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纪实】《医学生的大学日记1984-1989》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10:0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6-8 10:09 编辑

    1985年5月31日  周五
    青岛的天气日仍是老样子,清冷,时晴时阴。
    功课压得正紧,许多知识必须通过认真读课本,才能理解和掌握。
    阅《美学》第一卷已有许多天了。从内心感受言,以往纠缠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无论情感上还是社会性的问题,从其书中可得到本质性的认知,但从客观上看,自我情绪还是反复无常、郁结难解,唯凭理智以求自持稳重。
    晚,翻阅入校以来的大部分日记,盘算近一月的功课安排。

    1985年6月1日 周六
    晚,给家去信,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为使父母放心于我。或许这就是“齐家”的意识吧。
    我生活的最基本想法,就是用尽自己的智力体力,让生活能够更愉快些、长久些。

    1985年6月3日 周一  晴
    今晨可说最为特别,三点左右就醒了,之后再也没有合眼;四点半起床,到海边跑步。
    昨晚,复习胚胎学,收效很好,别的也没有意外的事,不知这失眠意味着什么?

    《失眠》

    这是生命中的第一次
    平淡无奇的生活间
    此夜
    却有这长久辗转反侧
    头脑清醒的如同白昼

    我不知
    苍天将赋予我什么
    阿波罗的剑
    缪斯的吻
    还是魔鬼的召唤

    但愿一切的一切都不是
    仅仅的
    仅仅的是一个空虚和恍惚

    虽这般熟知唯物与唯心的差异
    然而我的心啊
    却依旧如此的揣摩惊悸
    即使此刻
    “唯物论”喧嚣满天
    也不能让它荡然无遗

    读习《美学》变成间断性的,思想实在跟不上作者思辨的跳跃和变化,况且近几日功课压得甚紧。
    几日来感觉,人的思想意识从某种程度上可分为成人意识、非成人意识。前者,以“利己、现实、长久”意识为重,是一种尽一切方法适应现存环境的行为活动;而后者,则为某种只求形式不顾及内容的意识,虚荣、眼光短浅、求一时之快,即归属于此。此两种意识,在头脑中是以一种非自觉的情况存在着,只有当一个人遭遇生活历练,真正自觉意识到行为取向上有这样的矛盾存在,进而才真正走向了自觉的单向性行为,或讲:达到某种调和、中庸的境地。
    上述并未表达清楚我的心意,但这种认识,似乎可用来解释周围青年人,何以鲜明存在着苦与乐、忧郁与欢畅的表情。

    1985年6月5日 周三  晴
    话不吐不快,尤其头脑中以往模糊朦胧的思想意识,一旦从书中或被周围生活所触动而醒悟,于是,倾诉言语的欲望无法自抑,即使没有听客,能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或默默念道,也是一种“神乐”!
    又近考试,复习常规化矣!

    1985年6月6日 周四  晴
    阅《中国青年》杂志,内容较几年前(自己曾订阅时)大有改观,从中可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读过《美学》,再反过头来看这些通俗文章,其思想性简单而明了,唯求实际效用罢了。

    1985年6月7日 周五
    得浙大校办刊物《求是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尾篇《出海人的思索》(作者:伊杰)。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冥思苦想的结果……若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若求人生幽怨、怅惘、欣慰的缘由,则必须要付出的心血和代价。作品既可谓“深刻、深邃”,但也可说“偏颇、狭隘”,因为作者极力回避“政治”现实,不敢正视人类社会中集体性的意义,无视为集体事业奋斗之为崇高的真实价值。
    “轻浮的老人纵然可笑,稳重的少年不免滑稽,”此为普希金语,也略晓其义,但吾不意行之从之。或许我“中毒”过深,但究竟中了谁的“毒”呢?

    1985年6月8日 周六
    昨晚,读《求是园》,记罢日记,头脑中始终缠绕着作者的思索。无论在思想上能否接受,吾从文中确实感到心灵上振颤,虽然朦胧觉得此种胸臆情感的发泄似乎缺少了些什么,但我还是共鸣了!睡前翻阅久前的读书笔记,有一段摘抄聂绀弩评鲁迅杂文的话语,令我茅塞顿开。正像聂先生所言,在鲁迅先生杂文中那种怀才不遇、恃才傲物、才子佳人、寻仙觅道、阿谀权门、粉饰现实、人生飘忽、兴尽悲来之类的东西一扫而空。其实,这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之所在,也正《求是园》贫乏之所在。
    午后,携班级同学游八大关,小憩岩石之侧,复想昨读《求是园》中小诗,得一认识,仿其意作下篇:

    《宿命》

    若生命真的不可测度
    若宿命论是真理
    我愿乘一叶孤舟
    飘荡于海洋的苍茫
    在这生命的最佳节
    把人生的苦辣酸甜遍尝

    若生命真的不可测度
    若宿命论是真理
    我愿独自探寻沙漠的空旷
    在着生命的最佳节
    把青春的火烈燃光

    这岂不比
    捱到自怨自艾、力不从心的老年
    活得舒畅
    死的悲壮

    晚写家信,诉己意。此信道出了胸中久悬的许多意念,其中的评说和感受,应是自我以前人格的真实。

    1985年6月10日 周一
    午,家属院周老师自济南来青岛,同游鲁迅公园、八大关。
    自五一后,与同学、同乡多次游八大关等海滨,他人对环境及现实的认识,令我心情不甚明快!吾不想固执己念,或偏执某家的观点学说,但也不想依人性的盲目自尊,而与人争执。是的,正如他人所言“你总不是完全成熟了吧”,对此,我不想做任何回答,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多看些书吧”。
    由《美学》中对“滑稽说”的评述,自识近来自己一些举止思维,有些病态的意念……

    1985年6月11日 周二
    晚,与宿舍同学谈关于解剖学的学习。从中不但学到一些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意识到掌握好基础专业课知识,将对未来工作的积极作用,进而增加了用心于学习功课的兴趣和信心。
    在过去生活中,只是迫于高考,自己针对学校课本才真正用心考虑过学习方法问题。凭心而论,“读课本、反复做模拟试卷、背诵概念知识”的形式,虽然十分单调,但这样一中单调形式下的刻板学习,起码在心情上却也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能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的乐趣。由此,想到眼下读《美学》等各种书籍的寂寞,同学朋友大为不解,而我乐在其中。
    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将来做医生是必不可少的。历史上许多文学家,像别林斯基未能完成大学生涯,也非其心愿,只为某些问题没有被其意识到,而自我无法把握罢了。的确,就吾而言,客观不允许半途而废,五年的学习不但要能“挺”过去,也应该以优异成绩为己念。而且,在这过程中还不能让头脑对社会及人类的各色矛盾始终处于朦胧状态,或停滞在不求甚解当中。故此,吾身心之负担是不轻松的!吾虽自乐于这种不轻松,却又时常被世俗庸常的琐事所蒙蔽、迷惑,从而看不清楚自我作为的意义。要不浪费生命时光,做事就必须要有目的,无论这目的是长远的还是就近的,应该为其理想服务。人平时往往因为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头脑中盘桓的人生目的(或追求的利益)不相符合,因此而苦闷、忧郁、烦恨。然而,对某一个人来说,因学识上问题,自我判断往往却是不真实的。一个人如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清楚自己“所做的事”与“应做的事”,并能自觉调节自我精神状态和日常行动,特别是这种调节真正是经验、知识基础上的行动,而不是本能和直觉的行动。那么,其人就是不平凡的一个人,而其作为要比单凭本能和勇气,要更高一筹。

    1985年6月14日 周五
    《美学》是继《别林斯基选集》后对我思想震动极大的第二本书。若说后者只给我一个朦胧的艺术熏陶,那么,前者给我真正本质上的解答,或说是把世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人为所能的东西,都赤裸裸地揭开来给人看。虽被其博大气势和强劲意志所震慑,并沉溺于近乎盲目的崇拜中,亦令我振奋和共鸣。是的,黑格尔明晰、沉稳地阐述问题的姿态及其所揭露的问题,极大地触及了我的心灵和头脑。
    真正实在的个性人格应是在周围环境中显示出意志力,即在世间留下其创造力的痕迹。这也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由此想到邹韬奋先生的一种认识,即:一个人能使周围的人都受益,才能体现其意识和行为的崇高性。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即使知道了一个普泛的真理,但这一真理一旦公开后,其触及到的如若不是人们快慰、愉悦的脾性和习惯,那么,它就很难使周围的人们,都能很好地去领会、感受或约束于这一真理,即使这一类真理能够根除人们日常沉积内心的郁闷、烦厌和仇恨,能给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效益,它遭遇的命运也一样不会一番风顺。我觉得一个人若布道某种思想,在目的上无须让人人均能接受或赞颂,只需向有所反映心灵的传达意念和获得认识即可。当然,理想的目的是达到人人都能感受的,因为全社会的进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近来,看闲杂书花的时间确实很多。若能在这几个月或说几年的时间中,通过这种学习消除心头因无知而萦脑迴肠的空想、苦闷和惆怅,那么,从长远计,这样一种“时光流逝”还是划得来的。
    联想过去和现在所已经“见到、听到、经历过”的许多人事,而今的这种“学习”,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惜时。

    1985年6月15日 周六 阴
    一星期又飘然而去。复习课程,学到许多东西,而读书使头脑的认识有所补充,故缓解了对时光飞逝的伤感。
    读《美学》,作者把读者通常深埋心底的疑惑和思想,不仅视为一种珍宝,甚至把人们用以讥人讽世的观念/观点,也完全剖析开来,给人们一个基于艺术理想的新观念/观点,同时也是“人、社会、宇宙”的观念,或曰“世界观”,进而让人们不得不为了眼前一些似乎平凡庸常的事物、现象和思想,再去静心默想、反躬自省……联系书中作者的分析,对比自我往日的想法和认识,再结合现时代的观念,应该能够找寻出来一条立身处世的指导意识。
    《美学》《别林斯基选集》以及曾阅读过的“莎剧”评论之类书籍,尤其中间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不单单是给人们一种极美好的艺术享受,而且对于宇宙间各类事物和现象的观点与看法,着实能够让人们从心情荡漾之中过渡并达到用理智/理性来调节感情与行为的程度/高度。
    一月后即将放假,有意在假期中读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再回顾一下《美学》《美的历程》;另外,再去看些中国古、近、现代的各类书籍。如有机会,也要干点活,出去看看。总之,继续探索前行!

    1985年6月16日 周日
    早,阅《美学》,后书店购书数本。午后,读《第五代》,倍感当代美、日经济管理上的精明和效益。
    晚,同乡会餐辽宁路。
    吾虽至今不能静心于功课学习,但与同乡、同学一起,感觉他们更加茫然和低迷,少有青年人的颐指使气、激扬慷慨,反而多是无知的感喟、沮丧和盲目自信!

    1985年6月17日 周一
    《美学》第一卷阅毕,自觉思想掀开了新的一页。
    思绪纷繁,其中也有更多的明确和清晰。尽管这其中有些认识,仅是用自己的臆念来领悟黑格尔,但我自信这些认识不是一般庸常的观念,而是进入了一个不浅的高度……
    夜已深,身不由己,有时间再尽心倾诉吧!

    1985年6月20日 周四
    《美学》搁置了几天,由于复习考试,其它书也没有心思去读。不过,这两日许多想法在脑子里绕匝反复,确乎在归纳总结一些有益于现实生活和功课学习的方法和指导思想,这或许就是经常所说的“反馈”吧。
    前些日,偶翻日本印制的“日文学习”版本,其中相关日本生活常识的介绍,却全是十足的汉语,其行文的简练流畅、文思明了,很有借鉴处。
    阅《说文解字通解》,字繁,意涩,难起兴致,但长远计,从中觅得国文字源,有益于说写。

    1985年6月22日 周六
    复习功课中,愈发感到医学知识的繁阔。复习进展的不如己愿,很为考试顾虑。按说,只有清楚每课的知识内容,或者说心中对本学期课本传授知识有一个大体轮廓,才能心理踏实地走进考场,才能自信应答试卷问题。
    心理自信与否?凭心而言,不是主观臆断能操控的,即使再三自我鼓气,临场还是会打怵、退却。就事而论,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又能达到何样效果呢?对这一事实的判断能力,我还是有信心的。正因为如此,鉴于这学期学习情况,对此次考试不敢乐观。
    近来,时常问自己:真的要在这里摔一跤不成?闯不过去将会如何呢?但“沮丧”对于眼下的处境,其实毫无益处,关键只在于凭“理智”去补救。
    目前的状况也得一教训:人一生中,在某种处境下,即:在这种处境中的你还没有达到可凭借自我意志和志趣来决断生活/生存方式、方法时,要正视客观情况要求你做的事,虽然不能完全违心、奴隶般的为此费心尽力,但处事之中,也应达到一个适中的程度。明确的讲,作为学生,若把功课搞得一团糟,别说周围的议论,即使学生一般的生活学习氛围也将会失去。
    距放假不远了,无论学业还是思想专注的哲学、艺术问题上,都有许多矛盾亟待解决。此刻,需要警示自己的是:注重现实问题,人不能生活在空中楼阁中!
    今日细分了下两周复习计划,取得优异成绩是不现实的,只求达到这两周复习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吧。

    抄写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言,励己:“在对生活存在着理智、清醒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

    “生活之中,任何事情都无须害怕,有的只是去了解。”……玛丽•居里

    1985年6月26日 周三
    复习英文。思英语学习多年,至今茫然无绪,口不能言,更不要说运笔行文了!每次都仅为了考试“pass”而刻苦,实自欺之举。
    简拟复习计划,旨在掌握词义而非背记单词,求写而不错之形式上的功夫。
    查英文单词间,得一认识:学者必须通晓两门语言,国语和一门较广泛使用的外语。这门外语为英文最佳,若意在改进汉语,也可掌握日文。汉、日文,源流相近,互为参照吸收,大有裨益。
    语言文字在知识社会中,应是沟通人们思想、传达经验和智慧,提高社会物质、精神水平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从种族进化上可知,没有语言文字的进步,就没有今天的文明生活;没有语言文字上的创造,就不会有社会进步意义上的和平与自由。
    应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在于表达人意。事实上,对某一个人来说,并非很容易就能自然地使用语言文字来准确表情达意。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无论其从事科学技术改造、艺术创作还是政治或经济活动,都必须有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须有一种自觉地追求述意完善的意识。若说某一个人没有达到这一点,而且其社会对此也无能为力的话,这个社会将始终是一个蒙昧的社会、一个没有理念而文明不发达的社会。
    过去读哲学或如《美学》之类书籍时,时常会遇到对某些词义的不甚明了,如“观念”“理念”等,而这些词语的区别对待,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容易引发索然无味的情绪。昨日,复习英语,在《新英汉词典》“sense”一栏,有这样一句话“He has no sense of time”,解释是“他没有时间观念”。由此我豁然开朗:所谓“观念”不过是“感觉”的“文话”而已。
    每个词汇的生发和创造都有一定的“意素”,其之所以不是另外一个词而是这一个(尤其是同义词之间),不只是追求字形或韵律的奇异,通常是有多方面关系/联系与考究。对应用文字的人来说,能够明确掌握字词的起源来意,才能完善表述己意,才能使他人不曲解。

    1985年7月4日 周四
    本周停课,复习考试。今午后考完化学。

    1985年7月9日 周二  阴雨
    今日高考结束。与去年此刻相较,吾之处境大相径庭,但心境,却近乎相同!
    因考试故,近来很少记日记,这两日提笔,则无话可说。

    1985年7月15日 周一 阴雨

    《苦果》

    感情是那样的容易被欺骗
    仅仅是萍水相逢的一面
    情感的丝线
    已被你牢牢纠缠
    任凭我
    理智地操刀弄剪
    却总是理不清
    也剪不断

    生活中存在着欺骗
    为何总把欺骗理解的
    那样丑恶卑贱
    谁又能知道
    在欺骗之下
    又有一人攀上理想的峰巅

    1985年7月21日 周日
    昨晚9:25回济南。
    自上周四下午考完组胚到昨日上午,这期间没有因为考试结束而清心,反而较之更加费神伤感!开班委会数次,每每令我压抑再三,欲言又止。
    人之相处,并不单单因为像年幼无知或性格单纯等等一些我们被伤害后怜惜对方时容易考虑到的人性善的一面,而其中确实存有忌恨、中伤、陷害、仇视等人之恶劣根性。吾之对待方法在于“忍”“让”,此种行为以往可谓多矣!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忍让,并不能安抚内心的“苦”“怒”!这样要何时才是尽头啊?
    此刻想,国内民众生活、工作、学习的固定不迁移,是容易造成人群中相互之间许多“不快活”情节的根由。凡事物有其利必有其弊,“利”与“弊”的权衡与取舍,并非依个人愿望可决定,一旦条件变化,自有转轨。

    1985年7月27日 周六 晴
    回家一个星期了,看书、干零碎活,甚无规律。心绪不定,亦如往昔,少有畅乐,然又感头脑比以往清醒了许多,尚知自我索求……
    阅娄适夷《话雨录》、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和《三侠五义》(上、下),得社会纷杂之知识。
    读书目的,在于观人思行。大学一年,初触医学问题,常令我沉思疾患无常、人生短暂。虽自知孤悲面貌,非为青年佳举,观周围(同学、朋友)之生活样式,亦非吾“心安理得”之所在。
    常言:“人不风流,枉少年!”然人之精力旺盛时期,不能求得一生安心立命的思想知识,中老之苦可谓难忍……

    1985年7月31日 周三 晴
    阅《屠格涅夫中篇小说选》中文章若干。其中有两篇,自觉应是同一个事件,作者只是从不同角度和立场上加以记述、议论与描写。作者的写作态度,让我觉得这个故事应是他的真实经历,而其中更多的东西,应该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

    1985年8月2日 周五 晴
    续读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和郁达夫小说集。晚观电视《两个不健全的人》。
    冯老之书和电视节目均涉及“文革”时势,勾起设身处地之想象。如同往日所感慨:应让而今的人们,人人皆知“文革”事,深究“文革”理,省悟“文革”之教训,用这一民族灾难,丰民众之思想见识,助民族之梦醒振兴。

    1985年8月13日 周二
    晨,阅完《三松堂自序》。此书读来,愈读愈觉收益匪浅,尤其后半部相关哲学和教育的阐述,很有现实意义。

    《雾茫茫》

    青年
    精神世界里常来的客人
    是多疑、怯懦、惆怅的
    其中
    更充满对爱情、享乐和舒适生活的渴求
    现实
    却经常是把倾心吐出的斑斓泡沫戳破

    青年
    总不愿从现实中寻找经验
    宁愿歌颂新鞋走老路、盲目蛮干
    还要美其名曰:浪漫

    青年
    真正的浪漫是有知有识的开拓
    浪漫的青年
    竖起樯桅奔向海洋的苍茫
    开创通向理想彼岸的新田园
    盲目的青年
    就是世故的老人
    驾起小舟驶向避风安憩的港湾

    1985年8月16日 周五
    立秋后,日渐清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其景虽有一种淡泊、静穆的美在,而于空旷明朗中,却阴郁着一份冷漠、空寂、茫然无所适从的凄楚。因此,倒是更易引出伤感的情愫,然而,此时节,确实为济南的最佳天气。
    《丁易杂文》、楼适夷《话雨录》和鲁迅《而已集》,加上暑期生活的所遇、所思、所感和所得,自知平素思索以及纠缠不清的东西,多为人间生活行经的枝蔓细节,之所以“忧愁、抑郁和犹豫不决”源于童心的“纯洁无瑕、求全责备”,更多的则是叹息人之“虚荣、故作、伪善、帮闲”之姿态。如此困扰,虽为青年意气,亦可谓浩然正气,但对某一个人而言,唯如此无异于空谈、空叹!
    认识世界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最佳途径在于能有认识世界之基础。虽说,人的“思维”与“作为”,不能完全与“人的想象”和“自以为是”一样的顺畅和谐、立竿见影,但是,唯有拥有经验和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最有希望实现人类共有的理想,最有希望解决一两件社会共同意愿解决的问题。
    生活中,无论想要达到何种目的,首先要明确此目的所在;另外,要清醒认识实现这一“目的”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客观要求,进而去了解、认识,掌握和达到其条件和要求后,才有实现其“目的”的可能。因此,无论想成就什么,都需要相关的知识技巧,或言“才能”。获得“才能”,只能从实践与文字中汲取,这里需要起码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若进一步讲,只有弄清楚了人脑是如何储存知识信息,是如何能够顺应需要释放信息(一般所谓的重复记忆、系统学习、温故知新等概念合于此说)之后,才能“高效率”。
    就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而言,于每一门功课上,除了应熟知大纲要求之外,学习中要得出“自我所求”之在,并在日常生活间,要善于勤于动笔,如若单凭思之虑之,则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

    1985年8月17日 周六 午后大雨
    已有几年,每日中必看些书籍,虽时常无意识,而缘于习惯,却渐入脾性。由于每日读的书不甚系统,也不细致。所以,多年来读书杂多,而自觉头脑中依然空洞无物,思之未免伤感!

