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可不是糟老头儿】《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2-29 00: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7:2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6-5-1 17:26 编辑

    【他可不是糟老头儿】
    《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
    2016-5-1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毛主席说扬水才的。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杨水才自己说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天,许昌省汽修厂组织了一次参观活动。
    有汽车,这是省汽修的一大优势,许多大修好的大卡车,什么:大依法、中依法、小依法;什么:大马斯、中马斯、小马斯;什么:南京嘎斯;什么解放牌,都要试运行,所以厂里经常开着车拉着篮球队到周围几个县去比赛。我爸是抓这一块儿的领导,于是我跟着不少坐汽车出去跑着玩。
    这次是去的许昌县桂村公社水道杨大队,参观的是杨水才的先进事迹。因为杨水才的事迹刚刚见报,我们就去了。该大队派了一个副支书来给我们讲解。
    我记忆得很清楚,杨水才最后牺牲的那个烟炕,还没来得及整理布置,床上的被子也没叠,一切都是原样。副支书真真切切地为我们讲了杨水才的事迹,说到动情处他哭了,哽咽地说:
    “杨书记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吃上好面馍累死的呀!”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好面馍”,好面馍对河南人是多么得重要,多么得奢望。但是真正让我深刻领会了其中含义,还是看了电影《1942》才知道的。
    从吃不上好面馍,到能吃上好面馍,争取让更多人都能吃上好面馍,这中间要走过很长一段艰难的历程的。
    敬畏好面馍,尊敬好面馍,珍惜好面馍,敬仰好面馍!
    杨水才,许昌人的骄傲!
    “小车不倒只管推!”精神不朽!
    【链接】
    1、当年杨水才的事迹在全国传播开来以后,我先后以“拉练”的方式步行去过两次水道杨。
    2、当年河南风起云涌般地兴起了挖坑塘的高潮,每个村,每个大队都挖坑塘,现在有的还存在着呢。
    3、水道杨的坑塘有五亩地大小,但是挖得深得看不见底,因为,那时凡是来参观的人都要下去挖几下子。后来许昌的防空洞挖到了水道杨,我们还参加了挖防空洞的活动。
    4、水道杨的纪念馆现在还在那里,当年盖的是平房,比较简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经常路过那里,每到那里都会停下来待一会儿。
    5、那时的抽水工具还很落后,基本上是用铁皮管子,里边是铁链子,每一米有一个橡皮垫圈,就像南方的水车一样。
    5、现在打井的技术太先进了,现在的水泵太给力了。
    杨水才编辑词条
    人物评价杨水才同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他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忍着病痛,带领家乡人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兴办学校,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现位于河南省许昌县杨水才纪念馆里一幅幅图片、油画,一篇篇文字,陈列的小推车、铁镐、土制水平仪、嫁接剪刀等一件件杨水才同志生前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杨水才同志光辉的一生。多少年来,这里都是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红色教育基地。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全国各大报纸、各家电台都进行了转载和转播。196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以《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评价杨水才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模范共产党员”,“是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干部,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榜样”。在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过程中,杨水才样样走在前头,被群众称赞为人民的“铁柱子”。
      
