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儿女:也评析一下我的新作吧
江南纪行之——画中人
当雨滴不可避免地
飘入风景
那可能意味着
江南的梅雨季节正在来临
看似一场
无法回避的低落心情
谁都不曾料想画阁的木窗里
会传来那么宁静的眼神
还有黑底红花的裙袂
映入清澈的镜头
谁都以为这里
已经有着千年的守候
蓦然生动的精灵
氤氲徜徉着
幽幽不灭的古韵
谁都不愿错过
这因了伊人独立
而绝美的风景
尘俗的喧嚣
慢慢回归在雨巷的清宁
那因悸动而微抖的双手
把窈窕的丽影
一再模糊得无法辨认
我承认心海已经
沉寂了几个世纪
伫立河边心如碧水
无法不随双桨泛起阵阵涟漪
江文波
诗的追寻:精神家园
读东方儿女:《江南纪行之——画中人》(一)
我们首先从习惯的平面上,来分析一下东方的这首近作:
一、环境与人物,或说情与景的构成
(一)、境与景:
江南古镇,梅雨季节,细雨蒙蒙
(二)、人物:
“画中人”: 窈窕的丽影、宁静的眼神、生动的精灵
“我”:诗人自己,或说行吟的诗人
二、诗绪的流动,或说诗歌形象的构成
(一)、 江南古镇,梅雨时节,雨水纷纷,诗人心情低落,“不曾料想画阁的木窗里/会传来那么宁静的眼神”, 诗歌的形象因子全部到场,全篇开启→
(二)、我不由自主举起镜头:“画中人”的全景展开:“黑底红花的裙袂”,在雨季里如一个“生动的精灵”,使江南小镇的古韵更加浓郁,莫非这是一个“千年的守侯”?→
(三)、诗人的心情开始深入:“画中人”使这幅画更加美丽动人,清幽绝尘,于是我“不愿错过”,灵魂悸动,双手微抖(我控制着自己,但双手还是微微抖动,使“镜头的窈窕的丽影/一再(反复拍摄)模糊得无法辨认” →
(四)、模糊的丽影,在我“已经沉寂了几个世纪”的心海里,幻化成涟漪一片……
诗歌之外,我开始进入情感的雨季……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以景衬情
江南的梅雨、小镇、河水……,有机地衬托了“我”由低落到惊喜、激动至迷恋的情感过程,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也有一点忧郁的,有一点古典的情感氛围。
(二)、烘托
1、诗作主要不是从正面描写“画中人”的惊人之美,而主要是从“我”的动作、心情的描写,烘托出江南小镇美女的震撼力;一动一静,相互衬托……
2、具有鲜明江南特色的全部风景,都是在烘托画中的那个美若天仙的少女……
3、“我”低落的心情,烘托着后面的迷恋与激动,一抑一扬,形成波浪涟漪……
(三)、结构
作品具有古典诗歌“起承转合”之妙……
诗的追寻:精神家园
读东方儿女:《江南纪行之——画中人》(二)
四、诗歌精神的解读
那么这首诗的内涵,该如何解读?
从平面的纬度来看,我们会把它当作一首情诗。当然这没有错,可能它首先是一首情诗,虽然这种“情”还很朦胧,是一方对一方的倾羡与欣赏,但是,文学作品中的“情”,往往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环境、与人的背景、个性及命运密切相关。那么我从这首诗里,还能读到什么呢?或者说,这首诗歌的形象,还能说出些什么吗?
试想,江南小镇,“画阁的木窗里”,那“宁静的眼神”,为什么能使我的心境蓦然生动?那“窈窕的丽影”,“雨巷的清宁”,为什么能使“尘俗的喧嚣”,瞬时落地?还有心海为什么沉寂经年,此刻却能“随双桨泛起阵阵涟漪”?诗中一个关键的句子,给了我们一个指向——
“蓦然生动的精灵/氤氲徜徉着/幽幽不灭的古韵”。
“古韵”是什么?
我想,应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国画的韵味和典雅的意境,是那种自然、纯净、闲适、美丽的生活与风景……对这种文化意境的亲切与认同,是漫长农耕社会留给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情结。因此,一个在现代都市忙碌、疲惫、空虚,甚至带着虚假面具的生命,一旦与这“生动的精灵”、“幽幽的古韵”蓦然相遇,怎能不腾卷起诗情的浪花?
因为那是我们一路呼唤的精神家园,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