    1985年8月18日 周日
    近两日,旧日同窗宴会,忙忙碌碌,晚归来,心事重重,总觉心底有言欲吐。
    青年心境处于蓬勃奋进和欲求自立矛盾中,一方面有改观现实的冲动,另一方面又有谋求“自立”的急切。多数人在心底只求“如何混得更好些”,而不以自身为“个体”,在改造现实中达到一理想境地。
    反复静思默想,得一认识:平时读书时,思想很活跃,感慨万千,届时若想写出自己的兴奋臆想,提笔茫然,不知如何述说!由此看出,尚没有达到意念、思想和语言表达之间的统一,为何如此?主要是对问题认识的不明确、不具体、不深刻,再加上本身心理上的自我怀疑、萎缩、畏惧。

    1985年8月20日 周二
    《美学》第二卷粗略看完了,据自己理解,有所侧重地摘抄了部分段落。
    第二卷内容旨在讲述艺术发展的历程,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并对每一阶段都作了审美性分析。期间,主要阅读了其总述及其每一阶段前的概述和各章节中意义较明确、寓意较明朗的部分。凭直觉言,在《美学》中,黑格尔对自然与社会,尤其与人相关的普泛问题,都加以挑明,并进行了十分透彻的论述。这一切对于活着并想了解世界的人,是十分有益的。《美学》虽是一部关于艺术问题的专著,其也告诉人们许多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想到、意识到的问题之真谛。
    朱光潜先生这部《美学》译著,有永存的价值和意义。

    1985年8月22日 周四 雨
    晨,与父亲游金牛公园。
    夜,由同学家归来,沉思假期与同学交往中,各自不同处境下的言语和感受。
    想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复阅往昔日记,抄语句自警:
    “无知的人不知道无知的痛苦,惟略有知识的人,在学习中逐步看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有真正的伤感。”
    “浩瀚的宇宙可以凭借头脑去漫游,而这知识的海洋,却不能恣意横行。”
    阅过去日记,每篇虽难说寓意深刻,但当时思虑的问题,有些今天依然缠绕心头,而其中自警的话,正是今天“心病”所在。
    我之不理想的现状,问题在于没能关心外界环境现实,一味内向与自己头脑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思想。诚然,理想这东西是源于头脑的,但理想若不成为空想,必须要呈现在现实中,这就需要有客观的行为、举动。
    学习知识技能,无论其是否与“专业”“爱好”对口一致,本质上都与你的理想事业有联系,而不会是水火不相容。因此,学习时,视其学习为一“小理想”,专注于这种学习,达到这种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是分门别类的,相对地讲,每一知识都学的极精完善,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在学生生活中,于各种知识学习上,目的不应单纯是“考取多少分”“掌握内容多少”“理解的程度高低”,关键在于能够对其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头脑对其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所以,在纷繁知识的学习中,贵在总结(心得)一种学习方法,获得一种“上进”(其寓意可十分广泛)的欲念。就是说,一般而言,初、高中乃至大学的教育目的,不应使学生仅完成应时的考试,而是让他们获得一种独立应对事物时,于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达到自己“目的”的办法,使他们在没有严师管教时,依然能够产生追求“进步、善良、友爱”的欲望和决心。

    1985年8月25日 周日 晴
    晨,购得27日上午列车票。
    午后,游四门塔。于柳埠千佛山崖前,凝望岩壁间古时凿刻的尊尊佛像,臆想借助前日所学知识,对古人刻像的目的动机,有所解释。但反复思考,还是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即将回校,静想回校后的作为,应尽快把大学生活合理安排一下,注重全盘的观念。

    1985年8月26日 周一
    即将回校,近两日情绪沉郁,回顾暑假间别人生活的安逸、舒适,而其中利于未来的东西却很少。或许人就该只满足眼前,只关心吃、喝、住的善差,这样会少有痛楚悲哀吧?我为何不能如此!!!
    “否认必然性,这是产生某种消极人生观的理论根源。”但是,人们也不能盲目信从某种必然性,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必然性的原因和条件,用行动找出这些原因条件,或去做促进和实现这些“条件”性的工作,则是活着人的应有“作为”。

    1985年9月11日 周三  晴
    未写日记已有十几天了,回校后,总想把现实的或利于现在和未来的事情做好。学习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成绩,则困难重重。无论在行动上,还是思想上,都存在障碍,这其中主观和客观的困难都有,仅主观问题,需要自省和修行才能克服。

    1985年9月19日 周四
    学习贵在掌握方法,口谈非也!关键之在于实行,而实行之关键在于强劲用心,强劲用心之关键在于心清意净、反馈思想。
    所谓现代一般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是人们掌握知识、提高智能和才干的最有效指导方法和思想。然而,单单强调一如既往的刻苦用功、专心致志,虽为社会成功的有效法则,但这样的成功只是在一种无意识中获得的进步。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确实为历史上无数学习者的成功经验,而其中不可不说无盲目的成份。现今有许多人潜心、苦思冥想学习成功的办法,这里面不都是懒做偷闲、惧苦怕累的心理作祟,其中确实有对新型学习方法、方式的关心和探究,究其工作性质,应是老式方法、思路的改进和发展,或可讲“进化”,也可曰“改革”。
    前几日,阅《世界历史研究动态》一文,谈论的是“用一般科学方法来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即:从自然进程的机理上,有所借鉴,有所启迪,并应用于科学、历史、哲学发展的研究。
    每一个学生,所面对的问题,一般是:如何掌握现有的基础知识?如何能使现有知识服务于未来?(原理类似正反馈)。由此,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应采取何种方法、方式来读书、听讲和功课练习,才有利于大脑的记忆和储存。在此可以看出,生物学的深层研究对于未来的社会意义,人云“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非为空谈也!

    1985年9月21日 周六
    现今思考的问题究竟是深刻还是肤浅?
    对周围的事,逐渐形成并习惯了“以慢待慢”,而内心唯克制、压抑而已!
    书看得少了,日记也渐无言。学习方法的摸索,大概过于求成了,情绪起伏不定,当自持、自警之!
    近日思,一人立世,所作所为,可粗分为政治、科学、艺术。凭吾状态,当择后者。过去常思考虚幻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现象的对立统一,其实它们是无甚差距的,对立统一现象无处不在大千世界。

    《淡漠》
    ……叹无为

    不知是品质的缺陷
    还是上苍的捉弄
    往昔的炽情
    却在散漫、消融
    莫非失去了灵性
    唯留下又一个麻木的生命

    1985年9月22日 周日 晴
    上午读书,午睡少许,暮同乡来,随之参观其校(海洋大学)。于其校内,择教室读书片刻,归寝。
    阅日记,自省近期状况,行为意识处于徘徊之中,言谈举止与内心对自己要求上,差距很大。
    得一体会:常言“时代成就英雄”“环境造就人才”。一个人如果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冒冲突带来的责任危险,其生活一直会埋没在灰暗迷雾中,其自身是否有某种潜能,也始终不得而知的。在冲突中,一个人不得不去应对和处置并造成后果,由此,才能看清楚自己,而其冲突越是迅猛激烈以至于措手不及,越能显示应对者的胆识和才干。和平年代,像战争和死亡一样的强刺激和极威胁,都化解成了日常小的摩擦和对峙,但人的潜能并未降低,仅需有合适的境遇,来显示其素质和能力。

    1985年10月2日 周三 晴
    仲秋节、国庆相继,放假三天,过得十分平静。
    期间,阅杜拉克(美国)著《有效的管理者》。该作品产生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其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对我来说)却是崭新的,针对管理者的论述最为系统,其观点作为个人的生活指导,也很有意义。像时间的运用、工作或学习的专心及其方法的恰当,还有勇气和决心作为“开拓之臂”等等,类似观念,在生活中可以慢慢体会出来,极其有效的作用和价值。作者许多精道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于有生活经验者,会有更大的鼓励和促进!

    1985年10月5日 周六 晴
    杜拉克书读后,其求有效性的思想,于头脑中萦绕不息。往昔,我们强调工作学习要讲究科学性,而这里强调“科学性”的实质,就是“有效性”。的确,科学意味着有效,这里“科学”的东西,可以是方法、途径、手段、工具或理论指导……总之,它一定源于过去经验(成功与失败)的总结。
    现实中,某一问题不管和过去的人事有多大的共性(相似或雷同),但对初次遇到的人而言,它无疑是个新问题,要去解决它,首先在意识上需有明确而科学的解决办法。如何判定其办法是否科学?标准就是有效性,而这个“有效”,不仅是能够解决掉问题,还包含与时间相关的“效率”问题。
    回校后,仍回顾假期中与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的交谈,觉得自己“成人”的意识增长明显,面对今后学习方面问题:一是要努力,二是合理分配时间,三是加强自身素养,而且向着“外现”“独立”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减轻父母负担,能够自行于社会上。
    现代生活不应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田园风光,而是不断追求创新的工作。未来社会,人的社会价值不会是中国传统的“修行养性、独善其身、四面和善、八面玲珑”等内秀被动的状况,其价值正在所谓“贡献”的动态中,其“贡献”之内涵,即为有效的创新。就个人而言,应是个人价值(知识、素养)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前者通过后者来实现;这个实现不是等到自我完善后才开始的,而是在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得到充实和实现。所以,不能一味地为自我的年轻、阅历浅、知识不丰,依床而叹,向隅而泣,应以勇气、毅力、真诚和自信,去实践,去摸索。

    《思与路》

    并非那般的激昂、悲壮
    也没有玩弄伎俩的窃笑、恐慌
    只静静地静静地思忖这意识的动机
    恒量着恒量着生命异途的灵光

    即便是天才
    也需有驰骋的疆场
    小丑即便在辉煌的舞台上
    也只能亮其丑相

    路的抉择
    理想的境地
    靠智慧去柔和
    靠才能去实现
    靠勇气
    靠心地的友善、纯良

    徘徊这波涛汹涌的海岸
    为何能承受浪的“嘲笑”
    “沫”的飞溅
    因为我知道
    在这里
    全无怯懦、量小者的温床
    惟有海一样胸怀和气魄
    才能把困难的棱角磨圆、磨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6-6-8 17:23:22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6 17:16
    “不忘初心的人,是我敬佩的人。”如此一言,不知将会勾起多少人,亦且多少样子的酸甜苦辣咸之味道啊!
    ...

    老师所言极是,或许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经过时间的磨砺、岁月的沉淀,才能说出个“子午卯西”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6-6-8 17:24:13 | 只看该作者
    提前祝您及家人端午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19:20:48 | 只看该作者
    伊人轻舞 发表于 2016-6-8 17:24
    提前祝您及家人端午安康!

    谢谢伊人轻舞君的心意和祝愿!

    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自然不会长久。其中有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根”和怎样的"源",才能成就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心目之中的“参天树木”和“汹涌浪涛”?

    像“一日三省吾身”,其实做到一点都不难。其中问题之在于,每一个人即便都这样去做,但在“自省”程度和后果上,又将是有效还是无用功呢?

    前天得罪了一名同学,因为我刚转发了一篇文章,其即刻点了赞。我也是开玩笑,随着说了一句:“看都没有就点赞!”对方即刻回复:“给你点赞,还落埋怨!”

    其实,我说上面一些话,绝不是埋怨谁或含沙射影什么事情,只是表明我本人是活在现实之中的一个人,而且对于书写文字之目的和期盼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是十分单纯。但是,我的复杂,不是沽名钓誉的凭空冥想,而是读书受教育和工作实践而来的思想认知、社会觉悟和个性自我罢了。

    谢谢伊人轻舞君!并祝所有读者们假期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25#
    发表于 2016-6-9 20:48:46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6 09:24
    第二章 一九八五年(大一大二)

    1985年1月2日 周三

    “胜过浑浑噩噩一百年”的短暂生命意义之所在,沟通每人欤?学会去找准开启自我智能的钥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生活间,只要报之以诚心,尽可我行我素。

    ——读着记着,时间也就过去了,想到今天端午,两天没有记日记,只好忍下读下节的欲望。节日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26#
    发表于 2016-6-11 14:55:55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7 10:24
    1985年3月9日 周六
    昨晚,乘9:30分(晚点至9:55)105次列车,于今晨6:10分到青岛。
    放假期间,思考成熟 ...

    克谐先生在此节日记中几次说到诗,不由一方想到南师说诗:修身要具备“诗”的感情,从政更要把握“诗”的情操。

    学习的目的应只有一个“唯利(知识)是图(汲取)”。——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27#
    发表于 2016-6-11 15:04:3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8 10:07
    1985年5月31日  周五
    青岛的天气日仍是老样子,清冷,时晴时阴。
    功课压得正紧,许多知识必须通过认真读 ...

    美学,想到柏拉图,还有中国的老子,这些,在一方看来太深,就像多年前有朋友劝一方去读读黑格尔,不愿意。也许先生说得对:“未来社会,人的社会价值不会是中国传统的“修行养性、独善其身、四面和善、八面玲珑”等内秀被动的状况,其价值正在所谓“贡献”的动态中,其“贡献”之内涵,即为有效的创新。就个人而言,应是个人价值(知识、素养)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前者通过后者来实现;这个实现不是等到自我完善后才开始的,而是在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得到充实和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6-12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6-11 15:04
    美学,想到柏拉图,还有中国的老子,这些,在一方看来太深,就像多年前有朋友劝一方去读读黑格尔,不愿意 ...

    应该是学医的缘故吧,反正当初在大学宿舍,不止一个同学翻看过我枕头旁的黑格尔《美学》,但没有一个想借着看看或一起探讨过此书的内容。

    黑格尔《美学》一书,应该是学艺术类的师生,必须要去苦读,更需要彼此公开切磋的一本书。因为,关于“美学”这一概念,在国学文化之中,基本被“道”所涵盖。因此,如何去认识“美学”或“审美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时至于今,我个人觉得,尚且没有在国内成为一个基本成形的理念/观念性认知。所以,国内文艺批评,甚至关于文艺方向性的问题,都不是“有或没有”“存在或不存在”着诸多的疑惑和质疑,而是需要不断强化,并有清醒认识后,才会有文艺的高层次表现,进而才会有社会风气与经济水平之间,起码相得益彰的真正“高大上”面貌吧。
    另外,对于西方的艺术历史,尽管相关书籍甚多,但就翻译水平和文化层次上,朱光潜先生所译的黑格尔《美学》,一定是不能绕着走的“门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6-12 10:19:42 | 只看该作者
    1985年10月7日 周五
    这学年伊始,和上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经常忆起高中生活:校园的活泼、教室的温馨以及那不知名的花草,在眼前闪来跃去,泛起怅然若失的迷惘!

    1985年10月15日 周二  晚有雨
    高中时,即使在高考前几个月,尽管有晚自习,也不是每晚都去的,学习生活虽不得意,但学习成绩和热情上,基本和谐一致。大学一年来,学习时间可以说占了整个生活的大部分,但收效不佳。对此,总觉得其中有个“激情与效率”的问题。
    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身不由己,没有在家时起居洁静、饮食遂愿的安逸和闲适。自觉在家中的学习和思考是“成就知识”,而学校则是“印象知识”。在大学中,无论在那里,举止言谈内容大致雷同,甚至看不到报纸、电视,即远离社会现实,也没有了中学想象的时代感、节奏感、超越感。
    人由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其思想意识是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进入成人阶段,周围现实迫使你去思考“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这时的思考不再是少年作梦一般的可有可无“理想幻境”,而是需要行动来履行思考结果的。所以,无论你思考的是否成熟、是否合乎实际,一旦选择了,就将面对接踵而来的事务和问题,如同进入既定轨道的星球,一如既往,周而复始,仿若宿命,身不由己。
    “物质世界需要物质力量去改变而不是凭意识”“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到行动上,也将是毫无意义的资料。”这两句话正是成年人的睿智,而不是青年人的喟叹。
    晚,得一消息:苏联有一经济评论家言,苏当前推行的经济节约行动,目的在于科学地促进经济生产和生活,其不再是为了满足人民温饱问题,而是让每个人的生产变单纯的机械工作成为创新式的劳动,使人民生活在一种有价值意义的乐趣中。

    1985年10月17日  周三
    难以坐下来读书,反复思之,顾虑重重!
    随生活经历增长,青春年少的意气和锐志逐渐磨损,这种对比之下,很是消沉的。为什么社会不能通过活动(社会性、集体性的)来启发鼓励人们执著自然、纯真、美好的品质,抵御显而易见的不良现象和庸俗观念的侵扰?是的,个人修养是必要的,然社会性修养和创造提高修养的氛围是否更加必要啊?
    昨日,对同学言,我们现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许多观点,原则上不只是陈旧、迂腐,而是愚昧(蒙昧)。

    1985年10月25日  周五
    书不可不读,几日不读,头脑像失去航标的船,茫然不知何往。
    一味读书,而无造就,特别没有被社会认同的劳作,心里总是不踏实。
    “学而致用”近来最常思索之,但自问:“又能做些什么?”
    一切都有道理。这边的道理,责备我“学不强劲,当专心功课”;那边的道理,训斥我“不敢执著理想,勇于创新”。样样做不好,样样都得做!现今处境仿佛讳莫如深,其实原因十分简单,与其说缺乏勇气和胆量,毋宁说惧怕“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负累。教条乎?合理乎?