       
    出生地
       
       
    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
       
       
    国籍
       
       
    中国
       
       
    逝世日期
       
       
    1966年12月5日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获“人民功臣”称号
       
       
    中文名
       
       
    杨水才
       
       
    出生日期
       
       
    1924
       
      
    1基本内容编辑
    杨水才(72年2版)
    2人物生平编辑
    杨水才,1924年生于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6年开始给地主做长工
    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桂村农中校长。
    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江南的战斗中立大功一次,小功两次,获“人民功臣”称号。
    1951年年初,杨水才复员回到家乡水道杨村,被群众推选为农会委员,负责治安保卫工作
    1953年,杨水才响应党的号召,动员10户农民成立全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并把自己的40万元(旧币)复员费作为组里的活动经费。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1966年12月4日,杨水才开会、劳动、调查……忙了整整18个小时后,于1966年12月5日不幸因病逝世。
    3人物评价编辑
    杨水才同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他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忍着病痛,带领家乡人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兴办学校,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现位于河南省许昌县杨水才纪念馆里一幅幅图片、油画,一篇篇文字,陈列的小推车、铁镐、土制水平仪、嫁接剪刀等一件件杨水才同志生前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杨水才同志光辉的一生。多少年来,这里都是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红色教育基地。
    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全国各大报纸、各家电台都进行了转载和转播。
    196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以《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评价杨水才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模范共产党员”,“是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干部,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榜样”。
    在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过程中,杨水才样样走在前头,被群众称赞为人民的“铁柱子”。
    4人物事迹编辑
    水道杨是个两岗夹一洼、岗高缺水的地方。为拔掉穷根,杨水才在党员会上建议,抓水利,挖坑塘,把水抽到岗子上;搞绿化,多栽树,旱田变成水浇地,使水道杨变成桐树路、花椒寨、柿树沟、桃花岗。建议被村党支部采纳后,为寻找水源,他带领大家土法上马,用竹筒、废瓶制成“土仪器”进行测量,获得必要的数据,寻求最好的挖坑塘地址,规划最佳的三级提水上岗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他累得吐了血,擦擦嘴继续干。遇到下雨天,为了不影响施工,他跳进齐胸深的水沟里,把缺口堵住。坑塘挖了15米左右,找不到水,很多人泄了气。面对困难,杨水才召开诸葛亮会,分析原因,寻找办法。他调来打井用的铁锥继续往下打,最后,铁锥砸破石层,泉水冒了出来,终于解决了水道杨的缺水问题。在治水的同时,杨水才带领社员们植树造林,决心把秃岭变成花果岗。在长葛县太平店林场学习嫁接技术时,他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吃干馍充饥。学会嫁接技术后,为早日把技术传给群众,他在炎热的夏天,从早到晚坚持干活,累得昏倒在苗圃里。
    为改变水道杨村人民群众文化的落后局面,杨水才决心创办学校。经过紧张筹备,1963年9月1日,由水道杨、桂东、桂西等7个生产大队贫下中农联合创办的桂村农业中学诞生了,他被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推选为农业中学的校长。在学校,他经常教育师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劳动;提倡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能治百病,尤其是思想病。他领导桂村农业中学师生走“抗大”道路,一面学习,一面劳动,自力更生建校。1965年秋,他带领师生奋战40多天,脱坯5万多块,建房21间,开垦荒地20余亩,使学校有了宽敞的教室和自己的农林试验园地。
    杨水才把读毛泽东的书当做最大的幸福。作为生产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总辅导员和许昌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他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为榜样,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标准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杨水才在生活上极其艰苦朴素,一顶帽子戴了八九年,也舍不得换掉;一件衣服补了又补,舍不得买新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长期的劳累,致使杨水才肺结核、肾结石等多种疾病缠身。当病情恶化、人民公社把他送到医院时,他也不肯动手术。他说,我有病,不能很好地为党工作,心中够惭愧了。如今,国家建设正需要钱,有些阶级兄弟更需要治疗,不能再让国家花好多钱为我治病。
    1966年12月4日夜,忙碌一天的杨水才披着破棉袄,坐在桌前,桌上放着《毛主席语录》和几张稿纸,上面写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进一步建设水道杨的计划。12月5日,人们发现杨水才坐在书桌前离开了人世。[1]
    5精神传播编辑
    杨水才逝世后,他那种不怕苦、不怕死,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他的事迹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水道杨的乡亲们自发开展起学习杨水才精神活动,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怀念他、赞颂他。乡亲们一致决定,为表达对杨水才的怀念,把水道杨村古会的日子改在杨水才逝世的12月5日,并在这一天村民们自觉聚集到杨水才墓前举行纪念会。桂村农业中学的学生入学、入团、入党和毕业典礼,都要到杨水才墓前宣誓。桂村农业中学的师生把杨水才的事迹绘成连环画,在街头巷尾、集市庙会、村头田间流动展出。1968年,桂村人民公社举办了“杨水才办学事迹展览”,前来参观的全县师生和外地教育工作者近万人。 1969年五六月份,许昌县许昌地区、河南省革委会相继发出了学习杨水才的决定。特别是《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报道、播发了杨水才的光辉事迹,高度评价了杨水才精神,使学习杨水才的活动迅速推向全国、推向高潮。
    杨水才精神不但给许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且他的光辉事迹更是响彻大江南北,他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曾派出数量不等的参观团来杨水才展览馆参观学习。先后来这里参观的有“杨根思连队”、“硬骨头六连”、杨水才生前所在连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子女和革命烈士刘胡兰的亲属等。杨水才的事迹还被许多文艺工作者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学习的教材,如长篇小说《闪光的年华》发行全国,大型剧本《伏龙岗》和地方小戏《一把嫁接刀》风行河南全省,上海、四川、浙江、山东等地出版社分别创作出版了《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杨水才取经归来》、《为人民鞠躬尽瘁》等单幅宣传画、组画和许多连环画发行全国,《人民画报》记者拍摄的《挖塘治水》、《植树造林》、《杨水才的小车》、《永不熄灭的灯光》等巨幅 照先后发表,《解放军画报》记者与杨水才生前所在部队拍发了组照,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杨水才遗像》、《杨水才生前住过的小屋》、《桃花岗》、《幸福塘》等照片发行国内外。
    杨水才的事迹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据《参考消息》报载:苏联《真理报》、日本《读卖新闻》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报纸,都发表了《人民日报》登载的杨水才事迹通讯文章摘要。阿尔巴尼亚朋友题词说:“杨水才展览馆是一座很好的大学校。”
    杨水才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既无妻室儿女,又无积蓄,死后留下的只是毛泽东赞扬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精神”,由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亿万人民崇敬的英雄。
    6人物名言编辑
    小车不倒只管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独享独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6-5-1 19:04:38 | 只看该作者
    艰苦奋斗是长久之策不能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2-29 00: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9:21:35 | 只看该作者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16-5-1 19:04
    艰苦奋斗是长久之策不能丢。

    很对!关键是应该怎样教育,怎样引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2-29 00: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8:59:38 | 只看该作者
    言八十 发表于 2016-5-2 07:57
    实干苦干的农村带头人,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带人。但是为什么那时候吃不上好面馍呢?年年种麦收麦, ...

    地薄,机械化程度极低。现在亩产过千金,那时亩产百十来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16 03:54 , Processed in 0.0909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