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句的字数(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5-2 08:18
  • 签到天数: 187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5:4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王力《汉语诗律学》
    [近体诗、古体诗部分]
    3.5至于七言诗,也有人说是始于西汉。相传柏梁体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原文是: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郡国士马羽林材。
      总领天下诚难治。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周卫交戟禁不时。
      总领从官柏梁台。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与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陈粟万石扬以箕。
      徼道宫下随讨治。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蛮夷朝贺常会期。
      柱枅欂栌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
      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
      这诗也有人疑心是伪作。但从押韵上说,之咍同部,正是先秦古韵,可见这即使不出于武帝时代,也不会相差太远。其中只有一个“危”字出韵;“危”字在先秦是“支”部或“腹”部字。这足以证明“支脂之”三部在汉代的音值已渐渐接近,可以勉强同用了。此外,汉代的七言诗还有一些例子:
      秋素景兮泛洪波,
      挥纤手兮折芰荷。
      凉风凄凄扬棹歌,
      云光开曙月低河,
      万岁为乐岂云多!
      (汉昭帝淋池歌。)
      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只怀忧。
      愿得远度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
      超逾腾跃绝世俗,飘摇神举逞所欲。
      天不可阶仙夫稀,柏舟悄悄吝不飞。
      松乔高踌孰能离,结精远游使心携。
      回志朅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何思。
      (张衡《思玄赋》系辞。)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巳。龙鸣水中不见已,
      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
      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
      是谓商声五音毕。
      (马融《长笛赋》。)
      这几篇诗也很合与古韵;除“娱”、“区”、“离”、“携”可认为汉韵外,(“娱”属古韵思部,“区”属古韵侯部,“离”字属歌部,“携”属支部。)其余都是和先秦韵部相符的。(“稀”、“飞”属微部,“谋”、“思”属之部,“稀”、“飞”、“离”、“携”、“谋”、“思”应认为转韵,不可认为通韵;“起”、“巳”、“已”、“似”、“之”、“持”属之部,“律”、“出”属物部,“一”、“毕”属质部。)歌微通韵,在《楚辞》中已是常见,可见这两篇诗一定不是伪作。
      3.6由此看来,七言诗的起源,似乎比五言更早,至少是和五言同时,这是颇可怪的一件事。其实这上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分辨清楚的。原来韵文的要素不在于“句”,而在于“韵”。有了韵脚,韵文的节奏就算有了一个安顿;没有韵脚,虽然成句,诗的节奏还是没完。依照这样的说法,咱们研究诗句的时候,应该以有韵脚的地方为一句的终结,若依西洋诗式,就是一行的终结。(在本书,我们录引诗歌的时候,就以此为分行的标准;惟在六十字以上的长片,则多不分行,以省篇幅。)那么,像《古诗十九首》隔句为韵,就等于以十个字为一句(诗句)。例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远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汉代的七言诗句句为韵,就只有七个字一句,比隔句为韵的五言诗道反显多短了。这种七言诗即使出于五言诗以前,也毫不足怪。事实上,从柏梁诗直到魏文帝的《燕歌行》,都是句句为韵的。例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文帝《燕歌行》。)
      依现存史料观察,直到鲍照,才有隔句为韵的七言诗。例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 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鲍照《拟行路难》。)
      由此看来,真正的七言诗(如唐代七言诗的常体)是起于南北朝,约在公元第五世纪。
      3.7西洋诗普通是每行八个音至十二个音,汉语的诗每句是四言至七言,比较起来,似乎西洋诗“气”比汉语诗的“气”长些。实际上恰恰相反:若依一韵为一行的说法,隔句为韵的汉语诗,四言即等与八个音一行,五言即等于十个音一行,七言即等于十四个音一行,七言诗的“气”比西洋十二音诗(亚历山大式)的“气”还要长些呢。
      3.8末了,我们要谈一谈谈“杂言”诗,也就是长短句。无论汉语诗或西洋诗,每句或每行音数相等者总算是正体,音数不相等者(长短句)总算是变体。但是汉语诗的长短句来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了。例如上面所举的《鱼丽》、《冬之夜》、《墙茨》、《祈父》、《扬之水》、《哀哉为犹》等篇都是,此外又如: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诗邶风。)
      唐以后的杂言诗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七言诗中偶然参杂着少数的五言或二言;另一种是在七言中随意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甚至于少于二言,多到八言,九言,十一言,极错综变化之妙,颇可称为有韵的散文。(参见下文第二十三节。)有一点应该注意的,就是在许多分类的诗集中,并没有杂言这一个项目;像上面所述的两种杂言诗也一律称为“七言”。
      3.9以上所说算是导言;下文将是本论。本论将分为五章,分别叙述(一)近体诗,(二)古体诗,(三)词,(四)曲,(五)白话诗和欧化诗。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24 20:17 , Processed in 0.09840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