    1985年10月29日  周二
    早,生理试验,老师总结性言论,可看到自己的学习不过是浅尝辄止,更多是未尝而过了。此状态下,尚不言获取知识,仅为考试计,甚为后怕!
    自警:不要徘徊在困难面前,要坚决走进去,用行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有的是思考得来的,更多的来自多次试验或实践的成功与失败中。

    《思念》

    断线的风筝
    飘远失去了踪影……
    不知你是沉入大海
    还是随舞于天上的云

    想那日
    我精心将你修裁
    汗津津不只是蛮作
    还融有无限情怀

    到如今
    你的失意
    我的思念
    就这般失去了相牵的丝儿
    难道就这样悄悄的离去
    再不回来

    1985年11月2日  周六 晴
    上午,参加朱伯儒一行三人来青演讲会。
    前日得伊信,深思“女人生活在爱情、男人生活于事业”,审视现实,有其客观性,然广泛思之,却亦茫茫然!
    会间,买《成功之路》(美国)和《傅雷家书》。
    晚,回XX(高中和补习班同学)信,阅故友信及日记若干。

    1985年11月29日  周三
    近一个星期,生活过得苍白无力,功课测试,只是应付之。
    就内心言,并非满足于无所事事,或思虑平庸,确乎真心关注和思索前途与未来以及学业与能力问题。或许自己太懦弱,应摈弃无谓的思想,投身到兢兢业业的功课学习中,但没有目标,一味的苦学,又谈何容易!
    人是善辨的,尤其善于为自己的选择诡辩。
    阅《成功之路》,了解人为意识中的“理性主义”思潮。是的,教育引导人们走向理性,但执着理性,却不能让人摆脱苦恼和愤懑。如此书所言,不能因为对“理性主义”存在质疑,就走向“非理性主义”或神秘主义,而应用现今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来充实自己,成为“新理性主义者”。
    “科学本身也不得不承认,在成功的路上布满泥泞。”---《成功之路》

    1985年11月10日  周日
    周四立冬后,天气骤寒,今年尤感到天气与节气原本如此密切。
    一星期中,可借口篮球赛,学习很不积极。事实上,自己内心怀揣许多事情,有些身不由己。眼下,这种松散的生活,又让我内心不安,惶恐终日!
    有意到书中解开这种郁闷,而真正有效的,还是翻阅过去日记。自己应该鼓起勇气,踏着往昔的思路走,其实每当所思所行违背过去意识时,心中自然产生一种抑郁情绪。认识这一点,应当决断前行的路。
    生活中一直坚持这样信念:“如果不能给予他人幸福,决不限制他人自由。”这一信念不应限于人待人之间,社会中国家、组织对待个人,也应持这样的态度。直觉这一观点不是迂腐、陈旧的,当深思之。
    在知识的求索中,要不断地开拓和首创。若说首创以个人发明、发现为起点,我至今无从体会,但若说开拓,本学期几本经济管理学的书籍,让我感受到山露小口、别有洞天的豁然开朗。所谓科学知识和新文化领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冲击,的确很大很大,甚至是一般想象力所无从估量的。

    1985年11月12日  周二
    何谓潜意识?若是头脑中对现实的思维跳跃、感想丰富……一会儿过去经历、一会儿梦中景象、一会儿未来幻影。那么,我之潜意识是甚强烈的,可说时常纠缠于此意识中。从某种程度上言,这正是多愁善感的来由。

    1985年11月18日  周一
    足球赛打乱了生活节奏,这让我想起高三时的情形。
    仍在苦觅出路所在,对眼前的学习,总不能严肃对待和认真正视!
    凡事总是循序渐进吧!唯如此宽慰自己。

    1985年11月19日  周二
    上午,生理实验课。下午,生理课。
    我们现在设计的实验课,应该学到的东西和实际学到的东西,都有欠缺。这是就其时间而言的,一个人在实验操作中头脑和手脚不得不活跃起来,久而久之可以得到额外的东西,例如:引发兴趣和想象。由此,再去读书、查阅,会有不少收获。生理课上,自觉集中精力听讲,但只听进去了一部分,更多的稀里糊涂!这里面有个方法问题,教师应少讲概论,放手学生自学,求理解地掌握知识。

    1985年11月21日  周四

    《沉默》

    无言
    静悄悄的
    为什么?
    不但你不了解
    我何尝清楚
    这因缘所在!

    1985年11月28日  周四  -20
    学习渐入考试阶段,一学期最勤奋的时候到了。在以往,这一时段学习虽然紧迫,但自己是满意的。因为,平时拖沓的学习,让人心散意懒。
    这学期生活中总像失去了什么!或许诸多事情在逐渐明了,以往热情寄托的东西,初步有了结果,露出真实面目。现实的事情,令人伤感、费解,虽然也能不固执己见,但无论对人待事,又不甘心默认一切、麻木自己。正视现实,又不满足现实,总想以自我观感,来改观现实。

    1985年11月29日  周五
    生活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在走着各自不同的路。生命的时空总在迁移,虽然人们时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会为仿佛千篇一律、沉滞不变的现实,而茫然忧怅。
    当我们头脑健全、心胸开朗的时候,不难知晓这种那样异常的情绪,可以凭借想象,借助语言文字工具,来跨越时空的限制,到他国异界,去遨游、辨识生活的差距,追求美好生活,觅求生命意义的灵光。
    阅《欧洲绘画史》,间或有一知半解。我们阅读、观赏艺术作品(创作)时,要通过作品追寻作者生活的经历及其对生活的看法,这不但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也能通过直感作者与作品的联系,来深化我们的个人生活,来理解和分析现今的社会生活。

    1985年12月4日  周三
    下午,在人民会堂参加“一二•九”庆祝会。会后,观电影《青春之歌》。

    1985年12月10日  周二  预报气温-10
    情绪不再为节气的变化而温怒,意识向成人递进,思想愈发顾忌现实了。
    从《参考消息》之世界风貌到周围的生活景象,直感潜伏着一种危急!近者九十年代,远者二十一世纪初,文学、政治将从人物之率领,带来改观和变故,经济随之而飞进。
    续读《欧洲绘画史》,伴随介绍各时代作品,欧洲历史,如同画卷般在头脑中遂成景象。节选十九世纪画家《街垒中的自由神》作者德拉克罗瓦一语:“最伟大的天才,只是一个更高理性的人。”
    人之才能的获取,如同历史发展结果一样,为“时空”所成就。

    1985年12月12日  周四
    浏览年级“学英模”的演讲报告。心想,改变社会或说完美社会,是否就应从眼前的小事情做起。通常认为一个人不会仅为了完美社会而在那儿挖空心思、兢兢业业。的确,像英模,他们忘我的奉献、公而忘私,甚至献出生命,从物质角度看,他们没有私利可言,但国家、社会对他们的颂扬和宣传,即便纯是精神性的,这种精神性或说“名气”的东西,究竟是“私”还是“公”?
    不知为何,脑子里老闪烁着少年维特的话:“人缺乏的不是才能,而是勇气和自信。”

    1985年12月16日  周一
    《成功之路》阅毕,因间或读之,许多观念性的思想没能系统起来,故对整部书的印象支离破碎。近期,单凭读习感受,此书主要谈论的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意愿的组织,所应具备的条件和注意事项。其中,并非强调每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问题,而在于作为领导人的一个人,应干些什么才能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像“人待激励、贵在行动、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等观点,对现实工作很有益。

    1985年12月18日  周三
    眼下大学中学习,所谓进取心,说白了除了各自怀抱的不同目的外,再就是自尊心和荣辱感。对此,教师是心知肚明的,也只能依赖考试成绩,督促迫使学生们去听书、读书、背书,至于启发学生自觉上进的办法和措施,既没人操心,也无能为力!

    1985年12月24日  周二
    阅武汉办杂志《知音》一篇文章,令我省醒理想和现实的生活方法与方式。
    有言:不怕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然而,人若不能超脱尘世的活法,周围的事件、社会的变化和能够激发人性感情的东西,不管其自恃多么清高,也总能遇得到。当没有逃路、无法躲避时,所能做的就是正视他们,认清一切,选择一条近乎自我完美的路。

    《情思》

    蓝天问我的爱恋
    我羞涩却做了肯定的答复
    我爱那南栖的娇燕
    她是我的忧郁、欢乐和梦幻

    浮云遮掩了蓝天的幻境
    我心又恢复世俗的平静
    扪心自问
    可否有真正的爱情
    ……
    ……
    慢慢地忘却了
    这是自问
    还是问世界


    《无题》

    我时常
    悄悄地来到你的身旁
    久久地
    把我俩的事儿思量

    心绪的绸缪、迷惘
    构成眼前
    这苦涩的意向

    你或许永远是一个完美理想
    完美的超出了我的力量

    花言巧语
    虚假伪装
    被你抛弃的很远很远
    我何尝不避开它
    好长好长

    懦弱和勇敢的判断,不应仅仅看行为和后果,而应深入其生命选择的原因里面,找寻答案。

    1985年12月30日  周一
    近元旦,这几日学习难以沉下心来,班级的事忙忙活活,尤其涉及钱和荣誉,令我倍受冲击!从中也认识到在这一问题上人性的敏感和德性。
    每到年底,总爱理智地劝自己静下心来回顾一年的得失,但连续几个岁尾年首,自我心境始终苦多于甜、忧愁多于畅快,此次亦然!既然如此,唯求能真正看清自己,走出进退维谷境地,冀望来年此时的欢欣舒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30#
    发表于 2016-6-12 10:22:0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12 09:58
    应该是学医的缘故吧,反正当初在大学宿舍,不止一个同学翻看过我枕头旁的黑格尔《美学》,但没有一个想借 ...

    记住了,如果哪一天对黑格尔的《美学》感兴趣了,一定不绕着朱光潜先生家的“门槛”走,还有他老人家的那一系列书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6-6-12 15:34:55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9 19:20
    谢谢伊人轻舞君的心意和祝愿!

    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自然不会长久。其中有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根”和 ...

    先生所言的“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及自省,涉及层面很深。我想如果不是遇到特别之事,一般人很少自省,大都是得过且过。
    先生这般真性情,当然不会是沽名钓誉。就如您所讲,是您所受的教育和自身思想上的认知。您的行为令人钦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伊人轻舞 发表于 2016-6-12 15:34
    先生所言的“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及自省,涉及层面很深。我想如果不是遇到特别之事,一般人很少自省 ...

    说心里话,我对自己1987年之前的思想历程和行举,归咎于小学、初、高中的教育虚幻和我自己因自学而来的叛逆言行!大学毕业时,离开青岛前,我到当时曾经是济南学校宿舍的邻居家辞行,作为青岛优秀教师的阿姨问我:“你为何不到济南的大医院而到疗养院呢?”我当时回答:“为了离家近,照顾父母,以后没事时,钓个鱼、摸个虾,悠荡玩吧……”因为处于我毕业时的特殊社会环境下,邻居老师虽没有再说什么,但多年以后,她回济南和我父亲打听我工作情况,一定会十分失望的。

    我一直以来不隐瞒个人经历和一些不成熟的认识与看法,无论对错,亦无论受到好评或蔑视,因为,唯有我自己清楚,我本身不是一个性格张扬而信口雌黄的人,而毕业近三十年之后,仅就我自己喜欢的文学而言,其实我一直在关注国内外文艺作品动向,也从没有停止过“读书杂谈笔录”的方式,私下里胡评乱侃。有了网络后,我个人相关读习和点评文学作品的文字,已经总结在一本书《漫话其人其书》之中,但是,之所以敢于对古今中外,尤其一些名人大家的艺术作品,评头论足,究其根源和底气,确实就在这里的“大学日记”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09:2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6-13 09:56 编辑

    第三章一九八六年(大二大三)


    1986年1月1日 周三
    昨夜,同学聚餐,年末夜宵在酒醉的恍惚中溜去。此刻回想之境,少有开怀畅言,只有阴郁和忧思。又是一个理性与感情交搏,又说不清楚这一切为了什么。或许正因为什么都不是吧,一切不过如此而已!
    过去的一年。总之一言,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热情开始奔发欲放,在寻觅宣泄的客体,在要求实现自己,在寻求存在的价值。

    1986年1月4日 周六
    昨日一梦,几日来思虑纷繁,心理真得走了样,说不出的味道,最令人无所适从。
    昨晚,看张曼菱小说《北国之春》。那种大学生活的氛围,使我心情激动并产生同鸣。虽说人们或许都能从此作品中,体会并向往那种热情的生活。但我不仅仅是向往就够了,我要实现那种紧张而向上的生活。是的,人生几何?这种静止窒息样的生活,自己不去打破,靠他人又能有何意义呢?世界不过是人们的幻想和错觉罢了,又有什么真实和虚假之区别呢?现今,法律不足以保障个人生命,生活不允许有个人私欲,作为个体的一个人,自己不去拼搏,生活终将千篇一律。

    1986年1月6日 周一 晴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若一个人总感到忧郁、苦恼和寂寞。这是因为他徘徊在生活之前,尚没有勇气或是没有觅得方法走进生活之中。真正的生活是头脑和身心的使用与劳作。一个人置身这样生活中,且不言其是否有伟大的作为,但其精神实感是充实的,是不会有无聊感的忧伤和苦恼的,虽然在他平静的时候,也可能叹息或质疑已失去时间里自己作为的价值和意义。

    1986年1月10日 周五
    又值考试复习,生活中每个人又都紧张起来,但也显得烦躁和不愉快。若不是因为生性顾虑多思和心境奇特,原本应和他们一样。

    1986年1月12日 周日
    打算去上海,已经很久了。为此举,前后做了许多准备,既有钱、人和事情上的布置,更多的是为自己预设下了许多不得不去的理由因素。我一直不愿在日记中记下这事,因为总觉得这样会使自己失去前行的勇气。之所以这样讲,是自己最清楚这种出游的欲望,存在一种不可名状的意境。我不断从旁观者的角度以及自我内心感觉和头脑认识上,来分析和解释此举的可能后果和原因。然而,得出的新想法和新认识,可谓多矣!
    没有耐心就没有生活的勇气。生活之中,恼人的人和事情,随处可见,若见之即恼恨在心,非情绪暴躁,则会精神错乱。而这两者,对自己和周围生活,都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今生活中,虽知道自我内心 涌动着一种像是无法按耐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既源于自我对生活中的愚昧、无知、虚伪和鄙陋的愤恨,也源于面对社会现象自己却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痛心疾首。然而,眼下生活,却又不得不按耐住这种情感,还要表现出同大家一样的熟视无睹,或脸面上总挂着一种种失意的忧伤罢了。是的,我清楚现实生活若都像文学书籍中一样直率地表达自我大喜大悲的心情,不仅荒唐,而且早就不再是现代人的文明表现了。
    一个人不能只借助少数人的同情和理解,来安息自我灵魂的不平静。若这种不平静,仅通过少数人的理解和同情或赞誉,既能安息下来。那么,这样的心灵一定是平庸和通俗的。其不平静的事情,最可能是人人虽不完全形同,但会是相似的力不从心或运气不佳带来的忧伤而已。我确信自己不只是为了此种忧苦和悲伤,而心情极不平静的。虽然,我自己对此种心情的原因,在根本上也似明非明。但吾深知此时放假即刻回家,对改变这份心情,必定毫无益处。自然,真正科学(也就是有效的)解除这一痛楚的办法,在于系统学习掌握知识,逐步提高自身能力。不过,从我自我直觉上,或许有更早更及时的办法,引导自己走向正途。
    一个人在一生中,别人只能给你指点迷津,要登堂入室全要靠个人奋斗。不承认这一点无异于无知,而无知是使人固执、盲从、虚伪、偏信等劣根的本质。

    1986年1月13日 周一
    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就在于拯救人的灵魂。即便通过自身努力可以从某一种途径解救许多人摆脱苦境,但如若真正实现自我意识中的那种完美境地,我担心这种努力将是徒劳的。这样说出来,似乎十分消极。不过,也就是这份顾虑,反而让我觉得更应该做些现实性的事情,起码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一种理想存在过,并有其完美性。
    一年悄悄地过去,一年悄悄地进来;一年不知怎样过去的,又一年不知怎样过来。一月“三九”之际的青岛,却依旧微寒。从杂志到广播,近来宣传和倡导的东西确乎才走向正规,开始面对现今社会上存在于人们身边的一些不良现象和弊端问题。社会环境愈是如此,内心愈发感到形势逼人的压力。说实话,有一种急于打破某种定格,让激情迸发、宣泄的景观,但这不合传统,更不符合实际。人不可能脱离现实,更不会没有限制的任由恣意妄行。因为,生活存在差别,尤其存在着“正义与非正义”“公与私”的差别。在这种思绪跳跃中,突然想到战争时期的人们,似乎一下子理解了何以战争状态下导致人性中邪恶、残暴和凶狠的暴虐横行。现时节,人们不能放松对悲惨过去的声讨,亦不能停止对和平需要的宣传和教育,尤其不能低估社会弊端和不良倾向给予生活中人们所造成的心理变态和挫折情绪。若像这样一种心理情绪得不到社会的正确引导,必将引发民众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社会中歧视现象的存在,受危害的往往是大家(社会)而不是某一个人。
    近来,时常认识到自己的怯懦和短处,自警要坚定,更要保持沉着和稳重。

    我从不无故地流泪
    我从不无故地悲伤
    我何曾为自己流泪
    我何曾为自己忧伤
    我生活中一切抑郁和快乐
    都是为了现实为了你
    生活中
    我经常地问自己
    这一切是否源于自私
    若如此
    更应该懂得怜惜自己
    苦心经营唯我的舒适和安逸
    何须忧虑身外的落没及腐蚀
    上帝啊!是否有先知
    告诉我
    将来有多少联系到过去

    1986年1月16日 周四
    晨,英语考试。不少同学为考试失望而苦闷,吾对之报以冷漠态度。
    日与同学交谈,期间感到自己不能一味消沉、放任自流。而今社会,观同代人模样,深感一个人要慎重择友,时势造就人才,环境培养人的性情。
    晚,独自漫步海滨,思虑近来许多悲观、消沉的念头。想象父母养育的辛苦及其盼儿成才的殷切,联想世道伦理,责备自己不该拘于个人悲欢,应顾及和怜惜亲人的感受。
    从近几年与同学、朋友交往中,略能认识到,一个人无论自以为认识或分析问题有多么深刻,都不要奢想一呼百应或赢得对方热情的相应和赞誉。这里面如同黑格尔就文学诗歌创作效果而说的话一样:“只有相应的心灵才能产生共鸣,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这种心灵的。”如此客观现实,对于作家以及教育家、思想家来说,都将是十分残酷。所以,必须先在正视这种现实下,去研究人之共性,选择合适方式以达教育之目的。

    1986年1月17日 周五
    人生就是跨门槛,一个接着一个。有的是不得不遇的,有的则是自找的。何谓生活的强者?真正的强者就是跨过一个门槛后,仍有勇气跨过下一个。
    生活的幸福是来自辛苦的。虽然人们常常怨恨,并怀疑忍耐许多痛苦是否值得。但是,如果你已经感到某种痛苦,而且这一痛苦绝非是虚无玄空的。那么,你所怀疑的“忍耐着痛苦的价值”,就在这种忍耐下去之中,假如你放弃了这种忍耐,半途而废,那才是真正毫无价值的痛楚。如果一个人反复思量自己内心生活,若其中确实存在痛楚之感,我想这样一个人最好能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否则绝望、万念俱毁之精神上折磨,将会缠绕其一生。

