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5-17 09:33 编辑
第二十四章“影幕”透视
前段时间,在家连续看电影录像,其中像日本黑泽明模拟莎士比亚《李尔王》创作的《乱》、美国仿效法国美里梅名作而拍摄的歌舞片《卡门》以及经典名片《乱世佳人》。
近几日来,一直在沉思,优秀艺术作品,随时代变迁,它所触及和揭示的人性困顿、生活误区和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心灵震撼和个性思考,为何经久不衰?而且,类似这样反复咏叹的作品,其对于民主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意义究竟何在呢?
仅从上述作品的感受,便可以认识到,对于过去的艺术精品,无论产自哪一地域国度,就其冲创人性及社会中似乎亘古不变的“道德性折磨”主题或话题,应不惮于一再重提和大胆模仿。
在两性世界中,感情的易变,真情的喷发,良心和责任的折磨,以及由此而来的痛苦与快乐……仅此,甚至就是某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全部所在了。所谓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也就体现在某些人面对这些问题时,于审视度势、驾御自我或决断选择之间,所能够给予他们或世人及社会的种种启发和警示之中。
“死”是人生中的必然结局,也是一切艺术作品中乐意玩味的庸常话题。无论从文学艺术作品中还是在社会现实间,往往就在一些貌似特别简单且容易抉择的“生”或“死”之间,却由于其成败得失、利害多少和善恶因果方面的诸多差别,从而使其“故事”,有的曲折复杂、跌宕起伏,却索然无味;有的冒冒失失、平平淡淡,却又引人入胜;有的滑稽可笑、离经叛道,却能回味无穷;有的忍俊不禁、张扬喧嚣,却因粗俗不堪。
当几小时后电影落幕时,其中荧屏内人物的命运抉择及其个性归宿,或达到荣耀巅峰,或沉入囹圄深渊,或遗留以及陷入一个无所适从、模棱两可的悬念和想象之境地……总之,观众们常常因厚此而薄彼,并又因为各持一端,而争论不休。其实,也正如现实生活中一切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情形一样:过去已经完结,其中是是非非,只能代表曾经;同样,无论现今是光 夺目还是千疮百孔,都不会在此止步不前,因此,未来究竟走向何方会是怎个模样?这一困惑、质疑和答案,既是民生大众的热切希望所在,更是引路人和决策者的首要使命。所以,我们不妨开诚布公地揭开历史面纱,既可以给予专业高度的批评论述,亦可以容许庸俗化的评头论足。因为,若不学会从过去中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依此来增长今日的见识能力和实践才干,又如何能够去探讨、瞻望和创建未来呢?
2003年4月19日夜草。
第二十五章闲谈“书画爱好与艺术特长”
一日病区内值夜班,与正在疗养的兰州画家王鲁生老师闲聊,从其闪烁言辞中,约略了解其于大学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
数年来,从读书思学和周围生活中的心得感受,再结合与具体人事的衡量比较后,即可帮助自我去判断一些观点和看法上的对错得失问题。
通常情况下,平民正直人士,虽多有救世显志的感慨,但少有天命际遇的运机,故多跻身技能艺术之中,求得某种专长,慕求独善其身,游刃于世。然而,世道多艰,所谓“不顺心事常八九”,更尤其恃才傲物、个性倔强者,在国内最常遇到迫害、摧残、诬陷、禁锢和高压愚民之故事。而这期间,愈是技能精道,愈是执着“新道德”“公开、公平、公正”者,也愈多遭遇危难而命运多舛。在中国千余年来的历史画卷中,甚至就在今夜话语间,尤多如此悲愤和感伤。
在学校时的读书笔记中,惯常用“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即自警自励,也曾苦口婆心劝慰他人。而这期间,真正理喻并积极回应者,寥寥无几。究其根本,人性自我,趋利避害,契合本能。
亘古至今,依自我技艺特长,做到“养性、修行、保身者”容易,而“达志、全性、德行者”困难。人生立世,昭昭然者“生”与“死”也,其中蠢蠢欲动而不能自由自在去纵横驾驭者,应在于“恣意妄为”“舒怀达志”“寿道得体”,更加之庸常生活之中,难以摆脱“悲、苦、忧、痛、哀、怨”等心情思绪之纠缠。所以,人们禁不住要问:“在阴阳交替、跌宕起伏的世道中,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去实践人生呢?”其实,瞻望古今中外之世相,在种种所谓“有道可循、有法可依、有案可查”的理论学说里面,堪称人间大道真理者,就在“无为而无不为”之中。
完美的“无为而无不为”者,其修炼“德才学识”,而不求显赫;其旨在“独善其利、清心寡欲”,而能终其天年;依此,彰显“不志”为其“志”,并以“无为”为“己为”的道德理念。但是,纵观以往的人类社会和个性人生,有几人能执着此念,心甘情愿于沉默一世?又有多少人因一念之差,不得不饮恨于身败名裂?除此之外,凡世间最多热衷技能才智者,唯怀抱洞明达观之学,权衡自我能力,在貌似我行我素和所谓“直面人生”之间,漂泊凋零,惨淡经营。
