最圆最亮
    又是中秋
    又该牵肠
    又得遥望
    泪水在诉说思念
    内心在凝结忧伤
    山岗
    还是那道山岗
    年年今日
    岁岁凄凉
    总是岿然横亘在归程的方向
    年迈双亲的身影
    在山那边蹒跚
    无奈的游子
    在山这边彷徨
    喊一声
    爸爸…妈妈…
    任泪水盈眶
    我知道
    永远只能停留在山这边回荡
    虽然是徒劳

    还是要再一次呼唤
    我要用深情
    融化凝结二十载的冰霜
    爸爸…妈妈…
    不肖的孩子无法侍奉左右
    请你们宽宏
    求你们原谅
    泪水浸透了衣襟
    模糊了月光
    我嘶声力竭
    爸爸…妈妈…
    不肖的孩子无法报答
    只有内心最深的
    最深的祝福
    祝福你们永远健康
    福寿绵长……


    情—诗歌的源头活水
    —读巴河流水:《三声爹娘》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与其它艺术品种相比,历来以抒情见长——情,是诗歌的源头活水,也是诗歌的生命。一首诗,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就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有一定创作经验的诗人,都承认创作“状态”的重要性,这里指的主要是情感状态,当你不在状态的时候,就缺乏写诗所需要的那种饱满的情绪,这时候就不要硬写。
       当然毋庸讳言,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貌似诗歌的文字,只要用专业的眼光一看,就知道或是信口开河,或是修辞操练,或是老生常谈,或是用一堆意象,掩饰情感的苍白——那些文字多半是“工具化”制作出来的,味同嚼蜡,难以卒读。
          当然,我们说诗歌重在一个“情”字,但这个“情”,必须是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而那些虚伪的、自私的、丑恶的情感,只能玷污诗歌的神圣。
        写诗,只有用一颗真心,才能写出真情。

        巴河流水的《三声爹娘》,语言质朴,行文流畅,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诚挚、浓烈的父子之爱,母子之情。作品虽然没有分段,但就情感的推进来看,似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        情感的起源:巴山之巅的明月,又一次缓缓升起,在我“二十载的漂泊/二十载的张望”之后,故乡的一切是否依然?但无论沧桑巨变,在游子的心中,故乡的明月永远是最圆最亮……
            第二,        情感的推进:在这个中秋时分,远方的游子,“ 泪水在诉说思念/内心在凝结忧伤”:
    山岗
    还是那道山岗
    年年今日
    岁岁凄凉
    总是岿然横亘在归程的方向
    年迈双亲的身影
    在山那边蹒跚
    无奈的游子
    在山这边彷徨
       游子思亲的情怀,以及蕴含其中的忧伤与歉疚,已经开始拨动读者的心弦。而那一道横亘在归程上的“山岗”,显然不是仅指自然的屏障……
      第三,情感的高潮:“三声爹娘”的呼喊,发自肺腑,泪水横流……人同此心,自然会引发深深的共鸣。
       巴河流水的《三声爹娘》,是一种真切的美好情感的咏叹!在这强烈的咏叹里,给我们带来的还有更多的感受,比如游子的无奈与艰辛,年迈双亲晚景的孤寂,而这一切又能使我们联想起,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尽人意……
       建议作者今后在诗歌语言提炼,意象和诗意的营造方面,再下些功夫。祝福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5 06:27 , Processed in 0.0871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