    1986年1月20日 周一
    上午,考完生理,若不是去上海,此心神早已飞回家中。午间整理过去的几封信,从中看到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较以前的明确,确乎心理渐进成熟。
    本学期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生活,印象十分模糊。近几日,复习中才发现平日学习不得法。本学期主要是连续的球赛,把生活冲淡了许多。虽说内心痛楚尤甚,但其中的因由,难以溢于言表。生活要调节,不能只是忍耐。

    1986年1月21日 周二
    昨日大寒,今日天气明显转冷。
    命运多舛大概是没有时代局限的。过去小学、中学都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理想氛围中,哪会想到现今还能遇到过去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悲悯惆怅、愤懑抑郁呢?
    近来,愈发感受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对于18到30岁尚未定型的青年来说,若没有坚强的自我克制力和调节能力,生活一帆风顺还好,少有波折仅是自尊心、耻辱感,便可以毁人于一念之差。
    今日,与宿舍同学争吵,期间同学反复说“这是自己的性格”,似乎“自己的性格”就是自己所作所为的保护伞,可以用此来原谅自己,并说服别人。大概这又是社会倡导“个性”理念,而被人们曲解所致。“个性”凡存在,并非都要坚守不移,若人的个性不能使周围人们得益,不能使个人得益于环境,或说个人得益的只是一种变态、丑陋的窃喜和自满,社会则要蔑视并抛弃这种“个性”。

    1986年1月22日 周三
    凡事都有个开头和结尾。人生中许多事情自己也不清楚是怎样开始的,弄不清楚那一切如何闯入了生活,搅拌着生活。如同开始一样,事情的结尾,也经常是令人漠然、不可禁止的。许多事的结束,往往超出之前的自我盘算和想象,一种结局经常就在人的有意和无意之间,似乎置身环境转变前的本能反应促成的。
    人类历史上名垂千古的事业,无外乎政治、科学和艺术等,在其事业中成名的人们,灵活、机智的头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面对事实现象的应急能力。其能力包含广泛内容,既有果断的判断和勇敢的选择,还有与脆弱情感的交搏。
    昨晚,想到一个作家必须具备能够用平静的心,去书写不平静事情的能力。其实,现实生活面前,一个有知有识的人,若说其有能力,应在于能够用平静的心来应对不平静的现实。
    近来,忧苦心境和思维活跃,让我愈发相信这样一种事实。在这一年龄段的年轻人,如果不能大胆地借助此季的热情和意气到社会中创造现象,并在人们都因怯懦而不敢为或无力作为的事业面前,拿出自己的思考结果或实践行动,无论此一时之举成败得失如何,都会是其将来成功任何事业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在这一时期,源于世俗的力量和人性的脆弱,不敢行动起来,也就必将泯灭于芸芸众生之中,默默老去。
    平庸,对于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来说,是多么可怕啊!尤其处在并不完美的生活现实中,此感尤甚。

    1986年1月27日 周日
    昨日下午三时,乘客轮往上海。
    人对陌生事物都有畏惧感,一旦认识他,一切却变得又会那么自然而行动自如了。同舱多为海军,言谈话语,使吾前日认识得以加深。
    生化考后,生活无所事事,让我不能忍耐。人群如同流云,一会儿聚集一会儿各奔东西。人之感情实在太脆弱,为何总要为分离而时常惆怅不已呢?人的生性或许安于宁静、舒适而惧怕变故使然,即使这样的变故能够带来真正令人畅快的知识和经验,仍然会迟疑犹豫、怯于前行。
    一个人行走于社会之中与在家庭或学校里面有着迥异的差距,若用言语描述这里面的差距,非一言所能概括。此种差异,却非常容易察觉,只要置身稠人广坐之间,直觉即可告知。

    1986年1月30日 周四
    到上海已三日,现实总是超乎想象的。上海没有来到之前,虽非童年臆想般辉煌,然总是对其充满热望至极。住此三日,南京路、鲁迅公园、黄浦江……亦不过如此。车多人杂,乱脏不堪,于此地人员交往之间,让我确信“世界是由普通人组成的”。

    1986年2月2日 周日
    无论去上海旅程中还是于家里,或许学校生活整日沉闷封闭的缘故,离开校门后,便乐于分析思考遇到的事情,总喜好探其本质、挖其内涵。虽然现实生活中,迷糊而不明白的东西往往更具吸引力,也更让人感到压力和痛苦,但我自己不知怎的非要弄清楚这一切,否则不肯罢休!虽然这种探究过程,并不是那么痛快、明朗和舒心。不过,也只有这样,在感情上才觉得没有欺骗自己,进而有一份格外的快乐和欢畅。

    1986年2月3日 周一
    离开学校一星期,来去东西南北,事实上既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实现什么,反而在自我感觉上,以为收获颇丰。这一过程中,若说有什么收获,只能是认清了一个事实罢了。由此,警觉自己:不要冒进、急躁,要沉着、机智,求有效。

    1986年2月4日 周二
    入夜,读《一个女大学生的足迹》。期间,联想自己。
    月初,给朋友复信,不知觉间一夜而去。此为一生中第一次通宵达旦,也是第一次写信中真实地分析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坦言对往昔理想和信念的动摇,或说犹豫不决。

    我虽不是草草地与你分开
    我亦不是草草地决断未来
    生活如此这般温柔
    脉脉情怀
    鞭挞我的怯懦
    壮阔我的胸怀
    告诉了我
    现实中的“美”
    真的无处不在

    眼下观人思己,想到报医学院的内因。中学时,很是赏识班级成绩优异者,而自己每每不能专心致志,总感到力不从心。毕业高考时,想到医学与中学知识联系松散,臆年在大学中学习上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满意的功课成绩。然而,大学过去的一年半载中,成绩惨淡且心寒,虽有无限开脱理由,依然无法安抚自我忧患和内心顾虑!所以,未来当以稳进自勉之。

    1986年2月6日 周四 晴
    回家后这段时间,渐渐发现自己性格脾性中善于寻找寄托,心中有事总爱倾诉或者用活动来减缓郁闷的苦楚。是啊!我始终以为天无绝人之路,事在人为,人世间非个人能力所作为的事情很多,也不能不承认许多美好的东西,终将得不到品尝,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寻觅美好事物的理想,更应该明确并让自己确信这些事实后,进而在追求路途上能够于失败和挫折中,保持住一种执着前行的热情和信心,不能因悲观失望,而消沉和堕落!
    人能做一件坏事,就能做第二件,堕落一步,就可能身败名裂。正如那话所言:原谅自己是堕落的开始。
    能够“自然伪装”是成熟的开始,但不要把这“伪装”二字理解的那么通俗、低级。对于理解这话真正含义的人来说,它是刺耳的,同时又不能不承认“现实并不完美”。

    1986年2月9日 周日 年初一
    昨夜,在喧嚣中度过。今日,依然是年复一年类似或相同的拜年。生活就是这样,外观如同这“过年”一样,日复一日。然而,对某一个人来讲,在这种平淡的重复和自然界不甚明显的进化变迁之中,可否都能有所启迪和教诲?是否都能循序渐进的达到理想彼岸呢?

    1986年2月10日 周一 晨雪
    瑞雪兆丰年。今年可能将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近年来,唯有今年我出去拜访同学、朋友格外的少。虽有意无意地闷在家里,其中确实有许多新的认识和明见。
    此次回济南,同学中恋爱婚姻问题提到桌面上来。人们虽心领神会此种思虑早已缠绵心扉,只是对多数人而言,真正明智的像成人般地思虑这事,也不全是事实。
    异性相处之间,难免产生爱的激情和恋的温柔,以此为基础,也可以建立家庭。然而,真正幸福美满,并能够保持永久热情欢乐之情趣的家庭生活,是不能仅仅建立在如此基础上的,还需要爱情的双方,在生活认识上的一致和相知。这里的“一致和相知”,包含广泛的内容,既有感情温柔,也有理智督促,更有一种双方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心灵沟通和身心依恋。而这后一种可能是微妙朦胧地迷溺于一生而不知何物的东西。总之,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幸福不是秋末草芥,欲觅即得。这里面的需要爱的双方各自思考、求知和养性修行,也需要自然机遇和有意追求。

    1986年2月15日 周六

    生活
    时常让我产生梦幻
    而我生性不满足她的虚幻
    虽不是过激生硬的强求
    却又是实在沉稳
    执着地把她逢迎
    哪怕最后一场空
    这追求的充实
    早已超越了无聊的苦境

    1986年2月17日 周一 雪
    信发出去了,这一切并不比高考前夕的日子好过。昨夜和父亲交谈中,给我莫大的安慰和舒畅。是啊!还有什么比理解和信任更加可贵。
    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快乐的。过去,吾之所以优柔寡断,在于担心自己意气用事、幼稚、不够理智。通过和父亲的交流,也在进一步反省过去自己对现实和理想的认识。
    生活无须过于固执,想那日读林淑华的《生死恋》,凭心而论,吾不以他们的抉择为最佳途径。生死离别终可悲,人不能为一份单纯的情感,而毁掉一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一生与社会联系起来并贡献于社会,才知道何为真正的幸福,也才能有真正的幸福。

    1986年2月17日夜至18日清晨
    眼前放着一摞书,翻阅并思量着这些东西究竟能给我带来多少现实性帮助!
    晚得XX(大学同室同学)信,生活又将进入独立角色,在里面仅是个玩偶而已。

    1986年2月23日 周日 正月十五
    晨达青岛,午后得友信,暮观两场电影。得益于《幸福的黄手绢》。

    1986年2月25日 周三

    上帝啊
    我梦想寄托的主
    难道你就这样嘲弄
    虔诚的心灵
    春天啊
    曾给我灵感和美梦
    让我溺息在你的怀抱吧
    永脱那悲楚的苦境
    为什么
    你给我敏感和热情
    又让我受其折磨和苦痛
    蚕食我的时光和生命
    难道生活就真的不能存在挚诚和痴情
    难道事业成就只能赋予苦行僧
    基督啊
    你临终的喟叹
    不仅仅是悲观、绝望的失言
    却是对世间人性的睿智和明鉴
    上帝啊
    世界地道是你造成
    要不怎能这么奇特
    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降生
    基督啊
    你才是人中真正的精灵
    世界出自你手才可能没有伤感和悲情
    而今你是否伤悲于世的过去
    你若有灵
    照亮虔诚的足迹吧
    这路上奔搏着孤独、憔悴的生命

    《日记本》

    日记本
    你是我真正的爱情
    感情的温柔、理智的同情
    我怎能想把你扔入篝火
    现实难道还不够我痛苦
    备受折磨
    生活的理想美梦
    我隐着从不对你讲
    你默默赋予我勇气和力量
    生活的苦恼惆怅
    我放情地向你倾肠
    你悄悄伴我把泪儿流淌
    未来啊将是何等模样
    你虎眈眈又要用什么方式和我较量
    是光速还是缓久的磨痛
    我都将耐心将你欣赏

    1986年2月27日 周四
    新学拉丁文,课堂上同学们热情反应,可见出青年人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引出多少苦楚
    梦中
    又有多少幸福
    梦生又梦死
    梦痛苦、梦欢舒

    梦里啊
    有多少不只是荒唐
    梦里啊
    有多少是可歌可泣的理想
    为什么
    这一切只能在梦里幻想
    为什么
    生活不能像梦里一样
    活得舒畅、死得悲壮

    《彷徨和期待》

    独自
    默默地在海边彷徨
    寻找
    冲破空寂的声响
    嚆矢啊
    你将发起于何方

    像海一样波澜而辽广

    似宇宙般肃穆而雄狂

    昨日晨,发信一封。课堂上,望着窗外上下翻飞的雪花,即兴提笔写下其句。

    《雪中情》

    雪花啊
    你为何这般自在飞扬
    难道
    你也嘲弄我
    折磨我的悲苦和忧伤

    雪花啊
    过去的你
    曾引我遨游时空和勾画理想
    而今这一切
    已经随水儿流淌

    雪儿啊
    你应该掩盖流水的踪影
    欺骗我世上没有无情
    你应该有一点儿同情
    仅这般
    我必将永记你的友情

    1986年3月1日 周六
    近日来,默读《犯罪心理学》和《普希金抒情诗选》。前者,可以从中认识和解释个人情感与周围事象的矛盾冲突;而后者,《恶魔》一诗不仅认识到诗人伟大之所在,也看到自我日常痛楚的根性,即歌德所说的“人类永恒的敌人是否定精神”的问题。是啊,这种“否定”精神于社会大的方面,就在否定性的破坏之中带来社会不断进步,但在人类个体身上,却经常会使青春年少时代对周围社会生活的幻想、热情和爱恋的心灵,逐渐在日常生活困扰之中备受“否定”精神的磨损,而失去光泽,失去了崇高的追求。

    1986年3月2日 周日 晴暖
    午后,观电影《少年犯》,其主题恰巧和寒假中同学议论以及目前所读书本相符合。晨,到济南老邻居张老师家,所谈论话题,也是针对而今青少年放纵、恣意行为的担心和忧虑。
    观察国内报纸、杂志中对于刑事案件的描绘和言论,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他们根本不能达到从心灵深处说服和教育青年人的目的,只是说一些人人皆可讲的大道理而已。眼下,从小学同学到熟悉的朋友,究其判刑入狱的事实,教训之惨痛,过去根本想象不到。然而,究竟为何一下子出来这么多问题呢?或许和现今青年人对人生目的、社会理想和爱情的纯真性心生疑惑与怀疑有很大关系。
    近月来,有苦难言,只有借助诗歌的形式倾诉而已。期间,翻阅国内几本小诗集以及同学写的小诗,若与普希金诗歌相互比较,普希金短诗的每一首也不只是在表达一个主题,即便就是一个意思的主题,也不是滞留在一个场景中,而是从自然景象、艺术联想和人物形象中牵扯到更多的东西,借以寄托自我奔涌的情思,尤为可贵的是,其语言表达出的往往是极富哲理性的内涵。
    近几日的沉思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歌者,要有表现的艺术舞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欣赏者,也才能启发教育更多的心灵。若不如此,而是随处引颈高歌者,则无论其歌唱的多么苍凉悲怆,得到的也仅仅是怜悯,更多的可能是轻蔑,而其人不过是“流浪艺人”而已。
    从近来生活创伤中,自我对语言艺术也有了新的启发和理解,在有些地方和时候,言语不可过多,要留有他人思虑和想象的余地。但是,在哲学思维当中,分析和阐述又绝不能含糊其辞,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上学期的政治经济学应是今后思想或言论中经常参考学习的范本。

    1986年3月3日 周一
    开学伊始,同学中表现出学习上的浮躁和散漫。人不容易完全摆脱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新学期功课学习要有所安排,争取英语有所长进。拉丁文达到记准、记牢,并要有分析地学习这种语言,从中探求欧洲语言的规律性。
    昨日XX(高中和补习班同学)来信,他说:“自己选择的路即使比他人指点的有更多坎坷和障碍,然而行走之上,也能感受到一种异样的幸福和欢畅。”

    1986年3月4日 周二晴
    暮,得交大的《新上院》,草阅几篇,联系多日来思虑,令我感情激发。
    而今社会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感慨、思虑和探索者不乏其人,亦有不少人投笔报纸、刊物,抒发胸中的忧郁和愤懑。然而,这一切读来只觉得不过是隔靴搔痒、捉襟见肘的空谈和空叹而已。从中透漏出来的真情实感,亦不过是源于信仰的朦胧和迷惑,也就是所谓的“信仰危机”。信仰是什么东西?对某一个人来说,只要你心悦诚服地相信它、依赖它,并把生活的热情或激情寄托在它上面,这种东西也就是信仰了。它既可以是意识形态上的,如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君主宪政等,也可以是宗教和某一个人或物件。从民众意愿和群体利益上,这种信仰的结果,应该是通过信仰的寄托,赋予信仰者勇气和力量,鼓动他们生存下去并从中求得生活上的愉快和幸福。总之一点,凡是信仰给予人们的一定应是人性情感的善良和纯正,绝不能是浮躁、虚妄和矫饰。
    看日本影片《日本的沉没》。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啊。权利、金钱、地位以及漂亮的脸蛋和服饰,挽救不了人们的宿命,唯有一种东西能够使人们摆脱毁灭前的恐惧和绝望,这就是人类情感,一份亲情、爱情和对于祖国、民族的爱心。这种情感可以让人们面对最凶恶无情、惨不忍睹的对手,而淡定自若、笑然而逝。我们平时为什么不能珍惜和追求这些宝贵的东西,难道非要等到那种时刻,才表现出人类均能有的勇气和胆量吗。
    晚散步,和XX(大学同级老乡)谈论读过《新上院》的感受。是啊,书中那种诚恳的话语、敏锐的才思,不难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共鸣。只是我自己觉得,那种强调和言论推行到社会上,不一定会出现有益的社会效果。虽说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待社会、对待社会上的青年人,也似乎无可厚非,但我深感这样是不负责任的。我不反对百家争鸣,只是直觉这样一些言论,应该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角度和面目出现,才能避免人们因缺乏分析和判断力,而带来的思想混乱和盲信盲从。交谈中,同学言:“中国而今的犯罪增多,是对外开放的代价,如同国外性解放带来了艾滋病一样。”我反对这种论调,尽管这是眼下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如若深究这种言论最终带来的社会恶果,或者一旦这样的犯罪出现在自己的家庭成员者身上,旁边如果有人用这样腔调来劝解,一定会受到痛斥。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个死结,人们还没有参透,没能认识到其严重性和对自身的危害。
    我虽然热衷哲学思考和探求,但在感情上讲,我自己更接近诗人气质,而不像哲学家的。

    1986年3月5日 周三 晴
    在理想、前途和爱情面前,犹豫、胆怯和退缩的时候,她的无情一击,到让我找回了我自己。仅这几日说笑言谈中,确实弄明白了许多问题。
    人待激励。生活中如果没有反复、没有磨痛而只有平淡、清静的度日如年,此人终将一生平庸而老朽。
    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木前头万木春。人生不能停滞不前,前进意味着新生,退却将是万丈深渊,或就是停滞不进的腐朽而已。对于无知者而言,停滞和退步与否,都无所谓惊悸或担心,唯有知识的头脑和所谓的思想者,才清楚这样一种状态意味着生命的绝望和腐烂。
    班干部调整,下马之势已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年来,生活之路尽管一直不顺畅,从中反而发现这个样子特别利于我自己提高思想认识和思考能力。
    英文版《音乐之声》看过数遍,今晚观之,得到许多新的认识和明见。

    等待
    原本应是寂寞无语的
    而我则谈笑嬉戏
    失恋
    本应该悲痛欲绝的
    而我却意气昂扬
    更加自由自在

    这几日思想纷杂,许多问题的应答和解说,只是零星记在本子上。这一举止给我一启发,一个人要善于捕捉思考之中的智慧火花,及时记下了,对自己是鼓励,也是未来解决问题的参考。

    1986年3月6日 周四晴
    回校仅仅才两个星期,我似乎感觉想过了一年。这几日沉思热想,似有茅塞顿开的敞亮。虽说不清楚是幸福还是痛楚,总之结论就是需要自己不能停滞、要奋进!
    给高中同学回信,言他之固执,源于一直以来学习和生活的顺达,而我之固执,却是因为生活和学习上一直不如意。