那日,妻子拿回单位一位同事的书画作品,她在赞赏该作品秀美之余,也传言周围议论其作者业务浮夸,常在领导面前极尽迎合之能事,故屡遭周边人们嘲弄及轻蔑。随后,妻子又劝我与其在家里临摹书法,不如拜师入行或参加学习班,把爱好变成特长。然而,她并不了解我,即便闲暇之余的涂鸦爱好,以及自初高中开始找寻并阅读国内外绘画作品评述和艺术史专著的举止,并非臆想成为书画能手或艺术专家,而仅仅是因为在读习东西方文艺作品中,经常会遇到涉及此门类的知识内容,而不得不有所了解,才能自我释怀而已。在这期间,尤其涉及到国内外诸多文艺名家名作的议论和评价,无论其字词文句有多么溢 华丽,对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特别相关其眼光及其鉴赏水平如何?对于类似问题的质疑和解答,单凭一面之词,是不足为凭,也不具备说服力的。所以,只有比较学习一些专业研究著述,并通过提高自我对文学姊妹艺术的理解能力,才能从中找到艺术共性的创作规律。
2014年10月10日整自1992/2/20日记。
第二十六章闲谈“作家、现实和艺术”
近来读报,尤多见作家名流,在谈论着日下市场经济与专业作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儿所谓“关系问题”,笼统地看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1、作品与报酬。
2、作家为社会的创作行为和社会给予的报酬是否等值。
3、职业作家应以何种方法、方式存在下去。
4、作家和艺术的关系。
综合我个人阅读到的一些议论话题和关注焦点。仅凭一份直觉感受,以为其中着眼点,并非在于艺术社会性及其价值和特征性方面的探究,而是牵挂着作家们“存在、发展和地位”上的问题。
依据社会历史和人性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不难发现所谓的艺术品及其创造这些作品的人物,本来不过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于自然界主观需要和客观要求上的产物。在今日中国,艺术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一种需要、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或者讲,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的规律性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形式,究其历史作用及其对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真正价值,起码直到今天,尚且没有得到充分地研究和探讨!甚至说,在华夏中国这块土壤上,艺术在劳苦大众心灵深处,尚没有占据相称的位置。置身于这种现实之下,妄谈作家社会地位及其价值,实在是一种不自量力、盲目和狂缪。
在中国,真正要献身艺术的大师或“天才”们,尚需有一段艰难困苦的征途要走。如同政治意义上“长征”播下的是“革命火种”一样,在艺术家们的长征中,其所播撒的应是让艺术精神之光,普照社会和人性的阴暗角落和不毛之地,使一些惯常被理性之光遗忘、忽略和冷落的地方,亦能长出如同作家般坦荡、柔美、充实的花草树木;让世人的愚昧、落后和卑陋,均得到颖悟和升华,使人们从艺术作品中感受生命意义、存在价值和个性力量的光芒,并从中产生出来对艺术事业的憧憬和对献身艺术者的热爱。到那时候,只有伪艺术者,才会抱怨被民众和社会所抛弃,而真正艺术家,才能够被世人高高举起,颐养天年,千古流芳。
当社会逐级逐层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形式及其内容,毋庸置疑地也在不断地变化、完善和进步着。除此以外,艺术形式作为人们交际和表达自我的工具,也会在社会中起到其它方面的作用和贡献。就是在今天,人们也应该明了语言文字组成的东西和雕刻颜料装饰的物品,不管它们都有多么的美丽和华贵,这并非就是艺术之所以崇高的所在。我们所奢谈的艺术,其在概念、范畴和逻辑推理上,应该是与政治、科学和经济相提并论的。论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应是谁是谁的附庸,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亦不能再是统治与被统治了。只有它们之间互助合作、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地和谐发展起来,才能促进人类自身、国家社会和地球世界,凸显出来一个美好而理想的新天地。
2003-06-19 21:49:59《另一种存在》[西祠胡同]仲春夜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