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到了辽阳,我父亲最初是在纺织厂上班,厂里有员工子弟小学,我就在那个小学读了一段时间。但是,过了不久,父亲被调动到轧花厂,那里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我就无法上学了,只能在家里自己看书看课本。父亲有时请他的一位同事赵老师给我讲一点课本上的东西。 轧花厂远在郊区,地广人稀,那时,辽阳的交通条件很差,没有公交,只有拉客的马车,所以出门很困难。我们居住的房子是一所平房,厨房的另一个门通向室外,外面有比较大的空地。 辽阳人读书的风气比较盛,和当地人聊天时,他们很得意于当地曾经出过一位“压倒三江王尔烈”。据百度: 王尔烈,祖籍河南,明末定居辽阳城南风水沟(今兰家乡风水沟村)。烈深受其父(王缙,深州学正)影响,自幼受严格家教,性行纯静,从小就喜爱读书和研习书法,读书勤奋。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尔烈在辽阳城参加童试,考中辽阳州拔贡生(即秀才)。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奉天省城参加乡试,中奉天乡试第181名举人。 据说,那年他本可考中头名状元,只因乾隆私下考场,名列第四。主考官便把他同乾隆对换一下名次。后乾隆见王文卷甚佳,即拜王为“侍读”,留宫教授太子颙琰,故有“老主同场少主师”之说。 王尔烈家学渊源,名闻遐迩,本人有“三江才子”之称,兄弟亦负盛名。传他在江南主考时,曾自负地说:“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在东北各地,传说着他的许多诗对故事。 所以,我当时对学习也还注意,因为听到的都是这类激励鞭策的声音。 1948年,解放军攻打辽阳。守城的国民党部队到轧花厂来,想要抓壮丁帮助守城,职工们纷纷逃难。我们一家先是躲在一家小旅店里,半夜里,据说大兵来抓人了,男人们纷纷跳墙逃走。后来,我们又躲在父亲的同事家里,他是当地人。战斗开始,可以听到炮弹从屋顶上呼啸而过的声音。那位叔叔和我的父母要孩子们躲在桌子下面,桌子上盖了棉被。再后来,父亲急着回家,和几个同事带了我步行逃往沈阳。过了一些天,母亲和弟妹们也赶到了。我们在沈阳住了一段,全家回到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