    1986年3月9日 周日
    上午,游浮山。行进松树山石之下,不知如何登上山头。数人徘徊逡巡,愤慨前途渺茫。会当临绝顶,回首探望,上山之途径,虽弯曲,且清晰。人生之境界,何尝不也如此。见浮山南麓,南海康公之墓,污迹斑驳,落寞萧条。遥想康公青春之际,浩然正气,威震四方,天下志士仁人,无不感奋公之光明思想,然“大同”宏图,失却客观。反观今日之人,不求事理,妄存虚名,实为效颦之举耳。

    1986年3月10日 周一

    第一次
    头脑这样清晰
    第一回
    勇气如此理智
    生活啊
    我要去弄清楚
    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无知

    今天同学送我一言:“静坐多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立即给他加了一个横批:“无所作为。”其实,何言“无所作为”,准确应为“明哲保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08:28:30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3月11日 周二
    人不能只是独自埋头思考,尤其不能这样去对待与别人交流的东西,如:信件、短文。因为这样容易固锁在自我的狭隘里面,会使你的语言和文字都失去社会性,而成为不合情理的字词排列。

    1986年3月12日 周三

    轻轻地投进邮箱
    消去了多时的苦闷和惆怅
    你将带来什么
    我都将耐心仔细品尝
    或许毫无灵犀
    仅是我自己的一枕黄粱

    1986年3月13日 周四
    前日,苦思不解之时,功课学习也不能安心,忽得一认识:
    一个人有两个自己,一个精神的个人,一个行动的自己。这两个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打架,相互否定,互相羁绊。一个人掌握的真理性知识愈多,其精神的个人愈发占居上风。因为,行动的个人具有更多人的天性,软弱且自私。而精神的个人,更多地追求理想的完美性。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做的就是努力让这两者怎样调和、统一起来,而不是被外部事物所牵引,一味盲目追求像权利、金钱和荣誉样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努力把两个自我和谐起来,灵魂才能安适,才能有更多精力应用于与理想相关联的社会工作。这里面或许可以解释历史上为何“大器晚成”的因由。
    回头看自己过去的路途,确实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而来。偶翻阅练习本,见上面去上海前后,臆作得小诗,禁不住感慨:人不逻辑,但经过观察体验,人真的有一种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灵感。但是,这样的灵感,不会产生于无所学、无所思、无所感受的头脑和意识里面,它是知识存储头脑转化为智慧的结果。如果这一结论能被科学所证实,可转化为人们大胆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甚至说,这种认识能使人们少些无知而来的迷妄和迟疑,多些知识而来的勇气和自信心,进而能够使他们永葆青春热情,去追求知识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独立船头
    望沧海之无穷
    借问飞鸟欲何往
    如此行舟
    万事皆无头

    《等待》

    等待
    我已失去了耐心
    等待
    我已没有了沉稳的自信
    我要摇起橹
    奔向苍茫
    去弄清人生前途
    到底是些什么名堂
    那怕是死是亡
    不撕裂这紧裹的帷幕
    又怎能知世界的博大
    人的无限力量

    1986年3月14日 周五
    与XX(大学同宿舍者)交谈。自觉思想认识中间有许多东西飘忽不定,因此需要更系统的学习。过去确实多凭直觉来观察周围事理,并从中获得举止言行的信心和观念。
    教育和宣传的目的,应在于客观理智地帮助人们分析生活中的不足和缺陷,而不能遮掩其中的弊端来自欺欺人。任何程度的自欺欺人,都是玩火自焚,当事者必须慎重对待之。
    教育和宣传的目的,更不应该是让人们都发展成一个摸样,而是让人们正确认识现实的真实性,恰到好处或近似完美地找到自我的处境。这里面虽说有许多不可能因素存在,但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教育和宣传就有可能近乎完美地实现社会理想的一种稳态。
    人不缺乏创意,缺乏的是创意的施行。而创意实施的勇气和信心,不能出自鲁莽和愚妄,更应是知识和能力的督促。
    人与人之间并非在于能否成为天才、通才或奇才上可能性的大小难题,而是遗传因素使性格上以及社会因素使其素质上产生的差别问题。这种差别,往往使人们产生自卑或傲慢。其实,人们一旦明了这种差异的可塑性及其特长,就能使心灵和心态转化为自我生活完美之境界的追求和品尝。这里面能够使人们醒悟的手段,唯有教育和宣传可以做得到;另外,就是要有许多言传身教的人,形影于现实生活中,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大学生,知识分子最应成为这样一种身先士卒的人。

    1986年3月15日 周六
    几日来并非为能否成功而虑,只是一旦落入其境,当以何为?
    宣传教育的目的应着眼于社会,要想切中社会时弊,必须要有深刻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书写者应注意保持心灵的纯真和智慧的崇高性。总觉得这样一种论调,为什么不是来自国内传统的观念而是西方美学或日俄教育观呢?
    马克思言:谁要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向那个方向扑去。
    晚观《大独裁者》,班级组织,中途回宿舍,翻阅《美学》。从该书中,看到夹着的一片过去的读后感,抄录如下:
    追求高尚精神的生活,若与现实不合拍,即便这种“不合”原本真正有益于公众的利益,但只要其与现实“不合”,就会受人们的质疑,认为是一种抽象的意愿,从而失去了对它追求的热心。中国十年内乱,极大地影响了青年人追求崇高精神的信念,反而鬼使神差地增强了国人对于崇高理想追求的怀疑和否定;同时,却又使他们并非愉快地拘泥和徘徊在“狭隘私利”的生活门前。

    1986年3月14日 周五
    上午,中山路购物,静坐栈桥旁,观来往人影,得一认识:人生如爬山,若要攀高峰,必须要走更加陡峭崎岖的道路,一旦走入最为艰难的悬崖峭壁之上,越是进步越是艰难,这里的难易是以生死而论的,若说死是乐境,那么,此种时刻真是再简单容易不过了。
    午,读马卡连科《教育诗》。

    1986年3月18日 周二晨雪
    晨,惊悉朱光潜先生逝世。想自读黑格尔《美学》,承蒙先生深入浅出的解释,感受多少世间奇景美句。一直为先生做学问之朴实,为国人思想文化发展之良苦用心,而敬佩,而仰慕,而感恩。
    午和丁鲁生老师交谈目前事情的前因后果。老师所虑,直指目前社会各种条条框框的禁锢,而我之情节,事已至此,不得不为之。

    1986年3月25日 周二
    阅《神曲:天堂篇》,但丁不仅是大胆地将帝王将相,尤其是他们中间那种虚伪、残暴、卑劣和邪恶的精神置于地狱遭受鞭挞,而且把人类中间的那种纯洁美好的情感和德行上升至天堂,得到尊崇和敬仰。但丁的伟大是他给予人们一种信念,就是保持纯真善良的心智并追求知识的人是所向无敌的,而且受到了苍天神助。这样一些有所追求的人,无须旁观者吹捧或厚金的奉养,需要的只是拥有自我心灵上挣脱狭隘、卑鄙以及庸俗风气束缚后的畅快和幸福,及其由此流芳千古的功绩和荣耀。

    1986年3月26日 周三
    ……人们不要凭自己的判断
    没有经过金银两种钥匙的使用
    就把负担移到自己的肩上
    让他们相信一切变换都是蠢事
    除非那换下来的东西包含在换上的东西内
    犹如四包含在六内……摘自但丁《神曲:天堂篇》
    上述认识恰是一种发展的观点,也是发展中辩证否定的关系。所谓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在于权势阶级自我宣称和具体制度形式如何,根本上应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涵盖了以前社会制度中的优点。

    1986年3月29日 周六
    日记本不想再记了,过去这一阵子,待一切明了后重新开始。然而,今晚秦士德教授讲座,让我不得不重新提笔。
    关于特异功能,对我而言并不热衷。但是,对于当下流行的这一社会现象,却臆求探个究竟。正如我向秦教授提问的,这一切究竟是“人为”还是“先天”?尽管教授没有明说,但其言语还是意味着大多数认为的那样是“先天”为之,而我则不这样认为。
    回顾自我感受,尤其是过去曾有过预感、预知和遥感,我觉得一方面是前辈的生途遭遇和某些个性化特征转化为类似基因的片段一样代代相传;而另一方面,也是真正原因,还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环境对自我的影响,像是鼓励什么或限制什么等等灌输和熏陶,以及通过家庭环境和自身经历之中的一些因果关系样的炼就及思辨,使其人形成了一种相对而言准确性较高的判断能力或生存技巧。
    在秦教授举的例子之中,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即“信则灵”现象。这似乎有迷信一样的色 ,但客观地去看,自觉这里面确乎有一定道理。历史上,无数学者和文人,他们一生的成就,多数首先源于他们有自己的信念,也就是所谓的理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对于某一个人来讲,有的出自社会生活境遇,即所谓像“不小心一下子掉进去”或“仿佛被人推进去”的一样;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读书、学习和思考,或言受系统教育形成愿望后的不懈追求,即有人形容的是自己“一步步走进去”或“自觉自愿一下子跳进去”的。总之,在起步阶段,这些所谓的理想,对于上面两种类型的当事人而言,都一样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他们中间只有坚定自己的理想,历经艰难困苦而矢志不渝的人,才能梦想成真。这或许就是“信则灵”的本质所在了。
    “人贵有志”和“信则灵”这里面绝不是没有相关性的。客观与虚幻,唯物与唯心,也不是完全割裂并好不相连。而今,马列主义著述本身所阐述的许多问题是客观真理,然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者,则不乏机械而唯心且并非马列头脑的人。

    1986年4月4日 周五
    努力的一切略见曙光,此刻心情,反而显得犹豫和悲苦起来。前后思量,此次努力自己得以慰籍的只有事在人为,而没有去自欺欺人。在姐姐信中,见父亲裁剪的报纸上,红笔画出的“轻则失本,燥则失君。”亦如同但丁所言:“没有金银钥匙的使用,任何调换都是愚蠢的……”
    临窗望远,仿佛身处泉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念父母之艰辛和姐姐之哀怜,思良师益友之关注,责己此刻怯懦之心。人生何求?不可失本逐末,但亦应去伪存真!

    1986年4月5日 周六
    下午,同学相约游八大关,共餐后,倾吐肺腑之言。其实,年轻人都有一股激情和自信,只是这一切不被他人理解和发现。
    而今社会的改观只能寄希望去发掘青年人的这股激情和热血,鼓励他们改造现实,去创建美好未来。

    1986年4月7日 周一
    近两日读《世界文学》和《外国文学欣赏》。
    下午课堂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作下篇舒怀。
    《忆游历下亭》
    湖水荡漾,泛舟其上,心轻意淡,欲舞欲唱。憩历下亭,见杜甫之咏叹:“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雄思豪气,顿生胸怀。易安之隽永,稼轩之慷慨,非源此乎?
    观而今世界,日盛日荣!若大中国,历史伟长,心雄而形穷!祖辈之功业,民族之尊容,莫非如此滞懈、殆尽乎!
      遥望历山,思舜创业之艰辛,助尔信心。男儿者,不怕力所不及,恐思之不齐。一人立世,不惧身死尸焚,悲国民涂遭辱凌!
      清风荷香,此思此情,与谁共畅?天理人情,其志其行,与谁共承?笑长天给我思,哭大地容我生。平平淡淡,孤苦伶俜。唯如此,自行自乐矣!

    这两日读外国文学,感觉编辑用若大篇幅介绍作者生平,其用心良苦,其主旨借此启发和引导国内青年,用于借鉴,敢于创新。

    1986年4月9日 周三
    晚与宿舍同学闲聊写诗的问题,说到思想、语言、行动的一致性,若明若暗。现实生活之中,一个人身体力行者,应是这三者的一致,也只有一致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一种幸福和快慰。而事实上,真正能够达到一致性的情况确实很少很少,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努力上的成因,也有客观存在的限制和影响。或许如此,才有“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学说。但是,生活中这种不一致性带给个性的折磨和痛楚,绝非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诗歌难道就因此而产生吗?肯定和否定都不难!确乎有更深刻的道理在这里面。
    不知为何?心情依然忐忑不安。并非为此事失败而忧虑,而是这份努力被一再拖延,而备受煎熬而痛苦。如果就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或直接轻蔑、率直的回敬,也就一了百了。如此似明似暗,无所适从,欲哭无泪,欲怒无所使!

    1986年4月10日 周四
    我此刻最为顾虑和恐惧的是如何在这过程中,让自己不走向歧途。用什么来引导自身呢?
    晚观电影《一次特殊行动》,有关打击刑事犯罪的问题。引起我入学前目睹集中打击犯罪的场景,并联想而今行为的起因。社会确实不是单纯划一,而是各色人等千奇百怪,若涉及犯罪问题,还是个人因素最为关键。一个人真正能够自始至终保持感情和行为冲动的纯真,其行为和处境一时的利弊得失,不会置人于死地的。

    1986年4月11日 周五
    下午,微生物实验,回来的路上,盘算着眼下牵肠挂肚的事情,大概有八九件了吧。而且每一件都够实在的。所以说其“实在”,是因为拿出来任何一个放到别的同学身上,都能琢磨半天了。想起来自己也挺奇怪的,太爱给自己过不去!然而,走到这一步又好像始终有什么科学依据支撑着,令吾欲罢不能!

    1986年4月12日 周六
    晚到张阿姨家(青岛某中学教师曾经济南家属院的邻居),谈自己打算和想法,老师的顾虑和见解,很容易理解,也是学校明言直说的问题。现实社会和现实中的个人是多么相仿啊,一条路不敢走也不敢正视,更不敢去尝试,但又渴望着将来有所改变。
    这几日和同学或老师交谈,担心、顾虑和怀疑的事情也都揭开了,内心虽然接受不了,但可以让我尽快静了下来。
    晚,得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神遇也,明天读之。

    1986年4月13日 周日
    几日来省悟,之所以成了如此性格,多源于固执青少年时的爱憎。有关这些爱憎内容,虽然不是 事事脑子里都清清楚楚,但又在实实在在地规范着自我的情绪和行为。由此,今后生活中,只要自我能够保持住过去根基,就不会失去自身。同样,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大力宣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品质,结合现代社会进步理念,求发展,求提高,才是正途。
    晚观连场电影《望乡》和《战地浪漫曲》,其中揭露和撩拨的是人的自然性情。人生于世,当克己以纯正善良,期间必须柔以明智和实际。中国而今,人们心理负担太重,无论先天还是后天的臆念和冲动,都一样顾虑重重,这一切均来自近代历史使然。

    1986年4月14日 周一
    不要草率行事,待头脑清醒、心情舒畅时,再去作为;不要空悲、空谈,相信他人做人做事的合理性,善于发现自身问题;敢于承认错误,突破自己,坚忍不拔,贵在坚持;不要怨天尤人,莫要患得患失……远见、勇气、自信,做好眼前工作。

    1986年4月15日 周二
    晚观电影《乱世佳人》,静思其中人生哲理。
    下午得家信,心中泛起难言的苦衷。

    1986年4月18日 周五
    思想使人产生热情,热情令人作文舒怀,人以文章得勇气和信心,文章因人而传播与增值。
    下午,开春季运动会。期间,于校图书室,重见《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已经不能完全指明我途,当广泛求索、求知。翻阅《无期徒刑》(澳大利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尤其对社会和人性挖掘至深,但就其社会影响而言,没有文学评论的引导,读者难免误入茫然之境。

    1986年4月20日 周日
    “官家何多怒?权势蒙洁心。”自古圣贤为何求清高而远离官权,原来如此。和官员打交道没有道理可讲,令人愤懑备受折磨!
    人生一世或许就不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你一旦拥有就会因此而去处心积虑,愈是自己心爱的事物,愈发担心失去,并为之担惊受怕,而且还会再进一步想方设法进行“保全”的努力;如果这种自我热衷的东西是权力,则是很危险的爱好,因为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帝王将相啊!所以,也就好理解社会上诸多的言不由衷、冠冕堂皇之姿态了。但是,一个人如果追求受到人们尊重,并谋求大家和公共环境的美满幸福,特别有权有势的人,由此出发点哪怕只做过一点小事,也可视为有所担当的一个大写的人了。
    有许多人的确不清楚如何登入仕途的,更不清楚自己如何成了过去自己轻蔑的官僚。有些人可能官身不由己,依旧保持过去的纯正洁白,但会痛心民众不理解或不信任。如果是这样的人,真希望不要再痛心了,多看些书,思考思考,凡事都有因由,也不难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记住一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直觉判断也最为公正,不要欺骗民众,一时的欺骗也能够得意得利,多时的欺骗则会令人丧命。民心不可欺,真理是无情的,人们可以原谅一个人,真理确乎没有那么多的同情和怜悯。

    1986年4月24日 周四
    重读《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言语间总感到作者太拘泥上帝的意志,忽视了人的客观性,似乎陷入了唯心的泥坑。
    别林斯基认为基督是人类完美的典范,我认为作为旁观者可以这样评价基督,但就人性的普遍性和实在性来说,基督是不完美的。就今日历史人物,真正完美的人物的确不少,但在众多人物之中,马克思应为出色的一位。完美的人物不单纯是向人们广播思想和真知,还要以自身为表率,使每个人热望追随你的足迹,乐于宣扬你的言论。因为,一个号召人们接受其所宣扬真理的人,其自身生活却是孤单、苍白、悲凉的,无论这里面有多少时代的局限性,现实的人们总是怯于追随你的行迹。
    中国历史上,人们崇尚的人物,有许多是合乎人类完美理想的,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若能容得这一切于一身,并呈现于世,则堪称完美的楷模了。但是,“治国、平天下”之道路,也是三六九等,不一雷同。其中完美者,即被人们视为“天才”,抛开其中“迷信”的唯天命论,而近乎成为类似“通才”的人物,也确实来自不易,但这一完美之人的客观性,或说可以不断再造重生的办法和途径,应该“折中”在“天才”和“通才”之间。
    在不长时间的阅读中,感到现今一些宣传,等同一种变相的宗教样麻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之所以成为人类理想社会,绝不是因为某一个人通过主观想象而得出的虚幻梦境,如同陶渊明幻想出一个桃花源一样。恰恰相反,近代凡自称科学、客观的东西,无一例外是合乎天理人情,是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社会之所以称其为社会,绝不会是玄妙的东西,而是这里面必须有人们真情实感的生活才行。社会如果不合乎民情民意,无论其冠以什么美好、华丽、理想的名字,都不保证其繁荣和稳定。
    在阅读别林斯基言语之间,他的一种认识颇令我诧异,确乎颇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即:宣传工具的普及,世界信息的流通,也使人类中的个人产生了怯懦感,不敢于公开宣称自我思想和认识,尤其是不敢于宣扬新奇的言论了。

