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清慈湖水 于 2013-9-25 09:33 编辑
送君七个“老” 清清慈湖水
孔夫子洞达世故,指出“六十耳顺”。虔诚地作为人世间的信条。但大多数人总不能理解深刻,领悟实践。于是,二十岁当作耳边风,四十多岁对它将信将疑,心存侥幸,六十岁光景才豁然醒悟奉为圭臬。但人一旦已处晚境,悔之晚矣。
人生舞台总是直播不能重播,也没有后悔药,生老病死无人可免。孔子(公元前551——479)七十三岁逝世,孟子(公元前372——289)八十四岁去世,民间遂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但如何安度幸福晚年,唱好夕阳红,演好压台戏,却仍大有学问,感到吾辈古稀之人,生活中要有七个“老”——
一位“老伴”。宋诗人林逋在《曲江》诗中曰“人生七十古来稀。”经历过少年夫妻,体味到老夫老妻,一个老伴最重要。天长地久,耳鬓厮磨.虽然激情不再,但亲情不断。同枕共眠几十载,一口锅子里吃了一辈子,两人脾气秉性熟悉,互相知冷知热。相濡以沫共度晚年。真所谓:“慢慢的和你一起变老,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
一间“老屋”。子女条件不错,成家立业都有新房,难道会没有住处?看似多此一举,但很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并非那么简单,社会万象,教训多多。一个老窝,要求不高,房不在大,温暖舒适即可。屋不在雅,避风遮雨就行。一定要是自己名下的房屋,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独立天地,不必看人脸色。最忌寄人篱下,即使是子女同意邀请同住,也不方便,多有忌讳。虽有亲情,却有代沟。更有生话方式不同,消费观念差别,爱好习惯各异,行动上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有个老窝,就是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的定心丸、安乐窝。
一些“老本”。安享晚年,除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要有保障晚年生活的积蓄,这是生活的必须,看病的老本。假如一身是病,医院的常客,吃药的大户,本人痛苦,老伴受累,家人受牵连,那就‘幸福’难言。如果囊中羞涩,捉襟见肘,不仅生活困顿,提心吊胆,怕生病出事。所以无论如何,自己一定要有一点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即使子女常有孝敬,终不如自己手里有钱踏实,用起来方便,至少不必求人施舍,看人颜色。俗话说“施舍给人易,乞求施舍难。”千万不要忘记呵!
一群“老友”。日常生活中很有感受的是“老人最怕寂寞,老友必不可少。”可以是同窗学友、文朋诗友、知己棋友、爱好钓友、同室工友、患难挚友,相识几十载,交往半辈子,心情相投,知根知底。只有友情深厚,没有利益诉求。聊天可以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活动可以老当益壮,酣畅淋漓。能互诉衷情,可彼此安慰谈心。一天不见,就会记惦挂念。即使行动不便,也要打个电话,致问候报平安。听到对方声音,就会感到满足。
一堆“老书”。自己喜欢的,有些年头的,看得多次的,常用熟悉的,受益深刻的宝贝老书,日积月累,常读常翻,看看写写,画画圈圈。记心得,写体会。几乎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老书、名著,每当重新翻阅,如同老友见面,老师亲临指点。热情问候,不胜唏嘘。高尔基说过,“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 ,要使生活变得有趣,就要不断地充实它。”我们不妨与老书为伴,坚持读书自娱,丰富晚年生活。
一杯“老酒”。陶渊明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此句似有夸张,但酒在人们生活中,它的地位可由此略见一斑。广义的说不仅是指喝酒,而为自己在生活中增添多 ,学会享受。一小杯酒下肚,可解乏、可助兴、可爽身。酒能调节人的心情,焕发人的精神,增加生活乐趣。但老人年高体衰,不可有“一饮三百杯”的豪情。只求点到为止,量力而行。老友相逢感情深,喝酒何必一口闷。
一尊“老寿星”。就是读者您。希望你心态平静,快乐和谐,弥勒大肚,笑口常开。要“立如松、卧如弓、坐如钟、动如风、静如空。”不能“站着驼、坐着瘫、动则无精打 ,静则滑入梦境。”虽然已是“知识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但等待的不是火化而是火炬,要把人生的火炬一棒接一棒,从自己的手中交下去。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大江千古竞东流! ( 旧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