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仄的特殊形式(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0-31 01:17
  • 签到天数: 18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6:2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王力《汉语诗律学》
    [近体诗、古体诗部分]
    第九节平仄的特殊形式

    9.6(二)丑类特殊形式是在aB式的联语中,把a式出句的腹节下字改为仄声,同时把B式对句的腹节上字改为平声。换句话说,在五言里,就改为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在七言里,就改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出句的第一字、第五字,和五言出句的第三字,还可以改为仄声,七言出句的第三字,和五言出句的第一字,还可以改为平声;七言对句的第一字还可以改为平声,七言对句的第三字和五言对句的第一字还可改为仄声。由此看来,这种形式的特征只在于七个字的声调,就是出句第二字(七言则为第四字)必须是仄声,末二字必须是“仄仄”,对句第二字(七言则为第四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这样,就五言而论,出句可能有五个仄声字,但对句不该有五个平声字,因为倒数第二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变为古风式的“三平调”了。(盛唐诗人偶然有此,但不足为法。)
      9.7这里我们有一点应该特别提出,就是丙种拗救(孤平拗救)和丑类特殊形式往往同时并用。这样,在五言里,就变为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在七言里,就变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现在我们分别举例如下:
      (甲)不与丙种拗救同用者。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裴迪《夏日过青龙寺》)
      行苦神亦秀,冷然溪上松。(崔兴宗《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孟浩然《送友东归》)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岑参《陕州月城楼》)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杜甫《泛江送客》)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孤雁》)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杜甫《绝句》)
      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高适《途中寄徐录事》)
      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刘禹锡《秋日书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乙)与丙种拗救同用者。
      流水如有意,莫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岑参《送桂佐下第归陆浑》)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高适《别刘大校书》)
      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高适《别韦五》)
      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李白《自遣》)
      致此自避远,又非珠玉装。(杜甫《蕃剑》)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视刀环歌》)
      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吕温《及第后答潼关主人》)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李商隐《落花》)
      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许棠《野步》)
      9.8这种特殊形式显然是从古诗脱胎而来,所以五言特别多七言特别少。在此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喜欢用仄,大约因为诗人们不大喜欢句中共有四个平声,第三字既必须用平,就索性造成一种孤平拗救,使它的格调更高古些。
      9.9宋人对于丑类特殊形式,也像子类一样,跟着唐人学步。不过,因为时代的关系,七言的例子渐渐多起来了。例如:
      (甲)不与丙种拗救同用者。
      野兴宜独往,春愁无定端。(刘敞《独行》)
      落日含古意,高台多远心。(刘敞《观鱼台》)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楼钥《顷游龙井》)
      (乙)与丙种拗救同用者。
      数里踏乱石,一川环碧峰。(苏舜钦《独游辋川》)
      木落山觉瘦,雨晴天似高。(刘敞《秋晴西楼》)
      之子固绝俗,少年甘寂寥。(周孚《赠萧光祖》)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周紫芝《雨过》)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同上)
      畎亩意不适,出门聊散忧。(陈与义《晚步》)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
      马蹄践雪六七里,山觜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
      9.10宋人的丑类特殊形式和丙种拗救同用者比独用者多了许多,这显得他们彻底领略唐人的妙用。但是,极少数诗人也偶然忘了唐人的遗规,五言对句第三字没有用平声,例如: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梅尧臣《夏日晚霁》)
      9.11丑类特殊形式比子类为罕见,但是,它的地位也颇值得研究。丑类特式很少用于尾联,这和子类的情形恰恰相反。诗人最喜欢把它放在首句,尤其是五言。我们试把上面所举唐宋诸例作一统计如下:
      (1)用于首联者共18例。(崔兴宗,孟浩然《裴司事见寻》,岑参《陕州》,《送桂佐》,李白,杜甫《孤雁》,《蕃剑》,《绝句》,刘禹锡《视刀环》,高适《途中》,吕温《及第》,李商隐,许棠,刘敞《观鱼台》,周孚,周紫芝,陈与义,梅尧臣。)
      (2)用于颔联者共11例。(裴迪,孟浩然《送友东归》,王维,高适《别韦五》,刘敞《独行》,《秋晴》,苏舜钦,王安石,黄庭坚,方岳,楼钥。)
      (3)用于颈联者共5例。(杜甫《送远》,刘禹锡《秋日》,高适《别刘大》,李商隐,陆游。)
      (4)用于尾联者仅1例。(杜牧)
      用于尾联者,只有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因为是七言绝句,首句须入韵,只有第三句是仄脚,这才只好用于第三句。可见丑类特殊形式用于尾联是很不相宜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0-31 01:17
  • 签到天数: 18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6:2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直言人生 于 2016-5-16 06:29 编辑