    1986年4月12日 周六
    昨夜,一直如睡如醒,思考的结果,写一本佯狂之作《狂想录》,副标题“实话实说”。
    人或许都是“逼上梁山”的。就内心言,本不乐意做眼前选择,其中确实有人性怯懦在作怪。然而,为何自己还是落入此种境地呢?这里面或许又应了乔伊斯所宣扬的人性“光点”学说,一种执意让人们发现光点的可贵吧。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乃是艺术家的精神,但在踏入寻求艺术美感的征途之中,人们都不难发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有无数你过去见过名字而未曾谋面的人物,就在你行进路途道旁不时会出来和你论天说地、谈日聊月,而他们的音容笑貌,反而并不比那些肉体行走而精神已枯竭的麻木不仁者显得苍白、虚无和乏味。如若有谁能够体会到这种境界,并且从中总能品味人世间难以被束缚和阻挡的心神自由自在之舒畅时,请千万不要向其他人宣言:“你是一路笑着走入这种境界的。”因为,那必定是确凿无疑的“自欺欺人”啊!此种境地的人们务必应该清楚并谨慎:“失规”(脱落人生正常宿命轨道者…2015年元月注解)的坏兆头,总是隐身在“自欺欺人”的背后。真理只是同情孩子,从不原谅懦夫。
    ……当你津津乐道地读念着但丁《神曲》、荷马《伊利亚特》和莎士比亚杰出的诗篇时,你若不是摆出样子在那里骗人,而是真正心灵情感上发生了共鸣。即便这共鸣不是丝弦和谐的震颤……那么,朋友,你已经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了。真的,这不是虚情假意的恭维,而是真相的揭示。因为,你看人间事务的情感及其心底依然那样的纯真,你有一颗尚且没有麻木的灵魂,智慧光环还盘桓你的周身。朋友,去捕捉她吧,那可真是个好玩意儿!带上她,你会得到上升的力量。这力量让你遨游人间福地,自由来往于天神般的空间和时光。

    《气息》

    一缕馨香
    总绕匝在我的身旁
    四处寻觅
    却找不到来去的方向
    是你吗?我心爱的姑娘
    化作春风
    伴我把思念的泪水流淌

    1986年4月31日 周三
    生途多舛,对我而言不是夸大其词,虽好像亦步亦趋,完全因个人行为导致,但前两日在学校和今日归家,出现的问题还是令我茫然而不知所措。
    同学一语:“而今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改进)社会。”我之读书而形成的价值观,却是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创造的劳作之中。这一观念的树立和明确,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何样成就的关键之在。


    1986年5月1日 周四
    上午,陪同大学同学游趵突泉。午和晚,同学、朋友相处畅所欲言。

    1986年5月2日 周五
    如何才能克服怯懦之心?一是生途中,与自我克服各种困难时,要善于积累经验,同时也增强了自信;二是思想总结,尤其通过文字记述及其逻辑思辨。

    1986年5月4日 周日
    在家几日,受益匪浅。未曾料到,离别几个月,人们观念有如此大的变化,仿佛都在议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渴望社会风气的改观。
    听朋友畅言,社会变革不能寄望大家一呼百应、顺从追随,而是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得进取的信心和希望。
    今得一语:“社会对思考者是喜剧,对感觉者是悲剧。”如何理解?是一时还是一世。

    1986年5月5日 周一
    行走校园中,萌生一种落单、恐惧的心情,看来人性懦弱源于求生的欲望。
    对于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来说,闭门造车要比到生活中实践容易得多。
    晚,翻阅近段时间日记,感觉思路尚且清晰,为什么时至今日依然自我否定不止呢?其实,双方学校态度与其说是多思多虑,毋宁说是我自己引咎自责。

    1986年5月7日 周三
    对于学校的建议和阻挠,我决定退学探个究竟。旁人无法理解其中原委,我自己却因此沉静了下来!
    “解铃还需系令人”非如此无法解开一个死结。

    1986年5月13日 周二
    顺达上海两日,情况如此出乎意料。不过,细想仍为自找麻烦。离青岛前收到老师回信,其中“人往往是被别人打不到的,反而自己达到自己。”孔庆珊老师此语,仿如天籁之音。
    知识分子当下环境和地位,让我联想到徐志摩先生曾言:“悲观是社会的时髦,怀疑是知识分子的护照。”确乎在今天应改成为:“麻木是社会的时髦,懦弱是知识分子的护照。”

    1986年5月17日 周六
    回校事情处理还算顺利。此刻,回望其事过程,在其场景之中,自身真的陷入了执着狂的状态,或类似迫害狂的模样。的确,此段经历,使我对精神疾患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处于类似状态下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其气魄、思维和雄辩是任何人难以说服的,唯有客观事实可以令其沉静下来,唯有真正纯良坚定的信念,才能使其恢复常态而非坠入不能自拨的窘迫。

    1986年5月22日 周四
    一个人即便通过学习思考形成的认识,一旦口述,尤其是通过文字倾泻而出,其人也会立刻松懈下来,身心和思想在轻快和飘逸之间,反而会感觉格外空虚、失落和软弱起来,唯有再向更高领域进取,并用新的丰富而明确的认知充实自己,才能依此生存下去。
    近二日翻阅《反杜林论》,其中关于哲学、艺术和社会发展的讨论,特别是那样一种允许各抒己见,并打破权威辖制,或可以挣脱类似封建奴隶式听命精神的学术氛围和社会环境,亦是国内所必需。

    1986年5月23日 周五
    头脑空空,几近麻木。这几日功课学习,今日才真正听得进去,心情也畅快了不少。
    读苏联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索然无味,难以读下去。无论什么书,也不管讲什么,大概提笔之前,应该有如下考虑:1、读者层次;2、写作目的;3、情景交相呼应;4、自我明确的观点和态度。若仅是类似讲述,那么深层次的分析,则是另外的事情。
    国内的人们眼下都不愿意暴露自我观点和态度,一般均是通过引用政策文件来表明立场。这样与其说展示精明、乖巧,毋宁说表明刁钻、圆滑,而其根本实质还是不敢承担责任,而有的则可能就是头脑空空。对此,虽有抱怨、烦厌之意,却无辩驳、立论之理之力。一个人若要表现自我思想和认知,必须有理论或学说做旁证,即便如此,从根本上依然无法避免与人争执,并不得不进一步给予说明。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一个人一旦克服了怯懦之心,摆脱了自我否定和怀疑的羁绊,整个人儿立即焕然一新,变得聪明而勤快起来。之所以如此,正因为拥有了进取的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精神上的束缚呢?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要独立行事。在中国青年人中间,若能兴起一种独立出行的风尚,离开父母,到农村、到厂矿、到青山绿水中间,接触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人,努力去和他们交流、交涉、交谈,克服原本并不是特别难解难分的人情世故。这样在整个社会人群之中,于一种自然且融洽的相处之间,必定会形成并助长一个人自主、自由、自信的意识和勇气。像这样一种勇气,恰恰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而来的轻狂和蛮横,却又能从中懂得克制自己,从中认清了别人也看清楚了自己,尤其可贵的是只有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交往方法和模式,人们才能够真正懂得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原本是一种多么优美、高尚而不可缺少的东西啊。

    1986年5月25日 周日
    晨,父亲为前事而来,午后返回。此刻,忆朱自清先生《背影》之情形,怆然泪下!
    晚,复信四封,了却前时之事。人不悲不足以成佳文,悲从何来?寂寥情深也。悲苦之间,运笔如处子,慷慨涕落,文思如涌……

    1986年5月28日 周三
    环视周围,生活就是这样,有哭的,有笑的,有什么也不知道。翻阅《创造心理学》,从中可知宣扬生活哲学的理念,不能用繁琐、冗涩的语句去表现,而应使用庸常平实的语言加以概述。如此才能让更多人明了生活的意味,树立明确的价值观,理解生命真实的意义。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新,人生意义在于这种创新的劳动之中。”这一观念既不通俗也不平庸,而是社会进步和人生有所作为的本质所在。
    《追寻》

    我追寻我自己
    因为
    他是那般的天真稚气
    为了一丝薄情
    任凭伤心的泪儿流尽

    我追寻我自己
    因为
    他那样倔强毅力
    漠视冷热讥讽
    依旧沉静理智地思虑

    我追寻我自己
    因为
    他如此怜惜生命爱怜美丽
    即使自身形残浅陋
    依旧勤勉于真善美的寻觅

    追寻吧
    永远地追寻
    延续往昔的足迹
    把一切的烦恼惆怅疑虑
    踩在这歪歪斜斜的
    脚印里

    《父与子》

    为了我的孤僻
    您迢迢千里
    来把我慰藉
    虽仅是几小时
    相默无语
    一切的委屈恐惧
    全都化为无迹
    相别互道的“珍重”
    心酸的泪儿
    由我到您
    挥挥手相别的暗语
    我从中
    得到了进取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35#
    发表于 2016-6-14 18:50:46 | 只看该作者
      “只有接触人群场合多了,一个人才能看清楚自己作为社会一员所处在的社会位置和其生活环境的优劣。若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可以借此剖析自己,量力而行地去做一生所能做到最好的事情,或通过去创新,借以体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遇事时不固执,有错时敢于低头,不能不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办法。”虽然是几十年前的思想,也是可以收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36#
    发表于 2016-6-14 18:53:43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8 10:07
    1985年5月31日  周五
    青岛的天气日仍是老样子,清冷,时晴时阴。
    功课压得正紧,许多知识必须通过认真读 ...

    “生活之中,任何事情都无须害怕,有的只是去了解。”喜欢居里夫人的这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37#
    发表于 2016-6-14 19:12:54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12 10:19
    1985年10月7日 周五
    这学年伊始,和上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经常忆起高中生活:校园的活泼、教室的温馨以及 ...

    每到年底,总爱理智地劝自己静下心来回顾一年的得失,但连续几个岁尾年首,自我心境始终苦多于甜、忧愁多于畅快,此次亦然!既然如此,唯求能真正看清自己,走出进退维谷境地,冀望来年此时的欢欣舒畅!

    ——能看清自己便是最大的收获。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6-15 10:0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6-15 10:34 编辑

    1986年3月11日 周二
    人不能只是独自埋头思考,尤其不能这样去对待与别人交流的东西,如:信件、短文。因为,这样容易固锁在自我的狭隘里面,会使你的语言和文字都失去社会性,而成为不合社会情理的字词排列。

    1986年3月12日 周三

    轻轻地投进邮箱
    消去了多时的苦闷和惆怅
    你将带来什么
    我都将耐心仔细品尝
    或许毫无灵犀
    仅是我自己的一枕黄粱

    1986年3月13日 周四
    前日,苦思不解之时,功课学习也不能安心,忽得一认识:
    一个人有两个自己,一个精神的个人,一个行动的自己。这两个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打架,相互否定,互相羁绊。一个人掌握的真理性知识愈多,其精神的个人愈发占居上风。因为,行动的个人具有更多人的天性,软弱且自私。而精神的个人,更多地追求理想的完美性。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做的就是努力让这两者怎样调和、统一起来,而不是被外部事物所牵引,一味盲目追求像权利、金钱和荣誉样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努力把两个自我和谐起来,灵魂才能安适,才能有更多精力应用于与理想相关联的社会工作。这里面或许可以解释历史上为何“大器晚成”的因由。
    回头看自己过去的路途,确实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而来。偶翻阅练习本,见上面去上海前后,臆作得小诗,禁不住感慨:人不逻辑,但经过观察体验,人真的有一种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灵感。但是,这样的灵感,不会产生于无所学、无所思、无所感受的头脑和意识里面,它是知识存储头脑转化为智慧的结果。如果这一结论能被科学所证实,可转化为人们大胆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甚至说,这种认识能使人们少些无知而来的迷妄和迟疑,多些知识而来的勇气和自信心,进而能够使他们永葆青春热情,去追求知识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独立船头
    望沧海之无穷
    借问飞鸟欲何往
    如此行舟
    万事皆无头

    《等待》

    等待
    我已失去了耐心
    等待
    我已没有了沉稳的自信
    我要摇起橹
    奔向苍茫
    去弄清人生前途
    到底是些什么名堂
    那怕是死是亡
    不撕裂这紧裹的帷幕
    又怎能知世界的博大
    人的无限力量

    1986年3月14日 周五
    与XX(大学同宿舍者)交谈。自觉思想认识中间有许多东西飘忽不定,因此需要更系统的学习。过去确实多凭直觉来观察周围事理,并从中获得举止言行的信心和观念。
    教育和宣传的目的,应在于客观理智地帮助人们分析生活中的不足和缺陷,而不能遮掩其中的弊端来自欺欺人。任何程度的自欺欺人,都是玩火自焚,当事者必须慎重对待之。
    教育和宣传的目的,更不应该是让人们都发展成一个摸样,而是让人们正确认识现实的真实性,恰到好处或近似完美地找到自我的处境。这里面虽说有许多不可能因素存在,但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教育和宣传就有可能近乎完美地实现社会理想的一种稳态。
    人不缺乏创意,缺乏的是创意的施行。而创意实施的勇气和信心,不能出自鲁莽和愚妄,更应是知识和能力的督促。
    人与人之间并非在于能否成为天才、通才或奇才上可能性的大小难题,而是遗传因素使性格上以及社会因素使其素质上产生的差别问题。这种差别,往往使人们产生自卑或傲慢。其实,人们一旦明了这种差异的可塑性及其特长,就能使心灵和心态转化为自我生活完美之境界的追求和品尝。这里面能够使人们醒悟的手段,唯有教育和宣传可以做得到;另外,就是要有许多言传身教的人,形影于现实生活中,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大学生、知识分子最应成为这样一种身先士卒的人。

    1986年3月15日 周六
    几日来并非为能否成功而虑,只是一旦落入其境,当以何为?
    宣传教育的目的应着眼于社会,要想切中社会时弊,必须要有深刻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书写者应注意保持心灵的纯真和智慧的崇高性。总觉得这样一种论调,为什么不是来自国内传统的观念而是西方美学或日俄教育观呢?
    马克思言:谁要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向那个方向扑去。
    晚观《大独裁者》,班级组织,中途回宿舍,翻阅《美学》。从该书中,看到夹着的一片过去的读后感,抄录如下:
    追求高尚精神的生活,若与现实不合拍,即便这种“不合”原本真正有益于公众的利益,但只要其与现实“不合”,就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质疑,认为是一种抽象的意愿,从而失去了对它追求的热心。中国十年内乱,极大地影响了青年人追求崇高精神的信念,反而鬼使神差地增强了国人对于崇高理想追求的怀疑和否定;同时,却又使他们并非愉快地拘泥和徘徊在“狭隘私利”的生活门前。

    1986年3月14日 周五
    上午,中山路购物,静坐栈桥旁,观来往人影,得一认识:人生如爬山,若要攀高峰,必须要走更加陡峭崎岖的道路,一旦走入最为艰难的悬崖峭壁之上,越是进步越是艰难,这里的难易是以生死而论的,若说死是乐境,那么,此种时刻真是再简单容易不过了。
    午,读马卡连科《教育诗》。

    1986年3月18日 周二晨雪
    晨,惊悉朱光潜先生逝世。想自读黑格尔《美学》,承蒙先生深入浅出的解释,感受多少世间奇景美句。一直为先生做学问之朴实,为国人思想文化发展之良苦用心,而敬佩,而仰慕,而感恩。
    午和丁鲁生老师交谈目前事情的前因后果。老师所虑,直指目前社会各种条条框框的禁锢,而我之情节,事已至此,不得不为之。

    1986年3月25日 周二
    阅《神曲:天堂篇》,但丁不仅是大胆地将帝王将相,尤其是他们中间那种虚伪、残暴、卑劣和邪恶的精神置于地狱遭受鞭挞,而且把人类中间的那种纯洁美好的情感和德行上升至天堂,在那儿得到尊崇和敬仰。但丁的伟大是他给予人们一种信念,这就是凡保持纯真善良的心智并追求知识的人是所向无敌的,而且还会受到了苍天神助。这样一些有所追求的人,无须旁观者吹捧或厚金的奉养,需要的只是拥有自我心灵上挣脱狭隘、卑鄙以及庸俗风气束缚后的畅快和幸福,并将获得由此流芳千古的功绩和荣耀。

    1986年3月26日 周三
    ……人们不要凭自己的判断
    没有经过金银两种钥匙的使用
    就把负担移到自己的肩上
    让他们相信一切变换都是蠢事
    除非那换下来的东西包含在换上的东西内
    犹如四包含在六内……摘自但丁《神曲:天堂篇》
    上述认识恰是一种发展的观点,也是发展中辩证否定的关系。所谓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在于权势阶级自我宣称及其具体制度形式如何,根本上应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涵盖了以前社会制度中的优点。

    1986年3月29日 周六
    日记本不想再记了,过去这一阵子,待一切明了后重新开始。然而,今晚秦士德教授讲座,让我不得不重新提笔。
    关于特异功能,对我而言并不热衷。但是,对于当下流行的这一社会现象,一直以来臆求探个究竟。正如我向秦教授提问的,这一切究竟是“人为”还是“先天”?尽管教授没有明说,但其言语还是意味着大多数认为的那样是“先天”为之,而我则不这样认为。
    回顾自我感受,尤其是过去曾有过预感、预知和遥感,我觉得一方面是前辈的生途遭遇和某些个性特征转化为类似基因的片断一样代代相传;而另一方面,也是真正原因,还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环境对其影响,像是鼓励什么或限制什么等等灌输和熏陶,以及通过家庭环境和自身经历之中因果关系一样的炼就及思辨,使其人形成了一种相对而言准确性较高的判断能力或生存技巧。
    在秦教授举的例子之中,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即“信则灵”现象。这似乎有迷信一样的色 ,但客观地去看,自觉这里面确乎有一定道理。历史上,无数的学者和文人,他们一生的成就,多数首先源于他们有自己的信念,也就是所谓的理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对于某一个人来讲,有的出自社会生活境遇,即所谓像“不小心一下子掉进去”或“仿佛被人推进去”的一样;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读书、学习和思考,或言受系统教育形成愿望后的不懈追求,即有人形容的是“自己一步步走进去”或“自觉自愿一下子跳进去”的。总之,在起步阶段,这些所谓的理想,对于上面两种类型的当事人而言,都一样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他们中间只有坚定自己的理想,历经艰难困苦而矢志不渝的人,才能梦想成真。这或许就是“信则灵”的本质所在了。
    “人贵有志”和“信则灵”这里面绝不是没有相关性的。客观与虚幻,唯物与唯心,也不是完全割裂并好不相连。而今,马列主义著述本身所阐述的许多问题是客观真理,然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者,则不乏机械而唯心且并非马列头脑的人。

    1986年4月4日 周五
    努力的一切略见曙光,此刻心情,反而显得犹豫和悲苦起来。前后思量,此次努力自己得以慰籍的只有事在人为,而没有去自欺欺人。在姐姐信中,见父亲裁剪的报纸上,红笔画出的“轻则失本,燥则失君。”亦如同但丁所言:“没有金银钥匙的使用,任何调换都是愚蠢的……”
    临窗望远,仿佛身处泉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念父母之艰辛和姐姐之哀怜,思良师益友之关注,责己此刻怯懦之心。人生何求?不可失本逐末,但亦应去伪存真!

    1986年4月5日 周六
    下午,同学相约游八大关,共餐后,倾吐肺腑之言。其实,年轻人都有一股激情和自信,只是这一切不被他人理解和发现。
    而今社会的改观只能寄希望去发掘青年人的这股激情和热血,鼓励他们改造现实,去创建美好未来。

    1986年4月7日 周一
    近两日读《世界文学》和《外国文学欣赏》。
    下午课堂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作下篇舒怀。
    《忆游历下亭》
    湖水荡漾,泛舟其上,心轻意淡,欲舞欲唱。憩历下亭,见杜甫之咏叹:“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雄思豪气,顿生胸怀。易安之隽永,稼轩之慷慨,非源此乎?
    观而今世界,日盛日荣!若大中国,历史伟长,心雄而形穷!祖辈之功业,民族之尊容,莫非如此滞懈、殆尽乎!
    遥望历山,思舜创业之艰辛,助尔信心。男儿者,不怕力所不及,恐思之不齐。一人立世,不惧身死尸焚,悲国民涂遭辱凌!
    清风荷香,此思此情,与谁共畅?天理人情,其志其行,与谁共承?笑长天给我思,哭大地容我生。平平淡淡,孤苦伶俜。唯如此,自行自乐矣!

    这两日读外国文学,感觉编辑用若大篇幅介绍作者生平,其用心良苦,其主旨借此启发和引导国内青年,用于借鉴,敢于创新。

    1986年4月9日 周三
    晚与宿舍同学闲聊写诗的问题,说到思想、语言、行动的一致性,若明若暗。现实生活之中,一个人身体力行者,应是这三者的一致,也只有一致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一种幸福和快慰。而事实上,真正能够达到一致性的情况确实很少很少,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努力上的成因,也有客观存在的限制和影响。或许如此,才有“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学说。但是,生活中这种不一致性带给个性的折磨和痛楚,绝非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诗歌难道就因此而产生吗?肯定和否定都不难!确乎有更深刻的道理在这里面。
    不知为何?心情依然忐忑不安。并非为此事失败而忧虑,而是这份努力被一再拖延,而备受煎熬而痛苦。如果就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或直接轻蔑、率直的回敬,也就一了百了。如此似明似暗,无所适从,欲哭无泪,欲怒无所使!

    1986年4月10日 周四
    我此刻最为顾虑和恐惧的是如何在这过程中,让自己不走向歧途。用什么来引导自身呢?
    晚观电影《一次特殊行动》,有关打击刑事犯罪的问题。引起我入学前目睹集中打击犯罪的场景,并联想而今行为的起因。社会确实不是单纯划一,而是各色人等千奇百怪,若涉及犯罪问题,还是个人因素最为关键。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自始至终都保持感情和行为冲动的纯真,其行为和处境一时的利弊得失,不会置人于死地的。

    1986年4月11日 周五
    下午,微生物实验,回来的路上,盘算着眼下牵肠挂肚的事情,大概有八九件了吧。而且每一件都够实在的。所以说其“实在”,是因为拿出来任何一个放到别的同学身上,都能琢磨半天了。想起来自己也挺奇怪的,太爱给自己过不去!然而,走到这一步又好像始终有什么科学依据支撑着,令吾欲罢不能!

    1986年4月12日 周六
    晚到张阿姨家(青岛某中学教师曾经济南家属院的邻居),谈自己打算和想法,老师的顾虑和见解,很容易理解,也是学校明言直说的问题。现实社会和现实中的个人是多么相仿啊。一条路不敢走也不敢正视,更不敢去尝试,但又渴望着将来有所改变。
    这几日和同学或老师交谈,担心、顾虑和怀疑的事情逐个都揭开了,内心虽然接受不了,但可以让我尽快静了下来。
    晚,得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神遇也,明天读之。

    1986年4月13日 周日
    几日来省悟,之所以成了如此性格,多源于固执青少年时的爱憎。有关这些爱憎内容,虽然不是 事事脑子里都清清楚楚,但又在实实在在地规范着自我的情绪和行为。由此,今后生活中,只要自我能够保持住过去根基,就不会失去自身。同样,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大力宣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品质,结合现代社会进步理念,求发展,求提高,才是正途。
    晚观连场电影《望乡》和《战地浪漫曲》,其中揭露和撩拨的是人的自然性情。人生于世,当克己以纯正善良,期间必须柔以明智和实际。中国而今,人们心理负担太重,无论先天还是后天的臆念和冲动,都一样顾虑重重,这一切均来自近代历史使然。

    1986年4月14日 周一
    不要草率行事,待头脑清醒、心情舒畅时,再去作为;不要空悲、空谈,相信他人做人做事的合理性,善于发现自身问题;敢于承认错误,突破自己,坚忍不拔,贵在坚持;不要怨天尤人,莫要患得患失……远见、勇气、自信,做好眼前工作。

    1986年4月15日 周二
    晚观电影《乱世佳人》,静思其中人生哲理。
    下午得家信,心中泛起难言的苦衷。

    1986年4月18日 周五
    思想使人产生热情,热情令人作文舒怀,人以文章得勇气和信心,文章因人而传播与增值。
    下午,开春季运动会。期间,于校图书室,重见《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已经不能完全指明我前途,当广泛求索、求知。
    翻阅《无期徒刑》(澳大利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尤其对社会和人性挖掘至深,但就其社会影响而言,没有文学评论的引导,读者难免误入茫然之境。

    1986年4月20日 周日
    “官家何多怒?权势蒙洁心。”自古圣贤为何求清高而远离官权,原来如此。和官员打交道没有道理可讲,令人愤懑备受折磨!
    人生一世或许就不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你一旦拥有就会因此而去处心积虑,愈是自己心爱的事物,愈发担心失去,并为之担惊受怕,而且还会再进一步想方设法进行“保全”的努力;如果这种自我热衷的东西是权力,则是很危险的爱好,因为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帝王将相啊!所以,也就好理解社会上诸多的言不由衷、冠冕堂皇之姿态了。但是,一个人如果追求受到人们尊重,并谋求大家和公共环境的美满幸福,特别有权有势的人,由此出发点哪怕只做过一点小事,也可视为有所担当的一个大写的人了。
    有许多人的确不清楚如何登入仕途的,更不清楚自己如何成了过去自己轻蔑的官僚。有些人可能官身不由己,依旧保持过去的纯正洁白,但会痛心民众不理解或不信任。如果是这样的人,真希望不要再痛心了,多看些书,思考思考,凡事都有因由,也不难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记住一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直觉判断也最为公正,不要欺骗民众,一时的欺骗也能够得意得利,多时的欺骗则会令人丧命。民心不可欺,真理是无情的,人们可以原谅一个人,真理确乎没有那么多的同情和怜悯。

    1986年4月24日 周四
    重读《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言语间总感到作者太拘泥上帝的意志,忽视了人的客观性,似乎陷入了唯心的泥坑。
    别林斯基认为基督是人类完美的典范,我认为作为旁观者可以这样评价基督,但就人性的普遍性和实在性来说,基督是不完美的。就今日历史人物,真正完美的人物的确不少,但在众多人物之中,马克思应为出色的一位。完美的人物不单纯是向人们广播思想和真知,还要以自身为表率,使每个人热望追随你的足迹,乐于宣扬你的言论。因为,一个号召人们接受其所宣扬真理的人,其自身生活却是孤单、苍白、悲凉的,无论这里面有多少时代的局限性,现实的人们总是怯于追随你的行迹。
    中国历史上,人们崇尚的人物,有许多是合乎人类完美理想的,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若能容得这一切于一身,并呈现于世,则堪称完美的楷模了。但是,“治国、平天下”之道路,也是三六九等,不一雷同。其中完美者,即被人们视为“天才”,抛开其中“迷信”的唯天命论,而近乎成为类似“通才”的人物,也确实来自不易。但这一完美之人的客观性,或说可以不断再造重生的办法和途径,应该“折中”在“天才”和“通才”之间。
    在不长时间的阅读中,感到现今一些宣传,等同一种变相的宗教样麻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之所以成为人类理想社会,绝不是因为某一个人通过主观想象而得出的虚幻梦境,如同陶渊明幻想出一个桃花源一样。恰恰相反,近代凡自称科学、客观的东西,无一例外是合乎天理人情,是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社会之所以称其为社会,绝不会是玄妙的东西,而是这里面必须有人们真情实感的生活才行。社会如果不合乎民情民意,无论其冠以什么美好、华丽、理想的名字,都不保证其繁荣和稳定。
    在阅读别林斯基言语之间,他的一种认识颇令我诧异,确乎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即:宣传工具的普及,世界信息的流通,也使人类中的个人产生了怯懦感,不敢于公开宣称自我思想和认识,尤其是不敢于宣扬新奇的言论了。

    1986年4月12日 周六
    昨夜,一直如睡如醒,思考的结果,写一本佯狂之作《狂想录》,副标题“实话实说”。
    人或许都是“逼上梁山”的。就内心言,本不乐意做眼前选择,其中确实有人性怯懦在作怪。然而,为何自己还是落入此种境地呢?这里面或许又应了乔伊斯所宣扬的人性“光点”学说,一种执意让人们发现光点的可贵吧。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乃是艺术家的精神,但在踏入寻求艺术美感的征途之中,人们都不难发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有无数你过去见过名字而未曾谋面的人物,就在你行进路途道旁不时会出来和你论天说地、谈日聊月,而他们的音容笑貌,反而并不比那些肉体行走而精神已枯竭的麻木不仁者,更显得苍白、虚无和乏味。如若有谁能够体会到这种境界,并且从中总能品味人世间难以被束缚和阻挡的心神自由自在之舒畅时,请千万不要向其他人宣言:“你是一路笑着走入这种境界的。”因为,那必定是确凿无疑的“自欺欺人”啊!此种境地的人们务必应该清楚并谨慎:“失规”(脱落人生正常宿命轨道者…,2015年元月注解)的坏兆头,总是隐身在“自欺欺人”的背后。真理只是同情孩子,从不原谅懦夫。
    ……当你津津乐道地读念着但丁《神曲》、荷马《伊利亚特》和莎士比亚杰出的诗篇时,你若不是摆出样子在那里骗人,而是真正心灵情感上发生了共鸣。即便这共鸣不是丝弦和谐的震颤……那么,朋友,你已经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了。真的,这不是虚情假意的恭维,而是真相的揭示。因为,你看人间事务的情感及其心底,依然是那样的纯真,你有一颗尚且没有麻木的灵魂,智慧光环还盘桓你的周身。朋友,去捕捉她吧,那可真是个好玩意儿!带上她,你会得到上升的力量。这力量让你遨游人间福地,自由来往于天神般的空间和时光。

    《气息》

    一缕馨香
    总绕匝在我的身旁
    四处寻觅
    却找不到来去的方向
    是你吗?我心爱的姑娘
    化作春风
    伴我把思念的泪水流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8:29:03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4月31日 周三
    生途多舛,对我而言不是夸大其词,虽好像亦步亦趋,完全因个人行为导致,但前两日在学校和今日归家,出现的问题还是令我茫然而不知所措。
    同学一语:“而今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改进)社会。”我之读书而形成的价值观,却是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创造的劳作之中。这一观念的树立和明确,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何样成就的关键之在。

    1986年5月1日 周四
    上午,陪同大学同学游趵突泉。午和晚,同学、朋友相处畅所欲言。

    1986年5月2日 周五
    如何才能克服怯懦之心?一是生途中,与自我克服各种困难时,要善于积累经验,同时也增强了自信;二是思想总结,尤其通过文字记述及其逻辑思辨。

    1986年5月4日 周日
    在家几日,受益匪浅。未曾料到,离别几个月,人们观念有如此大的变化,仿佛都在议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渴望社会风气的改观。
    听朋友畅言,社会变革不能寄望大家一呼百应、顺从追随,而是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得进取的信心和希望。
    今得一语:“社会对思考者是喜剧,对感觉者是悲剧。”如何理解?是一时还是一世。

    1986年5月5日 周一
    行走校园中,萌生一种落单、恐惧的心态,看来人性懦弱源于求生的欲望。
    对于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来说,闭门造车要比到生活中实践容易得多。
    晚,翻阅近段时间日记,感觉思路尚且清晰,为什么时至今日依然自我否定不止呢?其实,双方学校态度与其说是多思多虑,毋宁说是我自己引咎自责。

    1986年5月7日 周三
    对于学校的建议和阻挠,我决定退学探个究竟。旁人无法理解其中原委,我自己却因此沉静了下来!
    “解铃还需系令人”非如此无法解开一个死结。

    1986年5月13日 周二
    顺达上海两日,情况如此出乎意料。不过,细想仍为自找麻烦。离青岛前收到孔庆珊老师回信,其中“人往往不是被别人打倒的,反而自己打倒自己。”孔老师此语,仿如天籁之音。
    知识分子当下环境和地位,让我联想到徐志摩先生曾言:“悲观是社会的时髦,怀疑是知识分子的护照。”确乎在今天应改成为:“麻木是社会的时髦,懦弱是知识分子的护照。”

    1986年5月17日 周六
    回校事情处理还算顺利。此刻,回望其事过程,在其场景之中,自身真的陷入了执着狂的状态,或类似迫害狂的模样。的确,此段经历,使我对精神疾患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处于类似状态下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其气魄、思维和雄辩是任何人难以说服的,唯有客观事实可以令其沉静下来,唯有真正纯良坚定的信念,才能使其恢复常态而非坠入不能自拨的窘迫。

    1986年5月22日 周四
    一个人即便通过学习思考形成的认识,一旦口述,尤其是通过文字倾泻而出,其人也会立刻松懈下来,身心和思想在轻快和飘逸之间,反而会感觉格外空虚、失落和软弱起来了,唯有再向更高领域进取,并用新的丰富而明确的认知充实自己,才能依此生存下去。
    近二日翻阅《反杜林论》,其中关于哲学、艺术和社会发展的讨论,特别是那样一种允许各抒己见,并打破权威辖制,才是挣脱类似封建奴隶式听命精神的学术氛围和社会环境,亦是国内所必需。

    1986年5月23日 周五
    头脑空空,几近麻木。这几日功课学习,今日才真正听得进去,心情也畅快了不少。
    读苏联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索然无味,难以读下去。无论什么书,也不管讲什么,大概提笔之前,应该有如下考虑:1、读者层次;2、写作目的;3、情景交相呼应;4、自我明确的观点和态度。若仅是类似讲述,那么深层次的分析,则是另外的事情。
    国内人们眼下都不愿意暴露自我观点和个人态度,一般均是通过引用政策文件来表明立场。这样与其说在展示精明、乖巧,毋宁说在表明刁钻、圆滑,而其根本实质还是不敢承担责任,而有的则可能就是头脑空空。对此,虽有抱怨、烦厌之意,却无辩驳、立论之力。一个人若要表现自我思想和认知,必须有理论或学说做旁证,即便如此,从根本上依然无法避免与人争执,并不得不进一步给予说明。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一个人一旦克服了怯懦之心,摆脱了自我否定和怀疑的羁绊,整个人儿立即焕然一新,变得聪明而勤快起来。之所以如此,正因为拥有了进取的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精神上的束缚呢?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要独立行事。在中国青年人中间,若能兴起一种独立出行的风尚,离开父母,到农村、到厂矿、到青山绿水中间,接触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人,努力去和他们交流、交涉、交谈,克服原本并不是特别难解难分的人情世故。这样在整个社会人群之中,于一种自然且融洽的相处之间,必定会形成并助长一个人自主、自由、自信的意识和勇气。像这样一种勇气,恰恰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而来的轻狂和蛮横,又能从中懂得克制自己,从中认清了别人也看清楚了自己,尤其可贵的是只有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交往方法和模式,人们才能够真正懂得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原本是一种多么优美、高尚而不可缺少的东西啊。

    1986年5月25日 周日
    晨,父亲为前事而来,午后返回。此刻,忆朱自清先生《背影》之情形,怆然泪下!
    晚,复信四封,了却前时之事。人不悲不足以成佳文,悲从何来?寂寥情深也。悲苦之间,运笔如处子,慷慨涕落,文思如涌……

    1986年5月28日 周三
    环视周围,生活就是这样,有哭的,有笑的,有什么也不知道。翻阅《创造心理学》,从中可知宣扬生活哲学的理念,不能用繁琐、冗涩的语句去表现,而应使用庸常平实的语言加以概述。如此,才能让更多人明了生活的意味,树立明确的价值观,理解生命真实的意义。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新,人生意义在于这种创新的劳动之中。”这一观念既不通俗也不平庸,而是社会进步和人生有所作为的本质所在。

    《追寻》

    我追寻我自己
    因为
    他是那般的天真稚气
    为了一丝薄情
    任凭伤心的泪儿流尽

    我追寻我自己
    因为
    他那样倔强毅力
    漠视冷热讥讽
    依旧沉静理智地思虑

    我追寻我自己
    因为
    他如此怜惜生命爱怜美丽
    即使自身形残浅陋
    依旧勤勉于真善美的寻觅

    追寻吧
    永远地追寻
    延续往昔的足迹
    把一切的烦恼惆怅疑虑
    踩在这歪歪斜斜的
    脚印里

    《父与子》

    为了我的孤僻
    您迢迢千里
    来把我慰藉
    虽仅是几小时
    相默无语
    一切的委屈恐惧
    全都化为无迹
    相别互道的“珍重”
    心酸的泪儿
    由我到您
    挥挥手相别的暗语
    我从中
    得到了进取的鼓励

    1986年5月30日 周五

    读天津文学甘铁生《素质的演进》,联系近来翻阅冯友兰先生著述,国内知识阶层依旧执迷不悟“过分单纯”的思想水平。仅孔孟之道而言,追溯中国历代大家名流,无论其盖棺定论为何,但在其发迹之前,所接受的规范教育,无外乎儒释道之典籍。单言儒家思想,如果还用于社会政治和人格教育方面,若无深刻地批判和反省,与其说害人,毋宁说害己。
    研究物质世界不难发现,任何事物优点和缺点往往一样多见,小到微生物的病毒,大到宏观的宇宙,无一例外。国内而今,不能再固缩在清末民初已经揭露和批评的旧文化烂摊子里面,而应建立和竖起合乎时代进步发展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旗帜;再者,提高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绝对不能再是肯定什么的同时,也就是彻底否定了其相应的另一面。其实,肯定和否定事物都是极其简单的言行,但要说出所以然,并能够让人们识其然,则都不是易事。

    1986年6月1日 周日
    晚观电影卓别林《发工资的日子》《城市之光》和美国影片《无腿先生》。艺术大师之作,于简单朴实之中,触及的情感和思绪,其为何会经久不衰呢?追思狄更斯一生和高尔基之童年,国内为何没有直言文学创作旨在关注普通苍生的大家名流?

    《我多想》

    我多想
    你悄然寄来一丝温柔
    不多言
    只让那蒙蔽的苦思
    消融

    我多想
    你是那傲岸的雄鹰
    不言语
    执著地搏击长空

    我多想
    人们都爱怜童贞的善良和柔情
    不世故
    也能把生活调理的舒适、安平

    我多想
    人人都追寻圣贤的足迹
    无权显
    永存人们的思忆

    1986年6月2日 周一
    读《扬州诗词》,过去没有发现自己如此容易被古典诗词所吸引和感伤。或许现在才开始走上自我人生舞台,成败得失,全靠个人能力和勤勉的程度。
    要有意识培养摆脱周围干扰的能力,努力把握可以让自我思绪立即进入意念想象氛围的功力,广泛涉猎,留心观察,用自我一生看看一个人终究能有多大潜力和能耐。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1986年6月5日 周四
    晚与同学散步中闲谈生活现象,起码弄清楚了一点,正因为多年来国事反复无常,才造成了现今人们否定意识甚强,日常生活之中,事无巨细一概否认之。而今主流文化应公开承认社会存在的问题,尤其需要澄清诸多问题的根本实质所在。
    今日,最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是:没有大陆本土的国富民强,中国人永无扬眉吐气之日。有多少人出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人没有了骨气!