      9.12谈拗救的人,自然也把丑类特式认为一种拗救。这是对句相救:出句腹节下字拗,对句腹节上字救(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并不相同)。这样出句和对句的腹节下字都是仄声,重要节奏点的声调并不
      相对,所以叫做“拗”也是说得通的。
      丑类特式毕竟不像子类取得合法的地位,因此,排律中只容许有子类特式,不容许有丑类特式,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律比普通律绝更严的缘故。
      9.13以上所述的两种特殊形式,都可以证明“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有毛病的。墨守这口诀的人,将会牺牲了唐人所发明的两种“高格调”,因为这里五言出句的第四字和七言出句的第六字都是“不分明”
      的。但是,看轻这口诀的人,如果不加深究,将会因看见唐宋诗人在这种地方“不分明”,就认为任何地方都可以“不分明”,于是变了完全不讲诗律。
      9.14拗救的形式,除了给有些人认为格调高古之外,还有一种好处,就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有更多的自由。譬如上节所举杜甫的“远在剑南思洛阳”一个例子,“剑”字仄声,本是不合的,若要换另一个字,却非常难换;倒不如轻轻地用平声“思”字一救,就避免了孤平的毛病了。又如普通数目字中,只有“三”字和“千”字是平声字,其余从“一”至“六”,从“八”至“十”和“百”字、“万”字都是仄声字,岂非不便于对仗吗?但是,像本节所举的子类特拗,“田园一蚊蝶,书卷百牛腰”,“一”可以对“百”,“奇哉一江水,写此二更天”,“一”可以对“二”,丑类特拗,“马蹄践雪六七里,山觜有梅三四花”,“七”可以对“四”,以仄对仄,自然谐和,这也是拗救的妙用。总之,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但书”是增加法律的严密的,不是泯灭法律的。
      仇兆熬曰:七律中,有平仄不谐,而句中自调者,贾幼邻诗:“剑佩声随玉墀步,玉墀二字仄平互调;杜少陵诗:西望瑶池降王母,降王二字亦仄平互调。此偶用变通之法耳。力按,不止七律,五律也一样,不是平仄不谐,而是另一平仄格式,不是偶用变通之法,而是常用的律句。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曾把唐诗三百首里的仄起五言律诗作了一个统计,(因为仄起五律的尾联出句才能用平平仄平仄)。在总共五十首仄起五律当中,有二十五首的尾联出句(第七句)是用特残形式的,如下: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唐玄宗)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王勃)
      无人信高洁,谁谓表予心?(骆宾王)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全期)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李白)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杜甫)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杜甫)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刘长卿)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愁颜。(温庭筠,重读上声。)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崔涂)
      年年越溪女,相已采芙蓉。(杜荀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0-31 01:17
  • 签到天数: 18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6:29:49 | 只看该作者


    另有二十五首尾联出句是用普通形式,但是,我们注意到,尾联出句头节上字如果是仄声,本该以不用特殊形式为原则,所以象下面的十个例子不能不用普通形式。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岑参)
      自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
      寄书长不远,况是未休兵。(杜甫)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韩翃)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
      (王维,偶然值林叟,不在此例,因为王维那首诗是古风式的律诗,见本书第三十二节。)
      总计起来,在五十首当中,尾联出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平仄二十四首(占百分之四十八)
      仄平平仄仄十首(占百分之二十)
      平平仄仄仄八首(占百分之十六)
      平平平仄仄七首(占百分之十四)
      仄平仄平仄一首(占百分之二)
      由此看来,所谓拗倒应该是正,而我们称子类特殊形式,也不过是取便陈说而已。
      补充一个例子:
      一身报国有万里,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6-5-16 11:19:47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学习。首版辛苦了。{:1_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15 15:42 , Processed in 0.09178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