    1986年6月6日 周五

    《送普希金》

    你的足迹
    让人们凄泣、悲怜
    你的诗句
    延续了多少善良人儿心弦
    你啊
    生得悲死得惨
    其中伟岸
    却原是这般空寂
    而又非凡和简单

    晚海畔游荡,沉思人世间得失利害。如若认同基督是人世间完美偶像,这里面确乎一定是艺术家的素质。因为,人文艺术所表现的恰是人类追求理想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5:0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6-17 15:32 编辑

    1986年6月8日 周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近两日,沉思创新的价值观,此乃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在,而与人性之中只为了存在和繁衍的生理需求是相悖的。由此可见,人类的社会性和人之本性也是一对矛盾,两者需要智慧的调和而不是简单机械式的随意割舍开来。

    1986年6月13日 周五
    晚黄台路,复习病理切片。
    人于世,不经历生途起伏跌宕,不足以明辨人间是是非非。仅以结交朋友而言,本无需揣摩别人对自己的好恶,时间和经历是最好的说明。

    1986年6月14日 周六
    晚观《夜半歌声》和国外武打片。突然联想到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艺术家虽然向往光明,并敢于身体力行,但又往往不得志。所以,一个真正艺术家必须认清其本身艺术创作的价值,又能认清其创作的源泉,否则也难以一生一世锲而不舍、矢志不渝。

    1986年6月17日 周二
    由冯友兰先生著述,翻阅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自古以来,在华夏传统意识上“国”和“家”视为一体,在家里俯首敬老,在国中甘心奉君,视父母为家,以君政为国。在国人公开语言之中,最少宣扬自身的名实利害,即便就是普天民众生死存亡的大事,也只是偶或考虑。历朝历代,都不乏见到君王荒淫无道,小人得志横行,而圣贤德才之士被遭凌辱。其中之弊端因由,不可不察。

    1986年6月22日 周日
    下午观二十三届世界足球锦标赛。
    思虑很久了一个关于三代人的故事,其中每个人物的生活基调都是安分守己的为人处世,但他们一样遭受悲欢离合之苦痛,并被他人视为草芥,任意凌辱。
    ……在他的眼里,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恶人,只存在受责任感趋势的个人。一个个服务于阶级和集团的人们,他们往往因为许诺或立约,而去尽心尽责,服从着各种各样的命令和号召。他自己从来不怀疑所做的事情是否合乎自然法规和人类道德。因为,他从不善于怀疑和否定自己,也从来不怀疑和否定过去的选择和眼下的作为。唯有当他的行为伤及到自己所爱的人或就是自身的时候,才仿佛一下子醒了过来,开始了或沉沦或抗争的未来……(心理剖析之自拟)
    “请利用我,不要伤害我。”这曾经是狄更斯的公开呐喊和内在奢求,也是许多自我怀疑而身心清高者的夙愿。生活中许多字词话语的意思原本完全一致,但人们却虚伪地故意回避它,乐意聆听圆滑曲折的解释,更多的则是通过假借比喻求得妙语连珠。在当下国人生活之中,类似情况,则是假借政策方针来宣泄私愤和嫉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中淘汰的不只是丑恶的东西,也有过分的天真、纯良和高洁。

    1986年6月24日 周二
    在读习古典诗歌时,经常看到一些像某人通晓音律的旁注。所谓通晓“音律”,其实旨在表明其人熟知诗歌创作的规则/定律。记得过去曾经读过一本专门讲解“平平仄仄平”之类音节格律的教材。当时就觉得,即便熟悉并牢记那些规定和要求,一般依旧难以写出高规格的诗歌作品。无论文学艺术,还是绘画、音乐的创作,若完全源于外界生活压迫和自我思想认知的督促,或许在这里面前后因果关系上必须达到相辅相成后,才能够孕育出优秀佳作。

    1986年6月26日 周四
    意欲放弃一切思考,精下心来考试,但思绪纷繁,依然欲罢不能。人一生,青年、中年、老年其实都是人为地划分。若说大学与工作的区别,现在上大学投入的主要是钱和青春精力,获得的只有知识和未来生存技巧,而工作后付出的则是劳动和生命,获得的仅是养家糊口的财力。然而,终究短暂一生,人的生活想法,其实各不相同。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将会打破现今这种格局和基调,顺应人们身心需要的多样性,或读书或工作,全凭自我所求所需。
    上午病理实验。午睡后,上自习,之后课外活动。本学期考试课:病理、微生物、寄生虫、英文、政治经济学。

    1986年6月27日 周五
    得罗素《西方哲学史》,辨析西方哲学界各方大家名姓观点,联系中国百家学说,从中比较中西方哲学思辨的差别。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歌德

    1986年6月30日 周一
    人往往是摆脱一种枷锁,又自身套上另一种枷锁。如果不失去周围群众基础,关键要看自我掌控能力及其所作所为究竟如何;再者,只能是语言艺术的运用了。
    过去自己总在想象着如何在有生之年,冲破科学家断言人脑仅仅使用了40%的一般特征事实。而今纷繁思绪和此次作为,不知是否是超越了这种一般性表现。
    人生的目的,必须关注社会中每一成员的切身利益,这种貌似高尚的觉悟,其本质关联着自身的利害得失。每一个作家、艺术家唯有通晓此种观念的意义所在,才能懂得严肃创作的深意。若从广泛民众出发,仅仅为了艺术的创作,那么,单纯的音乐和传统绘画应该是最理想的艺术形式,其理想的性质表现在其作用效果上,对于人类而言,只存在简洁直觉或极端抽象的审美内涵方面。然而,近代绘画(现代流派)完全打破了这种理想格局,从表面上看,其给予人们的审美传统理念带来了极其混乱和徒生迷惘的现实表象,然而,究其本质上,则是追寻文艺复兴后的文学艺术步履,对于人性中类似“愚昧、无知、亵渎”而来的惧怕权势、附庸风雅、盲目崇拜等陈腐没落风俗,给予了极大嘲弄和撩拨。
    其实,无论音乐、绘画还是文学作品,必须充实着深邃的思想性,才能具有生命的活性。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没有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事实,只要还有一个人不能自操命运并还存有改变命运和未来生活的渴望,那么,人文艺术就不会死亡。

    1986年7月1日 周二
    上午发胡耀邦讲话,总结文化大革命前期导致国内混乱的因素,传达文件中主要强调了两点:1、能否存在不同意见问题;2、能否有私利问题。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以身正人,以行教人。所谓“克己复礼”,其实并非简单易做的事情,国事根本转归,症结在于立法格人,闲者令其为政,不贤归而为民,自谋生路。社会应容许每个人拥有平等权利,于为所以为之中,应有法律保障个人生命和财产的权利,并规范个人行为。
    对吾而言,对社会政治的认识基本成型,源于教育和学习所得,唯有关于艺术的探讨和表现力明显不足,问题出在学习方法不得当。

    1986年7月3日 周四
    今日生日,近些年来每逢七月都在不由自由的紧张生活中度过,经常是时过境迁之后才想起来这一日的特殊。然此时此刻,却泛起一股难言的酸楚。
    离毕业还有三年,感觉上确乎太过漫长,对比当初上学时的盘算,已去的日子有太多意外。路怎么走?何处寻?似乎能说清楚和想明白,但内心怯怯,头脑思绪混杂。人生是否命中注定?是否不能以自我所求,唯亦步亦趋,随遇而安,拾阶而上罢了。
    几日翻阅《戴笠其人》,认识世间灰暗之内因,明鲁迅时代生死之压力,伤国家不兴之源流。

    1986年7月4日 周五
    晚补考拉丁文。
    人只有从书本的文学浪漫中挣脱出来,再重新审视社会生活之际,才开始变得真正成熟,逐步踏实地争取理想和事业上的成功。
    今日,默想中国未能产生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生存观念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应该是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勤劳和巧智源于生活困苦的压力折磨。

    1986年7月5日 周六
    人智力开化后,最可怕的应是思维活跃、敏感而精力不集中。由此,也认识到各行业大师的技巧能耐,贵在“精”和“专”。无论做什么学问,像音乐、绘画、文学等,其中的能力在于思考和观察的是否全面而精道,尤其思想内涵最为重要。一个人若能穷尽宇宙、社会和人生之事象存在缘由,仅如此,既能把握“才柄”,至于作品的产出,往往是时势冲击所致。
    古之贤达多言道。道之祖宗,就在云游宇宙之间,而从不顾及人世间生死纷纭者。儒家所为,意欲万民悟道为理想。所谓哲学,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创建者学说理论之人,往往出于美好愿望,然而,其哲学观念在社会生活运用之中,经常被曲解和误用,有的借以利己害人,有的则是自愚且愚人。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大家,从领袖到文化贤达,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弊。共同长处,最多是立足民族文化时事政治,急于兴国安邦、国富民强;而其弊端,最明显莫过于不敢于积极面对西方仅有三四百年来迅猛崛起的事实和动力。仅就领军人物及其个人“德、才、学、识”之比较中,立足东方世界,总感觉印度的甘地和泰戈尔很值得借鉴。

    1986年7月7日 周一
    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一直风平浪静,如同《封神演义》揭示的:民众生生灭灭,唯有智者,一直在变着花样斗法术和精神与理想。
    一本书,像《封神演义》,有的读来津津乐道,有的读不下去。其中问题,或许在于读者所关注的事项不同,或是自我认知角度、深度和广度上的差距。

    1986年7月14日 周一
    上午,微生物考试。午,海水浴场一游。晚风雨。
    一周考试,心烦气躁。大学学习,若平时不用心理解,不能广泛联系各门功课之间的特性脉络,仅靠复习和考试,所能掌握知识总是有限。下学期应借鉴高考时的学习办法,平时记好课堂笔记,侧重课堂上听讲,课间再读习其它书籍吧。
    其实,人不怕无知,最可怕的是不诚实和盲目迷乱。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人是被知识拖累了,数千年的优秀文化,舍弃可惜,钻进去又不容易很快走出来!
    孔孟克己复礼,老庄无为无不为;王和霸、君和民……孰行?孰不行?

    1986年7月16日 周三
    今日全部考完!人生就是一场战斗,考试亦如战场。
    全部认清人生、社会、世界和宇宙,且不论能否认清全貌,即便都认识清楚了,就某一个人而言,亦不过一场游戏而已。
    “对于这个辉煌的世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浮光掠影一斑。”……爱因斯坦
    “凡追悔某个行为者,双重的悲惨或软弱。”……斯宾若莎

    1986年7月20日 周日
    昨日回家,一日悄然而逝。午后,朋友相议周围杂事,内心黯然。
    路要自己去走,左右无所适从之际,唯有刻苦读书思学。

    1986年7月25日 周五
    几日来,同学、朋友来来往往。畅谈社会纷纭,周边人皆感知其中诸多弊病,却无能为力,唯静观其变。
    午后,得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假期读之。

    1986年7月27日 周日
    人生于世,理想、事业和生活。究其生活中,儿女情长、财物和房产等。立国不能不虑人性,创业与建业之不同,远矣!一个国家民族,如能蒸蒸日上,无论自上而下抑或自下而上之发展和变动,均需要拥有自我主见者。当下中国,首先保障人身安全,无此根本,何来稳定与发展?
    近来,尤念前途生活安排。学业为当务之急,求中庸稳妥,再求上进。若真正摒弃心中诸多揣摩,必须自立、自强、自主、自愚为己念。
    虽孤立难鸣,但独立才能联广。人一旦失去自己,也就是去了既往朋友。

    1986年7月28日 周一
    从《参考消息》观,社会主义阵营全面改革的局面渐开。

    1986年7月29日 周二
    《歌德谈话录》几日读来,头脑日渐清晰。从中不仅了解到歌德对于政治、科学、艺术的诸多见解,也领略到诗人自身境遇与一般人生活的差距所在。由此,可以透视国内学术思想领域,于建国三十年来相关社会理想和人性善恶等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及其争执聚焦。仅从而今学习之中,可辨识美学界朱光潜先生和哲学界冯友兰先生,均表现出即同情并潜在声援人性论,却又迎合社会上倡导的非人性论,并盛赞现行制度和理想。但冯友兰先生又直言,自身只做学问,而非论证时事。
    从《歌德谈话录》中,凭直觉歌德的确没能理解但丁,也没有真正全面“认识自己”。这从他对“天才观”的模棱两可态度上,可窥见一斑。究其原因,可能歌德一生中没有真正爱过一个女人,或者在彼此爱情之中,没有真正体验过但丁笔下那样一种具有超凡能力的情感激越。
    本以为歌德经历“少年维特”的境遇,可以认识到但丁的所以然。比较来看,马克思是但丁心灵的真正沟通者,而歌德仅是认识到其中的因果和要求,还没能摆脱庸俗市民欲望的狭隘,否则就是故作姿态,自欺欺人罢了。恩格斯评价歌德为伟大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的话语,其中所触及的类似双重性格一样矛盾。观其矛盾征象,在表现形式上,尽管多种多样,而其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其答案,不是常人所能通识。
    历史上,伟人或言天才般人物,或因自私欲望(贪恋名利色权)而逊色,或因品行怯懦(贪生怕死)而落寞。其中,尽管每个人物依然可以通过成就和权势,或通过自己及其利益集团,给予自圆其说或百般开脱。然而,历史终将会进行公正的判断。

    1986年7月31日 周四
    《补考》

    默默登上回校的列车
    羞颜面对母亲的慰籍
    生活
    像不平静的江河
    礁石
    增能阻挡前行的浪波

    静静坐在冷落的桌前
    无言答复尊师的期盼
    学习
    如泛舟苍茫的海上
    迷惘
    将被无情浪涛埋葬

    粗略翻阅了上学期和以往日记。的确这些年来,在思想认识上有很大收获,而这些认识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多是自我情感的表露。有意整理其中文字做投稿努力,但怀揣着这种作为的可能结果及其影响,尤其内容和志趣上与社会合拍与否呢?自当慎思之。

    1986年8月1日 周五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功课学习计划未完成,看到手边专业书籍,内心十分不安。算了,少说话,挨过这一劫,另起炉灶吧。
    自古所谓“齐家”者,多见于医学之门。究其原因,行医者必须要冷静,而“冷静”恰是诸多名家所倡导的“理智”。

    1986年7月28日 周一
    这一星期心情非常不好,来回寻思其根源和医治办法。世界原本就似散文式的,人们各持怀抱、自我乐趣和愁苦哀怨,构成了其一生一世篇章。作为一个人,最不应该强求世界合乎自我情调,像上大学一样,当初报考选择志愿上,原本想法各异,进入大学后行为姿态各不相同,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地方。
    关于学习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有言:“基础课博学,专业课精攻。”若能如此分阶段理智地把握住自我作为,一定会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一个当事人自身,都会在感觉上十分惬意。不过,歌德认为一生中应该专心致志于一业,并比喻说“人不能同时骑上两匹马”。对于歌德的说法,这样一种人生路途上,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因为,其最容易选择眼前社会容许自我行将的道路,走向“个人”“自我”的生途,期间,一定不会遭遇到类似朝三暮四、跨行越界一样需要全方面的能力储备、坎坷波折和心理磨练。
    歌德的“维特”确实是一位变态的精神执着者。所以,鲁迅先生称其为“狂人”。其实,由歌德到鲁迅,正是经历过这样一段几近疯狂的探求过程后,才都走向了更高的理性之路。再观,马、列、普希金、易卜生到毛姆,通过对他们人生轨迹的审视和对比后,不得不说但丁的《神曲》更像一部心理学专著,他指出了一个规律,即相关一个人如何成才及其在艰难进取中所必须要经历的磨难层次。
    任何一本书都在告知人们一生中应该做些什么或不应该做些什么,尤其一些名人巨匠,多抱着善意的愿望,劝慰读者尽量避开和不要再犯自己曾经的失误和错误。然而,在这些高尚的人及其善良的愿望中,往往忽视了一点:一个人如果不经历或遭遇同样艰难困苦的身心创痛,也就永远无法理解圣贤的忠告和提醒。所以,在那些名目繁多的书籍和人物偶像之中,种种“应该”或“不应该”的警戒性忠告,对于一个追求理想和完美生活的人格而言,完全可以归为一句话,亦如《神曲》上昭示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生活经历和作为已经成了何等模样,只要不是被自私的怯懦和品行的卑陋而处于胆破心惊的地步,完全可以鼓起勇气和信心,果断前行,矢志不渝。

    1986年8月3日 周日
    夜读《三松堂自序》,较往昔读之,收获颇丰。
    今得一认识:信用是社会文明的标尺。在社会化生活中,要求每个人讲究“信用”,这不单纯是讲“义气”,亦不是有无“仁爱之心”问题,其“信用”应属于社会倡导“民权”的范畴。
    晚XX(同乡同学)告知,政治经济学要重考。虽感意外,但近周来心绪不宁,终于澄清。
    谚语:船行八面风。

    1986年8月8日 周五
    《日记》

    海雾朦胧的汪洋
    孤舟载着梦想和愚妄
    星宿闪烁
    伴你记下疑惑和迷惘
    因此舟儿
    才有了行动的方向

    在孤寂奋进岁月中
    唯有虔诚
    可以换得点点奖赏
    虽是点点
    珍贵的如同眼中瞳光

    1986年8月11日 周一
    假期大半过去,回首期间思路,虽反复无常,但从中领悟路途艰辛对于个人一生的影响。近来,反复沉思《卡斯特桥市长》,体会“人心不古”在东西方的异同之处。
    狄更斯的孤苦、乔伊斯的独断、海明威的狂横……很难说他们如此模样个性行为,是为了让人们效仿还是规劝。或许艺术家就是燃烧自己照亮世人,以他们自身轨迹劝慰人们避开孤苦煎熬而去享乐更加美好生活。

    1986年8月14日 周四
    而今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普及,让人们更乐于处在期待和享乐之中,置身社会基层的人们,源于生活目的和思路的狭隘,固缩或胆怯于艰辛贫瘠的狭小生活空间,即便给予能够带来真正改善生活的宣传鼓动,若没有即刻见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和显效,也难以将其说服。
    “知足常乐”是一句很漂亮的话,也是具有欺骗性和麻木不仁的鬼话,更经常是人们违心拗志的掩饰话语。人之天性本心是不知足的,有人愈是表白“很知足了”的时候,其内心往往是最不满足之际。人之一生,尤其在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时刻,应该有些野心和狂骄,但若真正去实现自我梦想,还是需要智慧、勇气和勤劳。
    高中时节,时常愤恨自己心雄手拙,怯于实践。而眼下又责怪自己没能安心读书,不该去顾及周围的纷扰,尤其应该忘却过去的一切,只安心于眼前的心满意足。其实,人能够克服那些异常痛苦的日子,在许久以后,将会成为幸福的回忆。
    近来,感觉多年来舆论上的一些宣传内容或灌输思想,给青年人种下了一个祸根,社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一些既定模式言论和教育基调,这一集体或某些个人终将爆发一幕幕恶性的丑剧和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9 09:31 , Processed in 0.1429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